简析区域的概念

合集下载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比较图1-1、1-2、1-3、1-4所示四 个自然区域的差异
地点 景观特点(气候 、地形、 水文、植被等)
热带沙漠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高山地区
终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少,植被 缺少,沙漠广布,沙丘连绵
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茂密, 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
一年分为干湿两季。湿季草木葱茏,生机 盎然;干季枯黄,一派衰败景象 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而变化,自然景观 垂直变化明显
下表是我国两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 顷),两省份分别是:
省区 稻谷 小麦 甘蔗 甜菜 ① 242.4 1.5 57.5 0 ② 156.7 42.3 0 18.2
A ①内蒙古 ②江苏 C ①湖北 ②甘肃
B ①广西 ②黑龙江 D ①河南②新疆
甘蔗: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 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
撒哈拉沙漠 东非高原
刚果河平原 喜马拉雅山
活动探究:根据教材P2页, 图1-1、1-2、1-3、1-4,思考:
1、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地理景观 (气候、地形、水文、植被)。 2、回忆必修一知识,回答热带荒漠带、热带 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三大自然带差异形成的原 因。 3、喜马拉雅山所处温度带是热带、亚热带。 说说喜马拉雅山景观差异形成的原因。 4、若十月中旬出发到上述地区旅行需要携带 的主要生活用品。
必修三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 Region )的概念通常是指一Biblioteka 的地域空间。2、区域的主要特征
1. 具有一定的界线。 2. 区域内部——相似性和连续性,
区域之间——差异性。 3. 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区域基本含义

区域基本含义

4、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P4活动: 1、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 说明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区域发展早期: 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还没有 形成网络,交通方式单一;城市区 域狭小,农业用地面积大。 区域发展中期: 出现了铁路运输,交通交织成网, 城市区域扩大 区域发展晚期: 交通网络密集,线路四通八达,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自 然 区 域
干 旱 半西 干北 旱 区
东 部 季 风 区
青 藏 高 寒 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有何特征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阿拉善戈壁
锡林郭勒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
荒漠
荒漠草原
草原
2、主要特征
(l)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2)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 区域具有一定特性(优势、特色和功 能)。 (4)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 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小结:区域界线有虚有实;内部相对一致,之间差 异明显;区域具有一定特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比较图1-1、1-2、1-3、14所示四个自然区域的差 异 地点 景观特点(气候 、地形、
土壤、水文、植被等)
热带沙漠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高山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
1、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 指区域内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 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 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 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 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的部分省区, 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 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 海的浦东开发区等

区域的基本含义ppt

区域的基本含义ppt
人才政策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 支持。
投资政策
优化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区域建设 和发展。
土地政策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区域发展用地需求。
05
区域研究的意义与
价值
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区域研究,了解各地区的资 源优势和劣势,合理配置资源, 促进地区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整 体发展水平。
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合理配置 土地资源,引导产业集聚和人
口分布。
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 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发展支撑 能力。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 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
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 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家园。
区域发展政策
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支持区域 发展重点领域和产业。
区域发展与规划
区域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 区域长期繁荣和生态保护。
创新驱动战略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开放合作战略
加强区域内外合作与交流,吸引外部资源,拓展市场空间,提升区 域整体实力。
区域发展规划
空间布局规划
区域的基本含义
目录
CONTENTS
• 区域的概念 • 区域的划分 • 区域的功能与作用 • 区域发展与规划 • 区域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01
区域的概念
定义与特性
定义
区域是由一组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地理单元所组成的集合。这些特征可以是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水 文等,也可以是人文地理特征,如人口、经济、文化等。

16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思考题答案)

16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2. 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
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区域发展 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 及策略分析等三个方面。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 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 、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等。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 析主要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环境容量及其对区 域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 形成原因,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方向,为区域 发展中协调人与环境关系和制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规划 提供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章
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及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售价等 也就不同,经济效益也存在差异。第三,自然资源的地域 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 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 展,即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
第二章
3.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对自然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五个发面展开:
第二章
2.试述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表现为:
一方面,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 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 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 力水平的提高使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但自然资源仍 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第一章
3. 区域研究和区域分析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地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地理 区域的人群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 的的。它把区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来研究,谋求在一定 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整体地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自然地理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 结构
资源配置情况 劳动力素质
2、我国三次产业划分(背景知识)
产业 内 容 第一产业 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 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各行业,包括 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3、产业结构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第 三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 产 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业
区域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进工业化的区域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大 第一产业比重小,是不是农业不发达吗?
P7活动参与1
(1)A地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最高经济发达。
(2)AB,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高。
(3)CD农业经济占有比重较大,因为第 一产业产值最高,人均GDP最低。
(4)D经济相对落后,因为第一产业产值 最高,人均GDP最低。
P7活动2 农业地区 人口分布 分散 特点
产业分布 面状 特点
P2活动
地点 热带沙漠 景观特点(气候 、地形、 土壤、水文、植被等)
干燥、炎热;耐旱植物;骆驼
高温多雨;河流径流量大;植被茂 密 ,高大乔木为主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旱少雨;大型动物 生存:狮子、长颈鹿、羚羊(季节性迁移)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高山地区
干燥,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 温较低,人烟稀少
比较图所示三个 人文区域的差异
随着 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 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 业转移的趋势。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包括:经济联系、地理环境的联系等
地点 热带沙漠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高山地区
景观特征(气候 、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
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短缺,植被缺少,沙漠 广布,沙丘连绵 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茂密,成 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
一年分为干季和湿季,湿季草木葱茏,生机盎 然,干季枯黄,一派衰败景象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 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 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二、区域的基本特征
人 为 划 定 的 管 理 区 域
1、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和模糊)
2、 区域内部:相似性和连续性 区能。
图乙为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该标志物应
位于图甲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水热随海拔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地域 景观特征
人口分布 产业活动
乡 聚落规模小,以平房为 人口较少, 以农业活动为主 主,周围农田环绕,一 分布较稀疏
村 派田园风光
聚落规模较大,楼房
工业城 林立道路交错 市
人口规模大, 以非农业活动为 分布密集 主
中心商 建筑物高大密集,白天 人口昼夜差 以商务和服务活
务区 人流和车流不息,经济 别大 活动繁忙
动为主
习题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甲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
A.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B.区域内部的特定
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
明确的
2.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于
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

区域的概念(如何理解区域)

区域的概念(如何理解区域)

区域的概念基本概念区域的含义(不同理解)(1)区域:①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②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定的方位;③地球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区域经济学》安虎森、郝寿义)(2)区域: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①国内的经济区域,如我国的东部地区即一个区域;②超越国家界限由几个国家构成的世界经济区域,如欧盟也是一个区域;③由几个国家的部分地区构成的经济区域,如湄公河流域经济区;该种理解重点强调了区域是经济区域,一般而言,区域是一国经济范围内划分的不同经济区。

(《区域经济理论》陈秀山、张可云)(3)其他观点地理学: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如沙漠地带和冰川地带等和我国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行政学: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而划分的,因此其边界与国界或与国内不同省、区边界重合;东中西部的划分是以行政地域为划分标准的。

行政区域不等于经济区域。

社会学:区域是有相同语言、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这种区域可以跨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如香格里拉经济区是西藏、云南和四川三省部分藏区构成的,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语言和文化。

(4)国外观点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而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H.西伯特、狄金森、哈特向等人对区域都有不同的表述。

(5)本书观点区域是地表被某种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

理解:①地球表面的一部份;②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类型;如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资源丰富,地理条件多样,交通不发达,产业结构单一,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等;③包括经济、文化、制度、资源等方面的内容,不是单纯的地域单元,而是经济空间和地理空间共同作用的整体。

认识区域知识点总结

认识区域知识点总结

认识区域知识点总结一、区域概念1. 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范围和特定性质的地域单位。

区域是地表上形成的统一整体,是由许多地理现象和空间要素组合而成的,是地表上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联系和一定共同规律的地域单位。

区域的形成和区域的范围是受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区域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2. 区域的分类根据区域的特点和划分标准,可以将区域分为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两大类。

自然区域是以自然环境为划分的地域单位,主要包括气候区、植被区、地貌区等。

人文区域是以人类活动和文化特点为划分的地域单位,主要包括经济区、文化区、政治区等。

二、区域分析方法1. 区域系统分析法区域系统分析是地理学和区域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

它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动态属性的系统,由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

系统分析法强调对区域内各种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研究,以揭示区域内部的联系和规律。

2. 区域比较分析法区域比较分析是将不同区域的同一现象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区域之间的异同和发展差异的原因。

比较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同一国家内的不同地区,也可以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对比分析。

3. 区域模型分析法区域模型分析法是通过建立区域发展的理论模型,以揭示区域发展的动态过程和规律。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区域的发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区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态变化规律。

4. 区域动态分析法区域动态分析是研究区域发展的变化过程和规律的方法。

它通过对历史发展数据和变化趋势的分析,揭示区域发展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区域发展理论1. 区域差距理论区域差距理论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差距和不平衡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差距是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是地区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5. 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的政策体现了区域特征 的( C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开放性 D. 综合性 6. 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C ) 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①干湿地区 ②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③文化区 ④温度带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7. 图示反映了区域的 ( C ) A. 整体性特征 B. 差异性特征 C. 开放性特征 D. 稳定性特征 图中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可能原因是( 8. 图中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可能原因是( A ) A. 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 B. 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 C. 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差异 D. 两区域的领导人差异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2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 劳业结构的差异: 1 传统的农业区域/发展水平较低区域 传统的农业区域/ 第一产业比重大 2 工业区域/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工业区域/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小,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 3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则比较大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1、三个概念:区域、区域空间结构、区域 、三个概念:区域、区域空间结构、 产业结构 2、区域的基本特征 、 3、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变化的原因 、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4、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差异性,三 、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差异性, 次产业的划分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三、区域产业结构
概念 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 看图1----9.思考 思考: 看图 思考 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进程有什么联系? 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进程有什么联系

区域的名词解释

区域的名词解释

区域的名词解释区域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共同特征或相互联系的地域空间。

不同的区域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特点进行划分和定义。

在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中,区域概念被广泛运用,用于研究和描述不同地域内的人类活动、经济发展、文化差异等。

一、区域的地理概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科学,对区域的研究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理学家根据地球不同地域的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要素,将地球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区域,以便于理解和描述地球上的分布规律。

以气候为主要划分标准的区域包括:热带、温带和寒带。

热带气候区域位于赤道周边,气候炎热潮湿;温带气候区域位于赤道和极地之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寒带气候区域位于北极圈和南极圈以及高海拔地区,气候严寒。

根据地貌特征和地层组成的区域划分称为地理区系。

不同地质构造和岩层地带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如山脉、高原、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地理区系研究对于揭示地球表面演变过程、预测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的社会概念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对区域的研究主要关注人类在特定地域内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变迁。

社会学家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域内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社会区域。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的差异,可以将地球划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区域。

发达国家通常具有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良好的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资源丰富等特点;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经济不平衡、教育和医疗条件不足等问题。

文化地理学研究不同地域内的文化差异、传统习俗等。

地球上不同区域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等,这些文化因素对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就体现了区域文化的不同。

三、区域的经济概念区域经济学研究不同地域内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和区域经济政策等。

地球上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不同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程度也不同。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崔功豪课后思考题+老师布置习题及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崔功豪课后思考题+老师布置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答:(1)区域:依据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是一个空间概念。

即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类型:均质区域、结节区域;(3)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参考:1)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依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它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

2)类型——按照内部分布状况可划分为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

按照区域性质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和社会文化区域。

按规模大小可划分为大型区域、中型区域、小区域等。

还可依据其他特征进行划分。

3)特征——整体性(或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

2.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3)区域发展方向及其策略研究:发展预测、结构优化、方案比较。

参考: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即,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等三个方面。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等。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主要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环境容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方向,为区域发展中协调人与环境关系和制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分析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精神文明状况,区域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行的成本、效率及其对发展的支撑状况,尤其是区域政策与制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评估。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

保护生态环境
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促进绿色 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 续发展。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高公共服 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
区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制定政策目标
根据区域发展需要,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 为政策实施提供指导。
政策实施与监督
确保政策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并对实施情况 进行监督和评估。
过程
区域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人 口迁移、产业升级、城市扩张等。
04
CATALOGUE
区域研究的意义与应用
区域研究的重要性
区域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地区差 异和特点,为地区发展提供科学
依据。
区域研究能够促进地区间的交流 与合作,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区域研究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 区域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促进
地区协调发展。
区域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区域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统计分析等。
现代区域研究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等,这 些技术能够提供大量空间数据和信息,为区域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区域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 。
场扩大等。
政策因素
政府政策对区域发展具 有重要影响,包括投资 政策、税收政策、土地
政策等。
人口因素
人口增长和迁移对区域 发展产生影响,增加市 场需求和劳动力供给。
资源因素
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人 力资源、技术资源等是 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
区域发展的阶段
01
02
03
04
起步阶段
区域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 单一,经济增长缓慢。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湘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②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③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④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⑤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⑥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⑦相对位置关系和⑧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⑩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⑪对外联系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1)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⑫乡村地域和⑬城镇地域。

(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集⑭工业、⑮农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产业结构指⑯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一产业指⑰农业包括种植业⑱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⑲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⑳服务业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21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22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指三次产业占○23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24就业比重以及○25内部构成等。

探究点一区域的主要特征【探究材料】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

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川东”“川西”,这些都是区域概念的缩影。

区域名词解释

区域名词解释

区域名词解释
区域名词解释
1.区域:指地理上横跨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大片地理空间。

2.地区:指我国按照地理位置、气候、植被、功能和历史文化等形成的相对独立的一个地理单元。

3.中心区域:指拥有基础设施的中心城市,而这些城市也是经济、文化和社会集聚的中心地区。

4.边疆区域:指两国或两地区之间的接壤区域。

这些区域比较边缘,行政上一般是要属于两国或两地区的。

5.腹地区域:指地理位置较内部的地区,这些地区一般受到两国或两地区的双重管辖,且比较偏远不受外界接触,被称作是内部腹地。

6.特殊区域:指国家设立特殊的行政区,其行政权力和地方自治权力比其他地方更强,拥有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权力的一个地理区域。

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二区域的类型三区域的特征

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二区域的类型三区域的特征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简要分析海南岛经济发展得 有利得社会经济条件
1、区位优势:海南岛靠近珠江三角洲经济发 达地区,邻近港澳和东南亚,接近亚洲与大洋 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得海上通道,因此就是 我国对外开放得前沿,又就是开发海洋得前 沿。
2、资源优势:岛上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旅 游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且潜力巨大。
热量带(积温)、
(1)单一指标:
干湿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得对比关系)
综合指标: 东亚文化区
(2)自然要素:
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 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
二、区域得类型
区域类型 均质区
功能区
概念
划分
举例
指那些要素 具有相似性 或相对一致 性
以某一自然 要素或人文 要素得相似 性划分
地形区、干 湿区、温度 带、 方言区
日本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农业用 地紧张,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发展以 水稻为主得种植业。
英国为典型得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 和多雨,适合牧草生长,以畜牧业为主。
(2)差异性——农业生产
比较项目
日本
英国
农业部门 种植业为主 畜牧业为主
差 异
种植业 水稻种植业
园艺作物
性 畜牧业 畜禽饲养
乳畜业
3、政策优势:享有经济特区得特殊政策。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得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得成
区域差异

成因
从赤道到两极 从沿海到内陆 垂直地域分异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
表现 气候 地貌 水文
土壤 植被
2、人类活动地域差异得成 自然环境得区域差异 因:

简析不同区域推进课程整合进程中存在的差异

简析不同区域推进课程整合进程中存在的差异
脱 离实践而生 活 ,也 就是说 ,学生生活 的基 本方式仍然是实 是我们所关注的。
践; 同时, 也不等于说 , 书本知识是源泉。社会实践在认 识过程 中的意义 , 就在 于使人 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四、 实践活动对学生情感 、 态度和 价值观的养成有积极 意

( 责任 编辑 : 宁沈生 )
( ) 际 交往 能 力 二 人
型 , 发挥 其辐射和示范作用 , “ 充分 通过 以点带 面 , 以面促 点 , ” 最终达到整个地 区教育信息化 的广 泛应用和均衡 发展。随着
活动 以小组或集体 的形式进行 ,人 际交往 的机会要 比课 我 国薪课程改革 的进一步发展 ,不同 区域 的课程整合 出现 了
推进课程整合进程 中存在 的差异
张 晖
( 沈阳师范大学 , 辽宁 沈 阳 103 ) 1 0 2
( ) 一 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无 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 小组活动 的形式 ,在 活动 中每
个人都必须 承担一定 的责任 , 了履行 责任 , 须依 靠 自己的 为 必
教育信 息化 的区域 推进研究 进行 已经有一段 时 间了 , 区
( ) 言 表 达 能 力 三 语 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 1 随着信息技术 与课 程的深度整合 , 同的区域 在推进 不
语 言表达能力与思维 能力 的发展是密不可 分的 。一个人 过程 中对整合 目标 、 内涵和途径 的理解 出现 了差异 。目前有关
在把 自己的思想 用语 言表达出来之前 ,还 没有 把它潜在 的学 论述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合 的文章 与论著汗牛充栋 ,但是关于
课程整合所进行的阶段 相应也是不 同的。同时在 堂上充分 ,即使是个 人活动 ,也需要学生 不断同他人进行交 不同的情况 ,

区域的概念

区域的概念

区域的概念、构成和特点(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层一个片段。

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区域概念的争议在于它是客观存在或主观认识?地理圈的不均一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地球表层难以找到性质或功能绝对相同的地段,因而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然而,地域差异不等于区域之间的差异。

因为差异不表示地表空间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也不表示特定性质或功能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区域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是人们划定的,例如亚洲、中国、东北区等范围或界线。

区域的特定性质或功能,也是根据人的主观愿望去发现的,例如我国柑桔适宜栽培区、沿海经济区、深圳经济特区等。

由于人们多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去划区域的范围界线,所以也有人认为区域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

这样一来,区域是否可以主观地任意划分?回答又是否定的。

因为区域的划分是建立在地域差异的客观基础上,例如深圳之所以被划为经济特区,原因在于深圳与内地邻区在发展开放性经济的特定功能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区域的概念可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它既有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异为基础,又因人认识上的差异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区域地理学研究任务之一,就是设法减少这种主观性。

(二)区域的构成和分类区域构成指的区域所反映出的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

按照詹姆斯的看法,区域构成要素可分为基本要素和衍生现象二类。

基本要素是由位置、距离、方向、范围、组成,形成等构成,衍生现象则包括类型、循环、扩散、演替等方面。

按划分标准的不同,区域可分为各种类型:1 按区域性质,可分为:自然区域: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依照一定的目的去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定性质而划分出来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经济区域: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措施等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特定性质的生产地域综合体。

社会、文化区域:是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的特定性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区域的概念、边界及分类
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

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

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一、区域概念的理解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不同的学科对区域的涵义有着不同的回答,就经济学而言,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有明确的定义。

综合众多中外学者的研究,可以概括出经济学关于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的内涵。

首先,区域包括在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地方政府)代理行使这种控制权。

政府为该区域的发展提供各种公共产品,通过各种经济政策引导该区域的经济活动。

第二,从内部经济活动同质性或功能统一性角度来理解,某一区域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性特征,区内经济活动强度以及各行业的发展水平上的差距相对较小,在体制和经济政策上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特征。

第三,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

人类的所有经济活动,不管他的发展处于何种阶段,不管是物质生产还是非物质的信息生产,最终都要落实在一定的区域空间。

第四,从胡佛得聚集体、管理和规划以及制定政策等角度来考虑,以国内不同区域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地域单元,他可以有效的组织区内的经济活动和区外的经济联系。

独立的组织区域经济活动和区级经济联系,意味着这些区域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具有独立的组织和协调区内经济活动和区级经济联系的能力,而这些构成了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第五,任意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并不是只单纯的自然地理区域,也不与一国的行政区域界线完全重合,他首先考虑在区域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区内联系的、不间断的的经济联系是区域划分的首要条件,由于这种密切的经济联系,区域内经济活动显示出本地性特征,具有一种同质性特征。

当然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这种区内的同质性和区际间的差异性,表现为一种区际间的分工与专业化。

目前国内在区域概念的理解上,大致趋向于上述解释。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在某一疆域内讨论区域问题,那么专业化分工与均质性、分层结构(交易的分层结构、城市等级系统、监管的分层结构)、自组织能力是区域概念的内核,二区本质是一种经济组织。

二、区域的分类
区域通常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同质区域,二是极化区域,三是特殊类型的区域。

同质区域是根据区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上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分的(杜能圈、收入水平或农作物种类的一致性),在区域内某一部分出现的
情况在其他部分也会出现,区域内各部分之间的状态较之区域外部分更为相似(我国曾根据经济技术水平的相似性,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

与同质区域相反,极化区域是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的、在功能上联系很密切的区域。

这种趋于是以基于某种区域的共同利益和集团意识所形成的内聚力为基础而形成,这种区域的划分依据主要是组成极化区各部分(或部门)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因此他强调的是区域事物的相互联系性和内聚力,它反映的是一种结构。

这种划分常以大城市为中心,包括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受其影响的农村地区。

极化区域不同于同质区域的要素特征上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它强调的是各种异质部分相互紧密联系所蕴藏的内生的增长潜力。

同质区域所表现的是一种被动的推动,也就是它主要依赖外在的政府的计划与调控措施,因为他缺乏或忽略具有组织能力的核心的存在。

除了同质区和极化区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区域。

其中之一为计划区域,这些区域主要是从政府规划或政策定向来考虑的区域,较为典型的是经济区。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讨论,现在我们可以界定经济学所研究的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指便于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有一个以上以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需要指出的是,“区域”一词在区域经济学理论中,既是一种实体的概念,又是一个抽象的、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往往没有严格的范围和界限,实际应用时常以行政区划界限为界限。

三、区域经济学的空间界定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复杂程度的加大,单纯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定义区域的边界对区域经济的研究有很大的制约性。

系统论认为系统的整体性表现在同环境相接触时出现的特殊的边界反应。

系统的边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保护系统稳定的作用。

区域经济系统的边界划分应该遵从这一原则,即区域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功能发生突变的节点的连线构成区域经济系统的界面。

传统的区域划分是以自然地理边界为依据的。

工业化以后运输和联系方式虽有所改进,但是资源流动的成本依然很大,区域经济系统的边界受到自然和人工因素两种影响,其界面除了河流、山脉外,还可能是铁路和权力以及政治上的边界等,这些对经济活动空间成本起约束作用的因素构成了区域经济系统的界面。

信息时代的到来迎来了新的人地关系和新的区域经济景观,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空间形成了空间事物和人地关系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出现了所谓虚拟化的信息地理空间,这种区域经济系统的界线除了资源、成本等经济上的因素影响外,更多地表现为语言、价值观等文化方面以及网络标准和网络规则等技术方面虚拟的界线。

可以看到,区域经济系统的边界是随经济活动联系方式的进步而不断延伸的。

区域经济活动空间在一定的时间里受到一些因素的束缚,这种束缚构成了区域经济系统的边界,但经济的发展最终会克服这些障碍,直至遇到新的约束,形成新的界面。

区域分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一种看得见的实体,一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空间上得分异呢?我们从四个方面讨论区域分异规律。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地理学常以土地、矿藏、地形、水文和气候等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不均匀分布来解释许多不同类型的经济区位活动。

我们可以用生产要素的完全的或部分
的不流动性来概括资源分布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也就是说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所以区级之间可以组织分工和某些部门的专业化生产,这也是不同区域之间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的原因之一。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并不意味着这些要素绝对不能流动,只是需付出昂贵的成本。

总之,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使一国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得到空间上的均衡分布,这就成了区域分异的客观物质基础。

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首先,许多生产活动,可根据操作技术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个生产工序,但从节约生产成本的角度考虑,这种不同的生产工序不可能在空间上截然划分开来并在不同的地点组织生产,尤其处在上有阶段的生产更是这样。

其次,一个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可以节省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率,这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规模经济。

第三,许多企业聚集在某一地点,可以实现聚集经济。

第四,企业之间的以提供商品或服务为主的相互联系不稳定或这种联系需要特殊中介的,在交易过程中需要付出很大的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

为节约这种联系成本,最好是相互接近,培养某种“感情”。

3.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知识积累与创新,是直接相联系的,知识积累率高,则创新的频率也高,反之亦然。

这种知识又具有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因而知识积累取决于知识积累,同理,创新能力取决于创新能力。

正因为这样,创新能力也具有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由于创新能力的排他性和创新性,一旦形成创新中心,将不会被轻易地灭失。

4.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这种不完全流动性是指商品的交换和劳务的提供不能瞬间完成,也不是免费的。

因空间而付出的额外的成本是空间成本。

因空间阻隔而产生的运输成本和空间成本限制了自然禀赋优势的发挥程度,经济活动不可能随资源要素的赋存状况,均匀分布或随机的散布,而集中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总之,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就构成了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也正因为有这种客观基础条件,我们平时可以看出区际间不同的经济景观,也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