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整理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

(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

(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时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限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 (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辨析】种群、个体、物种

(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

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示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种群和群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种群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本文将重点介绍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一、种群的概念及组成

1. 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这里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河流、一个树林或整个地球上某个区域等等。同一区域的个体组成种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和空间分布。

2. 种群的组成:种群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基因型: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相同基因型,但也可能会存在变异。基因型受到基因和表现型的影响。

(2)数量:种群的数量一般比单个个体多得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数量多的群体往往表现出更加灵活、适应力强,便于繁殖扩大。

(3)空间分布: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同一区域内,但可能在不同的小区域内生活。

(4)性别和年龄结构:生物体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个

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行为,这些特征和行为都会影响种群的群体动态和结构。

二、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1. 群落概念:群落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不同种类的个体在群落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群落的组成:群落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生境:生境是群落生存和发展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包括土壤、温度、光线、水分、空气质量等一系列因素。

种群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生物学中不同的层次和

组织形式。种群是一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的集合,它们占据了同一生境并且能够进行

繁殖。而群落则是由多个不同种群组成的,它们共同占据着某一个生态系统,并且相互作

用形成了一个生态网络。本文将对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

一、种群

1.1 种群的定义

种群是指生物学中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总和。种群内的个体之间能

够进行有效的基因交流,保持着一定的遗传稳定性。种群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等生

物体的群集,它们通常占据着相同的生境,并通过繁殖来维持自身数量和持续存在。

1.2 种群数量和密度

在生态学研究中,种群数量和密度是两个重要的指标。种群数量是指在一定生态系统内的

某一时刻内种群的总数,它可以通过样地调查、标记再捕捉法等方法来进行估算。而种群

密度则是指种群数量与生境面积的比值,它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分布和生态资料。种群数量和密度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分布。

1.3 种群结构与变动

种群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性别、体型分布以及其相互关系等因素的总和。种群结

构是影响种群稳定和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它可以通过人口金字塔、年龄结构分析等方法

来进行研究。而种群的变动则是指种群数量和密度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它受到环境因素、繁殖率、捕食种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种群的变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具有重

要意义。

1.4 种群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分布和相互关系等生态因素,以及它们对环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P61、62、68、75)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5.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6.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倍数。λ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λ-1)。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内。

7.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推荐文档

(完整)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推荐文档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J型增长”

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知识总结

2K 2K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

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b.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帮助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根据年龄组成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c.性别比例 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引诱剂(信息素)会破坏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

2、样方法通常用于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也可以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活动能力差活

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该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的方法(根据地形区分)主要有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样地比较狭长)。样方一般以1m 2

的正方形为宜,但可是适当调整,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计算不同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例如:样方面积为S,取n 个样方,各样方内个体数量分别为N 1N 2N 3……N N ,则种群密度为(N 1+N 2+N 3+……+N N )/nS )样方内的计数方法为: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

3、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常用标志重捕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

度。(会计算)(个体总数N/再次捕获个体数n=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M/重捕的标记个体数)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一、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

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

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

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

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

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

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

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群落通常具有

以下几个特点:

1、多样性。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

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

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种群和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体。

2. 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同一生物种类个体的总体,它包括了该物种的所有个体。

3.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种物种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竞争和合作等相互作用关系相连。物种的组成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特定条件、资源可用性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4. 种群的特征:种群由同一物种的个体组成,它们之间具有相同的基因组合、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性。种群的数量可以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因素进行调节。

5. 群落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是由多个种群组成的,而种群是群落中的基本单位。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模式会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而群落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也会影响种群的生存和繁殖。

6.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由物种的数量、种类、个体密度和空间分布等因素决定。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单优群落、多优群落和均匀群落等。

7. 群落的演替:群落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演替。演替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初级群落会逐渐演替为中级群落,再逐渐演替为成熟群落。

8.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稳定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并且能够快速恢复到原有状态。

9.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一)

1、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成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条件:理想状态下,生物生存空间、食物充足生物新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

(2)“S”型增长:在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7、种间关系比较

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

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无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中⽣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种群是指⽣活在同⼀地点的同种⽣物的⼀个群体。下⾯店铺给你分享⾼中⽣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欢迎阅读。

⾼中⽣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1】

⼀. 种群

1. 概念

⽣活在同⼀地点的同种⽣物的⼀群个体。

种群既是⽣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物进化单位,具有基因交流的能⼒;种群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是⼀个具有⾃我调节能⼒的有机单元。

要分清“同⼀个物体”和⽇常⽤语中“同⼀类⽣物”的区别,如:“⾍、树、草、鱼、蛇、鸟”等不是⼀个种群,⽽是⼀类⽣物。注意区分“种”与“纲、⽬、科、属”等分类单位。

例如:黄⼭上的全部黄⼭松是⼀个种群,⽽黄⼭上的所有松树就不是⼀个种群,因为除了黄⼭松,还有其他松树。

2. 种群的特征

⽣物个体不具备这些特征。

(1)种群密度

即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物种、同⼀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种群密度有差异。

调查⽅法:

①标志重捕法(捉放法):

⼀般适⽤于动物,就是在⼀个⽐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标志,然后放回,经过⼀个适当时期(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例,来估计该区域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即可算出该动物的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率相等。

例如:假设在对某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次捕获并标志A只个体,第⼆次捕获B只个体,其中标志个体C只,设该种群数量为N,则:

N:A=B:C,N=(A×B)/C(只)

②样⽅调查法: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

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

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P61、62、68、75)样方法:植

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掌握计算

和误差分析)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5.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 x 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

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

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___________ 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 No入七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入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倍数。入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二

1)。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幵始一段时间内。

7•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纟___________ 量,又称K值。

高中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是种群密度

2、影响种群密度决定因素是(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3、

①死亡率 ②出生率 ③性别比例 ④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将来发展趋势)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4、调查培养液酵母菌种群密度方法:抽样检测(振荡的作用: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

5、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取样器取样(统计丰富度的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增长率不变

Nt=N0入t (N0表示起始数量 入:数量是一年前的倍数 t:时间)

(2)“S”型增长:在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6、

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

7、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8、种间关系:竞争 捕食 寄生 互利共生

9、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垂直结构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水平结构:镶嵌式分布

种群和群落 知识点

种群和群落 知识点

种群和群落

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不同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种群是指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在特定地区内的总体,而群落则是不同物种在一个特定地区内的生态共同体。

在生物学中,种群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基本单元。种群的形成和演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遗传变异和个体间的相互作用。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有重要影响。

在一个种群中,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和合作的关系。竞争是指个体之间为了获取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的争夺,例如食物、栖息地和配偶。竞争可以导致种群中个体数量的调节和资源的分配。合作是指个体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相互协作,例如群居动物之间的社会行为和协作繁殖。

群落是由多个不同物种组成的生态共同体。在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竞争、捕食和共生等相互作用。竞争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获取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的争夺,例如食物和栖息地。捕食是指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为食的关系,例如食物链和食物网。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和共同生活的关系,例如共生菌和植物根系之间的关系。

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物种演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种群和群落的数量、密度、结构和相互作用,可以揭示生物个体和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这对于生物保护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结起来,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生物个体和物种在特定地区内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物种演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种群和群落,可以揭示生物个体和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这对于生物保护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生物学中,种群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单位,而群落则是由多个

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集合体。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起着重

要的作用。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二生物中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知识点。

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

种群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中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具有以下特征:

1.1 种群的数量:种群的数量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同一物种个

体的总数。

1.2 种群的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个体的

数量。

1.3 种群的分布:种群的分布可以是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或均

匀分布。

2. 种群的增长与变化

种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种群的增长是指个体数量

的增加,种群的减少则是指个体数量的减少。种群增长和减少取

决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种群增长的模式可以分

为指数增长和对数增长。

3. 种群中的相互关系

种群中的个体相互之间存在着竞争、合作和互利共生等相互作

用关系。这些相互关系影响着个体的生存和繁殖。

3.1 竞争:种群中的个体之间会争夺有限的资源,如食物、栖

息地和伴侣等。

3.2 合作:种群中的一些个体会合作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和繁殖

机会。

3.3 互利共生:某些物种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关系,彼此获益。

4.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

群落是指由多个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群体。群落的组成取决于

共同生活在某一地理区域内的不同种群。群落中的物种可以相互

作用,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4.1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和群

落的垂直结构。

4.2 群落的功能:群落中的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物

种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应该有课后及时总结的好习惯,以便我们能从知识的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加深理解知识和灵活掌握知识。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

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5年8考)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

⎩⎪

⎪⎧

⎭⎪

⎪⎫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

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

⎪⎧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

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

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调查

程序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曲线图

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

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1)针对“样方法”

①须做到“随机”取样。

②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方形地块“五点取样”。

③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

④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2)针对标志重捕法

①须牢记估算公式:N总=N初捕数×N再捕数N再捕中标记数

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③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

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

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5年12考)

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

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3.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

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

生物制约

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

制约

K值有无无K值有K值

种群

增长

率变

种群

增长

速率

变化

适用范围实验条件下或理想条件下自然种群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

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

(1)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

(2)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什么?

(3)图中第4年和第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是否相同?图中显示第8年种群数量最少,对吗?

(4)第16~20年乌鸦种群数量将如何增长?为什么?

提示(1)基本不变(因λ=1)。

(2)衰退型。第10年时,种群的λ等于1,第9年λ<1,因此第9年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3)不相同。在第4年到第10年间,λ<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到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少,而不是第8年最少。

(4)“J”型增长,因λ>1且恒定。

[慧眼识图获取信息]

(1)K值与K/2值的应用

(2)在不同图形中识别K值与K/2值

考点三(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5年6考)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而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K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pH变化所致)。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2.设计实验

3.注意事项

①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③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④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⑤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⑥增长曲线的种群数量是先增加后减少。原因是开始时培养液营养物质充足、空间充裕、条

件适宜,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营养物质大量

消耗、pH急剧变化、有害代谢废物不断地积累,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开始大于出

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易错·防范清零

易错点1混淆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

点拨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辨析如下:

①增长率=

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

初始数量

②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时间。

③“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如下曲线:

易错点2不能精准解读“λ”内涵,误认为下图中“b”段种群密度下降,“e”段种群密度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