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自然灾害与防治(1)
[备考资料]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学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doc
地质灾害及防治1.主要的地质灾害2.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1)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2)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分析: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是该地区地质、地貌、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分析如下所示:3.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
具体图解如下:[应用体验]1.(2014·全国卷Ⅰ)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
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
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
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发生地震,导致岩层破碎,土层疏松;地震后出现了多次降雨,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大,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1.主要气象灾害2.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治措施3.气象灾害的相关性(1)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2)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应用体验]2.(2013·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冷冻灾害对农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作物减产、农业设施受损上;由图可知,山地地形阻碍寒潮南下,加剧了该地区的冷冻灾害。
第(2)题,预防冷冻灾害主要从监测预报、防灾管理、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
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高中三年级地理教案自然灾害与防护
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常见自然灾害及其发生原因。
3.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了解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及投影设备。
2.世界地图、中国地图。
3.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世界地图询问学生了解哪些自然灾害,并请学生将其标在地图上。
二、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分类(10分钟)1.通过一段视频素材,引入自然灾害的概念。
2.解释自然灾害的定义,并将其分类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
3.分别向学生介绍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干旱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和生物灾害(疾病、虫灾等),并简要说明其发生原因。
三、常见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5分钟)1.利用PPT课件,展示世界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并介绍其主要影响和损失。
2.结合中国地图,重点介绍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包括洪涝、地震、旱灾等。
四、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5分钟)1.向学生介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秩序紊乱等。
2.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不同自然灾害,人类应如何应对及减少其影响。
五、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20分钟)1.分小组讨论,整理不同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
2.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通过PPT展示。
3.解释和讲解各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并强调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救互救意识。
六、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总结自然灾害分类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法,结合地图、视频等多种资源,生动直观地呈现了自然灾害的分类、常见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防护措施。
通过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保护意识。
高三地理教案:自然灾害与防治
高三地理教案:自然灾害与防治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地理教案:自然灾害与防治》,供大家学习参考!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自然灾害与防治最新考纲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散布(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散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气制与产生进程;台风、寒潮、洪涝、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绩)。
分析解读 1.出现情势:图像取材服务于考核主题,多选用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剖面图等图形反应自然灾害的时空散布、变化特点。
2.考核内容:试题设计线索明晰,多从“某区域/某类灾害的散布→成因→危害→防治措施”的链条中选取某些节点设置问题;考核内容主题突出,多数试题中包含“散布特点/变化规律→形成原因”的因果关系问题,强调“地”与“理”的融会。
3.设问结构:多数试题的设问采取“描写阐释+论证探究”的结构模式(第一步描写阐释:①根据图文信息归纳概括地理散布变化规律;②调动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其成因。
第二步论证探究:运用性、实践性突出,多为探究性问题,如问题/危害、措施/计策/建议)。
4.所选区域以我国为主,意在关注我国灾害多发的国情、建立防灾减灾意识;多以小区域微观切入。
第1讲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考点一自然灾害及其类型疑难剖析1.自然灾害的产生与灾害缺失自然灾害的产生主要是自然的气力引发的,其与自然气力的关系及其灾害缺失表现以下所示:2.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区分按灾害产生的主导因素不同,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二者既有区分又有联系。
类型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主导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基本因素致灾因子自然作用人类活动承灾体人类和人类社会典例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生活事故、战争和社会*等3. 自然灾害的分类思路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分类思路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标准包括种类按成因分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人为诱发灾害等按表现特点分突发型灾害、缓发型灾害、过渡型灾害按发展进程分原生灾害、次生灾害等按承灾体的性质分城市灾害、农业灾害、矿山灾害等按缺失程度分轻度灾害、中度灾害、重大灾害等即时训练 1.下表反应了粤、渝、新、晋四省区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四种灾害产生的强度(☆号越多,代表灾害强度越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6.3防灾减灾学案_1
第三节防灾减灾【课程标准原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难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定位1.结合某一种防灾减灾案例,把握防灾减灾的手段。
(综合思维)2.结合救灾情景,归纳灾前、灾中和灾后的救灾重点。
(综合思维)3.针对不同自然灾难中自救与互救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预案。
(人地协调观)4.结合自己家乡所在地或出行地的状况,说明自救和互救的内涵和重要性。
(地理实践力)学问体系导引学问点一防灾减灾手段1.灾难监测我国建成了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难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难的孕育、发生、开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2.灾难防备我国为掌握和削减自然灾难造成的损失,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3.灾难救援与救助发生自然灾难并到达应急响应程度时,应依据国家有关自然灾难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快乐理救济。
4.灾后恢复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开展。
这一过程也能关心重建区增加防灾力量。
学问点二自救与互救1.灾前预备(1)在洪涝、台风多发地区,居民应准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难预警信息,做好灾前预备,这对爱护生命和财产平安至关重要。
(2)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难往往是突发的,较难精确猜测,但做好灾前预备也能够在肯定程度上削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地震为例,震前预备主要包括预备防灾应急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四周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常常参与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2.灾中救助(1)假设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命。
(2)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准时、有序地撤到平安地带。
(3)如遭受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3.灾后自我爱护(1)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热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枯燥后再使用。
K12学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42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案
K12学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42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学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42选修5自【变式精练】1.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受灾体易损程度较大的是,原因是(2)该城镇利用地下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该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是(3)若图中西侧的森林被砍伐,引起地下水的变化是,河水的变化是(4)图示地区“缩小”灾情的措施有:______。
国一直洪灾不断,1944年的特大洪水,造成300万人伤亡;1988年再次发生骇人洪水,致使3000万人无家可归。
洪灾使该国成为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某校地理活动小组欲对该国洪灾的成因做专题探究,请你帮助其完成探究过程:考点二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归纳总结】1.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势、海陆位置、气候等特点,就能分析出该地区易发生哪些自然灾害,原因是什么。
下面,分析一下我国几个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1)华北地区最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干旱、寒潮、沙尘暴、洪涝、农作物病虫害等。
华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温带季风气候,于夏季风的强弱不定,而使得降水的年际、年内变化都很大,因此,旱涝灾害频发,再加上距冬季风发源地较近,地势平坦,因此,冬春季节强劲的冬季风带来了多种灾害。
所以,这些灾害主要以气象灾害为主。
(2)西南地区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而这些灾害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再加上气候和地形的特点,就造成了这里多种地质灾害的群发性特点。
(3)东南沿海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有台风、洪涝、风暴潮等,这主要是于气象灾害——台风引起的。
2.滑坡的形成条件结合滑坡发生区的剖面图分析如下:(1)滑坡发生的条件第一是自然因素:①地形条件,地势起伏大的山地丘陵地区;②物质条件,物质破碎,多断裂构造;③植被条件,植被条件差,多荒山秃岭。
第二是人为因素:①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表结构,增加了地势的起伏;②人类活动堆放了大量的碎屑物质;③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第一讲 常见的自然灾害教案(含解析)高一地理教案
〖第一讲常见的自然灾害〗之小船创作一、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洪涝灾害的分布(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二、读常见气象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相关知识。
(一)干旱灾害1.概念干旱时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危害(1)造成农业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2)对畜牧业的影响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3.分布由图可知,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
(二)台风灾害1.构成由图甲可知,台风由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2.源地及其影响范围由图乙可知,西北太平洋是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3.危害(1)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三)寒潮灾害1.概念寒潮是因为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自然灾害与防治学案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学案)一.研析高考:1.我国自然灾害为考查重点,以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内容考查为主。
2.以近几年发生的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地理实事为背景材料,考查自然灾害的相关内容,具有生活化、时代性特点,以综合题和选择题形式考查。
3.多以区域图的判读为前提,考查考生读图析图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本节课目标:通过分析近几年的自然灾害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总结出该类题的高考考向,从而使同学们明确学习方向,同时掌握一定答题方法。
三.课前预备:(二)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地域分布及成因(三)自然灾害的防御(1)非工程性防御: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主要有三种方式:(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四)几种典型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1)洪水应急措施:a.尽量逃向高处,爬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b.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c.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被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2)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3)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名师制作优质课件: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破 坏 性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地震
火山喷发
滑坡
泥石流
分布 规律
环太平洋地震带、 主要分布在 地中海—喜马拉雅 环太平洋、 地 震 带 、 大 洋 中 地中海和东 脊 地 震 带 、 大 陆 非、大西洋 裂谷地震带 洋底
山 地 丘 陵 区, 坡陡谷深、 地 势 起 伏 较 岩石破碎、 大 、 工 程 建 植被覆盖差、 设 频 繁 的 地 多暴雨的山 区 区
防御 措施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2.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分析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是该地区地质、地貌、气候、 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如下所示:
返回导航页
结束放映
三、地质灾害中的自救、互救与防范措施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 相关自救与互救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 亡。具体图解如下:
成因 热 带 面 上 成的 种 强 的 热 气旋 洋 形 一 烈 带 特点 防治措施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 过境的准备,建立健 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 规体系,营造沿海防 护林,提高公众的防 灾减灾意识
台 风
东南 沿海
夏秋
狂风暴雨
大风、雨 冬半 青藏高 雪,冻害 年,以 强 冷 空 寒 原以外 时 间 长 ,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 春秋两 气 迅 速 潮 的广大 范 围 广 , 准备 季最严 入侵 地区 春秋季节 重 危害最大
干旱
干旱、半干旱地区,特 波动或气候异变 别是非洲、亚洲和大洋 引起的长时期无 洲的内陆地区 降水或降水量少
水分极度缺乏
2019-2020年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灾害学案
2019-2020年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灾害学案
C.③按承灾体性质属城市灾害 D.④表现特征是过渡型灾害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经济损失(2000-xx年)(图中“风雹”包括大风、龙卷风、雹灾等灾种)
7、以上灾害中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是
A.洪涝B.火山爆发 C.地震 D.干旱
8、根据资料可以看出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灾害按表现特征主要是
A.缓发型灾害B.突发型灾害 C.过渡型灾害 D.人为诱发灾害
9、有关自然的力量,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的力量是推动自然发展演变的动力
B.自然的力量能给地球带来灭顶之灾
C.台风只能给人类带来狂风暴雨等灾害
D.闪电不仅能杀死致病生物,还能产生大量的臭氧
10、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50年来,中国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呈趋势,其根本原因是。
(2)1961年-1963年,中国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出现一次峰值,试分析其原因。
1998年,灾害损失达到3007亿元,是由灾害造成的。
(3)下列不属于常见于中国的自然灾害
A.洪涝干旱B.滑坡泥石流 C.飓风寒潮D.火山地震。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学案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学案4月24日【学习目标】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影响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时间及危害掌握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掌握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治【知识点梳理】(只提供提纲,要求学生自己归纳)第一章第一节一、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形成的条件:2、自然灾害的大小取决于什么?二、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影响体现在几个方面?(危害程度相同时:经济水平高、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大;经济水平低、防抗灾能力强——危害程度低)第二节1、主要的自然灾害①气象灾害:②、地质灾害:③水文灾害:④生物灾害:2、热带气旋的发源地、时间、灾害及主要影响地区。
3、干旱形成原因及分布4、寒潮成因、分布、时间及影响5、地震的震级、烈度、震级与烈度的关系、世界主要地震带6、什么是滑坡?泥石流?形成条件是什么?7、洪涝分哪两种?集中分布地区?(了解)8、风暴潮定义,分布,时间,特点9、常见的病害有哪些?成因?影响?(了解)10、常见的虫害有哪些?(了解)※11、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①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②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防灾减灾工程,可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③人类活动对灾情可“放大”或“缩小”④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灾情影响不同第二章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危害最重)2.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东部种植业为主,西部畜牧也为主)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①海洋灾害带——东,南部海域——台风,风暴潮,赤潮等②东南沿海——连云港以南沿海——台风,风暴潮洪涝,海水入侵等③东部灾害带——“三级阶梯”——洪涝,干旱,病虫害等(东北霜冻,华北地震)④中部灾害带——“二级阶梯”——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⑤西北灾害带——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⑥青藏高原——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第二、三、四、五节我国各类灾害特点1.地震:①分布:②灾情:③震源线:2.滑坡,泥石流,特点:分布广,类型全,爆发频繁,规模巨大——原因:多山,降水集中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少,西部密集;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南密集,西北稀少※3. 分析我国西南地区(藏,滇)多地质灾害的原因(灾情严重的原因)4.洪水灾害:(分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和冰凌洪水三种)5.风暴潮分布及出现时间? ※6.我国水文灾害多发生在什么地方?原因分析?7.我国旱灾四个多发中心是什么?旱灾的分布特点是什么?※8.我国气象灾害的多发区在哪?灾情严重的原因? 9.中国的生物灾害的各种表现如何?(1)农作物病虫害:(2)森林病虫害:(3)蝗虫与鼠害:(4) 鼠害地域差异显著:第三章第一节 1、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优势结合对灾害监测有什么作用?地理信息获取----遥感灾前:指导防灾活动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用于灾害的监测灾中:指导抗灾灾后:指导救灾和减灾工作2、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是什么?分两种非工程性防御减灾规划,管理,教育防灾法律工程性防御------修建防灾工程①改变地表环境----减轻灾害强度②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的直接相遇③改变财物特性,提高抗灾能力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分三个核心环节: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恢复1.灾前准备分哪两个方面?分①救灾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物质基础②救灾物质的储备地点----到达时间2.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是----储备救灾物质3.灾中应急的措施?----启动救灾应急预案4.灾后恢复的目标:①将灾后的损失减到最低②增强对未来灾害的抵抗力【强化练习】1.读甲、乙、丙三幅图,完成下列各题。
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选修部分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Word版含解析
[最新考纲] 1.主要自然灾难的类型与分布:①自然灾难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②世界主要自然灾难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难:①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难的产生气制与发生过程;②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难的形成缘由。
3.自然灾难与环境:①同一自然灾难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②我国自然灾难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①应对自然灾难的方法或应急措施;②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考纲解读] 1.以当前发生的重大地质灾难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质灾难的成因、危害、分布规律、防备措施等。
2.以近几年影响我国的气象灾难为背景材料,考查分析气象灾难的成因、时空分布规律、防灾减灾措施及气象灾难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结合我国发生的特大洪涝灾难,分析我国洪水灾难的类型、成因、危害及洪水灾难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洪水灾难的防备措施,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4.以一些新颖的时事(如海水入侵、咸潮等)作为背景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原理,考查同学的学习探究、学问迁移力量。
微专题一主要自然灾难的形成与分布疑难剖析类型分布成因影响热带气旋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①宽敞的暖洋面(热带、副热带);②充分的水汽;③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狂风、暴雨、风暴潮干旱渐发性、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殊是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水分极度缺乏寒潮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大范围的强冷空气入侵活动消灭气温骤降、大风、雨雪、霜冻等,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2.主要地质灾难(1)地震分布成因影响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等板块交界处岩层断裂或错位,地球内能的急剧释放使地面发生震惊建筑物破坏、交通线中断、人员伤亡等(2)滑坡①形成:结合滑坡发生区的剖面图分析如下。
②分布: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裂开、地势起伏较大、植被掩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高三地理复习学案自然灾害与防治
1. 读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2)试从气候、地形两方面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
(3)旱涝灾害多发区往往也是病虫害严重区,请说明蝗灾与旱灾的关系.解析:第(1)问,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从图中直接获知.第(2)问,气候方面可从降水量、降水变率分析;地形方面可从地势与排水条件分析。
第(3)问,旱灾发生时,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有利于蝗虫产卵繁殖。
答案:(1)东南地区自然灾害多,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少。
(2)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降水变率大;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3)在干旱少雨的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虫产卵,故旱灾发生时,蝗虫数量激增,导致严重蝗灾。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部对流天气,常伴有强烈的阵雨,雷暴灾害主要由雷击和闪电带来.材料二我国某区域雷暴空间分布图(图甲)及该区域地形、水系图(图乙)。
(1)描述图示区域雷暴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自然原因.(2)列举雷暴灾害的防御措施。
解析:(1)描述雷暴分布特点要注意从图中提取雷暴高发区、多发区、次多发区和低发区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与地形的对应关系。
分析雷暴空间分布的原因要注意从雷暴的形成原理方面入手.(2)防雷暴首先要有防范意识,防范雷暴的基础知识。
答案:(1)分布:南部多,北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原因:与北部相比,南部纬度较低,气温高,空气对流作用强;受夏季风影响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山区地势较高,空气受地形抬升作用强,空气对流较平原地区剧烈;山区为众多河流源头,植被多,水汽充沛。
(2)加强突发性天气的监测预报;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防雷电的技术装备如装避雷针等;雷雨天减少外出并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等。
3. 中央气象台针对我国北方强降水形势趋强,于某年7月22日06时发布了未来24小时天气形势预报信息(见下图)。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专题十六 自然灾害 课中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专题十六 自然灾害 课中案第一节 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课时1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一、自然灾害1.概念:指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2.形成条件(1)诱因:自然界异常变化。
(2)承受灾害的客体:遭受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等。
3.分类分为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包括农业和林业灾害)。
二、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 1.地震(1)定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2)成因:地质构造变动、火山喷发、岩洞崩塌、陨石冲击和人类活动。
(3)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特点: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5)危害①造成各类建筑物倒塌和损坏,交通、通信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
②引起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和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
2.滑坡(1)概念: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形成:结合滑坡发生区的剖面图分析如下。
(3)多发区: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我国云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以及黄土高原和秦岭—大巴山地区。
(4)危害: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和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地表覆盖物等。
3.泥石流(1)概念: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引发,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松软土壤的特殊洪流。
(2)形成(3)多发区: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多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山区。
(4)危害:给当地村镇、道路、建筑物和矿山等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三、主要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一、地震与地质灾害 1.地震构造示意2.震级和烈度的比较拓展延伸 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分布【纠错辨析】灾情人员伤亡减少并不代表经济损失减轻;地震灾情的变化:人员伤亡有所减少。
【专题】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选修五《自然灾害》导学案
先识地后析理——地理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五《自然灾害》【知识回顾】问题一:洪涝灾害分布的地区、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1、我国典型地区:①东北地区②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③淮河流域④珠江流域等2、产生的原因:⑴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热带高压强:南旱北涝;副热带高压弱:南涝北旱)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诺现象(水文水系)⑤缺少天然的人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海河、珠江)(2)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中下游地区泥沙沉积,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水能力下降3、治理措施:上游:①植树造林,建设水土保持林②修建水利工程中游:③退耕还湖④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⑤修建分洪蓄洪区下游:⑥开挖入海河道(淮河)共有: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问题二:沙尘暴现象分布的地区、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1、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东北地区2、产生的原因:⑴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风力的吹扬(气)③地表植被稀少(生)④多松散碎肩物(土)⑵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水源、工矿交通建设等3、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控制载畜量③营造“三北防护林④退耕还林、还牧⑤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⑥禁止滥挖乱采等问题三:寒潮的概念、发生的时间地区、形成的原因、带来的危害及治理的措施1、概念:由于强冷空气的入侵影响,凡是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0C以上,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50C以下的,就称为寒潮。
2、发生时间:冬半年,春秋季危害大3、发生地区:除青藏、滇南以外的广大地区4、成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或快行冷锋过境)5、危害:①次生灾害(大风、暴雪、低温、冻害等)②人员伤亡③财产损失(农作物、牲畜、林木、房屋、交通设施、电力通信设施、建筑、古迹、工业、经济等)④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6、措施:①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②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施监测和预报。
2019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学案
2019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学案知识点2 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知识点3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分析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是该地区地质、地貌、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分析如下所示:知识点4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
具体图解如下:高考命题角度一地质灾害的成因(2014·课标Ⅰ,43,10分)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
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
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
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10分)【审题突破】1.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1)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断裂带”“强烈地震”“多次①______”等。
(2)设问中的核心词语有:“说明”“地震后”“②_________灾害严重”“原因”等。
【答案】降雨;次生地质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分析】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导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答案】密集;降雨命题角度二地质灾害的危害(2013·山东文综,33,10分)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6分)(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4分)【解析】第(1)题,从地形和降水量两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可以看出甲地的等高线比乙地密集,坡度比乙地大。
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太行山脉),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季风。
甲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第(2)题,题意要求是“据图说明”,丙地位于山谷中,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如果丙地发生泥石流,主要会对铁路、河流造成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考纲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3.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4.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5.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6.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7.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8.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名师解读 1.以近几年发生的重大灾害为背景考查自然灾害的种类、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我国热点地区的自然灾害(如芦山地震)为载体,考查我国的自然灾害。
涉及地质、气象,水文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预防措施,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以体现时代性的地理事实材料为背景,侧重于考查各种自然灾害的监测防御等知识,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考点一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知识精析]1.主要气象灾害(1)地震①形成:结合滑坡发生区的剖面图分析如下:②分布: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泥石流①形成:②分布:地形陡峻、多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山区。
3.主要水文灾害[高考探究]1.(2012·浙江自选,12)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
完成(1)~(3)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A.①龙卷风②海啸③飓风④暴风雪B.①海啸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飓风C.①海啸②飓风③龙卷风④暴风雪D.①飓风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海啸(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
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
『解析』第(1)题,图中①位于美国西海岸,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会引发海啸;②位于墨西哥湾及大西洋沿岸,距飓风的源地近,且处在飓风的运行路径上;③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且靠近墨西哥湾一带,会受到强龙卷风的影响;④位于美国东北部地区,纬度位置高,距冷高压中心近,会受到暴风雪的影响。
第(2)题,飓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暴风雪发生在冬季;海啸发生在地震过后,与白天、晚上无关;龙卷风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
第(3)题,美国被称为“龙卷风之乡”,每年都会形成上千场龙卷风,而且强度较大,这主要和美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及大气环流特征有关。
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大量的水汽从东、西、南三个方向流向美国大陆。
水汽多就容易导致雷雨云,当雷雨云积聚到一定强度后,龙卷风就产生了。
『答案』(1)C(2)B(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
气候:春夏季,向大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产生龙卷风。
2.(2012·海南地理,25,10分)下图示意太平洋西岸某热带海岸剖面。
海岸线附近村庄因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而损毁。
根据图文资料,推断此地可能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种类,并说明理由。
(10分) 『解析』由图可知,平均高潮位以上的海岸有众多的珊瑚礁碎屑分布,说明海水水位曾经异常升高,可能的情况是发生过海啸或风暴潮灾害。
『答案』①海啸灾害。
理由: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易发生地震,引起海啸。
海啸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
②风暴潮(台风)灾害。
理由;位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台风)活动区,容易引起风暴潮。
风暴潮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
考点二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知识精析]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这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框图表示如下:2.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①成灾人口集中省区: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
②农业灾情区域分异⎩⎨⎧东部受雪灾、干旱、冷冻、风雹等影响,种植业灾情 严重西部受雪灾、旱灾、虫灾等影响,畜牧业灾情严重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高考探究]1.(2014·山东文综,4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
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
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
下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1)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6分)(2)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4分)『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有的月份多,有的月份少,年内分布不均,集中在5~9月。
第(2)题,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耕地面积扩大,种植业易受冰雹危害。
『答案』(1)年内分布不均(雹灾发生在4~10月,其他月份无雹灾);主要集中在5~9月;8月最多。
(2)冰雹对种植业的危害大于畜牧业;该区种植业面积增大。
2.(2012·上海地理,44~46,11分)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1)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
(4分)(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
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分)(3)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4分)『解析』第(1)题,根据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表,可概括得出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第(2)题,注意审题“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地区的原因。
第(3)题,此题主要关键词为“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减少水灾的措施是有区别的,应分别描述。
『答案』(1)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频次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2)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
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
(3)江南丘陵地区: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胁。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河流裁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
(任答两点即可)考点三中国的自然灾害主题1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知识精析]1.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1)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如千枚岩、片麻岩等,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破碎严重,容易发生滑坡。
(2)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会造成顺岩层滑坡的现象。
(3)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物质,使其软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和地下水丰富地区容易发生滑坡。
此外,风化作用、人为因素和地震等也会促使滑坡发生。
2.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条件(1)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层和风化物质覆盖,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2)有陡峻的地形,沟谷上游有一定的汇水面积,下游窄小,沟床纵剖面坡度较陡直。
(3)在中、上游地区有暴雨或冰雪大量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成补给水源。
此外,强烈的地震、植被的严重破坏等都可以引起泥石流的暴发。
[高考探究]1.(2014·课标Ⅰ,43,10分)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
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
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
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10分)『解析』地处断裂地带,岩石破碎,这里山高谷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域,此次地震造成岩体松动,降雨又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2.(2014·课标Ⅱ,43,10分)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10分)『解析』由图可知该地每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且6月份最多。
暴雨是诱发泥石流的重要原因,福建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所以6月份最多,7月份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天气,降水少,地质灾害较少,而8月份东南沿海开始出现台风,所以8月较7月多。
『答案』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3.(2013·浙江自选)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泥石流、滑坡、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
当你遭遇泥石流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是______________。
(3)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是什么?『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高风险区多断层,等高线密集,坡度大。
第(2)题,暴雨易诱发崩塌等地质灾害,为洪灾提供水源条件。
泥石流流向低处,应向高处逃生;垂直于泥石流运动的方向可以最短路径远离危险区。
第(3)题,对不稳定山坡加强监测;减少破坏山体平衡的工程活动;采取措施加固坡体,修建排水工程,可减轻滑坡所带来的危害。
『答案』(1)断层坡度(2)崩塌洪灾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3)在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尽量避免工程项目在该地段选址和施工;建设护坡、排水工程等。
4.(2013·山东文综,33,10分)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6分)(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