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上古声母

合集下载

第五节上古声母的研究

第五节上古声母的研究

第五节上古声母的研究上古声母的研究比韵部的研究要困难。

韵部可以从诗歌韵文中得到大量证据,声母只能从谐声、读若、异文、假借等材料发现线索,这些材料既零散又头绪纷繁,难于董理。

一、钱大昕的古声母研究钱氏对古韵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其创见在于声母方面。

他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一直被认为是上古声母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

古无轻唇音b、p→f /m→o,换言之,上古的“帮滂並”变成了中古的“非敷奉”,中古的“非敷奉”后来都读f。

上古的“明”变成中古的“微”,“微”后来变成了零声母。

“奉”是擦音,无所谓“平送仄不送”,全变成同部位的擦音,而“非敷”都发音为f,所以不用考虑全浊清化的结果。

古无舌上音d、t →zh、ch、sh /d、t →o这条规律比较复杂,从上古到近代,同时与“喻四归定”和“全浊清化”的纠缠。

上古的“端透定泥”变成中古的“知彻澄娘”,“定”母还变成中古的“喻四”,而后经过近代“全浊清化”,“平送仄不送”,“定”母分别变成同部位的“端”、“透”母,“澄”母变成同部位“知”、“彻”。

“喻四”变成了零声母。

者:都、赭(zhe3)、楮(chu3)奢(she1)也(喻四):地他池二、邹汉勋的古声母研究他把正齿音“照、穿、床、审”各一分为二,成为“照、穿、神、审”(后称章组字)和“菑、初、床、所”(后称庄组字)二组。

他的更重要的贡献是把“菑”组合并于“精、清、从、心”(后人将之描述成“菑”即庄组字发音接近精组字,可以看成是同一音位),把“照”组合并于“端、透、定”(后人把这个照组,其实是章组字描述成章组发音接近端组字,是与端组发音接近的同一个音位。

),这个发现就超越六朝、直达上古了。

即通常所说的照二(庄初崇山俟)和照三(章昌船书禅)后来合并成中古的“照穿床审禅”一组,在上古“庄组”发音接近“精组”,而不说是从精组分化出来,和不说“章组”是从“端组”分化出来一样,是一种谨慎的做法。

唐书P125之图很好地阐释了卷舌音历史的分分合合。

普通话手抄报资料上古声母文字稿

普通话手抄报资料上古声母文字稿

普通话手抄报资料上古声母上古声母综述上古,指先秦两汉时期。

上古时期汉语共同语声母系统究竟是什么样的面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里介绍上古声母系统的一些主要特点。

相对上古韵母研究而言,声母研究的材料要少得多,可以用于上古声母研究的材料有谐声材料、古代注音材料、通假异文材料、声训材料、对音材料、方言材料和汉藏语系民族语言材料。

根据这些材料,学者们研究出了上古汉语声母系统的几个主要特点。

古无轻唇音由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首先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

“古无轻唇音”,是说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p]”、“滂[p']”、“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奉[v]”、“微[w]”。

唇齿音声母是从双唇音声母演变出来的。

例如“辈” 读双唇音,说明的上面的声旁“非” 在古代读双唇音。

汉语方言中还保留这些痕迹。

例如,湖南衡山,“浮(起)”、“孵(鸡崽叽)”、“(黄)蜂” 的声母分别读“袍”、“抱”、“烹”。

湖南东安的“冯,逢,缝” 等读“彭”。

这个结论主要是根据上古典籍中大量的通假异文、注音、声训材料及谐声字现象提出来的,例如:通假异文:封域/邦域附娄/部娄扶服/匍匐伏羲/庖羲芜青/蔓青汾水/盆水古代注音:《说文·女部》:“娓,读若媚。

”《说文·肉部》:“膴,读若谟。

”声训材料:《释名·释州国》:“邦,封也,封有功。

”《释名·释姿容》:“负,背也,置项背也。

”“望,茫也,远视茫茫也。

”《释名·释宫室》:“房,旁也,在堂两旁也。

”《尔雅·释言》:“靡,无也。

”谐声字:非--悲辈排裴反--版板扳叛番--播潘蟠鄱奉--棒捧埲菶未--妹寐昧魅以上这些材料可以充分说明上古时期的重唇音和轻唇音是混而不分的,但还不足以说明“古无轻唇音”,现代方音则可以予以证明。

上古的声母系统

上古的声母系统

上古音的声母发布时间: 2007-12-30 18:09:42 被阅览数: 213 次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上古音的声母第一节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和方法研究上古声母主要依据的是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声训、注音、重文、通假字、联绵字等材料。

其方法一般是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

研究上古声母还有一项重要的材料,即谐声字,不过清人只认识到谐声字是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而对谐声字在研究上古声母方面的妙用,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第一个把谐声字作为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并通过系统归纳同声旁字组的方法以确定上古声母的学者是西人高本汉。

下面我们对几项主要材料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异文“异文”是指上古文献中同一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伏羲”与“庖羲”。

声训声训是指古注释家对被释词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所作的训释,如《释名·宫室》[①]:“房,傍也。

室之两旁也。

”注音注音是指古代注释家用同音字或反切为某些字所注的音,如《说文解字》:“ ,未萦绳,一曰急弦之声。

从糸争声,读若旌。

”又如《左传·成公二年》:“请曲县繁缨以朝。

”《经典释文》:“繁,步干反。

”重文重文是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异体字。

《说文解字》中除正文收了9353个小篆字外,同时又将一些异体的籀文及古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的六国文字)收列于小篆之下,如:“份,文质僣(“備”之误)也。

从人分声。

《论语》曰:‘文质份份。

’彬,古文份。

……”谐声字谐声字即形声字。

《说文解字》中有80%以上的字都是谐声字。

如:童——僮瞳穜曈董幢撞衝憧鍾……以上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即异文中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声训中的被释词与训释词、注音中的被注字和注音字、重文中的古字和今字、谐声字中的主谐字和被谐字。

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按说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如果在今音(指中古音)中它们的读音不相同,如“童”的声母中古音是“定”[d],“撞”的声母中古音是“澄”[¥],这说明它们在两汉以后发生了分化。

王力上古声母表

王力上古声母表

王⼒上古声母表
王⼒上古声纽表(33)
据王⼒《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10⽉第⼀版
同纽者为双声: 刚、强同为见母同类同直⾏或⾆齿同直⾏为准双声:
著(端)彰(章)
同类同横⾏为旁纽:劲(见),强(群)
同类不同横⾏为准旁纽:它(透),蛇(船)
喉与⽛,⾆与齿为邻纽: 影(影),景(见)
跟三⼗六字母⽐较:明显不同有
第⼀,少了8个:知彻澄娘,⾮敷奉微
第⼆,多了5个:庄初床⼭俟
第三,照组拟⾳有变化。

练习
伏(并,职)羲,古书有时写作“包(帮,幽)牺”,就是⼀个⼈不,从古⾳上能否进⾏解释?
3、《庄⼦`逍遥游》:“抟扶摇⽽上者九万⾥”注,扶摇,旋风。

《尔雅释天》:“扶摇谓之飙”。

郭璞注:“暴风从下上”《说⽂》“飙,扶摇,风也”,从您的⽅⾔结合古⾳知识,您认为这就是⼀种什么语⾔现象。

上古声母

上古声母

中古声母推上ph-滂ph- ,phl- ,phrb-並b- ,bl- ,brm-明m- ,ml- ,mrmɡm̥-
mb-,
• k-见k-, kl-,kr• kh-溪kh-, khl-,khr̊ŋ • ɡ-群ɡ- ,ɡl- ,ɡr• ŋ-疑ŋ-, ŋl-,ŋrŋɡ • ʔ-影q-,ql-,qr• ɦ-匣ɡ-, ɡl-,ɢ-,ɢr-,ɢl• h-晓qh-,qhl-,qhrmh-,ŋh• ɦʲ云ɢ-,ɢl-,ɢr-
重纽三等字在现代方言中有读作来母的: 臉,居奄切om ,今读 i214 飲/m ,厦门白读im44 驗Noms,广东乐昌长来话i33 眉m,温州眼眉毛中的眉读同梨 ei31,比较《方言· 一》:“東齊曰眉, 燕代之北鄙曰梨。” 明mN,湖南耒阳明年的“明”说良 i24 逆N,汉越语相反义说gươc5
C-r->r->MC.l凉 藏文ɡraŋ(凉, 冷) 量 藏文ɡraŋs(数目) 粒 藏文ɦbru粒 慄 藏文sbribs(战慄) 臉 藏文ɦɡram (腮,颊) 篱 藏文bres(栅,栏) 連 藏文ɦbrel(连) 六 藏文druɡ
蓝 泰文 ɡraam
• *Cl->C• *C-l->l->MC.j• *Cr->C• *C-r->r->MC.l-
上古声母
上古声母:[p]C[l/r][j]• 声基C: • 钝音:W唇音、合口软腭音喉音 K开口软 腭音喉音 • 锐音(到中古演变为):T端组、精组、章 组、以母 R:知组、庄组 • 冠音p-:r-、l-、s-、m-、ŋ-、P-、T-、 K-、Q• 介音: -r-、-l- 、-j-
响度(Sonority)与发音强度 (Phonological strength)
冠音(次要音节)例子

上古到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

上古到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

上古到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声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决定了一个字的发音。

从上古到中古,声母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化。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发展过程。

在上古汉语中,声母的发音较为简单,主要有三个音系:浊音、清音和送气音。

浊音指的是声带振动的音,如/b/、/d/、/g/;清音指的是声带不振动的音,如/p/、/t/、/k/;送气音指的是发音时伴有气流冲出的音,如/f/、/s/、/h/。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声母系统逐渐演变,出现了一些新增的声母。

其中一个重要的演变是从上古到中古时期,清音和浊音之间发生了合并。

在上古汉语中,清音和浊音是分开发音的,但到了中古汉语时期,清音和浊音的发音方式逐渐接近,清音变得浊化。

例如,原来的清音/p/变成了浊音/b/,清音/t/变成了浊音/d/,清音/k/变成了浊音/g/。

除了清音和浊音的合并外,声母系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上古汉语中,没有/s/这个音,但在中古汉语中,出现了/s/这个音。

这个变化是由于/s/音在其他方言中的存在,逐渐被汉语所吸收。

另外一个重要的变化是送气音的减少。

在上古汉语中,送气音比较常见,如/f/、/s/、/h/,但到了中古汉语时期,送气音的数量减少了。

例如,原来的送气音/f/变成了无声音/h/,原来的送气音/s/也减少了使用频率。

总体来说,从上古到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是清音和浊音的合并,新音的出现以及送气音的减少。

这些变化使得声母系统更加丰富和复杂,也为后来的汉字演变和发音提供了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变化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逐渐演变的过程。

每个时期的变化都有其原因和影响,这些变化也反映了汉语的发展和演变。

对于研究古代汉字和汉语的发音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起来,从上古到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是清音和浊音的合并,新音的出现以及送气音的减少。

这些变化使得汉语的声母系统更加丰富和复杂,也为后来的汉字演变和发音提供了基础。

上古声母ppt课件

上古声母ppt课件
13
2、古无舌上音
上古没有舌上音。只有舌头音。 三十六字母的“知彻澄”,在上古分别读
“端透定”。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
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 与端透定无异。 ”
14
端知不分 古读“猪”为“都”。《檀弓》“洿其宫
而猪焉”,注:猪,都也。南方谓“都” 为“猪”。《书·禹贡》“大野既猪”, 《史记》作“既都”。 猪,陟鱼切,知母;都,当孤切,端母。
三等: 方 芳 符 武
舌音 一四等: 都 他 徒 奴
二三等: 陟 丑 直 女
牙音:
古苦 渠 五
齿头音:
作 仓 昨 苏徐
正齿音照系二等: 侧 初 士

照系三等: 之 昌 式 食 时
喉音:

呼胡于以
半舌 :

半齿:

4
“声类”是反切上字的分类
四十一声类和三十六字母代表不同的时代。自陈 澧发明反切系联法得出《切韵》的声类,我们对 于早于三十六字母时代的汉语声母有更多的了解。
古读营(于倾切)如环。《韩非子》“自营为 私”,《说文》引作“自环”。按:环,户关 切,匣母。
古读营如还。《诗·齐风》“子之还兮”,《汉 书·地理志》引作“营”。师古注:“《齐诗》 作‘营’,《毛诗》作‘还’。”按:还亦户 关切。
28
喻四归定 古读逸(夷质切)如迭。《书· 洛诰》史
迭,《逸周书· 去殷篇》作史逸。按:迭, 徒结切,定母。 古读夷(以脂切)如弟。《易·涣》:“匪 夷所思。”《释文》:“夷荀本作弟。”
在陈澧看来,“声类”和“字母”一样,指的就 是声母。但由于“声类”是归纳反切上字得来的, 反切上字是区别i介音的,而现代语音学上讲的 “声母”是不区别i介音的,所以在后人看来, “声类”还不能完全地看作是“声母”。

上古三十韵部、36字母表

上古三十韵部、36字母表
歌[ ai ]
月[ at ]
元[ an ]
脂[ ei ]
质[et ]
真[ en ]
微[ əi ]
物[ ət ]
文[ ən ]
第三类
收唇音韵尾
-p、-m
缉[ əp ]
侵[ əm ]
葉[ ap ]
谈[am ]
中古(唐宋)三十六字母
全清
(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次清
(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全清
(不送气不带音的擦音)
次清
(带音的擦音)
唇音
重唇
双唇音
帮[ p ]
滂[ p ]
並[ b ]
明[ m ]
轻唇
唇齿音
非[pf]
敷[pf ]
奉[bv]
微[ ]
舌音
舌头
舌尖中音
端[ t ]
透[ t ]
定[ d ]
泥[ n ]
舌上
舌面前音
知[ ]
彻[ ]
澄[ ]
娘[ ]
齿音
泥(娘)[ n ]
余(喻四)[d ]
章(照三)[ ]
昌(穿三)[ ]
船(床三) [ ]
书(审三)[ ]
禅[ ]
齿音
精[ts ]
清[ts ]
从[dz ]
心[ s ]
邪[ z ]
庄(照二)[ ]
初(穿二)[ ]
崇(床二)[ ]
山(审二) [ ]
牙音
见[ k ]
溪[ k ]
群[ g ]
疑[ŋ]
喉音


匣(喻三)

上古到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

上古到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

上古到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在古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声母是一个重要的语音要素。

声母指的是在一个音节的开头发出的辅音音素。

在汉字拼音中,声母通常用一个拉丁字母来表示。

在古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声母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变。

在古汉语中,声母的数量相对较少,大约有十个左右的声母。

这些声母包括:b、p、m、f、d、t、n、l、g、k。

这些声母是古代汉语中最基本的辅音音素,它们在古代汉字的发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汉语逐渐演变为中古汉语。

在这一过程中,声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声母的数量增加了。

中古汉语中的声母数量增加到了二十个左右。

除了古代汉语中的声母,中古汉语中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声母,如:j、q、x、zh、ch、sh 等。

这些新的声母丰富了中古汉语的声音系统,使其更加完善。

除了声母数量的增加,中古汉语中的声母还发生了一些音变。

其中一个重要的音变是清浊音的分化。

在古代汉语中,声母b、d、g等是浊音,而p、t、k等是清音。

然而,在中古汉语中,这些声母发生了音变,清音和浊音开始分化。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声母d在中古汉语中分化为两个不同的音素,一个是清音t,一个是浊音d。

这种清浊音的分化使中古汉语的发音更加准确和规范。

中古汉语中的声母还发生了一些其他的变化。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声母l在中古汉语中发生了音变,变为了r。

又如,古代汉语中的声母n在中古汉语中发生了音变,变为了l。

这些变化使中古汉语的发音更加丰富多样。

总的来说,从古代汉语到中古汉语,声母经历了数量增加和音变等演变过程。

这一演变使中古汉语的声音系统更加完善和丰富,为后来的汉语发展奠定了基础。

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发音和语音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汉语提供了参考。

清儒关于上古声母研究的主要观点

清儒关于上古声母研究的主要观点

清儒关于上古声母研究的主要观点引言清儒是中国古代学派之一,对于上古声母的研究有着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介绍清儒关于上古声母的主要观点,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

1.声母的概念清儒认为声母是构成汉字读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声音单位。

它在汉字的发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声母的分类根据清儒的研究,声母可以分为清音和浊音两大类。

清音是在发音时声带张开,无浊音的音节,如“p,t,k”。

浊音则是在发音时声带收缩,带有浊音的音节,如“b,d,g”。

3.上古声母的变化与演化清儒注意到上古汉语声母变化的规律性,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提出了三个主要观点:3.1声母的二次转化清儒认为,上古汉语声母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二次转化。

例如,“p”在特定的语境中可能转化为“m”,这种转化是由于声母与后续音节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3.2声母的复位现象清儒指出,上古汉语声母可以出现复位现象,即声母的位置在一些情况下会向后变化。

例如,原本的“b”音在某些音节中可能变为“p”的音。

3.3声母的堆叠与自由变化清儒还观察到声母之间可以发生堆叠与自由变化的现象。

这意味着两个或多个声母可以连续出现,并产生不同的发音效果。

4.清儒的观点对声母研究的意义清儒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为后世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他的观点不仅丰富了对声母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汉字的读音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结论通过介绍清儒关于上古声母研究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声母的分类、变化和演化机制有着独到的见解。

清儒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读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于汉语语音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以上就是清儒关于上古声母研究的主要观点的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谢谢阅读!(字数:253)。

上古汉语声母变化规律

上古汉语声母变化规律

上古汉语声母变化规律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上古汉语声母的变化规律,这可有意思啦!你知道吗,上古汉语的声母和咱们现在说的可大不一样。

比如说,有些声母后来消失了,就像一些古老的宝贝,慢慢不见了踪影。

以前呀,有个叫“复辅音声母”的家伙,它可复杂啦。

就好像一群小伙伴挤在一起,后来呢,它们慢慢散开,各自有了新的变化。

还有哦,有些声母的发音位置和方式也变了。

就好比一个人换了个姿势站着,感觉都不一样了呢!比如说,原本比较靠后的发音,可能变得靠前了。

而且呀,这种变化可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是经过了很长很长时间,一点点变过来的。

就像我们成长一样,慢慢地,不知不觉就有了变化。

你想想,这是不是很神奇?上古汉语的声母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精灵,在时间的长河里跳着独特的舞蹈,变出了各种花样。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挺有趣的?咱们接着探索!稿子二:亲,来啦!今天咱们一起瞅瞅上古汉语声母变化规律这个好玩的事儿。

上古汉语的声母啊,那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的变形记!比如说“见母”,以前可不是现在这样读哦,它变得更温柔或者更有力了呢。

还有“帮母”,也经历了一番奇妙的旅程。

就像是一场冒险,它不断地调整自己,适应着语言的发展。

有时候啊,几个声母会融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新的声母。

这就好像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在一起,变成了一种全新的色彩。

而且这种变化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地域啦,不同地方的人说的上古汉语声母可能会有点不一样的变化。

还有人们的交流和融合,也会让声母悄悄地改变。

就像不同的河流汇聚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水流。

上古汉语声母的变化规律,就像是一个大大的谜团,等着我们一点点去解开,去发现其中的乐趣和奥秘。

怎么样,是不是对上古汉语声母的变化规律有点好奇啦?。

上古三十韵部、36字母表

上古三十韵部、36字母表
中古唐宋三十六字母上古三十二字母王力不送气不带塞音和塞擦音的擦音唇音唇齿音非pf敷pf舌音舌头舌尖中音舌上舌面前音舌尖前音精ts牙音舌根音喉音零声母半舌音舌尖边音半齿音舌面鼻音加摩擦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音边音和半元音不送气不带音的擦音擦音唇音齿音精ts
半舌音
来[ l ]
半齿音
日[ ]
泥(娘)[ n ]
余(喻四)[d ]
章(照三)[ ]
昌(穿三)[ ]
船(床三) [ ]
书(审三)[ ]
禅[ ]
齿音
精[ts ]
清[ts ]
从[dz ]
心[ s ]
邪[ z ]
庄(照二)[ ]
初(穿二)[ ]
崇(床二)[ ]
山(审二) [ ]
牙音
见[ k ]
溪[ k ]
群[ g ]
疑[ŋ]
喉音


匣(喻三)
上古三十韵部
阴声
入声
阳声
第一类
收舌根音韵尾
-o、-k、- ŋ
之[ ə ]
职[ ək ]
蒸[ əŋ ]
幽[ u ]
觉[ uk ]
冬[ uŋ ]
宵[ o ]
药[ ok ]
侯[っ]
屋[っk ]
东[っŋ ]
鱼[ a ]
铎[ ak ]
阳[ aŋ ]
支[ e ]
锡[ ek ]
耕[ eŋ ]
第二类
收舌尖中韵尾
-i、-t、-n
全清
(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次清
(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母相近
亦称“旁纽双声”,指的是发音部位相 同的同类声母彼此相近。
请参考课本544页。
另外,有些不同类的声母在上古也往往相近、
相通,如喉音和牙音就属于这种情况。如 “影”的声符是“景”,属牙音见母;“匣” 的声符“甲”也是牙音见母字。又如“见” 字有两读,一作“见”,属牙音见母;一作 “现”,属喉音匣母。
营 於
还 乎
喻四归定
即中古的喻母四等字,在上古应属定母。
这也是曾运乾提出来的。
证明材料

谐声:
喻母四等字
炎 俞
定母字
谈 偷


证明材料
古读:
古读“易”为“狄”。“易”,以豉切,喻
四;狄,徒歷切,定母。 声训: 《释名·释亲属》:“妻之姊妹曰姨。姨, 弟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姨”,以脂 切,喻四,“弟”,徒礼切,定母。
所以只好找出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需要说明的是:“见”,拟音为[k],不是说 “见”在上古时读[k],而是“见”的声母是 [k],是用“见”代表[k]这个声母。
上古声母的几个重要论断
结合现代汉语方言谈声母之间的异同。
古无轻唇音

这是清朝人钱大昕提出来的。见于 他的《十驾斋养新录》。
课本544页。讲解。 所谓“古无轻唇音”,就是说上古 没有“非敷奉微”四个声母,它们 是中古时期才从“帮滂並明”四个 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黄侃在音韵学方面的贡献
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远绍汉唐,近
承乾嘉,多有创见,自成一家。
在音韵学方面对古音作出了切合当时言语实
际的分类。晚年主要从事训诂学之研究。黄 侃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 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 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 等数十种。
字对译“bu”。
朝鲜语“风”读[puŋ],“方”读[paŋ],“文”
读[mun]。
古无舌上音
这也是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来
的。
课本544页。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说先秦两汉时期还
没有舌上音“知、徹、澄”三母,它们是后 来才从舌头音“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呈”,澄母;“逞”,徹母;“桯”
证明材料
借词:
日本语、朝鲜语中的汉语借词,也都将
舌上音读为舌头音。
日本语“郑”念[te]。
娘日归泥
这是近人章炳麟《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提
出来的。
所谓“娘日归泥”,是说上古没有“娘”、
“日”二母,它们是后来从“泥”中分化出 来的,在上古都属于“泥”母。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涅”从“日”声,中古属泥母;乃,中古属 泥母,仍,中古属日母。 声训: 《释名》:“男,任也”;“尔,昵 也。”“男”、“昵”,中古属泥母; “任”、“尔”,中古属日母。 方言: 现代闽方言、粤方言仍无“日”母。
证明材料
异文:
《诗经·郑风·清人》:“左旋右抽。”,
“抽”,《说文》引作“搯”。中古时, “抽”;徹母,“搯”,透母。
《尚书·禹贡》:“导菏泽,被孟猪。”,
《史记·夏本纪》作“明都”。
证明材料
方言:
甘肃、陕西等地读“斫”为[tuo]。厦门、
潮汕、临川等方言,大多仍读舌上为舌 头。 陈,现代厦门方言念[tin],福州方言念 [tiŋ]
钱大昕简介
除史学外,于所涉诸学,多有创获。《三统
术衍》﹑《四史朔闰考》为其研治天文历算 学的代表作,深为同时学者推重。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是其在 音韵学上的卓见。 《十驾斋养新录》,后世以之与顾炎武《日 知录》并称,赞钱氏为“一代儒宗”。 一生著述甚富,后世辑为《潜研堂丛书》刊 行。
上古声母
上古声母研究概况
上古声母的研究是从清代钱大昕开始的。后
来章炳麟、黄侃、曾运乾、钱玄同、周祖谟、 王力等先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关于上古声母的研究,问题尚不少,各家意 见有分歧。此外还有个上古有没有复辅音的 问题,看法也不尽一致。
什么是字母
教材544页。
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
文》引作“文质份份”。
证明材料
方言验证:
吴方言、广东话、客家话等,都不同程度地
保留有重唇痕迹。特别是厦门话,至今没有 轻唇音。
房,厦门话读[pɔŋ]或[paŋ],福州话读为
[puŋ];“肥”,厦门话读[pui],福州读 [puei]。
证明材料
对音材料
梵文buddha,古代译音浮屠(图),“浮”
(音听),透母。
证明材料
声训:
《说文》:“田,陈也。”《史记·田敬仲
完世家》:“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
“田”、“陈”古音相同。中古时,田,透
母;陈,澄母。
新文化运动中音韵学
1919年2月17日,林纾的文言小说《荆生》在
上海发表,小说塑造了一个叫荆生的“伟丈 夫”,另有三位人物为田其美(影射陈独 秀)、金心异(影射钱玄同)、狄莫(影射 胡适)。田、金、狄三人倡导新文化运动, 与“伟丈夫”荆生邂逅,荆生痛击田、金、 狄三人,并借荆生之口,痛诋新文化运动。
曾运乾在音韵学方面的贡献
在音韵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声纽”
的研究上。他提出了古纽“喻三归匣”“喻 四归定”的论点,认为喻纽三等字跟匣纽是 同类,得到大家的认可;提出《切韵》音系 不只是韵类有洪细的区别,声类也有洪细的 不同。声类和韵类的洪细恰好是相应的。认 为中古有51类声纽。
等(一)
等:是等韵图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等韵学
的核心,同时也是等韵学中不太好懂的内 容。„„清代等韵学家江永是这样解释“等” 的,他说:“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 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音学辨 微·八辨等列》)
等(二)
用现代语音学来解释,所谓“洪大”是指发
音时元音的舌位比较后比较低,如[α ]、 [ɔ ]、[о ]、[u]等元音属之;所谓“细”就 是指的发音时元音的舌位比较前比较高,如 [i]、[e]、[ε ]、[a]等属之。
元音舌位图
等(三)
为什么又有“洪大”、“次大”、“细”和
“尤细”的区别呢?这是因为元音的高、低、 前、后也是相对的,如“高”还有高和半高 之分,“低”还有低和半低之别,所以大有 洪大、次大,细有细和尤细的区别。
证明材料

谐声
喻母三等字 匣母字
云 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证明材料

古读材料
喻母三等字 古读在匣母 有 或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中古时期
“方”属非母,轻唇音;“旁”,属并母,
重唇音;“雱”,属滂母,重唇音。
“奉”属奉母,是轻唇音;“琫”,属帮母,
重唇音;“捧”,属滂母,重唇音。
证明材料
异文:
《庄子·逍遥游》:“汾水之阳”,司马彪
本又作“盆水之阳”;
《论语·雍也》:“文质彬彬”,许慎《说
证明材料

谐声:
積,精母
两读: 省:所景切,山母;息井 切,心母。 参:所今切,山母;仓含 切,清母。

责、箦、帻, 庄母
梢、捎、稍, 山母
消、逍、 霄,心母
上古声母相近的判定
一般说来,所谓古音相同是指两个字的声母
和韵部都相同,即具有“同纽双声”和“叠 韵”的关系。 纽: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 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 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里 头是关键,是中心,是声音之枢纽。
喻三归匣

这是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在他
的《喻母古读考》一文中提出
来的。也就是说,喻母三等字
(曾运乾称为“於”母,今多 称作“云”母)是从古代的匣 母中分化出来的。
曾运乾(1884~1945)简介
音韵学家。字星笠,晚年自号枣园,湖南省
益阳人。自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历任 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教授。他在 考古、审音方面的造诣颇高。

钱大昕(1728~1804)简介
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
号竹汀,晚号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今上海 嘉定人)。 撰成《二十二史考异》,纠举疏漏,校订讹 误,驳正舛错,优于同时其他考史著作。著 有《宋辽金元四史朔闰考》《宋学士年表》 《元史氏族表》《元史艺文志》《元诗记事》 《三史拾遗》《诸史拾遗》及《潜研堂金石 文跋尾》等。
照二归精
这是黄侃提出来的。
照系二等字归“精”系。照
系二等字来源于“精清从 心”。
黄侃(1886-1935)简介

字季刚,湖北蕲春青石 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 岭大樟树人。原名乔馨, 处,主张“为学务精”、 “宏通严谨”。他重视 字梅君,后改名侃,又 师承,但不墨守师说, 字季子,号量守居士。 常以“刻苦为人,殷勤 1886年4月3日生于成 传学”以自警。虽是名 都,1935年月10月8日 声赫赫之学者,且身体 殁于南京,年仅49岁。 虚弱,仍致力学术而不 倦,“惟以观天下书未 遍,不得妄下雌黄”, 发愿50岁后才著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