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第1课时)课标解读一、学科地位及主要内容本章节是本册书的开篇,它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从140 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即从个体水平出发,来展示人类探索遗传规律的历程。
人类对遗传现象的科学解释,最早是从孟德尔对豌豆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他对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使自然科学中诞生了一门崭新的学科——遗传学。
本章内容的学习就是引导大家沿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来探索遗传的奥秘。
本章的重点内容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难点内容有:对分离现象、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分离定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时间,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科精神。
教材分析1、分离规律是遗传的基本规律。
掌握好分离规律可以为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等知识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通过学习分离规律还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认识。
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这其中包括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科学价值观教育的极好素材。
因此,在介绍基因的分离规律时重点有三:(1)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的假设和对假设的验证过程,以及现代遗传学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规律的内容、实质及其与减数分裂的关系。
(3)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基本规律,是建立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这个分析、推论(假设)、求证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极好素材。
为要达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难点可能会有三:(1)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结果的介绍并不难,难在通过介绍这个实验,讲清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过程。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基本信息设计者学校年级高二年级使用教材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单元教学主题分析单元教学主题名称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单元教学主题概述概述如下内容:1.课标对本单元的基本要求及核心素养的侧重点。
本文选取的“种群及其动态”单元内容属于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1章,共包含三节。
新课标对其具体要求具体如下:种群主要涉及到大概念2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互相影响,共同实现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大概念2下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具体包含3个次位概念,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分别与新教材三节内容一一对应。
本单元种群的学习是掌握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基础;关于人口有关内容的学习为第4章“人与环境”中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内容铺垫;与本模块其他概念共同支撑大概念2。
2.单元内容安排特点。
在“种群及其动态”这一单元中,注意到了生物学的核心知识,增加了与生产、生活、社会的联系,通过多种多样的栏目,介绍了更为广泛的生物学内容,拓宽了视野,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打下基础。
从本单元开始,学生从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关于个体水平的生命系统过渡到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本单元是基于生物与环境水平的种群分析,是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第一节种群内容的细化;更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 6 章第3 节内容的宏观延伸,有助于理解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而不可逆转的进化使得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才能永续发展,最终形成生态观和进化观。
本单元内容安排体现了新教材的三大特点:设置一连串的问题驱动、突出种群研究的科学方法并且密切联系社会实际。
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过程和遗传学意义。
2、掌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的变化,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1、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培养学生构建模型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2、用简约的科学术语概括、总结和表达生物现象的能力。
3、识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猜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激发学生对于未知现象的探索、质疑精神,养成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模型建构法等。
【教学用具】学生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或其他可以表示染色体的材料、大白纸【教学过程设计】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复习回顾: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引入:人的个体生命的起始点是?精子和卵细胞会不会是通过有丝分裂而来回顾旧知思考、回答的?请推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同学们的推测与科学家是否一样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魏斯曼的理论上的预测。
预见需要证实,在19世纪80年代被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16页的相关信息,一、减数分裂的概念:绘图介绍同源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讨论: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是不是任意减半的呢?请看“问题探讨”中的图,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到底哪种情况是符合事实的呢?教师讲述:减数第一次分裂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这叫联会。
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变短,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板书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板书
课题: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分类和特点。
3. 认识细胞的生物膜、细胞器和细胞质等结构。
4. 理解细胞的生物化学基础。
5.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细胞内各种结构的相互关系。
3. 细胞的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教学PPT和其他教学工具。
2. 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案。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细胞的形态,引出细胞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二、探究细胞的基本结构(15分钟)
1. 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样品,讨论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2. 介绍细胞的分类,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3. 讲解细胞膜、核、细胞质等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三、实验探究(20分钟)
1. 给学生准备显微镜和显微镜片,让学生亲自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实验,探究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四、总结(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细胞的重要性,并解答学生疑问。
五、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细胞的相关资料,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准备下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下节课将引入细胞的代谢和调控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细胞的生物化学基础。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课件1
经典回顾
发现问题 作出假设 假说—演绎法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
1)——发现问题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 ——实验现象
正交
♂
P F1
×
高茎
♀
矮茎 高茎
P♀
反交 对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你 能提出哪些问题?
×
♂
矮茎 高茎 ◇为什么F1全为高茎? ◇为什么F2中出现了矮 高茎 F 1
×
茎,并且高:矮接近于3: × 1?是偶然的吗?其他几 对相对性状如何呢?
F2
高茎 矮茎
F 2 ◇为什么 F2中矮茎又出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3 : 1
现了呢? 高茎
矮茎
3
:
1
F2中出现3:1的比例是不是偶然?
3:1
其结果同样在子二代发生性状分离,并且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尝试解释——作出假设
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决定显性性 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 遗传因子。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纯合子高茎 的遗传因子为DD,纯合子矮茎的为dd,F1为杂 合子Dd。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课时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孟德尔选择了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
豌 豆
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 原因:(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受粉的植物, 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原因1:是自花传粉植物 雌蕊 雄蕊
人工杂交实验 闭花受粉
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
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人工异花传粉
母本去雄
套袋
传粉
再套袋
《第2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
《细胞中的无机物》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中无机物的组成和作用。
2. 掌握水在细胞中的含量和作用。
3. 了解无机盐的种类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细胞中无机物的组成和作用,尤其是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 教学难点:了解无机盐的种类和作用,以及它们在细胞中的功能。
三、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包括各种无机物的图片和相关知识点。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显微镜、试管、滴管等,以便学生观察细胞中的水。
3. 准备相关视频或音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无机盐的作用。
4. 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以便在教室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直接导入:教师直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细胞中的无机物。
2. 情境导入:教师展示一些与无机物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水分子在荷叶表面滚动、钙离子在肌肉收缩中的作用等,引导学生思考无机物在细胞中的重要作用。
(二)展示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水在细胞中的作用,了解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图片和视频等方法,掌握无机物的存在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到无机物对于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新课教学1. 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和作用:(1)展示水在细胞中的分布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水在细胞中的分布和含量。
(2)介绍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水在细胞中的运输方式和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或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如水的跨膜运输、水分子的渗透作用等。
2. 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和作用:(1)介绍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如离子形式存在、参与细胞代谢等。
(2)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无机盐在细胞中的运输方式和作用,如离子通道、载体蛋白等。
(3)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与无机盐相关的疾病,如钙缺乏导致的佝偻病、铁缺乏导致的贫血等,强调无机盐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优秀课件: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一)》(共30张PPT)
1.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孟德尔选择的一对相对性状是子叶
活学活用
颜色,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如图是孟德尔用杂交得到的子
一代(F1)自交的实验结果示意图,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C ) A.①②③都是黄色子叶
B.③的子叶颜色与F1相同 C.①和②都是黄色子叶、③是绿色子叶
种豆得豆
种瓜得瓜
课堂导入 遗传,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那么是谁发现了遗传的奥秘呢?
孟德尔——遗传学的奠基人,他利用豌豆 做实验材料,经过八年的实验发现了遗传 规律。让我们循着150多年前孟德尔研究 豌豆的足迹,共同探索遗传规律,体会科 学探索的过程。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C.若子代中出现显性性状,则亲代中必有显性性状个体
D.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双亲只具有一对相对性状
解析 隐性性状并非一直不能表现出来,只是在子一代中不能表现;在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双亲并非只具有一对相对性状,而是只研
究其中的一对相对性状。
4.用纯种高茎豌豆(DD)与纯种矮茎豌豆(dd)杂交,得到F1 1 2 3 4 5 全为高茎,将F1自交得F2,F2中高茎∶矮茎为3∶1。下列选项中不是实现 F2中高茎∶矮茎为3∶1的条件的是( D ) A.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形成两种配子 B.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随机结合 C.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组合的种子必须有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 D.只需A项条件,而不需B、C两项条件 解析 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条件有:①F1形成配子 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形成D配子和d配子; ②这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且结合机会相等; ③含各种遗传因子的种子必须有实现各自遗传因子表达的环境条件。
高中生物必修2的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2的说课稿高中生物必修2的说课稿高中生物必修2的说课稿【1】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内容。
这一节课内容较多且难度大,大量的专业名词和实验推导过程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本节内容我分为两个学时,第一个学时重在介绍概念和杂交试验过程,第二课时推论和讨论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这一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基础,也是第二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这节知识的重要基础,又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基,所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从这个地位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整个必修2的重点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
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接着介绍了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然后介绍了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最后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与原教材比较,有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
其次,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
最后,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
1.2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1.3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2学情分析后代的许多特性与亲代相似,是随处可见的现象,在此基础上。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1.教学重点(1)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中间物质一一RNA的基本单位、化学组成和种类,以及它与DNA在组成、结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异同;(2)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3)比较转录和翻译的异同;(4)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5)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2.教学重难点(1)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2)认知和区分相关概念: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3)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以图解方法解决。
3.教学建议结合教材有关转录和翻译的图解或模型动画演示。
4.课时安排3课时引入课题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而来的。
)教师引导:基因就像一张蓝图,生物体就是根据这张蓝图用蛋白质构建起来的。
思考:基因(DNA在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在细胞核的基因如何控制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的合成呢?教师指出:在DNA和蛋白质之间,有一种中间物质——RNA 充当信使。
复习旧知:两种核酸(DNA和RNA在化学元素、基本单位、化学组成、结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区别(列表,阅读课文10分种,学生填写)、细胞中的两种核酸的比较另外,教师补充:RNA的在细胞中有三种:mRNA(信使RNA,tRNA (专运RNA,rRNA (核糖体RNA。
设问:DNA>RNA>蛋白质之间的关联?(学生阅读课文10分钟,小组发言。
)学生思考:有中间物质传递信息。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填写表。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小组通过阅读课文,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将课文知识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教师讲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讨论。
思考讨论教师讲解转录翻译DNA—m—-蛋白横(性状)(一)转录:图示P63图4-4以DNA为模板转录RNA勺图解。
利用视频:显示转录过程。
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1.1 分离定律教案 浙科版必修2-浙科版高一必修2生物教案
第一节分离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举例说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讲出分离定律中的相关概念〔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说出遗传规律中常用符号以及概念〔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对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实验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2.能力与方法〔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2〕通过本次学习,学生能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性模拟小游戏,提高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2〕通过疑问探究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难点]重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显性相对性5.[教学准备]塑料筒2个,四色小球各10个,多媒体课件6.[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内容是按科学史的发展线索来安排的,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减数分裂的知识,认知上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学会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论方法,能深刻体会到孟德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某某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去分析和推理,通过背景材料,熟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通过讨论,明白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及相关概念,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及其结果。
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突破显性相对性这一难点。
7.[教学过程]1.情景引入课题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
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一串的规律。
教师:同学们,谁知道这首小诗写的是我们生物史上的哪一位科学家?学生回答:孟德尔。
教师:对。
这首诗里所说的遗传规律大家也应该都知道了。
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
高中生物-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完成“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以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第二课时完成“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以及“分离定律”。
本节课是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之后,进一步探讨遗传规律的开篇,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遗传的分离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为下一步学习伴性遗传和自由组合定律打下了基础。
本节内容以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为线索,逐步介绍了豌豆杂交试验过程、孟德尔的遗传假设、测交实验的验证,最终得出分离规律的实质二、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合作性学习能力也比较强,但是个体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三、设计理念1.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以教师的组织和辅导为辅。
2.自主思考与协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手段3.加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理解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能力目标: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五、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3.运用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来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教学七、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2、引导发现法3、讨论法4、习题巩固法。
新课程改革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发生了改变——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不再是“老师告诉了我什么”,而是“我发现了什么”。
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2课时 分离定律(Ⅱ)教案(必修2)
第2课时分离定律(Ⅱ)知识内容考试属性及要求考情解读必考加试对分离假设的验证 b b 1.概述对分离假设的验证,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支持或否定假设,接受“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2.辨别显性的相对性。
分离定律的实质 b b显性的相对性 a a考点一分离假设的验证(b/b)1.分离假设的核心内容(即分离定律的实质)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结果是一半的配子带有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的配子带有另一种等位基因。
2.验证的方法——测交将F1(Cc)与隐性纯合子(cc)进行杂交(1)实验分析与预期:F1可形成C型和c型两种配子且比例是1∶1;隐性亲本只产生c 型配子,这种配子不会遮盖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反而能使F1的配子中含有的隐性基因在测交后代中表现出来。
测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应为Cc∶cc=1∶1,表现型及比例应为紫花∶白花=1∶1。
(2)实验实际结果:F1×白花豌豆→85紫花∶81白花≈1∶1。
(3)实验结论: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从而证明了分离假设是正确的,即肯定了分离定律。
1.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主要取决于( )A.环境条件的影响B.与F1相交的另一亲本的基因型C.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D.另一亲本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值解析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主要取决于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受环境条件的影响,A错误;与F1相交的另一亲本的基因型应该是隐性纯合子,B错误;由于测交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所以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决定了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C正确;另一亲本是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D错误。
答案 C2.下图为基因型为Aa的生物自交产生后代的过程,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于( )Aa ――→①1A∶1a――→②配子间的4种结合方式――→③子代中3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 A .① B .② C .③D .①②解析 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于产生配子的过程中。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第一课时)一、课标解读本课内容的知识点有: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课标的要求是:描述孟德尔关于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实验程序,说出孟德尔收集、整理和解读数据的方法,简述孟德尔发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依据、假设及推测。
本节的学习目标是:1.知识方面(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2)阐明自由组合定律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1)体验“假说—演绎法”的一般过程(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初步掌握遗传学定律,发现的基本过程、方法等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3.能力方面运用数学统计方法、遗传学原理和遗传图解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二、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孟德尔所发现的两大遗传基本定律之一。
教材将孟德尔的遗传基本定律安排在“遗传的细胞基础”和“遗传的分子基础”之前。
在生物学发展史,孟德尔的两大定律的发现都在这两块知识之前。
编者如此安排的目的是显然的,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准备-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紧密相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品质,同时引领学生进行“科学发现”-由功能到结构的发现。
本节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第一节一样,是按照科学发现过程的顺序来构建框架体系,按孟德尔的实验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
在呈现方式上,同样强调了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犹如亲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从浓郁的历史感中获取科学知识和对科学方法的领悟。
本节教材采用两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重点是介绍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自由组合的解释。
三、学生情况分析我校的学生属于F组生源,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较弱,但对生物这门与实验操作密切相连的学科还是有一定兴趣,也能接受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有关分离定律的内容,知道孟德尔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科学实验过程,也饶有兴趣地体验了模仿性状分离比的实验,因此本人在该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以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为铺垫,对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采取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学习、合作讨论,使其感受科学家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一、课标解读本章是《遗传和进化》(必修2)的开篇,集中描述了孟德尔对生物性状遗传的规律的研究。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是按照孟德尔对生物性状遗传的探索过程,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
其顺序是: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提出假说)→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归纳总结分离定律(总结规律)。
这就是新教材中本节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便于学生沿着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进行思考和领悟孟德尔的科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打破了以往教材的教学顺序,学生没有减数分裂的基础,而且没有引入基因的概念,对于教师教学来说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本节教材的特色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过程为主线,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层层深入地展开。
因而教材内在地逻辑性很强,教师能否解读新课标,把握本节教材这一结构特点,是在教学中能否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关键。
二、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是:孟德尔生平介绍和实验材料——豌豆介绍;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发现问题);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分离定律是学生学习的三大遗传定律中第一个定律,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微观数量化的定律,它既是学生在学习了《基因的表达》之后的后续内容,又是学习《家系分析》《生物的变异-基因重组》《人类遗传病与优生》及《生物的进化-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基础。
所以,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遗传学中的相关概念,也能为学好其它相关内容作好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是遗传学等知识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
本节蕴含了很多有关遗传的概念和科学术语,篇书者认为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而一带而过,但是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这些关键概念遗忘率很高,所以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适当补充关键概念对学生本节学习乃至遗传学的后续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课本淡化了豌豆杂交实验过程的文字书写,笔者认为在逐层深入讲述中补充杂交实验过程的规范文字书写,扎实学生遗传学根基也是必要的。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相对性状、显隐性性状分离概念、说出假说演绎法内容步骤理解分离定律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概括说出实验过程和内容,并且尝试自主设计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孟德尔实验研究的学习,树立实践出真知的观念,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懈努力的科学精神。
(2)树立创新的思想意识,追求新知。
重难点1.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分离定律的内容。
2.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看P2的问题探讨[学生]阅读后各抒己见,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白色;还有的认为是红白夹杂的花斑的……[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回答和参与给予肯定。
先了解孟德尔简历:[教师]出示孟德尔的照片,介绍生平。
孟德尔是奥国人,自小喜爱自然科学,曾经由于家境贫寒进修道院做修道士,1851年到维也纳大学进修自然科学和数学。
回到修道院后,他先后用豌豆、菜豆、玉米、草莓等作试验,其中最为著名和成功的就是豌豆杂交试验。
后来他运用统计学的知识以及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大胆创新,创作了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
(一)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教师]大屏幕出示豌豆花剖面[学生]阅读、讨论后回答:采用杂交的研究方法,豌豆作为试验材料,它在自然条件下是自花传粉,而且是严格闭花传粉的植物,因此能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同时它又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都是纯种,作杂交试验比较可靠,又容易分析。
大屏幕现实问题①豌豆的特点②符号③概念。
学生自学归纳问题并回答问题。
阅读教材并讨论显隐性概念、相对性状概念性状分离概念,教师总结: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1)同种生物;(2)同一性状;(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 孟德尔选择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的植株做杂交实验,结果容易观察分析。
这也是孟德尔选择豌豆做杂交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
提问:在人体上存在哪些相对性状?答: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蓝眼和褐眼……再提问:孟德尔开始是否对图示中所有相对性状同时分析呢?学生回答:否。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全集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全集第一课: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2. 细胞器的功能和结构: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3. 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新陈代谢、分裂、运输等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能够描述细胞器的功能和结构3. 理解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其重要性教学活动:1. 观察鸡蛋的细胞结构2. 实验观察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3. 班级讨论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其重要性教学评估:1. 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笔记2. 细胞器结构与功能的小测验3. 细胞生物学功能的思维导图第二课:遗传的分子基础教学内容:1. 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2. DNA的复制和转录3.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教学目标:1. 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2. 能够描述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3. 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教学活动:1. 观察DNA的结构模型2. 实验观察DNA的复制过程3. 小组讨论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教学评估:1. DNA结构和功能的笔记2. DNA复制和转录的实验报告3. 遗传信息传递和变异的小组讨论报告第三课:遗传与进化教学内容:1.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2. 遗传的分子基础与性状表现3. 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证据教学目标:1. 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2. 能够解释遗传的分子基础和性状表现3. 理解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证据教学活动:1. 探究孟德尔的遗传实验2. 分析性状表现的遗传模式3. 班级讨论进化的证据教学评估:1.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实验报告2. 性状表现的遗传模式小测验3. 进化证据的班级讨论总结第四课:植物生长发育教学内容:1.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2.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3.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响应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功能2. 能够描述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3. 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响应教学活动:1. 实地考察植物的结构特点2. 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3. 班级讨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响应情况教学评估:1. 实地考察植物结构的报告2.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实验记录3. 植物适应环境的小组讨论总结第五课: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教学内容:1. 动物的体节构和功能2. 动物的内分泌系统3. 动物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体节构和功能2. 能够描述动物的内分泌系统3. 理解动物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教学活动:1. 实地考察不同动物的体结构2. 实验观察动物的内分泌系统3. 观察动物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教学评估:1. 动物体结构的观察报告2. 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实验记录3. 动物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观察报告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2的教案全集范本,希望对您有帮助。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遗传因子的发现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本章内容包括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验证、总结;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它从个体水平出发,沿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从孟德尔实验到定律的形成,引领着学生沿着孟德尔从对现象和数据分析到假说—演绎—验证,层层展开,逐层突破,使学生领会各种遗传概念术语和遗传定律研究的基本步骤及科学思维方法。
本节的学习目标是:1.知识(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2)阐明基因分离规律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验“假说—演绎法”的一般过程(2)探讨孟德尔成功的原因(3)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3.能力(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遗传学原理和遗传图解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2)模仿性状分离比的实验、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二、教材分析人教版教科书把这部分内容编排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开编。
这部分内容为学习本模块其他知识,如伴性遗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等提供了原始的材料,对学生深刻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教科书按照孟德尔实验的探索过程和实验设计思路层层展开,引领学习者从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展示探索遗传规律的历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实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
人教版教科书在问题的呈现形式上,对孟德尔的实验过程采取问题串的形式:用“为什么子一代是高茎?难道矮茎性状消失了吗?”“为什么子二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体验前人的科学实验。
人教版教科书将相关内容,如“遗传规律在生产上的应用”,在编排上移到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的章节中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放到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中学习。
使教学内容紧扣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进行,显得比其他版本简洁。
同时为了体现同一模块各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教材旁栏设有“知识链接”栏目。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必修二
高中生物教案设计必修二年级:高中必修二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能够描述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的组成和功能;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2.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3. 细胞质内的器官结构和功能;4.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实验法:进行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细胞结构的理解;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细胞的功能,以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通过展示细胞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细胞的兴趣;2. 讲解: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 实验: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了解细胞的形态和结构;4. 讨论:让学生讨论细胞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强化学生对细胞的理解;2. 讲解:详细介绍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3. 实验:进行细胞质和细胞核的观察实验,加深学生对细胞内部器官的认识;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重要性和功能。
评估方式: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写出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分析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2. 提问:随堂提问学生对细胞的理解,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口头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口头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扩展阅读:1. 《细胞生物学导论》;2.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3. 《细胞生物学实验手册》。
师生互动环节:1. 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解答;2.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3. 实验操作: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
注:本教案仅为参考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全本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全本第一课:生态系统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1. 什么是生态系统?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群落、生物生态环境、生态圈。
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1. 生物间的相互关系:食物链、食物网、共生关系等。
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位、生态位规律、生态平衡等。
示例活动:1. 观察身边的生态系统,分析其组成和相互关系。
2. 分析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扩展阅读:《生态学》第二课:生物进化目标: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掌握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
一、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1. 什么是生物进化?2. 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二、生物进化的证据:1. 化石证据2. 生物地理分布证据3. 生物形态和胚胎发育证据三、生物进化的机制:1. 突变2. 遗传漂变3. 基因重组示例活动:1. 观察不同种群之间的差异,推测可能的进化过程。
2. 分析一个进化速度较快的物种的进化机制。
扩展阅读:《进化生物学》第三课:遗传与变异目标: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掌握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概念。
一、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1. 什么是基因?2. 遗传物质的传递:DNA、RNA、蛋白质3. 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二、基因型和表现型:1. 什么是基因型和表现型?2. 基因型对表现型的影响示例活动:1. 通过某一性状在家庭中的传递,分析遗传规律。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基因型对表现型的影响。
扩展阅读:《遗传学原理》第四课:生物技术目标:了解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掌握基因工程及其伦理道德问题。
一、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1. 农业生物技术2. 医学生物技术3. 环境生物技术二、基因工程及其伦理道德问题:1. 什么是基因工程?2. 基因工程在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3. 基因工程的伦理道德问题示例活动:1. 分析一个基因工程应用案例,讨论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2. 设计一个基因工程实验,展示基因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教案
教学设计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设计思路以问题探讨为线索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现象。
利用豌豆做实验材料成功的原因引出性状、相对性状、自交、杂交、正交和反交等概念,通过分析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了解杂交实验经历了“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二、教材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是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教材伊始,通过“问题探讨”栏目,既让学生了解“融合遗传”的内涵,为理解孟德尔的“颗粒遗传”埋下伏笔。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介绍实验前,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及孟德尔所选用的豌豆适于作为实验材料的生物学特征。
这为讲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并获得成功作了必要的铺垫。
教材的主导思想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本节教学内容逻辑结构严密,层层深入地展开。
其依次展开的顺序是: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设)→总结出分离定律。
这种内容的内在逻辑性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相一致的,能让学生亲自踏着孟德尔的足迹,亲自经历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学情分析1、由于初中不同学校对生物课的要求和开设情况不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遗传相关知识了解不多,总体基础薄弱。
鉴于此,课堂上需要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回顾、描述,会占用一些教学时间。
2、遗传现象随处可见,对于杂交实验中后代出现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高中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条件分析学生的初中生物学素养基本为零。
但高中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每班都有电子白板,但是已无法使用,平时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基本上能够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基因分离规律是遗传学最基本的规律,掌握好这个规律可以为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等知识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还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认识。
同时,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这其中包括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科学价值观教育的极好素材。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1)阐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及分离定律。
(2)理解与遗传学实验相关的遗传学基本概念。
(3)阐明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一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孟德尔勇于创新和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归纳能力。
(2)在复杂的问题中抓住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的辩证思维能力。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测交的方法及其意义,使学生知道对假设作出证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意义,充分认识孟德尔所发明的测交在遗传学的重要作用。
本课时侧重1-(3),2,3-(2),(3)目标。
二、教材分析本课时为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二课时。
本节内容是按照孟德尔对生物性状遗传的探索过程,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
其顺序即是: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提出假说)→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归纳总结分离定律(总结规律)。
这就是本节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这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教学内容上也便于学生沿着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进行思考和从实际中领悟孟德尔的科学方法。
为了加深学生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体验孟德尔的假说,课文中穿插了模拟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提供的思路,引领学生分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科学方法。
其中发现问题环节,应突出孟德尔运用的数学统计方法和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真谛的执着精神;提出假设环节,突出孟德尔大胆想象、严谨推理和敢于质疑、敢于冲破原有观念的创新精神;验证假设环节,突出首创测交实验,用全新的科学实验设计证明自己观点的创新思维。
三、学生情况分析本设计面向使用人教版《生物》教材的高中年级学生,根据各学校开设生物课程的时间不同,学生处于高一或高二年级,该阶段的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在科学方法,主动获取信息和分析逻辑推理等方面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策略通过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将模拟实验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机结合,理解孟德尔的假说的合理性,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是对孟德尔假说的间接的具体的体验。
孟德尔遗传实验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2.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3.子二代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4.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完全相等;5.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模拟实验的条件与实际的实验条件越接近,其结果越能准确地体现实际实验的结果。
所以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亦应满足上述条件,如确保两个桶内的彩球数量相等,即模拟了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选择形状、大小、质量等同的彩球,其意义是保证学生抓取彩球的随机性,模拟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重复一定次数地抓取彩球,进行组合,记录结果,即满足了实验样本数目足够大的条件。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亲身活动中,探讨遗传因子分离、配子随机结合与遗传结果的关系,为进一步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打基础。
在指导学生做模拟实验时,必须使学生明确实验过程中每一步骤的意义,引导学生明确不同彩球与遗传因子之间的对应关系;随机抓取彩球与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关系,进而理解生物在有性生殖时,由于遗传因子分离以及受精作用,结果导致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
教学中应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教学的全过程。
注重引导学生领悟科学家在研究基因分离规律过程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验的程序;感悟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献身精神和严谨的研究作风。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制定实验记录表,也可以使用本设计提供的电子记录课件。
可提高统计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附件1:六、配套练习(1-6题最基础题,7-10题中等难度题,11-12题难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某同学连续抓取 3 次,小球的组合都是 Dd ,则他第 4 次抓取D d 的概率是( )A . 1/4B . 1/2C . 0D . 1答案:B;解析:从甲桶内抓取 D 小球的可能性为 1/2 ,从乙桶内抓取 d 小球的可能性为 1/2 ,两者组合在一起,可能性为(1/2) (1/2) = 1/4 。
同样,从甲桶内抓取 d 小球,乙桶内抓取 D 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也为 1/4 ,因而从两桶内抓 Dd 小球组合的可能性为 1/4 + 1/4 = 1/2 。
每一次抓取都是独立的,对下一次抓取无影响,尽管该同学前 3 次抓取均为 Dd ,第 4 次抓取 Dd 的概率仍为 1/2 。
2、若一只小桶内全部放 D ,另一只小桶内一半放 D 一半放 d ,某同学连抓三次均为 Dd 组合的可能性是( )A . 0B . 1/8C . 1/4D . 1/2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某同学一次抓取 Dd 组合的可能性是,则连抓三次均为现组合的可能性是。
3、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每次抓取统计过的小球都要重新放回桶内,其原因是( )A .表示两种配子的数目要相等B .避免小球的丢失C .小球可能再次使用D .避免人为误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 F1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类型、数目的有关知识。
小球重新放回,能保证每次抓取小球时,成对的、控制相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分离,形成数目相等的两种配子(小球)。
4、分离定律的实质是()A . F2(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B . F2 性状分离比是 3 :1C .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D .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1 :1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分离定律的实质。
遗传规律是通过相对性状的传递规律的研究而总结出来的。
其核心问题是指个体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传递情况。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指杂种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故 A 、 B 、 D 等三个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而只有 C 选项才符合题意。
5、采用以下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一④中的遗传问题(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种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④检验杂种子一代的遗传因子的组成A .杂交、自交、测交、测交B .杂交、杂交、杂交、测交C .测交、杂交、自交、测交D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杂交、自交、测交概念的理解。
鉴定某生物是否为纯种,对于植物来说可采用自交和测交的方法,自交方法最简便,对于动物则只能用测交方法,要区分某种生物相对性状的显、隐关系,可让某生物进行杂交,若是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又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若相对性状的同种生物个体杂交,子代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不断地自交可明显提高生物品种的纯合度。
测交是可以用来鉴定显性性状个体的遗传因子的组成的方法。
6、孟德尔遗传规律不适于原核生物,是因为原核生物( )A .没有细胞核B .没有遗传物质C .没有完整的细胞器D .主要进行无性生殖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分离定律的研究范围。
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指细胞核中的遗传因子的遗传规律,它发生在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
原核生物因主要进行无性生殖,不在孟德尔规律的研究范围,细胞质中遗传因子的遗传同样不在孟德尔的规律的研究范围。
7、一般人对苯硫腺感觉味苦,由显性遗传因子 B 控制,也有人对其无味觉,叫味盲,由隐性遗传因子 b 控制。
对味盲家族统计,若三对夫妇的子女味盲各是 25 %、 50 %和 100 % ,则这三对夫妇遗传因子组成的最大可能是( )① BB BB ② bb bb ③ BB bb ④ Bb Bb ⑤ Bb bb ⑥ BB Bb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④②⑤D .④⑤②答案:D;解释:第一对夫妇的子女味盲占 25 % (隐性),则显:隐 = 3 :1 ,根据孟德尔杂交实验解释,F1自交后代比例为 3 :1 ,所以第一对夫妇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大可能为 Bb Bb 。
第二对夫妇的子女显:隐= 1 :1 ,根据 F1测交后代比例为 1 = 1 ,所以第二对夫妇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大可能为 Bb bb 。
第三对夫妇的后代全为味盲,所以第三对夫妇的遗传因子组成最大可能为 bb bb 。
8、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他们的双亲也都正常,但双方都有一个白化病弟弟,则他们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可能性是()A . 1/3B . 1/4C . 1/6D . 1/9答案:D;解析:由题意知:该夫妇双亲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均为杂合子,可设为 Aa ,又因为该夫妇肤色正常,所以这对夫妇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是 AA 或 Aa ,而且为 AA 的几率是 1/ 3 ,为 Aa 的几率为 2 / 3 。
这对夫妇只有遗传因子组成都是 Aa 时,才有可能生出患病孩子,而且可能性是 1/4 。
所以该夫妇生出一个患病孩子的可能性是: 2/3 2/3 1/4 = 1/9 。
9、小麦的抗锈病对易染锈病为显性。
现有甲乙两种抗锈病小麦,其中一种为纯种,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小麦,下列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 )A .甲 乙B .甲 乙的 F1再自交C .甲乙分别和隐性类型测交D .甲 甲,乙 乙答案:D;解释:根据题意,纯合杭锈病小麦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不发生性状分离,而杂合杭锈病小麦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利用自交方法最简单易行,省去了杂交等需要人工去雄授粉的麻烦,并且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小麦可直接作种子进行推广使用。
二、填空题10、下图是某家族性遗传病的系谱图(假设该病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 A 是显性、 a是隐性),请回答下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