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类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帮] 每日一点 - “写景状物”类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二)
唯唯02019-11-16原文从11月2日起,唯唯将系统地为大家梳理文言文阅读的相关考点。
内容来源:万唯《2020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迁移训练》★ 原创好题迁移练【参考答案】八十、《记超山梅花》阅读笔记【梳理主要内容】(1)夏容伯林纾(2)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同友人一起游超山、赏梅花一事【实词课内迁移训练】(1)寻觅,寻求随即,不久寻觅,寻求(2)开始才、刚(3)清凉(4)仅,只是只是【断句技巧】(1)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在岸上走,船工泛舟水上,大家分别沿着小溪行走,走到小路的尽头正好相逢。
当天晚上我们仍然返回栖溪(2)句中“余以步”“船人以水”句式结构相同,可在其中间断句(3)句中“行”是动词,“也”是句末语气词,可据此断句【翻译关键点】第(1)句中的“过(经过)”“乃(竟然)”;第(2)句中的“举觞(举起酒杯)”“咸(全,都)”【文意理解】(1)选文中作者对游览超山梅花时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抓住关键语句寻找答案(2)由“齿齿作鳞甲”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由“纵横交纠,玉雪一色”“余举觞叹息,以生平所见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等句可知,表达了作者对超山梅花的喜爱之情【参考译文】夏容伯,是个爱好古代文物的人,隐居在栖溪。
我和陈吉士、高啸桐雇船拜访了他。
相约一起去超山寻觅梅花。
我们在小溪上换乘小船,顺着浅浅的从沙石间流过的溪水驶到超山北面。
沿岸已经能看见梅花。
梅树已经半枯,斜立于水边;梅树枝干曲折多姿,树身密布青苔,排列齐整得像鱼鳞一样。
因为年代久远,青苔全变成了青铜色。
四周景物凄凉黯淡,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我不由得兴味索然准备返回。
容伯领着我向前经过唐玉潜祠,看见梅花竟然竞相开放。
梅树纵横交错,一片雪白;大家漫步于梅林,沿着梅花有一条小路。
大约走了四里地才出了梅林,看见郁郁苍苍的松树排列成行,可以听到山下小溪的水流声,原来我们来时乘坐的船已经停在水面上了。
我们在岸上走,船工泛舟水上,大家分别沿着小溪行走,走到小路的尽头正好相逢。
2019陕西试题研究-文言文阅读-第四类 写景状物
第四类写景状物[2012]十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
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节选自李渔《芙蕖》)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2)及.其茎叶既生( )(3)娇姿欲.滴( )(4)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芙蕖则不然.欣然.起行B.便为.点缀绿波为.坛而盟C.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腰白玉之.环D.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所欲有甚于.生者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4.本文是以什么顺序来描写荷花的美丽的?(2分)拓展试题:5.本文和《爱莲说》都是写荷花的,谈谈两文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猗猗①修竹,不卉不蔓.,非草非木。
操挺特以高世,姿潇洒以拔俗。
叶深翠羽,干森碧玉。
孤生太山之阿,千亩渭川之曲。
来清飙于远岑,娱佳人于空谷。
观夫临.曲槛,俯清池。
色浸云漠,影动涟漪。
苍云夏集,绿雾朝霏。
萧萧雨沐,袅袅风披。
露鹤长啸,秋蝉独嘶。
金石间.作,笙竽杂.吹。
若乃良夜明月,穷冬积雪,扫石上之阴,听林间之折。
意参太古,声沉寥泬②。
耳目为之开涤,神情以之怡悦。
(节选自赵孟頫《修竹赋》) 【注释】①猗猗(yīyī):柔美的样子。
②寥泬(liáojué):空虚幽静。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2写景游记类第15篇与朱元思书
1
2
34
加点词语 右亦如之
·
方法提示
关联成语。如火
·
如荼
解释(填写文字) (3)如:__像__,__如__同__
1
2
34
•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1)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3分)
答案:用石头围成堤作为分界,水深大约一丈,看上去只有一
寸深。(“许”译对1分,句意通顺2分) (2)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3分)
下/
1
2
34
• 2.参考表格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3
加分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不里许
·
关联教材。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
·
(1)许:_表__示__约__数___
潭记》)
查阅词典。 周:①周遍,周游;②
周· 于廓下 环绕;③合用,合适;④周到,细 (2)周:_环__绕___
密[《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答案:阳光照在清澈的水上,鱼的影子映在潭底,样子清秀灵
动惹人喜爱。(“可怜”译对1分,句意通顺2分)
1
2
34
• 4.
同学们认为此文与吴均的《与
朱元思书》同为山水小品文,两文在主旨上有
同《有与异朱元,思请书你》还补有全对内功名容利。禄(的4分厌恶) (淡泊名利之心)和 •对然的避同哲世:思归都)隐。抒的(2向分发)往了;作(2分者)此对文自还然有一山种水闲的适自喜得爱的和情思赞(美对自之
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 ,咀呷有声。然其跳达刺泼⑤ ,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
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
部编2019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_写景状物(含答案)
文言文复习——写景状物专题课1.三峡/郦道元2.答中书书/弘景3.及承天寺夜游/轼4.与朱元思书/吴均5.观月记/孝祥6.小石潭记/柳宗元7.核舟记/学洢8.楼记/仲淹8.醉翁亭记/欧阳修9.湖心亭看雪/岱文学常识一.重要作家作品1. 郦道元北地理学家,代表作《水经注》。
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
《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2. 弘景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隐居集》等。
3. 吴均4. 轼5. 柳宗元6. 仲淹7. 欧阳修8. 岱9. 《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明末清初中国文言短篇小说集。
潮编辑。
《虞初新志》是收集明末清初人的文章,汇为一编,共20卷。
二.文学常识1.地理方位表示方法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说文》解释“阴”字说:“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进一步指出:“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
”我国的阴阳地名比比皆是,如市就因位于贵山之南而得名。
2.文学体裁: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分类: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说明,描写,情绪三.文言文阅读方法(一)写景游记文言文阅读方法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景物之美,抒发作者情感。
写景游记文言文阅读-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写景游记类【整体阅读】第一步:明确写景顺序写景类文言文一般按照时间、空间或游览等顺序构思文章,初读时先需明确文章运用的写作顺序。
1.时间顺序:描写不同时间段的景物变化,如写春、夏、秋、冬四季,早、中、晚各个时间段的景物等。
2.空间顺序:按照一定的空间结构写景,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从四周到中间等结构。
3.游览顺序:一般包括两种:①定点观察,即站在某个观景点,对周围景物按照空间顺序进行描写;②移步换景,即随着游览者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观察景物。
另外:还可以分析文章结构,即分—总、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
第二步:明确写作手法写景类文言文的写作手法一般包括正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修辞手法、衬托等。
1.正侧面描写结合:正面描写即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景物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即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景物特征,使其鲜明突出。
2.虚实结合:将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相结合,或将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
3.动静结合:即在写景的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和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衬托:即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第三步:体会文章情感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常常是为了抒发情感,或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
有时直接抒发对景物的赞叹,有时通过描写某物或借该物抒发情感,也常在遭到贬谪后借景抒情,情感各不相同。
1.对大自然的情感:在文言文中,作者一方面通过描写自然山水之景,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和热爱之情;另一方面常在被贬谪后,寄情于山水,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志向:或归隐田园,怡然自得;或忧国忧民,仍怀报国之志;或悲喜交加,郁郁寡欢。
2.其他情感:作者通过描写某种植物、动物或其他景物,结合自己当时的心境,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从描写的景物中获得启发,变得豁达愉悦。
注意1.作者的情感可通过词语的褒贬辨别。
褒贬分明的词语能够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浙江省中考语文 全程专题突破复习导练 文言文理解(写
文言文理解(写景、记事)(一)金山寺(并序)(2015·江苏南京)〔宋〕梅尧臣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
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因借小舟以往,乃陟②回阁,上上方③,历绝顶以问山阿④,危亭曲轩,穷极山水之趣。
一草一木,虽未萼⑤发,而或青或凋,皆森植可爱。
东小峰谓之鹘⑥山,有海鹘雄雌栖其上,每岁生雏,羽翮⑦既成,与之纵飞,迷而后返,有年矣。
恶禽猛鸷不敢来兹以搏鱼鸟,其亦不取近山之物以为食,可义也夫。
薄暮返舟,寺僧乞诗,强为之句以应其请。
偶然而来,不得仿佛,敢与前贤名迹耶。
吴客独来后,楚桡⑧归夕曛。
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
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
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
(选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注释】①谢紫微:谢绛,作者妻兄。
②陟:登,上。
③上方:佛寺。
④山阿(ē):山岳。
⑤萼(è):花萼。
⑥鹘(hú):一种凶猛的鸟。
⑦羽翮(hé):羽毛。
⑧桡(r o):船桨。
1.《金山寺》诗中,“吴客”指的是________;诗句“山形无地接”与诗文中“____________”句的内容相呼应。
2.你认为诗句“巢鹘宁窥物”写得好吗?请结合诗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15·浙江宁波)【甲】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文言文阅读:写景抒怀类专项阅读(含答案)
⽂⾔⽂阅读:写景抒怀类专项阅读(含答案)⽂⾔⽂阅读 : 写景抒怀类【甲】环滁皆⼭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
⼭⾏六七⾥,渐闻⽔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年⼜最⾼,故⾃号⽈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之间也。
⼭⽔之乐,得之⼼⽽寓之酒也。
——( 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事简,⼜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之间,乃⽇与滁⼈仰⽽望⼭,俯⽽听泉。
掇幽芳⽽荫乔⽊,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不可爱。
⼜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事之时也1. 请⽤“ / ”为【⼄】⽂中画线句⼦断句。
(标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2.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1) 峰回路转3. 将下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之乐,得之⼼⽽寓之酒也。
(2)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事简,⼜爱其俗之安闲4. 【⼄】⽂中和 ( ⽤原⽂语句回答 ) 交代了作者为亭⼦取名“丰乐亭”的原因。
【甲】⽂所在⽂章和【⼄】⽂都表现出作者( 提取【⼄】⽂中四字短语回答 ) 的⾼尚情怀。
5. “记”是古代的⼀种⽂体,往往借景物来表现作者的情怀。
【甲】【⼄】两篇选⽂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
衔远⼭,吞长江,浩浩汤汤,横⽆际涯,朝晖⼣阴,⽓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观也,前⼈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异乎?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欧阳修《丰乐亭记》 )回: (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 (3) 既得斯泉于⼭⾕之间斯: (4) 掇幽芳⽽荫乔⽊荫:若夫淫⾬霏霏,连⽉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星隐曜,⼭岳潜形,商旅不⾏,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写景文言文【解析版】
写景文言文一、暑假复习。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中考文言文写景抒怀篇阅读
一、阅读《小石潭记》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B.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C.不可.久居高可.二黍许D.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8.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白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9.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
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D.本文语言凝练。
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
10.同为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到“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多次提到“乐”,两文中的“乐”,乐在何处,不同点是什么?(3分)二、阅读文言文《岳阳楼记》(节选),完成第10——14 题。
(16 分)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喂,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写景类文言文阅读训练
写景文言文专题特训练习1【甲】小石城山记[唐]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①。
其上为睥睨②、梁欐③之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⑥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⑧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柳河东集》)【注释】①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②睥睨(pì 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③梁欐(l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
④堡坞(w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
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⑤箭:指竹子。
⑥偃(yǎn),倒伏。
⑦伎,通“技”。
⑧傥(tǎng),通“倘”。
倘若,或者。
【乙】封禅仪记(节选)[东汉]马第伯是朝上山,骑行。
往往道峻峭,不骑,步牵马。
乍步乍骑。
且相半。
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
南向极望无不睹。
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
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①,如无道径。
遥望其人,端端如杆升,或以为白石,或以为冰雪。
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
殊不可上。
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
亦赖赍②酒脯。
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
复勉强相将行。
到天关,自以已至也。
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
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
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
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
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窔辽③如从穴中视天窗矣,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④可得而登也。
两从者扶腋,前人相牵。
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中考真题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写景篇
中考真题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写景篇一、(2020成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12分)重修杜工部草堂记[明]杨廷和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
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
今日之举,则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其议。
既成,成都府同知吴君廷举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
盖翘然而起,临.于官道者为门。
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
引水为流,桥其上,以通往来。
于其前门焉,榜曰“浣花深处”。
进于是,则草堂也。
堂之左右,亦各为屋,缭以周垣。
其东为池,引桥下之水注其中,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
名花时果,杂植垣内。
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
经始于弘治庚申之春,落成于其年之秋,财不费而功侈,民不劳而事集。
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
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不独诗也。
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
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
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
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
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
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文先生耳。
於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
今日诸公之举,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曰小补之哉!(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 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属:通“嘱”,嘱托B. 临.于官道者为门临:靠近C. 夫世称.子美者称:称赞D. 轩然与之并.并:合并2.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1)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
(3分)(2)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
(3分)3.全国视野新考法)草堂屡废屡修,是因后世“重其人”,作者认为杜甫有哪些值得推重之处?并就其中作者强调的一点,举出一例初中所学的杜甫诗句加以说明。
高三--14--写景、游记类文言文
23、“白乐天”指的是诗人
。(1 分)
24、第二段对“斗歌”场景写得极有层次:(2 分)
环境由
到到
感情由
到
25、第二段没有运用到的手法是
(2 分)
A.层层烘托 B.夸张借代 C.点面结合 D.对比反衬
26、请分别概括第三段的景物特点? 并简析作者写景的角度。(4 分)
27、文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评价。(4 分)
语文辅导讲义
课题
写景、游记类文言文
授课日期及时段
1、知识精要
内容概要
2、练习
3、作业
年月
教学内容
【知识精要】 1、写景、游记类文言文是高考第二篇文言文最常见的体裁之一。相对于第一篇文言文而言,第二篇文 言文更侧重于对内容理解的考察。 2、常见的题型有: ·作者的意图、主旨——要注重文章的结尾部分 ·段落大意总结概括,段落层次 ·客观题 ·修辞、句式特点(整散结合要注意)
(2)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 分)
2
。(1 分)
【练习三】 虎丘记
(1)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 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2)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 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lei)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 雷辊(gun)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 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 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 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 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 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3)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山名)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 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 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 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4)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 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差役)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 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 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 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 (睡觉)D.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
答案:1.A(念:想到)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④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4.旷达(豁达)试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2)念. 无与为乐者()3)庭下如积水空明. ()2.翻译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案:1.高兴地想到形容水的澄澈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试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试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中考文言文之写景散文类阅读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之写景散文类阅读训练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4.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1.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2.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4.月色美好;幽静。
(意思对即可)二观月(有删改)张孝祥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中考语文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考点特训 写景游记类 哲理类)
九、(2021绍兴)今年是徐渭诞辰500周年,相关部门打算修葺徐 渭故居青藤书屋,设计组在拟订植物造景方案时搜索到下文。阅 读文章,完成1~5题。(16分)
长物志卷二 花木
[明]文震亨① 弄花一岁,看花十日。故帏箔②映蔽,铃索护持③,非徒富贵容 也。第繁花杂木,宜以亩计。乃若庭除槛畔,必以虬枝古干,异 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或水边石际,横偃斜披;或一望 成林;或孤枝独秀。草木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
4.作者为什么将种着桃、柳的那条路取名“柳陌”?结合全文, 加以分析。
在作者看来,桃花“缤纷”不及垂柳“绿影依依”,柳树绿荫 还可以让渔夫停舟小憩,这种景象颇有“彭泽家风”,让作者很 是自得。如此意境,轻松舒畅。作者取名“柳陌”,正是想表现 自己与陶渊明心灵相通,寄托他闲适恬淡的人生志趣。
十一、(2021安徽)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
(2)许渔父停桡碧阴,听黄鹂弄舌( )A A.“弄”有“演奏乐器”之义,写出了黄鹂鸣叫如音乐清脆,悦耳 动听,惹人喜爱。 B.“弄”有“戏耍”之义,写出了黄鹂在枝头吵吵闹闹,声音嘈杂, 让人听了心生厌烦。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语言赏析能力。先理解句子大 意,再结合语境理解。第(1)句A项中“此句生动写出了风吹雨 打,花瓣纷纷飘落”一句有误,结合原文,桃花飘落并不是因为 经历了风吹雨打,且文中并没有提到下雨。第(2)句结合语境可 以看出,本文详细描写了小径上桃、柳的景色,绿柳依依,落花 纷纷,更有渔夫晚归,黄鹂弄舌,一派归隐田园、安然自得的闲 适生活。所以其表达的情感是闲适而欢乐的,与B项“厌烦” 之情不符。
诗中写到“辛夷花尽杏花飞”“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 展示了“四时不断,皆入图画”的花木景观。诗中故山草堂选择 花木品种、按照花时搭配种植、关注种植位置等符合文震亨的审 美观,所以类似的花木景观可能会出现在青藤书屋。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之写景状物游记散文
写景状物游记散文【典型例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西湖七月半①张岱②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③,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④,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
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
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
②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
③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
断桥: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
④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火优傒优:优良 B.竹肉相发肉:歌喉C.茶铛旋煮旋:不久 D.轿夫擎燎燎:火炬【解析】优:优伶,戏曲演员。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2写景游记类第17篇小石潭记
遇,找到前进的道路的精神。(每点各2分,意对即可)
1
2
34
• 词语迁移 • [1]就
• ◀课内篇目迁移▶ • ①持就· 火炀之(《活板》) •靠_近_____
• ②蒙乃始就· 学(《孙权劝学》) •从_事_____
• ③瞬息可就· (《活板》) •完_成_____
•
④功成名就 ·
•完_成_____
喜过望。于是先向下靠近溪边,就(见)溪水正从石门中跃出来,有
巨石挡在门口,将流水分成两条水道。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B 确的一 项是( )(3分)
• A.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 当门/分为二道
• B.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 当门/分为二道
• C.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
答案:(我)快要到石门下方时,又乘船渡到溪流北部。 (“及”“复”译对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
2
34
• 4.
本文作者探游石门的经历与陆游
《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的经历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4
答案分:) 两文都描写了在探游过程中,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
出的情景;都表达了遇到困难不要放弃,总会发现新的希望和机
将及门· 下,复渡·溪北。溪中缚木架巨石以渡,知此道乃不乏行人, 甚喜过望。乃先降而就溪则溪水正从门中跃出有巨石当门分为二道
。
• (选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注释:①石门:位于云南苍山。②陟:登,升。
•
行走二里,见到一条大溪从石门流出来,溪北岸无路进去,就
向下走靠近溪中;溪中有许多巨石,(水)多奔泻急流,也无路进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
《三峡》节选自《》,作者,字善长,时地理学家、散文家。
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
属引()自非()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
...处()( )
③绝.多生怪柏()()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
..阻绝()()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⑦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三.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今义:
四.解释下列词句: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五、相关问题探究
1、文末引渔者歌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中相应的句子是:
2、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三峡》《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
2.《三峡》《答谢中书书》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3.《三峡》《答谢中书书》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雾凇沆
...
砀.④惟.长堤一痕()⑤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⑥及.下船()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5、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文:
6、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三、阅读理解
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
2、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