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阅读与鉴赏重点突破:如何读懂诗歌

合集下载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诗词鉴赏是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也是高考中考生失分较多的一项。

怎样才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诗词的意境、探寻诗词的主题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突破。

一、从诗词的标题突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

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二、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三、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

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例如: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完整word版)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

(完整word版)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一:如何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时安排】1课时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海南、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李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例2: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解读】此为干谒诗。

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

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

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

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题目的作用:高考新课标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相对稳定,不会有大的改变。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指导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指导
题目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例如:刘桢的《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整首诗只言松而不言人,如果不在题目“赠从弟”上 下功夫,很难把握其主旨。由题目明白了诗是赠堂弟的, 才可能理解该诗托物言志,借咏松树来勉励堂弟保持节 操的主旨。
【参考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
动作细节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
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
的感情变化也可。
正衬
用次要内容(有相同性质或特点的
事物)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
5.
如用高衬更高,用好衬更好。
苦寒行 [南宋]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问题: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用士卒夜长冷难睡与贵人不知屏外寒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对士卒苦寒生活的同情,对贵人享乐的憎恶 之情。
古诗精讲
3.如何读懂诗歌: 1).读懂第一步:理解诗句内容: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 子。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如何快速理解和分析诗歌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如何快速理解和分析诗歌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如何快速理解和分析诗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语文阅读理解一直是高考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项。

尤其是对于诗歌这一特殊文体,学生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力应对。

因此,熟悉和掌握一些快速理解和分析诗歌的技巧对于高考备考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技巧,帮助学生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一、整体感知在阅读一首诗歌之前,要先对整体进行感知。

这包括诗歌的题目、作者、段落结构和行数等。

在快速理解时,可通过瞥读首尾句,获取大致的主题和情感倾向。

二、关注诗歌的文体和韵律在阅读诗歌时,要关注诗歌的文体和韵律。

诗歌的韵律通常由韵脚和节奏决定,诗歌的文体则决定了其表达方式和结构特点。

对于不同文体的诗歌,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把握其独特之处。

三、理解诗歌的修辞手法诗歌常常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比喻、拟人、排比、对仗等等。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抓住其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解读诗歌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许多诗歌都使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学生在阅读时要善于发现和解读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上下求索,理解隐喻和象征所代表的具体意义。

五、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子当读到一首诗歌时,一定要注意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和重点句子。

这些词语和句子往往能够给我们提供线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在整篇诗歌中的作用。

六、理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意图了解诗歌背后的背景故事以及诗人的意图对于理解诗歌非常重要。

背景故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诗人的意图则能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七、多角度解读与思考诗歌往往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在分析诗歌时,要保持开放的思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去理解诗歌。

这样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诗歌,也能够在高考中展现出独特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八、多维度练习与实践最后,要通过多维度的练习与实践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
①点出了写作的主要对象--画眉;②暗示诗歌题材可能为咏物诗,暗含可能运 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③抒发某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
对象 表明诗歌题材,暗含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
2022年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
地点、对象、事件 表明诗歌题材,暗含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
①“白下驿”,地点名,指出了事件发生的地点:②“饯”指出了具体事件,饯
用典包括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 吞万里如虎。”是用南朝宋刘裕的北伐胜利的事,表达自己北伐的 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是引用唐代杜牧的诗句,表 现扬州城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衰败。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 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 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 羡慕自由自在的渔樵生活。
四、读正文
读正文之3
(三)抓主要意象,推测情感主旨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 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 哀情等。
四、读正文
读正文之2
(二)抓关键词句
关键词:
①直接表明情感(或暗示情感)的词语,多为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 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如“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 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 “独”“闲”两字,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
•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总结之三:读懂诗歌的途径是分 清题材,有助于我们读懂诗歌 情感内容
常见的诗歌题材有: 咏物诗 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
怀古诗 闺怨诗 哲理诗等 下面我们来梳理诗歌题材
• 练一练 • 蝉(唐 虞世南) •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物态(蝉):“饮清露”“流响”, “居高 ”“声远”等。(托物)
小重山 端午 【元】舒岫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 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 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 怎么读出屈原的呢? • 诗下面有【注】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
练一练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情感? ——思乡怀人(怎么读出?)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衬托 写景时的 远近高低视听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清新质朴 清丽洗练 意境——淡雅幽静 判断诗歌类型——山水田园风光(山石 、田园 、 炊烟、鸡犬、柴门、南亩)
• 温馨提示:平常有关诗人相关内容的积累别忘了 利用
练一练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 人,却道海棠仍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 红瘦。又如: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因了解李清照,当然知道本诗是闺怨诗。 知道杜牧是晚唐诗人,所以多少都有所历 史的寄托。(物是人非之感)

02四法高效阅读准确解答诗歌鉴赏题

02四法高效阅读准确解答诗歌鉴赏题

【2025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02 四法高效阅读,准确解答诗歌鉴赏题一总体把握,四法快速读懂诗歌内容在诗歌鉴赏中,首先是要读懂诗歌内容,读懂是王道,读懂是鉴赏和表达的基础。

因为任何诗歌鉴赏都是分三步进行的,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二快速读懂诗歌内容的方法(一)读懂诗歌题目(二)读懂作者(三)读懂注释(四)读懂诗家语(情语景语典故倒装省略)三方法运用示例第一步:读标题,联作者,知人论世识概貌。

标题,通常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

作用如图:同时,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了解了诗人的经历与时代特征,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第二步:析意象,悟情语,抓住关键通诗意。

第三步:读注释,思典故,突破障碍深理解。

注释往往是解读诗歌的钥匙,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的暗示。

可介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和相关诗句,链接他人评价,帮助读懂诗句,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准确理解典故的内容,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意。

当然,掌握古代诗歌的结构技巧,也是鉴赏诗歌的必要条件。

抓住这些要素,再加上自己的阅读理解,读懂诗歌便已成竹在胸。

【真题研磨·读懂文题】一、(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读懂文本】第一步:读标题,联作者,知人论世识概貌。

从标题可以读出,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表明这是一首应答诗。

林希逸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学识渊博,儒释道兼修,他经常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阐释深刻的道理。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

•综 观 全 词 , 试 分 析 “ 心 事 ” 具 体 指 的 是 什 么 ? ( 3 分 )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 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 夜煮茶。
①思亲,盼望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 ②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 ③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
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重要字词、语序、省略)
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 读懂
会 鉴赏
精 表达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怎样才算读懂?】
1. 明白表层意思
• 能概括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 领会深层意思
•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角度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义:
• “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 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 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意象形成的氛围、感觉就是意境。
• 古代诗词中,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 着特定的情感,这就是特殊意象。领悟这些“意象”中的寓意, 就能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积累)
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2分)
标题可以帮助解读
一、内容事件 二、思想情感 三、表达技巧 四、诗歌类别 五、写作目的 六、写作背景 七、时间地点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 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 的向导。
归雁 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 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角度一:看标题,抓题眼
【例一】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怎样才能读懂诗歌?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怎样才能读懂诗歌?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怎样才能读懂诗歌?我们在做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时候,有一个前提就是首先要读懂,否则我们很难准确作答,但往往很多诗歌的语言较为生涩,那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怎样才能读懂诗歌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篇文章,相信能为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怎样才能读懂诗歌?古诗鉴赏是历年高考必考题之一,但考生该题的得分一直不理想,于是多数考生在复习备考时,热衷于对答题模式、名词术语等的死记硬背,以致出现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殊不知读懂古诗才是鉴赏的前提。

但纵观历年高考中的古诗,在理解上大多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难点,于是破译这些难点便成了读懂古诗的关键。

因此,在做古诗文鉴赏题时,一定要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信息,力求突破这些难点,切不可怀着逃避或侥幸的心理知难而退,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若不能真正读懂,答题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完全是做无用功。

下面结合2014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古诗鉴赏题,谈一谈读懂古诗的方法,希望对2015届考生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读懂诗歌方法1.抓住重点词语。

新课标卷Ⅱ第8题:“韦庄在诗中是用什幺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原诗如下: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有考生认为该诗是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来表现诗人孤独思乡之情的,前两句写“曾经”,为虚,后两句写“灯前”,为实。

如此理解虚实,似无不可,但诗歌的感情并不能由此引出,表现手法和情感把握出现了逻辑断层。

这首诗在理解上有两个很重要的词语:“惯”和“等闲”。

“惯”是“习惯”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意思,那幺前两句的大意是:曾经已经习惯于离开家乡,把浪迹天涯当作很平常的事。

这样,联系后两句梦见家乡的。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课件(43张))-优秀课件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课件(43张))-优秀课件

(1)《咏素蝶诗》
(2)《征人怨》
(3)《春日秦国怀古》 (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参考答案:(1)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题材
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2)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
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 (3)①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件(怀古);②点明
• 1、读不懂诗歌。 • 2、答题思路不清晰。 • 3、答题不规范。
诗歌怎么读
掌握3步阅读法,理解诗歌不偏差。
抓标题
(一)把握标题信息
(二)带着标题去读诗
(一)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 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④揭示作品的线索; ⑤表明诗歌的题材; 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如:
3.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
诗歌语言为了力求凝练传神,蕴含极丰富的审美信息,往往会以 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省略压缩的情形比较复杂,譬如省略句子 的一些主要成分,或主语,或谓语,或宾语,句中的介词也常常被省 略,所以要求考生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这也是一种可能考到的 题目。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 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 但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将其精简为二十个字。作者留下了 大量的空白,让我们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 充完善。有时就连极关键的动词也可以全部省略。如温庭筠《商山早 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按句意当为:闻鸡声,出茅 店,见残月一弯,上板桥,踏秋霜,留下移行足迹。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如是点明了诗歌采用了哪一种或哪几种手法(如【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样的问法),此一要点则可省略。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明,作者怎么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作。

3、此手法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有时可以省略)。

二、情感主旨提炼类
第一种:情感主旨提炼=抒发了什么情感+内容分析(先提炼情感,后结合事实分析)
第二种:情感主旨提炼=描写什么+表达/寄寓/揭露什么(先分析事实,后提炼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答题技巧在高考语文考试中,鉴赏诗歌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理解和分析一首诗歌不仅需要对语言的敏感度,还需要了解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本文将介绍高考诗歌鉴赏的知识点和答题技巧,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高考。

一、基本知识点1. 诗歌的格式:在鉴赏一首诗歌之前,首先要了解诗歌的格式。

常见的格式有五言、七言和现代诗等。

掌握诗歌的格式有助于理解诗歌的韵律和语言。

2. 诗歌的体裁: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特点对于鉴赏诗歌非常重要。

例如,古代诗歌体裁有古体诗、词、曲等,而现代诗歌则有自由诗、长诗、短诗等。

对于每种体裁都要熟悉其特点,并能在答题时准确地判断出诗歌的体裁。

3.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诗歌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意境的文学形式。

在鉴赏诗歌时,要去感受诗中所表现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的主题和情感。

关注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意境。

4. 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语言常常比较精练、简练,修辞手法多样。

鉴赏诗歌需要注意其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对偶等,以及特殊的词语运用和意象构建。

二、答题技巧1. 阅读全文:在答题前,要先仔细阅读整首诗歌,了解其整体结构、意境以及表达的主题。

通过全面了解诗歌,我们能更好地回答相关问题。

2. 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在阅读诗歌时,要留意诗歌中的关键词,包括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等。

这些词语往往是表达诗歌主题和意境的关键。

3.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研究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了解诗歌的韵律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音感,而格律则与诗歌的格式和体裁有关。

4. 理解诗歌的意义:在答题时,要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义和含义。

注意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和主题,从而能够正确地回答与之相关的问题。

5. 综合考虑:在诗歌鉴赏题中,往往会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

要综合考虑诗歌的格式、体裁、语言特点以及意境等因素,从而做出准确的答题。

总结:高考诗歌鉴赏是一个需要一定技巧和知识积累的考点。

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精品PPT共26张)

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精品PPT共26张)

二读诗人:知人论世功夫深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人,三司盐铁副使陈洎之孙,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 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元祐初年,苏轼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 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 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亦能作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 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
篮舁:即“篮舆”,指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 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也说古时一种竹制的坐椅。《晋书·孝友传 ·孙晷》:“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於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 扶持。” 宋·欧阳修 《丰乐亭游春》: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①从题目上来看,有“酬”“ 和”“赠”“次韵”“答”等 字眼。②或表谢意(含婉拒)情 感,或表深情,或表干谒,或 表心志。
内容 情感
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人。大致有以下几 种方式: ①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②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 但不必用其原字。 ③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④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 序都须相同。
诗歌的题目,有的有标志词“酬、和、赠、次韵、答”,有的词带有一定的情感,如“怀、思、送、寄、 答”等词,这些词往往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①直接找出显性“情语”,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 ②细心寻找隐性“情语”,即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 又”“惟”“空”“可”“岂”等。需要引起注意。 ③明确“情语”出现的位置。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在 中间及小序中;隐性“情语”一般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①揣摩所写景物的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方面的特点,进而把握情感:早春之 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 情;秋冬给人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②善于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③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 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技巧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技巧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技巧古代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底蕴,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成为了考生备考时的一个难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技巧,帮助考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一、通读全文在阅读一首古代诗歌之前,首先要进行全文的通读。

通过全文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诗歌的整体意境和主题,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每一句诗句的含义。

通读全文时,要注意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象,并注意诗歌中可能存在的修辞手法。

二、把握题旨把握题旨是古代诗歌鉴赏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理解诗歌的题目和开篇句,可以快速把握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有些古代诗歌的题目经常包含有关的提示词汇,如《登鹳雀楼》、《秋登宣城谢眺楼》等。

在把握题旨的基础上,可以逐句进行理解和分析。

三、注重文言文表达古代诗歌通常使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因此对于考生来说,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古代诗歌时,要仔细理解句子的结构,注意句子之间的衔接关系。

同时,要注意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修辞手法常常被用于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注重音韵格律古代诗歌非常注重音韵格律,考生在鉴赏时也应该注重这一点。

通过注意每一句话中的韵脚和平仄的搭配,可以更好地理解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古代诗歌常用的韵脚有平水韵、仄水韵、平仄平韵等,考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韵脚的搭配规律,更好地领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五、注意上下文的联系古代诗歌多以典型的个别写景手法为特点,因此在鉴赏时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

有时候只看一两句诗句是很难理解整个诗歌的意境和内容的,只有通过理解上下文,才能对整首诗进行更全面的把握。

六、注重个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往往是多重的,每个人对于诗歌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在阅读古代诗歌时,考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通过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相联系,对诗句进行个人的理解和感悟,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古诗词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古诗词

总结方法
(五)看意象,品意境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
,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意象:含有特定情意的物象。 意境:由意象组合构成的艺术境界。
【例五】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
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
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六)再现情景,设身体验 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的情景,设身进入
这一情景中去体验、感受其意境和情感。 要有再现诗词画面的习惯和能力。
练习
通过联想或想象,描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这两句诗句的画面,品味其意境。



赏 01
2024高考专题复习
❀ 如何读懂古诗词
古代诗歌基本知识介绍
(一)了解诗歌发展的概况:
《诗经》 《楚辞》
汉魏五、七言 古体诗
唐诗(近体诗)
宋词
元曲
明传奇(剧本)
清(集大成) 现代诗(自由体、律诗)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古诗 古体诗 乐府诗(题目上有的加“歌”“行”“吟”“引”等)
句数、字数、格律要求不严格
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 民生疾苦诗、哲理诗及其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羁旅思乡之情。
从军行 杨炯

2023年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

2023年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

送别类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杨柳、长亭、南浦、酒
思乡类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 双鲤、捣衣

愁苦类
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 凉气氛
梧桐、芭蕉、流水、猿 猴、杜鹃鸟、斜阳
、 抒怀类 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菊花、梅花、松柏、竹、 黍离、冰雪、草木
年份 卷别
新高考Ⅰ卷 新高考Ⅱ卷
选文题目
《赠别郑炼赴襄阳》

主观题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 用?请简要分析。
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 析。
2020年 全国Ⅰ卷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古诗词常见典故
⑪商女:即歌女,比喻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 ⑫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⑬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⑭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⑮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⑯五柳:隐者 ⑰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⑱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⑲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⑳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含蓄
互文见义
补充省略!还原语序!重要词语!
文言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例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理解其含义。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答案:(1)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 答案: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茂盛的。 (3)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答案:重,意动用法,以……为重。
省略主语

高考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一般指的是在高考中考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高考中经常会出现一篇诗歌作品,并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解读和评价。

以下是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1. 阅读诗歌:首先,要认真阅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注意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

2. 分析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歌的行数、句子结构、韵律和押韵等。

同时,注意诗歌的篇章结构和意象的呼应关系。

3. 解读主旨: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核心意义,包括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情绪。

4. 辨析修辞:注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理解为什
么作者要使用这些修辞手法。

5. 寻找象征:诗歌中常常使用象征来表达深层含义,要注
意寻找诗中的象征意义,分析象征与具体形象之间的联系。

6. 评价诗歌:在鉴赏诗歌时,要从艺术性、思想性、感染力、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出合理的论证和意见。

在高考中鉴赏诗歌,不仅要理解诗歌本身,还要能够将自
己的观点和思考与诗歌内容进行结合和展开,展示自己对
诗歌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重点突破:如何读懂诗歌一、高考情况分析(一)相关高考试题举隅及分析1.(2011江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参考答案】诗坛地位,无人可敌;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2.(2012江苏)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参考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参考答案】:(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3.(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l)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分)【参考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参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二)命题特点近三年江苏高考的诗歌鉴赏不管提问的形式有何变化,但最终都落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读懂上,总分10分,至少有8分直接考是否读懂诗歌。

有的题目仅限于对诗歌表层含义的理解,同时加以适当的概括就行。

如:《春日忆李白》的第一题、第三题,《醉眠》的第一题。

而有的题目还需读懂诗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比如《春日忆李白》的第二题,《梦江南》的一、二题,《醉眠》的二、三题。

二、二轮复习情况分析(一)考点分析★【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虽说,考试说明中没有直接设置读懂诗歌这一考点,但对诗歌中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及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都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

★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二)学生的难点及原因分析(1)由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如平仄、押韵、字数的限制,导致词语的省略、颠倒,学生无法读懂或曲解字面意思。

(2)由于学生生知识储备不足,比如一些具有象征和和特殊含义的意象、典故不能够理解。

(3)归类整理复习的意识缺乏。

比如,不懂将诗歌根据题材分类去理解,且对常见的送别诗、边塞诗、怀古咏史诗等这些题材的诗歌内容和情感也缺乏一定的储备。

(4)过渡关注诗句本身,忽略诗句以外的包括作者、时代甚至连诗歌下面的注解和题干,而这些往往是读懂诗歌的抓手,或是命题者留下的读懂诗歌的“钥匙”。

三、读懂诗歌的方法指导(一)读懂诗歌表层含义的方法指导例1:(2013江苏卷第二题)“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学生常见答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感慨时光易逝的复杂心境。

【参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虽不如“厌恶官场”那么明确,但应该还算正确。

但“感慨时光易逝”与“追求恬淡”却相距甚远,原因就是“簟”“便”无法理解,然后就抓住了“时光”不放,自然就成了“时光易逝”了。

“便”运用组词法,应该就是“便宜”之意,根据语境引申一下即“适宜”的意思了。

将“簟”解释为睡觉用的“席子”还是有好些方法的,比如根据字形中的竹字头,根据题目“醉眠”,根据上下文的“好鸟不妨眠”、“梦中频得句”,或联系已学李清照《一剪梅》中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应该都能推断出来。

例2:(2011年江苏卷的第一题)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字面含义翻译:李白的诗作无人可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解析】:在理解含义的过程中,要注意第二句中的“思不群”是主谓短语,而非“动宾短语”,这里的“思”是名词“思想情趣”;要在三、四句前加上主语“李白的诗作”。

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就自然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诗坛地位,无人可敌;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因此要读懂诗歌的表层含义,我们也应该像文言文翻译一样运用以下方法:★ 实词推断--- 字形推断、知识迁移、联系上下文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补充举例: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里的“可怜”联系下文的美景,即为古义“可爱”之意。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里的“悦”和“空”在理解时就必须使动。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时就应该调换语序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4、“人面不知何处,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后一句理解时必须倒装和补充,即“桃花依旧(于)春风中笑”。

(二)读懂深层含义的方法指导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春日忆李白》就直接点明在春天,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和仰慕的这一主要内容。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春日忆李白》题目中的“忆”就直接点出了对李白的思念与仰慕。

再如《春夜喜雨》《天净沙·秋思》作用3:题目显示诗歌题材,暗示诗歌内容。

因为相同的诗歌体裁,有大体相似的诗歌内容。

如《鹧鸪天·送人》《在狱咏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例1.((2007江苏卷)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途迷茫的郁闷之情。

【解析】:(1)我们从诗歌题目“送人”可以先大体上把握诗歌的题材为“送别诗”。

(2)回忆送别诗常抒发的感情:①依依不舍的留念、离愁别恨②情深意长的勉励、赞颂、祝愿之情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3)依据送别诗的大体情感,再结合这首诗的诗歌内容,确定这首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例2:(08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解析】:(1)根据题目“金陵凤凰台”,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歌的题材,即怀古咏史诗.(2)回忆怀古咏史诗的可能会有的思想感情。

(3)再结合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就可以得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 知识链接:各种不同题材的诗歌常见情感(1)惜别送别诗: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2)思乡怀远诗:(羁旅行役诗)①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②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③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④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3)山水田园诗: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4)边塞诗:①.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②.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③.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5)怀古咏史诗: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6)闺怨诗:①.借闺情表现个人志向,抒发个人情怀。

最典型的是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是唐代诗人,张籍身居高位,诗人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

因而诗人在临应试前作这首诗,借以征求意见。

②.男子代女子言,抒发对远行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在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思念远方之人,但很少有诗歌流传,于是,男子代女子言,抒发思念之情。

如王昌龄《闺怨》便描写了一位闺中少妇。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③.女子直抒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情。

代表作家是李清照。

(7)写景抒情诗:具体的情感种类极多,只能根据不同的景来确定相应的情感。

(8)咏物诗: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例3(2013年安徽卷)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