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制度变迁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制度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ff74fd2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69.png)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制度变迁中国古代的制度变迁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各个层面探讨中国古代的制度变迁。
一、政治制度的变迁(1)封建制度的兴起: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最早产生于商代和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以天子为中心,分封诸侯,实行世袭制,形成了庞大的贵族阶层。
(2)中央集权的确立: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实行了强力的中央集权制度。
通过推行一系列改革,秦朝实现了政治统一,但也引起了社会的不满,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3)汉代的循吏制度:汉朝时期,刘邦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了循吏制度,任用贤良之士为官,以求治理社会。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力量的掌控,但也存在被贪官污吏破坏的问题。
(4)三国鼎立与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三国时期,政权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割据势力,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分裂变化。
此后的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频繁更迭,国家政治长期处于动荡的状态。
(5)隋唐的统一制度:隋朝和唐朝恢复了中国的统一,实行了严格的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
这一统一制度的实施,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
(6)宋代的科举制度改革:宋代实行了科举制度改革,加强了官僚体制的运行,并逐渐形成了读书人士的主导地位。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二、经济制度的变迁(1)奴隶制度到封建经济:中国古代最早的经济制度是奴隶制度,奴隶制度的解体和封建经济的兴起主要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
封建经济以土地为基础,农业生产发达,但也存在着严重的等级制度。
(2)唐宋时期的农田水利:唐宋时期,中国的农田水利系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完善。
农田水利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明清时期,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贸易活动。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商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对外的交流也日益广泛。
三、社会制度的变迁(1)家族制度的衰落: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很大程度上由家族制度主导,但随着封建制度的兴起和经济的发展,家族制度逐渐衰落。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认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feda7b91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1.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奴隶制社会的世袭制、封建制社会的郡县制、到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每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特点。
1. 夏商周时期的世袭制夏商周时期,中国处于奴隶制社会,政治制度以世袭制为特点。
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天子之下是诸侯,诸侯是天子的臣属,拥有对封地的统治权。
诸侯之下是卿大夫,卿大夫是诸侯的臣属,负责协助诸侯治理封地。
2. 秦朝的郡县制秦朝建立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雏形,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郡县制的主要特点是:•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地方官吏•地方官吏对中央政府负责•地方官吏的权力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3. 汉代的郡国制汉朝建立后,在郡县制的基础上恢复了封国,形成了郡国并行的政治制度。
郡国制的主要特点是:•中央政府直接统治郡•诸侯王统治国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兴起,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制度的主要形式。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特点是:•由士族出身的九品中正官吏负责选拔官吏•选拔官吏注重门第出身5.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建立后,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是:•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6. 宋代的文官制度宋代建立后,为了削弱武将的权力,加强了文官制度的建设。
文官制度的主要特点是:•重文轻武•科举取士7. 元朝的行省制元朝建立后,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了行省制。
行省制的主要特点是:•中央政府在地方设立行省•行省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拥有对地方的军政大权8. 明清时期的内阁制明清时期,内阁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手,内阁制成为中央政权的主要形式。
内阁制的主要特点是:•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内阁是皇帝的助手•内阁首辅是内阁的最高领导者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体现了以下规律:•从分散到集中•从奴隶制到封建制•从封建制到君主专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96f49f2de2bd960590c6771c.png)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先秦是中央官制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2.秦汉史中央官制的变革阶段——三公九卿3.东汉即魏晋南北朝,三公失权,尚书台、中书、门下省相继登台掌权。
4.隋唐至明清是中央官制的成熟阶段。
先秦时期:尧舜禹时期——以“舜”中央政府的组成为例:司空——居百官之首,辅佐政事。
“水利部长”——平治水土。
后稷--主管农业;司徒--主管教育;士——主管司法;百工——主管百工;虞——主管山泽草木鸟兽,即环保;三礼——主管秩宗;(三礼,即天事、人事、人事之礼;秩,即尊卑等级秩序。
);典乐——(看来兼职干部不是现在才有。
)主管音乐和诗歌;纳言——主管诚信真实地传达命令和回报意见;夏朝——辅佐夏王的六卿。
司空: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后稷主管农业;司徒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大理主管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虞人掌管山泽畜牧;商朝——(一)政务官是处理外廷事务的官。
他们是:1、尹:治理之意。
本身并无职位高低之别,后来成为官的通称。
2、工:管理工程的官。
3、卜:为商王占卜的官。
4、巫:掌商王祭祀的官。
5、乍册:“乍”即“作”,是商代的史官。
6、卿史:又作“卿事”或“卿士”,是主祭祀的官。
此类官除卿史外,还有御史、史两职。
7、亚:武职官吏。
多亚是商王的贴身侍卫。
亚立吏是商王的钦差大臣。
8、服和多马:商代武职。
(二)事务官是管理王室内廷事务的各级官吏,他们是:1、宰:是为奴隶主管理家务和家奴的总管,此称为西周和春秋所沿用。
2、臣:是商王的近臣,掌为王征战、备车马、占卜等事。
除“臣”外,还有“小臣”、“多臣”之职。
3、小(来字旁)昔臣:管理王室田庄的农耕事务的官员。
4、小多马羌臣:管理羌奴或管理养马奴隶及商王车马的官员。
5、六宫官:近似后世的皇后中宫官。
西周——辅弼周王的三公:太保(既是周王的辅佐重臣,又是最高的执政官)、太师(地位显贵的武官)、太傅(教养太子以明君臣之道的官职)三公下设“三事大夫”(外廷政务官):掌地方民事行政的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da94a70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2.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一、政治制度演变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713ceb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3.png)
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悠久,从古代到现代,政治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革,以适应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需求。
以下是中国从古至今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概述:一、古代政治制度1.夏商时期: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以王权神授为主,国家实行世袭制,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
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君主将土地赐予诸侯,诸侯有义务为君主提供军事支持。
2.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君主将土地分封给宗室和功臣,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一定的权力,但需要向君主纳贡称臣。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中央政权逐渐衰落。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地方割据的特点,各国互相攻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
4.秦朝: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官制,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加强了对中央政权的控制,实行焚书坑儒,强化思想统一。
5.汉朝: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诸侯王国,以巩固中央政权。
同时,汉朝开创了察举制,选拔官员以实行官僚政治。
6.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治制度多变。
这一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标准逐渐转向门第出身。
同时,地方上实行州郡制,州郡成为地方政治的基本单位。
7.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时期,地方上实行道州县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唐朝还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逐渐转向才学。
8.宋朝: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地方上实行路府州县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宋朝还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继续以才学为主。
9.元朝:元朝实行一省制,中央政权高度集中。
地方上实行行省制,行省成为地方政治的基本单位。
元朝还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依然以才学为主。
二、近现代政治制度1.明朝:明朝实行内阁制,皇帝通过内阁处理国家大事。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8dc2aedb102de2bd9705882a.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
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3)主要体现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基础:井田制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2、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阶级意志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中国古代的制度变革对社会有何影响
![中国古代的制度变革对社会有何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2ad20d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71.png)
中国古代的制度变革对社会有何影响中国古代的制度变革是中国历史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制度变革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的制度变革对社会的影响。
一、政治体制的变革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变革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各个诸侯国采取的是封建制度,政权高度分散。
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并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统一的中央政权。
这种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减少了内战频发的可能,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随后的汉朝,实行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官僚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能力。
政府在各地设立官员,明确了行政区划,规范了地方行政,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能力。
这种政治体制的变革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问题,提高了社会的治理效能。
二、经济制度的变革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变革对社会的影响同样深远。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被贵族和地主垄断,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生活贫困,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农民起义和土地改革的斗争逐渐兴起。
唐朝的平田制实行了小农自耕制,解决了土地集中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收入水平。
宋朝的均田制进一步深化了土地制度改革,使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耕种土地,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民的收入。
这些经济制度改革促进了农民的生产能力提升,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文化制度的变革中国古代的文化制度变革对社会的影响同样显著。
从秦朝开始,推行的文字统一政策使得汉字成为中国人通用的书写系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这一变革使得中国人能够更好地进行文字交流,拉近了地域和民族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社会的统一和稳定。
唐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制度变革,通过考试选拔文才和官员。
这种制度不仅在政治上提升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还在文化领域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9ea448fb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19.png)
三、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1.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1)利用宗法观念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
(2)封建统治老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采取重儒、尊儒措施,儒学中的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
(3)社会教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儒家伦理是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
2.户籍制度:战国公元前375年,秦孝公实行“为户籍相伍”,标志着国家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开始3.古代的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1)古代的基层组织。
①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②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实行乡里制度。
③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中国古代的基层监督机制。
①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②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③北宋:实施保甲制。
④明朝: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改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现象:(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这些民族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
(2)秦汉时期: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
(4)隋唐时期: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融得到新的发展。
(5)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交融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
元朝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e97367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0.png)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这些政治制度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和特点,也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世袭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但关于其政治制度的详细记载相对较少。
商朝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称为内服,而周边的方国部落则属于外服。
到了周朝,宗法制和分封制得以确立。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嫡长子继承制,将家族关系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
分封制则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但也要对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政治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分封制逐渐瓦解,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
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显著,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秦朝还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大权。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文字等,也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初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既有郡县,又有封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国势力对中央构成威胁,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诸侯的势力。
在中央,汉武帝设立内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较为复杂。
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制度,但后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控制,导致门阀政治的出现。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了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更加成熟。
唐朝还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使其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宋朝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5d4cb25f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1c.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周朝的封建制度:在周朝,封建制度得到了充分发展。
国家被分为多个封建领地,君主通过封赏土地来安抚贵族,形成了地方上的分封制度。
2. 秦汉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大体上取消了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并推行简化文字、度量衡等标准化政策,加强了国家统一。
3.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进入了分裂的局面,政权分裂成多个割据的势力。
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并存,导致国家的分裂和削弱。
4. 唐宋的相对稳定和繁荣:唐朝和宋朝时期,中央集权重新得到恢复,并且国家疆域的扩大和经济的繁荣。
政治制度稳定,并且推行了科举制度,提升了社会上升的机会。
5. 元明清的封建专制制度:元朝建立了蒙古族的封建统治,明清两朝继续延续了封建专制制度。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官僚体系完善,民众政治参与度相对较低。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从封建制度到中央集权制度再到分裂局面,然后再重新恢复中央集权制度,并最终沦为封建专制制度。
这一演变趋势是与中国历史的特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0145e7a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1e.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如下: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关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
由郡县制到行省制,主要反映行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地方官制的演变,秦商鞅变法设县,统一后推行郡县制,郡守为地方最高长官,掌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州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唐玄宗设节度使,有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演变为藩镇割据;北宋削减节度使权力,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集中地方财权与司法权;元设行中书省;明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互相牵制,开始改土归流;清在各省区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管理,并大规模改土归流。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11a5ac3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a.png)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察。
以下是从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汉朝的政治制度、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宋朝的政治制度、元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政治制度、清朝的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在夏朝,政治制度主要是以王位世袭制为基础,由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世袭君主。
在这种制度下,王位传承以血脉为纽带,后继者必须是上一代王室成员。
同时,夏朝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国家官僚体系,设置了各种官职以辅佐王权。
商朝的政治制度基本沿袭夏朝,但有所改进。
商王位的传承方式也以血脉为纽带,但同时允许非王族成员通过功绩和才能获得官职。
此外,商朝还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王权更加集中。
周朝的政治制度在夏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周朝实行分封制,将领土分封给诸侯,同时建立了完善的礼制,规范了社会等级和行为准则。
周朝的官僚体系也更加完善,设置了各种官职来管理国家事务。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周朝的封建制度逐渐崩溃,各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士人阶层的兴起时期,他们成为各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官僚体系逐渐完善,开始出现文武分途的现象。
各国之间也开始出现互相兼并的趋势,最终秦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三、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秦朝的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这一制度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和权力,国家事务由皇帝一人决策。
同时,秦朝还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标准化度量衡,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管理能力。
四、汉朝的政治制度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在一些方面进行了改进。
汉朝实行了察举制和征辟制等人才选拔制度,打破了世袭官僚体制的限制。
同时,汉朝还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设置了州、郡、县等地方行政机构来管理地方事务。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认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5f2070e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2.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是一个历史演变的长期过程,涵盖了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国家体制的多个阶段。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认识的简要概括:
夏商周时期的封建制度:在夏、商、周三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封建制度,以君主为中心,建立了王室、贵族和士族的等级制度。
政权的合法性主要建立在天命和祖权上。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演变为分封制度。
各诸侯国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权力,并与中央政权(诸侯之间)进行政治角逐和军事对抗。
秦汉统一时期的中央集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行郡县制、郡县制和封建制度的改革,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法律、经济方面的改革,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基本模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格局出现了割据分裂的局面,形成了多个割据政权,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混乱化的特点。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封建王朝:隋唐宋等封建王朝继承了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和调整。
尤其是唐宋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的改革与变革: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
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政治变革,最终迈入了近代国家体制的建立,如清朝末期的改革、辛亥革命后的共和国成立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个由封建制度向现代国家体制演变的历史进程,其间经历了政治权力的演变、制度形式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调整等多个方面的变迁。
中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中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2c770d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86.png)
中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一】中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阶段朝代主要措施变化趋势创立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实行郡县制皇权逐渐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逐渐集权,地方权力日益缩小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善隋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军事上,取消禁军将领的军权,控制军队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下设六部(分管政务)、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御史台(负责监察)。
在地方,设行省。
此外,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顶峰明朝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军事上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文化上采取八股取士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加强皇权;清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二】地方——地方主要行政制度的演变制度概况分封制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郡县制秦朝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行省制元朝开创了行省制,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三】文化专制——古代封建王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及影响朝代思想控制措施及影响秦朝焚书坑儒,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明朝沿用科学制,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节“五经”,实行八股取土。
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录取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清朝大兴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拓展】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有什么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0aecec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2.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一、奴隶社会1、禅让制(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的设立。
3、宗法制(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二、封建社会1、专制开端(1)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
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职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专制强化(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时期: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相互牵制,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
(4)北宋: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相权得到加强。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大政治制度变革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大政治制度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3c96781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6.png)
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大政治制度变革古代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变革一直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进程。
这些变革涵盖了政治体制、行政分权、官员选拔、土地制度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大政治制度变革。
一、周朝的封建制度周朝是古代中国封建制度的代表。
在周朝,天子从上到下,分封各地的诸侯,建立了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
这种封建制度的特征在于“爵位衔接,尊卑有序”,依据爵位高低进行分层,每一层都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维持了各级领袖的地位和权力。
周朝的封建制度,与商、夏、殷等朝代相比,显得高度集中和中央化。
天子掌握了各级诸侯的封地,成为全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和领主,也是最高的军事、政治、文化领袖。
这种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推动了周朝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历史上后来者的集中力量和统一国家。
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强大行政机构。
秦王朝的集权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的改革:取消诸侯封地,根除地方的权力中心;引入郡县制度、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直接派遣官员到各地;实行法制与科举制度,强化对官员的选拔和管理。
这种中央集权制度,打破了各个封建国家的权力均势,让所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都从皇帝和中央政府的控制下来进行。
一方面,中央政府获得了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权力,稳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另一方面,这种制度对民众的自由和权利有一定的压制,对各地文化上的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唐朝的科举制度在唐朝的时代,科举制度被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成为唐朝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之一。
唐朝的科举制度是根据贤才选拔上升为官员的制度,科举考试是以考取进士为主要目标,相当于当时的重要选拔机制。
科举制度在唐朝的时代,共分成了三个流程:展贤议士、准备考试、考试及结果,这些流程相互衔接,使科举制度成为封建社会的最重要政治体系。
此制度让平民百姓通过考试而成为高官,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天花板,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尊重知识和重视人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c713eeeeba0d4a7303763a10.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教学目标:1、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2、归纳封建社会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的演变的基本史实,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3、了解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沿革。
4、了解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学法指导:复习时,要求学生必须以政治制度为中心,扩展到对各类制度的沿革的了解。
对不同的制度进行适当的比较,同时与当今的社会热点联系思考,拓展思维。
★高考展望:1、从政治明的角度,注意重要的政治制度利弊概括和总结。
2、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注意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规律,其与近现代政治民主化的联系,并与热点问题结合,加强认识和理解。
★知识整合: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体)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属于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政治体制,两者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矛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萌芽于战国,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和元,强化于明清,结束于1912年。
4、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加强君主权力;②加强思想控制;③变更中央机构;④注意选拔官吏;⑤加强地方控制。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原因①经济——封建经济基础所决定;②政治——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王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中央及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④化专制为政治专制服务。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③不断加强思想控制8、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在封建社会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与进化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与进化](https://img.taocdn.com/s3/m/936aacc1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8.png)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与进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制度的变革与进化。
这些变革与进化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还对中国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轨迹。
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与进化始于封建社会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形势复杂多变,诸侯之间势力互相制衡。
这种分封制度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秦朝时期。
秦朝实行集权制度,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这一制度在改革建制、统一度量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因为政治手段的残酷和压制民众而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
秦朝的灭亡也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汉朝时期。
汉朝通过取消郡县设立郡县制,将全国分成三十六个郡,各郡设立官员进行管理。
这一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地方权力,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汉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为中国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中国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的体制,并且将全国划分为州县进行管理。
隋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推行均田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并且设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考试,选拔了大批人才。
唐朝的政治制度为中国古代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朝时期,中国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的体制,并且推行了文人政治。
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并且考试内容涵盖了儒学、经史等方面的知识。
这一制度确保了政府能够选拔到合适的官员,为中国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明朝时期,中国政治进入了封建专制时期。
明朝实行了明王朝自身統治的制度,并且在地方设置巡按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明朝还推行了科举制度,并且加大了士人与政府的联系。
然而,明朝政权的不稳定和贪污腐败也为明朝政治制度的衰败埋下了隐患。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b98bc0c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a1.png)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自古以来,政治制度一直是中国引以为豪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和最悠久的传统之一。
中国的政治制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到共和制度,从专制制度到多元制度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过程。
第一个大一统政治制度——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夏朝、商朝、周朝时期,都是以诸侯和王公分封天下的封建制度为主。
这种封建制度下,地方官员和诸侯王公们为了加强地方的控制力,开始向统治中央的周王朝进攻。
周朝也利用这样的机会,一边削弱诸侯的权力,一边强化中央的控制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封建制度逐渐开始走向分裂和崩溃。
第二个大一统政治制度——俅民政制战国时期,秦国崛起后,实行了中央集权政策和俅民政制。
这种俅民政制,在当时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在形式上的,而且是在实质和社会关系、政治文化方面的一种根本性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这种制度削弱了封建王国的统治力量,另一方面,通过秦始皇的改革,统一了货币以及法律等规范,实现了全国统一的管理。
第三个大一统政治制度——尚书体制汉朝建立以后,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实行了尚书体制。
在尚书体制下,权力从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到各级尚书,再分配到部长、属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行政架构。
尚书体制除了强调中央集权,通过提高中央机构的效率和政策的稳定性,成功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升级。
第四个大一统政治制度——科举制到了唐朝,尚书体制也出现了弊端。
唐朝推行的科举制,通过科举考试,对文化人才进行选拔,使民间的人才得以进入政府,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满足了人才脱颖而出的愿望。
科举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升级,为日后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五个大一统政治制度——在世子制度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制度被进一步加强,实行了在世子制度和锦衣卫等机构,保证了皇室的权力。
同时,也出现了内阁等一系列中央机构,管辖全国,保证政令畅通。
结语: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基础和必要的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教学目标:
、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2、归纳封建社会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的演变的基本史实,理解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3、了解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沿革。
4、了解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学法指导:
复习时,要求学生必须以政治制度为中心,扩展到对各类制度的沿革的了解。
对不同的制度进行适当的比较,同时与当今的社会热点联系思考,拓展思维。
★高考展望:
、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注意重要的政治制度利弊概括和总结。
2、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注意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规律,其与近现代政治民主化的联系,并与热点问题结合,加强认识和理解。
★知识整合: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
主义属于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政治体制,两者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对矛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萌芽于战国,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和元,强化于明清,结束于1912年。
4、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加强君主权力;②加强思想控制;③变更中央机构;
④注意选拔官吏;⑤加强地方控制。
5、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原因
①经济——封建经济基础所决定;②政治——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①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王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中央及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④文化专制为政治专制服务。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
③不断加强思想控制
8、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在封建社会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因此,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辩证分析和探讨。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消极作用:①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③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是保证政治制度的举措,是扩大统治基础的手段,历代统治者对此皆为关注。
纵观中国古代,官吏选拔从家世、财产发展到德才,形式日益严密,标准也渐趋公平、客观。
制度
朝代
内容
评价
军功制
秦国
按军功受爵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
察举制
两汉
西汉:以德才为标准
东汉:以门第望族为标准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的最主要途径
科举制
隋朝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吏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实质: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
积极作用:①扩大官吏,巩固统治基础;②提高官员素质;③加强中央集权;④促进文学繁荣。
消极作用:①明清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知识分子,造成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②八股取士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③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④八股取士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唐朝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北宋
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实行糊名法
明朝
仅从儒家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文体有严格的规定,称“八股文”(八股取士)
三、中央官制
、历代中央官制
秦朝:三公九卿制。
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各项行政事务。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央最高机构,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政令。
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北宋: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总揽中央行政权力。
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参知政事分割宰相
的行政权;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统治机构。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
同时设宣政院,管理x藏和全国宗教事务。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从制度上集君权和相权于一身。
清朝:清朝入关以后,沿用明制,设内阁、六部。
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执行,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2、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②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
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②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后者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③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四、古代监察制度
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西汉: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
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官员;
北宋:设通判,监督知州;
元朝:中央设御史台,为国家最高监察机构;
明朝: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有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和平民。
五、主要兵制
、府兵制:源于西魏的鲜卑族,实行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实行军民异籍;隋朝沿用,实行军民同籍,兵农合一,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唐太宗调整和健全府兵制,增加府兵数量,加强中央集权。
2、募兵制:唐玄宗开始实行,有利于建立强大的军队,但易形成军阀,导致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3、保甲制: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保丁平时务农,战时作战,是一种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制度。
4、猛安谋克制: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推行。
猛安谋克制作为社会基本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这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5、八旗制度: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把女真人编制起来,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六、地方行政制度
①分封制。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护卫王室。
诸侯要服从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诸侯权利和地位可以世袭。
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
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分封制逐渐崩溃。
西汉初期,曾部分使用过分封制,但很快形成了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②郡县制。
商鞅变法,在地方废分封,行县制。
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行省制。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
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行省制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