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字母与上古声母
古代汉语36个字母
古代汉语36个字母
摘要:
一、引言
二、古代汉语字母的起源
三、古代汉语字母的分类
四、古代汉语字母的特点
五、古代汉语字母的应用
六、结语
正文:
【引言】
古代汉语,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语言,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
古代汉语的字母,即声母,是构成汉字发音的基本单位。
了解古代汉语的36个字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古代汉语字母的起源】
古代汉语字母起源于商朝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演变,古代汉语字母在周朝的铜器铭文、秦朝的小篆、汉朝的隶书等字体中逐渐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今天的36个字母。
【古代汉语字母的分类】
古代汉语字母根据发音特点可以分为15类,包括:喉音、牙音、齿音、舌音、唇音等。
每类字母又包括若干个具体的音素,如:“b”、“p”、“m”等。
【古代汉语字母的特点】
1.古代汉语字母具有形象性,很多字母都能追溯到甲骨文、铜器铭文等古文字,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习俗、生产劳动和自然环境。
2.古代汉语字母具有表意性,每个字母都代表一个具体的意义,如:“山”代表“s”,“水”代表“sh”等。
3.古代汉语字母具有系统性,36个字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体现了音韵学的规律。
【古代汉语字母的应用】
古代汉语字母在诗词、对联、书法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了解古代汉语字母的发音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传承古代书法艺术。
【结语】
古代汉语36个字母,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研究古代汉语音韵学的重要内容。
三十六字母
疑[N-](谊鱼魏) [i]
影[o-](衣於威) [u] ←微[m-](武微文晚)
云[Ä-](矣于伟) [y]
以[j-](移予唯)
疑[N-](岸藕娥) [a]
[o]
影[o-](按欧遏) [«]
八思巴字
在元朝有音无义的八思巴字可以标注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和八思巴字(排序根据《蒙古字韵》前言)
2唇音分化出轻唇音(宋人三十六字母中已经分化)《切韵》时代的帮、滂、并三母,到了北宋初年的三十六字母时期,逢合口三等韵及流摄开口三等韵的帮、滂、并分别变成了非、敷、奉三母。此后帮、滂、并只与开口一二三四等韵及合口一二四等韵拼合;非、敷、奉三母则只与合口三等韵和流摄开口三等"尤""有"韵拼合。元明时期,随着全浊音的消失,非、敷、奉三母合流并变成了[f],反映这一重要变化的文献材料是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兰茂《韵略易通》中的《早梅诗》。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非、敷、奉三母基本上是受合口三等韵的影响而产生的,[f]母的正式出现是在元明时期。
拟音
现按照王力先生的拟音系统。
三十六字母
发音部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今名
古名
双唇塞音
唇音
重唇音
帮
[p]
bㄅ
滂
[pʰ]
pㄆ
并
[b]
ㄅ̊
明
[m]
mㄇ
展开表格
影响
三十六字母的出现对于汉语语音有重要意义,在各种语言中都有体现,发生演变,形成规律。
普通话
1全浊声母的清音化中古汉语的声母共有三十七个,其中并(奉)、定、澄、从、邪、崇、俟、船、禅、群、匣十一母为全浊音,这些全浊音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全部变成了清音声母。全浊音变为清音时因受到声调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其中塞音和塞擦音受平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送气音,受仄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不送气音
上古三十六字母
上古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相传为唐朝僧人守温所创,故又称为“守温三十六字母”。
不过根据现在的研究,“三十六字母”并不合于唐朝的声类,另外,守温的著述残卷也已经被发现,上面只记述了三十个字母,而且和“三十六字母”有很多的不同。
因此“守温三十六字母”当出于后人的伪托。
至于“三十六字母”究竟何人所创,至今未有定论。
“三十六字母”如下: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晓匣影喻日来请注意,这里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六行并不是随意的。
中国古代的音韵学者在提及声类时,一般将其分为五类,即唇,舌,齿,牙,喉。
这大体说的是发音部位,不过,也有一些其它的音素在里面。
为什么要分为五类呢?这个是因为音韵学家非要把它和五音商,宫,角,徵,羽什么的牵扯起来,此例一开,后来什么不搭界的东西都凑了上来,什么五行金木水火土,四方东西南北中,五脏肝脾心肺肾。
这个也是音韵学令人敬而远之的元音之一。
当然,我们今天掌握了现代语言学的知识,对于这些概念就可以有更清楚的了解,而不必纠缠于古人的文字游戏中了。
“三十六字母”的第一行“帮滂并明,非敷奉微”被称为是唇音,更细一些的划分是,“帮滂并明”是重唇音,“非敷奉微”是轻唇音。
从现代语言学的说法来看,重唇音就是双唇音,轻唇音就是唇齿音。
为什么叫轻重?大抵人类嘴唇结构是上唇较下唇突出,发唇齿音远较双唇音放松,因此,唇齿音“轻”,双唇音“重”。
第二行“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称为舌音,和唇音一样,舌音也分为两类,“端透定泥”称为舌头音,“知彻澄娘”称为舌上音。
实际上两者都是舌尖或舌面的塞音,不同之处是,前者是舌尖音,后者是舌面前音。
第三行“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称为齿音。
齿音亦分为两类。
“精清从心邪”称为齿头音,“照穿床审禅”称为正齿音。
它们彼此间的关系类似于舌头音和舌上音,发音部位一个靠前,一个靠后。
在现代语言学上,实际上舌音和齿音的发音部位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硬腭或齿龈和舌尖或舌面所发出的,不同的是,舌音都是塞音,而齿音都是塞擦音或擦音,将同一位置的塞音和塞擦音或擦音归为不同类也是古人的一贯做法。
古代汉语36个字母
古代三十六字母是宋代韵图中代表中古汉语声类的字母系统。
声母的表征字母。
旧时唐末沙门守温创制了三十个声母代表字,宋朝的无名氏将守温三十个字母扩充成三十六个字母。
唐宋语音系统的初步反映。
1.所谓“守温三十个字母”,是唐末僧人守温选定的代表字,在汉语语音中,代表一定辅音(声母),在前人的音韵著作中,是“纽”音。
按道理讲,既然是辅音的代表字,那就是凡属同一辅音的任何一个字都可以做代表字,所以我们在前人的韵文中,也经常会看到一些与上述三十六字不同的字作代表,只是上述三十六字经过选定,为后世音韵学界所认同,所以我们在前人的音韵学著作中,也经常看到一些与上述三十六字不同的字作代表,只是上述三十六字经过选定,为后世音韵学界所认同。
2.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音韵学家将三十六字母分为清音和浊音。
清音符指的是声带不振动的辅音。
浑浊是发音时声音带振动的辅音。
又依据气流的强弱或浊度,古人又将清、浊各分为全清与次清、全浊与次浊。
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是指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不振的塞擦音;次清指发音时送气而声带不振动的塞音和塞擦音。
“混浊”指发音时声音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浊指发音时带振动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3.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个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因此不得不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状况。
古代的声母已有三十二种,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古汉语三十六字母的音节与反切字,三十六字母是表示中古汉语声类的一种字母系统。
"字母"即声母。
前传为唐末沙门守温音所创的声母代表词三十个。
宋代的无名氏则把三十个字母扩充为三十六个字母。
扩展:通过这套字母,人们可以追溯古代的声母系统,也可以从这个字母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语音发展的规律。
那三十六个字母实际上是宋人根据唐末三十字加补的,即《守温韵残卷》,反映的是唐朝时候的中古音语音系统。
三十六字母与上古声母
三十六字母所谓字母,就是汉语声母的代表字。
三十六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汉语的声母系统。
五音: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字母)分为五类,即: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称为“五音”。
加上半舌音、半齿音,合称“七音”。
浊音、清音:音韵学家把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声纽(声类)叫做“浊音”,把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声纽叫做“清音”。
(声纽不等同于现代意义的声母)(上表录自曹述敬主编《音韵学辞典》)三十六字母,唐以前未有言之者。
相传出于僧守温,温亦唐末沙门也。
司马温公《切韵指掌图》,言字母详矣,初不言出于梵学。
至郑樵作《七音略》,谓华人知四声而不知七音,乃始尊其学为天竺之传。
今考《华严经》四十二字母,与三十六母多寡迥异。
四十二母,梵音也;三十六母,华音也。
华音疑非敷奉诸母,《华严》皆无之。
而《华严》所谓二合三合者,又非华人所解。
则谓见溪群疑之谱出于《华严》者非也。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九八页,上海书店出版,1983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
世呼为“永明体”。
(南史·陆厥传)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
(梁书·庾肩吾传)《康熙字典》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上古声母字母后“h”送气音。
“ng”是鼻音。
教材为三十二声母。
王力《汉语语音史》、《同源字典》均为三十三个,多一个“俟”母。
山母亦写作“生”。
声母亦称“纽”。
同纽为双声。
同类同直行,或舌齿同直行者为准双声。
同类同横行者为旁纽。
同类不同横行者为准旁纽。
喉与牙、舌与齿为邻纽。
参考书:王力《汉语语音史》34页、王力《同源字典》13、18页。
就古汉语学习来说,掌握上古音最重要,用处最多。
音韵学三十六字母
音韵学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
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
旧传唐末沙门守温创制了三十个声母代表字,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
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也可以由此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语音发展的规律。
这三十六个字母实际上是宋人根据唐末三十字母(见《守温韵学残卷》)增补而得,反映的是唐朝时候的中古音语音系统。
所谓“守温三十字母”,是唐末僧人守温选定用来代表汉语语音中一定辅音(声母)的代表字,在前人的音韵学著作中又称“纽”。
按理,既然是辅音的代表字,那就是凡属同一辅音的任何一个字都可作代表字,所以我们在前人的音韵学著作中又常见到一些与上述三十六字不同的字作代表,只是上述三十六字经过选定,为后世音韵学界所认同,大家也就习用了。
次清全浊次浊清浊
全清
重唇音帮滂她明
唇音
轻唇音非数奉微
舌头音端透定泥
舌音
舌上音知彻澄娘
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齿音
正齿音照穿床审禅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影喻晓匣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上古声母课件(兼容97-2003系统)
1、古无轻唇音
上古没有轻唇音,只有重唇音。 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轻唇)在
上古分别读帮滂並明(重唇)。
非母读如帮母
同源词:古读封如邦。《论语》:“且在 邦域之中矣”,《释文》邦或作封。“而 谋动干戈于邦内”,《释文》:郑本作 “封内”。《释名》:封,邦也。有功于 是故封之也。 假借:古读方如谤。《论语》:“子贡方 人”,郑康成本作“谤人”。
反切系联法和“四十一声类”
陈澧(1810-1882),字兰甫,广东番禺人,号东 塾,清代著名学者。著《切韵考》。 “隋以前之音异于唐季以后” 凡是反切上字同用、互用、递用的,它们必属同
一类,这是正例。凡是不能直接联系,但从另外
的字上面能够得到相同的表现的,也属于同一类, 这是变例。(参看补充材料第1页)
4、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上古没有照二组(庄组)。《切韵》的照二组 庄、初、崇、生,上古分别归精、清、从、心。
上古没有照三组(章组)。《切韵》的照三组 章、昌、船、书、常,上古分别归入端透定。
照二归精
在陈澧之前,没有人知道照二(庄组)和 照三(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不同的。黄侃在这个基础 上,认为庄组与上古精组关系密切。并在 “十九纽”中,把这两组声母合并在一起。 庄 -精 菹-租 捉-足 诈-作 初 -清 创-仓 刍-趋 襯-親 崇 -从 豺-才 在-茬 乍-祚 生 -心 瘦-叟 生-性 霜-相
36声母和三十六字母的差异(参看材料)
用现代语音学的音位理论从四十一声类中归纳 出《切韵》的声母,就可以与代表唐宋时期声 母的三十六字母相比较:
1、轻唇音非组在《切韵》中合于帮组;
三十六字母
分类
"牙音"对应于现代语音学中的软腭塞音,"舌头"为齿龈塞音,"舌上"为龈-腭塞音,"重唇"为双唇音,"轻唇"为唇齿音,"齿头"为齿龈塞擦音与擦音,"正齿"为龈-腭塞擦音与擦音,"喉音"则包含喉塞音与软腭擦音、舌面通音,"半舌"为齿龈边通音,"半齿"为卷舌闪音;"清浊"概念与今同,其中,全清表示不送气清音及清擦音,次清表示送气清音,全浊表示送气浊音(擦音,塞音,塞擦音),次浊表示鼻化塞浊音及其他浊音。
3、知、庄、章三组合流,成为卷舌音。("宋人三十六字母"中知、庄对立)
现代汉语普通话[t§]、[t§Á]、[§]三母是由中古的知组、庄组、章组声母合流而成,其演变的情形大致是:庄组、章组在唐末宋初之际合并为照组,大约到了《中原音韵》时期,知组又与照组合并。此将这个演变过程图示如下:
隋唐时期唐末宋初元代
拟音
现按照王力先生的拟音系统。
古声母的研究历程简述
中古上古声母研究历程简述对古声母的研究,清代以来学者们是从宋代韵图中标出的三十六字母开始的,因为古代典籍留给后人现成的声母系统只有“三十六字母”,并无其他的现成资料,虽然有根据《切韵》编成的《广韵》一书,但里面只有反切,并没有一个现成完整的声母系统。
“三十六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期的声母系统。
列表如下:三十六字母表一、从三十六字母下推今音声母的变化音韵学家首先将三十六字母与现代北京话声母一一对应比较,从它们的差异观察今音声母的变化:1.今音声母已经没有了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浊声母。
2.三十六字母中的知组与照组在今音中合流了(但知组的娘母归入泥母)。
3.三十六字母中的精组和见组各分化出一组腭化声母 ʨ ʨ‘ ɕ 合并在一起。
喻母、微母变为零声母与影母合并,非敷合并,疑母一部分变为n,另一部分变为零声母,(少部分变为ʐ如“阮”)变化的结果,今音声母只有22个(包括零声母)。
现代学者根据各种材料为三十六字母构拟了读音,注上了国际音标如下:二、从三十六字母上推《广韵》声母音韵学家用“三十六字母”去核对《广韵》的反切反映出来的声母时,发现有些地方不合,因为《广韵》是根据《切韵》编的,而《切韵》是隋代编的,所以《广韵》实际上反映南北朝至隋朝的语音系统,它的声母系统与“三十六字母”不同,于是学者们便着手探求《广韵》的声母系统。
他们以三十六字母为基础,沿用它的字母名称,以《广韵》反切上字系联的结果为依据,构拟了《广韵》的声母系统,结论如下:《广韵》声母表37个拿《广韵》声母系统与上面三十六字母比较一下,记住:《广韵》声母系统表虽然是在三十六字母之后构拟出来的,但它的实际读音比三十六字母早。
1.《广韵》声母没有“非敷奉微”,说明那时没有分化出来,到唐宋时期三十六字母才分化出来。
2.《广韵》声母没有“娘”母,到唐宋时期三十六字母才从“泥”母分化出来。
3.《广韵》有“庄初崇山俟”和“章昌船书禅”,说明这两组没有合并,到唐宋时期三十六字母才合并为一组“照穿床审禅”。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
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演变摘要:声母是汉语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声母系统也经历了较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上古到现代声母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体现出声母系统的特点。
对声母系统的研究主要以中古为立足点,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以看到汉语声母系统的主要演变规律。
一、中古的声母系统对汉语声母的演变的研究是以中古时期的声母系统为立足点,中古声母系统以《广韵》的声母系统、《广韵》的实际声母是35个:唇音:帮、滂、並、明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齿音: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日牙音:见、溪、群、疑喉音:晓、匣、影、喻唐末和尚守温的三十字母按“五音”排列如下:宋人三十六字母是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纳如下:以上声母系统表现出来的规律具体表现在:《广韵》声母还没有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齿音还分三套。
以上便是对中古声母的认识,以中古声母为立足点,我们上推上古声母,下探近代和现代声母来认识不同时期声母的特点。
二、上古的声母系统上古声母研究中取得卓越成就的首推钱大昕,其次是章太炎和曾运乾。
钱大昕在《古无轻唇音》中说:“凡轻唇之音,古皆为重唇。
”章太炎对上古声母研究的贡献,主要是他提出的《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他在文中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你纽也。
”黄侃提出“照二归精”,曾运乾对上古声母研究中主要的贡献是他提出“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综合上述诸家研究,就可得到上古时期声母系统:唇音:帮(非)、滂(敷)、並(奉)、明(微)舌音:端(知)、透(彻、)定(澄、喻四、禅、邪)、泥(娘)、来齿音:精(照二)、清(穿二)、从(牀二)、心(审二)章(照三)、昌(穿三)、船(牀三)、书(审三)、日牙音:见、溪、群、疑喉音:晓、匣(喻三)、影三、近代的声母系统近代声母系统是在中古声母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反映了近代汉语声母系统,《中原音韵》中有25个声母:唇音:帮、滂、明、非、微舌音:端、透、泥、来齿音:精、清、心知、痴、十、日之、嗤、诗、儿喉牙音:见、溪、疑、晓、影《中原音韵》表现出来的声母特点有:1.全浊声母清化。
中古三十六字母表
发音部位
新名
发音部位
旧名
发 音 方 法
全 清
次 清
|
全 浊
次 浊
双唇音
唇音
重 唇
帮[p]
滂[pʰ]
並[b]
明[m]
唇齿音
轻 唇
非[f]
敷[fʰ]
奉[v]
微[ɱ]
舌尖中音
舌音
舌 头
端[t]
%
透[tʰ]
定[d]
泥[n]
舌面前音
舌 上
知[]
彻[]
澄[]
娘[]
/
舌尖前音
齿
送气的清塞音、轻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音
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
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音
齿 头
精[ts]
清[tsʰ]
从[dz]
心[s]
邪[z]
舌面前音
正 齿
照[ʨ]
穿[ʨʰ]
)
床[ʥ]
审[ɕ]
禅[ʑ]
舌根音
—
牙音
见[k]
溪[kʰ]
群[g]
疑[ŋ]
零声母
喉
音
影[ø]
|
舌根音
晓[x]
匣[ɣ]
舌面中音
(半元音)
喻[j]
舌尖中音
半舌音
$
来[l]
舌面前音
半齿音
日[ ʑ]
备注
不送气的清塞音、轻塞擦音和清擦音
古声母的研究历程简述
中古上古声母研究历程简述对古声母的研究,清代以来学者们是从宋代韵图中标出的三十六字母开始的,因为古代典籍留给后人现成的声母系统只有“三十六字母”,并无其他的现成资料,虽然有根据《切韵》编成的《广韵》一书,但里面只有反切,并没有一个现成完整的声母系统。
“三十六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期的声母系统。
列表如下:三十六字母表一、从三十六字母下推今音声母的变化音韵学家首先将三十六字母与现代北京话声母一一对应比较,从它们的差异观察今音声母的变化:1.今音声母已经没有了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浊声母。
2.三十六字母中的知组与照组在今音中合流了(但知组的娘母归入泥母)。
3.三十六字母中的精组和见组各分化出一组腭化声母 ʨ ʨ‘ ɕ 合并在一起。
喻母、微母变为零声母与影母合并,非敷合并,疑母一部分变为n,另一部分变为零声母,(少部分变为ʐ如“阮”)变化的结果,今音声母只有22个(包括零声母)。
现代学者根据各种材料为三十六字母构拟了读音,注上了国际音标如下:二、从三十六字母上推《广韵》声母音韵学家用“三十六字母”去核对《广韵》的反切反映出来的声母时,发现有些地方不合,因为《广韵》是根据《切韵》编的,而《切韵》是隋代编的,所以《广韵》实际上反映南北朝至隋朝的语音系统,它的声母系统与“三十六字母”不同,于是学者们便着手探求《广韵》的声母系统。
他们以三十六字母为基础,沿用它的字母名称,以《广韵》反切上字系联的结果为依据,构拟了《广韵》的声母系统,结论如下:《广韵》声母表37个拿《广韵》声母系统与上面三十六字母比较一下,记住:《广韵》声母系统表虽然是在三十六字母之后构拟出来的,但它的实际读音比三十六字母早。
1.《广韵》声母没有“非敷奉微”,说明那时没有分化出来,到唐宋时期三十六字母才分化出来。
2.《广韵》声母没有“娘”母,到唐宋时期三十六字母才从“泥”母分化出来。
3.《广韵》有“庄初崇山俟”和“章昌船书禅”,说明这两组没有合并,到唐宋时期三十六字母才合并为一组“照穿床审禅”。
最新中古三十六字母表
附表一中古三十六字母表(晚唐至宋初)
光学作图专题
一、作图题
1
2
1、如图10中S 是发光点, S ′经凸透镜所在的虚像。
(1)画出入射光线SA 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2)作图确定此透镜的焦点。
2、(1)如图下左所示,F 1、F 2为凸透镜焦点。
CF 2是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AB 为一过焦点且与主光轴垂直的平面镜,请画出CF 2进入凸透镜前的入射光线和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2)
如图下右所示,一个人站在河岸上,在B 点位置可以看到对岸上发射塔的塔尖
A 在水中的倒影A ′,完成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3、请你在下图两个虚线框内分别画出一个适当的光学器件,使它能够满足图中改变光路的要求,并补齐光路。
4、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都可以使一细束光的光路发生如图的改变.请在图(A )(B )(C )中分别画出示意图.
5.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光屏上所得到的像.请你在图上大致画出其所对应的物体.
6、如图所示,OO ′为凸透镜的主光轴,S ′为点光源S 经凸透镜成的像,SA 为光源S 发出的一条光线,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凸透镜,并完成光线SA 通过凸
透镜的光路图.
7、如图所示,B为发光点A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试通过作图画出凸透镜的光心O及两个焦点F的位置;
8、体温表上部既是三棱又是圆柱面,并且有一个面涂成乳白色,其中AB为水银柱的直径。
请作图说明其看到的像的光路图。
9、如图,黑箱内有一只焦距为3cm的凸透镜和一只平面镜,请你画出黑箱内的光路图,并标出平面镜上入射角的度数。
3。
古代汉语36个字母
古代汉语36个字母
【最新版】
目录
1.古代汉语字母的概述
2.古代汉语字母的分类
3.古代汉语字母的具体内容
4.古代汉语字母的应用领域
5.古代汉语字母的历史价值
正文
1.古代汉语字母的概述
古代汉语字母,又称古汉语字母,是指中国古代用于表示汉语音韵的字母。
它们主要用于注音、翻译和教学等场景,对研究古代汉语语音和文字具有重要价值。
2.古代汉语字母的分类
古代汉语字母主要分为两类:声母字母和韵母字母。
声母字母用于表示汉语音节的声母,而韵母字母则用于表示汉语音节的韵母。
这两类字母共同构成了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
3.古代汉语字母的具体内容
古代汉语字母共有 36 个,其中包括 21 个声母字母和 15 个韵母字母。
这些字母在古代汉语音韵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音韵结构和语音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4.古代汉语字母的应用领域
古代汉语字母在注音、翻译和教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古代的汉字字典中,常常使用这些字母来注音,帮助人们正确地读出汉字。
此外,古代汉语字母还被用于翻译外来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教授汉语发音。
5.古代汉语字母的历史价值
古代汉语字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音韵、文字和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研究这些字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进而深入研究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总之,古代汉语字母作为汉语音韵学的基础,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音韵结构和语音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三十六字母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三十六字母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三十六字母名词解释古代汉语: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
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
旧传唐末沙门守温创制了三十个声母代表字,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
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也可以由此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语音发展的规律。
这三十六个字母实际上是宋人根据唐末三十字母(见《守温韵学残卷》)增补而得,反映的是唐朝时候的中古音语音系统。
所谓“守温三十字母”,是唐末僧人守温选定用来代表汉语语音中一定辅音(声母)的代表字,在前人的音韵学著作中又称“纽”。
按理,既然是辅音的代表字,那就是凡属同一辅音的任何一个字都可作代表字,所以我们在前人的音韵学著作中又常见到一些与上述三十六字不同的字作代表,只是上述三十六字经过选定,为后世音韵学界所认同,大家也就习用了。
三十六字母的出现对于汉语语音有重要意义,在各种语言中都有体现,发生演变,形成规律。
上古音系
上古音系
一、声母(王力拟33声母)
中古与之比较:
【1】轻唇音读为重唇音非pf 敷pf 奉bv 微
【2】舌上音读为舌头音知 彻 澄 娘
【3】章组声母接近于舌头音端组章 昌 船 日 书 禅 中古的照三【4】《切韵》庄组声母接近于精组声母庄t 初t 床d 生 俟 中古的照二【5】日母接近于泥母(娘母)
【6】没有独立的于母
【7】有复辅音声母
二、韵母
上古韵部(王力拟30部)
阴声韵例字入声韵例字阳声韵例字
之 来媒悔使职 k 特麦食富翼国蒸 梦兴雄
幽u 舟流考觉uk 鞠覆告戚迪冬u 中降
宵o 悄敖药ok 爵沃虐溺
侯 侯驱输愉屋 k 角玉曲东 蓬凶庞
鱼a 乎马女下雨铎ak 薄夕若宅尺阳a 昌黄扬衡明支e 支斯锡ek 脊解耕e 成名
歌ai 沙嘉瓦皮蛇罗为月at 伐败说月渴烈寒an 旦雁管怨
脂ei 弟矢资葵质et 实噎瑟穴真en 人渊千零身信询微 i 怀崔枚物 t 出肆隧类文 n 门巾存云员先
缉 p 湿及合侵 m 风琴甚南
叶ap 叶甲涉谈am 敢监
三、声调
上古中古
平声平声
舒声
上声上声
长入去声
促声
短入入声。
上古声母ppt课件
2、古无舌上音
上古没有舌上音。只有舌头音。 三十六字母的“知彻澄”,在上古分别读
“端透定”。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
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 与端透定无异。 ”
14
端知不分 古读“猪”为“都”。《檀弓》“洿其宫
而猪焉”,注:猪,都也。南方谓“都” 为“猪”。《书·禹贡》“大野既猪”, 《史记》作“既都”。 猪,陟鱼切,知母;都,当孤切,端母。
三等: 方 芳 符 武
舌音 一四等: 都 他 徒 奴
二三等: 陟 丑 直 女
牙音:
古苦 渠 五
齿头音:
作 仓 昨 苏徐
正齿音照系二等: 侧 初 士
所
照系三等: 之 昌 式 食 时
喉音:
乌
呼胡于以
半舌 :
卢
半齿:
而
4
“声类”是反切上字的分类
四十一声类和三十六字母代表不同的时代。自陈 澧发明反切系联法得出《切韵》的声类,我们对 于早于三十六字母时代的汉语声母有更多的了解。
古读营(于倾切)如环。《韩非子》“自营为 私”,《说文》引作“自环”。按:环,户关 切,匣母。
古读营如还。《诗·齐风》“子之还兮”,《汉 书·地理志》引作“营”。师古注:“《齐诗》 作‘营’,《毛诗》作‘还’。”按:还亦户 关切。
28
喻四归定 古读逸(夷质切)如迭。《书· 洛诰》史
迭,《逸周书· 去殷篇》作史逸。按:迭, 徒结切,定母。 古读夷(以脂切)如弟。《易·涣》:“匪 夷所思。”《释文》:“夷荀本作弟。”
在陈澧看来,“声类”和“字母”一样,指的就 是声母。但由于“声类”是归纳反切上字得来的, 反切上字是区别i介音的,而现代语音学上讲的 “声母”是不区别i介音的,所以在后人看来, “声类”还不能完全地看作是“声母”。
古代汉语36字母
古代汉语36字母的研究受限于历史材料的缺乏, 许多重要的语音现象由于缺乏实证材料而难以深 入研究。
与其他语言的比较研究不足
目前对于古代汉语36字母与其他语言语音系统的 比较研究尚不充分,这限制了对于古代汉语语音 特点的全面理解。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价值
深化语音对应关系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36字母 与古代汉语语音的对应关系,减少发音争议,提 高研究的精确度。
古代汉语36字母概述
总结词:声母、韵母
这36个字母包括了声母21个,韵母15个。这些声母和韵母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古代汉语中各种各样的音节。掌握这些字母的 发音与组合规律,有助于我们解读古代文献,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
字母的历史背景
总结词:历史演变
古代汉语36字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发展演变,并在隋唐时期基 本定型。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汉语语音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传承
通过研究和了解36字母,现代人 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及古代 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 展。
05
CATALOGUE
36字母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当前研究的主要成果
音韵系统的构建
通过对古代汉语36字母的深入研究,学者们成功地构建了古代汉 语的音韵系统,为我们理解古代汉语发音提供了重要依据。
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与贡献
语音传承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在一定程度上 继承了古代汉语36字母的特点, 使得现代汉语语音具有历史连续
性。
汉字读音
36字母对于汉字读音的确定具有 重要影响,现代汉语中的很多汉 字读音仍然可以追溯到36字母。
01
03
02 04
语言学研究
上古三十韵部、36字母表
月[ at ]
元[ an ]
脂[ ei ]
质[et ]
真[ en ]
微[ əi ]
物[ ət ]
文[ ən ]
第三类
收唇音韵尾
-p、-m
缉[ əp ]
侵[ əm ]
葉[ ap ]
谈[am ]
中古(唐宋)三十六字母
全清
(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次清
(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全清
(不送气不带音的擦音)
次清
(带音的擦音)
唇音
重唇
双唇音
帮[ p ]
滂[ p ]
並[ b ]
明[ m ]
轻唇
唇齿音
非[pf]
敷[pf ]
奉[bv]
微[ ]
舌音
舌头
舌尖中音
端[ t ]
透[ t ]
定[ d ]
泥[ n ]
舌上
舌面前音
知[ ]
彻[ ]
澄[ ]
娘[ ]
齿音
泥(娘)[ n ]
余(喻四)[d ]
章(照三)[ ]
昌(穿三)[ ]
船(床三) [ ]
书(审三)[ ]
禅[ ]
齿音
精[ts ]
清[ts ]
从[dz ]
心[ s ]
邪[ z ]
庄(照二)[ ]
初(穿二)[ ]
崇(床二)[ ]
山(审二) [ ]
牙音
见[ k ]
溪[ k ]
群[ g ]
疑[ŋ]
喉音
影
晓
匣(喻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六字母
所谓字母,就是汉语声母的代表字。
三十六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汉语的声母系统。
五音: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字母)分为五类,即: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称为“五音”。
加上半舌音、半齿音,合称“七音”。
浊音、清音:音韵学家把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声纽(声类)叫做“浊音”,把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声纽叫做“清音”。
(声纽不等同于现代意义的声母)
(上表录自曹述敬主编《音韵学辞典》)
三十六字母,唐以前未有言之者。
相传出于僧守温,温亦唐末沙门也。
司马温公《切韵指掌图》,言字母详矣,初不言出于梵学。
至郑樵作《七音略》,谓华人知四声而不知七音,乃始尊其学为天竺之传。
今考《华严经》四十二字母,与三十六母多寡迥异。
四十二母,梵音也;三十六母,华音也。
华音疑非敷奉诸
母,《华严》皆无之。
而《华严》所谓二合三合者,又非华人所解。
则谓见溪群疑之谱出于《华严》者非也。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九八页,上海书店出版,1983年)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
世呼为“永明体”。
(南史·陆厥传)
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
(梁书·庾肩吾传)
《康熙字典》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上古声母
字母后“h”送气音。
“ng”是鼻音。
教材为三十二声母。
王力《汉语语音史》、《同源字典》均为三十三个,多一个“俟”母。
山母亦写作“生”。
声母亦称“纽”。
同纽为双声。
同类同直行,或舌齿同直行者为准双声。
同类同横行者为旁纽。
同类不同横行者为准旁纽。
喉与牙、舌与齿为邻纽。
参考书:王力《汉语语音史》34页、王力《同源字典》13、18页。
就古汉语学习来说,掌握上古音最重要,用处最多。
但古音学习来说,须以中古音为基础,熟悉中古音,可上溯古音,下推今音。
而且中古音有现成的资料和成果,比如《广韵》、三十六字母、等韵图等。
所以教材讲古声母是倒着推上去的。
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分合
分化:
帮滂并明
帮、非滂、敷并、奉明、微
从重唇音中分化中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
端透定泥
端、知透、彻定、澄泥、娘
从舌头音中分化中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
合并:
章、庄昌、初船、崇书、山
照穿床审
舌音章组与齿音庄组合并。
余、匣
匣
逆推,主要结论就是:
一、唇音少了四个,只有重唇音帮、滂、并、明四
个。
二、舌上音知、彻、澄、娘,在上古分别并入舌
头音端、透、定、泥。
三、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和牙音见、
溪、群、疑保留,和中古一样。
正齿音照、穿、床、审、(禅)一分为二。
四、“余下”问题就是“余匣”。
关于“等”的概念
古人把韵分为四等,主要是就韵母中的主要元音及介音(韵腹及韵头)的发音状况而言的。
四等的分别,
实质在于韵母发音时口腔开口度的大小(洪细)。
清代音韵学家江永《音学辨微》说:
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
等韵图是反映汉语声、韵、调配合关系的分栏表格。
一韵分四栏,从上往下为一、二、三、四等。
等本指韵而言,但因声母、韵母有一定的配合关系,所以声母也跟着分等。
音韵参考书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63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李申等《音韵答问》,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