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归有光

合集下载

归有光项思尧文集序文言文翻译

归有光项思尧文集序文言文翻译

归有光项思尧文集序文言文翻译摘要:1.归有光及其文集简介2.项思尧与归有光的交往及对归有光文集的评价3.归有光文集合集的原因及价值4.归有光文章的特点及影响5.翻译文言文部分内容正文:【1】归有光及其文集简介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朝著名文学家。

其文集合共收录了归有光一生的文学作品,包括序、跋、传、志、论、书等。

归有光的文章以其真挚的情感、独特的风格和严谨的论述受到了后世的推崇。

【2】项思尧与归有光的交往及对归有光文集的评价项思尧,字子房,与归有光为同时代人,两人有过交往。

项思尧在评价归有光时,认为他是一位博学多才、品行端正的文人,其文风扎实、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归有光文集合集的原因及价值归有光文集的汇集,旨在整理和传承归有光的文学成就。

文集不仅收录了归有光的文章,还附有他人的评述,为后人研究归有光的文学成就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此外,归有光文集还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观念、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4】归有光文章的特点及影响归有光的文章具有以下特点:1.真实情感:归有光的文章真挚感人,抒发了自己对亲人、朋友、国家的深厚感情。

2.严谨论述:归有光的论述深入浅出,逻辑严密,为后人所称道。

3.文学创新:归有光在文学创作中勇于创新,摆脱了传统文人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归有光的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他的文章成为了文人学习的典范。

【5】翻译文言文部分内容原文:“震川先生,博学多才,而品行端正。

其为文,扎实严谨,内容丰富。

余读其文,深感敬佩。

今将其文集合为一书,以传于世,愿后人得以传颂。

”译文:“震川先生,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品行端正。

他所写的文章,扎实严谨,内容丰富。

我阅读他的文章,深感敬佩。

如今将他的文章汇集为一本书,传承于世,希望后人能够传颂。

归有光的诗

归有光的诗

归有光的诗归有光简介:归有光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

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

嘉靖十九年举人。

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

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生平归有光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

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

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

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

他考察三江古迹,认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潮泥填淤,渐渐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东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劳而治,为此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

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60岁始成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

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

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

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

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专门管辖马政。

由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于隆庆四年(1570)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卒年六十六岁。

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邮电局附近)。

今昆山归有光墓,为旅游景点一。

文学成就倡变文风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

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

归有光《项脊轩志》

归有光《项脊轩志》
庭院前有一棵枇杷树,它是我妻子 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如今已经 高高地耸立着,(枝叶繁盛)像一把 撑开着的巨伞一样了。
突出”祖母”形象的方法
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 大类女郎也?”
——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 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 乎!”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
为,动词
省略句 使(之)不(从)上面漏雨 名作状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
名作动,筑墙
围绕 连词,“来”。表目的 挡
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

……的样子
状语后置句
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
光彩,美景
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
静默的样子
独自端坐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
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
名作动,喂奶

介词,和,跟
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
状语后置句

这地方
所,而母立于兹。这”里 常常,往往
通“尔”,你
状语后置句
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 居住。这位老婆婆,是我死去的 祖母的仆人,哺养了两代人,母 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 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过 一次,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 地方,你母亲(曾经)在这儿站 着。”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
判断句 “不久”
音节助词,不译
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
连词,“来”,表目名作动,上朝 应当 代词,“它” 的
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在否定句中,代词作 宾语,宾语前置。 “不能控制自己”

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简介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归有光的人生历程
归有光的出生背景和家庭环境
归有光出生于明朝嘉靖年间 -那时
的明朝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尖锐
归有光的童年教育
归有光的家庭背景对他
的影响
• 他的家族世代为官,
• 培养了他忠诚于国家、孝顺父母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T C H I N G
Docs
• 追求卓越,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归有光的价值观
• 忠诚于国家,孝顺父母,关爱他人
• 重视道德,强调诚信,追求真理
04
归有光的代表作品
归有光的主要文学作品及其特色
归有光的主要文学作品
归有光作品的特色
• 《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
• 风格清新优美,叙事生动感人
• 这些作品展现了他的文学成就和散文风格
• 他的文学成就和散文风格受到后世文人的推崇
• 共同探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互相学习
• 他的文学思想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03
归有光的思想观念
归有光的政治观念和儒家思想
归有光的政治观念
• 忠诚于国家,关注民生,强调政治清明
• 对明朝政治动荡感到忧虑,呼吁改革
归有光的儒家思想
• 遵循儒家道德伦理,强调仁爱、忠诚、孝顺等品质
• 注重真实感情,关注民生疾苦
•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现力
归有光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归有光作品的主题
• 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
• 强调道德伦理,主张仁爱、忠诚、孝顺等品质
归有光作品的思想内涵

归有光,字熙甫,又

归有光,字熙甫,又

归有光,字熙甫,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归有光。

归有光。

字熙甫。

又字开甫。

别号震川。

又号项脊生。

世称“震川先生”。

汉族。

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宣化里人。

明代官员。

散文家。

著名古文家。

嘉靖十九年。

归有光中举人。

之后参加会试。

八次落第。

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

读书谈道。

学徒众多。

嘉靖三十三年。

倭寇作乱。

归有光入城筹守御。

作《御倭议》。

嘉靖四十四年。

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

历长兴知县。

顺德通判。

南京太仆寺丞。

故称“归太仆”。

留掌内阁制敕房。

参与编修《世宗实录》。

隆庆五年病逝。

年六十六。

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

其散文风格朴实。

感情真挚。

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

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与唐顺之。

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又与胡友信齐名。

世称“归。

胡”。

著有《震川先生集》。

《三吴水利录》等。

本名,归有光。

别称,归震川。

归太仆。

字号,字熙甫。

又字开甫,别号震川。

又号项脊生。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明人。

出生地,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宣化里。

出生时间,1507年1月6日。

去世时间,1571年2月7日。

主要作品,《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主要成就,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

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官职,南京太仆寺丞。

地位,“嘉靖三大家”之一。

人物生平。

归有光于明武宗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出生在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宣化里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

他八岁时。

年仅二十五岁的母亲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

父亲是个穷县学生。

家境急遽败落。

也许就是这种困境。

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

开始奋发攻读。

归有光自幼明悟绝人。

九岁能成文章。

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

十一。

二岁“已慨然有志古人”。

十四岁应童子试。

二十岁考了个第一名。

补苏州府学生员。

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

“弱冠尽通六经。

三史。

大家之文”的归有光。

开始时对举业满怀信心。

但他参加乡试却连连落第。

五上南京。

榜上无名。

原文注音:项脊轩志——归有光〔明朝〕

原文注音:项脊轩志——归有光〔明朝〕

原文注音:项脊轩志——归有光〔明朝〕项脊轩者,古人所居野处之室也。

予尝记之京师若曰:秦庭之士,遭逢其盛;有文有武、有辨有识、有智有勇、有谋有国、有守有众、有诚有信。

退之未有退之,复之未有复之者也。

揽之未有揽之,见之未有见之者也。

爱其美者,家其邦;鉴之无愧,言之足用。

顾盼之华,睹者有限;动之因素,见者夜明。

有依有守,有特有丧。

然则贤者劳困于阳,不敏于阴,此乃天地之纪,物类之至。

忍移忍厌,有为有否,有舍有取,有功有名。

送章送实,贻则不端;饰名饰实,答则可信。

功名利禄之美,非贪恋所宜瑰。

定则有负,负则有责;及其得道,改悔无所。

Item Ji Xuan Zhi - Gui Youguang (Ming Dynasty)Item Ji Xuan is a dwelling where ancient people lived in the wilderness. I once recorded this when I was in the capital city and said: "The scholars of the Qin court experienced its prosperity; they possessed both literary and martial abilities, discernment and knowledge, wisdom and courage, strategizing for the country, defending and gathering people, sincerely devoted and trustworthy. None have retired withoutsuccess, nor returned without achievement. None have failed to grasp, nor failed to see. Those who appreciate their beauty will be cherished by their family and their nation. When they reflect upon themselves without shame, their words are sufficient. Their attractiveness and charm have a limited number of admirers. The factors that move them are visible day and night. They have their own principles and values, specialties and losses. Thus, the virtuous ones experience labor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sunlight, but are not quick-witted in the shade. This is the order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utmost classification of things. They endure relocation and discontent, action and inaction, abandonment and acceptance, success and fame. To present chapters and reality and be neither pretentious nor irresponsible; to embellish both name and reality and have answers that can be trusted. The beauty of fame, fortune, and benefits should not be pursued out of greed and infatuation. When it is established, there is a burden to bear; when there is a burden to bear, there is a responsibility. When they achieve the right path, there is no room for regret."。

归有光项脊轩志及寒花葬志

归有光项脊轩志及寒花葬志

归有光项脊轩志及寒花葬志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

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

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

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项脊轩志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明代归有光的个人简介

明代归有光的个人简介

明代归有光的个人简介归有光,明代官员、散文家。

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明代归有光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归有光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即公元1507年1月6日)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

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

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安亭,读书讲学,作《冠礼》、《宗法》二书。

从学的常数百人,人称“震川先生”。

他考察三江古迹,认为太湖入海的道路,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狭窄,潮泥填淤,渐渐地就堙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的水向东流,其他的水道就可不劳而治,为此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

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60岁始成进士,授湖州长兴县(今浙江长兴县)知县。

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

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

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

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专门管辖马政。

由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于隆庆四年(1570)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正月十三(即公元1571年2月7日)卒于南京,年六十六岁。

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邮电局附近)。

今昆山归有光墓,为旅游景点一。

富藏书。

其父在成化初,已筑书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名为“世美堂”。

他又多方寻找采购。

夫人王氏,亦极喜藏书,听说有零册散编,则令女仆访求,置书达数千卷。

声称平生无它嗜,独好书籍,以冶性情。

藏书印有“世美堂印”、“世美堂琅玡王氏珍玩”、“一往情深”、“魏国文正公二十二代女”等。

编辑有《诸子汇函》,上自周代的鬻熊《鬻子》,下自当代的宋濂《龙门子》,共94家著作,是明末以前收录子部书最多的一部丛书。

归有光是什么派_归有光寒花葬志

归有光是什么派_归有光寒花葬志

归有光是什么派_归有光寒花葬志明代,有一个很著名的散文派别,名为唐宋派,其代表人物是归有光。

这位文人的散文很优秀,在其生活的年代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归有光是什么派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归有光是什么派在古代,文人是可分为不同派别的,每种派别所信奉的思想主张不一样,所以文章风格也有差异。

在明代,有一个很著名的散文派别,名为唐宋派,其代表人物是归有光。

这位文人的散文很优秀,在其生活的年代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归有光散文的优秀程度,那么可以用“明文第一”这几个字,这也是后人公认的赞誉之词。

归有光的散文很符合“文道合一”的思想主张,这也是其所属派别的作文主张。

具体来说,此派别是反对文章的文采大于内容,不能仅仅以优美的词句来堆砌文章,而是要在文章当中输入情感与观点,要言之有物,而不是言辞繁华而思想空洞的。

这种主张与过去的唐宋散文家的主张是一致的。

在归有光的时代,与其所属派别对立的是复古派。

这一派别的文人都是热衷于做台阁体文章,这种文章初看是很有意思的,文辞非常华丽,读起来也是很上口,特别有韵律,可是却没有思想灵魂,只是一副空架子罢了。

唐宋派对于这个派别是很批判的,归有光等人也一直都在撰文批评这一派别。

归有光的文章是非常有唐宋古文风范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归有光才能凭借其才华而赢得“今之欧阳修”的美誉,才能登上明代散文成就的最高峰,才能写下多篇流传至今的著名散文,而这些名文才能被后人传诵了一遍又一遍,成为后人作文的借鉴典范。

归有光寒花葬志归有光与原配妻子只做了四五年的夫妻,可是双方感情很深厚。

所以,当这位原配妻子去世之后,归有光伤心不已。

后来,归有光写了“寒花葬志”一文,在文中抒发了对这位妻子的怀念。

其实,“寒花葬志”当中的寒花是指一位婢女,是归有光原配妻子生前的婢女,这篇文章是写作于这位婢女去世之时。

虽然,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在为寒花写墓志铭,可是很多内容都是关于归有光的原配妻子,是在回忆妻子生前的事迹,可见归有光当时对妻子是多么怀念。

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简介

归有光简介学习总结一:归有光简介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

昆山(今属江苏)人。

9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故。

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

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嘉靖二十一年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因采用古教化法治民,听讼时引妇女儿童围观,用吴语断案。

以抗拒上司命令,被迫离职,转为顺德府通判,管理马政。

后为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瘁致疾,卒于南京。

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户外,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必须作用。

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

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魁首实为归有光。

时王世贞为文坛宗师,声势煊赫,归有光贬斥说:" 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

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抵排前人" ,"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项思尧文集序》)。

在诗论上,他也批判复古倾向说:" 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拟剽窃,淫哇浮艳之为工,而不知其所为。

" 反之,他认为那种"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谣,悯时忧世之语,盖大雅君子之所不废者"(《沈次谷先生诗序》)。

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名文未尝不佳,前、后七子标榜"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则泥古成风,走入歧途。

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 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

□□然观美矜炫于世而已"(《答俞质甫书》)。

当时,王世贞听到他批评自己"妄庸"后说:"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

"但到了晚年,王世贞也感到自己雕饰过甚,不及归有光恬适自然。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翻译·赏析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翻译·赏析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翻译·赏析《项脊轩志》归有光【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沧浪亭记归有光原文及翻译加拼音

沧浪亭记归有光原文及翻译加拼音

沧浪亭记作者:归有光朝代:明朝沧浪亭记原文: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沧浪亭记拼音解读:fútúwén yīng jūdàyún ān ,huán shuǐ,jísūzǐměi cāng làng t íng zhīdìyě。

jíqiúyúzuò《cāng làng tíng jì》,yuē:“xīzǐměi zhījì,jìtíng zhīshèng yě。

qǐng zǐjìwúsuǒyǐwéi tíng zhě。

”yúyuē:xīwúyuèyǒu guóshí,guǎng líng wáng zhèn wúzhōng ,zhìnán yuán yúzǐchéng zhīxīnán ;qíwài qīsūn chéng yòu ,yìzhìyuán yúqípiān 。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

归有光《项脊轩志》原文和翻译《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

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被编入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

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归有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归有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归有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

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

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注]不第。

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

用古教化为治。

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

有所击断,直行己意。

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

名为迁,实重抑之也。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

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

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

(选自《明史·归有光传》,有删改)[注]春官:礼部。

材料二:吾家自先太仆①卖文,先处士卖书画,以笔耕自给者累世矣。

遭乱家破,先处士见背,余饥窘困踣②,濒死者数矣。

比年来,余文章书画之名稍.著,颇有来求者,赖以给③粥。

客或病.其滥,余曰:“诚然!顾不能无藉于此,欲不滥当若何?”客曰:“大人先生、学士大夫来求者应之,即屠沽儿有求,拒弗与。

庶免于滥矣!”余笑曰:“客过矣!天下有道,贤人在位,愚者在下;无道反是。

故战国之贤豪,多隐于.卖浆、屠狗;东汉之高士,或托于侩牛、赁舂。

今之所谓大人先生、学士大夫,子以为贤乎,愚乎?果贤者也,知必不立于今日之朝,食今日之禄矣;今之屠沽儿,吾岂谓必有如古之贤豪高士出其中乎?顾不立今日之朝,不食今日之禄,以为犹此善于彼。

既卖文,卖书画,凡服食器用一切所需无丕取办于此是余亦为沽者之事。

吕望鼓刀为师尚父,百里奚、宁戚饭牛为齐秦相,余平生自待如此,又安敢概视今之屠沽儿,谓必无古之卖浆、屠狗、侩牛、赁舂之贤者出其中乎?唯今世之所谓大人先生、学士大夫之中,则断断乎必无人也。

子若以余之卖文,卖书画不拒大人先生、学士大夫之请为滥,则诚然矣。

顾以应屠沽儿之求为滥,不已傎④乎!”客愕然久之,曰:“子之论诚高矣!虽然,世目子为狂生,乃今尤信。

”(选自归庄⑤《笔耕说》,有删改)[注]①太仆:曾祖父。

下文“处士”指作者父亲。

《明史·归有光传》原文及译文

《明史·归有光传》原文及译文

《明史·归有光传》原文及译文《明史·归有光传》原文及翻译原文: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

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

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①不第。

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

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

用古教化为治。

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

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

有所击断③,直行己意。

大吏多恶之。

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

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

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

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

”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④,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

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节选自《明史·归有光传》)译文: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

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同乡魏校作老师。

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次进士都没有中。

#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 end#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

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

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

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他满口江苏口音,断完案,把罪犯遣归,不写判决书。

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

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

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

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

明代-归有光《吴山图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明代-归有光《吴山图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明代-归有光《吴山图记》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吴山图记明代-归有光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

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翻译: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吴县、长洲两县的县治,在吴郡的郡治所在地,两县划分境界各自管理。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府城西南的众多山冈,都在吴县境内。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

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

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

灵岩山上,春秋时吴国的宫殿的故址就在那儿,还有西施的遗迹。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

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处,都是名胜所在地。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太湖浩浩淼淼,面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海内奇观了。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我同龄的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

[转载]归有光墓园:松柏亭亭如盖矣

[转载]归有光墓园:松柏亭亭如盖矣

[转载]归有光墓园:松柏亭亭如盖矣X到昆山的那天,正好有王菲离婚的新闻,我们所坐的出租车上放的是王菲的《流年》,此时听起来更是有点伤感。

记得当时出租车在震川中路上行驶,震川路是昆山最长的大街,分为震川东路、震川中路和震川西路。

不过,我先后问了两位出租车司机,他们居然都不知道“震川”就是明代大散文家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

由于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不过,我们绝大多人对归有光的了解是中学课本里的《项脊轩志》。

记得当年我在老家堂屋后面隔成的小书房里读《项脊轩志》,尤其是读到他回忆故去的母亲敲着板壁问:“儿寒乎?欲食乎?”——这个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才发现我们与古人心意是息息相通。

包括他写故去的妻子,“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对妻子深深的怀念竟用这种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出来,难怪汪曾祺生前也特别推崇归有光,可见对文字的认同,古今是一致的。

从古到今,历史上都提倡“文以载道”,这个说法本身没有错,但我们却忽略了文学史上还有一股清流,就是写朴素人生,人情冷暖。

比如那些明清散文小品,比如归有光,比如汪曾祺。

包括这次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也是写平民爱情、家庭生活。

也许他们在所谓文学史上不能被称之为大作家(没有所谓长篇小说),但他们的文字却在历史灯火阑珊处熠熠发光——这就够了!归有光墓园坐落在震川西路与柏庐中路交叉口的震川桥西,当出租车停下来时,我们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归有光墓居然在热闹的市中心!墓园边就是公交站台,街对面就是必胜客等商业门面。

走进墓园,迎面就是归有光的面部雕像,墓园因为古树森森,让人一下子就阴凉下来,沿着一条墓道,就看见左边的归有光墓,墓碑上写着“明南京太仆寺丞归震川先生之墓”,后面的墓是水泥做的,周围所栽的松柏垂挂在墓上,也是亭亭如盖矣。

《寒花葬志》归有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寒花葬志》归有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寒花葬志》归有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寒花葬志》归有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寒花葬志》归有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作品简介《寒花葬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叙事散文。

文章明写婢女寒花,却几次提及妻子魏孺人,表现出归有光与魏孺人夫妻之问真挚深笃的感情。

全文篇幅短小,构思巧妙,详略得当。

作者从日常生活的平凡琐事中选材,详细描写了寒花的动作、性格、神态,自然平实,无雕琢之痕迹,富有感染力从体制上讲,它运用了小巧灵活的新形式,并采用倒叙的手法,突出了寒花的形象,情感真挚,亲切自然;另外,该文语言简洁凝练,抒情真挚,记事生动,体现出归有光散文善用极淡之笔,写极浓之情的特点。

作品原文寒花1葬志2婢3,魏孺人4媵5也。

嘉靖丁酉6五月四日死。

葬虚丘7。

事8我而不卒9,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10,曳11深绿布裳12。

一日天寒,爇13火煮荸荠14熟,婢削之盈瓯15,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

魏孺人笑之。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16,即饭,目眶冉冉17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18便已十年。

吁,可悲也已!词句注释1、寒花:作者原配夫人魏氏陪嫁过来的婢女。

2、志:墓志,一种文体。

3、婢:指寒花。

4、魏孺(rú)人:指作者之妻魏氏。

孺人:古代官员之母或妻的封号。

5、媵(yìng):陪嫁的`婢女。

6、嘉靖丁酉(yǒu):即公元1537年。

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年号(1522-1566年)。

7、虚丘:地名。

作者家乡江苏昆山县东南有丘虚镇,二字或倒置。

一说,“虚”同“墟”,“墟丘”即大丘,土山。

另一版本为虎丘。

8、事:服侍。

9、卒:到头,到底。

10、鬟(huán):妇女梳的环形的发髻。

11、曳(yè):拖着,这里是拉的意思。

12、裳:古时下身的衣服,类似于长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归有光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开甫,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

久居震泽湖畔,故自号震川,又因生于昆山项脊泾(今属太仓),乃别号项脊生。

出身在书香大族,先世多以文学著称,颇有声望。

但他的祖父归绅、父亲归正,却没有功名,读书力田而终。

归有光自幼颖悟,“五六岁即知有紫阳先生,而能读其书”①,“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②。

后来师事同县名儒魏校,攻读《史记》、唐宋八大家之文,以及濂、洛、关、闽之说,“浸渍演迤,蔚为大儒”③。

二十岁成秀才,以第一名补为苏州府学生员。

后以贡生选入南京太学。

他还与友人结社会文,常常在昆山马鞍山畔的野鹤轩谈文说史;或读书万峰山,翻阅《大藏经》。

他主张为文要重视真感情、真本色,反对模拟剽窃,尤钦佩司马迁与欧阳修的文风,对他们含情不尽的笔法尤为赞赏。

虽然归有光伤叹自己不能像司马迁那样可遇奇功伟烈之事,写出感泣鬼神的篇章,但是他以自己的家世和家庭琐事为题材,表达丰富的生活感受。

在《项脊轩志》、《女如兰圹志》、《寒花葬志》、《李南楼行状》等散文中,用朴实的笔调,将他早岁丧母、青年丧妻夭子的家庭不幸变故叙述出来,在记述中插入不经意的回忆细节,如泣如诉,悲伤哀戚之情流露无遗,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归有光的这些散文,虽然写琐屑之事,却深得司马迁笔法,于不要紧之处,说不要紧之语,风神疏淡,笔墨寥寥,却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①。

如《寒花葬志》,作者回忆十年前逝去的婢女,仅用数十字的篇幅,勾勒三件小事,就把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感情深挚,使人们对她的不幸早逝表示悲叹。

因而,归有光的散文问世后,以其清新、简洁的文风,深挚的情感,打动着读者的心弦,使那些模拟剽窃、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容的干涩文风,为之黯然失色。

不少学子慕名前来拜他为师,虚心求教。

嘉靖十九年(1540),三十五岁的归有光参加南京乡试,受到主考官张治的欣赏,把他视为国士,拔为第二名举人,期待归有光能更进一尺,早日成为进士。

但是归有光自由不拘的文风,并没有受到那些冬烘气十足的秋试会考官的欢迎,屡试不中;他跋涉数万里,先后共赴京考了九次,皆失意而归,以致“仕进之心落然”②。

科考的失利,既耗去了归有光的宝贵年华,又招致一些势利之徒的诋毁与嘲笑,尤其是乡里之人,“必加诋毁。

自未入试,已有毁之者矣;既不第,帘外之人又摘其文毁之”①。

①归有光:《送王子敬之任建宁序》,《震川先生集》卷十,第222 页。

按:“紫阳先生”即宋代学者朱熹。

②《明史》卷二八七《归有光传》。

③《明史》卷二八七《归有光传》。

①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见归有光:《震川先生集·附录》,第981 页。

②归有光:《上瞿侍郎书》,《震川先生集》卷六,第125 页。

归有光却在多次的不第中反而窥见了科举制的弊端,觉得它让人“驱一世于利禄之中”②,使得为文服从制举八股,徒成僵化,而无情感可言。

他还对那些莫辨猥杂,而唯以剽窃为能的文风发出挑战,在嘉定安亭江畔筑庐读书谈道,以一个落寞老儒的身份,大谈八股文风的革新,教授举子科考之艺;编辑唐宋散文,以反对文坛上滥行的“复古派”运动。

归有光痛定思痛,标新立异,在老屋荒江畔自成一统,四方来学者竟达数十百人。

归有光在《山舍示学者》一文中告诫学生,要大家“毋事口耳剽窃”,为文要“出乎吾心之理”,“辞达义精”,“本原洞然”③。

自从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来,明初“台阁体”的拘板文风得到很大的纠正。

后来到嘉靖初年,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继承复古衣钵,以饾饤文字为能事,却不免流于因袭模拟,文风出现华而不实、臃肿浮荡的倾向。

针对这一风气,王慎中、唐顺之疾呼学习唐宋散文,重视感情的真挚,强调文章的言之有物,世称“唐宋派”。

归有光积极地投入了文坛上的斗争,加入“唐宋派”的行列,反对王世贞等人认为文章愈古愈好的观点。

归有光虽然不是进士,但由于他的文章早已传誉远近,所以显得十分有力。

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抗衡“复古派”,在授徒的同时,连续写了《女二二圹志》、《亡儿■孙圹志》、《见村楼记》、《筠溪翁传》、《张贞女狱事》、《书郭义官事》等多篇散文,使被“复古派”割断的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

这些散文,质而不俚,生动自然,文从字顺;无论圹志、行状、传记、故事,都能“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穀梁》以厉其气,参之太史以著其洁”;“其畅也,其厉也,其洁也,学者举不能知”,而他却“独深知而自得之”①,一洗“复古派”统治文坛近百年的混浊气氛,以清新和富有真挚感情的文字保持了文学活泼健康的生命。

归有光除以创作实践来为“唐宋派”推波助澜外,他还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文学主张,以反对王世贞这位“复古派”权威的盲目崇古观点。

他在《项思尧文集序》中写道:“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文学,而苟得一二庸妄人为之巨子,争附合以诋诽前人。

韩文公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②王世贞听后不服,说:“妄诚有之,庸则未敢闻命。

”归有光又反驳道:“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

”③归有光还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复古主张批驳道:“今世相尚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然不过剽窃齐、梁之余,而海内宗之,翕然成风,可谓悼叹耳!”④他认为学习古人固然不错,但要得其神,而不是徒追形式而已,说:“余尝谓观书,若画工之有画耳、目、口、鼻,大、小、肥、瘠,无不似者,而人见之,不以为似也。

其必有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者矣。

余之读书也,不敢谓得其神,乃有意于以神求之云。

”①归有光还认为作品的艺术标准在于质之美,他说:“欲文之美,莫若德之实;欲文之华,莫若德之诚;以文为文,莫若以质为文。

”②这些切中时弊的见解,在抵制“复古派”专事模仿剽窃的流俗中,别开生面,起到砥柱中流的作用,闳中肆外,使司马迁与唐宋古文家的朴实文风得到发扬光大。

尤其是归有光把他的文风贯注到教授举子业的讲堂中,力图改造八股文,这种扭转文风的巧妙形式与勇气,使后人不得不把他称作为“彼时之豪杰”③,不仅把他的散文举为“明文第一”,④而且把他的八股制艺,譬为“汉之子长、唐之退之,百世不祧之大宗也”⑤。

以致唐宋八大家文选,在唐顺之、归有光的崇扬下,“人几等于五经四子”⑥,文风为之一变。

①《解惑》,《震川先生集》卷十四,第97 页。

②《与潘子实书》,《震川先生集》卷七,第149 页。

③《震川先生集》卷七,第151 页。

①钱谦益:《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见《震川先生集》第8 页。

②《震川先生集》卷二,第21 页。

③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震川先生归有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第559 页。

归有光虽然讲学于荒江老屋,但对民间疾苦并不是漠然视之。

他留意于东南水利,关心家乡的农业与民生。

怀着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他从“故家野老”处搜采历代有关治理长江下游、钱塘江下游与太湖流域水利的文献⑦,编写了《三吴水利录》四卷。

在这部书中,归有光绘图分析东南水利大势,条陈历代治水经验,并根据自己多年考察所得加以阐发,剖明利弊,认为治吴中之水,宜专力于松江,应当疏其湮塞,“开浚诸水”,“去两岸茭芦,自昆山漫水江迤东至嘉定、上海,使江水复由跄口入海”①,以解百姓鱼鳖之忧,使境内丰熟富裕。

他将这些文献和建议,呈给地方官府,以供他们治水参考。

在抗倭战争中,归有光亦积极地返回昆山城中参加防御,并写下《备倭事略》、《论御倭书》、《上总制书》等,分析敌情,条陈方略,向当局献计献策。

后来他还写下《昆山县倭寇始末书》、《海上纪事十四首》等,流露了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感。

此外,归有光又写了《鲤鱼山》、《郓州行寄友人》、《西王母图序》等诗文,有的记所见灾祸,表达对灾民的同情;有的讥刺权贵、贬斥方士滥行,有的为劳动妇女所受的非人压迫鸣不平。

他以经世致用的思想,使自己的作品充满着活跃的生命,而称誉文坛。

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六十岁时考中进士,授浙江长兴县令。

他决心学习古代贤县令,兴利革弊,作一番事业。

④《与沈敬甫书》,《震川先生集》卷七,第869 页。

①《尚书别解序》,《震川先生集》卷二,第51 页。

②《庄氏二子字说》,《震川先生集》卷二,第84 页。

③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世界书局1935 年版,第58 页。

④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一《明文案序上》,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第1 页。

⑤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民国二十四年世界书局版,第58 页。

⑥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民国二十四年世界书局版,第58 页。

⑦归有光:《奉熊分司水利集并论今年水灾事宜书》,《三吴水利录·续录》,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59 页。

①归有光:《奉熊分司水利集并论今年水灾事宜书》,《三吴水利录·续录》,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60—61 页。

归有光上任后,平反死囚犯数十人,避免株累者上百人;每审理案件,他都详细调查,把有关妇女、儿童召至案前,细细交谈,把案情审理得清清楚楚。

凡鱼肉百姓者,决不姑息;即便上司的命令不符合下情,他亦敢于忤其意而不执行。

三年知县任上,“小民安居自如”②。

但是这却召来豪强、大吏的不满,隆庆二年(1568),归有光终因得罪豪强和上官,而被调任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通判,管理马政,“名为迁,实重抑之”③。

对这一不公平的降职,归有光非常愤慨,连上两疏要求辞官,但被朝廷公卿扣压不能上达。

归有光抵任后,筑土室一间,整日躲在其中,读书自娱,以示不满。

隆庆三年(1569)冬,他赴京入贺万寿节,受到大学士高拱、赵贞吉的荐引,任南京太仆寺丞。

后来又被李春芳留在内阁,负责敕房的工作,参修《世宗实录》,身列文学侍从之位。

他仕途晚达,十分兴奋,期望自己能借机阅读许多内府秘藏,在学术上获得更深的造诣。

但终因劳累过度,在敕房任职仅一年,便身染重病,于隆庆五年正月十三日(1571 年2 月5 日)去世,终年六十六岁。

①归有光去世后,他的文学主张和散文成就愈来愈为社会所重视,连他的文坛敌手王世贞也对其表示折服,渐渐改变“复古派”的旧观点。

王世贞晚年在给归有光的遗像题赞词道:“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

”②把归有光与韩愈、欧阳修相提并论,给予极高的评价。

归有光的诗文后人辑有《震川先生集》行世,此外,除《三吴水利录》,他尚著有《易经渊旨》、《诸子汇函》、《文章指南》等。

②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见《震川先生集》第981 页。

③《明史》卷二八七《归有光传》。

①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震川先生集·附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