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传播学通论笔记
传播学大纲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绪论、绪论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具体地说,它要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
不仅要研究人们怎样使用媒介,而且要研究传播媒介的总类以及人媒介之间的关系等。
2.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3.狭义的传播学则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故而也称之为大众传播学。
4.传播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有商业、政治、战争等方面的因素,其起始阶段是作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一个分支而进行研究的,20C五六十年代传播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代表:传播学“五大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传播学5W公式的创始人,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内容分析法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提出“意见领袖”、“二级传播”等理论,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库尔特-卢因:提出“守门人”理论卡尔-霍夫兰:个人差异论,控制实验法威尔伯-斯拉姆:传播学理论的集大成者,美国传播学的开山鼻祖6. 传播学的研究流派(1) 经验学派:也称传统学派、实证学派,从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涉取营养,将传播定位于一种行为,视传播为人们互相影响彼此行为、心理状态的社会互动过程,也被约翰-费斯克称之为“过程学派”。
是运用经验方法来分析社会想象的社会科学学派。
其实验室研究的特点是严格的控制与操作,相信数字测量和数字模式,重视实际经验的观察和推论,强调研究程序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的主要表现:(a)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b)必须提供准确的关于理论假设的佐证数据和客观材料(c)在研究出现可重复检验的普遍性情况下,归纳出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定理实证传播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美国的13项里程碑项目,其研究的重点在于传播媒介的效果。
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佩恩基金研究”是第一个真正的传播研究,20世纪20年代首次将统计方法引进到社会科学研究中来,使得内容分析、受众研究等传播研究方法开始成型。
戴元光传播学通论经典笔记wps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传播传播的几种概念:(1)共享说:传播信息的过程就是分享信息的过程;(2)劝服说:传播是有目的的影响别人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
(3)反应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科学的传播定义: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A传播的信息性(传播传的就是信息,信息是传播的前提,传播是信息流动的基础)。
B信息的可流动性和可测度(用人文的方法和物理的方法都可以测度信息的传播过程,没有传播,信息是静止的,信息不流动,传播便不能成立)。
C信息的可转换性。
(信息可以变成文字信息,精神信息也可以转换成物质信息,各种信息大都可以变成电子信息。
)信息和传播都是不能脱离时间和空间而存在,信息具有时间的传播性和空间的传播性。
传播学产生的原因1.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经历了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和网络传播阶段。
传播学就是在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下诱发起来。
2.政治和战争的需要。
盖洛普1930年进行民意调查预测总统选举,霍夫兰通过电影研究战争宣传与军队士气问题。
3.新闻学的发展。
新闻学的成熟为传播学打下基础,并呼唤一种新的科学来推动它,为传播学的产生留下空白地带。
传播学的经典之作1948 拉斯韦尔《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主要观点有二,一是提出5W模式,二是著名的传播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2.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建立相互关系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1949 拉扎斯菲尔德墨顿《大众传播,群众的判断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1949 香农,韦弗《传播的数学理论》提出香农——韦弗模式1949 施拉姆《大众传播》1949 霍夫兰《大众传播实验》1953霍夫兰与人合著《传播与说服》传播学五位奠基人拉斯韦尔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倡导“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有:(1)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2)提出注明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功能说”,前者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并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后者则为赖特、宣伟伯等学者以后对传播功能做出进一步的理论阐述,奠定了基础;(3)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在新闻机构的分布,为传播学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经验。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一、总论1.历史上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有共享说、劝服说、反应说三种:(1)共享说:认为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不足:人类传播是借助符号传播信息,人们共享的不是符号,而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许多传播是无法达到共享的。
(2)劝服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
不足:在传播过程中影响是相互的,传播的角色关系会发生变化,传播者和受传者有时是相互转换的,传播者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在受他人影响。
(3)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不足:刺激反应不仅是人类的传播行为,动植物都有刺激反应问题。
2.通论的传播定义: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3.对通论传播定义的认识:(1)传播具有信息性质(2)传播具有可流动性和可测度:(3)信息具有可转换性4.传播学产生的诱因和基础:(1)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2)政治与战争的需要3) 新闻学的发展5.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传播学的发展基础是20 世纪崛起的行为科学和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6.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和集大成者(1)拉斯维尔(政治学家):①他首先用政治学的观点对传播进行系统的研究。
②他提出了着名的5W专播模式和传播的三功能说。
③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
(2)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①他把社会学实地调查的方法和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范围扩大到传播学领域。
②他是首先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社会学家之一。
③在从受众角度研究传播效果的过程中,提出了两级传播论、有限效果论和使用与满足论等着名观点。
主要着作:《人民的选择》1944(3)库尔特-卢因(社会心理学家):①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②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中,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传播学理论》笔记(修改版)
《传播学理论》笔记(修改版)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一篇改变中的媒介景象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一、大众传播的概念新技术的变化带来对大众传播定义的质疑。
1.大众传播的特征:(1)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3)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
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二、新的媒介环境1.信息超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2.在线服务3.因特网(Internet):主要将许多计算机链接在一起的一个网络。
这个网络可以用于连续的电子信息传递,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递以及个人或计算机群之间的双向传播。
浏览器软件:马赛克(Mosaic)、网景(Netscape)使网上资料更易于接触。
三种普遍使用形式:(1)电子邮件(E-mail)(2)新闻组和邮递名录(Newsgroups and Mailing Lists):一种信息共享系统,对一个话题有共同兴趣的人们可以通过它交换信息和看法。
新闻组允许消息的消费者对消息作出迅速反馈,优于报纸和杂志。
(3)万维网(WWW):一个计算机系统群,在该群中许多计算机上的信息可以迅速、方便地被多个其他计算机获取。
现在的网络用页(page)来形容。
对网址的访问数量通常通过“点击次数”(hits)来衡量,也就是网址被用户敲击的次数。
如何发挥商业部门网址的最大用途:最好的网址不应该仅仅把广告者的消息硬塞给用户,而应是互动的,网址应提供给用户许多途径,介入在线活动和资源之中。
对因特网的批判:(1)从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的转变会导致语言的枯竭。
传播学笔记
传播学笔记第一讲传播,与传播学I、什么是传播?傳播 Communication▲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贝雷尔森和塞纳▲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
传播的两个要素: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2、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一、传播的内容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传播的类型非人类传播传播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人类传播人际传播社会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三、传播的形式1、符号和信号时代: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2、口语时代: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3、文字时代: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4、印刷时代:开始于公元450年5、大众传播时代:开始于19世纪中期6、网络传播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5、第五次飞跃:?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1小时=41666.67年;1秒钟=11.57年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传播学通论》精华笔记
《传播学通论》精华笔记
戴元光、金冠军主编的《传播学通论》是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与新闻传播学学硕考研的指定参考书目。
就拿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专硕来说,《传播学通论》是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的制定参考书目,而且每年真题中,通论所占的分值相当大。
为了方便参加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新闻传播学考研的学弟学妹们,行之记者根据自己亲身的考研的经验,以及求教学长学姐们,整理编写完成《传播学通论》笔记。
现附小部分图片给大家展示:
行之记者智库系列,全国独家销售,如需订购的学弟学妹们,可联系:行之记者QQ2571804012
凡是订购资料的学弟学妹们,即可赠送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和吴信训《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
PS:订购行之记者全套资料,享受超值优惠和政治、英语、专业课电子资料,并在通过初试后进行复试指导。
愿考研的你们岁月静好,心想事成!。
张国良_传播学原理_笔记.
传播学原理笔记第一章传播基础论1、传播的含义(1)传播与“communication”A、相同点: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B、不同点:后者含“运输”(货物与人)及(双向)“交流”之意,从传播学意义上讲,“传播”=Commnication,其主要含义是:精神内容的传布。
(2)“传播”的定义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持此类主张的学者往往会追溯英语Communication的词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但是,无可否认,在传播实践中,施拉姆等人强调的这种“共享”,不仅是主观愿望,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
即,它既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
凡强调“共享”的用语,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能适用于一切传播现象。
诚然,传播能实现“共享”的情况是多数,但是还存在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相反的情况(尽管是少数)。
由此可知,“共享”说虽然指出了传播的一部分规律,但作为定义,是不全面的。
B、“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活动。
此说有点类似“共享说”,但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
但一“共享”一样,“交流”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并非一定会发生。
此外,传播也远非一定要用语言。
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此说既正确地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功得性、目的性的传播活动,又不正确的将其当成了一切传播活动的表征。
D、“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以上各学说都是学者从不同的学术领域去理解,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研究对象的传播活动,范围和方式等,而没有从更多普遍意义上和层面上对“传播”进行定主,因而难免挂一漏方。
△传播: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3)信息视野中的传播“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凡是有“信息”处,必有“传播”。
但是,“信息”不只见诸于人类社会当中。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一、引言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过程和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传播行为、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内容。
本教程笔记旨在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提供背诵版的内容,以便于记忆和复习。
以下将对传播学的重要内容进行介绍。
二、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指信息、观念、思想等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的行为。
2.媒介:传播过程中用于传递信息的工具、渠道或机构,包括口头语言、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
3.受众:指接收和理解传播信息的人群。
4.效果:指传播行为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结果。
三、传播学的理论模型1. 传播模型: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传播活动中信息从传播源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的过程。
常见的传播模型有线性模型、环状模型和网络模型。
2. 媒介效果理论: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
包括传统的媒体效果理论、认知解释理论等。
3. 社会影响理论:研究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观念的影响。
比较有名的社会影响理论包括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规范理论等。
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实证方法: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收集和分析数据,验证研究假设,了解传播现象和规律。
2. 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总结和评价先前的研究成果。
3. 文化研究方法:注重对传播过程中涉及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文化对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4. 数量研究方法:运用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传播现象和规律。
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 国际传播:研究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行为和媒介效果,了解跨文化间的传播现象。
2. 组织传播:研究组织内部的传播方式和效果,以及组织和外界的传播交流。
3. 健康传播:研究健康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效果,促进健康知识的传播和健康行为的形成。
4. 新媒体传播:研究互联网和新兴媒体对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如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趋势1. 数字化转型: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的转变,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
《传播学》邵培仁 笔记
邵培仁《传播学》笔记 绪论 重要概念: 传播学 传播研究 传播理论 传播本质 传播规律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研究(Communication Studies),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传播理论(Communication Theory),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传播科学,是一门探索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它是由传播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
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三、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2.互动性 3.开放性 4.综合性 5发展性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传播学与社会学 2.传播学与人类学 3.传播学与文化学 4.传播学与心理学 5.传播学与宣传学 6.传播学与新闻学 7.传播学与历史学 8传播学与地理学 二、传播学的知识层次 按照知识的构成或抽绎层次,我们可以把传播学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和边缘传播学。
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1.传播科学论:这是对该学科研究对象、范围、体系和意义的宏观认识 2.传播过程论:这是对人类传播的特性、模式、分类、功能和原则等基本问题的中观认识。
传播学理论导引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概述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探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与互动。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环境等。
3.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跨学科研究等。
二、传播过程理论1.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过程五因素模式,即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和效果。
这一模式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作用。
2. 施拉姆的传播模式施拉姆在拉斯韦尔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过程模式,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反馈和情境六个要素。
3. 格伯纳的传播流模式格伯纳提出了传播流模式,认为传播过程中存在信息流、影响流和意见流三种传播方式。
三、传播媒介理论1.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
2. 库尔特·卢因的媒介选择理论卢因提出了媒介选择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媒介。
3. 奥尔波特和霍夫兰的媒介效果理论奥尔波特和霍夫兰认为,媒介效果取决于受众的心理特征、媒介内容、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等因素。
四、传播效果理论1. 传播效果的定义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对受传者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2. 传播效果的分类根据传播效果的性质,可分为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和态度效果。
3. 传播效果理论(1)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并非直接作用于受众,而是通过意见领袖间接产生。
(2)凯茨和拉扎斯菲尔德的“创新与普及”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和传播者的创新性。
(3)贝克特的“说服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取决于说服信息的强度、受众的易受性、传播者的可信度和说服技巧。
五、传播者与受传者理论1. 传播者的定义传播者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主动发出信息的人或组织。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
(完整版)传播学笔记整理《大众传播学通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什么是传播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的行为总称。
2、三种定义类型(1)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传者”对信息的分享。
指人们在传播时,总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
代表人物是美国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但是,共享说无法概括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传播现象。
(“心有灵犀一点通”可谓是对信息共享过程中最佳状态的描述。
)(2)交流说:强调传播是“用语言交流思想、观念、情感,已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E.T·霍尔。
交流说忽视了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
(3)信息说:即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们对接触到的讯息,“排除不确定因素”后,从中选择出自己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而语言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
忽略传播过程的“环生态”现实而留下的遗憾。
代表人物是C.E·申农和W·韦弗。
3、传播层次:(1)自我传播:指不起交际作用的内部信息交流过程,是个人处于感知和理解时的言语活动。
表征是“不出声”。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的理论、“内省式”思考——郭书P78)特点:“传播者”与“受传者”角色重叠,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体;所传信息不与人分享;由大脑储存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同时,自我传播的自觉程度也决定着大脑对有效信息的储存状态。
(2)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直接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作用:A教化作用;B联系作用;C协调作用特点:信息交流渠道多、形式多样,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媒体“准间接交流”;交流符号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言语或非言语符号交流,甚至是多种符号复合式使用;人际传播构成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可以在相互作用中随机互换,反馈非常及时。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学考研笔记
传播学考研笔记一、传播学基础概念1. 传播:传播是信息交流和分享的行为或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基础。
2. 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科学,涉及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传播方式、传播过程、传播效果等方面。
3. 媒介:媒介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
4. 受众: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可以是个人或群体。
5. 内容:内容是指传播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
6. 渠道:渠道是指信息传播的途径,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
二、传播学理论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2. 香农-韦弗模式:信息源产生信息,通过发射器发出信号,经过信道传输,到达接收器,最后由受众接收并处理信息。
3.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编码、释码、译码、反馈四个环节的循环往复,强调了受众的反馈和传播者的主导作用。
4.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信息源产生信息,大众媒介通过接收器接收信息,再通过发射器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5.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即讯息,强调媒介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6. 伊尼斯的媒介偏向论:强调媒介对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分为口头媒介和书面媒介两种偏向。
7. 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强调媒介的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认为媒介的发展是人性化、自然化的过程。
8. 霍夫兰的说服理论:研究说服效果的心理学理论,包括说服者、说服信息和说服对象三个要素。
9. 休眠效果理论:强调重复暴露在信息中可以提高说服效果的理论。
10. 框架理论:指人们在报道和解释新闻事件时所采用的认知框架,包括新闻报道的角度、立场和表达方式等。
11. 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看法或评价,可能存在偏见或歧视。
12. 议程设置理论:媒体通过选择报道和强调某些议题来影响公众对议题重要性的认知。
戴元光传播学通论经典笔记wps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传播传播的几种概念:(1)共享说:传播信息的过程就是分享信息的过程;(2)劝服说:传播是有目的的影响别人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
(3)反应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科学的传播定义: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A传播的信息性(传播传的就是信息,信息是传播的前提,传播是信息流动的基础)。
B信息的可流动性和可测度(用人文的方法和物理的方法都可以测度信息的传播过程,没有传播,信息是静止的,信息不流动,传播便不能成立)。
C信息的可转换性。
(信息可以变成文字信息,精神信息也可以转换成物质信息,各种信息大都可以变成电子信息。
)信息和传播都是不能脱离时间和空间而存在,信息具有时间的传播性和空间的传播性。
传播学产生的原因1.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经历了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和网络传播阶段。
传播学就是在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下诱发起来。
2.政治和战争的需要。
盖洛普1930年进行民意调查预测总统选举,霍夫兰通过电影研究战争宣传与军队士气问题。
3.新闻学的发展。
新闻学的成熟为传播学打下基础,并呼唤一种新的科学来推动它,为传播学的产生留下空白地带。
传播学的经典之作1948 拉斯韦尔《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主要观点有二,一是提出5W模式,二是著名的传播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2.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建立相互关系3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1949 拉扎斯菲尔德墨顿《大众传播,群众的判断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1949 香农,韦弗《传播的数学理论》提出香农——韦弗模式1949 施拉姆《大众传播》1949 霍夫兰《大众传播实验》1953霍夫兰与人合著《传播与说服》传播学五位奠基人拉斯韦尔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倡导“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有:(1)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2)提出注明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功能说”,前者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并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后者则为赖特、宣伟伯等学者以后对传播功能做出进一步的理论阐述,奠定了基础;(3)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在新闻机构的分布,为传播学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经验。
传播学笔记第二版
课程安排1、传播,传播学2、传播学的重要学派3、传播研究方法4、信息、符号与讯息5、传播类型6、传播模式7、传播者8、传播内容9、传播媒介10、受众11、传播效果导论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活动的类型1、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3、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3、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 communcation)4、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第二节传播与信息一、什么是信息Co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s,communis的意思是共同分享某种东西。
❑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和思想等。
二、什么是信息化1、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设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信息经济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2、可以理解为相对工业化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与社会格局。
3、可以理解为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三、什么是信息社会1、信息社会的概念信息社会: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2、信息社会的特点❑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
❑劳动力主体的转变。
❑交易结算的转变❑贸易的全球性特征。
⏹第三节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1、传播: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是传播的核心。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社会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传播成立的前提条件。
(5)社会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小结: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
传播学研究方法课堂笔记总章
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章大众传播研究导论第一节人类研究与科学方法论(methodology),认识论的一个分支,或许可以称为寻找解答的科学,科学的研究要满足逻辑与实证两点。
认识论:知识的科学方法论(方法)包含于认识论一、一般的人类研究用因果和概率(casual and probabilistic)的推理来进行预测。
二手知识具有两个重要的来源:(作为推理的依据)●传统:人生活的文化知识体系可能传递错误的二手知识●权威——带来知识亦可能阻碍人们对知识的接受,有自我膨胀的倾向(于丹)误读二、研究中的错误和解决方法(一)不确切的现象(Rainy Days and Mondays)●自发的观察●自觉的观察(生活)(二)过度概化(以偏概全)●没有足够样本●重复研究——三角验证法(三)选择性观察(先有结论,后根据结论观察)a)事先设定观察对象b)设定观察事件(四)非逻辑推理(典型谬误)三、社会科学的基础科学对世界的理解必须:(1)言之成理——逻辑;(2)并且符合我们的观察——实证科学的三个层面:理论(theory)、资料收集(data collection)、资料分析(data analysis)※理论(theory):是对某种特定生活方面相关的观察的系统解释理论的特点:①理论不是哲学或信仰②社会规律:理论反映了规律③理论用来描述和解释总体而非个体(强调概率模式)④理论通过变量语言表现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第二节社会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一、自愿参与社会研究的一个基本伦理准则是:参与者必须处于自愿(知情同意)(自愿参与为什么难以做到?)二、对研究对象无害社会研究最重要的伦理准则是必须对研究对象无害(对调查对象的伤害可能出现在哪些方面?)三、对研究对象的保护方法(一)知情同意:签字否则,就1.纯自然观察2.不会对研究对象造成伤害(二)匿名与保密匿名(anonymity):就是当研究者和读者都不能将回答和回答者对应起来时,这个研究就可以说达到了匿名的要求保密(confidentiality):就是当研究者能够指认特定研究对象的回答,但承诺不会将其公开时,该研究就达到了保密的要求(三)减少欺骗的伤害奥许实验(Asch experiment)米尔格拉姆实验(Stanly Milgram’s experiment)从社会招募饰演人员,人员为25~50岁,职业各异实验目的(假):惩罚是否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抽签分学生与教师两组实验真相:所有社会招募人员都为教师,学生为实验辅助人员真实实验目的:当人们在权威的压迫下是否会屈从权威任务报告(debriefing):和对象交流,让他们了解其在研究中的经历——让受试者不会对自己产生不良的质疑(四)提供真实的分析和报告(五)遵守职业伦理规范第四节大众传播研究的定义和作用一、大众传播研究的定义大众传播研究是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大众传播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大众传播状况和大众传播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①调查②研究——大众传播研究的两个阶段(1)大众传播的调查工作是指运用观察、问卷等方法直接从社会生活中了解情况、收集事实和数据,它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2)而大众传播的研究工作是指通过对事实资料的加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大众传播研究的一般过程是:1.感性认识阶段2.理性认识阶段3.实践阶段4.检验阶段5.新研究的开端文献综述——对业界过去的研究的总结研究方法:● 在自然状态下:观察、访问和问卷调查等方法● 可以通过实验法进行研究——原理:刺激-反映原理● 采取文献研究法——第二手资料 二、大众传播的基本用途(一) 探索探索性研究的目的:(了解)1. 满足研究者的好奇心和对事物更加了解的欲望 2. 探讨对某议题进行细致研究的可能性 3. 发展后续研究中需要使用的方法(二) 描述大众传播研究能够用系统地、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将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清楚、准确地描述出来。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的定义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关注传播活动的过程、结构、功能以及影响因素。
2. 传播学的定义要素:- 传播者:指发起传播活动的人或组织。
- 受传者: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或组织。
- 传播内容:指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等。
- 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所依赖的渠道、平台或工具。
- 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 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活动从发起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要素。
2. 传播结构:研究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传播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等。
3. 传播功能:研究传播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信息传递、社会整合、文化传承、政治宣传等。
4. 传播制度:研究传播活动的规范、政策、法规等,以及传播制度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
2. 定量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3. 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4. 实验研究:通过人为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5.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传播现象,以揭示传播规律的内在机制。
四、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者理论:研究传播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传播者的传播效果。
2. 受传者理论:研究受传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受传者的传播效果。
3. 传播内容理论:研究传播内容的类型、特点、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内容的制约因素。
4. 传播媒介理论:研究传播媒介的构成、功能、传播效果以及媒介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传播学研究方法详细笔记
传播学研究方法详细笔记第一讲引言相关与因果的关系:有相关并不一定就有因果关系5种研究方法:实验控制法、调查方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观察法、个案研究随机化实验:双盲测试随机的分为两组,处理组合控制组,患者本人不知道,所有人不知道。
主要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EXCEL、ACCESS、HLM参考书目:《传播统计学》、《民意调查实务》、《市场调查与分析》、《消费者行为》、《Marketing Research》第二讲社会调查(狭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社会调查强调:理论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经验。
社会调查的特点:1.在社会调查中,被访者即信息提供者的身份是不透露的。
这是社会调查不同于其他任何形式的信息收集的重要特点之一。
2.社会调查中所涉及的研究者、客户和被访者,这三方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被访者的权利:1.被访者的合作完全是自愿的,不允许误导被访者。
2.被访者的匿名权要收到严格的保护。
3.研究者必须采取所有的合适的预防措施,确保被访者没有直接受到伤害或负面影响。
4.被访者必须能够轻易的检查研究者的身份和真实性。
5.访问中使用观察法或录音录像设备,应告知被访者。
6.访问儿童或未成年人,需经过其父母或监护人应允。
研究者的职责:1. 研究者不能作出有损于调查行业的声誉的举动。
2. 研究者不得对其或对其所在机构的技能、经验作不切实际的表述。
3. 研究者不得对其它研究者作出不公正的批评。
4. 研究者必须不懈地努力,在节约费用并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设计研究方案,并按与客户合同中的规定去实施调查。
5. 研究者必须确保对调查记录的保密。
6. 研究者不得有意地散布没有得到数据的充分支持的调查结果,必须随时准备好说明其发布的调查结果的有效性的必要的技术信息;7. 研究者不得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同时从事非调查活动,例如数据库营销活动等,要明确地将这一类的非研究活动与研究活动区分开来。
(重点)研究者与客户的相互权利和职责:1. 研究者不得泄漏客户的身份;2. 研究者必须向客户告知分包商的身份;3. 研究者不得将调查中得到的数据和发现泄漏给第三方;4. 客户无权知道被访者的姓名及地址;5. 客户不得将研究者的方案和报价泄漏给任何第三方;6. 研究者必须向客户提供调查项目实施的技术细节;7. 客户公布调查结果时必须事先咨询研究者,以确保调查结果不会被误导;8. 权利和职责要有研究者和客户签订书面协议约束。
传播学研究方法笔记
概念的具体方面或层面
三、操作化
对抽象概念的界定和详细叙述,操作化是特定研究程序的发展,并指向经验观察。
史汝尔量表其中有五个叙述性的问题:
不论怎样男人一般都会越变越坏
把新生儿带到这个不断寻找明天的世界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现在人们不得不今朝有酒今朝醉,根本管不了明天
现在人们真的不知道还可以信赖谁
特点:
针对研究问题所做的理论解释
能够用经验事实来解释
以明确的概念为基础
具有有效的观测技术
二、研究假设的作用
指导调查研究
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经验事实联系起来
探索新的理论知识
三、研究假设的构成与形式
假设是由概念或变量构成的
两种形式:
条件式陈述:如果有A,则有B
差异式陈述:变量X的A值与B值在变量Y上有或无差异
(四)社会人为事实
社会人为事实是人类行为或人类行为的产物,例如书本、诗集、建筑、笑话等
二、调查研究的内容
调查研究内容是指一项研究所要了解的调查项目和调查指标,他们所涉及各种分析单位的特征和属性
状态:基本情况——自变量
意向:内在属性——自变量+因变量
行为:外显变量——因变量
第四节。研究课题的操作化
一、概念的定义和操作化
按观测的难易程度:
可直接观测的事物
可间接观测的事物
不可直接与间接观测的事物
社会科学测量的两个特点:
对社会现象测量的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均较低
这种测量不完全是数量化的,也可以是类别化的
二、概念化
是将模糊的、不精确的观念(概念)明确化、精确化的思维过程
(一)指标
指标是我们所选择的观察,它反映了我们所要研究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