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
中医调理情志的最佳方式有哪些
中医调理情志的最佳方式有哪些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表现,它与我们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各种问题,而通过适当的调理方法,可以让情志保持平和,从而维护身心健康。
那么,中医调理情志的最佳方式有哪些呢?首先,中医强调“情志相胜法”。
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以达到平衡的目的。
比如,“怒伤肝,悲胜怒”,当一个人愤怒不已时,可以通过引发其悲伤的情绪来缓解愤怒。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当一个人因为生气而冲动时,给他讲一个悲惨的故事,可能会让他的怒火平息下来。
再比如,“喜伤心,恐胜喜”。
如果一个人因为过度高兴而失去理智,适当地给他一些恐惧的刺激,能使其恢复冷静。
这种方法听起来有些奇特,但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巧妙把握,不可过度。
其次,中药调理情志也是常见的方式之一。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失调可能与身体内部的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比如,肝郁气滞的人容易情绪抑郁、烦躁易怒,此时可以服用一些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柴胡、郁金、青皮等,来改善情绪。
心脾两虚的人可能会出现失眠、焦虑、健忘等情志问题,通过服用归脾汤等方剂,可以补养心脾,从而改善情志状态。
还有,中医的针灸疗法在调理情志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能够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脏腑功能和情志状态。
比如,针刺内关穴可以宁心安神,缓解焦虑和紧张;针刺太冲穴能够疏肝解郁,改善抑郁和易怒的情绪。
饮食调理同样不可忽视。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很多食物都具有调理情志的作用。
例如,百合具有清心安神的功效,适合心情烦躁、失眠多梦的人食用;玫瑰花能够疏肝理气,对于肝郁气滞导致的情绪不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香蕉富含镁元素,有助于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此外,运动也是中医调理情志的重要手段之一。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机能,同时也有助于释放压力和不良情绪。
像太极拳、八段锦这类传统的运动方式,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让人在舒缓的动作中放松心情,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情志异常与哪些精神疾病有关
情志异常与哪些精神疾病有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情志的变化是常见的。
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这些情绪的波动本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然而,当情志的变化超出了一定的范围,过于强烈、持久或不协调时,就可能与精神疾病产生关联。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情志异常。
简单来说,情志异常就是指情绪和心理状态出现了明显的偏差或失调。
比如,过度的焦虑、长时间的抑郁、无法控制的愤怒或者极端的恐惧等。
这些异常的情志表现可能是由内部因素如遗传、性格,或者外部因素如压力、创伤等引起的。
焦虑症是与情志异常密切相关的一种精神疾病。
患者常常表现出过度的、无法控制的担忧和不安,这种担忧可能没有明确的对象或原因。
他们可能会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手抖等身体症状,同时伴有难以集中注意力、睡眠障碍等问题。
长期处于焦虑的情志状态下,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社交生活。
抑郁症也是常见的与情志异常有关的疾病。
患者通常会感到极度的悲伤、失落和绝望,对原本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自我评价降低,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这种情志的低落状态可能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双相情感障碍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情志在躁狂和抑郁之间交替出现。
在躁狂期,患者可能表现出异常的兴奋、自信过度、活动增多、言语增多、睡眠需求减少等;而在抑郁期,则会出现与抑郁症相似的症状。
这种情志的大幅度波动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精神分裂症也与情志异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患者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导致其情志反应与现实情况严重不符。
比如,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坚信一些毫无根据的想法,从而产生恐惧、愤怒等异常的情志表现。
强迫症患者则常常被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所困扰,导致情志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
他们可能会反复洗手、检查门锁等,明知这些行为没有必要,但无法控制,从而产生痛苦和不安的情绪。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通常发生在经历过严重创伤事件的人身上,如战争、灾难、性侵等。
情志失衡会导致哪些常见症状
情志失衡会导致哪些常见症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情志的平衡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情志失衡,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失去了和谐与稳定。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身体和心理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首先,情志失衡容易导致睡眠问题。
比如过度的焦虑、抑郁或者愤怒等不良情绪,可能会使人难以入睡,或者睡眠质量变差,出现多梦、易醒等情况。
这是因为情志的波动会影响大脑神经的兴奋性,干扰正常的睡眠调节机制。
长期的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加重情志失衡,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情志失衡还常常表现为消化系统的症状。
当一个人处于紧张、压力大或者情绪低落的状态时,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可能会受到影响。
这可能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胀、胃痛、腹泻或者便秘等问题。
有些人在面临重大考试、工作压力或者人际关系紧张时,就会出现这些胃肠道的不适。
在心血管系统方面,情志失衡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症状。
长期的愤怒、焦虑或者过度兴奋,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的负担。
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对于呼吸系统,情志失衡也不是毫无影响。
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可能会导致呼吸急促、胸闷,甚至引发哮喘发作。
这是因为情绪的变化会影响呼吸中枢的调节,导致呼吸节律的改变。
情志失衡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例如,长期的压力和抑郁可能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的失衡,女性可能会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男性可能会出现性功能障碍。
同时,长期的情志失衡还可能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在神经系统方面,情志失衡可能引发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持续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可能会导致神经肌肉紧张,进而出现肌肉酸痛、抽搐等问题。
情志失衡还会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明显的影响。
例如,长期的抑郁可能会导致人的兴趣减退、自我价值感降低,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而过度的焦虑则可能使人出现过度担忧、恐惧、不安等情绪,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此外,情志失衡还可能影响人的免疫系统。
中医如何评估患者的情志状态
中医如何评估患者的情志状态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状态对于人体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它们的过度或失调可能导致身体的疾病,而身体的疾病也可能反过来影响情志。
因此,准确评估患者的情志状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环节。
那么,中医是如何评估患者的情志状态的呢?中医评估患者情志状态的方法多种多样,首先是通过望诊。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状态会在面部表情、神态、眼神等方面有所体现。
例如,一个长期处于愤怒状态的人,可能会眉头紧皱、双目圆睁、面部肌肉紧绷;而一个忧愁的人,往往面色黯淡、眼神无光、神情沮丧。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进入诊室时的整体状态,包括走路的姿态、面部的表情等,就能初步判断其情志的大致倾向。
闻诊也是中医评估情志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里的闻诊不仅包括听患者的声音,还包括嗅患者身体散发的气味。
一个情绪激动、愤怒的人,说话的声音可能会高亢、急促;而一个心情低落、忧郁的人,声音可能会低沉、无力。
此外,长期情志不畅的人,身体可能会散发出一些特殊的气味。
问诊在评估情志状态中起着关键作用。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生活状况、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睡眠情况等。
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容易发脾气、是否经常感到焦虑、是否过度思虑某件事情等。
同时,还会了解患者情志变化的诱因,比如是否经历了重大的生活变故、是否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等。
通过这些问题,医生可以深入了解患者的情志状态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脉象来判断情志。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状态会影响脉象。
比如,愤怒可能导致脉象弦而有力;恐惧可能使脉象沉而细;忧愁可能造成脉象涩而不畅。
当然,脉象的判断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因为脉象的变化往往是微妙而复杂的。
除了上述的四诊方法,中医还会考虑患者的体质因素。
不同体质的人在面对相同的外界刺激时,情志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阴虚体质的人可能更容易急躁、心烦;阳虚体质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到恐惧、不安。
中医的情志的名词解释
中医的情志的名词解释中医学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认为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情志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情绪、情感和心理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影响人体脏腑功能的重要因素,可以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以下是对中医学中涉及情志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忧郁(You Yu)忧郁是指人在遭遇困难、挫折或不如意的情景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忧郁可能导致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导致机体阴阳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2. 怒气(Nu Qi)怒气是指人们在面对不公、委屈或受到打击时所产生的愤怒情绪。
怒气过盛可能导致气机逆乱、肝阳上亢,进而引发头痛、眩晕、高血压等症状。
3. 忧虑(You Lv)忧虑是指人们在面对未知或不确定的事情时所产生的焦虑情绪。
忧虑过度会导致气机不畅,肺气受阻,进而引发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4. 恐惧(Kong Ju)恐惧是指人们在面对危险、恐怖或不安全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恐惧情绪。
恐惧会导致肾气下陷,引发腰膝酸软、尿频等问题。
5. 喜悦(Xi Yue)喜悦是指人们在经历愉快、欣喜的事件或收到好消息时所表现出的愉悦情绪。
喜悦有助于气血通畅,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身体健康。
6. 思虑(Si Lv)思虑是指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或思考时所产生的思维活动。
适度的思虑可以帮助人理智思考,但过度思虑会耗气伤阴,导致精神疲劳、失眠等问题。
7. 心情(Xin Qing)心情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情绪变化和精神状态。
良好的心情有助于调节体内气血运行的平衡,维持身体健康。
8. 感情(Gan Qing)感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纽带。
良好的感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不良的感情则会干扰气血的流通,导致疾病的发生。
9. 情绪(Qing Xu)情绪是指人们在受到外界刺激或内在体验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
合理调节情绪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情绪失调会导致气机淤滞,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如何诊断和治疗情志病
中医如何诊断和治疗情志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病是一类不容忽视的疾病。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当这些情绪过度或持久地影响人体,超出了身体的调节能力,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那中医是如何诊断和治疗情志病的呢?中医诊断情志病,首先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患者的信息。
望诊方面,中医会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形体动作等。
比如,一个长期抑郁的人可能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动作迟缓;而一个经常发怒的人可能面色发红、双目圆睁。
闻诊则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情志异常可能导致声音的变化,如悲忧之人声音低沉、发怒之人声音高亢。
问诊在诊断情志病中尤为重要。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情绪状态、生活经历、家庭环境等。
比如,是否近期遭遇了重大变故导致情绪低落,或者工作压力过大而焦虑不安。
同时,还会询问睡眠、饮食、二便等情况,因为情志的变化常常会影响到这些方面。
例如,长期焦虑的人可能会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过度悲伤的人可能会出现大便溏稀。
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身体状况和情志变化。
例如,弦脉常见于肝气郁结的患者,表现为情绪抑郁、胸闷不舒;数脉可能提示有心火亢盛,患者容易急躁易怒。
除了四诊合参,中医还会考虑季节、气候、地域等因素对情志的影响。
比如,春季肝气容易生发,有些人在这个季节可能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南方气候潮湿,也可能会加重人体的湿气,从而影响情志。
在治疗情志病方面,中医有着丰富多样的方法,且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
中药治疗是常见的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相应的方剂。
比如,逍遥散常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情志不舒、胸胁胀痛;甘麦大枣汤则适用于脏躁,表现为悲伤欲哭、精神恍惚。
在用药时,中医强调辨证论治,精准用药,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改善情志。
针灸治疗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太冲穴、内关穴、神门穴等,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进而改善情志。
情志调理方法
情志调理方法情志调理在中医传统医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认为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调理情志可以促进气血流畅,调和阴阳平衡,增强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发生。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情志调理方法,帮助人们保持心情舒畅,身体健康。
一、情绪释放法情绪释放法是通过各种方式来宣泄内心的压抑情绪,从而达到情志调理的目的。
比如可以通过做户外运动、唱歌、跳舞、写日记等方式来释放情绪,让压抑在心中的情绪得到宣泄,让自己的心情得到舒缓。
二、调节饮食法饮食对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过食辛辣食物或者暴饮暴食都会导致情绪波动。
因此,在情志调理过程中,调节饮食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建议多食用一些有助于情绪稳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杂粮、清淡的蛋白质类食物等,尽量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刺激性食物。
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情绪调理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定期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工作学习节奏等,都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只有在生活有序、节奏平稳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调理情绪。
四、情志调理按摩按摩是一种传统的情志调理方法,通过适当的穴位按摩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帮助调节情绪。
比如在手心、足心、太溪穴等穴位按摩,可以缓解焦虑、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此外,推拿按摩也是一种很好的情志调理方法,可以舒缓身心,缓解疲劳。
五、冥想放松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呼吸、放松身心的方式来调理情绪的方法。
通过冥想可以降低心率、减轻焦虑,帮助人们克服负面情绪,保持心情平和。
建议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冥想练习,会对情志调理效果更好。
总之,情志调理是一种重要的健康保健方式,通过合理的情绪管理和调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心态,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情志调理,保持身心健康,享受美好生活。
情志说名词解释
情志说名词解释情志说是一种中医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情志说的主要内容:1.情志与脏腑情志是指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而脏腑是指人体的内脏器官。
情志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脏腑的功能失调可以导致情志的异常,而情志的异常也可以影响脏腑的功能。
例如,肝脏与怒气、胆囊与勇气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2.情志与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代表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
情志与阴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情志对应着不同的阴阳属性。
例如,喜为阳,悲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等。
因此,保持阴阳平衡对于维持情志稳定和身体健康都非常重要。
3.情志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外部环境,包括家庭、工作、学习、经济等各个方面。
情志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们的情志和心理健康。
例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经济困境等都可能导致情志异常和心理问题。
4.情志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心理干预和治疗方法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情志与心理治疗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异常是心理治疗的主要对象之一。
例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都与情志异常有关,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来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健康。
5.情志与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疾病、维护和促进身体健康的过程。
情志与健康管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异常是健康管理的主要对象之一。
例如,通过调节饮食、运动、休息等方面来帮助患者控制情绪和保持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情志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的情志和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保持情志稳定和心理健康对于维护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同时,中医理论也强调了综合治疗的原则,即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采取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简述情志的相生相克关系
简述情志的相生相克关系
情志相生相克关系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客观完整地介绍情志相生相克关系的概念、特点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一、概念
情志相生相克关系是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其中,相生指一种情志能够促进另一种情志的产生,相克则指一种情志能够抑制另一种情志的产生。
二、特点
情志相生相克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 相互制约:情志之间相互制约,一种情志的亢进或不足都会影响到其他情志。
2. 动态平衡: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是一种动态平衡,当某种情志亢进或不足时,其他情志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以保持平衡。
3. 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情志相生相克关系可能不同,受到个人体质、环境、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三、临床应用
情志相生相克关系在临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1. 诊断:通过观察患者的情志表现,可以初步判断其体内脏腑的功能状态,为进一步的诊断提供线索。
2. 治疗:中医治疗强调调整情志,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对于肝气郁结的患者,可以使用疏肝解郁的方法,帮助患者缓解情绪,调节情志。
3. 预防:情志相生相克关系的理论也为预防疾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如,保持心情愉快、调节情绪可以预防肝气郁结等疾病。
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概括了复杂情感过程的基本状态,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
一般情况下,情志变化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活动。
如果突然受到强烈或持续过久的精神刺激,影响人体脏腑的功能,就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
情志致病,主要是影响内脏气机的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因此属内伤疾病范围。
一.情志与疾病的关系精神情志活动是五脏之精化生,因此情志异常可以导致脏腑精、气、血、神等多方面的异常。
1. 损伤脏腑不同性质的情志异常均可直接损伤脏腑,并有一定规律,以伤本脏和所胜之脏为主。
《黄帝内经》云:“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悲则伤肺”“忧思则伤脾”“恐则伤肾”。
七情直接上本脏,而且又伤所胜之脏,如“怒伤肝,肝属木,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木太过则肝亦自病;喜伤心,心属火,喜则气并于心而肺金受邪,火太过则心亦自病;悲伤肺,肺属金,悲则气于肺而肝木受邪,金太过则肺亦自病;恐伤肾,肾属水,恐则气并于肾而心火受邪,水太过则肾自病;思伤脾,脾属木,思则气并于脾而肾水受邪,土太过则脾自病”。
2. 气机失调情志异常可直接影响脏腑气机,使气滞不行,气机紊乱,或气机升降反作。
如《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大怒则肝气上逆,可见头昏胀痛、目眩晕甚至导致呕血等。
过喜则心心气涣散而不收,不能摄持心神。
过悲则肺气郁而不宜,气化敷布不足。
恐惧过甚,则精气突然下降,可导致暂时性上焦不得通利,下焦精气不得上奉的病理状态,出现小便失禁等症。
猝然大惊,则心神散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心神动荡不安。
思虑过度,久不得释,可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气不适,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脘闷腹胀等。
3. 耗伤精血《灵柩·本神》指出说:“惊恐思虑,可使精气受损,导致五脏所藏的生命最根本的物质失去统摄;悲伤过度会使精血内耗而竭绝生命。
也就是说,剧烈的情志变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精血亏损。
中医情志的概念
中医情志的概念
中医情志是指人的情感状态,是一种由外界刺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在中医理论中,人的情志主要可以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基本情绪。
这些情绪在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气机变化,影响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中医情志也涉及到人的心理活动。
中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情志的异常可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不仅关注病人的身体状况,也会考虑其心理状态。
调节情感是中医情志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人的情绪变化与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密切相关,因此调节情感可以治疗一些慢性疾病。
中医常用的情感调节方法包括疏导疗法、音乐疗法、绘画疗法等。
中医认为,情志的异常与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不同的情志变化会对不同的脏腑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过度的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肝脏的功能;过度的悲伤会导致肺气郁结,影响肺部的功能。
因此,调节情志也可以调节五脏的功能,治疗相关疾病。
社会环境也是中医情志概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在社会环境中生活,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社会地位等。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人的情志状态,导致情志异常,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也会考虑病人的社会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情志失调会导致哪些症状出现
情志失调会导致哪些症状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情志失调是一个常常被提及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情志,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当这些情志的活动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身体和心理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探讨一下情志失调会导致哪些症状。
首先,“喜”本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但过度的喜悦可能会导致“喜伤心”。
当一个人突然遇到大喜之事,比如中了巨额彩票或者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梦想,可能会出现心跳加速、心慌、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症状。
我们常说的“乐极生悲”,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过度喜悦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
“怒”这种情志失调则容易“怒伤肝”。
长期处于愤怒、暴躁的情绪中,会使得肝气上逆,出现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等症状。
有些人在愤怒之后还会感到两胁胀痛,这是因为肝经循行于两胁。
此外,愤怒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忧”和“思”这两种情志常常相互关联。
过度的忧愁和思虑会“忧伤脾”“思伤脾”。
脾胃是后天之本,负责运化水谷精微,为身体提供营养。
当脾胃功能受损,就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便溏等症状。
长期的忧思还可能导致消瘦、乏力、精神萎靡等。
“悲”这种情绪会“悲伤肺”。
经历重大的悲伤事件,如亲人离世、失恋等,可能会让人出现呼吸急促、气短、咳嗽等肺部不适的症状。
中医认为,肺主气,悲伤过度会损耗肺气,使得肺气宣降失常。
“恐”和“惊”这两种情志容易“恐伤肾”“惊伤心肾”。
突然受到惊吓或者长期处于恐惧的状态下,可能会出现遗尿、遗精、腰膝酸软等症状。
肾为先天之本,惊恐对肾的损伤往往较为严重,还可能影响人的生殖功能。
情志失调不仅会对身体的脏腑功能产生直接影响,还会在心理层面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
例如,长期的情志失调可能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自我评价降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情志护理的七种方法
情志护理的七种方法情志护理是一种重要的护理方法,它注重通过情感和心理的调理来促进身体的健康。
下面将介绍七种常见的情志护理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情志护理的核心。
我们要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的焦虑、愤怒或悲伤。
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咨询、进行放松训练、进行舒缓的运动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2. 培养良好的社交关系人际关系对于情绪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可以增加快乐感和幸福感,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
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加入兴趣小组、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等方式来培养良好的社交关系。
3. 培养爱好和兴趣培养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可以让我们获得乐趣和满足感,从而减轻压力和焦虑。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爱好,如读书、旅行、绘画等,通过享受这些活动来提升心情和情绪状态。
4. 睡眠调节良好的睡眠对于身体和情绪的健康非常重要。
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过度疲劳和睡眠不足的情况。
5. 饮食调理饮食对于身体和情绪的调节也有很大影响。
我们要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可以选择一些有益于情绪调节的食物,如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富含镁的食物等,来改善情绪状态。
6.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同时也有助于情绪的调节。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瑜伽等,通过运动释放压力,提升心情。
7. 心理疏导当遇到困难和压力时,我们可以寻求心理疏导的帮助。
可以通过与朋友家人倾诉、参加心理辅导、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等方式来获得心理支持和帮助,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
情志护理是一种重要的护理方法,通过情感和心理的调理来促进身体的健康。
我们可以通过情绪管理、培养良好的社交关系、培养爱好和兴趣、睡眠调节、饮食调理、运动锻炼和心理疏导等方法来实施情志护理。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情志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
中医的情志护理
中医的情志护理在中医理论中,情志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
情志过度或不足,不仅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干扰人体的生理平衡,影响病情的康复。
因此,中医非常注重情志护理,认为通过有效的情志护理,可以帮助病人恢复身心健康。
情志护理的目标是帮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中医认为,情志的平衡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情志护理需要针对不同的情绪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对于喜怒无常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手段,帮助他们平复情绪;对于忧思过度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适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帮助他们释放压力。
情志护理还强调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在中医看来,医生和患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关系。
因此,在情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真诚地关心患者,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求,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
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向患者传递积极的信息,增强他们对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情志护理还注重环境的影响。
中医认为,环境对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情志护理中,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
例如,可以通过布置病房、添加绿植等方式,让患者感到心情愉悦。
医护人员还需要注意室内的光线、温度等物理因素,以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中医的情志护理是一种全面、人性化的护理方式,它不仅患者的生理状况,还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
通过情志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信心、促进康复。
医护人员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情志护理的相关知识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让他们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得到身心的健康与安宁。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情志护理研究进展。
中医情志护理作为一种独特的护理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情志护理的历史沿革、现状、理论基础与内涵,以及在疾病治疗和健康人群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中医学对情志的认识
中医学对情志的认识情志是指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它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学认为,情志对人体的影响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来体现。
情志不良会导致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学非常重视情志的调节和平衡。
中医学认为情志与五脏密切相关。
五脏包括心、肺、肝、脾、肾,每个脏腑都与特定的情志有关。
心主喜,肺主忧,肝主怒,脾主思,肾主恐。
不同的情志会对相应的脏腑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脏腑的功能和气血的运行。
比如,长期的忧伤会导致肺气受阻,引发呼吸系统疾病;过度的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引发肝气瘀滞等等。
中医学强调情志的调节和平衡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学认为,情志和五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保持情志的平衡,才能保持脏腑的正常功能和气血的畅通运行。
比如,过度的喜悦会消耗心脏的精气,导致心火旺盛,出现心慌、失眠等症状;长期的忧虑会伤及脾胃,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因此,中医学强调保持情志的平衡,不偏不激,不过度悲喜,不过度思虑,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学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技巧来调节情志。
首先是调节饮食。
中医学认为饮食与情志密切相关,适当的饮食可以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
比如,食用一些温补的食物可以缓解寒冷带来的抑郁情绪;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可以缓解焦虑和压力。
其次是调节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疏解情绪,舒缓压力。
比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都可以帮助调节情绪。
再次是调节作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帮助提高睡眠质量,缓解疲劳和焦虑。
此外,中医药也提供了一些草药和穴位按摩等方法来调节情志。
中医学对情志的认识强调情志与脏腑的密切关系,以及情志的调节和平衡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调节情志,维持身体的健康。
在现代社会中,情志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解决情志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情志的调节,保持身心健康。
《黄帝内经》中如何论情志
七情和五志皆由五脏功能化生,是人之常情,缺一不可。
七情和五志的表现形式不一样。
七情相对五志而言,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表现于外的情绪。
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合称。
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总称。
五志,是怒、喜、思、忧、恐五种志意的总称。
《黄帝内经》将其分属于五脏: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
七情和五志皆由五脏功能化生,是人之常情,缺一不可。
七情和五志的表现形式不一样。
七情相对五志而言,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表现于外的情绪。
五志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隐藏于内的志意。
情志是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故常称其谓“神志”。
1.情志的作用《灵枢·本藏》强调:“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说明正常情况下,七情和五志在维持身体健康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2.情志与疾病情志过用或失控容易导致疾病,甚至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伴随科技发展和进步、人类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复杂化,情志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与影响也日趋明显。
《素问·经脉别论》曰“生病起于过用”,《素问·举痛论》特别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情志过用可伤人气机发生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加明确地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素问·血气形志》具体说明形志关系及形志过用与疾病发生的规律性联系:“形乐志苦,病生于脉……形乐志乐,病生于肉……形苦志乐,病生于筋……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
”形,指躯体。
志,即情志。
3.情志与疾病治疗《黄帝内经》强调,治病要根据患者的神志状态,决定、选择治疗措施,否则,治之无功。
《灵枢·本神》开篇即谓:“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中医教您如何调情志
中医教您如何调情志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生活中,谁都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情绪,但是我们应当善于控制和调节它,能够及时地加以消释和排除,从而使我们免受或少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
(1)以情制情法。
又叫情志制约法,创自于《黄帝内经》。
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以情制情法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借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
此谓祖国医学独特的心理治疗与康复方法。
这一心理治疗的原则到金元时代,以著名医学家张子和的《儒门事亲》为代表,达到了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水平。
张子和指出:“悲可以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奇之。
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
”在使用以情制情法时,要在患者有所预感时,再进行正式的情志治疗,不要在病人毫无思想准备之时,突然地进行,并且还要掌握病人对情志刺激的敏感程度,以便选择适当方法,避免太过或不及。
喜伤心者,以恐胜之。
以恐胜之,又叫惊恐疗法,适用于神情兴奋、狂躁的病症。
《儒门事亲》里载:有一位庄医师“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
”于是病人便渐渐由怀疑不安而产生恐惧,又由恐惧产生悲哀,认为医生不再来是因自己患了重病。
“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
”这个病例说明了庄医生采取按脉失声与取药数日不至而取效,此即“恐胜喜”也。
《洄溪医书》里亦记载一例喜病恐胜之例:某人新考上状元,告假返乡,途中突然病倒,请来一位医生诊视。
情志的文学概念
情志的文学概念情志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代作品中独特的情感和精神意蕴。
在文学中,情志是作家由内心流淌出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通过对人类情感和精神追求的描绘,展现了作品的深度和厚度。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情志这一文学概念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情志是作品中独特的情感体现。
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情感细腻、鲜明,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情感的揭示,展现了对旧文明的挣扎和激愤。
这种情感的体现不仅让读者感同身受,同时也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其次,情志是作品中深刻的精神意蕴。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表达情感,更是作家对生活、社会、人类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作品中的情感体现,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人类价值等问题的独特见解。
例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通过对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情感剖析,展现了封建社会下人性的曲折和禁锢。
从而使读者在情感的共鸣中,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达到一种精神的启迪和触动。
此外,情志也是作品中的个性化表达。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情志正是作家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特定的文学形式进行表达的方式。
通过对情感和思想的个性化表达,作家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例如,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和奔放的情感,展现了他身世的坎坷和多愁善感;而杜甫的诗歌则更加写实,深刻而沉重,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的关注。
最后,情志也是文学作品传递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向读者传递了作者对世界和人性的理解和思考。
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使得这种价值观念更加贴近人心,通过对作品中情感和精神的体验,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念。
例如,鲁迅的作品通过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倡导了进步和阳光的人生观;钱钟书的《围城》则从一个微观的角度,探讨了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等问题,以达到对读者的启迪和警示。
综上所述,情志是文学创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体现了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精神意蕴、个性化表达和价值观念传递。
情志的名词解释
情志的名词解释情志,是一个充满深意的名词,涉及到人类情感、心理以及精神层面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是一个普通的词汇,更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概念。
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中,对于情志的解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然而,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不能简单地将情志简单地定义为情感或心理,因为情志远比这些概念更为广阔和多样。
情志可以被看作是人类情感和情绪的结合。
它涵盖了我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情感是我们的内心体验,而情绪则是情感在外显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例如,当我们感到快乐时,会表现出笑容和欢乐的情绪;当我们感到愤怒时,会表现出愤怒和暴躁的情绪。
情感是内在的,而情绪则是外在的。
与情感和情绪不同的是,情志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内心世界。
它还涉及到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互动。
情志既是个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也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现。
一方面,我们的情志可以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和友谊。
积极的情志可以加深我们的情感纽带,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而消极的情志则可能造成冲突和疏离。
另一方面,情志也被塑造和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当整个社会情绪趋向积极向上时,社会将充满希望和活力;而当情感和情绪消极时,社会则可能陷入困境和悲观。
情志还包含着个体人格的属性和特点。
每个人的情志都是独特的,反映了他们的个性和经历。
有些人可能性格开朗、乐观向上,他们的情志常常充满活力和光明;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性格内向、消极,他们的情志则相对较为低迷和消沉。
情志的个体差异体现了人类多样性和独特性。
情志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与情感和情绪一样,情志并非完全由个人意识和内在因素决定。
外部因素,如家庭、教育、文化和社会环境等,都能够对情志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可能培养出积极向上的情志,而一个孤独和冷漠的环境则可能导致消极抑郁的情志。
对于情志的研究和理解,不仅仅对个人发展和幸福至关重要,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理解情志的本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相互理解,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同时,也可以引导我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提升个体幸福感和满足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疗法主要运用五行学说,依据五行相胜的制约关系,形成的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的情志相胜心理疗法;
有通过提高患者的认识能力,明白过激情志致病的道理,以达到治疗或预防情志疾病的抑情顺理法;
有运用激情和应激情况下所导致的生理、病理改变,以收到治疗之效的激情刺激法;还有运用情绪的两极性治疗情志疾病的相反情志疗法等。
二是七情的持续时间过长,过久也会使人患病,如长时间悲伤,过于思虑,常处于不良心境中,都会积久成疾。
喜——狂喜失常(气缓)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喜事可以缓和精神紧张,使我们精神舒畅。《素问•举痛论》认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营卫是指营气和卫气,从现代分析,营气是指营养物质,是指人体所必须的各种营养物质。卫气是指防卫免疫体系及消除外来机体内生的各种异物的功能)喜的正常表现是徐缓和顺,但有些朋友在遇到喜事时候的突然狂喜,会使我们大笑不止。
上药为粗末
每服五钱匕,加大枣二枚,水煎服,日三次、夜一次
大定心汤主治心虚中风惊悸,恍惚多忘,或梦寐惊魇,志少不足。
恐——恐致精泄(气下)
恐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精神过分紧张。例如临深渊、履薄冰、人将捕之等。中医认为,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或疼厥。恐与惊密切相关,但又略有不同,多先有惊而继则生恐,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更多的是自身心理体验后其程度加剧。
静坐澄心法某些疾病可以通过改变环境,用静坐澄心的方法,坚持不懈地达到另一境界,以使疾病自然痊愈。 “清心养生”之法,古代不少诗人深得其旨,陆游的“人安病自除”,白居易的“心是自医生”说的都是养心为要,要防止产生心病。朱熹的“心平气自和”,王静庄的“心宽出少年”都告诉我们,养心就是保持心态的宽和与平稳,一个人只要心不老,他将会永远年轻。
喜、怒、忧、思、悲、恐、惊
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的刺激、事物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而消极情绪是指在某种具体行动中,由外因和内因影响而产生的不利于人继续完成工作或正常思考的情感。消极情绪的产生是因人因时因事对应激源产生的反应。
七情太过容易致病
太过,主要是指两种情况,一种是指情绪波动过大,过于激烈,如狂喜,盛怒,骤惊等突发性激烈情绪,往往很快使人致病
言语开导法该方法源自《灵枢·师传篇》:“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里告、语、导、开便是言语开导的基本要领。
移精变气法 该方法属于中医祝由疗法。即通过语言、行为、舞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祝由形式,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转移其对局部痛苦的注意,改变其恶性循环,从而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血气,以调动人体本能的力量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养脾的关键在于避免思虑过多,要劳逸结合。工作时就认真工作,工作之外要放松自己,不要再想工作中的问题。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要顺其自然,不能做到的事不要强求。
著名病例
吕不韦等 《吕氏春秋》
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损伤了脾胃功能,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后经文挚用激怒的方法,令其吐出胃中积食而告愈
悲——悲极绝望(气消)
悲的产生与失去其追求、期盼的事物和目的相关,而悲哀的程度与失去的事物对自己的价值成正比,若悲哀太深,可致心肺郁结,意志消沉。《黄帝内经》有言,悲则气消,其意为,过于悲痛的话可能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因此,容易悲伤的人,比其他人都更容易得癌症或其他疑难杂症。
著名病例
曹雪芹《红楼梦》
黛玉葬花
基本介绍
1.关于【惊】的定义 惊,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变,心理上骤然紧张。如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受惊后可表现为颜面失色、神飞魂荡、目瞪口呆、冷汗渗出,肢体运动失灵,或手中持物失落,重则惊叫,神昏僵仆,二便失禁,常谓如:“惊弓之乌”。几乎谁都有这样的体验,惊慌时会感到心脏怦怦乱跳,这是由于情绪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的缘故。血压升高,也是最常见的表现,有人特制了一张靠背椅,一按电钮,椅背便立刻向后倾。让受试者紧靠椅背而坐,并测量血压;随后突然按动电钮,椅背立刻倒下,这人突然受惊,血压便骤然上升。科学试验表明,由惊恐所致血压升高,大多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其机理是心脏搏出的血量增加。惊的影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故判断它带给人的伤害是由“情绪波动太大”致病)
情志致病的机理
其机理主要是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如气机运行障碍、脏腑功能失常,以及损伤机体阴阳、精血等。
(1)损伤脏腑。
(2)影响气机 气机,是气的运动的根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功能活动及相互联系,均有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而情志致病,首先是扰乱气机,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笑后之气过于缓慢,即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淤滞,表现出心神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甚至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灵枢•本神》篇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著名病症
吴敬梓《儒林外史》(范进中举)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常见疾病
指大惊则气机紊乱,气血失调,使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导致心神不安,甚则精神错乱的病理变化。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
惊伤
因受惊吓所致的疾病。《张氏医通·神志门》:“惊则气乱,郁而生火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或自汗,或眠多异梦,随即惊觉。”治有温胆汤加熟枣仁,或选用远志丸、妙香散、平补正心丹、龙齿清魂散等方。
相关方剂
朱雀丸
茯神 二两 沉香 五钱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小豆大
主治心火不降,肾水不升,心神不定,恍惚不乐,事多健忘,心悸怔忡
每服三十丸,食后人参汤送下
大惊丸
蛇黄(火煅醋淬九次,研飞)二钱,青礞石、虾蟆灰、雄黄各一钱,朱砂(研飞)三钱,铁粉二钱半
上药研匀为细末。用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一丸,用煎薄荷水磨剪刀股,取其汁化下,日二至三次
(3)精血亏损
(4)阴阳失调 《黄帝内经》说:“暴喜伤阳,暴怒伤阴”,说明情志过激,可损阴伤阳。《黄帝内经》又说:“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散。”阴阳破散,即阴阳失调。而阴阳协调,中医认为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阴平阳秘,精神乃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七情致病必须加以重视。
(5)先伤神,后伤形 七情太过,能使人精神异常
惊恐为肾志,恐动于心而反映于肾,肾作为作强之官,恐惧时气机收于下焦,则胸中空虚,心所无主,恐惧不安。血随气下,气不可摄津,就会使人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过度的恐惧,开始表现为下焦胀满,严重时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精神恍惚,继而气下泄而肾气受伤,肾虚精关不固而出现滑精阳痿。《灵枢•本神》认为,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骨伤痪厥,精时自下。
著名病例
清心养生八法
养生之道,贵在得“法”。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不但要有清心的健康精神,还要有适性适人的养生方法。因此,要掌握中华养生之道,还必须讲究具体的清心之术。
静思冥想法这是解除心理疲劳的一种有效手段。
聊天健脑法聊天既是一项裨益身心健康的快乐活动,又是获得美好心情的一种有效而愉快的手段。
精神胜利法人际交往并非处处都阳光灿烂,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不愉快的事,要尽量学会从光明面看问题,要善于为自己找“下台梯子”,要多看到自己的优点,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愉快、轻松的方面,使自己变得心安理得,乐观开朗。
著名病症
罗贯中《三国演义》
诸葛亮抓住了周瑜气量小的弱点,设计了三气周瑜的计策,先诈取南郡,其次让其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结果被活活气死。临死前自己哀声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忧——忧愁致衰
俗话说,愁一愁,白了头。其实,忧作为一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正常应答反应,不会对身体构成危害。但是,当一个人的忧愁悲伤太过,或者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人体自身所能调节的限度和承受的负荷,而在思想认识上,又不能主动或被动地转移这种不良情绪,就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对机体构成危害,容易导致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寡语,忧郁寡欢,意志消沉,独坐长叹;重者,心中烦躁,茶饭不思,彻夜难眠,精神颓废,还会导致咳喘,呕吐,食呆,便秘,阳痿,癫痫等症,甚至诱发癌症或其他疑难杂症,严重者可因忧虑过度而丧命。
情志,又称为情,在现代心理学中被称为情绪,是人类心理活动之一。人类的情绪反应是建立在心理生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的,情绪的生理反应会直接影响身心健康,所以人类会将情绪活动视作身心活动的桥梁。关于情志,《黄帝内经》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的记载,也有“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等论述。下面让我们看看具体的情志特点和如何进行情志养生吧。
思——思切伤食(气结)
思则心有所属,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是集中精神考虑问题,但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其中最易伤脾,脾胃运化失职,则食欲大减,饮食不化,故中医有“思虑伤脾”之说。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大脑高度紧张的知识分子,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一致的。思为脾志,思动于心而脾应之。就是说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就会导致气积郁结。心神失养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症状;气积郁结阻滞,脾的运化失常,便会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