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版权法关于网络传播音乐作品和录音制品的法定强制许可
论我国著作权强制许可制度之构建
有 的功能 也有 所差别 ,相互之间难 以完全替代 ,因此 ,许 多 国家的著作权法 同时采用这三项制度 ,以求建立一套系统 、 合理的著作权限制制度 。
制许可限制于 ,为了公共利 益需要 ,而且著作 权人拒 绝许可
或者无法联系著作 权人时,通过 履行特定 的申请审批程序 ,
方能由著作权主管机关 向特定的 申请者颁 发强制许 可证 ,准
用者的利益 ,确保公众能接触和使用作品 ,促进整个社会科
学文化事业进步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 。 著作权强制许 可制度的诞生 ,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的需
泛。 第三 , 否须支付报酬 不同 。 是 强制许可和法定许可的使
用者须向著作权人支付合理的报酬 ,而合理使用的使用者则 不需支付报酬 。第 四,使用者范 围不 同 。强制许可面向特 定 的使用者 ,只有提 出申请并获颁 强制许可证的人才能使用 , 而合理 使用和法定 许可无特定使用者范围 ,任何人都可以直 接依 据著作权法规 定使 用 。由于这三项制 度各具特点 ,所具
立著 作权 强制许 可 制度 ,仅 依 靠合 理 使 用和 法定许 可 制度 平衡 著作 权人 利益 和公 众接 触和 利 用受 著作 权 保护作 品 的需要 ,其 不足 之 处 已 日益 显现 。 因此 ,我 国应 尽 快构 建 一套 包括 强制许 可 适用
条件 、范 围、 申请 审 查程 序 和补偿 标 准等 内容 ,并且 宽严 得 当的著作 权 强制许 可制 度 。
范围不同 。强制许可的适用范围一般局限 于对文字作品 、视
片的情形 ,即唱片制作 人经主管部门的批准 ,以支付使 用费
为代价 ,得 以录制他人的音乐作 品而 该著作权 人不得拒绝 , 以后才渐次延 及其他领域 】 。最早建 立著作权强制许可制度 的 10 9 9年美国版权 法规定 ,音 乐作者不得将其 机械性复制 权仅授予一家录制公 司,权利人在授权一家公 司录制后 ,其
[中美,著作权,制度]中美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的比较
中美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的比较一、引言著作权法法定许可制度的作用在于利用相应的限制来平衡著作权人与大众之间的利益。
许多国家在著作权立法上都明确规定了对著作权的限制。
国际公约亦是如此。
我国著作权法中的权利限制主要表现为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制度。
法定许可是著作权法给予作品使用者的一种特别许可,即可以不经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同意而有偿地使用其已发表的作品。
该制度限制了著作权人的权利,实则是将著作权中的某些绝对的权利转变成为一种获得报酬的权利。
二、著作权法定许可立法理念(一)中美法定许可立法理念之比较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中有电台对已发表作品和已出版录音制品播放的法定许可,而美国著作权法除此之外,还包括转播电台公开节目的法定许可,可谓其著作权法中的突出特征。
可见,美国著作权法更突出对公共利益保护的重视。
而我国立法偏重保护主播者的权利。
(二)中美法定许可立法理念比较之借鉴美国著作权法定许可立法理念侧重于公共利益,这样一方面利于社会文化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规范传媒市场竞争秩序。
如何平衡著作权人的排他性权利和公众的使用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法定许可制度应解决的根本问题。
其在经济上的重要体现为效率,与此同时也应兼顾各方权利人的利益,体现效率与公平的统筹。
而我国的立法倾向保护主播者的权利,可能是受制于实际中行政管理为主,市场竞争作用薄弱等现实情况的影响。
笔者认为在我国日渐开放的文化市场进程中,法定许可制度应考虑将转播纳入其中。
三、著作权法定许可适用范围(一)中美法定许可适用范围之比较美国1976年的《著作权法》最初规定了五种强制许可的情形,修正后将法定许可概念引入其中,把先前的有线转播、录音作品和制品的某些形式的公开演播和转播修改成法定许可制度,并增加了以私人家庭为受众,超级台和联网台的转播的法定许可、某些录音制品的临时复制以及在原市场范围内的卫星转播的规定。
而我国立法上规定了比较广的范围,而在作品类别方面没有过多的限制性规定。
(二)中美法定许可适用范围比较之借鉴在著作权法定许可适用范围上,中国相比美国较为宽泛。
知识产权法模拟试题(共五套)
知识产权法试题纸(一)(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一、单项选择题(20分)1、我国一汽集团使用的“红旗”商标是(A)。
A. 制造商标B. 销售商标C. 集体商标D.服务商标2、我国《专利法》明确规定,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进行(B)。
A. 实质审查B. 形式审查C. 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D.形式审查或实质审查3、报社、杂志社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对内的修改则应经(D)许可。
A. 编辑B. 投稿人C. 主编D. 作者4、从世界范围来看,知识产权法采用的立法形式基本是(C)。
A. 法典B. 综合法C. 单行法D. 判例法5、美术作品原件持有人享有(C)。
A . 发表权 B.发行权 C. 展览权 D.署名权6、下列作品中适用《著作权法》的是(D)。
A. 法律法规B. 时事新闻C. 历法、数表D. 超过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
7、按照著作权归属的一般原则,著作权属于(D)。
A. 作品原件所有人B. 著作权人C. 署名者D. 作者8、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著作权为保护对象的法律是(D)。
A. 《大清印刷物权专律》B. 《北洋政府著作权法》C. 《大清报律》D. 《大清著作权律》9、我国的《商标法》规定,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局管理商标事务的机构是(B)。
A. 知识产权局B. 商标局C. 商标评审委员会D. 商标评议委员会10、专利申请中分案申请的各种法定期限的起算日是(B)。
A. 递交日B. 申请日C. 优先权日D. 受理日二、名词解释(20分)1、邻接权答:邻接权,也称为“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是国际上对表演艺术家、录音录像制品的制作人以及广播组织因传播作品而享有的权利的称谓。
2、驰名商标答:驰名商标通常是指那些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为相关公众所熟知,并且有较强竞争力的商标,英文表述为“well---known trade mark”。
3、小发明答:实用新型俗称“小发明”,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海外播客版权相关法律法规
19检察风云海外播客版权相关法律法规文/仝中燕纵观全球,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内容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视频侵权模式也在迅速地变化,音乐作品被“剽窃”、表演被“模仿”,他人著作权、肖像权被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遭侵害……侵权形式、手段逐渐呈现多样化、隐蔽化的特点。
随着播客吸引力不断增长,版权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
面对播客侵权纠纷,各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的?欧盟:修改版权法,大力保护原创内容2016年9月,欧盟委员会首次提出修改版权法,以适应互联网时代。
2019年3月26日,欧洲议会通过《数字单一市场版权指令》。
该法案第11条“链接税”规定,新闻出版商享有其出版物的互联网复制权和传播权,并允许出版商在出版物文字等内容被使用时向平台收取费用。
第14条规定,当视觉艺术作品的保护期限届满时,因该作品复制行为而产生的任何素材不受版权或相关权利的限制。
第15条赋予新闻出版商新的邻接权,要求在线平台为使用新闻出版物(包括其中的片段)的行为而向新闻出版商付费,但排除了对私人或非商业使用、超链接、非常简短的摘录(包括个别字词)等情形。
法案第17条“过滤器”原则要求互联网平台鉴别用户上传的信息,积极发现并删除侵权的内容。
如果互联网平台没能阻止侵权,就要对侵权行为负责。
这一规定主要针对视听内容,如音乐、视频等播客分享平台。
在荷兰发生的某公司侵权一案,被告公司的播客网站不但设置专门搜索MP3歌曲的搜索引擎,而且还对指向大量其他网站的MP3歌曲的链接进行了编辑和分类。
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审理后认为:绝大多数的用户访问被告网PROSECUTORIAL VIEW2022年第16期播客吸引力不断增长站是为了搜索未经许可传播的MP3歌曲,而该公司对这一事实心知肚明,也知道其搜索引擎系统一贯被用户用于获取未经许可传播的MP3歌曲。
与此同时,该公司从用户的访问流量中获得了广告收益。
法院据此认为:该公司在商业上的经营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未经许可传播的MP3歌曲,而此公司却无视版权人的利益,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据此法院判定被告必须停止这种侵权行为。
深度解析美国音乐版权法保护侵权与赔偿
深度解析美国音乐版权法保护侵权与赔偿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带给人们快乐和享受,还能够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
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音乐版权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本文将深入解析美国音乐版权法,重点关注其对侵权行为的保护及相应赔偿措施。
一、美国音乐版权法的概述1.1 背景与发展美国音乐版权法的建立源于对音乐创作者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需求。
早在18世纪末,美国国会就开始考虑须要立法规定音乐版权的保护,迄今已经经历了多次修订和完善。
1.2 法律框架美国音乐版权法主要来源于《美国宪法》中的版权条款,以及一系列补充性的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
美国音乐版权法是基于著作权法,但相对于其他领域的版权法律,其特点是更为复杂且涉及的利益方众多。
二、美国音乐版权法对侵权行为的保护2.1 著作权保护范围美国音乐版权法规定了对音乐作品享有著作权的标准,包括原创性和独创性等要求。
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音乐作品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
2.2 禁止侵权行为美国音乐版权法禁止未经授权的复制、发行、公开表演、数字传播等侵犯音乐作品著作权的行为。
对于侵权行为,版权法提供了明确的惩罚措施,并对侵权者进行追责。
2.3 数字音乐版权保护随着数字音乐的兴起,美国音乐版权法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加强了对数字音乐版权的保护。
数字音乐提供商需要获得版权拥有者的授权,以避免侵权行为。
三、美国音乐版权法对侵权行为的赔偿措施3.1 判决侵权损失美国音乐版权法规定,侵权行为导致的损失包括实际损失和被告的非法获利。
版权拥有者可以通过诉讼要求被告赔偿其损失,并有权获得相应的法定赔偿额。
3.2 双倍或三倍赔偿如果被告的侵权行为被认定为故意或恶意,法庭有权判决赔偿金额增加一倍或两倍。
这一规定旨在惩罚故意侵权行为,强化版权保护。
3.3 律师费用补偿如果版权拥有者通过诉讼获胜,法庭可以判决被告支付版权拥有者的律师费用。
这一规定旨在减轻版权拥有者的诉讼成本,同时降低恶意侵权的风险。
浅谈美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浅谈美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一、美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介绍
今天,数字音乐作品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可以说既运转不灵,又相当复杂。
随着非法音乐作品在线共享以及电子传播音乐作品形式的多样性等现象的盛行,这一问题更加恶化。
在一个充斥着播客、网络播客和流媒体音乐的世界里,传统的对于音乐表演、复制和传播的理解面临着新的挑战。
从全球范围来看,录音作品的销量从2000年以来暴跌了20%,特别是近年来损失的不断扩大尤为明显。
自1997年以来,录音作品销量在美国跌幅达到40%以上。
虽然著作权人为了对抗非法的音乐传播采取了一系列的法律行动,但整个音乐行业仍然处于混乱的状态之中。
浅谈美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美国知识产权法
美国知识产权法课程主题内容1.知识产权法的宪法基础2.思想表达二分法3.作品受保护的实质条件4.合理使用制度5.虚拟角色的版权保护6.受商标法保护的客体7.商标的显著性 8.混淆的可能性 9.商标淡化10.可专利的主题 11.等同原则 12.商业方法专利13.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 14.形象权的保护第一讲 美国知识产权法概述1.宪法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2.联邦法与州法在知识产权的作用3.美国保护的知识产权的范围背景知识1.美国的国家机构)即联邦层面与州层面的法院2.美国的双轨制法院系统(dual court system上诉法院13个区域上诉法院12个 1个联邦上诉法院1.美国的宪法与知识产权立法Article1 section8国会有权规范与外国的贸易、各州之间的贸易以及与印第安部落的贸易。
(与US Cons.1.8(3)不正当竞争和商标有关的立法)(贸易条款)为了促进科学和实用技术的发展,国会有权保障作者和发明者在有限的期间内US Cons.1.8(8)就他们各自的作品和发现享有专有权利。
(版权与专利条款)联邦一级的商标法和不正当竞争法都规定在1946年的兰哈姆法中问:我国宪法有无版权商标条款,若无是否需要补充无2.联邦法和州法关系:①最高权力条款规定了联邦法效力优先于州法(即美国宪法,符合宪法规定的法律和美国签订的条约)②州法构成联邦法律的补充(尤其在版权法上,因联邦法没规定)例子:1992年在视觉艺术家保护之前,精神权利不受保护,但现在的精神权利也只是部分。
州立法规定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商业秘密,思想观念,形象权,反不正当竞争3.知识产权的范围专利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 思想观念提供法 商标法 形象权保护法 版权法4.知识产权与鼓励机制)功利主义学说(Utilitarianism知识产权既不是天赋人权,也不是依据公平公正原则而获得的权利,而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设计,以赋予某些智力劳动成果以财产权的方式,鼓励作者、发明者和商家创造出更多的信息产品,达到有利于社会的某种目的。
著作权法著作权的限制
思考:
• 如果甲将位于A地的雕塑复制到平面载体上, 其能否以此复印件在B地建造相同的雕塑?
第十一,将中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已 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 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注意:包括通过网络向中国境内的少数民 族提供。 第十二,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 转换性使用构成对作品的合理使用。
第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 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 现或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立法目的:保障公民对时事新闻的知情权, 从而允许进行新闻报道时附带性地复制或 广播作品。
第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 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 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 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除作者声 明不许刊登、播放的
各国的概况
(1)日本对于著作权的限制规定了合理使用 和强制许可
(2)美国对著作权的限制也规定了:合理使 用及强制许可
(3)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合理使用、法 定许可和公共秩序保留
国际公约的规定
《伯尔尼公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 协议》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公约》 都允许成员国对“专有权利”规定限制和 例外,但都有前提。
第一,大量引用他人的作品而不加注说明、 评价,只是简单的复制,不能视为合理使 用;
第二,使用他人的作品不得出于有损于原 作价值或销售市场的营利动机和目的; 第三,合理使用限于对他人作品材料的使 用,而不是使用他人创作中的构思、风格 和结构; 第四,对不同的作品应有不同的合理使用 要求。
美国著作权管理制度
美国著作权管理制度美国著作权管理制度是一套由政府监管和管理的法律框架,旨在保护作品作者的知识产权,并为其提供合法的权益保护和管理机制。
这一制度的核心目标是在保护创作者的作品免受盗版和侵权的同时,为其提供合法的收入来源和合作机会,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文化创作和知识产出中。
本文将详细讨论美国的著作权管理制度,包括其法律框架、管理机构、运作机制及其应对新技术和数字化时代的挑战等各方面。
一、法律框架美国的著作权管理制度主要由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组成,其中最重要的包括《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著作权法》和《数字千年版权法》等。
《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授权国会有权制定著作权法,以保护作品作者的知识产权。
《著作权法》是美国立法历史最悠久的著作权法律之一,自1790年颁布以来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更新。
它规定了哪些作品受到著作权保护、著作权持有者的权利和义务、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等内容。
《数字千年版权法》则是针对数字化时代的新挑战而出台的,旨在加强对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和管理。
此外,美国还有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和立法机构,如专利商标局、版权办公室、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等,都与著作权管理有关。
这些法律和机构构成了美国著作权管理制度的法律框架,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管理机构美国著作权管理制度涉及的管理机构众多,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专利商标局和版权办公室。
专利商标局是负责管理专利、商标和版权的相关事务的联邦行政机构。
它负责审核和注册专利、商标和版权,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和咨询,协助维护知识产权,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等。
作为著作权管理的机构之一,专利商标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版权办公室则是专门负责管理著作权事务的机构。
它的主要职责包括审核和注册著作权申请、维护著作权数据库、协助著作权持有者维权、推动著作权法律和制度的更新和完善等。
版权办公室是美国著作权管理中的核心机构之一,对作品的版权保护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美国的著作权管理中还涉及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庭、国际贸易机构、专业协会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协同合作的著作权管理机构体系。
国外网络侵权立法
国外网络侵权立法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侵权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护网络用户的权益和创新者的利益,国外各国纷纷加强了网络侵权立法。
本文将就一些国外近期的网络侵权立法进行介绍。
一、美国的网络侵权立法美国是世界上网络侵权问题最突出的国家之一,其立法严格,法律制度较为完备。
美国的网络侵权立法主要包括数字千禧年著作权法(DMCA)和信息基础设施法(CDA)等。
数字千禧年著作权法于1998年通过,主要保护数字内容的版权。
该法案规定了无人驾驶车辆、人工智能和其他数字创意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以鼓励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
信息基础设施法通过后被誉为“法律中的互联网宪章”,是对在线内容管理和言论自由等问题进行了规范。
该法案保护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言论自由,同时规定他们不得为用户提供侵权信息。
二、欧洲的网络侵权立法欧洲各国在网络侵权立法上也有一定的共同点。
欧盟旗下的《信息社会指令》是欧洲网络侵权保护的核心法规。
该指令规定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其采取措施防止网络用户在其平台上发布侵权内容。
此外,欧洲还提出了“相助原则”,即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主动采取措施,配合权利人发起的网络侵权诉讼。
法国作为欧洲网络侵权立法的代表,于2009年通过了一项名为《防止网络盗版和互联网侵权法案》的新法律。
该法律规定了一系列保护版权的措施,包括对侵权行为的处罚、建立了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处理侵权投诉等。
三、日本的网络侵权立法日本作为亚洲互联网大国,也对网络侵权问题高度关注,并进行了相关立法。
日本于2010年通过了《著作权法》的修订案,该修订案主要围绕网络上的盗版行为进行了规范。
修订后的著作权法增加了对技术保护措施的规定,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来防止盗版行为。
此外,日本还通过了《不正竞争防止法》来打击网络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该法律对虚假广告、商业间谍行为等进行了规范,以维护网络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总结:国外各国的网络侵权立法从不同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网络用户和创新者的权益。
论美国数字音乐版权制度及启示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对美国数字音乐版权制度作系统性介绍和背景分析,澄清版权界对美国法的一些误解,并为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提供第一手的基础性实证资料。
首先,本文体系化的分析美国数字音乐版权制度上的各类法定许可、集体管理和直接许可,对这些纷繁复杂的版权结构和许可流程做出了梳理。
其次,美国去年生效的《2018年音乐现代化法》对数字音乐许可制度的许可模式、保护范围和分配机制作出了若干重要修订,本文对该法案作出了详尽的分析。
最后,围绕国内近来颇有争议的数字音乐独占许可问题,本文澄清了美国法上对交互性服务独占许可的限制,与反垄断目的基本上没有关系,而主要用来协调录音版权人与音乐作品版权人之间的利益。
一、导论于2012年启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其中数字音乐版权成为广受关注的主要争议焦点之一,涉及著作权法定许可、独家许可和集体管理等重要问题。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问题的争议各方往往会引用美国的立法与司法经验,作为证据支持己方的观点。
美国官方机构最早从1991年开始就致力于对数字音乐版权的系统研究,二十余年来发布多份官方报告,并且数次更新版权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音乐版权制度的完善,美国很快确立了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数字音乐市场,2017年全球音乐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173亿美元,而美国贡献了87亿美元,占到一半左右。
我国《著作权法》从1990年制定之初就博采众长,广泛借鉴了各国先进立法经验,例如在精神权利等方面我们采纳了大陆法系的制度,在法人作品和职务作品归属等方面引入了英美法系的概念。
成功法律借鉴的大前提之一,是正确地理解外国法及其立法背景和适用效果。
如果照搬法律条文,而忽略法律背后的立法缘由和立法目的,无异于刻舟求剑。
本文旨在对美国数字音乐版权制度作一个系统性介绍和背景分析,澄清版权界对美国法的一些误解,并为我国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提供最基础的实证资料。
解读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实际的经济利益 。 即不能 因使 用著作 权人 的作 品而直 接获 和著作权法 的规 定 。非 因上述 目的而使 用著 作权 人 的作
的许可。 也不用向其支付报酬的制度。 】 关于著作权 得经济利益 。 [( 1咖0 否则 , 犯 了著作 权 人的财 产权 。 民法 就侵 违反 品, 必须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有时还必须经过著作权人的
解读著作权的“ 合理使 用" ’
周 春 丽
( 成宁学院 科研处 , 湖北 成 宁 470 ) 30 5
摘
要: 著作 权的“ 合理使 用”, 是对著作 权人行使 权 利的一种 限制 , 于著作 权的 “ 理使 用”问题 , 关 合 在知识产权
理论界有 不同的看 法和 争议 。作者对著作权 “ 合理使 用” 的前提 条件 以及 “ 合理使 用” 法定情 ̄ 的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 , 合理使用 ” “ 应符合 以下前提条件 : 1 “ 理使用”目的的正当性 .合 使用人使用著作权 人 的作 品 。 目的不 是为 了营利 或者 为了其他商业 目的 , 而是 为个 人学 习 、 研究 。 者为 了公益 或
情形下 。 以不经著 作权人 许可使 用其 作 品。其 中,合 理 可 “
“ 理使用 ” 度 是为 限制 著 作权 人 行使 著作 权 而设 合 制 立的 , 一定 程度上会 对著作权人产 生不利 的后果。 因此 , 在 “ 理使用 ” 合 必须严 格依 照 法律 规定 的方式 , 照著作 权 即依 法第 2 条规定的方 式使 用 , 能扩 大使 用范 围 , 免损 害 2 不 避
维普资讯 p://
第2 6卷 第 2期
2006年 4月
成
宁
学
院
学
报
[整理版]美国版权法
美国版权法(修订至1987年9月30日止)第一章版权的客体和范围条次第101条定义第102条版权的客体:总类第103条版权的客体:编辑作品和演绎作品第104条版权的客体:作品的起源国第105条版权的客体:美国政府作品第106条有版权作品的专有权利第107条专有权利的限制:合理使用第108条专有权利的限制: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复制第109条专有权利的限制:特定复制件或录音制品转移的效力第110条专有权利的限制:某些演出和展出的免责规定第11l条专有权利的限制:转播第l12条专有权利的限制:临时性录制品第l13条绘画、刻印和雕塑作品的专有权利的范围第114条录音作品的专有权利的范围第115条非戏剧音乐作品的专有权利的范围:制作和发行录音制品的强制许可证第116条非戏剧音乐作品的专有权利的范围:通过自动点唱机进行公开演奏第117条专有权利的限制:计算机程序第118条专有权利的范围:关于非商业广播对某些作品的使用第10l条定义本版权法专用名词及其各种不同形式的意义如下:“不具名作品”是在该作品的复制件或录音制品上无法识别任何自然人为其作者的作品。
“音像作品”是由一系列有关的图像所组成,目的是用机器或装置例如放映机、观察器或电子设备将其放映的作品,如伴有声音则连同声音一起放映,不论体现这类作品的物体例如影片或磁带的性质如何。
作品的“最佳版本”是在交存之日以前任何时候在美国出版的、并为国会图书馆确定的最适合该馆用途的版本。
某人的“子女”是某人的直接后代,不论合法与否,以及由某人合法收养的任何子女。
“集体作品”是期刊、选集或百科全书之类的作品,由一些本身单独独立的作品所组成,汇编成一个集体的整体。
“编辑作品”是通过收集和汇编原有的材料或经过选择、整理或安排的资料,使由此产生的作品作为整体构成作者的独创作品。
“编辑作品”一词包括集体作品在内。
“复制件”是除录音制品外,作品以现在已知的或以后发展的方法固定于其中的物体,通过该物体可直接地或借助于机器或装置感知、复制或用其他方式传播该作品。
美国知识产权法制简况
美国知识产权法制简况1. 法律体系和组织结构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制主要包括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和商业秘密保护法。
这些法律分别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来管理和执行。
联邦政府负责颁发专利和注册商标,版权则是由联邦政府的版权局管理。
州政府也可以制定并执行一些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
2. 专利法美国专利法主要通过授予专利权来保护发明的创造性和实用性。
根据美国专利法,发明者可以申请专利来保护他们的发明,专利权持有者有权阻止他人在一定时期内制造、使用、销售或引入该发明。
专利一般有效期为20年。
3. 商标法美国商标法主要通过注册商标来保护商业标识,如商标、服务标记和商品名称等。
商标注册可以为商标权持有者提供排他性使用的权利,并赋予其阻止他人非法使用或冒用商标的权力。
美国商标法也保护产生混淆的商标使用行为。
4. 版权法美国版权法主要保护创作性的作品,例如文学、音乐、戏剧、图案和电影等。
根据美国版权法,作品的创作者在作品创作完成时即拥有版权。
版权的持续时间在作者寿命加上其他期限,为作者一生加70年。
5. 商业秘密保护法美国商业秘密保护法主要保护商业信息的机密性。
商业秘密可以是任何有商业价值且未公开的信息,例如客户列表、制造过程和技术配方等。
美国商业秘密保护法要求保持商业秘密的机密性,并禁止他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
,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制为创新和创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
这些法律的执行机构会积极维护知识产权的权益,以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
美国也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成员国,并与其他国家保持合作,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推动国际知识产权事务的发展。
音像制品的版权保护与版权贸易考核试卷
C.未经许可的公开展示
D.未经许可的个人欣赏
3.在版权贸易中,以下哪些情况下可以适用强制许可?()
A.著作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授权
B.著作权人提出的条件不公平
C.著作权人无法在合理时间内提供授权
D.为了公共利益的特殊需要
4.以下哪些组织参与国际版权保护工作?()
A.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
C.合同未注明作品的使用方式
D.合同未经过双方同意
7.在版权贸易中,以下哪些行为属于著作财产权的使用?()
A.复制权
B.发行权
C.出租权
D.展览权
8.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降低版权贸易的风险?()
A.进行市场调研
B.完善合同条款
C.加强版权登记
D.监测市场动态
9.以下哪些是版权保护的基本原则?()
A.平等自愿
B.公平合理
C.保护创新
D.诚实信用
10.在版权贸易中,以下哪些环节可能涉及到版权的核查?()
A.合同谈判
B.合同签订
C.合同履行
D.合同终止
11.以下哪些情况可能需要调整版权许可使用费?()
A.市场环境变化
B.作品知名度提高
C.授权范围扩大
D.合同期限延长
12.以下哪些国家已经与中国签订了双边或多边版权保护协议?()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10.在版权贸易中,以下哪种情况下可以申请强制许可?()
A.著作权人无法找到
B.著作权人拒绝许可
C.著作权人要求的许可费用过高
D.著作权人同意
11.以下哪个环节不属于版权贸易的基本流程?()
A.谈判
B.签订合同
《知识产权法》作业题
《知识产权法》作业题一、简述题1、简述作品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答:按照《伯尔尼公约》规定,作品是“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的一切作品,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
”按照《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作品的构成要件:1.作品应当反映一定的思想或情感;2.作品应当具有独创性;3.作品应当具有一定的客观表现形式;4.作品应当具有可复制性。
2、著作权法不保护的作品及材料有哪些?答:1、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
2、不适用于著作权法保护:(1)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2)时事新闻;(3)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3、简述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答:(一)一般原则--著作权属于作者。
作者是指:1)自然人作者--创作作品的公民;2)法人或其他组织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3)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为作者。
(二)著作权属于其他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按照《继承法》、《公司法》、《合同法》、《著作权法》分别处理。
1、职务作品作品的著作权。
职务作品是指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
其归属:1、署名权归作者,其他权归单位:1)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单位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2)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单位享有的职务作品。
2、其他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创作者享有,单位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2、合作作品的著作权。
是指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
条件:(1)共同创作的合意;(2)共同创作的行为。
知识产权法试题7
上海政法学院200 —— 200 学年 季学期《知识产权法》试卷 7本科■ 高职□ 开卷□ 闭卷■ A 卷■ B 卷□我是一名上海政法学院的学生,我珍惜自己的信誉。
我郑重承诺将以诚实守信的态度 自愿参加学院组织的考试,自觉遵守考试纪律。
如有违规、违纪行为,愿意按《上海政法 学院学生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界定及处分规定》处理。
专业 班级 考生签名 学号 成绩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0 小题, 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以下各题只有一个 答案符合题意要求,请选出填在括号中)1、下列不属于知识产权范围的是( D )A. 商标权B. 地理标志C. 商业秘密权D. 所有权2、以下哪些主体是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中的义务人( B )A. 国家知识产权局B. 注册商标的被许可人C. 作品的作者D. 专利申请人3、自然人成为著作权原始主体的主要方式是( C )A 、继承方式B 、受让方式C 、创作方式D 、受赠与方式4、匿名是作者( D )签名 得分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计 评卷人 得分A、放弃其署名权的表现C、不愿署名的结果B、疏忽大意的表现D、行使其署名权的一种表现5、甲经乙许可,将乙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丙获该剧本手稿后,未征得甲和乙的同意,将该电影剧本改编为电视剧本并予以发表,下列对丙的行为的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D )A.侵犯了甲的著作权,但未侵犯乙的著作权B.侵犯了乙的著作权,但未侵犯甲的著作权C.不构成侵权D.同时侵犯了甲的著作权和乙的著作权6、美术作品原件转移的,则( B )A.著作权也发生转移B. 其展览权由美术作品原件合法所有人行使C.其修改权由美术作品原件合法所有人行使D. 其发行权由美术作品原件合法所有人行使7、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C )A.可以不经登记而成立 B. 可以转让其管理的作品的著作权C.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应诉 D. 不能申请仲裁8、下列选项中,可作为实用新型获得专利的是( B )A、足球场规划B、乒乓球拍C、建筑物设计图D、踢球技巧9.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专利法》所称的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 A )A.在职人员在本单位所作的发明创造B.在本职工作中所作出的发明创造C.履行本单位交付的工作之外所作的发明创造D.退休后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工作有关的发明创造答案: A10、外观设计的独占实施权不包括( D )A.制造权 B.销售权C.进口权 D.使用权11、甲、乙、丙均向国家商标局提出了“九阳”文字商标的申请,申请注册的类别都为酒类,甲的申请日是 2003 年 5 月 21 日,甲自 2000 年开始就使用了“九阳”商标,乙的申请日和甲是同一日,丙则是 2003 年的 5 月 30 日提出的申请,但丙也曾经使用了一段时间“九阳”商标,知名度一般,则该商标( A )A.应核准注册给甲C.应核准注册给丙B. 应核准注册给乙D. 协商确定商标权人12、我国商标法规定的商标异议期为( B )A.自初步审定公告日起 6 个月 B. 自初步审定公告日起 3 个月C.自核准注册日起 6 个月 D. 自核准注册日起 3 个月13、某注册商标于 2001 年 3 月 15 日提出注册申请, 2001 年 11 月 6 日被核准注册,则该商标若申请续展,其最早提出续展申请和最晚提出续展申请的时间分别为( B )A. 2011 年 5 月 6 日和 2011 年 9 月 15 日B. 2011 年 5 月 6 日和 2012 年 5 月 6 日C. 2010 年 9 月 15 日和 2011 年 9 月 15 日D. 2010 年 9 月 15 日和 2012 年 5 月 6 日14、有关集体商标的表述,错误的是( A )A.可以转让 B. 以集体名义注册C.供集体成员使用 D.地理标志可以注册为集体商标15、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意味着( D )A、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个人享有的实施权,即强制许可是独占许可B、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个人享有排除第三人使用的权利,即强制许可是排他许可C、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个人有权允许他人实施D、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单位或个人即不享有独占的实施权,也无权允许他人实施16、甲企业与乙企业就彩电购销协议进行洽谈,其间乙采取了保密措施的市场开发计划被甲得知。
7 著作权限制与利用
三、合理使用的判断要素
(一)《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规定的
“三步检验法”:
1、特殊情况下的使用; 2、没有影响著作权人对作品的正常使用; 3、没有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二)美国版权法的“四要素标准”
1、使用的目的和特点;
2、享有版权作品的属性;
3、与享有版权作品的整体相比,使用的数量和 质量;
使用形 式
合理使 用
法定使 用
强制许 可
许可使 用
侵权使 用
权利穷
许可 付酬 权利来源
对象
其他
无需 不必
法定
无需 付
法定
—— 付 主管部门批 准
需要 付
权利人
已发表作 品
已发表作 品
已发表作 品
不定
指明作品来 源
特定主体
指明作品来 源
签订合同
未未
无
不定
——
权利人行使一次即用尽有关权利,不能再行使,如发
第七章 著作权的限制与利用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 著作权法定许可使用 著作权强制许可使用 著作权的转让与许可
第一节 合理使用(fair use)
一、合理使用的缘起
合理使用制度肇始于英国判例法,而成就于美国判 例法,对各国著作权立法影响深远。
1841年,美国法官Joseph Story在审理Folsom 诉Marsh一案中,系统阐述了合理使用的基本思想。 经过一个多世纪司法实践的深化和总结,这种“合理 性”界定规则写进了1976年美国著作权法。
第三节 强制许可制度
强制许可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由著作权主管机关根据情况, 将对已经发表的作品进行特殊使用的权利授予申请获得此项 使用权的人的制度(非自愿许可)。
美国法律中著作权侵权认定
美国法律中著作权侵权认定著作权侵权是指在未得到著作权人的授权下,他人利用了著作权人享有的著作权益的行为。
在美国法律中,著作权是受到保护的,且对于著作权侵权行为,也有相应的认定标准。
著作权侵权认定标准在美国法律中,著作权侵权认定标准主要有两种,即实质相似性测试和更加客观的虚拟备选测试。
实质相似性测试实质相似性测试是一种主观的认定标准,它在认定是否侵犯著作权时,主要考虑是否存在实质相似的成果,即是否有独创性。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测试方式被运用到了很多不同的案例中。
例如,在肖像权案件中,当听证人对于肖像权侵犯行为作出分析时,通常会采用这种测试方式。
虚拟备选测试虚拟备选测试是一种更加客观的测试方式,它主要考虑的是在同一前提下,虚拟中是否存在对于被控侵权行为而言,替代品的可能性,即在不侵犯著作权的情况下,是否存在可替代的成果。
相较于实质相似性测试,虚拟备选测试具有更高的公正性和可预测性,因此被广泛运用到各种领域中。
例如,在音乐版权案件中,当法院需要判断是否存在侵权行为时,就通常会采用这种测试方法。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严重性著作权侵权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在美国法律中,对于著作权侵权行为惩罚也是相当严厉的。
根据美国版权法的规定,著作权侵权的刑事处罚可达到5年的监禁和25万美元的罚款。
除此之外,对于著作权侵权行为,著作权人也可以通过起诉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在这个过程中,法院会对著作权是否存在侵犯进行审查,并据此做出维护著作权人权益的决定。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预防为了避免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发生,著作权人应主动采取措施,对自己的著作权进行保护。
其中一些措施包括:•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风险;•确保著作权登记和欺诈性申请预防;•尽可能多地应用技术手段来保护著作权;•定期检查授权许可和所有权记录;•在发现侵权情况后,及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总之,对于著作权侵权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关注和防范。
只有通过综合性的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版权法关于网络传播音乐作品和录音制品的法定强制许可(一)(2007-07-11 14:57:12)转载分类:著作权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号)第三条曾规定: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除著作权人声明或者报刊、期刊社、网络服务提供者受著作权人委托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在网络进行转载、摘编并按有关规定支付报酬、注明出处的,不构成侵权。
但是,2006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06次会议《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二)》,删除了原司法解释的第三条。
个中原因究竟是因为不符合著作权法的规定,还是因为不符合WCT的规定,不详。
请大家指点。
我去年曾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看了点美国版权法中关于法定许可(强制许可)的规定,其中也涉及网络环境下使用音乐作品和录音制品的一些强制许可问题。
因为看得吃力,理解得也不透彻,这里贴出来,一个是求得大家指正,另一个是想说明网络环境下对某些使用作品的方式规定强制许可,似乎并不见得就不符合“国际惯例”。
(一)美国录音制品数字传播的强制许可为了制止对录音制品的盗版,1971年的美国《录音制品法案》给予录音制品以版权保护,但是录音制品的版权人(录制者)并没有获得完整的版权,只享有复制(reproduction)、发行(distribution)、改编(adaptation)的权利,并没有获得公开表演(public performance)的权利。
[1]随着数字传播(digital-audio transmission)[2]录音制品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对传统的音乐录音制品的销售构成了威胁,美国国会于1995年制定了《录音制品数字表演权法案》,授予录音制作者有限的“向公众表演权”,即通过数字传播的方式公开表演作品的权利。
[3]这说明,这个“向公众表演权”仅仅指的是“传播”,而不是现场表演、也不是对录音制品的机械表演;而且它仅限于数字传播,而不包括其他的类似传播,比如广播传播。
与音乐作品的公开表演不适用强制许可不同,对于录音制品的这个“向公众表演权”,该法案以及1998年的数字千年版权法案还规定了在一些不属于“交互式服务(interactive service)”的传播的法定许可(statutory licensing)制度。
交互式服务的传播不适用强制许可(而通过协议许可)。
所谓交互式服务,根据美国版权法第114(j)(7)条的定义,这种服务使公众接收到特意为接收者创建的或者是应要求创建的节目的传输]时,能够接收到由接收者或代表接收者选择的特殊录音制品,不管这种录音制品是否属于一个节目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不是属于交互式服务,并且以下列方式对录音制品进行公开表演的,应适用强制许可:[4](1)不享有侵权豁免的、预定的数字音频传播。
所谓豁免,是指美国版权法第114(d)(1)条规定的一些不构成侵权的情形,比如,属于非预定的广播传播、非预定的广播传播的再传播、企业内部的传播、再传播者的进一步传播、对企业的传播(用于普通业务过程)等。
所谓预定传播(subscription transmission),根据美国版权法第114(j)(14)条的定义,这种传播是受控制的、限于对特定接收者的传播,并要求接收者支付或给予对价。
(2)明显的(eligible)非预定的传播。
所谓明显的(eligible)非预定的传播,根据美国版权法第114(j)(6)条的定义,这是一种非交互式的音频数字传播,并无需为接收该传播而进行预定。
这种传播必须是提供音频节目服务的组成部分,这种节目包含了全部或部分录音制品的表演,其目的在于提供音频或娱乐节目而不是为了销售、广告、或提升特定的商品或服务。
比如通过互联网广播(webcast)录音制品。
[5](3)不享有侵权豁免的、由已有的卫星数字音频广播服务进行的传播。
所谓“已有的卫星数字音频广播服务”,根据美国版权法第114(j)(10)条的定义,这种服务是一种预定的卫星数字音频广播服务,它是根据联邦通讯委员会在1998年7月31日以前颁发的卫星数字音频广播服务许可证提供的服务。
这种服务也可能包括为了提高预定服务的质量以非预定模式提供的、数量有限的预定服务的样本频道。
上述第(2)、(3)种情形的强制许可是1998年的数字千年版权法案扩充的。
[6][1]参见美国Senate Report 104-128 - DIGITAL PERFORMANCE RIGHT IN SOUND RECORDINGS ACT OF 1995 ,104th Congress,1st session。
/cgi-bin/cpquery/?&dbname=cp104&sid=cp1040xAG5&r efer=&r_n=sr128.104&item=&sel=TOC_43325&。
[2]根据17 USC 101 (6),A "digital transmission" is a transmission in whole or in part in a digital or other non-analog format. A "digital audio transmission" is a digital transmission as defined in section 101, that embodies the transmission of a sound recording. This term does not include the transmission of any audiovisual work. 参见17 USC 114(j)(5).[3] 17 USC 106(6). in the case of sound recordings, to perform the copyrighted work publicly by means of a digital audio transmission.[4] 17 USC 114(d)(2).[5]参见17 USC 114(f)(4)(E)(iii).以及Eric Leach, Do the Right Thing,/mag/emusic_right_thing/.[6]参见LIBRARY OF CONGRESS , Copyright Office: Digital Performance Right in Sound Recordings and Ephemeral Recordings [Docket No. 2004-1 CARP DTRA4], in Federal Register, January 6, 2004 (Volume 69, Number 3), Page 689, /fedreg/2004/69fr689.html。
美国音乐作品数字发行(DPD)的强制许可在制定1995年的《录音制品数字表演权法案》(DPRA)时,美国国会也认识到了录音制品的数字传播同样会影响到音乐作品作者的利益。
因此,该法案还确认了数字发行录音可以构成音乐作品的复制、发行行为,并规定:如果向公众的发行是出于私人使用的需要,“数字录音发行(digital phonorecord delivery)”者可以获得复制和发行音乐作品的强制许可。
[1]根据美国版权法第115(d)条的定义,所谓“数字录音发行(digital phonorecord delivery)”,属于数字传播音乐的方式,它是指一个录音(phonorecord)的每次独立发行,这种发行是以一个录音制品(sound recording)的数字传播方式进行的。
对录音(phonorecord)传播的接收者来说,每一次发行都导致了对该录音制品(sound recording)的“特定可辨的复制(specifically identifiable reproduction)”,但不考虑数字传播是否也构成对录音制品或其中的音乐作品的公开表演。
对于“特定可辨的复制”的含义,美国国会司法委员会在向国会提交的报告中解释到:在传播时,进行复制的传播接收者能够辨认这种复制,但是,仅仅以传播接收者能够进行复制和辨认复制的事实,并不足以认定这种传播就属于数字录音发行。
[2]另外根据美国版权法第115(d)条的定义,数字录音发行不包括一个录音制品的实时(real-time)、非交互的(non-interactive)预定(subscription)传播,因为从传播开始直到接受者收到,并没有为了听到该录音制品而进行复制。
比如,一个非交互的预定传播服务如果实时发行了一个连续的音乐节目,该音乐是由传播机构选择的,但消费者支付了月租费,那么,只要在传播的任何节点上都没有进行复制,这样的传播就不是数字录音的发行,尽管该录音制品是能够被听到的。
而且,即使预定者通过他们自己采取的行动可以录制上述传播服务中的全部或部分节目,上述这种传播也不属于数字录音发行。
[3]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数字录音发行(DPDs)”行为必须存在对音乐作品的复制,因此,数字录音发行可以适用美国版权法关于音乐作品复制、发行的强制许可。
根据美国版权法第115(c)(3)(A)条,强制许可的被许可方享有通过“数字录音发行”的数字传播方式发行或授权发行音乐作品的录音的权利,无论数字传播是否也构成对录音制品或其中的音乐作品的公开表演。
[4]这就是说,即便数字传播构成对音乐或录音的机械表演,仍然可以颁发强制许可,这无疑突破了美国版权强制许可不针对公开表演权的一贯做法。
[1] 17 USC 115(a).[2]参见美国Senate Report 104-128 - DIGITAL PERFORMANCE RIGHT IN SOUND RECORDINGS ACT OF 1995 ,104th Congress,1st session。
/cgi-bin/cpquery/?&dbname=cp104&sid=cp104HCkFL&r efer=&r_n=sr128.104&item=&sel=TOC_130547&。
[3]参见美国Senate Report 104-128,同上。
[4] 17 USC 115(c)(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