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迁移教案中图版必修二
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学案中图版必修2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了解人口迁移的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3.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①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②定居地的行为。
2.类型
3.国际人口迁移
(1)新大陆发现以前: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③旧大陆。
(2)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④跨洲迁移活动,如欧洲人向⑤美洲移民,⑥非洲
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⑦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移民等。
(3)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⑨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发展中国家⑩优秀人才移民到发达国家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了一些变化
4.国内人口迁移
(1)不同时期的表现
a.古代历史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使人口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迁移。
b.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河北、山东一带人口迁往?东北地区
“走西口”:?河南一带人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c.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自由迁移较少,主要表现为国家有组织地移民支援内地、
1。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学教案设计)(无答案)
不平坦。
【活动2】:诺特斯特人口发展模式的中国,建国头四年“人多好办事”是主导思想,建国后四年,经济得到发展,社会趋于稳定,大规模战乱终结。
4年来全国净增人口4600多万,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了23%。
1949年后的首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超过了6亿人。
讨论:1、世界人口变动的主要要素有?2、这些要素的关系是?3、分析图可以看出,人口增长具有特点?4、分析图还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的转变是的下降开始的。
二、人口增长模式(继续分析图),(一)、讨论:~1、原始低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4、主要分布地区有(二)、讨论1、高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4、主要分布地区有(三)、讨论1、增长下降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征是2、人口增长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是:3、这种人口增长模式是“”4、主要分布地区有材料三:诺特斯特,美国人口学家,1902年8月16日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阿尔马小镇,1936年他建立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口研究所,1946年帮助联合国建立人口处(1969年扩大为人口司),并担任第一任处长,1959年任联合国人口诺特斯特:理事会主席。
诺特斯特从宏观方面论证了人口转变的经济根源,把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人口转变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现代化使生活水平的提高、采用控制疾病的新手段等原因,促使死亡率下降。
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子女培育费用增长,妇女就业率提高和社会地位上升,摒弃了传统的家庭观念,使人口生育率下降。
早在1944年,他就预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发达地区人口的发展将会出现以往西欧曾经历过的人口转变过程:出生率升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加速增长,从而构成人口压力,阻碍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
他证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不仅适用于欧洲、北美等国,也适用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是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所必然导致的普遍的客观规律。
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迁移》教案
最新中图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迁移》教案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学目标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懂得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具有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积极作用。
2.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迁移在原因、形式以及流向上的不同特点。
3.使学生了解新建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概况与特点、原因及作用。
教学重点造成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新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及作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新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示意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与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大势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内容,但是人口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而移动的,不是静止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和我国人口的迁移问题。
【引导阅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阅读课本国际人口迁移的有关内容以及“19世纪以前人口迁移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和分布有哪些关系? 2.人口迁移有哪些作用?3.什么叫人口迁移?并根据要求填写下表: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迁入表中的楷体字为学生填写。
【引导归纳】请同学们思考: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前面大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小结如下: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人口迁移的不同点是:其一是主要流向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是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即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而战后,则是从发展家流向发达国家。
其二,迁出、迁入的地区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区是欧洲,主要迁入地区是南、北美洲,、印度、日本等国的劳工迁出,以及非洲黑人的贩卖。
而战后,除去北美洲、大洋洲仍为迁入地区外,欧洲则由原来的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则由原来的迁入变为迁出。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2 人口的迁移2-中图版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材分析】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共分为两部分,一是人口的迁移,二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
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本节的重难点。
教材通过设问的方式巧妙的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结合课程标准在教学时应适当的多举案例引导学生来分析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事实和所了解的历史实例展开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对于我市的人口迁移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环境背景储备知识。
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而结合我市基本情况及学生认知,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中。
通过前面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口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和开放式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并结合案例让学生能够分辨人口迁移。
培养学生判断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案例及图表,使其能够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关注家乡人口迁移的现状,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1.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视频、文字、图片资料平板电脑【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并整理人口迁移相关的资料、案例。
2.利用电脑软件,编制有关于调查本市人口迁移的问卷。
二、教学活动三、板书设计(一)人口的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图版 必修2
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种族歧视人口迁移的原因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是没有要求的。
但在其人口问题的学习中,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学习中,都会涉及人口在不同地区间流动的问题。
高中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对人口迁移现象的认识条理化,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本节教材从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入手,讲述了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和影响因素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说明按不同标准人口迁移可分为多种,接着又重点介绍了国际、国内两种人口迁移方式,尤其是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本节重在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如果学生只能复述出几条原因,我们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原因;如果学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说明,表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
背景资料背景材料: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工程,其淹没涉及范围之广、淹没损失之大、移民人数之多,在国内外工程建设史上是空前的。
据1992年统计,三峡水库按正常蓄水位175米方案,库区淹没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当时属四川省管辖)21个县(市、区),需要移民84万。
考虑到人口自然增长等因素,到2009年工程建成,共需动迁113万人。
三峡库区百万移民是非常艰巨的。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困落后,特别是人多地少,产业劳动力容量低,使得移民环境容量不足,这是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难。
●三峡地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加上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给移民安置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障碍。
●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在水库移民问题上,如果处理不当,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可能会留下闹返迁的后遗症,成为影响地区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上述情况说明,三峡移民不仅规模大、难度大,而且关系重大,甚至可以说,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移民。
中图版地理必修2二第1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全章)教学案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12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您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宗旨,欢迎您下载使用!超级资源(共4套51页)中图版地理必修2二第1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全章)教学案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世界人口增长1.总趋势人口不断增长。
2.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工业革命之前比较缓慢工业革命后一些工业化较早的国家人口持续增长20世纪后半叶亚非拉国家和大洋洲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世界人口总数急剧增长二、人口增长模式1.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世界各国人口的变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
2.人口增长的阶段性特点经历了“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过程。
3.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增长模式特点“高高低”模式(Ⅰ期)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十分缓慢过渡模式高增长阶段(Ⅱ期)高出生率, 死亡率却急剧下降, 自然增长率增大, 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增长下降阶段(Ⅲ期)出生率以较快速度下降, 死亡率缓慢下降, 自然增长率下降“三低”模式(Ⅳ期)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状态。
有些国家甚至已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变动不宜等待自然地进入增长下降阶段, 以至低增长阶段。
要大力发展经济, 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采取各种措施, 延缓人口的增长速度。
[温馨提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原因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 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 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 这也正是人口增长模式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原因。
中图版必修二1.2《人口的迁移》word学案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知识梳理1.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___________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①新大陆发现后,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主要有:_________人口向_________移民,_________被殖民者贩卖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居民向国外移民等。
②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__________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即_________;__________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__________移民;人口迁移__________发生一些变化。
(2)国内人口迁移①我国历史上,经过西晋的__________、唐朝的__________、北宋的________引起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后,使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
②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_________、_________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________地区,________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
③建国后,又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国家实行_____________的制度,人口自由迁移较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区间的人口流动_________,迁移规模_________,人口迁移主要从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迁移。
④20世纪初,_____________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__________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往往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的人口迁移。
(3)社会文化因素中_________、_________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__________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导学案设计
1.2人口的迁徙导教案(上)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虑问题)一、人口迁徙的空间形式1、人口迁徙的观点:人们出于某种目的,挪动到以外,改变其2、人口迁徙的种类:永远性迁徙、迁徙;自觉迁徙、迁徙、集体迁徙;自觉迁徙、人口迁徙、国内人口迁徙的行为。
迁徙迁徙3、国际人口迁徙⑴新大陆发现前,人口迁徙主要集中在。
⑵新大陆发现后,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活动。
⑶二战后国际人口迁徙的特色:①(劳务输出)为其主要形式。
②数目增添,连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移民到发达国家。
④人口迁徙发生了一些变化。
4、国内人口迁徙⑴不一样期间的表现①古代历史期间:西晋永嘉之乱、唐朝由向迁徙。
②清朝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走西口”③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人口援、工农业建设。
④改革开放后到目前:人口迁徙规模地域迁徙。
⑵重要形式:的人口迁徙。
从、北宋靖康之难,是人口大规模的一带的人口迁往一带的人口迁往、等地迁徙较少,主要表现为国家有组织地移民支,主要表现为从地域向向的迁徙是目前生界各国特别发展中国家广泛人口迁徙现象。
第二部分随堂检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以下问题)★★1、对于人口迁徙观点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域之间的空间挪动,均为人口迁徙B.参加国际旅行活动属于人口迁徙的范围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徙D.属人口迁徙范围的迁徙人口,其空间挪动距离一定达到1000千米以上★★2、以下人口的空间挪动现象,属于人口迁徙的是()A.某老人去外处旅行B.某学者出国讲学C.某家庭乔迁新居D.三峡移民★★3、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徙的主要种类是()A.乡村到城市B.城市到乡村C.乡村到乡村★★4、二战前后都是人口主要迁出地的是()D.城市到城市A.亚洲B、非洲C、北美洲D、南美洲★★5、以下地域在国际人口迁徙中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的是()A.亚洲B、拉丁美洲C、欧洲D、大洋洲★★6、20世纪80年月中期以来,我国迁徙的特色有()A.从城市迁往乡村B、规模小、频次低C、由内陆迁往边疆D、流感人口大量增添★★7、读以下图,联合国情剖析,当时我国人口迁徙的方向和年纪组成是()①城市迁往乡村②乡村迁往城市③人口浓密地域迁往人口稀少地域④人口稀少地域迁往人口浓密地域⑤主要迁出人口是中青年⑥主要迁出人口是老年人A、②③⑤B、①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8、左图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徙表示图。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人口的迁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区别出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2.通过图表分析,了解当前人口迁移的类型。
【过程与方法】1.设置一系列师生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与方法。
2.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培养关注细节、关注身边的人生态度。
2.通过深圳崛起的材料,激发社会责任感和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类型;【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类型。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承上启下【投影】深圳市前后照片对比以及深圳市人口数量变化,回答问题。
材料:深圳市2009年和2010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分别约为890万和1036万,而2010年深圳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是1.2%。
学生思考:(1)请计算2010年深圳市新增人口数量和自然增长人口数量,并比较两者的差异。
(2)分析造成两者数量差异的原因。
答案:(1)新增人口数量是146万,自然增长人口数量是10.68万,新增人口数量远远大于自然增长人口数量。
(2)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教师: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地方人口的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还包括人口的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1.人口迁移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教师总结:人口迁移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学生:思考人口的迁移就是人口的空间移动吗?教师总结: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如下:教师总结:学生思考:学生练习: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必须达到1 000千米以上答案 C解析: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教案2 中图版必修2
人口迁移教案教材分析: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法学法:1.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展示、播放录象等手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讨论,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划分小组,将学生分成6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做好分工:发言人、组织者、纪律监督者教学程序:[导入新课]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学生阅读]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中图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迁移》word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增添、迁徙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徙教课目的1.经过典型案例使学生懂得人口迁徙在客观上拥有促进种族、民族的交融和经济文化的沟通等踊跃作用。
2.使学生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代口迁徙在原由、形式以及流向上的不一样特色。
3.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徙概略与特色、原由及作用。
教课要点造成国际人口迁徙的主要原由和对地域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徙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意义。
教课难点人口迁徙的原由及作用。
教课方法比较法、讲解法。
教课媒体世界人口迁徙表示图、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徙表示图。
教课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与我国人口增添与散布大势以及影响人口散布的要素等内容,可是人口是跟着社会的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而挪动的,不是静止的。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世界和我国人口的迁徙问题。
【指引阅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红六个小组阅读课本国际人口迁徙的有关内容以及“19 世纪从古人口迁徙表示图”,思虑以下问题 1. 人口迁徙与人口增添和散布有哪些关系? 2. 人口迁徙有哪些作用? 3. 什么叫人口迁徙?并依据要求填写下表: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前的人口迁徙第二次世界大战此后的人口迁徙迁徙原由 [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均衡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充劳动力供求关系上的地域差别迁徙人口的流向从欧洲迁往美洲欧洲由人口迁出变成迁入从非洲抢掠黑人到美洲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域变成迁出地区中国、日本、印度移民开发东南北美洲和大洋洲仍为迁入地域亚和美洲迁徙的特色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大量增添迁徙的意义促进了迁入国和地域的经济发展减少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外籍工人主要散布在北美、西欧、西亚、南美、南非一个国家人口的移出,关于和缓所在国人口过多的压力,有必定的利处,但也常常造成人材外流为移入国供给了低价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国的经济发展表中的楷体字为学生填写。
中图 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
地
的梦想以及要做出的努力, 努力的方向,学习到对
结合今天的学习,说出自己 终身发展有益的地理
迁移可能的原因。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生态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
标准
政治因素 影响因素
人口的迁移
概念
社会文化因素
分类
其他因素
2/2
难点:运用案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实例分析、读图分析、分组讨论、案例探究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 导入
教师活动
前面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 分布,了解到世界人口或者说人口数量 变化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即自然 增长。那么,天津人口数量变化又取决 于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人口的迁移 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 是不是可以从概念当中提炼出关键词 呢?
中图 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
教学设计
科目
地理
课题
人口的迁移年级ຫໍສະໝຸດ 高一课时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45 分钟
授课教师
赵月荣
课程类型
新授
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知识与技能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和特点。 1. 利用身边实例,画出迁移路线,结合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影响人口迁
过程与方法 移的主要因素。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 1.通过结合身边实例,并延伸到自己以后的迁移,使学生明确自己以后
值观
2.通过分析原因归纳因素,促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 展的人口观、环境观。
重点:人口迁移概念和影响因素;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方向、原因和特点。
移(跨越行政界线)、定居地变化和时 用电子书包,上传答案。对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1)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结合实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人口迁移的客观社会效果,树立生产方式决定人口迁移的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准备】白板、地理教室数字立体地形图、学生小组调查、视频、PPT、学案【教学过程】导入:播放《春运》的视频。
春运,一场迁徙,一路归途,家是他们共同的抵达。
交通运输部给出的数字2017年春运全国发送旅客将近30亿人次,多么庞大的数字。
这么庞大数字的背后是因为有很多人离开了家乡,视频中出现的这些人在过年的时候都选择了回家,那么他们离开家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导致大量的人口移动呢?了解这些原因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人口迁移。
课下同学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准备,学案通过小组合作已经完成了,并且课下同学们对身边的迁移的现象进行了调查,相信这些准备都会为本节课的学习带来帮助。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学生从概念里找出关键词。
归纳人口迁移的要素:空间移位: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居住地变更:必须改变定居地。
练习:判断是否发生了人口迁移。
学生讨论回答。
过渡:既然人口迁移都是带有一定目的的,那么目的是什么呢,人们为什么要迁移呢?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呢?这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我们将会从国际人口迁移的案例中、国内人口迁移的案例中、再到我们身边的人口迁移的现象来寻找答案。
“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这句话仿佛在说迁移是带着人类的一种美好的期望,是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其实未必所有的迁移一定是美好的,这其中也许还夹杂着一种无奈,也许也带着一种心酸,我们从两段视频中感受一下。
(一)国际人口迁移学生观看视频《非洲奴隶》。
视频中人口的迁移发生在不同的国家,这是属于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主要划分为19世纪前和二战以后两个时间段,小组课下已经完成表格。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案考点直击14、15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学测目标】1. 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 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诵读复习锦囊“考点直击14、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知识点。
二、考点回顾1.当堂默写2.核心考图三、思维导图1 / 3【当堂检测】(2016南通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年各省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 人口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为正值的省区主要分布在( )A. 东部经济地带B. 中部经济地带C. 西部经济地带D. 东北经济地带2. 形成该年我国人口迁移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净迁入地区就业机会多B. 净迁入地区优惠政策多C. 净迁出地区矿产资源少D. 净迁出地区人口数量多(2016苏州模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了大规模的“移民潮”,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
读右图回答3~4题。
3. “移民”大量涌入东部主要从事的产业是( )A. ①B. ②C. ③D. ④4. 大量移民迁入,不可能改变东部城市( )①人口年龄结构②人口性别结构③人口再生产类型④环境人口容量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2016宿迁模拟)下图为“某国人口年龄结构图”。
读图回答5~6题。
5. 由图中数据可知( )A. 该国男女性别比例失衡B. 外来移民人口数量超过本国人口数量C. 该国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 移民缓解了该国人口老龄化趋势6. 导致外来人口迁入该国的主要因素是( )A. 气候B. 经济C. 政治D. 家庭(2016南京模拟)7. 目前影响叙利亚大量人口向欧洲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2016苏州模拟)8.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1.2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教案设计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
(2)重点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资料或图表,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分析当今世界某个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情感目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难点】1.掌握人口迁移的特点;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个人实例导入,以自身从曲阜迁往济南为例,引出人口迁移。
二、新课讲授(一)人口的迁移学生活动: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满足什么条件?周围有哪些现象属于人口迁移?教师归纳: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满足条件:①居住地的改变;②改变居住地持续的时间(通常1年以上);③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学生活动:举出身边的人口流动现象,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现象。
过渡:判断一下自己的实例属于哪类人口迁移?教师归纳:2.分类:学生活动:读图,结合历史背景,小组讨论,思考二战前后,①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②这种迁移的原因有哪些?③主要有什么特点?图1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图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4.国内人口迁移三个时期分别提高文字、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人口迁移特点、原因。
采用提问(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师总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在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现象很普遍。
那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呢?教师举出大量实例,指导学生对教材的思考得出答案。
教师归纳:学生活动:做实例与影响因素连线题(三)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过渡:同学们,咱们学了关于人口迁移的知识,大家能对人口迁移进行评价吗?咱们以民工潮带来的影响为辩题,探讨一下民工潮带来的利与弊。
学生活动:分组整理论据,展开激烈的辩论赛。
升华:同学们,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人口迁移对于迁出迁入地来说有利也有弊,同时其作用也非常大,所以当今社会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现象很是频繁,同学们现在勤奋努力去读书,就是要使自己有能力到大都市里去寻找更好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人口的迁移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分析人口的迁移因素
[重点难点]:
人口的迁移原因
[讲授过程]:
[探索活动]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世界人口的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
[问题]为什么人口要迁移?经济因素,因为人口是从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
——人口的迁移
人口的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移动。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按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在新大陆发现后国际上发生了哪些人口移动?
新大陆发现:
从欧洲→美洲(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从非洲→美洲(黑人的血泪史)
从中、日、印等国→东南亚、美洲(华工的血泪史)
[问题]二战后国际人口出现了哪些特点:
劳务输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西亚
国际难民: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移向发达国家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的变化:欧洲(出—入)拉美(入—出)北美、大洋洲(入)
2、国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中国历史时期和解放后分别发生了哪些人口的移动?
历史上:
黄河流域——长江、珠江流域
河北、山东——东北(闯关东);河南、山西——甘肃、内蒙、新疆(走西口)新中国成立后:
支边:东部——西部边远地区
改革开放后:落后地区——发达地区
乡村人口——城市
二、迁移的原因:
分析前面的迁移,赋予很种迁移一个原因
得出迁移的主要原因: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历史时期的大迁移
现代社会的由落后区迁入经济发达区(图1—2—5)
城市化过程(乡村人口——城市人口)
大型工程项目移民(区域经济开发)三峡移民100万。
2、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战争(例)
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例)
3、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迫害、民族歧视、文化传统(中国的叶落归根)(例)4、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的差异(逐水草而居)
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自然灾害等)
5、其它因素:
家庭和婚姻
投亲靠友
逃避种族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