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壤修复行业项目运作模式及案例分析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工程实践案例分析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工程实践案例分析土壤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环境问题,影响着农田生产、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
为了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科学家们不断研发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本文将从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通过物理手段去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
常用的物理修复技术包括热解、气体抽提和淋洗等。
以淋洗技术为例,研究人员通过喷洒高压水流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迅速冲刷出来,然后收集并处理这些污染物,最终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在工程实践中,该技术被成功应用于某石化厂区的土壤污染修复,大大降低了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提高了土壤的质量。
二、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去除或转化土壤中的有害物质。
常见的化学修复技术有化学稳定化和化学还原法等。
以化学稳定化技术为例,研究人员通过给土壤添加一定的化学物质,使污染物转化为相对稳定的物质,并降低其毒性。
在工程实践中,该技术被应用于某化工固废场的土壤修复工程,通过添加适量的添加剂,成功将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转化为难溶性盐类,从而降低了污染物的迁移和毒性。
三、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去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
常用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等。
以植物修复技术为例,研究人员通过选用适应土壤污染的植物,并通过其根系吸收、转运和转化,来减少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含量。
在工程实践中,该技术被成功应用于某冶炼厂的铅污染土壤修复项目,通过种植耐铅植物,有效降低了土壤中的铅含量,恢复了土壤功能。
综上所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人员成功修复了许多受污染的土壤。
然而,每种修复技术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
未来,科学家们还需进一步完善修复技术,提高修复效率,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我国八大土壤修复技术典型案例解析
我国八大土壤修复技术典型案例解析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什么样的修复技术才能适应市场发展,这些技术已经在哪些工程中成功落地呢?为此,本文盘点了近年来国内土壤修复典型工程案例,案例详细列出了修复项目名称、主要修复技术、工程简介及修复效果,希望能对土壤修复技术市场起到借鉴作用。
土壤修复产业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根据美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将土壤修复产业的生命周期分为4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跃进阶段、调整阶段。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目前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仍是产业成长的起步阶段,人员、技术和装备仍处在初期阶段,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或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
当前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而这一指标在发达国家已经达到30%以上。
2015年全国土壤修复合同签约额达到21.28亿元,比2014年的12.74亿元增长67%。
可见,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土壤修复行业起步阶段的我国,什么样的修复技术才能适应市场发展,这些技术已经在哪些工程中成功落地呢?为此,本文盘点了近年来国内土壤修复典型工程案例,案例详细列出了修复项目名称、主要修复技术、工程简介及修复效果,希望能对土壤修复技术市场起到借鉴作用。
一、北京化工三厂土壤修复目标污染物:四丁基锡、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滴滴涕、重金属铅、镉等有害化学物质主要修复技术:水泥窑焚烧固化处理技术、阻隔填埋处理技术修复工程量:6.5万m3施工单位: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简介:北京化工三厂作为化工生产基地近五十年,土壤中含有四丁基锡、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滴滴涕和重金属铅、镉等大量有害化学物质。
2005年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文件(2005规意选字0356号),该场地被规划为宋家庄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用地。
修复效果:修复后的北京化工三厂土壤各项指标经北京市环保局检测,符合居民土壤健康风险评价建议值标准,该工程为国内首例污染土壤修复项目。
土壤修复案例 (3)
土壤修复案例1. 引言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工业和农业活动,许多地区的土壤遭受了严重污染。
土壤污染不仅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还让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受到威胁。
因此,进行土壤修复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成功的土壤修复案例,并探讨如何通过不同的方法修复污染的土壤。
2. 案例背景该土壤修复案例发生在某农村地区,长期以来该地区一直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进行农作物的种植。
由于这些化学物质的长期累积,导致土壤中出现了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超标现象,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3. 修复目标在该土壤修复案例中,修复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恢复土壤的肥力和健康状况,从而重新实现健康的农作物种植。
4. 修复方法为了实现修复目标,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修复方法:4.1. 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体来降解或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方法。
在该案例中,我们使用了特定菌株来处理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
这些菌株具有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通过富集和培养这些菌株,可以加速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
4.2. 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的生长特性来吸收和累积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方法。
在该案例中,我们引入了一些适应性强的植物种类,这些植物种类对于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具有吸收和转运的能力。
在种植这些植物的过程中,植物的根系吸收了土壤中的污染物,从而减少了土壤中的污染程度。
4.3. 物理修复物理修复是通过物理手段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方法。
在该案例中,我们采用了土壤通风和地下水排放的方法。
通过增加土壤的通风性,有助于有机污染物的挥发;而地下水排放则能够将部分重金属污染物从土壤中清除。
4.4. 化学修复化学修复是利用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来降解或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方法。
在该案例中,我们使用了一种化学试剂,该试剂具有特殊的性质,能够有效地与土壤中的污染物发生反应,从而减少了土壤中的污染程度。
5. 修复效果评估为了评估修复效果,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监测和检测。
我国土壤修复工程案例
我国土壤修复工程案例那我给你唠几个我国土壤修复工程的案例呗。
先说个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的例子。
像沈阳的某个老工业基地,以前有好多工厂,那片土壤里重金属超标,还被各种化学物质污染得一塌糊涂。
这就好比是一块生病的土地,浑身都是“病菌”。
那些修复的专家们可没少费心思。
他们采用了一种植物修复的方法,种了好多特殊的植物,这些植物就像是土壤的小医生。
比如说蜈蚣草,这玩意儿对砷的吸收能力超强。
把它们种在污染的土壤里,就像派了一群绿色小兵去跟土壤里的重金属战斗。
等这些植物长大之后,把它们收割处理掉,就带走了一部分的重金属。
经过好几年的努力,这片土地的“病情”就慢慢好转了,现在已经可以进行一些安全的开发利用了,比如说建个小公园啥的,老百姓又能在那片土地上开心地玩耍了。
还有江苏的一个农田土壤修复案例。
那里因为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土壤肥力下降得厉害,而且土壤里还残留了不少农药的有害成分。
就好像土壤原本是个营养满满的大仓库,结果被害虫和过度开发给弄得乱七八糟。
修复团队采取了多种办法。
一方面,他们搞了一些微生物修复,往土壤里添加了一些有益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就像是土壤里的小工匠,把土壤里残留的有害物质分解掉,就像把仓库里的垃圾清理干净。
另一方面,还进行了轮作和绿肥种植,不再让土地一直种单一的农作物。
比如说,种一季豆科植物当绿肥,这些豆科植物能把空气中的氮固定到土壤里,就像给土壤送来了免费的肥料。
这样双管齐下,那块农田的土壤又渐渐恢复了生机,现在农作物产量也提高了不少呢。
再讲讲湖南的一个矿区土壤修复工程。
矿区嘛,挖矿的时候把土壤结构都破坏了,还产生了大量的酸性废水,让土壤变得又酸又贫瘠,就像被一场大灾难洗礼过一样。
这里的修复方案可就复杂多啦。
首先是对酸性废水进行处理,让废水不再继续毒害土壤。
然后,用了客土法,就是从别的地方运来一些健康的土壤,铺在被破坏的土壤上面,给土地做个“皮肤移植”。
同时呢,还种了一些适应酸性土壤的植物,像马尾松之类的,这些植物慢慢扎根,让土壤不再容易被雨水冲走,起到一个稳固土壤的作用。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历程及开展模式分析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历程及开展模式分析摘要: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比较严重,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土壤修复也成为环境领域的又一新兴行业。
为解决土壤污染引起的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问题,国家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各地相继开展了多个土壤污染治理工程,通过设立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探索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和监管等,并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及标准等,引导土壤修复行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本文梳理了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历程,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壤修复;发展历程;开展模式引言现阶段,我国土壤遭受污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土壤污染所产生的农产品生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最受人们关注的话题。
土壤的污染会大大加快环境的污染速度,由于土壤中存在的化学品会利用大气或者水进行传递,所以,会对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及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尽管这一过程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但人类的生命安全确实已经受到了土壤污染的危害。
随着土壤污染的不断加剧,修复难度也在逐步加大,对污染土壤修复的急切性成为现阶段我国环境科学最受欢迎的课题之一。
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利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对污染土壤的修复进行了研究,并在研究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在物理修复、生物修复以及化学修复方面等三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并且在某些技术的应用上也逐渐步入到了商业模式中。
1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经过相关的调研数据分析,我国的土壤污染已经达到16.1%。
现阶段,耕地是我国农作物生长的基本环境条件,而土壤污染是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南方要比北方的情况更加严重。
其中西南和中南是我国土壤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并且污染的范围还在逐步扩大,这对于我国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培育优良的农作物有很不利的影响。
我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特点是成本高、种类多、难度大等,并且污染的情况不同采用的技术也不同。
若土壤污染不能得到有效和及时治理,长此以往会对土地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而且会加大污染的范围。
土壤修复案例
土壤修复案例土壤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重要课题,而土壤修复作为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通过一个土壤修复案例,介绍土壤修复的方法和效果,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案例背景。
某工业园区的土壤受到了重金属污染,主要包括铅、镉、汞等重金属物质。
这些重金属物质的渗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不适宜农作物种植,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修复方法。
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1. 生物修复,通过植物吸收重金属的特性,选择了一些对重金属具有较强吸收能力的植物,如拟南芥、大豆等,种植在污染土壤上,利用植物的吸收作用,逐步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2. 化学修复,采用化学还原剂和螯合剂对土壤进行处理,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难溶于水的沉淀物,或者与螯合剂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减少重金属的毒性和活性。
3. 土壤改良,通过添加有机质、石灰等物质,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加速土壤中重金属物质的降解和转化。
修复效果。
经过一年的修复实践,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 植物吸收,种植的植物生长状况良好,部分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重金属含量明显下降,表明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作用明显。
2. 化学还原,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得到了有效转化,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明显降低。
3. 土壤改良,土壤肥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明显增加。
结论。
通过生物修复、化学修复和土壤改良等综合手段,我们成功修复了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这一案例表明,土壤修复是可行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并且需要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
希望这一案例能够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也希望在土壤修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土壤修复的案例分析与评估
土壤修复的案例分析与评估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因此土壤的污染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土壤污染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也严重影响了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
而土壤修复正是消除土壤污染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将通过两个案例,分析土壤修复的具体实践过程及其效果,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估。
案例一:化工厂污染土壤修复项目该化工厂位于沿海城市工业园区,由于长期的化学品生产和储存,导致厂区周边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为了保障周边居民和环境安全,当地政府启动了土壤修复项目。
该项目主要采用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在污染土壤表层撒布菌种和添加生物质来促进微生物活动,分解污染物,达到修复效果。
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进行了现场勘查和污染评估,明确了污染程度和污染物种类,并计算出修复所需的成本和时间。
然后进行了生物修复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计划的制定,同时进行了现场的监测和管理。
经过一年的生物修复,该化工厂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和重金属污染浓度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修复效果显著。
综合评估:该修复项目高度关注了环保法规的遵守,系统化的修复方案制定与实施,现场监测和管理均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无化学添加物和不能为空气的优点,既保证了生态环境安全,又降低了修复成本。
案例二:农业区土壤修复项目该项目位于某中部省会城市郊区,占地面积近50平方公里,主要用于农业生产。
但由于多年的无组织排污和使用农药的不当,导致该区域土壤严重受污染,农业生产和居住环境受到极大威胁。
针对该情况,政府投入了相当数量的资金进行修复。
该项目采用的修复技术是植物修复技术,通过种植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植物,如柳树、紫花苜蓿等来吸收土壤污染物,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生长,最终实现修复效果。
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先派出专业机构对项目进行勘查、污染评估,并制定了植物修复方案。
针对植物的选材和土壤处理都进行了科学地管理。
经过三年的修复,该区域土壤有机物含量与重金属污染浓度均得到了明显降低,修复效果显著。
农田生态修复的实践案例分析
农田生态修复的实践案例分析农田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恢复和重建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以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
下面将以实际案例为例,探讨农田生态修复的实践经验和效果。
一、案例背景某农业合作社位于某省农村地区,面积约1000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过去几年由于过度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质量恶化,水源污染严重,农作物产量逐年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二、初步调查合作社成立了由农场技术员和环保专家组成的小组,对土壤质量、水源情况、植被状况等进行了调查。
发现土壤酸碱度失衡,养分流失严重,水源受到农药污染,植被覆盖度低等问题。
三、修复方案针对调查结果,小组制定了农田生态修复的详细方案。
包括采用有机肥料替代化肥,合理施肥量和种类,建设沼气池,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修建沟渠,改善排水系统等措施。
四、实施阶段合作社组织农民按照修复方案开展相关工作。
通过培训,引导农民合理施肥,优化种植结构,关注生态环境等方面。
并建立了监测点,对修复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调整措施。
五、成果展示经过一年的努力,农田生态修复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
土壤酸碱度逐渐趋于平衡,养分流失减少,水源逐渐恢复清澈,植被状况得到改善,农作物产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六、经验总结在实施过程中,合作社发现,农民的参与度和配合度非常重要。
只有让农民真正参与到修复工作中,才能取得长期有效的效果。
同时,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很关键,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农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七、继续完善合作社决定继续加大对农田生态修复的投入,进一步完善修复方案,探索更多适合当地的修复措施,并与周边农业合作社分享经验,共同推动农田生态修复工作。
八、社会效益农田生态修复工作的成功实践,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产效益,还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水资源,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吸引了更多农民加入生态修复的行列。
九、展望未来农田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
我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的工程应用与商业模式分析
五、结论
我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在工程应用和商业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瓶颈问题。为了推动其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加强技术创 新和集成、完善政策和法规体系、提高修复工程的实际效果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 研究和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相信我国污染场 地土壤修复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 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或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 除。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现场生物修复、预制床法和植物修复法等。其中, 现场生物修复是在污染场地就地开展生物修复工程;预制床法是将污染土壤移至 预制床中进行生物修复;植物修复法则是利用对重金属有超积累作用的植物将污 染物从土壤中去除。
3、资金来源
我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企业投资和社 会资本投入。其中,政府财政拨款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政府部门会设立专门的 环保基金用于支持土壤修复项目;企业投资则是在土壤修复项目能够带来明显的 经济效益时,企业才会投入资金;社会资本投入则是一些公益性项目的主要资金 来源。
四、联合修复技术
由于单一的修复技术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因此联合修复技术逐渐 得到广泛应用。联合修复技术是将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中的两种或多种方 法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常见的联合修复技术包括物理-化学联合 修复、化学-生物联合修复和物理-生物-化学联合修复等。
其中,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是将物理搅拌和化学药剂添加结合起来,使 污染物在土壤中分布更均匀;化学-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则是将化学氧化还原和生 物降解结合起来,以实现污染物的彻底降解;物理-生物-化学联合修复技术则是 将物理搅拌、生物降解和化学氧化还原结合起来,以实现污染物的彻底去除。
土壤修复案例 (2)
土壤修复案例概述土壤修复是一种通过改善土壤环境,恢复其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个土壤修复的真实案例,以展示土壤修复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案例背景该案例发生在一个工业开发区内的废弃厂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地区发生了大量的有毒化学品泄漏事件,导致土壤污染严重。
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对周围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
问题诊断在进行土壤修复之前,首先进行了土壤污染的详细调查和分析。
通过采集土壤样本并进行实验室测试,确认了土壤中存在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水平。
发现主要的污染物包括重金属、石油类化合物和有机溶剂。
方案设计基于问题诊断的结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土壤修复方案。
方案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土壤处理:使用生物修复技术,通过添加特定的微生物和有机物质,以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分解。
同时,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如土壤通气和土壤水分管理,以促进重金属和石油类化合物的迁移和转化。
2.植物修复:在修复区域内种植特定的植物,如拟南芥、石菖蒲等,利用植物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减少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浓度。
3.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修复区域的土壤和植物样本,评估修复效果,并对修复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
实施过程根据方案设计,土壤修复工作开始实施。
首先,对修复区域进行了清理和准备工作,将厚重的废弃材料清除,并进行土壤平整。
然后,按照方案要求,添加了特定的微生物和有机物质,以及植物种子。
同时,进行了必要的土壤通气和水分管理措施。
在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定期进行现场监测和样本采集。
通过采集土壤和植物样本,并进行实验室测试,评估了修复进展和效果。
修复效果经过数月的努力,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通过监测和评估,发现土壤中的有毒物质浓度显著降低。
植物的生长情况良好,并且吸收了一定量的有毒物质。
修复区域的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结论这个土壤修复案例表明,通过科学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土壤修复是可行的。
在工业开发区等土壤污染严重的地方,进行土壤修复对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商业模式分析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商业模式分析摘要:基于我国土壤污染的严峻形势,分析了我国土壤修复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针对我国土壤修复资金需求量大,资金来源困难、责任界定情况复杂等现状,探讨了“谁污染,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政府出资”、RT、ROT、ROO、TRT等几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修复商业模式。
同时,结合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正处于成长期初级阶段的现实情况,展望了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并给出了一些有益建议。
关键词:土壤修复;问题;商业模式;分析导言:土壤污染泛指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进入土壤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调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的土壤污染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高达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分别占11.2%、2.3%、1.5%和1.1%。
相较于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累积性、不均匀性、难可逆性等特点,土壤污染物通过扩散进入植物体及邻近生态系统,阻碍植物生长并且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作物产量及品质,严重威胁到人体健康及生活品质。
认识到土壤污染的严重性,欧美发达国家在过去三十年间纷纷制订了土壤修复计划,通过对土壤修复技术和设备研发投入巨资,发展出成熟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体系与规范,并积累了丰富的现场修复技术与工程应用经验,土壤修复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国家于“十一五”期间才将土壤修复产业列入高技术研究规划发展计划,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土壤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
1土壤修复产业的重要性修复污染土壤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均积极投入到土壤污染的治理工作当中,及时修复污染土壤可以有效减缓由污染引发的连锁反应,降低污染物向其他环境转移的强度及速率。
以重金属污染为例,中国土壤污染呈现出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镇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的趋势。
污染土壤处理与修复技术及案例
污染土壤处理与修复技术及案例土壤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一大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污染土壤处理与修复技术,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一、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的代谢活动来修复污染土壤。
最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是植物修复。
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或通过根系释放出有益的微生物来降解污染物。
例如,在一个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可以种植耐受性强的植物,如拟南芥和金鱼草,它们可以吸收并积累土壤中的重金属。
通过周期性采样并测试植物组织中的重金属含量,可以监测植物吸收污染物的效率和土壤修复的进展。
二、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通过物理手段来去除土壤污染物。
例如,土壤气提取技术通过在受污染土壤下方放置气提取井,并通过负压抽取方法来收集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电动力场技术则是利用电流在土壤中产生离子迁移,将带电的污染物迁移到收集地点以被去除。
这些物理修复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去除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挥发性物质。
三、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通过添加特定的化学药剂来降解或固定土壤中的污染物。
最常见的是土壤酸碱调节和氧化还原技术。
土壤酸碱调节通过添加碱性或酸性物质来调整土壤的pH值,从而改变污染物的溶解度和活性。
氧化还原技术则是通过添加氧化剂或还原剂来改变污染物的化学状态。
例如,双氧水可以将有机污染物氧化为无害的物质,而还原剂可以还原重金属离子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
这些化学修复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降解或固定土壤中的污染物。
四、案例分享为了更好地理解污染土壤处理与修复技术的应用和效果,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的分享。
某个地区的工业废弃物处理场因长期运营导致土壤严重污染,渗漏出的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生态环境。
针对这一问题,专家们采用了生物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的结合。
首先,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了适合生物修复的耐受性强的植物,包括韭菜和早熟禾等。
土壤环境修复工程案例
土壤环境修复工程案例一、焦化厂旧址土壤修复案例。
在北方的一个老工业城市里,有一片曾经辉煌的焦化厂旧址。
这片土地啊,就像一个被重病缠身的病人,黑乎乎的,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1. 问题严重。
多年的焦化生产让这里的土壤被多环芳烃、苯系物等污染物严重污染。
这些污染物就像一群恶魔,不仅让植物难以生长,对周边居民的健康也存在潜在威胁。
附近的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水变得浑浊,还有怪味。
2. 修复方案。
工程师们首先采用了物理化学修复方法。
他们就像一群超级英雄,开来了大型的挖掘设备,把污染最严重的表层土壤挖走。
这就好比给病人做个大手术,先把最严重的病灶切除。
然后,把挖出来的土壤运到专门的处理场地,用化学试剂进行处理。
就像给土壤吃“药”,让那些污染物分解或者固定住,不再到处乱跑。
对于剩下的污染较轻的土壤,采用了微生物修复技术。
工程师们往土壤里注入了特殊的微生物菌群,这些微生物就像一群小清洁工,它们以污染物为食,慢慢地把污染物分解成无害的物质。
3. 修复成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这片曾经的焦化厂旧址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土壤的颜色慢慢变浅了,刺鼻的气味消失了。
再种上一些花草树木,它们居然茁壮成长起来了。
地下水的水质也逐渐改善,附近的居民再也不用担心健康受到威胁了。
二、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案例。
在南方的一个小乡村,那里的农田原本是村民们的希望之地,可是由于附近有个小冶炼厂,农田的土壤被重金属镉、铅等污染了。
1. 污染状况。
村民们发现,田里的水稻长得越来越差,稻穗又小又瘪。
有些地方的土壤颜色都有点发红,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检测后发现,土壤里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这些重金属就像隐藏在土壤里的“小偷”,偷走了土壤的肥力,还危害着农作物的质量。
2. 修复手段。
首先采用了植物修复法。
科学家们挑选了一种叫做东南景天的植物,这种植物可神奇了,它就像一个重金属的“吸铁石”,能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镉。
在农田里种上大片的东南景天,等它们长大后再收割掉,就把一部分重金属带走了。
我国土壤修复盈利模式的分析及思考
我国土壤修复盈利模式的分析及思考据最新《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物总超标率高达16.1%,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修复工作势在必行,市场空间也十分巨大。
然而,商业模式不成熟长期以来依然是制约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今年5月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为阶段性土壤修复防治提出目标并指明方向,但依然未能解决土壤修复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困境。
本文将对目前我国现有的土壤修复模式盈利的简要梳理和分析,同时结合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尝试指明解决这一症结的几点方法及政策趋势。
1.污染方付费模式污染方为治理责任人为土壤修复付费为土壤修复的主要原则。
对于搬迁企业造成土壤污染的,由企业承担治污责任。
“土十条”出台后,更是明确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责任由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承担。
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
责任主体灭失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图1:污染方付费模式典型案例:南化公司搬迁地块土壤治理修复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限制,南宁化工集团在2013年收到南宁市政府关于停产搬迁的通知,要求其位于南宁市南建路26号的厂区实施政策性停产,并尽快开始搬迁工作。
2016年公司对搬迁地块进行修复,涉及修复的总土方量约663072.5立方米,其中股份公司地块约299857.5立方米,集团公司地块约363215立方米。
南宁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需要承担修复费用近2亿元。
图2:南化旧址然而现实总是骨感,并非每一块受污染土地都像上述案例一样确认污染方且污染方有能力承担治污责任。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许多造成土壤污染的企业搬迁已久,一些企业甚至已经倒闭,污染责任人难以确认,受资金限制一些受污染土地无法得到及时修复。
我国八大土壤修复案例解析
:土壤修复产业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根据美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将土壤修复产业的生命周期分为4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跃进阶段、调整阶段。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目前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仍是产业成长的起步阶段,人员、技术和装备仍处在初期阶段,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或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
当前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而这一指标在发达国家已经达到30%以上。
2015年全国土壤修复合同签约额达到21.28亿元,比2014年的12.74亿元增长67%。
可见,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土壤修复行业起步阶段的我国,什么样的修复技术才能适应市场发展,这些技术已经在哪些工程中成功落地呢?为此,本文盘点了近年来国内土壤修复典型工程案例,案例详细列出了修复项目名称、主要修复技术、工程简介及修复效果,希望能对土壤修复技术市场起到借鉴作用。
■北京化工三厂土壤修复目标污染物:四丁基锡、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滴滴涕、重金属铅、镉等有害化学物质主要修复技术:水泥窑焚烧固化处理技术、阻隔填埋处理技术修复工程量:6.5万m3施工单位: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简介:北京化工三厂作为化工生产基地近五十年,土壤中含有四丁基锡、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滴滴涕和重金属铅、镉等大量有害化学物质。
2005年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文件(2005规意选字0356号),该场地被规划为宋家庄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用地。
修复效果:修复后的北京化工三厂土壤各项指标经北京市环保局检测,符合居民土壤健康风险评价建议值标准,该工程为国内首例污染土壤修复项目。
点评:作为国内首例土壤修复项目,在行业内起到了标杆作用,采用水泥窑焚烧固化处理技术,处置污染物做到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利用阻隔填埋方法处理,需要注意施工质量,免得施工不当引起二次污染。
■南方某热电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目标污染物:邻甲苯胺、1,2-二氯乙烷、苯并(a)芘、2,6-二硝基甲苯、2,4-二硝基甲苯、砷、镍修复工艺:原位化学氧化、原地异位固化稳定化、原位热脱附、原地异位间接热脱附修复工程量:土壤修复工程量18483 m3,地下水修复工程量8292 m3。
我国土壤修复市场商业模式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我国土壤修复市场商业模式分析
目前国内污染场地修复一般有国土储备局控制管理,在环保部确认污染地块后,由国土储备局组织调查修复,确认修复完成后在进行拍卖。
土壤修复的商业模式主要是招投标模式和“修复+开发”模式两种。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土壤修复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招投标模式是政府通过向土壤修复企业招标,中标企业负责标的评估或施工。
这种模式下,政府是实际控制人,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修复费用、调查与风险评估费都由财政来承担。
而“修复+开发”模式是指土壤修复企业直接与土地开发商联合,作为一个整体同时承包污染场地的修复和开发,修复费用由开发商承担。
图表 招投标模式与“修复+开发”模式比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整理。
土壤修复行业的受益者付费模式及两个案例
土壤修复行业的受益者付费模式及两个案例土壤修复作为一种环境治理行业,其受益者付费模式主要是通过污染源责任者支付费用或政府投入资金进行修复。
受益者付费模式的主要原则是“谁污染、谁付费”,即由污染源责任者承担土壤修复费用。
一、政府投入资金模式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土壤修复往往由政府投入资金来承担。
政府根据土壤污染状况、环境紧急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可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理计划,并通过财政预算拨款来进行土壤修复工作。
政府作为公共部门,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责,因此投入资金进行土壤修复是充分体现其公共服务义务的一种方式。
例如,日本政府在2024年启动了土壤污染修复补助金计划,通过补助资金来推动土壤修复工作。
二、污染源责任者支付费用模式另一种常见的付费模式是由污染源责任者支付土壤修复费用。
这种模式主要通过法律规定,明确指明土壤污染责任人,并要求其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污染源责任者可能是企业、个人或组织,他们因为其经营、管理或行为导致了土壤污染问题。
通过污染源责任者支付费用的方式,可以追求利益的内部化,即将修复费用内部化到对环境负有责任的一方。
例如,美国的《超基金法案》规定了超基金,用于支付因处理有毒物质或危险废物造成环境破坏而发生的费用,其中包括土壤污染修复费用。
以下是两个土壤修复行业的案例:案例一:美国吉尔福德铜矿土壤修复项目吉尔福德铜矿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处金属矿石开采场,多年的开采活动导致了周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根据《超基金法案》的规定,吉尔福德铜矿的经营者需要承担土壤修复的费用。
政府组织了专业团队进行土壤修复工作,包括清除污染土壤、处理废弃物和恢复植被等,最终实现了土壤的修复。
案例二:日本东京湾周边铅污染土壤修复项目日本东京湾周边的工业活动导致了大量土壤铅污染,威胁到了当地的生态安全和居民的健康安全。
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土壤污染修复补助金计划,提供财政资金支持土壤修复工作。
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土壤修复项目,组织专业团队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实施清除、稳定化和修复工作,确保土壤的质量满足安全标准。
土壤修复+模式
土壤修复+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土壤修复理念和经营方式。
该模式以土壤修复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领域,如地下空间开发、集约化智能化管控等,实现综合管理新模式。
具体来说,土壤修复+模式通过建立区域“修复工厂”,对周边区域的污染土壤进行集中修复,实现资源化安全再利用和就地消纳。
同时,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将修复后的土地用于地下空间的利用,如建设地下车库等。
此外,该模式还通过集约化智能化管控,实现全过程服务于规划区域的整治开发,促进当地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
除了实现资源化安全再利用和就地消纳外,“土壤修复工厂”模式还强调了修复过程自动化数据分析、信息化协同共享、可视化决策管理等,以达到项目风险可控、资源优化、降本增效目标。
总之,“土壤修复+”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创新的土壤修复理念和经营方式,旨在实现土壤修复与相关领域的有机结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项目运作模式及案例分析一、土壤修复市场融资模式(一)污染方付费模式。
污染方为治理责任人为土壤修复付费为土壤修复的主要原则。
对于搬迁企业造成土壤污染的,由企业承担治污责任。
“土十条”出台后,更是明确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责任由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承担。
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
责任主体灭失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二)受益方付费模式。
部分具有商业用地价值的土地修复采取受益方付费模式,对修复后土地进行再利用的房地产开发商或地方土地储备部门承担土壤修复费用。
该模式对于无法落实污染责任人的一二线城市工厂搬迁地块修复项目中具有普适性。
由于城市地价较高,修复后的土地作为商业用地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土地储备部分可以直接从修复后的土地使用或流转中获得利润,可行性较高。
受益方付费模式分为两种:一是政府直接出让受污染土地给土地开发商,由土地开发商出资负责土壤修复,对修复后达标的土地进行再利用获得收益;二是由政府出资负责污染土地修复再将修复后达标的土地出让给土地开发商,有关部门从土地流转中获益。
(三)财政直接出资方式。
出于我国土壤修复的实际情况,大量受污染土壤已经无法找到污染责任人而治理土壤污染又缺乏良好的收益机制。
许多缺乏收益机制的受污染土地的治理只能依靠政府资金。
(四)财政出资回购方式(BT模式)。
部分金额较大的土地修复采取BT(建设-转移)模式。
该模式下,土壤修复公司通过投标方式取得项目,在建设期先行垫资对污染土地进行修复,项目完成验收后一段时间内政府向企业支付合同款回购修复场地。
BT模式可缓解合同采购方资金压力。
二、中国土壤修复项目投资状况(一)土壤修复治理项目。
中国土壤修复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我国约43.75%土壤修复项目规模较小,集中在5000万以下。
2亿以上相对大规模项目比例仅占18.75%。
与美国和欧洲分别已修复30283处和80700处污染场地项目相比,我国已修复的场地数不超过200个,土壤修复市场尚处萌芽阶段,但发展态势良好。
(二)土壤修复项目分布。
全国土壤修复类项目主要分布在11个省直辖市地区,且主要集中在江浙沪、鄂湘粤地区。
两地区项目数量均占比31.6%,总计占比63.2%;投资金额分别占比37.4%和58.3%,总计占比达95.7%。
可以看到江浙沪、鄂湘粤仍旧是土壤修复的主力市场。
(三)土壤修复项目类型。
全国土壤修复项目仍以污染场地修复为主,其中场地修复占到总量的78.6%,耕地修复仅占7.1%。
(四)项目投资主体分析。
投资主体为企业的超过半数,达到68.4%;政府开展的土壤修复项目则占31.6%。
其中企业多以投资开发公司的形式,在地块开发前,组织并开展对退役场地的修复;而政府多以当地环境保护局、土地资源储备中心为主。
三、土壤修复市场商业模式(一)招投标模式。
招投标模式一般将标的分为场地调查风险评估以及工程修复这两个标的,大型复杂污染场地修复除此之外增加一个技术中试和方案编制阶段。
接下来政府向土壤修复企业公开招标,中标企业得以负责标的部分的评估或施工。
招投标模式的优势在于整个土壤修复过程中,政府始终作为土地的实际控制人。
在竣工验收时,可以对土壤修复效果进行严格把控,保证了土壤修复过程的质量和有效性。
然而招投标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土地储备中心从搬迁企业收购土地,对污染场地进行调查、修复治理,完成治理后再进入土地市场,这样一个周期通常会持续数年之久。
在这过程中,土壤修复需要地方政府垫支大量资金,对于地方财政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当一次性出现大批量受污染土地等待治理时,对于地方财政的筹资能力将是巨大的考验。
(二)“修复+开发”模式。
“修复+开发”模式则是土壤修复企业与开发商联合,作为一个整体同时承包污染场地的修复和开发,修复后土地在市场交易中增值部分作为土壤修复企业的收入。
与招投标模式相比,“修复+开发”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引入了市场的资本,土壤修复成本费用由开发商承担,减轻了污染土壤修复对政府财政的负担。
然而,不足之处也正是由于埋单者是开发商,目前我国在土壤修复市场尚未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准则等硬性制度约束,这就使得开发商有动机将土地修复资金挪作他用,降低土壤修复质量。
同时,土壤修复周期较长,对于开发商的风险管理提出较高要求,可能会发生开发商急于追求利润而降低土壤修复标准的时间。
四、土壤修复项目运作模式(一)EPC模式。
EPC模式,即工程总承包模式。
地方政府或者污染企业将整个项目承包给治理企业,由治理企业提供从前期调查评估到后期修复工程实施的整体服务。
EPC模式流程图(二)BOT模式。
BOT模式,即建设—运营—转让模式。
政府将一个污染场地修复项目分成几个标的,针对各个标的展开招标,中标企业成立项目公司,并以此公司为主体进行融资并实施项目。
项目修复完成后,公司在特许经营期内经营管理项目,从而获得营业收入。
待特许经营期结束,将项目转让给政府。
BOT模式流程图(三)土壤修复项目PPP模式。
当前土壤修复项目的资金大多依赖政府财政,融资渠道单一,导致土壤修复产业的资金缺口非常大。
采用PPP模式进行土壤修复,可以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兴趣,降低融资难度。
同时,社会资本的注入解决了政府资金困难、自有资本金不足等问题,提高了项目融资成功的可能性。
土壤修复PPP创新模式:“岳塘模式”:集团与政府签订PPP或者土地开发协议,上市公司从集团公司手中获取工程项目。
“岳塘模式”:2014年1月,永清集团与湘潭市岳塘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出资1亿元组建湘潭竹埠港生态治理投资公司,计划在3至5年内投入95亿元,实现对竹埠港的重金属污染治理与生态开发。
土壤修复完成后,土地用途由工业用地转为第三产业开发,参与各方将从治理土地增值收益中获得回报。
合同环境服务模式下,由于前期垫资做工程加大了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永清环保通过定增融资16亿元,极大地支撑了公司土壤污染治理业务的开展。
以“土壤修复+土地流转”为核心的“岳塘模式”,消除了因污染企业破产关停导致责任主体缺失、治理资金缺乏等难题,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调动企业在资金投入、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积极性。
“岳塘模式”流程图与三种不用的土壤修复项目分配方式相比,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盈利模式。
BOT 项目模式的优势在于解决了资金的来源难题,便于项目融资,土壤修复成本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分摊;劣势在于项目运行经营时间较长,对土壤修复企业的风险控制额融资能力提出高要求。
EPC 模式优势在于项目运营周期较短,风险小,企业一次性获得收益;劣势在于项目外包后,修复成本由政府承担,同时资金数额受到限制。
“岳塘模式”优势在于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调动了企业在资金投入、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积极性,解决了土壤污染治理投入大而少有产出的难题,但是对治理企业规模有一定要求。
土壤修复三种盈利模式对比五、中国土壤修复行业融资案例(一)清水塘大湖BT项目。
国资背景株洲循环经济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分批出资9725.48万元对项目进行回购。
株洲循环经济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土壤修复企业签订项目合同,企业先行垫资完成清水塘大湖清淤,污水处理及含大量重金属的底泥处置回填等多项工作,项目完成后采购方分期支付回购款。
(二)长沙市望城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整区承包服务项目。
长沙市望城区农业和林业局出资7958.90万元对长沙市望城区指定区域进耕地修复。
政府部门与企业签订《政府采购合同协议书》,企业按照政府所提要求负责受污染耕地的修复任务。
由政府财政为土壤修复工程买单。
(三)苏州溶剂厂原址北区污染场地土壤治理项目。
苏州市土地储备中心出资2.590亿对污染土地进行修复。
修复场地位于原苏州市沧浪区(现苏州市姑苏区),按照苏州市在主城区对工业企业用地“退二进三”的政策要求,苏州溶剂厂于2007年整体搬迁,该地块由苏州市土地储备中心接管。
苏州溶剂厂建厂时间早,长期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活动且当时社会对环境保护要求不高,工厂对该地的土壤及地下水产生了一定的污染,需要对污染场地进行修复。
治理区域面积25950m2,治理污染土方量约282418m3,总工期为550天。
修复费用由苏州市土地储备中心承担。
该盈利模式较为成熟,负责土地修复的机构可以从修复后土地获益,因此可以使用该模式修复的土地有望率先得到治理。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土地开发商负责的土壤修复工程可能会出现为了节省成本偷工减料致使修复不达标的情况,对监管提出较高要求。
(四)南化公司搬迁地块土壤治理修复。
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限制,南宁化工集团在2013年收到南宁市政府关于停产搬迁的通知,要求其位于南宁市南建路26号的厂区实施政策性停产,并尽快开始搬迁工作。
2016年公司对搬迁地块进行修复,涉及修复的总土方量约663072.5立方米,其中股份公司地块约299857.5立方米,集团公司地块约363215立方米。
南宁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需要承担修复费用近2亿元。
(五)贵溪冶炼厂土壤修复项目。
贵溪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贵溪冶炼厂长期生产排放的“三废”对周边空气、水、土壤等环境造成了污染,严重影响到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
2011年,贵溪市环境保护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开始实施九牛岗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示范项目,目标是轻度污染土壤经治理后,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其中小面积能够安全生产水稻等食用农产品,中度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后,能够生长能源植物或其他经济植物,重度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后,种植树木使土壤生态功能逐渐恢复。
他们采用化学、生物、纳米防治等技术,对贵冶周边土壤采用播洒土壤改良剂,种植能源草、黑麦草等方法,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和活性,改善土壤植物生长环境,恢复土壤生态功能。
同时,结合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建设,采取招商引进龙头企业示范引导、农民土地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建成苗木基地5000多亩。
目前,初步探索出一条能源草产业良性循环的土壤治理新模式,贵冶周边生态环境进入全面恢复阶段。
(六)湘江流域土壤修复项目。
湖南省是我国的“有色金属之乡”,该省的有色品种数量多、储量大;其中梯储量世界第一;鹤、秘国内第一;铅、锋、莱储量也处于国内前列。
湖南省内重金属采选、冶炼及化工产品制造等工业发达,这也导致了该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湘江流域的莱、镉、铅、砷的排放量均居全国首位。
该流域的重金属污染已严重影响到4000万人的居住饮食,数千亩土地无法耕种。
2011年3月,国家正式批复了第一个区域性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方案《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
在2012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工作方案(2012-2015年)》,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将要投资595亿元、完成污染治理项目85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