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PE十八讲】之十五:国内外PE机构的经典案例与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十八讲】之十五:
国内外PE机构的经典案例与评析
引言:
我国PE机构于1985年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从2009年以后进入迅速发展的通道;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进入高速发展期。两者虽然在时间上有差距,但是中国的PE机构在学习西方经验的同时,也正迎头赶上。
这里,我们来分享三个国内外经典的案例,黑石、鼎晖和KKR,
相信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机构和案例,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深入的思考。
一、黑石的经典逆转---希尔顿
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集团黑石于2007年6月宣布以260亿美元私有化希尔顿酒店集团,这个价格包括了黑石集团60亿美元的基金,
和200亿美元的贷款,参与的银行有高盛、美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美林、雷曼兄弟等华尔街银行,此次收购价为每股47.5美元,较前
一天希尔顿酒店集团收盘价溢价40%。
从2006年夏天,黑石报价每股30美元开始,双方经过多轮谈判,交易才最终达成;由于希尔顿知道黑石志在必得,因此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以至收购价格最终确定在每股47.5美元。但在收购完成之后,金融危机接踵而至,危机开始蔓延至实体经济领域,商务活动的大量减少,酒店生意陷入低谷,黑石不得不将希尔顿酒店集团的价值减记,外界估计,金融危机期间,希尔顿酒店市值已经蒸发60亿美
元,相当于黑石初始投入的全部资金打了水漂。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使得信贷市场几乎冻结,黑石通过杠杆收购而背负的沉重债务无法重组,为这笔交易提供贷款的高盛、美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美林、雷曼兄弟等华尔街投行,无法在市场中通过资产证券化来换取流动性,同时分散风险,这笔志在必得的战略投资,一度让黑石账面亏损了70%。
黑石把希尔顿私有化之后不久,就任命克里斯•纳塞塔担任希尔顿的CEO,大刀阔斧地对危机中的希尔顿进行改革,迁总部、换高管、大幅缩减经营成本、大力采用特许经营权策略,在克里斯任职期间,特许经营占到了希尔顿酒店的70%。在金融危机期间,希尔顿也不断扩张,酒店数量达到4000多家,房间数量达到了67万间,成为全世界扩张最快的酒店,大力布局海外市场。
随着金融危机的阴影慢慢散开和黑石集团的努力运营,希尔顿酒店入住率稳步上升,由2010年的68.4%提高至2013年的72.3%,2012年全年营业收入近100亿美元,息税前利润增长17%,净利润大幅增加66%至3.6亿美元。
最终,2013年12月,希尔顿以每股20美元的价格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筹资23亿美元,创下2013年美国资本市场融资额第二大IPO。超过了上个月刚刚上市筹资21亿美元的Twitter,仅次于石油天然气管道商Plains GP Holdings LP 29亿美元的筹资总额。希尔顿IPO也创下了历史上酒店类企业上市融资的最大规模记录。毫无疑问,黑石是希尔顿上市的最大赢家。在将希尔顿成功推动上市后,
黑石仍持有其近80%的股份,价值超过140亿美元,按此计算,黑石的投资回报率将超过2.5倍。
评析:
黑石的这次收购可谓是在悬崖边上走了一圈,整个过程经历了由万众瞩目到无人理睬,再到万众瞩目的阶段。回过头来看,黑石的这次高溢价收购,是因为它看上了希尔顿的资产品牌,黑石觉得值,就买了,再加上后来明确而有效的经营策略和整个市场的慢慢回暖,造就了超高的回报率。
因此,看也看出,一个PE机构要完成一个经典的收购,精准的判断、高超的运营才能和运气,三者缺一不可。
二、鼎晖投资的短平快---永乐家电
永乐家电的高额回报是鼎晖投资短平快方式的典范。2005年1月,鼎晖和摩根士丹利以每股0.92港元、共5000万美元的总价收购了永乐家电20%的股权。其中,鼎晖以约5440万港元认购了约5914万股永乐家电股份。
在上市前的2005年10月9日,摩根士丹利和鼎晖投资又行使了财务投资者购股权,分别购入8549.91万股、1385.56万股,总行使价约为1765万美元,相当于每股1.38港元。因此,鼎晖在永乐家电的投资共约7352万港元。上市半年后的2006年4月24日,鼎晖以每股3.225港元的价格向其他投资人配售了所持股份的一半,约套现1.177亿港元。这次配售完成后,鼎晖仍持有永乐家电36497642股
股份,按照协议,这部分股权要在第一次配售的90天后才可转让。
按2006年7月11日收市价2.125港元计算,其市值约为7750万港元,随着国美收购永乐,这部分股权的市值会产生相应变化。以此计算,鼎晖在15个月的时间里获利约1.22亿港元,投资回报率达到165%。
评析:
鼎晖投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PE机构,它的投资中既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股权收购,如南孚电池、蒙牛等;又包括我国较为普遍的快钱思维,此次永乐家电,就是鼎晖短平快投资的经典案例。
从时机来看,鼎晖的把握可谓精准,并与大摩一起,拿下永乐家电20%的股权;从战略上看,鼎晖没有恋战,现金为王。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短平快式的投资需要时间点的精准把握,当然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练成的。
三、并购之王KKR的金字招牌---劲霸电池
1987年,劲霸电池还只是食品加工巨头克拉福特下属的一个事业部,虽然业绩突出,但是与公司的主营业务并无太大关系,因此这吸引了像柯达、吉列等战略买家。在劲霸电池的总裁与KKR交流之后,KKR也嗅到了这个机会,并于1988年5月得到了劲霸电池。此次收购,KKR出价18亿美元,其中自有资金为3.5亿美元,但是当时的分析师普遍认为劲霸电池的价值在12亿美元左右,由此可以看出KKR 的态度之坚决。
在收购方案上,劲霸电池的35位高管共投入630万美元购买股份,同时,KKR给每一股股份分配5份股票期权,这样一来,劲霸公司管理层总共拥有公司9.85%的股权。在管理方案上,KKR把管理下级经理报酬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劲霸总裁坎得,并把坎得的资本投资权限从25万美元提高到500美元,此举大大地刺激了劲霸电池的扩张。
在公司取得独立话语权和期权刺激的双重激励下,劲霸电池在收购之后第一年,现金流就提高了50%,之后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这样高速增长的现金流让公司很快偿还了收购产生的债务。终于,1991年5月,劲霸电池发行3450万股票,IPO价格为15美元。上市之后,KKR通过出售部分股份,成功收回了其3.5亿美元的资本金。到1996年,KKR在劲霸电池的投资收益达到了13亿美元,其中包括了1993和1995年的两次配售和分红,同时也偿还了6亿美元的债务。
1996年9月,KKR通过换股把劲霸电池卖给了吉列刀片,截止到2000年9月,KKR以及周围的投资商总共从劲霸电池的交易中获得了23亿美元的现金和价值15亿美元的股票。
评析:
此次劲霸电池的收购虽然时间相对早一点,但是非常具有参考意义,因为它是KKR作为“MBO之父”的经典案例。虽然整个交易体量不大,没有像黑石那样引起全社会瞩目,但是收益仍然翻倍。KKR在这其中给予了劲霸电池管理层高度的信任,他们也不负众望,带领公司开创优秀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