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归流_一场对湘西影响深远的政治变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聚练/~…q,5,r’
《毒立垒。

&彝气.H≯监兰女,一j专题]神秘独特悠远深邃的湘西文化
TIONALITIE¥FORUM…。

…。

…?j:I?■,oj=:
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以《翦除夷官,清查出土,以增租赋,以靖地方事》一折上奏清世宗,提出了“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的改土归流方法,建议。

以用兵为前锋治其标,以根本改制治其本”的原则,采取计擒、勒令投献、兵剿三种模式实行改土归流。

建议得到了雍正皇帝的首肯,一场旨在“在一时须尽服其心,计百年须常慑其胆,然后可绥靖一方,永远宁贴”的“改土归流”,在西南地区迅速开展。

地处西南与内地交界处的湘西土司,在形势压力下,自然交出了世袭领地及土司印信,归政于中央。

“改土归流”并非是“拯土民于水火,救土民于倒悬”的民族解放,而是中央王朝以直接统治取代间接统治的一次政治制度改革。

在我国封建社会
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尚未成熟的封建
专制制度,既无能力也没必要将深山
僻野的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其直接统治
范围。

“欲揭上腴之征以取不毛之地,
疲易使之众而得梗化之氓,诚何益
哉。

”就是当时统治者心理的真实写
照。

因而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授以
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长官等武职
或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世
代相袭,“以土官治土民”,形成了土司
制度。

但当封建制度发展到其顶峰时,
既无法征税,又不可驻军,只能以世袭
土司实行间接统治的土司制度,显然
是不能被强化的。

大一统”专制制度所
容忍。

明朝建立后不久,封建统治者就
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永乐年间,明成祖
朱棣就以湖广思南、思州两个宣慰司
因争地积怨仇杀为口实,出兵镇压,废
两土司,改其地为思南府。

朱棣成为实
施改土归流的第一个皇帝。

但明朝改
土归流因有明一代北部边境始终不靖,
仅在局部进行,土司制度仍实行于西
南绝大部分地区。

清朝在康熙帝平定
三藩之乱后,稳固了北方边境,解决西
南地区土司割据一方的问题,自然提
上了议事日程。

康雍乾时期强盛的国
力,保证了雍正及后继者“改土归流”
政策的推行,土司制度的终结也就瓜
熟蒂落了。

“改土归流”的性质,决定
了改土归流后的封建政权采取的措施
是对封建统治的强化,这种强化必然
对湘西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任何地区文化的形成必须有其特
定的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历史
传统,外来文化等,均构成其生成机 万方数据
神秘独特悠远深邃的湘西文化[关注・聚焦/专题】薹鋈篓主篓三:兰:薹:2二:兰二兰:!:三兰三:二二兰三:三!二三二:二:=竺三唑!竺兰垒兰堡堕’竺!竺!至-"k薹三三墨‘扎≯mt曲缸坤“{,1一j,I—d}一t…j‰?#i}!i~~,一……‰t,二}….u‰.¨¨n}一,--f}………………一。

-、_蕾l~一产
制。

“改土归流”前,地理环境、民族习俗、历史传统等因素决定着湘西地区文化的进程和特点。

“改土归流”后,外来文化改变了原地区文化发展的进程。

湘西土司的确立,可追溯至五代晋天福四年(959年),彭仕愁被楚王马希范封为溪州刺史始,在其后八百余年的时间内,湘西地区一直处于土司制度的治理之下。

雍正五年(1727年),永顺宣慰使彭肇槐迫于形势纳土,被授以参将职安置于江西。

保靖宣慰司彭御彬、桑植宣慰司向国栋皆因不识时务,被“因暴参革”,分别流放于辽阳、河南。

封建制度文化随土官的流徙和流官的进入而强制性地生成。

清廷以湘西各土司之地设永顺府,下辖四县:永顺、保靖、桑植三司地分设为永顺县、保靖县、桑植县,割永顺白崖洞长官司和保靖大喇长官司地设龙山县,府治永顺县城。

为防苗之需要,在保靖司原辖之地设立了乾州、凤凰、永绥三厅。

永顺府督捕同知驻古丈坪,后改设为古丈坪厅。

县之下,则以里甲制取代了原土司实行的旗长制,如原属保靖的大喇司,在割属龙山县后设
▲土司王德政碑/撮:卢瑞生为大喇里。

改土归流后设置的永顺、保
靖、龙山、桑植四县及乾州(今吉首
市)、凤凰、永绥(今花垣县)、古丈坪
(今古丈县)四厅的行政名及地域沿袭
至今,构成了现行政建置的格局。

随着府、县行政建制的设立,一批
封建文人也随之进入湘西地区,应科
举制度的需求,他们开设学馆,充任塾
师,执教为业,形成了私塾、义学、书
院的教育体系。

雍正十年(1752年)永
顺灵溪、老司城、勺哈三地各设义学一
所,其后,龙山、保靖、桑植等地相继
设立义学12所。

1734年,永顺知县李
瑾建桂香书院,并兼任山长,为永顺县
学。

各县县学也相继建立。

1736年,涂
世法在永顺塔卧首开私塾,私塾迅速
发展,人口密集村镇常年有三五所,永
顺府治灵溪镇则多达十余所。

1738年,
知县徐正恩建试院,开考秀才。

1761
年,永顺知府张天如将桂香书院改名
崇文书院,为永顺府学。

府学为地方官
学的最高管理者,设有训导、学政等职
主管教育和考选等事务。

“雍正间设学
额,乾隆设痒生额”,且以土三客一的
比例录取。

至乾隆年间,竟至“永顺虽
新辟之地,而汉土子弟读书应试无殊
内地,”应试者“不下千有余名”。

官办
府、县学与民办义学、私塾的教育,使
以忠孝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在湘西得以
广泛传播,培养出了对封建道德伦理
自觉遵守、对封建政体恭从不违、对封
建秩序大力维护的卫道者。

以谋取功名为诱惑的儒家文化教
育,不仅要让苗蛮之属“使之沐浴于诗
书礼义之中”,而且还要让其。

徐改其
桀骜顽劣之习”。

府县各级官员,更不
遗余力地强行终止与其价值观不符的
少数民族文化。

雍正八年,永顺知府袁
承宠在《(详革土司积弊略》中,列举应
革积弊共2l条,广泛涉及婚俗、跳摆
手舞、祭祀、传统居住、服饰等民族习
俗,明令“分别服制,革除唱和”、“不
供奉祖先,令写天地君亲牌位”。

保靖
首任知县王钦命则接连发布“示禁短
衣赤足”、“示禁婚嫁襁贞”、“示禁白布
包头”、“示禁火床同居”等告示,令“各
宜遵奉毋违”,并咒之日“倘有不遵者.
即系犬羊苗猓”。

在封建教育的诱导和
各级官府的禁止下,湘西少数民族文
化亦“归流”于以儒家价值观为核心的
封建文化,而导致了诸如土家族语言、
服饰等民族文化符号的逐渐消失。


至于有了“昔所谓生苗皆为熟苗,所谓
熟苗皆为汉民”之谓。

改土归流前,湘西地区以刀耕火
种的原始农业为主,“不甚种稻谷,即
种亦不知耕耘。

”改土归流后,地方官
员鼓励土民开垦种植,发展经济。


司之官山任民垦处,凡可垦之荒山,
听民自垦自报,土民开垦的土地,只
需交纳一定数额的秋粮即可据为己
有,永为世业。

出现了“改土后人民
四集、山皆开垦”的局面。

随着。


不出境、汉不入峒”禁令的消除,府、
县官府还招内地汉民进入湘西地区开
荒种地,汉民进人湘西,随之带入了
新的农作物品种,各种农具和生产技
术。

牛耕、兴修水利、田间按季节播
种、施肥、除草、适时排灌等耕作技
术的推广,水田耕种超过了“火畲”,
稻谷种植较为普遍,被冠之为“正
粮”,原传统的旱地作物却被称之为
“杂粮”。

农耕文化的兴起,使湘西地
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改土归流”是针对土司制度,仅
限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改
革。

值得注意的是,土司制的推行及废
除,都是在少数民族主政中央王朝时
进行的,这应该是站在少数民族自身
的立场上,对治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
考虑的结果。

但不论封建统治者目的
如何,“改土归流”对湘西文化的影响
极其深远。

不可否认它导致了民族文化
的迅速同化,但它消除了割据,打破了
闭塞,促进了交流,使湘西少数民族群
体逐渐融入了社会主流圈,形成了
大一统国家共识的文化意识、伦理道
德、价值观念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作者简介:罗维庆。

吉首大学
张家界学院副院长) 万方数据
改土归流:一场对湘西影响深远的政治变革
作者:罗维庆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刊名:
民族论坛
英文刊名:NATIONALITIES FORUM
年,卷(期):2008(8)
本文链接:/Periodical_minzlt200808004.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