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

合集下载

2015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历年真题试题(2000-2014)(共15套)

2015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历年真题试题(2000-2014)(共15套)

2015年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历年真题社会学理论试题(2000-2014)目录2000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2)2001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3)2002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4)2003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5)2004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6)2005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7)2006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8)2007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9)2008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10)2009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11)2010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12)2011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13)2012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14)2013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15)2014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 (16)2000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社会2、"白领阶层”3、社会结构4、模式变项5、功能替代6、后工业社会二、问答题1、简述卢曼有关社会分化的观点2、试比较科塞与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的异同3、简要评价布劳的交换理论4、如何理解哈贝马斯所谓"系统对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5、评价越轨的社会功能6、试论述社会转型以来,我国正式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7、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2001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社会资本2、社会吸引3、有机团结4、区隔分化5、结构限制6、失范二、问答题1、试论述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与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之间的联系。

2、试用交换理论说明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试论述米尔斯有关社会学想象力的观点4、试论述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5、试论述聚合行为的有关理论6、试论述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内涵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流动有哪些变化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一、简述题(每题 8 分,共 40 分)1、简述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2、简述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3、简述社会交换理论在人类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中的理论来源4、简述布尔迪厄德“文化资本”理论二、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45 分)1、论述唯名论和唯实论两种社会观2、论述宏观社会学理论和微观社会学理论的区别3、社会学的中国化应该如何借鉴西方社会学发展的历史教训?一、名词解释1、社会2、差序格局3、社会控制4、社会事实5、突生性质6、敏感化概念二、简答题1、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简述当前我国家庭功能及其变化趋势。

从“商品”到“符号论布西亚对消费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分析

从“商品”到“符号论布西亚对消费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分析

新史学对历史研究的贡献
新史学对历史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史学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和思路。它引导人们历史上长期被忽视 的群体和地域,以及传统史学未曾触及的社会文化现象。这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 了解历史的多样性。
其次,新史学促进了历史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它不仅历史事件本身的解 释,还注重将历史研究与当代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为解 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布西亚的理论,综合考虑商品的使用 价值、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以及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对消费现象的影响, 从而更好地应用该理论来指导实践和研究工作。
参考内容
马克视野中的政治正当性论证从 “商品语言”到“政治语言”
政治语言是政治思想、政治理念和政治实践的载体,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政治语言不仅反映了政治主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反映了政治主体 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
他认为,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承载着社会地位、身份认同等符号意义。 消费者通过购买具有特定符号意义的商品来建构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
举例来说,布西亚对消费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分析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热衷 于购买奢侈品。奢侈品在消费社会中代表着高品质、高地位和高阶层的象征。消 费者购买奢侈品,不仅是为了获得物质上的享受,更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 此外,布西亚的理论还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某些商品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例如最新款的智能手机、潮流品牌的服装等等。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消费社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还对 整个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从商品拜物教和符号拜 物教的角度,对消费社会的文化进行剖析与价值评价。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四章 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四章   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

第五节 模拟社会
一、拟像的三个序列
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布希亚提出了 “拟像三序列”说。拟像的三个序列与价值规律 相匹配,自文艺复兴时代以来依次递进:仿造 (counterfeit)是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古 典”时期的主导模式;生产(production)是工 业时代的主导模式;模拟(simulation)是被符 码所主宰的目前时代的主导模式。
二、象征交换社会与模拟社会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对政治经济 学和消费社会的反思几乎完全从布希亚的 文本中消失了,而模拟、媒介和信息、内 爆(implosion)和超现实构成了一个全新 的后现代世界。
思考题
➢ 1.如何理解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变迁? ➢ 2.物质消费与符号消费有何区别? ➢ 3.布希亚如何发展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
第四节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消费社会的悖论
消费世界看上去似乎是相当自由的,毕竟, 只要我们拥有货币或者信用卡,我们似乎 就可以自由地购买我们想买的任何东西, 但实际上,我们是在自由地消费一些只有 些微区别的物品和符号。
二、符号拜物教批判
既然符号消费对人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以至于它成为人们追求乃至崇拜的对象, 那么就过渡到布希亚对符号拜物教的批判。
批判? ➢ 4.简述布希亚关于“模拟社会”的观点。 ➢ 5.如何理解“现实”与“超现实”的关系?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四章 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
第一节 生平简介与思想观点
一、生平与著作
让·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又译鲍德 里亚、波德里亚等)1929年出生于法国东 北部阿登斯省兰斯地区总教堂所在镇的一 个农民家庭。
二、主要思想观点
布希亚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经 济学的批判需要有关符号和符号学理论的 补充。他认为,从早期的市场竞争资本主 义阶段向后来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 要求人们更加注意需求管理,更加注意增 加并引导消费。二、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

第四章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

第四章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



3、布希亚对消费的独特理解 118-3
消费是一种建立关系的主动模式:不仅是 人与物的关系,而且是人和集体、人和世 界间的关系 社会生活与消费:当代生活主要是通过消 费来组织的:一起吃饭,一起玩乐 文化体系就是在消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4、符号系统的社会文化意义 118-4 物体系成为一种符号系统

2




5、60年代,参与创办激进的《乌托邦》杂志,出于学生 运动的中心。 6、60年代末开始,在楠泰尔学院社会学系教学科研工作。 7、1986年辞去大学教职,专心从事写作和摄影创作。 2007年《我们是……?》影集获国际摄影中心年度的 “无限”大奖。 “在20世纪60年代我进入大学,但那是从一条迂回进入 的路。总之,就正常的职业生涯来说,我总是没有命中 目标,其中包括我从来没有升到教授”,然而,“这就 是我所要的。这是我自己的游戏,我想说,我要的是某 种程度的自由。”——体制内反体制的态度 不同于一般社会理论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通过送礼、节庆、宗教仪式将施与受组织起来 如亡者被整合到初民社会生活中 如民众到寺庙还愿 施受双方都得到满足 充满真诚

30

(2)象征交换被经济交换取代趋势 为了增加生产,经济交换(消费)没有终点 (3)由象征交换社会过渡到模拟社会 社会世界失去了它的魅力……



31

2、模拟社会的特征 (1)模拟社会无物掩饰

18
2、消费社会的消费(性质),不等于数量和物质需 要的满足,而是一种系统的符号操控行为 122-4 消费发挥的名望和等级区分的社会功能。 商品被消费的不是其物质性,而是其差异性。 只有符号消费才能解释消费“无限”的特点 123-2 教育、职业、权力、环境、时间、身体等方面消费的 不平等 系统的不平等:(自然和生物的秩序→)物品的符 号化、符号构成的差异秩序

消费社会学理论

消费社会学理论

消费社会学理论一、消费时尚的内涵、特征、分类(一) 内涵:时尚是什么?1、凡勃伦对时尚的定义:时尚消费某种意义上是种炫耀性消费, 炫耀消费者的品位、经济能力, 炫耀其紧跟时代潮流, 炫耀其地位不比别人低。

《有闲阶级》2、齐美尔认识时尚是:时尚只是一部分人的时尚,整体始终处于通往时尚的道路上,时尚不失永恒的,而是短暂变化的。

《时尚哲学》3、坎贝尔的时尚:他认为时尚是现代浪漫伦理的体现,是人们追求新奇体验的结果。

而且任何新奇感都有生命周期,一开始是新奇的,很快就变得没那么新奇,最后则变得另人厌倦。

于是需要用新的时尚来代替旧的时尚《求新的渴望》4、彼得里亚:时尚就是对符号的消费。

5、国内对时尚的定义也很多,这里说说周晓红对时尚的定义时尚是在大众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具体的说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行为等各种模型的随从和模仿总之,人们对时尚理解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在模仿、有的侧重在分化、有的侧重在行为等。

尽管对时尚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都认为时尚都具有这样的一些社会特征:(二)时尚的特征:1、新奇性与反传统:时尚的东西往往具有新奇性,表现在商品的各个方面,如款式、色彩、包装等方面,时尚具有反传统性,因为时尚的东西往往是对传统的创新。

2、差异性:不同的人群、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时尚风格。

3、地域性:通俗的讲在某地区流行的东西在另一个地区不一定流行4、循环性:曾经被偏爱的时尚可能无人问津,然而过段时间以后,这些被遗忘的东西可能在市场上重新出现并流行。

如海魂衫、回力鞋等5、短暂性:齐美尔说过时尚不可能成为永恒,它永远是在变化中,比如发型“前几年流行直发,所以那个时候一个风的拉直,后来又流行卷发,现在看看,在座的女生有多少是卷发?(三)种类:1、按内容划分:可分为以下三种:(1)物的时尚,如某种服装、某种食品的流行。

比如服装流行的蕾丝、沙沙、皮草等(2)行为时尚,如美容、养生、搓麻将、背包旅行等(3)思想时尚,即某种思想或意识形态的流行;如消费主义、及时行乐主义的盛行。

布希亚的后现代身份是如何可能的

布希亚的后现代身份是如何可能的

布希亚的后现代身份是如何可能的李秀杰内容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生了日益剧烈的变化,媒体、电脑以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空间和时间经验,让人们更强烈的感觉到社会文化的矛盾,甚至是根本性的断裂。

西方社会进入了所谓的“后现代社会”。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社会学家——布希亚凭借其对当今社会的独特的、深刻的、另类的、富有哲思的认知,被称为“世界超级理论家”、“现时代最重要和最具煽动性的作者”。

然而布希亚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富有争议的人物,人们称他为后现代理论大师,但他却又与后现代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

本文从布希亚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本人的品性、学术场域中的位置和理论发展脉络等角度来说明布希亚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大师身份是如何可能的。

关键词:后现代;消费社会;符号价值;超真实;内爆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社会的发展步伐是史无前例的。

由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作机制,加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西方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生了日益剧烈的变化,媒体、电脑以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空间和时间经验,让人们更强烈的感觉到社会文化的矛盾,甚至是根本性的断裂。

西方社会进入了所谓的“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或者“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后现代时刻已经来临,并使知识分子、艺术家和文化经营者大为困惑,他们不知道是该积极地加入到这场嘉年华会呢,还是冷眼旁观,直到这场新狂热消失在文化时尚的漩涡之中”。

[1]这种迥异于以往的社会形态,为建筑、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领域内的思想浪潮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

理论界的“后时代”(后工业主义、后结构主义、后人道主义、后历史和后现代主义)也来临了。

在上述的社会大背景下活跃着一位富有争议的理论家,这便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

布希亚被认为是法国旗帜最为鲜明、著作最为晦涩、创作力最为丰富的后现代理论家。

布希亚德的后现代社会理论

布希亚德的后现代社会理论

布希亚德的后现代社会理论【作者】王兴祥【作者简介】王兴祥山西雁北师范学院037000布希亚德(Baudillard)的著作,在80年代初期并不被重视,在国外论及当代法国哲学的一批著作中,很少提及和讨论布希亚德的理论。

但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壮大,布希亚德的著作开始引起广泛的重视。

他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声名鹊起,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一批布希亚德的追随者,及许多研究布希亚德的论文和专著。

布希亚德的著作主要有:The System of Objects(1968),Consumer Society (1970),The Mirror of Production(1975),On Seduction(1979)。

布希亚德在早期著作中,试图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70年代后期,布希亚德开始转向后现代主义,并反过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与解构。

1布希亚德把社会历史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描述了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变过程。

他认为世界最是由类像(Simulacra )或模式构成的,这些类像存在的根据在于自身,并不以任何现实性为基础。

布希亚德认为,早期现代性是类像的第一阶段,现代性是社会的第二阶段,后现代性是第三阶段。

早期现代性,是指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开始这一阶段。

在文艺复兴前的封建社会,任何事物都是确定的,任何人都有自己确定的社会位置。

社会阶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每个人在社会中确定无疑的位置,确保了总体性的清晰与明白。

同时配有一套严厉的罚惩措施以防止社会失序。

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这套确定的社会等级制度开始崩溃。

现代性,是指工业革命的出现把社会推进到了类像的第二阶段。

现代性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时代,是一个工业生产占首要地位的时代。

随后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做为社会组织化原则的生产又被社会再生产取代了。

第一阶段居支配地位的想象与剧院,被第二阶段的摄影术和电影院取代了。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布希亚]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布希亚]

大写的形式出现。

4个客体系统:A、功能性的客体系统;B、非功能性的客体系统;C、变态功能性的或病态功能性的客体系统;D、社会——意识形态的客体系统。

A、功能性的客体系统,称为“客观话语”。

通过“室内设计的结构”和“室内环境的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室内设计的结构:传统的是父权制的,倾向于积累、填充和关闭,它突出了单一的功能性、不可移动性、庄严的表现和等级性的标志;室内与室外的对立使室内结构成为私有财产和家庭稳定的心理符号,成了某种封闭的超越存在。

当代的是较自由和开放的结构意味着较多的流动性、灵活性和方便。

家具的安排不再有象征意义,而是纯粹的功能性的。

室内环境的结构(指室内的颜色、材料、形式和风格的配置):超越对立,现代室内环境的结构成为一个新的符号体系。

总结:室内的整个系统是建立在功能性概念上的。

特征(在系统中客体及其特性已不具有自身的价值,它们作为抽象的符号只具有系统所规定的普遍价值;自然因素在系统中的出现为系统提供了某种与自然的联系,但系统又是对自然的否定—相对与自然而言它是一个拒斥、缺失和伪装的系统。

)B、非功能性的客体系统,又称“主观话语”它们不符合功能计算的原则,而满足别的要求——证据、记忆、怀旧或逃避等。

任何客体都有两种功能(被使用,对应于世界的实用总体性领域;被占有,对应于主体的抽象总体性领域)。

这两种功能是成反比的:在极端情况下,纯实用的客体获得社会地位;在相反的极端情形下,缺乏任何功能或脱离其实用性的客体获得纯主观的地位。

C、变态功能性或病态功能性的客体系统,是人将功能绝对化——沉迷于自动化的结果道德滞后将技术进步理想化,使之成为唯一确定的价值、成为社会的最终权威;与此同时,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生产系统也被免除任何道德责任。

D、社会——意识形态性的客体系统:客体的样式和系列;信用;广告现代社会的客体系统的内部差异取决于客体的不同的样式和系列。

客体被个人化了。

“个人化”是现代社会中一个根本的意识形态概念,社会把客体个人化的意图仅在于更有效地将个人整合到社会中。

从大学生的消费看符号消费

从大学生的消费看符号消费

从大学生的消费看符号消费布希亚对消费的研究分为两个时期,在早期的研究当中他试图发展一种马克思主义类型的对消费社会的批判的观点,因而在看他早期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他总是把消费同生产来做对比,从而来阐释他的消费理论。

在早期布希亚明确的批判了建立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观点上的消费社会理论,他认为经济学和社会学已经不能胜任对新型消费主义的分析。

经济学在分析消费的时候是从经济人和理性人的假设出发的,而社会学则使用了诸如个人嗜好等范畴以及对个人具有决定意义的概念,但从这些假设出发在做出的研究在布希亚看来都是无法解释和把握现代消费主义的实质的。

他认为消费对象不能从任何具体的需要之类的概念出发予以理解,而只能从不断变动的符号象征关系体系中得到解释,这种变换不定的符号象征体系具有一种永无止境的激发人们欲望的能量。

正是消费对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人们对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的需要被转换成为为欲望而欲望的需求,从而过去意义上满足需要的消费被转变成为满足欲望的消费,即对欲望本身的消费。

在后期布希亚看到生产范畴不足以理解战后商品的地位与情形,而只有符号学的模式才能破译和理解现代商品的意义结构,因而他在对消费社会的研究中逐渐放弃了生产者的比喻,从而不断发展了他对消费现象的符号学研究。

在他看来,消费社会的商品所体现的沟通交流结构与传统上对符号的理解分道扬镳,在商品中,信息、形象、意义与所指的关系业已破裂并被重构,所以他的力量不是指向商品的使用价值或他的实用性,而是直接指向欲望,从而使消费社会陷入商品世界自参照、自组织的符码体系的迷宫之中。

与此同时,布希亚的符号象征系统拒绝任何整体意义的存在,基于拟像的符号系统没有那种意义赖以依存的确定性,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或编码规则是支配人们消费欲望的唯一指涉结构。

整个社会日益成为一个被不断增值的符号所主宰的世界,商品世界的符号象征系统的编码规则的流变性、无指涉性以及虚幻性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着一个现实的意义参照,从而构造着整个社会。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每章内容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每章内容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第一章:消费社会的定义和特征1.1 消费社会的定义消费社会是指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形态,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受到商业化和商品化的影响。

在消费社会中,个体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价值观。

1.2 消费社会的特征•商品化:一切事物都被转化为商品,包括劳动力、时间、关系等。

•虚拟性:现代消费社会中,许多商品并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而是为了追求虚拟的满足感。

•软性控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被潜移默化地受到广告、媒体等各种渠道的影响和控制。

•符号交换:人们通过购买特定品牌或物品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

第二章:消费社会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2.1 对个体生活方式与认同感的影响在消费社会中,个体通过选择不同品牌、物品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消费成为了个体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人们对于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大。

同时,个体也受到了广告和媒体的影响,形成了一种被动接受的消费观念。

2.2 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消费社会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人们通过购买特定品牌或物品来建立联系和认同感,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

此外,消费也加剧了社会分化和不平等现象,富裕阶层更容易获得更多资源和权力。

2.3 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消费社会所带来的大规模生产和消耗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消费者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鲍德里亚对于消费社会的批判与反思3.1 消费虚无主义鲍德里亚认为,在现代消费社会中,人们通过购买商品来追求满足感,并期望商品能给予他们幸福和满足。

然而,这种追求是虚无的,消费只会带来短暂的快乐,个体很快就会陷入更深的虚无感中。

3.2 虚假的需求和人工创造在消费社会中,许多需求是被人工创造出来的。

广告、媒体等渠道通过刺激个体的欲望,制造了一种人为的需求。

个体被迫购买他们并不真正需要的商品,从而成为消费社会的奴隶。

【免费下载】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刘少杰

【免费下载】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刘少杰

目录导论 社会理性化的追求与反思第一章 马尔库塞的总体批判理论第一节 从理性批判到社会批判第二节 辩证理性与历史辩证法第三节 文明辩证法和爱欲解放第四节 单向度的社会第五节 自然革命与文化革命第二章 布迪厄的实践感理论第一节 学术生涯与思想来源第二节 实践理论第三节 象征权力的政治学第四节 教育、文化与社会再生产第五节 反思社会学的建构第三章 哈耶克的感性秩序理论第一节 学术生涯与理论著述第二节 知识观与方法论第三节 理性滥用的批判第四节 自由、规则与社会秩序第四章 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第一节 生平简介与思想观点第二节 消费社会中的物体系第三节 消费社会的符号分析第四节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五节 模拟社会第五章 特纳的身体社会学第一节 特纳与身体社会学的兴起第二节 身体社会学的哲学传统第三节 身体社会学的理论议题第六章 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第一节 生平、著述与思想来源第二节 考古学与谱系学方法论第三节 在疯癫与理性之间第四节 话语的构成第五节 规训社会中的权力控制第七章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第一节 社会理性化的追求第二节 认识的批判与批判的解释学第三节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第四节 言语行为的理性基础第五节 交往行动与生活世界的合理化第六节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第八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第一节 生平与学术取向,第二节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第三节 结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第四节 行动、身体与结构性原则第五节 现代性分析:时空伸延与社会的构成第九章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第一节 贝克的生平与主要著述第二节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第三节 简要评论第十章 福山的社会信任理论第一节 福山的生平及著述第二节 理论前提:批判与继承第三节 基本内容:“道德性社团”的社会信任第四节 简要评论第十一章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第一节 卢曼其人及其社会系统理论的特征第二节 一般社会系统理论第三节 社会进化与分化第四节 作为沟通和意义的社会第十二章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第一节 理论渊源第二节 弱关系的力量第三节 经济行动的弱嵌人性第四节 集体行动的阈值漫射模型第五节 影响与评价第十三章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第一节 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第二节 关系论、集体论与行动论第三节 互动论基础上的理论构架第四节 面对中国社会的社会资本研究第十四章 怀特等人的新经济社会学第一节 经济社会学的理论脉络第二节 怀特的生产市场理论第三节 布特的结构洞理论第四节 贝克的市场网络分析第十五章 鲍曼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社会理论第一节 鲍曼的生平与著述_第二节 现代性的检视与反思_第三节 后现代性社会学的建构第四节 全球化:失序的人类社会第五节 现代性的两种形态第十六章 埃利亚斯的历史社会学第一节 埃利亚斯的生平及其文明化理论第二节 “文明”的演进第三节 西方文明的社会发生第十七章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第一节 亚历山大与新功能主义第二节 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第三节 作为一般性话语的新功能主义所关注的议题第十八章 各种流派的性别社会学第一节 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第二节 性别社会化理论第三节 康奈尔的男性气概理论第四节 性别制度理论第五节 性别分层理论后记。

制造需要:消费实践的双重政治意涵

制造需要:消费实践的双重政治意涵

文认 为 , 为一种 日常生活 消费 实践 , 作 需要的制 造与满足是 一种 生活政 治 , 中隐含 着规训 与 自主 的双 重 其
政 治意涵。
关 键 词 : 要 ; 费 实践 ; 需 消 需要 体 系 ; 自主 性
中 图 分 类 号 : 0 45 F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10 (0 0 0 — 0 5 0 10— 522 1)3 00— 5
自然 环 境 中 的 一 种 根 本 性 的 变 化 ” 3 费 逐 渐 取 代 。【 J 消 了 生 产 的 角 色 ,成 为 推 动 现 代 社 会 发 展 的 一 种 主 要 生 产 力 , 扩 大 再 生 产 的 过 程 中发 挥 着 重 要 作 用 。正 在 是 在 这 丰 盛 社 会 的 语 境 下 , 消 费 的 意 义 已 经 超 越 了 生 产 的 意 义 ,我 们 的 社 会 也 从 生 产 型 社 会 一 步 一 步 走 向 消 费 型 社 会 。 于 是 , 会 批 判 的 视 角 从 生 产 转 向 社
21 年第 3 00 期
N0. . 0 0 32 1






21-5 0 0 0
May, 01 2 0
TH Eo R Y AN D M o DE RNI ZA TI N o
制造 需要 : 费实践 的双重政治意涵 消
林 晓珊

要 : 消 费 社 会 的批 判 性 理 论 中 , 在 需要 是 如 何 被 制 造 出 来 的 一 直 都 是 争 论 的 焦 点 。 布 希 亚 对 消 从


消 费 实践 中 的双 重 “ 要 ” 需
论 中的焦 点话题 。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布希亚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布希亚
二、前期:商品和符号的政治经济学
在布希亚学术生涯的前期,他出版了四本书:《客体系统》、《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以及《生产之镜》。在这四本书中,布希亚的学说经历了一个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符号化和社会学化的过程,该过程同时也是布希亚逐渐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的过程。后来出版的《象征交换与死亡》是这四本书的理论发展的逻辑结论,另一方面也预示了布希亚的后期学说的大致走向。
布希亚进而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技术进步与道德之后是相反相成的:道德滞后将技术进步理想化,使之成为唯一确定的价值、成为社会的最终权威;与此同时,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生产系统也被免除任何道德责任。为什么会这样呢?布希亚引用美国作家玛姆弗德的话说,“及其远远不是现今的人的力量和秩序之标志,而反倒常常是人的无能和社会麻痹的表征。在以美国为模型的技术文明和消费社会中,我们似乎在历史上第一次面临着某种不可逆而有组织的趋势,这种趋势使社会为客体所充斥,把社会整合为一个无从逃避的系统——它取代了自然力量、人的需要和技术之间的开放性互动。于是,对功能性的刻意追求导致了病态和变体的功能之产生。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
布希亚的社会学理论
一、布希亚与后现代主义
让·布希亚,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堪称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执牛耳者。但他从未自称是后现代主义者,谈及与后现代的关系时,他曾说:“从表面上看,后现代主义似乎意味着,某人曾是一个‘现代主义者’而且在现代主义之后还有某种东西。持这种看法的人已陷入线性的事物秩序中。而我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某种历史的回归和倒退。毋宁说它是某种向着过去的复辟。我无法从中识别出我自己来,因为我着眼于2000年之后;我所提倡的是抹去1990年代而长驱直入2000年之后。这就是我想说的。我不能改变什么,但我该有所澄清。”在这里,布希亚在欲罢不能、欲语还休,支支吾吾中道出了他同后现代主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

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

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这本书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之《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全书共分5章,具体内容包括读解批判理论、早期鲍德里亚的批判理论构架、消费社会理论的基石、一般性消费社会理论的初步形成、一般性消费社会理论的建构。

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在职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

引言消费社会理论:伴随革命而诞生第一章读解批判理论一批判性介入:批判理论的主体“人格”二“异化”:批判理论的思维方式(一)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异化”的哲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异化理论模式及其思维方式三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模式的运行谱系(一)阿多诺:主体性——文化工业——现代主义艺术(二)马尔库塞:主体性——单面人——新感性(三)哈贝马斯:主体性——主体性危机——交往理性第二章早期鲍德里亚的批判理论构架一生平:批判性介入的人格特质二第一阶段中的异化模型:原始社会的象征性交换(礼物)——经济性交换——象征性交换(一)连续与断裂: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二)经济性交换:异化社会的经济运行模式(三)象征性交换:异化模式的阿基米德点三第二阶段鲍德里亚的异化模式:真实——仿真——诱惑(一)仿真:消费社会的生产机制(二)诱惑:游戏性的宿命策略第三章消费社会理论的基石:消费概念及其嬗变一“消费”的基本内涵:消耗(一)作为否定性消耗的“消费”(二)作为肯定性消耗的“消费”(三)资本主义诞生的原动力:节俭还是奢侈(四)“消费”时代的到来二消费社会中的消费:从“消耗”到“交流体系”(一)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二)作为一种交流体系的“消费”三需求体系:欲望的形成第四章延伸与拓展:一般性消费社会理论的初步形成一界定:消费社会(一)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二)契合与游离:鲍德里亚和马克思的消费逻辑(三)继承与超越:鲍德里亚与列斐夫尔的“受控消费的官僚社会”(四)批判与呈现:鲍德里亚与鲍曼的“消费者合作社”二消费社会理论:批判理论的符号学转向(一)经典批判理论对消费问题的探讨(二)批判理论的符号学转向——消费社会理论第五章一般性消费社会理论的建构一缘起:消费社会中的日常生活(一)消费进入文化视域:物的二重纬度的形成(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物的符号化二消费社会批判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一)起点:物(二)途径:物的拜物教(三)旨归:物的符号价值体系三批判方法:符号阐释四个案分析:CIVENCHY消费性的符号阐释五消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体系架构结语从文化批判转向政治策略的构建:“革命”仍在继续一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传统马克思哲学中的理论危机二后-马克思主义对待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三种态度三激进的能指:后-马克思的“普遍性”指向四个案分析:拉克劳与墨菲的领导权理论的构建参考文献后记。

消费社会、拟象世界与后现代性

消费社会、拟象世界与后现代性

积蓄与投资, 而是他的消费。 因此这一社会的价 值体系的重心, 从个体企业主与个体储蓄者这些 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的先驱, 转向了个体消费者, “ 转向制造消费英雄的神话, 把消费描绘成一场
是一种公认的全新社会状况, 它的生活方式支配 了所有的社会成员; 同时也被看作是一种主导性 的文化符号的关键, 这种消费文化为广告、 传媒 所造就的符号世界所操控, 它带来的后现代变化 在于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一个相同的消费类别, 包 括意义、 真理和知识。
一、 消费社会与现代性文化的终结
在 经济 学的 两个 基本 范畴 : 生 产与 消费 中 , 起先是 “ 生产 ” 这一范畴作为主导性的解释概念,
/.0 ” 能得到欢乐, 就会降低人们的自尊心。 在个体
在, 在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这一纯经济的社会中已 经不复存在的宗教与神圣性, 却借助于一切东西 都转化为商品形式的时机, 在商品身上又悄然转 了回来, 表现为 “ 商品拜物教 ” 。 这一过程是如何实 现的呢? 垄断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一个特征, 产 品都是成批生产的, 而且都是大同小异。 比方说有 五家烟草公司, 它们生产的香烟基本上是一样的, 生产技术也是同一个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 怎样才 能推销这些大同小异的香烟呢? 于是人们给不同 的香烟以一个不同的形象, 然后说服消费者这些 香烟的味道都是独特的, 例如 “ 万宝路 ” 不同于 “ 温 斯顿 ” 。 这就要让消费者相信在抽 “ 万宝路 ” 时, 他 能获得一种特殊的东西。 因此万宝路的形象总是和 西部的风光、 马背上的豪杰、 辽阔的天空等联系在 一起。 詹姆逊解释说, 于是这就产生了一种不同的 精神商品, 不同的物神, 它引发着特殊的消费欲望。
3!4 ” 和后现代主义的关键线索。 消费社会既被看作

第四章消费者理论

第四章消费者理论

三、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1)替代效应( Substitution Effects 简称SE) 替代效应:假定实际收入不变,仅仅 由于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 叫替代效应 。
第四章消费者理论
(2)Income Effects • 收入效应(IE)
假定商品价格不变,仅仅由 于实际收入发生变动所引起的需 求量的变化,叫收入效应。
第四章消费者理论
(3)Total Effects 总效应
• 总效应:当某商品价格变动时需求量 的总变动,它等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 应之和。
第四章消费者理论
希克斯(Hicks 1904-1972)分析法;
• 该方法认为,所谓实际收入不变 是指原效用水平不变,
• 即保持原无差异曲线的位置不变。
第四章消费者理论
第四章消费者理论
例2:
• 设某消费者有120元,计划购买X和Y,
PX=4元,PY=2元,其效用函数

,问消费者均衡为何?
第四章消费者理论
按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因为 令 将其代入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得X=15,Y=30
第四章消费者理论
四、消费者剩余 Consumer Surplus
1、定义definition:消费者剩余是消费 者购买一定数量物品时愿意支付的金 额与实际支付金额之间的差额。
• PX不变,PY上升: 与QY轴的交点下移;
QX
第四章消费者理论
收入不变,X商品
Y
Y 收入不变,Y商
的价格不变,Y商 品降价。
品的价格不变,
X商品降价。
O
X
O
Y 两种商品的价
格都没有变,
而收入减少了 。
X
两种商品的 价格都没有 变,而收入

9布希亚的消费社会学

9布希亚的消费社会学

3.符号消费
作为物质的商品成为一种符号,并且具有系 统性,消费成为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 消费成为社会区分的重要依据。这种为了某 种社会地位、名望而进行的消费,就是符号 消费。
4.符号价值
在消费社会中,物品在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之外,还具有符号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 值只是体现了商品中包含的劳动价值,商品 的符号价值可能大大超过它们。 符号价值,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 巧妙地控制着社会。
三、符号消费和符号价值 1.消费社会中“消费”的特 征
在消费社会中,“物”和“商品”已经成为 一种“符号体系” ,对物和商品的消费, 成为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及其内在区分的依 据。
2.意义符码
布希亚将消费物品系统和以广告为基础的沟 通系统看作是一种正在形成的“意义符码”。 消费物品,就是消费符号,并从而界定了消 费者自身的身份。
四、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
1.消费社会制造出一个“丰盛”的假象,实 质上却是结构性匮乏的表现。 2.消费并不等于数量和物质需要的满足,而 是一种系统的符号操控行为或总体性观念实 践。 3.消费社会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社会平等和同 质化。 4. “消费可以先行于生产”,而非仅仅是 “生产决定消费”。
Hale Waihona Puke 主要思想 布希亚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商品”,不仅 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还具有符号价值, 而且符号价值已成为商品和消费的一个日益 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消费社会”中,符号 价值已经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
二、消费社会中的物体系
1.消费社会中物的存在方式的变化 (1)物体系的功能变迁; (2)物体系时代动机的分析; (3)对物体系实践意识形态的批判。
第九讲
布希亚的消费社会学

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课考研大纲

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课考研大纲

福州大学
2019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课程(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名称:社会学综合考试
说明:1、考试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基础理论、实际知识、综合分析和论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有些课程还应有基本运算和实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难易程度:根据大学本科的教学大纲和本学科、专业的基本要求,一般应使大学本科毕业生中优秀学生在规定的三个小时内答完全部考题,略有一些时间进行检查和思考。

排序从易到难。

编制人签名(手工签名):院长审核签名(手工签名):
年月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4、消费可以先行于生产 123-4
贷款购房、贷款购物 对人的生活节奏的影响,强制性

20
第四节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消费社会的悖论
1、消费社会的枷锁:符号和物的枷锁 消费异化对人性的异化,对生态环境的 破坏 2、消费与我们通常所谓的需要没有关系 符码告诉我们需要;符号系统告诉我们需要 3、消费与我们通常所谓现实没有任何关系 麦当劳代表的是快节奏社会的要求;宝马代表的是更高 的地位 跟我们的真实生活没有关系(老子:圣人为腹不为目)

(4)意义内爆与去分别化 内爆:各式各样的事物崩溃到一起 经济基本是由文化、政治和其他一 些领域构成的。 艺术被融入了政治和经济的范围。

33

(5)后现代社会是一个超现实 的世界 现实的媒介模拟、迪士尼乐园、 娱乐公园、商业区、消费天堂、 电视体育运动,比真实更真实

2、布希亚对马克思拜物教思想的超越 马克思拜物教思想仍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制约 符号价值理论才能解释商品如何成为欲望的对象;消 费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发挥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23

3、符号系统占据了整个商品系统的中心 对商品、货币的崇拜→对商品符号的崇拜 4、消费社会是一个彻底异化的社会 商品的逻辑不仅控制劳动进程和物质产品,而且支配整个 文化、人际关系,乃至个体的幻想和心理冲动。 5、符号与拟象化社会 符码不再反映现实本身,符码与现实的关系变成了符号与 符号、拟象与拟象之间的关系。当代社会是一个模拟的社 会,一个拟象化社会。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拟象化的世界:幻妄的,人为的世界。 人的生命越来越短暂,越来越肤浅 ——归根到底是对意识的支配
9


现代社会 庄重宏伟→小型家具;空间伸 缩性;凸显家具自身的功能性, 而不是其中蕴含的家庭情感 物从传统道德、等级秩序的束 缚中解放出来。人不在经由 “物”的中介与家庭联系在一 起

(2)物的氛围的变迁116-2 传统时代对色彩的拒绝与否定 →现代社会对色彩的解放

10
人为什么要收 藏古董呢?

符号背后没有深层的东西:没有真实,没有形而上( 模拟与再现的区别) (2)模拟社会是一个模型不断自身复制的世界,是 一个意义内爆的世界——人为的、虚构的模型 如民俗文化村 如迪士尼乐园 如减肥、美容

32

(3)模拟社会的原则
符号、编码和模型对身份、人与人 关系的决定作用 经济(商品生产与消费)、政治、社会 生活(日常生活如何度过)和文化(文 化如何生产与消费)都受模拟逻辑控制

2




5、60年代,参与创办激进的《乌托邦》杂志,出于学生 运动的中心。 6、60年代末开始,在楠泰尔学院社会学系教学科研工作。 7、1986年辞去大学教职,专心从事写作和摄影创作。 2007年《我们是……?》影集获国际摄影中心年度的 “无限”大奖。 “在20世纪60年代我进入大学,但那是从一条迂回进入 的路。总之,就正常的职业生涯来说,我总是没有命中 目标,其中包括我从来没有升到教授”,然而,“这就 是我所要的。这是我自己的游戏,我想说,我要的是某 种程度的自由。”——体制内反体制的态度 不同于一般社会理论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17
二、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

布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打破了人们头脑中对“丰裕社 会”的固有印象,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
1、消费社会的结构性匮乏 什么是真正的丰盛?或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确立原始社会的人的信心的,以及促使他们在饥饿 中体验丰盛的,最终是社会的透明度和互补性。” 丰裕假象 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匮乏:任何拥有的东西都在与他 人的比较时被相对化了。 《多少算够?》:我们永远也不能满足……

18
2、消费社会的消费(性质),不等于数量和物质需 要的满足,而是一种系统的符号操控行为 122-4 消费发挥的名望和等级区分的社会功能。 商品被消费的不是其物质性,而是其差异性。 只有符号消费才能解释消费“无限”的特点。

3、消费社会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平等 123-2 教育、职业、权力、环境、时间、身体等方面消费的 不平等 系统的不平等:(自然和生物的秩序→)物品的符 号化、符号构成的差异秩序


3、布希亚对消费的独特理解 118-3
消费是一种建立关系的主动模式:不仅是 人与物的关系,而且是人和集体、人和世 界间的关系 社会生活与消费:当代生活主要是通过消 费来组织的:一起吃饭,一起玩乐 文化体系就是在消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4、符号系统的社会文化意义 118-4 物体系成为一种符号系统
24




第五节 模拟社会

一、拟象的三个序列127-d1,2;128-1
历史时期 遵循的规-古典时期
工业时代主导模式
价值的自然规律
价值的商品规律
手工仿制:赝品
机器印刷:名画 翻制
目前时代:符码所主宰
价值的结构规律
网络影象:无限 复制的拟象
第四种拟象

4
2、第二阶段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对马克思历史唯物 主义的批评 主要著作:《生产之境》

☆3、第三阶段 1976年之后,著作带有虚构、创造性 的色彩,大量讨论诱惑、拟象、模拟、 超现实等问题,被视作后现代社会理论 著作的代表。 《象征交换与死亡》;《拟象与模拟》 与《黑客帝国》:导演开拍前研读布希 亚著作;尼奥电影一开始翻开的是该书。 机器电脑反过来控制人,我们生活的世界 是虚构的。——人活在自身创造的虚拟世界 里,为虚拟世界所异化。


意义符码对物品和个体的控制:物品的 价值不在于其使用价值,而在于被赋予 的意义;人对物品的消费(如买宝马) ,关注的不是需要,而是身份与地位 个体对意义符码的了解和认同
15

3、符号主宰着消费 119-3 对身体的主宰:灵魂包裹着身体→皮囊包裹着身体。从关注人 的灵魂、德性,到关注人的包装。

2、物体系时代的动机分析116-d1 物的世界——(拟人化的世界→)功能化的世界(还 包括人创造的功能,社会关系的功能)——个人实现 自己的舞台→ 主体性幻觉; 物的世界对人的操纵:人的功能化 比如古物收藏,关注的不是其使用价值,而是其中 显现身份地位的价值




11
这些方面影响 人对物的消费

3、物体系的实践意识形态 (1)物体系必须与职业经历、教育程度、居住环境、 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网络等联系在一起才具有意义

(2)物体系体现的是人的行为及人际关系系统 物体系成为一种符号系统

(3)布希亚是以物体系作为研究消费社会的切入点 布希亚关于物体系的研究,主要是从消费意义上考察 (意识形态批判见第二部分)

21

4、人际关系转变为物品尤其是物品消费的关系
5、消费与符号系统:消费是确保符号调控和群体整 合的系统 符号系统对消费的控制 消费的逻辑对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支配

22
二、符号拜物教批判

1、马克思的拜物教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拜物教:人们对商品、货币、资本的崇拜 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这些代表人在 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地位

通过送礼、节庆、宗教仪式将施与受组织起来 如亡者被整合到初民社会生活中 如民众到寺庙还愿 施受双方都得到满足 充满真诚

30

(2)象征交换被经济交换取代趋势 为了增加生产,经济交换(消费)没有终点 (3)由象征交换社会过渡到模拟社会 社会世界失去了它的魅力……



31

2、模拟社会的特征 (1)模拟社会无物掩饰

12
二、物体系与“物”的消费

这是不是社 会普遍现象?
1、物体系与社会关系、社会实践的关联 物的消费并不只是其物质性功能的消费。 在消费社会,商品 作为一种符号存在,存在于社会关系 之中。 物体系—物的消费—符号消费 2、消费者为符号秩序所控制 (意识形态批判)117-d1 符号秩序是大型技术统治集团和大众 传媒合谋的结果 合谋→符号秩序→物的秩序→消费 欲望→对消费者的控制 消费者只剩下空洞的消费欲望 消费者与消费品的关系是一种需求 对象与满足需求的关系——这种欲望 13 是被制造出来的 118-2


(二)符号价值
1、符号价值 120-2 商品的符号价值与使用价值:符号价值彰显的是消费者的社会 地位 2、符号消费:为了某种社会地位、名望进行的消费。120-4 3、符号价值与艺术品拍卖 拍卖成了一种仪式 拍买者关注的是财富的炫耀 符号拜物教 16



***结语: 符号价值——符号消费——资本主义一种新的控制形 式:通过商品消费中蕴含的等级秩序,维护社会秩序




符号系统对人的控制,规定着我们的现代 生活 符号系统对消费的操控→对人的操控 14
第三节 消费社会的符号分析
一、符号消费与符号价值



(一)符号消费 1、消费品成为一种分类体系 物品经常以表明差别的形式来被消费 消费社会是一个生产差别的社会 2、意义符码119-2 意义符码的生产:广告
第四章 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
1
法学院 陈红兵 2012.10
第一节 生平简介与思想观点
一、生平
1、祖父母是农民,父母是公务员。(农民懒散的世界观; 对市民社会的反感;对消费异化的批判) 2、高中阶段后与父母决裂,逃离了大学预备班 3、1956年攻读德国 社会理论与文学。 4、1966年以前,中 学教德语。受萨特思想 影响。(思想激进)

5
分组讨论:
当代社会出现的消费异化现象? 在我国,消费异化有没有成为主流? 你对符号消费的看法、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