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一)(2)
2021新高考语文Ⅰ卷古代诗歌阅读《寄江州白司马》诗歌赏析解析及试题解析

2021新高考语文Ⅰ卷古代诗歌阅读《寄江州白司马》诗歌赏析解析及试题解析【2021新高考语文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
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③莫谩:不要。
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6分)【诗意辅助解读】1. 诗题:寄江州白司马。
“寄”,是赠诗。
“江州”是地名,“司马”为官职,“白”为姓。
江州是唐朝、宋朝的行政区划之一,一直沿置到宋代、元代。
江州,亦指今江西省九江市。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知“白司马”即白居易。
从诗题可以看出是本诗是诗人赠给被贬友人白居易的。
2.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得无:副词,常和“耶”“乎”构成表推测性的疑问句,意为“恐怕、是不是、莫不是、该不会,怎能不”。
如: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聊斋志异·促织》译: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③惠远东林住得无?译: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是不是去住过?这里是诗的一种猜测,从诗人的主观角度上来讲,认为友人白居易被贬九江郡司马,有可能会到庐山东林寺住上一两天。
专题10:古诗鉴赏-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10:古诗鉴赏诗歌鉴赏(一)1.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下题。
四块玉·别情【元】关汉卿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绝”在文中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自送别,心难舍”体现送别时心中难舍。
B.“一点相思”特别强调相思之情并不多。
C.“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暗含离别之味。
D.这首小令似游子口吻描写离别相思之情。
诗歌鉴赏(二)夜泊润州①江口刘言史秋江欲起白头波,贾②客瞻风无渡河。
千船火绝寒宵半,独听钟声觉寺多。
【注释】①润州:今江苏镇江。
②贾(gǔ):商人。
2.简述作者夜泊润州江口的原因。
3.根据诗句概括润州城的特点。
4.下列诗句均写到夜船行止,表达的情感与本诗最为接近....的一项是()A.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诗歌鉴赏(三)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①[北宋]王安石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③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释】①本诗是王安石依其弟平甫原诗的韵脚而作。
金山,地名。
②西兴:地名。
③桴(fú):小筏子。
④扶桑:传说中的神树,长在东方日出处。
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展现的景象。
诗歌鉴赏(四)渔家傲[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6.下列选项中,对本首词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实写所见景象,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
B.“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仿佛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终于得到诉说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阕。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题库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二) 含答案(1)

古代诗歌鉴赏(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雨陈与义①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②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
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
②海:暴雨。
(1) 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
屋前的江流和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
暴雨打得竹枝低伏了又顽强地挺起来,大风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2)(示例)①双关。
“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
“雨”既指自然之雨,又指有助于抗金的政策、措施等。
②用典。
尾联上句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句用《洗兵马》中“净洗甲兵不常用”的诗句(或武王与姜子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古代诗歌赏析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①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
“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C.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
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
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以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的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023高考全国甲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东溪春近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高考全国乙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附:参考答案【2023高考全国甲卷】14.【参考答案】A【解析】“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
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
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
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15.【参考答案】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课件)

②每首诗的句数不限,可长可短。
近体诗的特点:
①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
②诗歌有严格的音韵格律要求,即绝句二四押韵,律诗二 四六八押韵。律诗四联八句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按表现手法分类:
浪漫主义 —— 想象、夸张、语言华美,一般表现对理想的 追求或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现实主义——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 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他还有:粗犷豪放、缠绵哀怨、含蓄蕴藉、悲怆幽怨。
例题:
对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分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D、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黄州时的孤独与寂寞,表达了他 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答案:C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 对比、反语、反复等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手段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怀古伤今
表现手法:
1、关于情与景 2、写史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美景衬哀情 借古抒怀 虚实相生 借古讽今 想象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 铺垫 象征
诗歌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强烈的抒情性: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社 会生活,充满作者浓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2、和谐的音乐美:节奏鲜明,音调铿锵,讲究 押韵。 3、语言凝练,形象,含蓄。
古体诗 近体诗 隋唐时期出现的比较讲究音韵格律的诗歌。
古体诗的特点: ①作者是唐代以前的诗歌,一般都是古体诗。 ②唐诗中凡题目里有“行、吟、歌、引”等标志性字眼的 均为古体诗。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1古代诗歌阅读一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

课时质量评价(二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一) 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建议用时:50分钟)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张直公归南郑①拜省岑参夫子思何速,世人皆叹奇。
万言不加点,七步犹嫌迟。
对酒落日后,还家飞雪时。
北堂②应久待,乡梦促征期。
【注】①南郑:地名,今属陕西省汉中市。
②北堂:古指士大夫家主妇居室,后代称母亲。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了诗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为送别友人归家探望父母所作。
B.诗人写送别,却不落俗套,从极力赞美友人开始,语言富有盛唐的豪迈。
C.颈联虚实结合,第五句虚写两人分别,第六句实写友人回家路途的情形。
D.尾联写母亲对友人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促使友人想要早日返乡归家。
C解析:艺术手法分析错误。
本诗的“虚实”分析不准确,第五句实写两人分别,第六句虚写友人回家路途的情形。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桐庐郡斋书事①范仲淹千峰秀处白云骄,吏隐云边岂待招。
数仞堂高谁富贵,一枝巢隐②自逍遥。
杯中好物闲宜进,林下幽人静可邀。
莫道官清无岁计,满山芝③术④长灵苗。
【注】①此诗作于景佑元年(1034),当时范仲淹被贬睦州。
②《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③芝:灵芝,菌类植物,古以芝为瑞草,故名灵芝。
④术:草名。
根茎可入药。
有白术、苍术等数种。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骄”字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悠然飘逸、无拘无束的秀姿写得活灵活现。
B.首联第二句“吏隐云边岂待招”暗含了诗人被贬后内心的无奈和不甘的隐秘情怀。
C.颔联“数仞堂高”和“一枝巢隐”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不求富贵、打算隐居的意愿。
D.道家的隐逸情怀和儒家的担当精神在诗人心中共存,这是中国士大夫的典型人格。
C解析:对典故理解错误。
鹪鹩鸟在树枝上筑巢,精致小巧,只占一枝,这里喻诗人像只占一枝的小鸟,隐于下位,不求富贵。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l鉴赏读懂诗歌(二)

(二)古诗语言的“变形”: 在用词:改变词性; 造句方面:改变词序(语序)、空白省略等; 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 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 “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
1、词类活用的普遍性 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 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登乐游原》) 答 (4)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答: 参考答案:(1)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2)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3)省略主语。诗句应为“(余)向晚意不适,(余)驱车登古原”。 (4)上下句分别省略谓语和主语。诗句应为“我居北海君(居)南 海,寄雁传书(雁)谢不能”。
续表
示例:“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陌上桑》) 名词
分析:“府”即“在府郡”,“朝”即“在朝廷”,这是名词作状语。 活用 作状 示例:“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语 分析:“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曹操的水 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
续表 示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分析:“重”,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学案(一)
学习目标:如何读懂诗歌——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学习重点:学会从标题、作者、背景、尾句几方面入手读懂诗歌。
读懂诗歌的几个技巧:
a.从标题切入对诗题材、内容及思路的理解。
思考一: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首诗,概括本诗的内容。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技法指点:
一、诗歌题目能够显示诗歌类别。
二、诗歌题目能够反映内容的主体.
三、题目能够反映诗歌的写法.
四、诗题直接点明诗人的感情基调.
鉴赏诗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见仁见智的.提醒大家关注诗歌的题目,因为它是鉴赏诗歌的金钥匙.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去关注、审视题目呢?
1.首先要理解题目中的词语。
理解词语,包括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揣测词语后的深层含义。
比如陆游的《书愤》,意为“书写愤恨”。
刘禹锡的《石头城》,不是指用石头筑成的城,而特指南京城,六朝时的南京城。
对题目的字面意思有了清楚的了解,也就有助于我们准确地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从而为鉴赏奠定基础。
2.揣测质疑,化抽象为具体。
诗歌中的题目,虽然意思清楚,但总的来说,仍是一个抽象的概括。
更好地理解,需要我们揣测、质疑,把抽象的题目演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生动的想象,这或许对我们理解诗歌有更好的帮助。
真题训练: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三首诗,概括本诗的内容。
•早梅墨梅
•唐·齐己王冕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吾家洗砚池头树,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朵朵花开淡墨痕。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不要人夸颜色好,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只留清气满乾坤。
江亭夜月送别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b.充分利用作者、背景及注释这些暗示性材料辅助理解。
思考二: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首诗,概括本诗的内容。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有些诗歌在诗题下面附有一段文字作为序言,它的作用不外乎点明诗歌创作的背景,诗歌的写作目的等,如2006年全国卷所选黄庭坚《题竹石牧牛》中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就给了考生在诗歌内容上很大的指向性。
其类型大致有四种:
一是词句注。
这种注释最为常见,其最基本的功能是解释作品中难以理解的词句。
二是作者注。
此注释用以交代作者所处的时代、生平经历、思想性格等,该种注释很重要,考生应当认真阅读。
三是题目注。
此种注释主要用来解说和诗词题目相关的内容,为阅读作品、准确理解主旨提供帮助。
四是背景注。
它主要用来交代写作时间以及写作背景。
真题训练: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三组诗词,概括诗词的内容。
武夷山中
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高蟾:晚唐诗人。
c.抓住情感语言,尤其要关注诗歌的尾句,理解诗歌的感情。
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最后抒情议论,画龙点睛,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
尾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鉴赏中要特别注意。
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尾联“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就很清晰地展露了词人颠沛流离后枯槁的身心。
真题训练: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二组诗词,概括诗词的内容。
黄州
(宋)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注:楚囚,春秋时楚人钟仪在作战中被晋人俘虏,称为“楚囚”。
齐优,齐人送女乐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问政事,孔子便离官而去。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典型题演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4分)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