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质控中心质控检查评价标准

合集下载

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

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

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一、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为了提高脑卒中防治的质量,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与评估。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的标准格式。

二、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1. 确定质量指标为了对脑卒中防治的质量进行控制,首先需要明确质量指标。

常见的脑卒中防治质量指标包括:患者就诊时间、脑卒中的诊断准确率、治疗方案的合理性、护理措施的规范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等。

通过确定质量指标,可以为后续的质量评估提供明确的标准。

2. 制定标准操作流程为了保证脑卒中防治的质量,需要制定标准操作流程。

标准操作流程应包括脑卒中的早期识别、紧急处理、诊断和治疗、康复护理等环节。

每一个环节都应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3. 建立质量监控系统为了实现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需要建立质量监控系统。

质量监控系统可以通过建立脑卒中数据库、开展定期的质量评估和反馈、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质量对照等方式来实现。

监控系统应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4. 培训和教育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脑卒中防治水平,需要进行培训和教育。

培训和教育内容应包括脑卒中的基本知识、诊断和治疗的最新发展、护理技术和规范等。

通过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提高脑卒中防治的质量。

三、脑卒中防治的质量评估1. 确定评估指标脑卒中防治的质量评估需要明确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患者的生存率、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的发生率、医疗资源利用率等。

通过确定评估指标,可以客观地评价脑卒中防治的效果和质量。

2. 采集数据为了进行脑卒中防治的质量评估,需要采集相关的数据。

数据可以通过脑卒中数据库、病历记录、患者随访等方式进行采集。

采集的数据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和结果等。

3. 进行数据分析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和分析。

数据分析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如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

中国综合卒中中心评分标准

中国综合卒中中心评分标准

10
断信息的时间在 45 分钟内的例数占单位时间 内急诊就诊行头颅 CT 影 像 学 检 查的急 性脑梗死患者总例数的比率。
分子: 分母:
得分=比率*标准分
单位时间内急诊就诊的脑梗死患者,在 45 分
(4) 急诊就诊在 45min 内获得临床实验室诊断信息比 率
10
钟就功诊能内行)获实得的验临住室床院检实脑查验梗(室死比诊患如断者血信比常息率规的。、例凝数血占、急肝诊肾 分分子母::
⑥急诊同时应对 2 例或 2 例以上复杂脑血管病患者的标准流程。

数据采集
①具备质控专员负责数据上传、核对及所属 PSC 数据质控,并
数据 采集
向质量管理委员会作信息反馈;②数据有质量管理委员会作质 量监督;③参与联盟数据库开发的科研项目,采取信息及资源共
满足《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综合卒中中心的建设标准
能力 械取栓术(24 h/7 d)和颅内外血管支架成形术
具备颅内外血管支架成形治疗患者
(4) 动脉瘤夹闭术及动脉瘤介入治疗
具备动脉瘤夹闭术及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
(5)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具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临床路径
①根据目前临床指南编写的中心静脉溶栓干预预案;②建立急
临床 路径
诊相关临床标准流程;③基于目前指南的血管内治疗标准临床 路径及启动流程;④多学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前、术后管理的 满足《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综合卒中中心的建设标准 标准流程;⑤多学科卒中外科干预术前、术后管理的标准流程;
评分标准
实际指标 得分
AIS 内科治疗
(16)
住院病死率
1 绩效指标
(260) (17) 进行 90 天 mRS 评分随访比率

脑卒中质控中心质控检查评价标准

脑卒中质控中心质控检查评价标准
2017-2018年度福建省脑卒中质控中心
质控检查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评价要点
适用医疗机构
1.基础设施
【C】
设施包括
1.急诊科 2.可提供血常规、急诊生化、凝血谱等常规检查的实验室(24小时/7天)
3.CT(推荐≥64排)(24小时/7天)
二级、三级综合医院或中医院
【B】符合“C”,并有
MRI检查设备
【A】符合“B”,并有
DSA,神经外科支持
2.人员配备
【C】人员配备包括
急诊科医师
神经内科专科医师,需经过脑血管病诊疗技术专业化培训
神经放射诊断医师
放Hale Waihona Puke 科技师检验科医师经过卒中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
颈动脉超声医师
超声心动图医师
二级、三级综合医院或中医院
【B】符合“C”,并有
24小时/7天值班的卒中小组康复师(包括吞咽障碍管理师)
5.急性期住院期间
【C】
1.NIHSS评分的比例;
2.入院48h内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比例;
3.入院48h内采取吞咽功能评价的比例;
4.康复评价与实施的比例;
上述指标平均40%-60%(各评价和治疗必须在住院医嘱中体现,评价记录表应归档出院病历中)
二级、三级综合医院或中医院
【B】符合“C”,并
1.上述指标平均60-80% 2.定期对卒中急性期住院期间诊疗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分析,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
二级、三级综合医院或中医院
【B】
1.开展静脉rt-PA溶栓 2.定期对溶栓治疗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分析,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
【A】符合“B”,并
1.开展静脉rt-PA、尿激酶溶栓或动脉取栓每年合计20例以上 2.基于质量管理循环的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开展持续质量评价和改进项目:(1)有针对特定诊疗措施的改进措施;(2)有预期的目标以显示质量改进措施起效;(3)规定改进措施实施的时限和再次评价的时间。

卒中中心奖惩制度及质控绩效指标

卒中中心奖惩制度及质控绩效指标

卒中中心质控绩效指标1、到院至医生接诊时间:对于自行来院或拨打本地急救电话经救护车入院的所有可疑急性脑卒中患者,要求从到达医院到首位医生接诊时间小于5分钟。

未在规定时间内接诊患者扣除急诊科5分绩效.引发投诉纠纷事故由责任人承担。

2、急诊医师第一时间进行初步病史采集(重点是发病时间等)、简要体检及评估,如考虑急性脑卒中,生命体征平稳,嘱护士采集相关血液标本,派专人送往检验科。

3、急诊血常规+血糖检验报告出具的平均时间(从采血到出具检查结果时间):血常规,血糖结果平均时间≤15min考核合格,超过15min 考核不合格。

上述2-3过程控制在15分钟内。

超出时间范围,按送检、开始检验、出具结果的各时间节点认定责任,扣除急诊科或检验科当月绩效2分/例,月度通报。

4、抽血完成后急诊医生给病人佩带绿色通道标志物后立即陪同病人行头CT检查。

并同诊断医师共同阅片。

若头颅CT为阴性,且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指征迅速与家属初步沟通,并将患者带回急诊科同时通知神经内科医师,神经内科医师接到会诊通知电话立即赶往急诊科。

进行溶栓前准备。

急性卒中绿道病人到院至CT平扫完成时间应<25分钟,按送检、到达CT室时间,开始检查、出具结果的各时间节点认定责任,扣除急诊科或CT室当月绩效2分/例,月度通报。

5、神经内科医师接到会诊通知后应在10分钟内立即赶到急诊科,(因抢救患者特殊情况不能及时赶到,需委派具有相应资质医师10分钟内赶到急诊科),对会诊医师未能按时赶到,延误溶栓治疗,扣除所在科室2分绩效,月度通报。

6、监测生命体征,控制情绪等使其达标,同时接受检验科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及颅脑CT结果,神经内科医师快速评估病情,完成NS 评分,如符合溶栓标准,并排除溶栓禁忌症,积极嘱护士完善溶栓前准备同时,与急诊科医师共同向患者或其家属交待静脉溶栓获益及相关风险,家属充分了解溶栓获益与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急诊科启动溶栓流程迅速予患者用药,要求患者家属签字到用药时间小于5分钟。

中国卒中中心流程认证与质控考核指标

中国卒中中心流程认证与质控考核指标

中国卒中中心流程认证与质控考核指标一、流程认证1.卒中患者救治流程认证:该指标包括卒中患者的就诊、筛查、评估、救治过程的规范化要求。

卒中患者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筛查和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卒中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尽快恢复患者的脑功能。

2.高危因素筛查流程认证:该指标强调在卒中前进行高危因素筛查,及时发现和干预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来预防卒中的发生。

3.发病、报告、传输流程认证:该指标要求卒中患者的发病信息能够实时、准确地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进行报告和传输,以便相关医务人员能够尽快接收并进行救治。

1.门诊和急诊的质控指标:该指标包括门诊和急诊卒中患者的就诊时间、评估时间、治疗时间等要求。

例如,卒中患者应在急诊就诊后30分钟内完成神经系统评估,并在1小时内完成相关检查和治疗。

2.卒中患者管理质控指标:该指标要求对卒中患者进行全程管理,包括入院诊断、评估、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的时间把控和质量把控。

例如,卒中患者应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头颅CT或MRI检查,以确定卒中类型和范围。

3.医疗质控和危险因素管理指标:该指标强调医疗行为的合理性和危险因素的控制,如药物选择的合理性、抗凝治疗的安全性等。

4.卒中患者随访和康复的质控指标:该指标要求对卒中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和康复治疗,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功能恢复情况。

实施以上流程认证和质控考核指标,可以有效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效果和生存质量。

对医疗机构而言,可以借鉴和比对自身的工作流程,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改进和提升。

对患者而言,可以确保在就诊和治疗过程中获得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最大限度地提高康复和生存机会。

中国卒中中心流程认证及质控考核指标

中国卒中中心流程认证及质控考核指标

中国卒中中心流程认证及质控考核指标一、卒中中心流程认证指标1.接诊流程实施1.1急性卒中患者抵达急诊10分钟内完成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生命体征评估;1.2急性卒中患者抵达急诊45分钟内完成包括头部影像学检查、血生化及其他全部辅助检查;1.3 相应时间窗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应用的评估;知情告知及动、静脉溶栓/机械取栓、介入、开颅手术等治疗;即启动卒中治疗干预的时间不超过60min;1.4 吞咽困难评估。

2.入院48小时内实施2.1 抗血小板治疗;2.2 预防深静脉血栓(DVT);2.3 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2.4 早期康复评估及治疗;2.5 早期营养支持治疗;2.6 早期吞咽功能评价;2.7 健康宣教(戒烟等)。

3.入院1周内实施3.1 血压评估与管理;3.2 血糖评估与管理;3.3 血脂评估与管理;3.4 血管功能评估。

4.出院考核4.1 出院时抗栓治疗;4.2 出院时卒中合并症患者的相应用药比例;4.3 平均住院日及住院病死率;4.4 膳食平衡原则及个体化康复指导;4.5 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卒中发作预警,用药依从性等宣教;4.6 随访管理。

4.6 出院功能评估,生活质量评估。

二、质控考核指标(高级、国家示范卒中中心参考)1.卒中患者抵达急诊接受NIHSS评分的比例。

2.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溶栓时间窗内接受静脉溶栓患者的比例。

3.在抵达医院60分钟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患者的比例。

4.在发病6h内到达医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从到达急诊至开始做多模式头CT/CTA或MRI/MRA的时间。

完成头颅CT<25分钟的比例;5. 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从入院到开始血管内治疗的时间。

6. 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36h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患者比例。

7. 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6h内发生明显颅内出血的患者比例。

省一级卒中中心评估细则和评估标准

省一级卒中中心评估细则和评估标准

省一级卒中中心评估细则和评估标准一、评估细则为了确保省一级卒中中心的评估工作能够高效、准确地进行,特制定以下评估细则:1. 评估目的:评估省一级卒中中心的设施、设备、人员和服务水平,以确保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卒中治疗和护理服务。

2. 评估周期:每年进行一次评估,确保持续改进和提升。

3. 评估内容:评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a. 设施和设备:评估卒中中心的建筑、空间布局、消防安全、设备设施的完善程度等。

b. 人员配备:评估卒中中心的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专业人员的数量、资质和培训情况。

c. 诊断和治疗能力:评估卒中中心的卒中早期诊断、急诊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护理等能力。

d. 质量管理:评估卒中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卒中病例的跟踪和统计分析、不良事件的处理等。

4. 评估方法:评估采用专家评估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专家评估包括专家组成员根据评估指标进行评分,现场检查包括对卒中中心的设施、设备、人员和服务进行实地考察。

5. 评估指标:评估指标是评估的重要依据,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卒中治疗的最佳实践,制定了一系列评估指标,包括设施和设备指标、人员配备指标、诊断和治疗能力指标、质量管理指标等。

6. 评估结果:评估结果将根据评估指标的得分情况进行评估等级划分,包括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级。

评估结果将通过书面报告向卒中中心反馈,并在评估结果公示板上公示。

二、评估标准为了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特制定以下评估标准:1. 设施和设备标准:a. 卒中中心建筑符合相关建筑规范,包括防火、防震等要求。

b. 卒中中心拥有专门的卒中病房、急诊室、手术室等专用空间。

c. 卒中中心设备齐全,包括CT、MRI、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等专业设备。

2. 人员配备标准:a. 卒中中心拥有一定数量的卒中专科医生,医生具备相关卒中治疗经验和资质。

b. 卒中中心护士队伍配备充足,护士具备卒中护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c. 卒中中心拥有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具备相关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能力。

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

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

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脑卒中的防治效果,质量控制与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的标准格式。

一、引言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突然发生破裂、出血或者因血管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疾病。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也是导致成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脑卒中的防治进行质量控制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二、质量控制1. 临床诊断(1)临床表现: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突发的头痛、面瘫、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

医务人员应具备对脑卒中的早期识别和判断能力。

(2)影像学检查:脑卒中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头颅CT、MRI等,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这些技术,以便准确诊断脑卒中。

2. 急性期治疗(1)血压控制:对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药物和剂量,以维持患者的血压在安全范围内。

(2)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及时进行溶栓治疗,以恢复脑血流,减轻脑损伤。

(3)抗凝治疗:对于存在心房颤动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的再发。

3. 康复治疗(1)早期康复干预:对于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干预非常重要。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等。

(2)长期康复管理:脑卒中患者需要长期的康复管理,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定期进行康复评估,调整康复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质量评估1. 指标选择(1)病死率:脑卒中的病死率是评估防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医务人员应统计脑卒中患者的死亡情况,并进行分析,以找出影响病死率的因素。

(2)再发率:脑卒中的再发率是评估防治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医务人员应统计脑卒中患者的再发情况,并进行分析,以找出预防再发的有效措施。

中国卒中中心流程认证及质控考核指标

中国卒中中心流程认证及质控考核指标

中国卒中中心流程认证及质控考核指标一、卒中中心流程认证指标1.接诊流程实施1.1急性卒中患者抵达急诊10 分钟内完成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生命体征评估;1.2急性卒中患者抵达急诊 45 分钟内完成包括头部影像学检查、血生化及其他全部辅助检查;1.3相应时间窗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或尿激酶应用的评估;知情告知及动、静脉溶栓/机械取栓、介入、开颅手术等治疗;即启动卒中治疗干预的时间不超过60min ;1.4吞咽困难评估。

2.入院 48 小时内实施2.1抗血小板治疗;2.2预防深静脉血栓(DVT);2.3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2.4早期康复评估及治疗;2.5早期营养支持治疗;2.6早期吞咽功能评价;2.7健康宣教(戒烟等)。

3.入院 1 周内实施3.1血压评估与管理;3.2血糖评估与管理;3.3血脂评估与管理;3.4血管功能评估。

4.出院考核4.1出院时抗栓治疗;4.2出院时卒中合并症患者的相应用药比例;4.3平均住院日及住院病死率;4.4膳食平衡原则及个体化康复指导;4.5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卒中发作预警,用药依从性等宣教;4.6随访管理。

4.6 出院功能评估,生活质量评估。

二、质控考核指标(高级、国家示范卒中中心参考)1.卒中患者抵达急诊接受NIHSS 评分的比例。

2.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溶栓时间窗内接受静脉溶栓患者的比例。

3.在抵达医院 60 分钟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患者的比例。

4.在发病 6h 内到达医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从到达急诊至开始做多模式头CT/CTA 或 MRI/MRA 的时间。

完成头颅 CT<25 分钟的比例;5.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从入院到开始血管内治疗的时间。

6.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36h 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患者比例。

7.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6h 内发生明显颅内出血的患者比例。

8.对接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治疗后90 天 mRS 记录的患者比例。

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

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

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一、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质量控制与评估在脑卒中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的标准格式和相关内容。

二、质量控制1. 临床路径管理临床路径是一种基于证据的、多学科的、系统性的管理方法,旨在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服务。

在脑卒中防治中,制定和实施脑卒中的临床路径能够规范治疗过程,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临床路径应包括以下内容:- 诊断标准:明确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 治疗方案:根据脑卒中的类型和分级,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 治疗时程:规定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时程,包括入院后的各项检查和治疗时间节点。

- 预防措施:制定脑卒中患者的预防措施,包括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控制危险因素等。

2. 质量指标评估质量指标评估是评价脑卒中防治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和评估一些关键的质量指标,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常见的脑卒中防治质量指标包括:- 门诊急诊到院内溶栓治疗的时间:衡量脑卒中患者就诊至溶栓治疗的时间,早期溶栓治疗能够有效减少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

- 抗血小板治疗的合理性:评估脑卒中患者是否按照指南规定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再发脑卒中。

-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参与率:评估脑卒中患者是否得到及时的康复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程度。

- 30天再发脑卒中的率:评估脑卒中患者在30天内再发脑卒中的概率,以衡量治疗效果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三、质量评估1. 数据收集质量评估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和评估。

数据收集应包括以下内容:-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等。

- 诊断和治疗信息:包括脑卒中类型、治疗方案、手术记录等。

- 治疗效果评估:包括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影像学检查结果等。

医院卒中中心诊疗流程及质控指标

医院卒中中心诊疗流程及质控指标

附录
医院卒中中心诊疗流程及质控指标
一、主要诊疗流程
1.接诊诊疗服务
1.1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生命体征评估;
1.2实施头部影像学检查、血生化等辅助检查;
1.3相应时间窗内应用r-tPA或尿激酶;知情告知;动、
静脉溶栓,机械取栓、介入、开颅手术等治疗。

2.入院后诊疗
2.1抗血小板治疗;
2.2预防深静脉血栓(DVT);
2.3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2.4早期康复评估及治疗;
2.5早期营养支持治疗;
2.6早期吞咽功能评价;
2.7健康宣教(戒烟等)。

2.8血压评估与管理;
2.9血糖评估与管理;
2.10血脂评估与管理;
2.11血管功能评估。

3.出院前诊疗
3.1出院时抗栓治疗;
3.2出院时卒中合并症患者的相应用药;
3.3膳食平衡原则及个体化康复指导;
3.4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卒中发作预警,用药依从性等宣
教;
3.5出院功能评估,生活质量评估。

4.出院后随访
二、主要质控指标
二级医院卒中中心(防治卒中中心)
三级医院卒中中心(高级卒中中心)
说明:
1.本质控指标考核参考值是根据《国家卫生计行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国
卫办医函〔2016〕1235 号)中的卒中中心质控指标,结合我国和福建省近年来《脑卒中医疗质量安全报告》的有关数据制定。

2.本质控指标考核参考值仅用于指导福建省卒中中心建
设。

—16 —。

医院卒中中心诊疗流程及质控指标

医院卒中中心诊疗流程及质控指标

医院卒中中心诊疗流程及质控指标医院卒中中心是专门为卒中患者提供综合治疗、护理和康复的医疗机构。

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突发性脑功能障碍,是致残和致死性较高的疾病。

卒中中心的诊疗流程和质控指标是为了提供高效、规范和安全的医疗服务,有效地降低卒中患者的致残和死亡率。

一、卒中中心诊疗流程:1.紧急受理和初步评估:卒中患者到达医院后,医生、护士等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紧急受理,包括病史询问、生命体征监测、血液检查等。

同时进行初步评估,以确定患者是否满足卒中的诊断标准。

2.快速筛查和辅助检查:在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后,进行快速筛查,例如通过快速神经系统检查(NIHSS)来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及通过脑电图、脑CT、脑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卒中的类型(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

3.综合评估和治疗决策: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病因的分析和判断、并发症的检测等。

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治疗目标。

4.综合治疗和护理: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血管内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手术治疗等。

同时,对卒中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包括营养支持、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

5.随访和康复:卒中患者在出院后,需要进行规范的随访和康复。

随访可以监测患者的康复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康复包括生活能力训练、运动康复、语言康复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二、卒中中心质控指标:1.卒中患者入院时间到手术治疗时间的间隔:从卒中患者入院到手术治疗的时间间隔反映了医院的诊疗效率。

一般来说,早期手术能够显著降低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2.卒中患者死亡率: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是反映医院治疗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指标。

通过减少死亡率,可以提高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3.卒中患者获得血管内溶栓治疗的比例:血管内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手段。

增加卒中患者获得血管内溶栓治疗的比例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4.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卒中的发生率。

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

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

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一、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为了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死亡率,质量控制与评估在脑卒中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的标准和方法。

二、质量控制标准1. 早期识别与干预- 制定并推广脑卒中早期识别的标准流程,包括症状的判断和评估。

- 提供紧急救治的培训和指导,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

- 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监测,提前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2. 临床治疗与护理- 制定统一的脑卒中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和康复护理等。

- 提供规范的护理服务,包括病情观察、药物管理、并发症预防等。

- 加强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指导,帮助他们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3. 医疗设备与技术- 确保医疗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包括CT、MRI等影像学设备和手术器械等。

- 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如介入治疗、微创手术等,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4. 医疗团队建设- 建立专业的脑卒中防治团队,包括神经科医生、护士、康复师等。

- 提供定期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更新最新的脑卒中防治知识和技术。

- 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和治疗质量。

三、质量评估方法1. 数据收集与分析- 收集脑卒中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治疗过程的数据,包括入院时间、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等。

- 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脑卒中防治的效果和质量。

2. 患者满意度调查- 进行定期的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脑卒中防治的评价和意见。

- 根据患者的反馈,改进医疗服务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满意度。

3. 临床指标评估- 根据脑卒中防治的相关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情况。

- 如评估患者的生存率、残疾率、再发率等指标,反映脑卒中防治的质量。

4. 质量认证和评估- 参与脑卒中防治的质量认证和评估,如国家卫生部门的评估和认证。

- 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工作流程和治疗方案,提高脑卒中防治的质量。

神经内科 (脑卒中) 质量控制标准(医疗质量控制标准)

神经内科 (脑卒中) 质量控制标准(医疗质量控制标准)
(2) 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脑卒中相关论文≥2 篇 / 年ꎮ
【 Ⅲ级指标】 符合 “ Ⅱ” ꎬ 并
(1) 承担省级或国家级脑卒中相关科研课题 ( 三级甲等医院) ꎮ
(2) 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脑卒中相关专业论文≥1 篇 / 年 ( 三级医院要求ꎬ 二级医院参照) ꎮ
【 Ⅰ级指标】
(1) 根据 « 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 ( 试行) » ꎬ 遵循循证医学原则ꎬ 结合本院实际筛选病种ꎬ
(2) 对出血性卒中及缺血性卒中的规范化治疗有动态监管记录ꎮ
【 Ⅰ级指标】
(1) 有头颅 CT 设备ꎮ
(2) 能够不间断提供 24 小时服务ꎮ
2 3
【 Ⅱ级指标】 符合 “ Ⅰ” ꎬ 并
(1) 在具有头颅 CT 的基础上同时有 MRI 设备ꎮ
脑 卒 中 诊 疗 基 本 设 备ꎮ
( ★)
(2) 具有 TCD 检查设备ꎮ
【 Ⅰ级指标】
(1) 临床药物治疗遵循合理用药原则、 药品说明书、 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等相关规定与
程序ꎮ
(2) 医师处方符合 « 处方管理办法» 相关要求ꎮ
(3) 有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 ꎬ “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ꎬ 有明确的限制使用
实地核查ꎬ 查
阅资料ꎮ
【 Ⅲ级指标】 符合 “ Ⅱ” ꎬ 并
(1) 临床与影像科密切配合ꎬ 有动态的监管与持续改进记录ꎮ
(2) 具有 DSA 检查设备ꎮ
— 206 —
指 标 要 点
考评标准、 项目
考评方法
【 Ⅰ级指标】
(1) 科室有脑出血、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蛛网膜下腔出血四种疾病诊疗规范、 操作
(2) 应用 “ 临床路径” 缩短平均住院日ꎮ

国家防治脑卒中中心现场指导评价指标表(技术部分300分)

国家防治脑卒中中心现场指导评价指标表(技术部分300分)
现场查看病房及文件、记录、相应病历等
有康复病房得1分,制定脑卒中康复规范得1分,制定有康复作业流程得1分;没有得0分;
3
医院能够开展的治疗项目: □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高频、中频、低频等电疗设备气压循环治疗设备等) □作业治疗□吞咽障碍治疗□言语障碍治疗□认知障碍治疗□传统康复治疗(针灸、推拿等) □康复工程(假肢及矫形器等) □心理治疗;
查看阿司匹林等药物使用或未使用(是否符合规范要求);3份治疗符合规范得5分;2份治疗符合规范得3分;1份治疗符合规范得1分;
5
40岁及以上脑卒中高危人群卒中风险评估量表;
在神经内/外科、心内科和/或内分泌科抽取1年内40岁及以上脑卒中高危病例3份
查看40岁及以上卒中高危人群是否进行卒中风险评估量表;3份评估得4分;2份评估得2分;1份评估得1分;
现场查看相关文件(流程、制度)、记录、相应病历等
有诊疗规范与救治流程2分;现场检查病历,符合流程及规范得2分;
4
科室应有明确的病区与卒中绿道对接,如无病区应有明确的脑卒中专业组与绿道对接;
查看现场、相关病历及转科记录等
有明确和绿道对接的组或病区给6分,无明确对接病区或组得0分;
6
针对科室住院脑卒中患者完成病情程度量化评估的比率(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估(ADL)的比率;
现场查看药物及其效期
配备有效期内的溶栓药物得5分;无配备得0分;
5
绿道内具备24小时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能力;
现场查看绿道排班及溶栓记录情况
具备24小时静脉内溶栓治疗能力的得5分;不具备得0分;
5
查看有无TIA、急性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救治流程与诊疗规范并整理成册;组织学习;

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

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

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引言概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对人体造成为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

一、早期识别和诊断1.1 快速评估:对于疑似脑卒中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当迅速进行初步评估,包括检查病史、测量生命体征和进行神经系统检查等。

1.2 紧急影像学检查: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影像学检查对于确定病因和选择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常用的紧急影像学检查包括脑CT和脑MRI等。

1.3 快速诊断:基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医务人员应尽快对脑卒中进行诊断,并确定患者的卒中类型(缺血性或者出血性)和卒中亚型。

二、急性期治疗2.1 血管再通畅治疗: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快速恢复血流对于拯救患者的脑功能至关重要。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治疗。

2.2 脑保护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后,应采取措施减少脑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包括控制血压、维持正常血糖水平、预防脑水肿等。

2.3 并发症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患者常伴有着一系列并发症,如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及时预防和治疗这些并发症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三、康复期治疗3.1 早期康复干预: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结束后,应及早进行康复治疗。

这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旨在匡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3.2 心理支持: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期往往面临着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

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3.3 家庭和社区支持: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需要家庭和社区的支持。

提供适当的社会资源和康复环境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四、质量评估与改进4.1 质量指标的制定: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指标是评估脑卒中防治质量的基础。

这些指标应包括早期识别和诊断的准确率、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康复的效果等方面。

4.2 数据采集和分析: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对脑卒中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以便评估和改进防治质量。

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

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

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脑卒中(Cerebrovascular Accident,简称CVA)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患者的死亡和残疾。

为了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质量控制与评估成为了脑卒中防治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的标准格式。

一、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脑卒中的防治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估,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制定脑卒中防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标准,以指导临床实践和改进脑卒中防治工作。

二、质量控制标准1. 临床指南的制定与更新a. 制定脑卒中防治的临床指南,包括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内容。

b. 定期更新临床指南,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及时修订指南内容。

2. 医疗资源的配置与管理a. 合理配置脑卒中防治的医疗资源,包括人力、设备和药物等方面的资源。

b. 建立医疗资源管理制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供需平衡。

3. 医疗团队的建设与培训a. 建立脑卒中防治的多学科医疗团队,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等专业的医生和护士。

b. 定期组织医疗团队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水平和协作能力。

4.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a. 建立脑卒中防治的信息化系统,包括电子病历、远程会诊和数据统计等功能。

b. 确保信息的安全和隐私,建立信息管理和保护的制度和措施。

三、质量评估标准1. 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a. 统计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指标,如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等评估指标。

b. 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和康复方案对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估其效果和优劣。

2. 医疗质量的指标和评估a. 确定脑卒中防治的关键指标,如门到针时间、溶栓治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

b. 定期评估医疗质量的指标,发现问题和改进不足,提高医疗质量和效果。

3. 患者满意度的调查和评估a. 进行脑卒中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和康复效果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符合“B”,并
1.上述指标平均80%以上 2.基于质量管理循环的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开展持续质量评价和改进项目:(1)有针对特定诊疗措施的改进措施;(2)有预期的目标以显示质量改进措施起效;(3)规定改进措施实施的时限Βιβλιοθήκη 再次评价的时间。★6.出院时
【C】
1.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
2.合并房颤给予抗凝治疗的比例;
3.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比例;
4.合并高血压给予降压治疗的比例;
5.合并糖尿病给予降糖治疗的比例;
上述指标平均40%-60%(各治疗必须在出院带药医嘱中体现,可标注自备)。
二级、三级综合医院或中医院
【B】符合“C”,并
1.上述指标平均60%-80% 2.定期对出院带药及健康宣教进行检查、评价、分析,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
【A】符合“B”,并
1.上述指标平均80%以上 2.基于质量管理循环的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开展持续质量评价和改进项目:(1)有针对特定诊疗措施的改进措施;(2)有预期的目标以显示质量改进措施起效;(3)规定改进措施实施的时限和再次评价的时间。
DSA,神经外科支持
2.人员配备
【C】人员配备包括
急诊科医师
神经内科专科医师,需经过脑血管病诊疗技术专业化培训
神经放射诊断医师
放射科技师
检验科医师
经过卒中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
颈动脉超声医师
超声心动图医师
二级、三级综合医院或中医院
【B】符合“C”,并有
24小时/7天值班的卒中小组康复师(包括吞咽障碍管理师)
心电图(24小时/7天)
经胸超声心动图
颈动脉超声
胸部X线(24小时/7天)
二级、三级综合医院或中医院
【B】符合“C”,并有
TCD MRI(包括T1、T2、FLAIR)
【A】符合“B“,并有
CTA
MRI(包括T1、T2、FLAIR、DWI、MRA、MRV及增强扫描)
★4.溶栓
【C】 开展静脉尿激酶溶栓。
TCD医师
【A】符合“B“并有
急性卒中救治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
医疗质量评价和改进专员
3.诊断技术
【C】
头颅CT 平扫(24小时/7天)
拟静脉溶栓患者,能够在到院后25分钟内开始检查
卒中患者优先的CT扫描
实验室检查(24小时/7天,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及凝血谱)
拟静脉溶栓患者,实验室检查能够在到院后45分钟内显示结果
5.急性期住院期间
【C】
1.NIHSS评分的比例;
2.入院48h内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比例;
3.入院48h内采取吞咽功能评价的比例;
4.康复评价与实施的比例;
上述指标平均40%-60%(各评价和治疗必须在住院医嘱中体现,评价记录表应归档出院病历中)
二级、三级综合医院或中医院
【B】符合“C”,并
1.上述指标平均60-80% 2.定期对卒中急性期住院期间诊疗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分析,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
二级、三级综合医院或中医院
【B】
1.开展静脉rt-PA溶栓 2.定期对溶栓治疗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分析,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
【A】符合“B”,并
1.开展静脉rt-PA、尿激酶溶栓或动脉取栓每年合计20例以上 2.基于质量管理循环的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开展持续质量评价和改进项目:(1)有针对特定诊疗措施的改进措施;(2)有预期的目标以显示质量改进措施起效;(3)规定改进措施实施的时限和再次评价的时间。
2017-2018年度福建省脑卒中质控中心
质控检查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评价要点
适用医疗机构
1.基础设施
【C】
设施包括
1.急诊科 2.可提供血常规、急诊生化、凝血谱等常规检查的实验室(24小时/7天)
3.CT(推荐≥64排)(24小时/7天)
二级、三级综合医院或中医院
【B】符合“C”,并有
MRI检查设备
【A】符合“B”,并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