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纲和教科书,从学⽣实际情况出发,精⼼设计。
⼩编整理了初⼀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第⼀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标:教学⽬标1.使学⽣了解地球的形状及⼤⼩;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午线和⾚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经纬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法。
2.通过学⽣了解⼈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的科学思维能⼒及培养勇于探索、深⼊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数据表⽰地球的⼤⼩;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节地球和地球仪第⼀课时创设情境,引⼊新课:创设情境,引⼊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家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法看到地球的整体⾯貌,在古代,⼈们对地球的形状和⼤⼩是⼀个难解之谜。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挂图按照顺序展⽰出来,学⽣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图⽚边讲述。
图1:“天圆地⽅”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讲述第⼀幅图:“天圆地⽅”请学⽣讲述第⼀补充⼩结:在古代,⼈们认为整个⼤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地上的⼀⼝巨⼤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回答)总结:同学们都⾮常聪明,不像古代⼈⼀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地是平的。
随着⼈们活动范围的扩⼤,⼈们逐渐发现⼤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观点。
2. 教学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运动和变化。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种地球的图片、模型以及相关的教学视频。
2. 准备实验器械,如地球仪、天文望遥镜等。
3.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参观天文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 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教室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太空视角下地球的影片,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且与众不同。
2.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星球吗?影片中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3. 引出课题:地球和地球仪(二)新课教学任务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1:PPT展示地球的形状图片,请学生判断地球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活动2:通过PPT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大小。
活动3:讨论:如果我们要乘坐宇宙飞船去观光,你想选择哪个星球作为目标地?为什么?任务二:认识地球的运动活动1:观察PPT上的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活动2: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观察其中的特点。
活动3:PPT展示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带来的影响。
任务三:学习经纬线和地磁线活动1:PPT展示经纬线和地磁线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基本观点。
活动2:通过PPT展示一些常见的经纬度位置,让学生了解其意义。
任务四:了解地球的运动对人类的影响活动1:PPT展示一些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自然灾害的图片,如台风、地震等。
活动2:讨论如何应对这些自然灾害,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用表演的形式模拟人类对地球外形的熟悉过程。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培育同学的分析、比较力量。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熟悉地球外形的过程,使同学受到科学史(教育),培育同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通过观看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熬炼同学的观看力量、动手力量和表达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证明地球外形的证据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同学找出前人熟悉地球外形的历程的四个关键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分。
【教学预备】地球卫星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早上(下午)好!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惊奇的梦,在梦里,我遇见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分别问了老师不同的问题。
第一个人说:“我是从湖南省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贵州省来的。
”其次个人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中国来的。
”第三个人很特殊,他对老师说:“我是从火星来的,你是哪的啊?”老师:同学们,老师应当怎么回答他呢?同学:地球的。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是地球的。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
那么我们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毕竟是什么外形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熟悉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了解地球。
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外形吗?同学:圆的……老师:指着课前在黑板上预备好的地球卫星照片挂图。
老师: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很明显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外形,可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熟悉过程。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其次页,看一看图1、1老师组织课堂争论:将同学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对不同时期的探究图进行争论(1分钟),然后在各组请出一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外形的熟悉。
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
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学科组2022年9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整体分析【课标解读】·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教材教法】1.教材分析“地球和地图”部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地球与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地图的阅读及地形图的判读四方面的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图文并茂,使教材知识系统化,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近年来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根据经纬度(线)特点确定重大事件发生的经纬度、半球位置等知识的考查较多。
对地图的考查也较多,尤其是在各类经纬网地图上判别方向、在地图上判断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等,其中经纬网图、等高线图将是重中之重。
读图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平面图、极地地区经纬网图、地球公转图、地形图的判读等。
考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纬线、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划分、地球公转及五带的划分、地形图的判读等。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图文资料分析题等。
重点: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在经纬网上确定任意点的位置、地图的判读。
难点: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2.教法建议由于本章内容包括经纬网和地图等大量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图示法:利用挂图、手绘图、动图等不同方式来表示经纬网、半球的划分、地球的运动、地形图的判读,增强直观性。
1.2.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七年级地理(人教版2024)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师:展示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的数据,并出示“地球大小歌”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认真背诵,记忆地球大小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歌谣帮助学生记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小组活动: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1)地球表面积约等于 729亿个足球场。
赤道周长约等于客机飞行50 个小时的距离。
(2)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对比,感受地球的庞大;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地球在宇宙的渺小。
3.探究学习:地球仪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观察:认识地球仪上的点的线。
①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地球与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有太大变化。
(3)根据月相的变化,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过渡:我们现在凭借卫星可以明晰的了解地球形状的同时,也精准的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多大呢?1.展示地球大小示意图帮助记忆诗:庐山起义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2.拓展:展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6)小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过渡:为了方便同学们了解我们地球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拿生活中的事物来对比对比,你就能感受到我们地球母亲有多庞大。
3.展示对比地球与足球场的大小、飞机绕地飞行需要的时间。
相当于728亿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7000平方米)相当于客机沿赤道飞行50小时的距离(飞行速度800千米/时过渡:对于我们来说地球是十分庞大的,但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地球的大小算什么水平呢?4.播放不同星球与地球大小的对比。
展示太阳、月球的表面积,与地球进行对比。
太阳表面积大约是地球的11961倍;地球最大周长大约是月球的4倍二、地球仪过渡:通过数据和对比的方式,知道地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过于庞大,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地球,根据地球的形状我们制作出了它的模型——“地球仪”1.展示地球仪示意图和真实地球图差异:①有地轴:一个假想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两极(指向北极星为北极,相反为南极)②有经纬线:连接两极为经线;与经线相垂直的为纬线。
过渡:为了进一步了解地球仪,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球仪吧!2.展示地球仪制作步骤,说明要求,四、课堂检测1.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体现了以下哪个地理原理是()A. 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B.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C. 地球是一个正球体D. 地球表面起伏大2.人们常说“天衣无缝”,如果要给地球缝制一件衣服需要衣料约()A. 6371平方千米B. 960万平方千米C. 5.1亿平方千米D. 6.1亿平方千米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阅读右图地球仪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第1课时)
1.2.1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较的方式来认识地球的大小。
些角度认识地球的大小?(教师直接讲授还可以用比较的方式认识地球的大小。
)出示地球数据、操场和太阳月亮大小的图片(直接讲授即可,不用让学生计算,因为这不是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而是让学生能够从比较中再次认识地球的大小。
)过渡:地球如此之大,为了便于研究和学习交流,人们按照一定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起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阅读课本,并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活动提出的问题。
出示地球仪的图片,提出活动 2.同桌互相观察地球仪,说说你在地球仪上发现了什么?(提示:不同颜色代表什么?线又代表什么?虚线代表什么?)教师出示动画,并提问学生这些点和线的名称是什么(可以开火车回答)你还能找到特殊的纬线吗?(提示虚线表示)方法指导:为了让学生更快辨别清楚经线纬线,教学生一个口诀“横纬竖经”来记忆。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本和观察地球仪,找到一些特殊的点和线。
环节二新课讲授——深入学习经线和经度学生阅读课本,说出经线的特征定义: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叫经线。
形状:半圆长度:相等指示方向:南北方向(这个估计会有学生不清晰,需要板书讲解清楚)位置关系:相交于极点(教师也需要提示)数量:无数条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画好示意图,记住规律。
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记住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过渡:我们要更深入去学习经线,活动 3.小组讨论探究:说出经线的特征(3分钟)出示表格和任务:阅读课本p15 图1.11,根据表格的提示,从这些角度说出经线的特征,并尝试画出示意图。
(讲解时,教师同时要在黑板上板图)过渡:经线有无数条怎么更好区分每一条经线?引出经度的概念出示经线图,利用动画,展示经度的划分圈出两个20°,提问当两条经线度数一样时,我们怎么确定是东经,还是西经?讲解经度的划分规律(难点)利用动画和板图,并让学生尝试画出示意图。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等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2.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地球仪的过程。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地球仪模型3.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球仪的图片,提问: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是如何制作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地球仪。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仪,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为学习地理知识提供方便。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及其制作过程。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形状、大小、构造和自转等。
2.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并能使用地球仪定位和测量距离等。
3. 培养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3)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4)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地球仪(1)地球仪的构造原理(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3)地球仪的地理信息三、教学过程1. 地球的基本知识1.1 地球的形状询问学生,地球的形状是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成因。
地球的形状不是一个正圆,而是近似于一个椭球。
这是因为地球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向外的离心力和地球引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球近赤道处周长较大,面积也较大。
而赤道两极处周长较小,面积也较小,故地球形状呈扁球形。
而现在已经证明,地球的形状并不完全是一个扁球,而是由许多局部不规则的地形和海洋构成的复杂曲面。
这个曲面比扁球的形状更接近地球的实际形状,称为“地球的参考椭球面”。
1.2 地球的大小询问学生,地球的大小是多少?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及其量度方法。
地球的大小是指地球的直径或周长。
地球的直径等于赤道直径和极轴直径的平均值。
地球的赤道直径约为1.276万千米,极轴直径约为1.276万千米。
地球的周长是地球的赤道周长。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002万千米。
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磁测、测角、卫星测量等方法来准确获取。
1.3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询问学生,地球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其变化过程。
地球的内部构造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层。
地壳:距离地面最近的地球的一部分,是由岩石和土壤等组成的,厚度比较薄,在陆地上平均约30~40公里,在海洋上平均约5~10公里。
地幔:地壳下面的一层,太阳和地球中心之间。
它由非常厚的硅酸盐岩石和熔岩组成,因为地壳的重量负荷在地幔之上,所以地幔是矿物的最大储藏所在。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推荐5篇)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知道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1、能够用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2、能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周长和表面积。
3、认识地球仪。
4、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纬线。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讲授法教学工具:地球仪、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略)。
好的,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形状,这似乎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就如同我们知道太阳是圆形的,八月十五那晚的月亮是圆形的一样,因为我们能够看得到,但是,我们居住在地球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怎么知道它是个球体呢?我们今天就要了解人类是如何探索地球的形状的,这个探索过程可以说是漫长而且曲折,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由不科学到科学的过程。
2、认识地球的形状。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图1,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由“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虽然是进了一步,但是都是人们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进行的猜想,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而卫星照片是通过科技手段得出的证据。
学生阅读(五分钟)。
好了,大家阅读完这段材料,有什么感想?是否感受到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的那份坚持不懈勇气的勇气精神?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具备这种认真的求学精神,相信很多同学以后都会很出色。
好了,返到课本上,远古时代的人,生活条件非常简陋,他们没任何交通工具,每天都是生活在自家门口的几尺地方,除了他居住的地方,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他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的仪器设备,所以对天和地的观察,就靠一双眼,那单用眼睛看,看到地是平的,天是圆的。
再到后来,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发明了船啊马啊之类的交通工具,古人有机会去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多的东西,可能有一日,来到海边,经过观察,发现从远方驶来的船只,是先看到桅杆(船上用来挂旗帜、用来架设电线的杆),再看到船身。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1.1地球和地球仪》是七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网的构成及其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掌握经纬网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以生动形象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及其作用,掌握经纬网的构成,学会在地图上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据2.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3.经纬网的构成及其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地球仪,学会在地图上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4.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经纬网的构成。
2.地图:准备一些地图,用于让学生实践在地图上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3.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4.学习资料:准备相关学习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地球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地球和地球仪》同步高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认知过程第一阶段:猜想阶段1.古中国——“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周髀算经》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
天地各中高外下。
——《晋书·天文志》古代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
拓展:"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货币等方面的表现。
2.古印度——“地球是一个倒置的碗”图解:支撑地球的是几只巨大的大象;而大象又站在一只巨大的乌龟背上,它是印度主神毗湿奴的化身。
毗湿奴、地球、大象又被一条巨大的眼镜蛇环绕,眼镜蛇代表着水。
3.古埃及人认为地球像一个漂浮在海洋上的盘子。
4.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
5.古希腊人认为大地的形状像一个凸起的大圆盘。
6.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圆盾,由三条极大的鲸用背驮着,使它浮在大洋表面上。
小结:在几平所有的古代文明中,都有关于创世纪的传说,也有对世界(地球)的认识。
受限于人的视野和生活环境,早期的人们都认为大地是平坦的。
合作探究:后来一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些乐于观察思考的古代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大地”应该是个球体。
生活在21世纪的你能在生活中发现哪些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实例1:海岸看船实例2:登高望远实例3:月食实例4:卫星照片拓展:虽然同为地球,但图片的视角从非洲大陆上空变为了中国上空。
2017年,微信首次更换启动闪屏的这张新图片,右侧的图是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中国全景。
微信团队介绍称,此次展示”风云四号”拍摄画面,也是寓意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旨在向亿万微信用户展示华夏大地的河山风貌。
顺转:你们熟悉的看似简单的原理,古人依然走过了漫长的岁月!第二阶段:推测阶段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圆形而推断出地球是圆的。
第三阶段:证实阶段拓展: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视频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环
节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篇:“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师进修学校郑建红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
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直觉臆想证实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篇一」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教学过程:[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
(学生看书、思考、回答)[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
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
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
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
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经线纬线概念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圆弧状况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授课方案七年级地理授课方案第一节山东省 ____(省、市、区、县 )____(省、市、区、县 )教师进修学校郑建红授课目的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认识地球仪的根本构造。
2.经过认识人类研究地球形状的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想能力;经过学生课堂制作简单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着手实践能力。
3.经过学生认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研究真理道路的艰难与曲折,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研究、执着追求的精神。
授课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听闻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授课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授课准备教师多媒体授课课件、授课地球仪;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授课方案创立情况,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旅行太空画面,配解说词:北京时间 xx 年 10 月 15 日 9 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旅行了21 小时 23 分,行程长达 50 多万千米,环绕地球翱翔了 14 圈后,于 16 日 6 时 23 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
这标志住我国首次载人航天翱翔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学生 1蓝色的。
学生 2美丽的。
学生 3圆形的。
学生 4球形的。
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倒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 1忆历程──认识地球教师多媒体显现课本图 1.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谈论祖先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报告小组介绍代表答复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原由〔其他小组同学可思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直觉臆想证明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依照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觉到的也许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响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下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谈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
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臆想证实
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
(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解释)
学生2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学生……(教师对学生举出的现象及时做出评价,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探究)
教师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
教师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
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堂活动2 记数字──了解地球
教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教师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
(也可教师手绘版图来说明)
学生读图,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
(提醒学生指图说明)
教师提问(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增强感性认识):
1.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53倍)
2.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50小时)
教师(补充)经过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75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球体。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课堂活动3 看模型──研究地球
教师出示教学地球仪
学生观察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人一个地球仪,也可学生自备充气地球仪)
教师(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并有其他同学作补充。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
教师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
教师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
(为下节课学习经纬线作知识铺垫)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课堂活动4 动动手──制作地球仪
教师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可自己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拿出来,参照课本要求进行制作。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合作能力)
教师巡回指导,强调要领,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地球仪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师生评议评出制作地球仪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并请优胜组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
统一认识,保护地球
提出口号:我们拥有地球!地球是人类的惟一家园,保护地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