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二章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①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P71 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②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 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
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 、主观和客观、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相符合。 具体的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相符合。P71 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历史的指认识要同 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实践相适应。 历史的指认识要同 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实践相适应。 P71 当事物的过程已经向前推移,思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 当事物的过程已经向前推移,思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 就会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过程尚未结束, 就会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过程尚未结束,如果把将来可能 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就会犯冒进的错误。 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就会犯冒进的错误。 P71
(一)从实践到认识P68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是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P68是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P68 特点:直接性、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P68 基本形式:感觉、知觉、 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P68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事物内部联系的 认识。 认识。P68 特点:间接性、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P68-69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P68
P67
③不仅能反映现实中的事物, 不仅能反映现实中的事物, 而且能塑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 事物。 事物。P67
“人的意识 不仅能够反映世界, 不仅能够反映世界, 而且能够创造世 界。”——列宁 ——列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论

02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 01 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它不是人的 02 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最终还要
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 03 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基
个人成长中的认识论启示
认识论在个人成长中也有重要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要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
在个人成长中,人们通过不断地尝试、反思和总结,逐渐形成对世界的正 确认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认识论启示人们要保持谦虚、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时也要有 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信息和观点,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认识能够反思实践
通过认识活动,人们可以反思实 践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实 践水平。
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关系
实践与认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过程
实践与认识在不断互动中深化发展,形成一个动态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05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认识论
目录
• 认识论概述 •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真理与认识的发展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01
认识论概述
认识论的定义与重要性
认识论的定义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结构和方法等问题的哲学分支。它主要研究知识的本质、 获取和应用的途径,以及认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
认识论的重要性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以及推动科 学和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目的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斯多德:不同 重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量 的物体下落速度相 同。
2.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
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鱼是用腮呼吸
判 的水生动物 断
鸟是长羽毛的 动物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鸭子长羽毛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鸭子是鸟类动物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 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 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展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
复性和无限性
从形式上看,认识发展总过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 反复循环
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 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人类认识的反复 性和无限性说明,人 类认识是一个螺旋式 上升的运动过程。
2.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 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 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 合反映;是对事物整 体形象的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感性认识的形式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 象;是对事物过去知觉形象的回忆。
知觉 表象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 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 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梨含有维生素。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 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 表面的、外部的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间接性、单纯性 内部的、本质的
感觉、知觉、表象
低级阶段
概念、判断、推理
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为理性划出界限

康德为科学划出界限:凡是经验世界的事物,都 可以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凡是超验世界的事物就 都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例如科学不研究逻辑学
、美学、道德哲学。

既然休谟已经发现经验世界的“因果关系”都是
“联想”,那么科学发现就只能满足于此,对于
超验世界的事情,科学应当保持沉默,因为那对 它来说是“不可知”的。
3、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相同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不同之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

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 实践
主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人类认识活动中不可避免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 章
contents
目录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 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 •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0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 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具有可知性,即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0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0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发展,促使人类不断探索和发现
新的知识和真理。
0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具有真理
性。
04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真理的客观性及其在实践中的检验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决 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在同一条件下真 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异而改
变。
真理的客观性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 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认识的正确与
实践的形式
01
02
03
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是满足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人类在生产实 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的实践活动,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人们运用科学 方法进行探索、验证的实 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 的重要手段。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 观实在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7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8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事物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鸭子是鸟类动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6
C、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 反映。
二是抽象性,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7
• 唯物主义可知论
事物的属性 可以为人所 知,就如同空 气通过口、 鼻和毛孔钻 入人体一样 凡以知 ,人之 性也; 可以知 ,物之 理也。 荀子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8
不可知论则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康 德 代 表 人 物 : 休 谟 和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3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 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4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 有判断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目的要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 ,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 、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
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 事业的健康发展,对当 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 有重要意义。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 统一。
1、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 系,主要表现在: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 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 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 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的。
旧唯物主义
世界是物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
(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 称作相对真理,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 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真理所反映的对
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
上的有限性。二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
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
深度上的有限性。
4、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丰富 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
反对割裂两者的错误倾向:教条主义 和经验主义。
5、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与非 理性因素: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 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 先,主体的意志、情感等 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 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的 过程和结果。
第二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 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 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第二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活动: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识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工具、手段、程序、方法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坚持从物到感觉的唯物主义路线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缺陷: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主义怀疑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特点:摹写性创造性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具体性、直接性、生动性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
要获得新的知识,推进和发展原有的知识, 参加实践和学习理论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 要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
主张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 观,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 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表面的、外部的
内部的、本质的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低级阶段
高级阶段
•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教学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
基本的观点 •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
的和基本的观点。
动机

非理性因素

本 能
信 仰
情 感
意 志
欲 望
(二)从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的能动作用, 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 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 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 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必要性表现:由认识目的、 认识功能和实践的本质所 决定的。理性认识只有回 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目 的。

马克思第二章

马克思第二章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2)理性认识:对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天赋观念说
笛卡尔 (Rene Descartes)
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都兰。笛卡儿是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 第二,相对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对象的一定方面的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其认识的深度总是有限的,相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
? 牛顿遗言:“我不知道世人对我的感观如何;不过,在我自己看来,我只不过是一个孩子,在海滨玩耍,时常捡到一块较平常光滑些的石子,一个较平常美丽的贝壳,聊自赏玩,至于真理的大海则在我的面前,完全未被发现。”
? 自觉能动性——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 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践
2、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1、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发明家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经历了8000多次的失败,才找到了合适的电灯灯丝。

马克思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主体
中介 (工具)
认识客体
• • • •
⒉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基本类型: 实践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价值关系:即客体的功能、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以 及主体和客体之间欣赏和被欣赏的审美关系。
• 以上三种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其中实践关系是最 基本的关系。
a b
c
• ①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 ②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a2+b2=c2
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 ⑴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 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有局限性 ⑶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偏 见
• 认识过程之所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两个阶段,并能自觉实现感 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其客观 依据是: 客观物质世界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 一。
二、认识的本质
• ㈠不同哲学派别对认识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认识论
不可知论
可知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 能动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 直观反映论
• ⒈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 可知论:世界可以被人认识,人有能力认识世界; • 不可知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能彻底 认识的。(代表人物:休谟,康德) • 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物→感觉和思想 唯心主义:感觉、思想→物
⒉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 • ⑴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 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承认认识有待于扩展 • ⑵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 确反映。——承认认识有待于深化 • ⒊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 ⑴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简答]认识的反复的原因。 (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 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 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认识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 (2)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 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 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 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 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
统一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根源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的认识运动,不是简单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运动。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 首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 史的。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又是现 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 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 主观主义。 3、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论述题重点1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其本质的理论意义。

2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普通点1试述认识和认识论的关系。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3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4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5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简答题重点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简述认识主体的特点。

3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4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5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统一的表现。

普通点1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3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4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5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6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7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8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

9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0简述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1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1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多选重点1说明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

三点。

2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

3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普通点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体现有:a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c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四点。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表现。

三点。

4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三点。

属性:自然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5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 物感觉、思 反映论 想 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 感觉、思想 先验论 物 验论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 回答

(二)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不不 临登 深高 溪山 ︐︐ 不不 知知 地天 之之 厚高 也也 ︒︔
荀 子
“你要有知 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 味道,你就得变 革梨子,亲口尝 一尝。”
• 勾股定理 • 天花与牛痘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正确看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的同时,认为间接经验也是我们获取 知识的主要途径。 •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 关系。 从归根到底或最终源泉的意义上,一切知 识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2)社会性:认识主体是社会的存在物。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中介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 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度和方法。
认识 主体
认识 中介

马克思主要 第二章

马克思主要 第二章

28
29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前384-前322) 前 )
30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具有客观性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注意: 注意: 真理是 实践基 础上的 具体的 历史的 符合,不 符合 不 是抽象 的、凝 固的符 合.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有本质界限. 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联 系的: 系的
没有谬误,无所谓言说真理概 没有谬误 无所谓言说真理概 念. 真理的发展常通过与谬误的 斗争来实现. 斗争来实现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转化. 互转化
“任何真理 任何真理, 任何真理 如果把它说 的过火……便 的过火 便 可以弄到荒 谬绝伦的地 步” ——列宁 列宁
12
旧唯物主义消极反映论的缺陷: 旧唯物主义消极反映论的缺陷
脱离实践考察认识.认识失去目的性 脱离实践考察认识 认识失去目的性 选择性和创造性. 选择性和创造性 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认识失去了辩 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 认识失去了辩 证发展性质. 证发展性质 主要是不懂实践在认识论上的意义. 主要是不懂实践在认识论上的意义
38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9
纯粹的经院哲学 甚至会讨论: 甚至会讨论 一颗针尖上 究竟能站多少个 天使? 天使? 天堂里的玫瑰 是否有刺? 是否有刺?
40
(1)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检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 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 观实际是否符合。检验标准, 观实际是否符合。检验标准,要求是能够把 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 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 (2)只有实践满足这个要求,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它是人们以一定 只有实践满足这个要求,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的思想理论作指导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的思想理论作指导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又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照, 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照, 从而确定主观同客观是否符合。 从而确定主观同客观是否符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一)物质的根本特征:客观实在性 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
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这里所说的近代是指西方从15世纪到19世纪这段 历史,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上形成了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物质,它根据近代科学研究的成就, 把物质看 作是原子,并认为原子的属性(广延性和不可分 不可入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这种物质观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 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 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但这种物质观仍有严重缺陷,它的历史局限性表 现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混淆了 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
——
两种错误倾向
第二章
两种错误倾向
可 方 方 。 可 生 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 方 不 死 人连一次也 可 , 不能踏进同一 , 方 方 死 条河流。 不 方 ——克鲁底诺 可 生 庄 方 ;
看来人不能 两次踏进同 一条河流呀

——
第二章
(三)时间与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广 延性表现——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体积、形 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水是万物的本原
“从泰勒士起,我们才真 正开始了我们的哲学史” — —黑格尔
这里所说的古代是指人类认识史上的古代,它包括奴 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形成了朴素的唯 物主义物质观。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观点。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的观点: 特德 谟 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克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 利 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 利赫 界的本原; 特拉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 克 本原;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 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2)不了解相对静止, 不了解相对静止, 就不可能理解物质 的多样性。 的多样性。
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 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 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 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 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 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 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恩格斯 恩格斯
其次,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 其次,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坚持了彻 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 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 论划清了界限。 论划清了界限。 反映论 可知论 先验论 不可知论
第三, 第三,物质范畴深刻的辩证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已为人 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明, 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明,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 的发展,不断得到新的证实、丰富和深化。 的发展,不断得到新的证实、丰富和深化。 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理论, 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理论,进一步从综合性与跨 学科的高度证实着这一原理。 学科的高度证实着这一原理。世界的物质形态既具 多样性,又具有同源性 从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 同源性。 有多样性,又具有同源性。从微观世界到宇观世界,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世界,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世界,这些多 样性的形态都有是物质自身分化和演进的结果, 样性的形态都有是物质自身分化和演进的结果,都 同源于物质本身。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相对中找 同源于物质本身。从个性中看出共性, 物质本身 出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 出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 范畴体现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范畴体现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
3、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
(1)、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 )、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质生产活动。 质生产活动。 )、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 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 (2)、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 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 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 关系的活动。 关系的活动。 )、以观察 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 以观察、 (3)、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即 科学实验活动。 科学实验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2.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标志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3.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4.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A.革命对象不同 B.革命动力不同C.革命前途不同 D.革命领导阶级不同5.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是()A.《民众的大联合》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C.《新民主主义论》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6.毛泽东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之一的论著是()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论人民民主专政》C.《论联合政府》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A.无产阶级的领导 B.人民大众的参与C.工农联盟的巩固 D.人民军队的建设8.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A.对军队的领导 B.对农民的领导C.对城市小资产阶级的领导 D.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9.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知识分子10.中国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军是()A.民族资产阶级 B.农民阶级C.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二、多项选择题1.1949年组成人民政协的阶级、阶层的政治联盟有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E.爱国民主人士2.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工农民主专政的主体包括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D.中等资产阶级E.开明绅士3.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伟大斗争有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卅运动E.解放战争4.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是 ()A.帝国主义B.封建主义C.农民阶级D.官僚资本主义E.民族资产阶级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到1935年,曾提出过的国家政权主张有()A.劳农专政B.真正平民的政权C.革命民众政权D.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民权独裁制E.人民民主专政三、简答题1.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2.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是什么?3.中国革命为什么要无产阶级领导?四、辨析题1.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生是历史的必然。

2.“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

而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五、论述题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六、材料分析题:下面是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关材料:材料1我们现在干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的革命,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围。

现在还不应该破坏一般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制,要破坏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就叫做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

但是这个革命,资产阶级已经无力完成,必须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努力才能完成。

(摘自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材料2现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这种革命正在中国和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展起来,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它是坚决地反对帝国主义即国际资本主义的。

它在政治上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帝国主义者和汉奸反动派的专政,反对把中国社会造成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

它在经济上把帝国主义者和汉奸反动派的大资本大企业收归国家经营,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同时保存一般的私人资本主义的企业,并不废除富农经济。

因此,这种新式的民主革命,虽然在一方面是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但在另一方面又是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中国现时的革命阶段,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过程。

这个过程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发生的,在中国则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开始的。

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中国的社会必须经过这个革命,才能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否则是不可能的。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材料3迷惑于所谓“一次革命论”,迷惑于所谓“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纯主观的想头;而不知革命有阶段之分,只能由一个革命到另一个革命,无所谓“毕其功于一役”。

这种观点,混淆革命的步骤,降低对于当前任务的努力,也是很有害的。

如果说,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是正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论。

如果说,民主革命没有自己的一定任务,没有自己的一定时间,而可以把只能在另一个时间去完成的另一个任务,例如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4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这就是说,这个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充当领导者。

这就是说,由参加这个革命的人们所组成的统一战线是十分广大的,这里包括了工人、农民、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从地主阶级分裂出来的一部分开明绅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民大众。

由这个人民大众所建立的国家和政府,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联盟的民主联合政府。

这个革命所要推翻的敌人,只能是和必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摘自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1、2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根据材料2、3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什么?所谓“毕其功于一役”或“一次革命论”思想错误的症结何在?(3)根据材料4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它正确解决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哪些基本问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 .C; 3.B;4. D ;5.D ;6.D ;7.A ;8.B;9. B ;10.B二、多项选择题1.ABCDE ;2.ABC;3.ABCDE ;4.ABD; 5.ABCD三、简答题1.答: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近代中国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

具体说来:(1)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王朝的落后腐朽,统治阶级已经不能照旧维持其统治秩序,而广大人民群众也已不能照旧生活。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尖锐的必然产物。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本国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竭力维护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统治者逼出来的。

(2)救亡图存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首要的紧迫革命任务。

而洋务运动失败、戊戌维新改良失败,证明必须要改变中国政治体制,必须要经过革命手段,尤其是要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依靠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是根本不可能的。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适应形势的要求,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2.答: (1)、旧民主主义革命屡遭失败,资本主义道路在近代中国走不通。

中国革命呼唤新的领导阶级。

这是转变的历史条件。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是转变的经济条件。

(3)、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这是转变的政治条件。

(4)、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这是转变的思想条件3.答:第一,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残酷性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然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大中城市,集中在煤矿、纺织等一些工矿企业部门,便于组织;尤其是中国无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就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

四、辨析题1.(1)恩格斯指出:“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达到满足”。

这种革命形势,通常是指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异乎寻常地加强,不愿照旧生活下去;统治阶级已经不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不能照旧统治下去。

总之,革命发生与发展总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2)近代中国革命是民族危机深重和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必然产物。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使中国的领土被侵占,主权遭侵犯,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束缚,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两对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为革命创造了条件。

(3)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统治者逼出来的。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而民族矛盾又加剧了这种矛盾。

戊戌维新的失败,证明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此后,只有革命,才是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解决中国社会一切问题的唯一出路。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则是在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推翻了清王朝,但未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与发展。

2.(1)这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论述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辨证统一关系的观点。

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2)我们将来的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

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

但是在现阶段,中国人民的任务还是反帝反封建,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对于党的最高纲领说来,一般纲领是党的最低纲领。

党的最低纲领是要在中国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

(3)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