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

题型:辨析题(5*10)考试时间:2017/07/06

论述题(2*25)A3-202 9:00—10:30

一、如何理解社会科学的“科学性”?

1.科学的含义: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

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既指人类寻求各种客观规律的系统方法,又指运用这种方法归纳得出的理论。

它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科学包含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

2.科学的特征:(1)科学是以客观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是理性客观且可证伪的。

(2)存在一个适用范围:任何理论都有适用的范围,任何理论的预测结果都只在一定的精度

范围内是正确的。(3)科学具有普遍必然性:科学理论必然来自于实践,也必须归回实践,

它必须能够解释其适用范围内的已知的所有事实。

3.社会科学: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

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在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

重大的作用。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

社会科学具有特殊性:(1)社会科学大多数概念不具有本体性;其研究对象具有自为

性、自反性、主客交融性;(2)社会科学的认识目的,是求知、追求理解、解释社会现象。社

会科学能够提供某些工具性价值的知识。(3)社会科学具有批判性和规范性功能;(4)社会

科学的认识方法多样性、异质性,可控实验和定量方法不完全适用;(5)社会科学规律的

解释通常只适用于特定领域。(6)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共通之处:首先表现在材料收集

中的经验事实是否正确,是否完备、全面,是否能反映出事务的联系和全貌。第二,理论是否

科学、是否正确,如何建构和检验理论。

4.社会科学的“科学性”:表现在研究过程上的经验性取向、逻辑和语言上的因果分析性,

以及研究结果及其理论目标的客观规律性,等等。从根本的意义上说,社会科学就是要解决现代社

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因此,立足于社会实际,以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经验而客

观地研究社会的现状,探讨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分析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可能路径,

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科学的基本使命。

由于社会世界不具有自然世界的实体性和可操作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分析经济形式那样,

社会科学研究只能借助于抽象力,借助于“变量语言”和“理想类型”方法,来探求社会要素之间

的因果关系。当然,应该指出,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并不是对自然科学规律和

模型的简单搬用,也不是机械地用某一自然要素和生物的机能来说明社会历史和人的能动行动。

1

二、如何理解和评价实证(自然)主义方法论范式?

核心特点:对因果关系的描述性分析、对历史顺序和过程的重视、对比较案例方法的应用、

对宏观分析单位的坚持。

1.定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 19 世纪 30 年代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倡导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哲学与科学历史上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想或主张,它强调知识或科学只限于可以观察到或经验到的事实,除此之外,一切属于形而上学的抽象知识,既不能视为科学,也不能视为哲学。

2.内容其在方法论上的基本观点有四:

①一是倡导实证和实证精神,认为人类智力经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 (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 (抽象阶段)和实证阶段 (科学阶段)。

①二是反对理性,把科学局限于现象领域,认为事物的本质、现象是理性所无法说明的,除了以观察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

①三是反对或贬低哲学,认为哲学不是实证科学的综合,不是包罗万象的体系,哲学只给科学提供方法和原则,不去讨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应当抛弃所有传统的哲学,建立惟一超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争论之外的科学哲学——实证哲学。

①四是抛弃了 17~18 世纪哲学家从力学所移入的机械论,接受了 19 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方法;承认自然界和社会的运动变化,反对与黑格尔主义有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

3.评价:

①实证主义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强调以方法为中心,将行为的原因作为研究的核心,而把研究问题的意义放到了边缘的位置。马斯洛认为:“所谓的方法中心,是用来表示那种科学的实质依赖于工具、步骤、设备及其科学的方法,而与科学的问题、疑难、功用或目

的无关的倾向。”马斯洛还指出心理学家对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其本身的兴趣、动机、追求密切相关,仅仅靠科学手段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①实证主义漠视人,漠视人的主体性。

①实证主义由于过分追求可证实性和精确性,损害了对心理活动的整体把握实证主义思想体现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的一大偏差,就是为了追求研究资料的可证实性和精确性,而不惜损害心理活动固有的意义和结构。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失败,原因之一即在于它们对研究的心理事象的过分分解或纯化使这些心理事象本身失去了真实。

自然主义的本体论立场→社会现象的自然主义理解

经验主义方法论特征→观察、实验、比较+历史

以因果性说明为核心→因果性说明和预测社会现象

2

三、如何理解和评价诠释学方法论范式?

1、定义:诠释学(hermeneutics,又译为释义学、解释学等)。诠释学不是一个特定的哲学流派,而是一种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理论。诠释学是由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

施莱尔马赫(1768~1834)和 W.狄尔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创的提出了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性理论,使神学的解释成为普遍解释理论的一种具体运用。

2、形式——哲学诠释学有两种形式

①分析的诠释学。涉及理解和解释、思维机器和日常语言等问题。它和一般解释学不同,虽然也涉及方法论,但是主要属于哲学性质。

①人文主义的哲学诠释学。其代表人物包括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利科和德里达等人。他们根据现象学的传统及其对客观知识的批判,对本文解释的条件进行反思。伽达默尔和德里达根据海德格尔对存在——神学传统的批判研究,力图在形而上学问题的具体情况中理解解释。利科与前两入不同,试图调和德国的解释学传统和语言分析哲学、心理分析学、结构

主义思潮,认为本休论只存在于解释的方法论中.并只有通过各种解释之间的“冲突”,才能获悉被解释的存在。

3.诠释的一般过程及原理

(1)诠释循环:要了解一个行动或陈述的意义,就要理解推动这个行动的意图和信念,就要由此追溯到它所由产生的整体过程(例如规则、习俗)以及世界观(如它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等)

(2)诠释是在前判断基础上的创新:任何理解都有前结构,诠释与理解是在前判断的进出上进行的。

(3)视域交融:承认历史或历史意识对理解的作用

3、评价

诠释学正是建立在个体基础上的,诠释学是每个个人自己的诠释。普遍解释的寻求导致的结果是,结论出来之时也恰是释义终止之时。理性主义排斥个人的参与和演绎。诠释学作为一种哲学,却体现对个体释义权的尊重。

文本当然不只是文字,还必然特指那些本本,尤其是被认为属于经典的那些本本。可是,这些本本亦必是由许多文字构成的。文字以及由文字组成的语言,这是本本的实体。不过,本本一般还是可能包含人更丰富更深邃的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文本,实乃人文的本本,文本是以人本为基

础的。

基本预设:理性个人与社会的行动是有“意义的维次”的、有“意义特征”。在描述人的语言或行动时,要有一种方法对它的意义进行诠释。

诠释学方法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不存在普遍社会规律,社会现象不可预测,研究

的核心是行动的意义,研究方法是诠释性理解。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