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教学设计

5.请学生课外阅读一篇关于环保或感人事迹的文章,并做好读书笔记。此作业旨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请学生选取文章中的一个情节,发挥想象,创作一幅与之相关的插图,并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审美情趣,同时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小组合作,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植树造林的政策和成果,以PPT或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示。通过此作业,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强调牧羊人植树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绿化家园的重要性。
3.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植树的牧羊人”的读后特点、精神品质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把握主题思想。《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以植树为线索,展现了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文章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分析牧羊人形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牧羊人的形象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牧羊人的品质和精神,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
6.个性化辅导,关注差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给予个性化辅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4课《植树牧羊人》教案

(1)理解课文《植树牧羊人》的主题思想,把握植树牧羊人的形象特点及其体现的环保精神。
-通过分析课文描述植树牧羊人的具体事例,理解其无私奉献、持之以恒的品质。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持之以恒”、“绿化环境”等,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植树牧羊人》这篇课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发现他们在思考环保问题、分析人物形象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感悟: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以提问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成功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使得学生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教学难点
(1)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如牧羊人植树行为背后的环保理念和现实意义。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环保的深远意义。
-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环保问题,提高 Nhomakorabea辨能力。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如对比、衬托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设计相应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3)将课文中的环保理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到环保行动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环保,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植树造林的基本概念。植树造林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种植树木,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净化空气等。它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植树的牧羊人 教案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学生能够领会作者通过讲述牧羊人植树的故事,传达出的环保意识和奉献精神。
(3)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合作精神。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模仿、创编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自然,树立环保意识。
(3)学生能够从牧羊人身上学到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成为有责任心的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与应用。
3. 牧羊人植树故事所传达的环保意识和奉献精神的探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主要内容的理解。
(2)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与应用。
(3)牧羊人植树故事所传达的环保意识和奉献精神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2)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环保意识和奉献精神。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卡片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引出课文《植树的牧羊人》。
(2)简要介绍牧羊人植树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语感。
3. 词语学习:(1)教师出示重点词语卡片,学生跟读并组词。
(2)学生运用重点词语进行口语表达。
4. 句型练习:(1)教师出示重点句型,学生跟读并模仿。
(2)学生运用重点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5. 故事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环保意识和奉献精神。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第一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课,属于教读课。
这是一篇长篇虚构作品,处理起来难度较大。
“全篇散打,不如选点扭打。
”考虑到这一点,本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梳理行文脉络,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在教学本课时,要选好解读文本的切入角度,“挈领而顿,百毛皆顺”,使课堂教学各环节浑然一体;并突出学法指导,随文讲解必要的语文知识,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
同时要指出的是,这篇课文传递了一种美好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具有鲜明而深刻的启发意义,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材编写理念;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点点滴滴地渗透在文本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揣摩、体悟、“抵达”,切不能说教、强加、游离。
此外,本教材是在2016年秋投入使用的“部编”本,所以教师在备教时还应格外关注课文的这一重大语境,调整教学策略,以彰显贯彻“部编”本的主要特色和主张,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呵护学生阅读兴趣,传授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智慧;要努力使学生通过一系列阅读活动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自主阅读、个性阅读、广博阅读,学用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培养高雅情趣。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授课方式,养成了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储备和语文学习能力,但仍有很大的训练必要与提升空间。
这篇课文有较强的故事性,语言文字也比较浅易,所以学生对学习本课很有兴趣。
但学生也许会对阅读这类长文心生畏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授之以渔”,“以简驭繁”,还要适时引导点拨,与学生平等对话,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创意1主问题,板块式,诗意手法。
2长文短教,整体处理。
教学目标学会以“我”为切入角度整体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学会以“我”为切入角度梳理行文结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植树的牧羊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或听说过植树造林的活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植树造林对环境的重要意义。
-审美与情感体验:文章中蕴含的对于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于劳动人民的尊重,学生可能难以直接感受到。教师需要通过情景创设、朗读体验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举例说明:
在教学重点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强调核心知识:
-通过PPT展示或黑板书写,突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和模仿。
-通过绘制文章结构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章的组织脉络,明确主题思想。
在教学难点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对于词汇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语境游戏,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使用这些词汇,加深理解。
-对于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如“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他的行为代表了什么品质?”等。
-在写作技巧方面,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框架,指导学生如何选取细节,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并通过互评和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可能难以从牧羊人的植树行为中提炼出其背后的精神品质,如坚持、奉献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深入分析文章,理解作者的意图。
-写作技巧的掌握:如何运用生动的描绘和具体的细节来表现人物形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教师应通过范文分析、写作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技巧。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沙漠中植树的故事,通过他的努力,沙漠变成了绿洲。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坚持,就能创造奇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类的课文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来领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努力创造美好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牧羊人植树的意义。
2.难点:对于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进行理解和讨论。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和意义。
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对于牧羊人的毅力和坚持进行思考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老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明白,只要有毅力和坚持,就能创造奇迹。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样去改变自己的环境,让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和环境有更深的思考。
6.小结(5分钟)老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牧羊人植树的意义和自己的学习目标。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改变环境的作文,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8.板书(5分钟)板书课文标题和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新人教版 (2)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目标:1.学会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人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一、导入1、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牧羊人为何要种树?这是不是不务正业?所以,这个题目有什么样的作用?2、作者及背景介绍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合作探究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横线标出文章的关键词句,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 琢(zuó)磨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环保、绿化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和语法知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目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阅读与理解,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力,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评价、创造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3.语法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学习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句子分析和运用能力。
4.写作技巧: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对人物的刻画,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写作中的人物描写和主题表达技巧。
5.口语表达: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环保、绿化等话题的关注和思考。
-人物分析:把握牧羊人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手法来表达主题,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词汇语法: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绿化、毅力、无私”等,以及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语法知识。
举例解释:
-文本理解:通过分析牧羊人持之以恒植树的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其背后的环保意义和人文关怀。
4.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课文背景,认识绿化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文本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篇一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考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植树的牧羊人》进行解读。
【板书题目】一、说教材《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
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地种树的故事,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文章咱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以及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好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学生乐观坚强、勤劳坚韧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意义。
二、说学情本文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这时的他们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对于人生意义和人格品质有自己的思考。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进行,这样对文本会有一个更加丰富的感受。
此外,这是初中阶段学生一次接触到小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简要补充小说的基本知识,以引导学生形成对于小说这类文体的整体印象。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小说教学的建议,紧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目标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将做如下设计:1.抓住作者对牧羊人的细致描写与高原情况的变化,把握文章线索;(是本课的重点)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运用评论深化主旨的写法,分析理解人物性格;3.感悟主人公朴实真挚的善念及执着的精神。
(人物性格分析和主旨感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一)说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和教法学法。
七年级语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了解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中所表达的人性美和自然美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以及如何让学生将小说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是否有过类似的植树经验,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随后,让学生圈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进行讲解和讨论。
3. 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探讨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班级分享,以促进学生的思维互动。
4.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环保和生态的认识,引导学生将小说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些思想。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的思维互动。
2.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等,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加课堂互动和趣味性。
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索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小说内容编写一段情景对话,并进行角色扮演,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 作业:课后阅读其他类似主题的小说或文章,写一篇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3. 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小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人教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版《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2)学习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3)懂得珍惜生命,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题。
2. 教学难点:(1)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及其背后的意义。
(2)欣赏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入课文《植树的牧羊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及其背后的意义。
(2)全班交流,总结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牧羊人的精神应用到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文章。
3. 思考如何将牧羊人的精神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与家长交流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单词和短语。
(2)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植树造林的兴趣和动力。
1.2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课文中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牧羊人的故事,从中体会植树造林的意义。
2)难点:掌握难度等级不同的单词和短语的含义。
1.3 教学流程1)课前热身(5分钟)通过让学生看图片或者短视频引导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对于植树造林的兴趣。
2)新课呈现(20分钟)(1)播放视频,讲解植树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森林砍伐的危害。
(2)朗读课文,并询问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单词和短语。
(3)重点讲解生词,并制作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进行词汇教学。
3)活动设计(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2)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角色,分别模拟牧羊人讲述植树的故事,并进行表演。
4)课后延伸(5分钟)提醒学生及其家长注意环保,进行植树行动并将学习成果反馈给老师。
1.4 教学工具1)黑板2)PPT3)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工具4)图片、笔记本电脑等辅助材料二、课后反思本次教学中,学生的反应积极,课堂氛围良好。
然而,本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显然的。
2.1 教学亮点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通过视频和图片引入,让学生对于植树造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多种渠道的词汇教学方法。
通过制作各种辅助材料,引导学生掌握关键词汇。
3)合作学习方式的采用。
让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既锻炼了口语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2 存在问题1)难度管理不当。
本次教学中,涉及词汇过多,其中有的难度属于较高级别。
部分学生对于这些单词无法完全理解,影响了听力理解能力。
2016-2017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新人教版):第四单元 第14课 植树的牧羊人

第一组:(1)“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狂风呼啸的声音比作“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并通过人的“东倒西歪”写出了风的肆虐。
(2)“以前那种猛烈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这几个句子从三个角度描写了声音,并与前面形成对比,由“干燥”变成“飘着香气”,由“猛烈”变成“微风”,由“呼啸”变成“流水的声音”,把高原上的风写得细腻可感,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高原的巨大变化。由此表现主人公的坚持与执着改变了高原。
再逢牧羊人
身体硬朗,
养蜜蜂、种树
山毛样树林一眼望不到边,出现溪水,橡树茂盛,白桦树鲜嫩挺拔
最后一次相见
87岁,没有任何动摇或怀疑
微风飘着香气,富饶,
-万多口人幸福地生活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以此为线索?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记叙的线索是由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以此为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且更具感染力,使读者在巨大变化中感受人物创造的奇迹。
D.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4.本文记叙了一个牧羊人的故事。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满目尽是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一个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已改牧羊为养,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在这里“我”竟然看到了溪水。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机,变得富饶。
文章夹叙夹议,叙议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中间的议论把老人这一个体形象上升到“人类”的层面,赞颂了人类所具有的创造力量;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头,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新人教版

14.植树的牧羊人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位平凡的牧羊人,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的故事,一起来阅读课文。
二、作者简介让•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
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
家境贫寒。
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
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背景链接《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整体感知课文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有什么好处?明确: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2.阅读原文,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植树的牧羊人》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

《植树的牧羊人》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植树的牧羊人》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植树的牧羊人》它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几十年在荒漠中孤身一人默默无闻地植树,凭借着一己之力创造出一片森林,将曾经的荒漠变成绿洲的感人故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植树的牧羊人》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医生。
他生前最后一句话:“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2)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
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
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
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
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
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
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三、整体感知1.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2.阅读课文后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
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2的重要短语和关键句型;
4.体会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
5.讨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提升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掌握课文主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环保行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对比手法的基本概念、牧羊人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环保行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行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牧羊人形象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牧羊人的内心世界和象征意义。
-难点解释:牧羊人形象具有象征性,代表着普通人的伟大,学生需要通过具体事例来感受其精神内涵。
-环保意识的培养:学生可能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引导他们联系实际生活。
-难点解释: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环保行动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对比手法的基本概念。对比手法是通过对照比较,突出事物特点的修辞方法。它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表现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推理和想象。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课文中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课文中句型的结构和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和故事的联系。
3. 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型。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故事和自然风光的联系。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推理和想象,写一篇小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进行讲评。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中的故事和情感态度,与家长交流学习心得。
3. 预习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运用能力。
2024年《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牧羊人植树造林、改变环境的伟大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习借鉴牧羊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牧羊人的品质。
2.教学难点:分析牧羊人植树造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植树节”,让学生谈谈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你们觉得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牧羊人植树的过程。
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牧羊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深入分析1.分析牧羊人的品质(1)引导学生关注牧羊人植树过程中的坚持和毅力。
(2)分析牧羊人植树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环境变化,感受牧羊人植树带来的美好变化。
(2)分析环境变化对牧羊人心理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觉得牧羊人植树造林的成功原因是什么?”2.引导学生关注牧羊人的品质,提问:“你们觉得牧羊人的哪些品质值得学习?”二、课堂讨论1.讨论牧羊人植树造林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讨论如何将牧羊人的品质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
三、写作训练1.以“我眼中的牧羊人”为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2.教师选取优秀作文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你们觉得牧羊人植树造林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问:“你们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对你们有启发?”二、课堂讨论1.讨论如何将牧羊人的品质和植树造林的意义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语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

【关键字】语文《植树的牧羊人》2课题《植树的牧羊人》2 课型新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方法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第二轮修改复习检查: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叙述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
三、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四、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五、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七、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学习课文【导】牧羊人的坚韧、顽强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也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能尽自己的力量多做保护环境的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写法上的精妙。
【读、思、议、展、评】一、用字的精妙。
第三段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卧”字生动地写出了羊群懒散、毫无生气的样子,侧面突出了环境的恶劣。
二、第19段中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完成下列表格。
对比的写法,突出种树带来巨大的环境变化,侧面赞美了牧羊人改变环境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初遇牧羊人孤身住在石屋,放牧羊群,生活简单充实,沉默寡言,干净整洁,种橡树。
一片荒凉,村庄废弃,狂风肆虐,没有水源。
再见牧羊人身体硬朗,不放羊,改养蜜蜂,坚持种各种树木。
成片的树林,有了溪流,各种树木生长得旺盛。
最后一次相见老人87岁,仍然坚持种树,双手创造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的牧羊人》2
课题《植树的牧羊人》2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
方法
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
重点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
难点
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第二轮修改复习检查: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叙述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
三、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四、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五、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
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七、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
远及近。
学习课文
【导】牧羊人的坚韧、顽强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也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
也能尽自己的力量多做保护环境的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写法上的精妙。
【读、思、议、展、评】
一、用字的精妙。
第三段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卧”字生动地写出了羊群懒散、毫无生气的样子,侧面突出了环境的恶劣。
二、第19段中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完成下列表格。
对比的写法,突出种树带来巨大的环境变化,侧面赞美了牧羊人改变环境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孤身住在石屋,放牧羊群,生活简单充
实,沉默寡言,干净整洁,种橡树。
一片荒凉,村庄废弃,狂风
肆虐,没有水源。
再见牧羊人身体硬朗,不放羊,改养蜜蜂,坚持种
各种树木。
成片的树林,有了溪流,各
种树木生长得旺盛。
最后一次相见老人87岁,仍然坚持种树,双手创造
幸福。
到处都是绿色,充满生气富
饶,人们生活幸福。
三、“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寓意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四、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叹,用直线画出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作者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认为第几段中的描述最能印证“最了不起的奇迹”,请在原文中画出来。
(1)这些热情洋溢的赞美表现了作者的无比敬佩之情。
(2)第⑨段中“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菩提树。
原先的废墟上已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
这里重新充满了生机,变得富饶了。
现在这里的人们生活的幸福、舒适。
一路上,我见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乡村聚会上飘荡。
整个高地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
五、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高度赞扬了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几十年的坚持,老人把永恒的精神和肉体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创造了伟大事业,使得生存下来的人们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
结构上:首尾呼应。
和文章开头“何为好人”遥相呼应。
小结: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
同时告诉我们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也会被改变。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