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6 种群和群落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第三讲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知识网络考点1 识别常见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考点梳理】1.种群(1)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的的总和。
(2)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定的特征,如种群有、、、和等。
2、群落(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的总和。
(2)群落内的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存在有和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等关系。
3、植被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其他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它。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
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
【活学活用】1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B.一条小河里所有的生物C.一块稻田里全部的水稻D.一片山林里所有的植物2.江心屿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岛上有榕树、樟树、蕨类植物、水生植物及其他多种生物。
江心屿上的所有生物构成()A.种群B.生态系统C.群落D.植被3.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没有什么关系B.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群组成的C.生物群落中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D.生物群落中所有生物都属同一物种4.(2013 杭州)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是一个生态湿地公园,它收集流域内的污水,利用自然廊道输送至下游的水质调节池。
之后,池水被泵送到亭子下面的“迷你污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净化处理。
2009年公园建成后,经长桥溪流入西湖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从原来的劣V类水跃升为Ⅲ类水。
该公园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2012年度“全球百佳范例奖”。
请回答下列问题:(1)公园内水质调节池中的水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其中可以大量吸收池水中的N、P等元素,从而使水质得到初步净化。
(2)亭子下面的地埋式“迷你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温作用,能提供一个适宜的温度环境,促进污水中的微生物通过作用将池水中的有机物分解。
(3)污水流经该生态修复公园后得到了有效的净化,但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没有被破坏。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课件
6.[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
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
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
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
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
5.正确认识生态位
群落
协同进化
6. “三看法”判断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特别提醒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 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物种 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
性也高。 (2)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t-Nt-1)/Nt- 1=Nt/Nt-1-Nt-1/Nt-1=λ-1。
(2)增长率≠增长速率
增长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数量,增长率是一个比值。 (3)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 ①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
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 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答案:A
7.[2022·全国乙卷]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
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
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②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 遭 到 破 坏 时 , K 值 会 ___下_降____ ; 当 环 境 条 件 状 况 改 善 时 , K 值 会 ___上_升____。
必刷19 种群和群落-2023年高考生物总复习高频考点+常考题型必刷题(解析版)
必刷19 种群和群落高考题目1.(2021·全国卷甲,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解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故选C。
2.(2021·全国卷乙,31) 8. 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
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
专题16 种群和群落-(2021-2023)高考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16 种群和群落11.(2023·山东·高考真题)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答案】D【解析】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根据题意“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可知,观察的并非是该地的全部灰松鼠,A错误;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图示为“某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的逐年存活情况”,由图可知,随着灰松鼠年龄的增大,其存活率逐渐下降。
但当地灰松鼠的种群数量未知,不能推断其种内竞争的情况,C错误;据图可知幼体存活率下降较高,0-1年死亡个体较多,成年后死亡较少,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
2.(2023·天津·统考高考真题)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A.出生率B.死亡率C.年龄结构D.性别比例【答案】D【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B不符合题意;老龄化会导致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衰退型,C不符合题意;理论上男女比例是1∶1,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符合题意。
3.(2022·山东·高考真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
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
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A.2×104条B.4×104条C.6×104条D.8×104条【答案】A【解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
2025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的实验题考点攻破
(12)种群和群落——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实验题考点攻破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试管中吸取适量的培养液用于计数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营养条件、温度、pH均可能影响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东北虎的种群密度时可借助红外相机,不适合采用样方法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应舍弃C.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D.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记重捕法精确统计种群密度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B.粪便DNA标记法基于个体遗传信息的特异性开展,结果更准确可信C.若调查对象为大型濒危植物,则不宜选用样方法,应采用逐个计数法D.若动物对捕捉器产生了记忆,则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所得结果会偏小4.调查类实验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关键手段。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及群落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某狭长区域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等距取样法B.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可导致调查值偏小C.调查某森林群落的植物丰富度时,应采用样方法D.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5.科研人员连续多年调查了某种大型动物的种群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其中N t表示当年种群数量,N t+1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虚线p表示N t= N t+1。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一般使用样方法调查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B.AC段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C.CD段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D点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维持稳定,达到K值6.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装置①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进行采集B.装置①中的金属筛网能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C.装置①主要用于采集体型较大的小动物D.装置①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置于70%的酒精中7.为了研究校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某学习小组在校园的不同地点、不同深度进行取样,然后进行土壤动物的分类和统计。
考点18 种群和群落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8 种群和群落1.(2011·安徽高考)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析】选B。
本题考查群落的有关知识。
群落的水平结构表现在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因此A项正确;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因此B项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因此C项正确;从光裸的火山岩上长出茂盛的植被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因此D项正确。
2.(2011·北京高考)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解析】选D。
A项,要探究海龟的洄游路线,可以给海龟安装示踪器,以确定它的行程;B项,大雁活动范围大,要调查大雁迁徙路线需要给大雁佩戴标志环;C项,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活动范围小,可以用样方法研究它们的种群关系;D 项,达乌尔黄鼠属于同一种生物,即为一个种群的动物,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种群密度。
丰(富)度的调查针对的是群落中的不同种群的生物。
3.(2011·海南高考)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解析】选B。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八第1讲种群与群落课件
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中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答案 C 解析 2008~2010年,λ保持不变,但是λ>1,种群数量增加,A项错误;2010~2015 年,λ先增大后减小,但是始终大于1,该种群数量继续增加,B项错误;该图直 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项错误。
2022
专题八 第1讲 种群与群落
01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密度调查
内
容
索
02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引
03 专项模块 素能培优
【网络构建 知识串联】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④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⑤“S”型曲线 ⑥波动
①样方法 ②标志重捕法
⑦物种组成 ⑧竞争 ⑨垂直 ⑩水平 ⑪初生 ⑫次生 ⑬初始植被
提示 调查互花米草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否则不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准 确性。
⑤[2020全国卷Ⅰ,T6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土壤小动物数量常用 标志重捕法。( × ) 提示 应使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土壤小动物。 ⑥[2018全国卷Ⅰ,T5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 度制约。( √ )
3.[教材必修3 P61“探究”讨论2]样方法中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提示 随机取样的目的是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 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4.[教材必修3 P63“思考与讨论”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 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呢? 提示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 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 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 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因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考点16 种群和群落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 版,请按住Ctrl ,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6 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2010·山东高考·T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命题立意】本题以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或死亡率的关系图示为素材,体现考纲中的“识图能力”的要求,主要考查对种群的特征中的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的基础知识理解。
【思路点拨】关键点:本题中K 不是环境容纳量。
具体思路如下:【规范解答】选 C 。
从图示的横坐标看出,K表示种群密度,不是环境容纳量。
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应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从图中看出,K/2时净补充量最大,显然,此时不是控制有害动物的最有效时期。
控制有害动物的最有效时期应在有害动物种群密度较小的时候。
【类题拓展】有关图像题的处理方法——三看法具体操作如下:一看:横、纵坐标的含义。
二看:曲线的含义。
特别注意转折点、交叉点等特殊点。
三看:题意。
图像只是题的一部分,要想完全把握题意,还需将图像与题结合。
2.(2010·广东高考·T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命题立意】本题以谚语为材料,主要考查种间关系。
【思路点拨】从种间关系角度思考这句谚语中草和苗的关系。
【规范解答】选A 。
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
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
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的现象。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考点16 生态因素、种群和群落
圆学子梦想铸金字品牌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16 生态因素、种群和群落
选择题
1.(2011·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动植物分层的相互关系及草坪和树林的垂直结构的差异对动物分层的影响。
群落中动物的分层是由于植物的分层导致的,树林中的植物有多种,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也会导致树林中的动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草坪通常都是由几种或一种草本植物组成,其空间上的垂直分层现象不明显,但在草坪的上部、下部和土壤中也分布着不同的动物,如上部有蚱蜢、下部有蚂蚁、土壤中有蚯蚓等。
- 1 -。
2023年高考生物冲刺复习经典易错知识点总结与例题剖析24 种群与群落含详解
易错点24种群与群落1.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1)对“λ”的理解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
(3)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①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
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大。
③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2.有关“种间关系”(1)竞争和捕食的区别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3)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
“异竞争”: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3.有关“群落演替的种类及过程”(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P61、62、68、75)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5.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倍数。
λ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λ-1)。
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内。
7.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8.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9.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10.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第3练 知识对点小题练 16_种群与群落(老高考旧教材)
16.种群与群落1.(2022·陕西咸阳模拟)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下列关于种群空间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蛇类为了度过严寒的冬季,常集群于洞穴中B.种群的空间特征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C.种群的空间特征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内蒙古草原上的野生蒲公英的均匀分布2.调查统计法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有关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一块稻田中选取稗草较多的地方取样,所取样本的平均数可用于估算稻田中稗草的种群密度B.采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统计某些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以制订捕捞计划C.标志重捕法利用了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概率不同的特点D.被标记的个体容易被重捕或容易被天敌捕食都会导致调查统计的结果偏大3.(2022·广东广州模拟)唐鱼是华南地区的小型濒危杂食性鱼类,入侵物种食蚊鱼会捕食唐鱼。
研究人员调查比较了在不同生境中唐鱼种群的体长在食蚊鱼入侵取样点与无入侵取样点间的差异。
(图中矩形代表体长集中分布区域,其内黑色横线表示平均值,垂直线段表示数值的变动范围,上下两端分别表示最大值和最小值。
体长与鱼龄相关。
)下列推测错误的是()农田生境溪流生境A.入侵初期,与溪流生境相比农田生境中食蚊鱼更容易捕食到唐鱼幼体B.食蚊鱼入侵使唐鱼种群的平均体长上升,有利于唐鱼种群的数量增长C.无论在农田还是溪流生境,食蚊鱼入侵都可能降低了唐鱼的种内斗争D.相同生境里,食蚊鱼入侵取样点中唐鱼种群K值比无入侵取样点的低4.(2022·福建泉州模拟)利用群落演替规律,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植物,以改造盐碱化草地,使草地结构和功能恢复,其简化技术流程图如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改造盐碱化草地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该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C.该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能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该过程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5.(2022·北京东城模拟)研究人员将红隼的雏鸟转移到不同的巢中,形成雏鸟数量减少的巢(3~4只)、正常的巢(5~6只)和扩大的巢(7~8只)。
专题17 种群和群落-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专题17 种群和群落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 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1)样方法:(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N/M=n/m(N为种群数量,M为标记个体数,捕捉数量为n,被捕捉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比较:2.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②根据上图分析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以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例如:若某城市2012年出生10人,死亡2人,迁入20人,迁出13人,该城市总人口数为1 000人。
(1)出生率=新出生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0‰(2)死亡率=死亡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2‰(3)迁入率=迁入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20‰(4)迁出率=迁出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3‰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三.空间特征—⎩⎪⎨⎪⎧①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②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③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均匀性分布型 随机分布型 集群分布型四、存活曲线1、类型Ⅰ(凸型):如:人类,很多高等动物2、类型Ⅰ(对角线型):如:水螅,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3、类型Ⅰ(凹型):如:牡蛎和树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计算公式:Nt= N 0λtλ代表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 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J”型增长时,λ>1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 时为02. K 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1)K 值的应用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 值。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生活在一片草原上的哪些生物可构成一个种群()A.一只蝗虫B.全部蝗虫C.全部昆虫D.全部生物【答案】B【解析】种群是同种生物在相同区域的一群个体,A表示个体,B表示种群,C表示多个种群,D 表示群落,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2.在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
这些生物构成了()A.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生物圈【答案】A【解析】种群表示该区域中的一种生物,群落表示该区域中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表示该区域中的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圈是指最大的生态系统。
根据题目意思可知是指所有生物,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3.所谓“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中不包括()A.捕食者大多捕食年老、体弱或年幼的食物个体B.捕食者多数在个体数量较小的种群中捕食C.捕食者往往在个体数量较大的种群中捕食D.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答案】B【解析】捕食者在捕食被捕食者时,主要是捕食其中的老、弱个体,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种群,一般不捕食数量少的种群,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B错误。
4.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他生物C.一块草地的全部蒲公英D.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答案】C【解析】一定区域内同一种生物个体总和构成种群。
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是群落,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不是单一物种,所以不属于种群,一块草地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结构层次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个花园里的玫瑰、月季、牡丹B.生活在云南地区的滇金丝猴C.生活在一个森林中的全部雄鸟和雌鸟D.植物园中的所有的树木【答案】B【解析】在一定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 专题10 生物与环境 第1讲 种群与群落课件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样__方__法________;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__标__记__重__捕__法____。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时间变化,甲曲线先增加后减少, 乙曲线呈“S”形,丙曲线下降,在池塘中投放一批鱼苗后,由于一段 时间内鱼没有进行繁殖,而且一部分鱼苗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故种 群数量下降,如曲线丙;存活的个体重量增加,如曲线乙,种群总重量 先增加后由于捕捞而减少,如曲线甲。综上可知,D正确。
【解析】 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32×36÷4÷2=144(只 /hm2),A正确;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这样使得第二次 捕获的个体随机性差一些,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B 错误;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雌/雄= (14+18)÷(18+18)=32/36=8/9,C正确;如经调查某草原的田鼠种群属 于增长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D正确。
核心考点二 种群数量变化的 “J”形曲线和“S”形曲线
1.种群数量增长中的经典曲线:(科学思维:模型构建)
(1)甲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是生存斗争 中被淘汰的个体数。“J”形曲线无K值,而“S”形曲线有K值。
(2)乙图中: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 数量的倍数。
2020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种群和群落[解题秘籍]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书本黑体字速记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4.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5.“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
其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6.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7.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8.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9.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0.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必背基础知识点1.种群指同一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同一物种可包含多个种群;群落指同一区域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加上无机环境。
2.种群“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共五个。
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包括三种类型为增长型、稳定性、衰退型。
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空间特征有均匀型、随机型、密集型。
4.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5.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跳蝻、蚜虫、蚯蚓、昆虫卵)适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6 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
1.(2012·全国新课标·T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分析坐标图,得出年龄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熟悉种群特征和各特征间的关系。
(3)明确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精讲精析】选D。
由图所给信息可以直接看出,6月份~10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而且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内可能没有新的个体出生,该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
天敌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
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种群的出生率会降低,种群的密度也将降低,D错误。
2.(2012·福建高考·T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物种数量不等于生物的数量,即物种数量多代表营养结构复杂,不代表种群密度大。
【精讲精析】选C。
由图可知,纯茶园的物种数少,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差,易暴发虫害;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同时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的丰富度;人类生产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因此人类的活动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3.(2012·广东高考·T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群落中各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
(2)群落结构是任何一个种群都具有的特征,主要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精讲精析】选C。
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和水平结构,并且随土壤条件的不同,群落结构也不同;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
二、非选择题
4. (2012·安徽高考·T30)II.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
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
该种群密度是只/hm2。
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可见,信息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掌握以下几点:
①弄清能量流动中,摄入量与同化量的关系,各营养级中能量的去向及信息传递的作用
②会分析标志重捕法的估算结果与实际种群密度的差异
【精讲精析】Ⅱ.(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能量的传递效率=该营养级同化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即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2.25×107)÷(7.50×108)=3%。
(2)该种群密度是40×30÷15=80只/hm2。
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的田鼠减少,从而使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3)在每一营养级中,同化的能量绝大部分在呼吸中以热能散失,只有一部分用于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4)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参考答案】Ⅱ.(1)3% (2)80 偏高
(3)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5. (2012·山东高考·T26)如图中,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
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保护的措施。
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
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解题指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
(1)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的分析、判断;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过程,信息传递的功能以及种间关系。
【精讲精析】(1)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到曲线Ⅰ中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最小,说明该种群与环境相适应,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也最轻;曲线Ⅲ种群数量趋近于零,数量很少,说明这时的环境已不再适合该种群栖息,不宜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其数量下降,会使食物链中的上一营养级物种
的数量增加,这样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也会增加,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4)“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为N t=N0λt,λ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因此控制λ参数,可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参考答案】(1)Ⅰ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基因频率
(2)增加(种间)竞争 (3)信息传递 (4)λ
6. (2012·江苏高考·T26)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
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
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
(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
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分析表格中四类生物类群在养殖前后数量的变化。
(2)思考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精讲精析】(1)(2)从表格中看: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水生高等植物数量显著减少,导致减少的原因是植食性鱼类的捕食,由此可知,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食物链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3)从表中看,2010 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多于2007 年,其主要原因是人工投饵输入大量能量。
(4)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会有大量的损失,因此肉食性鱼类通过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获得饵料中的能量显著少于直接获取饵料所摄入的能量,因此导致其总量下降。
虾、贝等小型动物的数量减少,导致植物的数量相对增加,所以植食性鱼类的食物来源多,数量增加。
(5)水生高等植物和浮游藻类是竞争关系,会与浮游藻类争夺营养物质和光照。
【参考答案】(1)食物链
(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加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
(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4)减少增加 (5)吸收营养物质竞争光照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