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脾胃病

脾胃病

胃脘痛(胃癌前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3版)一、定义胃脘痛系指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多因外邪袭侵,恼怒过劳,饮食不节,起居失宜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成。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暖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

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

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脾胃病中医外治诊疗规范脾胃病科胃痞(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痞就是称有慢性间歇性发作的上腹痛、上腹胃部不适、晚饭、纳差、嗳气、恶心等临床症状的病证。

相等于现代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

针灸法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1)脾虚气滞证症状:胃脘痞满,食欲不振,脘腹胃部不适,餐后胀甚,神疲不振,恶心欲恚,小便溏泄,舌质浓苔白,脉浮粗大。

治则:健脾益气,和胃消胀配穴:脾俞、肝俞、天枢、气海;针刺补法加灸或烧山火法。

(2)肝胃不和证症状:胃脘胸膈,攻撑作痛,苦连胸胁,脘部水肿,易饱、嗜睡、嗳气,多因情志阻塞而发作,苔薄白,脉沉弦。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配穴:梁丘、阳陵泉;针刺泻法。

(3)肝胃郁热证症状:胃脘灼热胀痛,痛连两胁,烧心,泛酸,心烦易怒,口干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治则:疏肝泄热,和胃止痛配穴:梁丘、内庭、行间;针刺泻法或透天凉。

(4)五脏间或证症状:胃脘痞满,泛酸,烧心,食后尤甚,纳呆,干哕食臭或肠鸣下利,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治则:理气消痞,辛开苦降配穴:合谷、梁丘、内庭、太冲、期门;针刺泻法或透天凉。

(5)胃阴亏虚证症状:胃脘班果,嗳气抽搐,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太少或花掉剁,脉细数。

治则:益胃养阴,农健理气配穴:胃俞、肝俞;针刺平补平泻法。

罐法:肢太阳膀胱经肝俞至大肠俞跑罐,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留罐。

穴位埋线:胃俞、肝俞、足三里、中脘。

胃痛(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经常疼痛反复发作为主症的病证。

现代医学中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痛范畴。

针灸法主穴:中脘、足三里、合谷、梁丘(1)五脏夹杂着证症状:胃脘痞满,嘈杂,烧心,饭后有饱胀感,食欲减退,口苦口粘,大便不畅,畏寒,舌苔黄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平调寒热配穴:期门、太冲、阳陵泉、阴陵泉、天枢,针刺泻法。

(2)脾虚气滞证症状:上腹部痞满,胸闷,气逆,嗳气,脘腹不适,隐痛,得食稍减,喜暖喜按,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贫血,苔薄白,脉沉。

脾胃科常见危重证中医诊疗规范

脾胃科常见危重证中医诊疗规范

脾胃科常见危重病的中西医诊疗规范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规范1、胃热壅盛证证候:脘腹胀满,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泻胃火,凉血止血。

方药:三黄血宁合剂(大黄炭、黄芩炭、黄连、焦栀子、丹皮、仙鹤草、侧柏叶、紫珠草、苎麻根、白及、地榆、枳壳、三七粉)本方中大黄、黄芩均采用炭,全方具有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止血而不留瘀的优点,胃气上逆可酌加竹茹,胃阴损伤可加石斛以养胃生津,胃喜润而恶燥,以和降为顺。

1、肝火犯胃证证候: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寐少梦多,心烦易怒,便干而黑,舌质红降,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泻肝,降逆止血。

方药:泻肝止血合剂(龙胆草、焦山栀、黄芩、生地、丹皮、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生大黄)以清肝泻火,或合用凉血止血药,胁痛甚者可加香附。

2、气虚血溢证证候: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大便稀溏而黑,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止血方药:益气摄血合剂(党参、黄芪、白术、茯神、炙甘草、当归、木香、姜炭、仙鹤草、白及、蒲黄。

)3、阴虚火旺证候:胃痛隐隐,吐血量多、色红,面色潮红,盗汗,口渴引饮,烦躁不安心悸头晕,耳鸣少寐,黑或干黑,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玉女煎加减(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丹皮、侧柏叶、白茅根、仙鹤草。

水煎服,日一剂)4、中焦虚寒证证候: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遇寒而发,呕血淡淡,便溏色黑,形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温补脾胃。

方药:黄土汤加减(灶心土、阿胶、干地黄、白术、炮附子、姜炭、仙鹤草、甘草。

水煎服,每日一剂。

)5、瘀血阻络证证候:胃脘刺痛,固定不移,痛处据按呕血紫暗或夹有血块,大便色黑,腹中有痞块,或见赤丝蜘缕,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血。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五灵脂、川芎、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桃仁、红花、三七、蒲黄。

脾胃科诊疗方案

脾胃科诊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亚型诊断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

(二)证候诊断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4.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滑。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气滞证治法:健脾理气。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姜厚朴、木香、砂仁、醋元胡、法半夏等。

中成药:枳术丸、胃乃安胶囊、健脾疏肝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2)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和胃。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醋柴胡、炒枳壳、炒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法夏、佛手、木香、炙甘草等。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金佛止痛丸、达立通颗粒、胃苏颗粒等。

(3)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

推荐方药:理中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苏梗、姜厚朴、炒神曲、荜茇、制香附等。

脾胃病科的规章制度

脾胃病科的规章制度

脾胃病科的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脾胃病科的临床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脾胃病科是医院的重要临床科室,主要负责脾胃病的诊治工作。

第三条脾胃病科实行科室负责制,科室主任负总责,科室医生按规章制度执行。

第四条脾胃病科秉承“以病人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质量为导向”的工作理念,坚持“精细管理、科学运作、服务病人”的宗旨。

第五条脾胃病科要加强团队协作,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科室整体实力。

第六条脾胃病科要严格遵守医疗行为规范和医疗伦理规范,不得违法违规开展医疗活动。

第七条脾胃病科要坚持自查自纠,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八条脾胃病科要做好医疗纪录管理,确保患者病历的完整、及时、准确。

第九条脾胃病科要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第十条脾胃病科要积极参与医院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工作,提高科室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第十一条脾胃病科要加强对下级医院的指导和协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第十二条脾胃病科要建立健全科室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激励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十三条脾胃病科要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和沟通,提高医院整体服务水平。

第十四条对违反本规章制度的行为,脾胃病科将依据医院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章脾胃病科医护人员管理第十五条脾胃病科医护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严守工作纪律,不得擅离岗位。

第十六条脾胃病科医护人员要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不得泄露患者隐私信息。

第十七条脾胃病科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范进行诊疗工作,不得因私行医、开枪开单。

第十八条脾胃病科医护人员要不断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

第十九条脾胃病科医护人员要遵守医疗纪录管理规定,确保医疗记录的完整和准确。

第二十条脾胃病科医护人员要加强团队协作,配合同事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第二十一条脾胃病科医护人员要遵守医院的管理制度和规定,不得违规操作。

第二十二条脾胃病科医护人员要加强自我保健,保证状态良好,确保工作质量。

中医内科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多发于夏秋两季。

如以呕吐、胃腕部疼痛为主者,称为急性胃炎;以腹泻、脐周疼痛为主者,称为急性肠炎:吐泻均明显者,称为急性胃肠炎。

属于中医学“吐泻”或“霍乱”等范围。

多因饮食不洁,暴饮暴食,加之感受暑湿或因热贪凉,寒湿内蕴,以致胃肠运化功能失调,水谷清浊不分,发生吐泻腹痛;如吐泻过甚,津气耗伤,可以出现虚脱现象。

【诊断】1.突然发生呕吐、腹泻、腹痛。

呕吐物多为食物。

大便呈黄色水样,少数病例可带黏液与血液。

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头痛。

2 .吐泻剧烈时,如见皮肤松弛、目眶凹陷、心烦口干、尿少等症状,则提示脱水;如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体温下降、脉微细数等症状,则提示周围循环衰竭的危重现象,须作紧急处理。

3.上腹部和脐周围有压痛,肠鸣音亢进。

4.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升高。

5.本病应与急性菌痢和霍乱鉴别。

①急性菌痢大便量少,次数多,有脓血便和显著的里急后重感。

②真霍乱大多先泻后吐,吐泻频剧,吐泻物如米沿水,量多,腹不痛,有显著的脱水,或休克、昏迷,腹直肌和腓肠肌痉挛性疼痛。

【治疗】一、紧急处理由于本病发病多急,治疗先当急救,采取针灸、刮痛、口服成药、频频喂服淡盐开水等方法。

如呕吐频繁,不能饮水,应予补液;如脱水严重,出现休克现象,应中西医结合抢救。

1.针灸疗法体针内关、中院、足三里、合谷。

腹痛,加气海;阳虚欲脱者,加神(隔盐灸)。

上穴应用重刺激法,重症每天应针刺 2~3次。

耳针大肠、小肠、交感、神门。

2.刮痛用边缘光滑的瓷匙或钱币蘸麻油少许,在脊柱两侧、肋间、胸骨、肘和胭窝等处,自上向下或自背后向胸前刮之,先轻后重,以出现红紧色出血点为度。

3.中成药玉枢丹 0.6g加生姜汁5~7 滴,开水调服,每日2次。

适用于呕吐恶心明显者。

孕妇禁服。

红灵丹每次0.3~0.6g,每日2次。

用于吐泻、腹痛偏于热证者。

孕妇禁服。

辟瘟丹每次2~4片,每日1~2次。

用于吐泻,腹痛,白腻,表现寒湿证者。

消化不良诊疗规范

消化不良诊疗规范

消化不良【概述】消化不良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的症状群,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

消化不良症状的产生与胃肠疾病有关,也可由胰、胆、肝脏疾病等引起。

消化不良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

其中FD患者的症状源于上腹部,血生化和内镜等检查无异常发现,其临床表现难以用器质性疾病,属中医“痞满”、“胃脘痛”、“积滞”范畴。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辩证标准1) 病名诊断:1.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积滞”的范畴;2.以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痛”范畴。

2) 证候诊断:1) 脾虚气滞证主症:1.胃脘痞闷或胀痛;2.食少纳呆。

次症:1.纳少泛恶;2.嗳气呃逆;3.疲乏无力;4.舌淡,苔薄白;5.脉细弦。

2) 肝胃不和证主症:1.胃部胀痛;2.两胁胀满。

次症:1.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2.痞塞不舒;3.心烦易怒;4.善叹息;5.舌淡红,苔薄白;6.脉弦。

3) 脾胃湿热证主症:1.脘腹痞满或疼痛;2.舌苔黄厚腻。

次症:1.口干口苦;2.身重困倦;3.恶心呕吐;4.小便短黄;5.食少纳呆;6.脉滑。

4) 脾胃虚寒证主症:1.胃寒隐痛或痞满;2.喜温喜按。

次症:1.泛吐清水;2.食少纳呆;3.神疲倦怠;4.手足不温;5.大便溏薄;6.舌淡苔白;7.脉细弱。

5) 寒热错杂证主症:1.胃脘痞满或疼痛;2.舌淡苔黄。

次症:1.遇冷加重;2.肢冷便溏;3.嗳气纳呆;4.嘈杂泛酸;5.脉弦细滑。

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临床表现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

询问病史时需了解:1.消化不良症状及其程度和频度;2.症状的发生与进餐的关系,有无夜间出现症状以及症状与体位、排便的关系;3.进食量有无改变,有无体质量下降以及营养状况;4.患者的进食行为、心理状态以及是否影响生活质量;5.有无重叠症状,如烧心、反酸、腹泻或便秘等;6.引起消化不良的可能病因,注意有无报警征象。

2023年消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2023年消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2023年消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引言本文档旨在为2023年消化科常见病的诊疗提供规范和指导。

通过制定准确、简明的诊疗标准,希望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诊断标准1. 肠道感染- 临床表现: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 检查要求:粪便常规、肠道病原学检测等。

- 诊断标准: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同时满足特定病原学检测阳性结果。

2. 胃溃疡- 临床表现:上腹疼痛、胃部不适等症状。

- 检查要求:胃镜检查、血液检查等。

- 诊断标准:胃镜检查显示溃疡病变,同时排除其他疾病。

3. 肝炎- 临床表现: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

- 检查要求:肝功能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等。

- 诊断标准: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同时满足特定肝功能异常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结果。

治疗指南1. 肠道感染- 一线治疗:补液、抗生素治疗。

- 二线治疗:肠道病原学检测指导下的靶向治疗。

- 随访要求:症状改善后,定期随访以评估疗效。

2. 胃溃疡- 消除诱因:禁止吸烟、限制饮酒等。

- 一线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 二线治疗:针对幽门螺杆菌抗药性的治疗。

- 随访要求:症状缓解后,定期随访以评估愈合情况。

3. 肝炎- 乙肝:- 一线治疗:抗病毒治疗。

- 二线治疗:针对乙肝耐药或复杂病例的治疗。

- 随访要求:定期检测病毒复制指标和肝功能。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消化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对于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和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且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专业指南进行不断优化和更新。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管理制度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的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脾胃病治疗中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科室建设、人员配置、诊疗规范、质量控制、教学科研等方面。

第三条脾胃病科应遵循中医理论,以中医药为主,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对脾胃病进行综合诊疗。

第二章科室建设第四条脾胃病科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标准和要求,建立健全科室管理制度,规范科室设置和功能分区。

第五条科室应配备符合诊疗需求的中医特色治疗设备和现代医学检查设备,确保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六条科室应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更新,保证设备性能良好,满足临床需求。

第三章人员配置与管理第七条脾胃病科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中医医师、护士、医技人员等,确保科室运行正常。

第八条科室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职称,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第九条科室应定期组织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十条科室应建立健全人员奖惩制度,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章诊疗规范第十一条脾胃病科应严格执行中医诊疗规范,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制定诊疗方案。

第十二条科室应规范诊疗流程,确保诊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

第十三条科室应加强中药使用管理,确保中药质量,提高疗效。

第十四条科室应积极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提高治疗效果。

第五章质量控制第十五条科室应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开展质量检查和考核。

第十六条科室应加强对诊疗过程的监控,确保医疗安全。

第十七条科室应定期开展病例讨论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诊疗水平。

第六章教学与科研第十八条科室应承担中医教育、科研工作,培养中医药人才。

第十九条科室应积极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提高中医药诊疗水平。

第二十条科室应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第七章附则第二十一条本制度由中医医院脾胃病科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医内科慢性胃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慢性胃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慢性胃炎本病属于中医学“胃院痛”、“呕吐”、“痞满”等范围。

多为饮食不节、嗜食酒辣生冷、精神刺激所引起;或续发于急性胃炎、溃疡病等之后。

因肝气犯胃,或脾胃虚弱(胃气虚寒或胃阴不足),胃气不能和降所致。

【诊断】1大多数病人,尤其轻症与浅表性胃炎可无明显症状。

一般临床多见上腹部胀闷疼痛,无明显规律性,食后加重,胃口欠佳,常有暧气、恶心、呕吐。

2 .上腹部可有压痛,范围较广,且不固定。

3 .肥厚性胃炎,胃酸增多,有吐酸烧灼感,也可发生胃出血。

4 .萎缩性胃炎,胃酸减少,有饱胀、暧气、口苦或腹泻,后期可见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舌炎,伴肠上皮化生者有变为胃癌之可能。

5 .可作纤维胃镜检查及胃液分析,以协助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辨证当分虚实。

实证肝气犯胃的,治以理气和胃;虚证脾胃虚弱的,治予补脾温中或滋阴养胃。

1气郁胃部胀满,疼痛,暧气,恶心或呕吐,嘈杂,吐酸,口苦,食欲不好,抑郁恼怒时胀痛明显,舌苔薄白或黄,脉细弦。

治法:理气和胃。

方药举例:苏梗IOg,法半夏10g,厚朴5g,茯苓10g,白蔻仁(后下)3g,枳壳IOgo加减:吐酸明显,去川朴;加姜黄连3g或炒黄苓5g,淡吴萸15g,煨乌贼骨15g。

2.虚寒上腹隐痛,胸闷恶心,呕吐清水,喜暖畏寒,头昏,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或清,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补脾温中。

方药举例: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炒白术、茯苓各IOg,陈皮6g,广木香5g,砂仁(后下)3g0加减:夹湿,呕吐腹胀,大便清,苔白腻,去白术、党参;加苍术IOg,厚朴5g,姜半夏10g。

胃寒重,怕冷喜暖,吐清水,加制附片5g,干姜3g。

气滞,胸闷暧气,加苏梗10g,佛手片5g。

3.阴伤胃部灼热,隐痛,嘈杂,恶心,有饥饿感,但不能多食,食后饱胀,面色无华,消瘦,心烦,口干,或有腹泻,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胃。

方药举例:一贯煎加减。

北沙参12g,麦冬12g,川石斛10g,玉竹15g,白芍10g,川楝子10g,炙甘草5g.加减:恶心呕吐,加陈皮6g,竹茹10g。

脾胃病中医诊疗方案

脾胃病中医诊疗方案

脾胃病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一、概述:消化性溃疡是指暴露于酸和胃蛋白酶区域(主要是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黏膜溃疡,有时可穿透黏膜肌层及浆膜层。

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吐酸”、“胃疡”之远血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009年)。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自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暖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自或薄黄;脉弦。

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脾胃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

脾胃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

脾胃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脾胃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为了提高脾胃病的治疗效果,我们科室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常见脾胃病的诊疗方案。

本文将对这些方案的实施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制定诊疗规范:我们科室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理论,针对常见的脾胃病制定了详细的诊疗规范。

规范中包括病人的评估、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疗效评估等内容。

培训医护人员:为了确保诊疗方案的顺利实施,我们组织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疾病的认识、治疗方案的理解、诊疗技术的掌握等。

实施诊疗方案:按照制定的诊疗规范,我科室对每一位脾胃病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并根据病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疗程结束后,我们对患者进行了随访,并对疗效进行了评估。

疗效评估标准:我们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我科室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疗效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包括症状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多个方面。

疗效数据分析:通过对患者的随访和评估,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实施诊疗方案后,患者的症状缓解率、生活质量改善率均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实验室检查指标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疗效评估针对常见脾胃病制定的诊疗方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这一结论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诊疗方案提供了有力依据。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认识到制定详细的诊疗方案对提高脾胃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脾胃病的治疗研究。

虽然我们的诊疗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意识到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我们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29)胃脘痛(胃癌前病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3)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9)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3)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7)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体征:腹部改变为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二)证候诊断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矢气,便闭。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3.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转气停止,无矢气,便闭。

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4.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规范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规范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规范一、前言为了规范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诊疗水平,降低误诊率和病死率,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临床实践指南,制定本诊疗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诊疗依据。

二、诊断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症状发生时间、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既往病史、家族史、药物过敏史等。

2. 体格检查全面查体,注意腹部体征,如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腹部包块等。

3. 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观察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变化。

(2) 尿常规:观察尿蛋白、尿糖、尿酮体等指标变化。

(3) 大便常规:观察大便颜色、性状、隐血等指标变化。

(4) 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检查。

4. 影像学检查(1) 腹部超声:观察肝脏、胆囊、胰腺、肾脏等器官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

(2) 胃镜、肠镜:观察消化道黏膜形态、颜色、病变范围等。

(3) X线钡餐:观察消化道解剖结构、功能状态等。

(4) CT、MRI:观察腹部器官形态、结构及功能状态。

5. 诊断标准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参照相关疾病诊断标准进行确诊。

三、治疗1. 药物治疗根据疾病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如抗感染、抗炎、止血、护肝、降脂等。

2.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者,应及时行手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胃肠道肿瘤切除术等。

3. 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1)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病情及营养需求,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

(2) 对症治疗:如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抗休克、抗感染等。

4. 并发症处理针对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如出血、穿孔、梗阻等。

四、随访与康复1. 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如饮食、休息、用药等。

2. 定期随访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随访计划,及时了解患者康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3. 康复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康复治疗,如康复运动、心理疏导等。

五、结语本诊疗规范旨在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

医院脾胃管理制度

医院脾胃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加强医院脾胃病科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脾胃病科全体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等。

三、组织机构1.脾胃病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脾胃病管理制度的实施,对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负总责。

2.设立脾胃病科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及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3.设立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医疗质量管理及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

四、职责分工1.医生职责:(1)严格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

(2)掌握脾胃病诊疗规范,对患者进行详细问诊、查体,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3)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院内感染。

2.护士职责:(1)严格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

(2)掌握脾胃病护理规范,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护理,协助医生完成各项诊疗工作。

(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确保患者安全。

(4)做好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

3.医技人员职责:(1)严格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医技操作,提高医技质量。

(2)掌握脾胃病相关检查、检验技术,准确、及时地完成各项检查、检验工作。

(3)积极配合医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技服务。

五、管理制度1.诊疗规范:医生应严格按照脾胃病诊疗规范进行诊疗,确保诊疗质量。

2.查房制度:医生每日查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交接班制度:医护人员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确保患者安全。

4.医嘱制度:医生开具医嘱应准确、规范,护士严格执行医嘱。

5.会诊制度:对疑难、危重患者,应及时组织会诊,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6.病历书写制度:医护人员应按照病历书写规范,认真书写病历,确保病历完整、准确。

7.药品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质量。

8.感染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预防院内感染。

脾胃科管理制度范本

脾胃科管理制度范本

脾胃科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脾胃科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和医院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脾胃科全体医务人员应遵循医德医风,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努力提高诊疗水平,提升科室品牌形象。

第三条脾胃科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诊疗规范、人员管理、质量管理、教学科研、设备管理、感染控制等方面内容。

二、诊疗规范第四条严格执行诊疗规范,遵循中医诊疗原则,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第五条脾胃科诊疗活动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注重中西医结合,提高诊疗效果。

第六条加强病案管理,规范病历书写,认真记录诊疗过程,确保医疗安全。

三、人员管理第七条脾胃科人员结构应合理,包括专业技术人员、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

第八条加强科室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第九条严格执行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四、质量管理第十条建立脾胃科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管理职责,开展质量监控和评价。

第十一条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临床疗效。

第十二条实施优质服务工程,提升患者满意度。

关注患者需求,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五、教学科研第十三条脾胃科应承担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临床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十四条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申报各级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十五条加强学术交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推广中医药经验。

六、设备管理第十六条脾胃科应合理配置设备,确保设备安全、有效、经济运行。

第十七条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定期检查,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第十八条建立设备管理制度,规范设备使用和维护,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七、感染控制第十九条脾胃科应严格执行感染控制规范,加强感染源管理,预防感染事故的发生。

第二十条加强医务人员感染防控培训,提高感染防控意识。

第二十一条落实感染防控措施,做好手卫生、无菌操作、医疗废物处理等工作。

胃肠外科疾病诊疗规范

胃肠外科疾病诊疗规范

胃肠外科疾病诊疗指南一、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采集】1.反复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烧灼痛,伴饱胀、嗳气、食欲减退;2.胃溃疡疼痛节律性不明显,多在进餐后1/2~1小时开始疼痛,持续约1~2小时或更长时间,进食疼痛不缓解;3.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具有明显节律性,表现为餐后延迟痛(餐后3~4小时发作),饥饿痛和夜间痛,常伴有反酸,进食疼痛缓解;4.并发出血、穿孔、梗阻及癌变时可有相应的症状。

【体格检查】1.全身营养状况,左锁骨上淋巴结是否肿大;2.注意有无胃蠕动波和胃震水音;3.胃溃疡压痛点在剑突下略偏左,范围较广;十二指肠溃疡压痛点在剑突下略偏右,范围局限;4.上腹部是否可触及肿块。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及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必要时作胃液分析或血清胃泌素测定。

2.影像学检查:(1)胃镜加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2)X线钡餐检查;(3)手术前常规作肝胆B超、胸部平片和心电图检查。

【诊断】1.根据病史和体征;2.胃镜检查发现粘膜溃疡;3.钡餐检查发现龛影。

【鉴别诊断】1.慢性胃炎、慢性十二指肠炎;2.胃肿瘤;3.胃或十二指肠憩室;4.胃下垂;5.胃泌素瘤;6.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1)抑酸药物;(2)胃粘膜保护剂;(3)抗幽门螺杆菌。

2.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证:1)多年病史、发作频繁、疼痛难忍、影响工作和生活;经过正规疗程治疗,症状无减轻,或短期内又复发;2)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并发穿孔;4)胃溃疡不能排除恶变;5)十二指肠溃疡球部严重变形合并幽门梗阻;6)巨大溃疡或穿透性溃疡。

(2)术式选择:1)胃溃疡:一般采用胃大部切除术,消化道重建首选Billroth I式;2)十二指肠溃疡:可选择胃大部切除,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胃窦切除(SV+A),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SV)。

保留交感神经的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HSV AP)。

脾胃科科室规章制度范本

脾胃科科室规章制度范本

脾胃科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脾胃科的日常管理,确保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根据医院的有关规定,结合脾胃科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脾胃科全体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师等。

第三条脾胃科全体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坚守职业道德,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第二章医疗管理第四条脾胃科应严格执行诊疗规范,确保医疗安全。

医生在接诊、诊断、治疗过程中,应严谨认真,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第五条脾胃科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各项诊疗技术,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第六条脾胃科应加强设备管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医护人员在使用设备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安全。

第七条脾胃科应加强病案管理,医生在开具处方、下达医嘱时,应严谨细致,确保病历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应认真核对,确保治疗安全。

第八条脾胃科应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对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患者,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科,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第三章人员管理第九条脾胃科医护人员应遵守劳动纪律,按时上下班,坚守岗位。

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需请假者,应提前向科室负责人请假,并安排好工作交接。

第十条脾胃科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关心患者,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在与患者沟通时,应态度诚恳,耐心倾听,解答患者疑问。

第十一条脾胃科医护人员应积极参加医院的各项活动,弘扬医院文化,为医院的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章环境卫生第十二条脾胃科应保持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灭菌。

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第十三条脾胃科应加强垃圾分类管理,严格按照医院的要求,将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存放、处理。

第五章考核与奖惩第十四条脾胃科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医德医风等。

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第十五条脾胃科对违反本规章制度的行为,将根据医院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或经济处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病诊疗规范消化性溃疡[概述]消化性溃疡主要是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

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

目前,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因机体抗溃疡因子(如粘膜屏障、黏膜血流、表皮生长因子、前列腺素等)的保护作用与致病因子(如胃酸、胃蛋白酶、药物、饮食不节或失调、吸烟、酗酒、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的攻击作用失衡所制、此外与遗传素质也有一定关系。

临床以慢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的上腹疼痛为其特点。

消化性溃疡是人类的常见病,发病率约为10%,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叫胃溃疡多见,两个之比约为3:1。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约为4—5:1。

秋冬和冬春之交易复发。

根据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本病属于中医“胃痛”、“嘈杂”、“反酸”等病证范畴。

多由七情失调,肝郁气滞,克伐脾胃:饮食失调,偏食辛辣、燥烈、烟酒等品,损伤脾胃,湿热蕴聚;或素体不足,劳倦内伤;或病久不愈等使脾胃虚弱、气血失和而致。

肝胃不和、温热蕴聚、脾胃虚弱、胃络瘀阻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诊断要点]一、病史:病程较长,呈慢性过程,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病史,或有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氟尿嘧啶、利血平等)史,发病与季节有关,常因精神刺激、饮食不当而诱发。

二、症状(一)上腹部慢性节律性、周期性疼痛。

1.疼痛部位:上腹中部,或偏左、偏右则。

胃溃疡多在剑突下或偏左,十二指肠溃疡多偏右。

2.疼痛性质:常为隐痛、灼痛或胀痛、饥饿痛。

3.疼痛的节律性、阵发性与进食有关。

胃溃疡疼痛多与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发作,呈现“饱餐痛”。

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与餐后2—3小时发作,持续到下次进餐前缓解,呈“饥饿痛”。

4.疼痛周期性: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呈反复周期发作。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

(二)其他症状:上腹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烧心。

病程较久者可见消瘦、乏力、贫血等。

三、体征发作期上腹不有压痛,多与溃疡存在部位相一致,如胃溃疡的压痛多在剑突下或偏左,幽门管溃疡多在上腹正中或稍偏右,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固定与右上腹,多无腹肌紧张。

四、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粪常规检查:溃疡活动期,大便潜血实验阳性;持续大便潜血阳性,应警惕癌肿的可能性。

(二)特殊检查1.X线钡餐检查溃疡的X线征象有多种:直接征象为龛影,间接征象包括胃大弯侧痉挛性切迹,十二指肠球部激惹及球部畸形等。

后者只提示但不能确诊溃疡。

2.幽门螺杆菌(HP):阳性。

3.胃镜和脱落细胞检查:是确诊的最佳方法。

镜下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底部平整,覆有白色,或灰白色苔,边缘齐整,无结节状隆起,周围粘膜肿胀发红,有时可见皱襞间溃疡集中。

胃镜还可发现伴随的胃炎和十二指肠炎,且可采取活组织标本和刷取细胞作病理检查。

[并发症]一、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

20%左右的患者可合并出血,十二旨肠溃疡比胃溃疡更容易发生。

表现为黑粪和呕血;大量出血时血压下降,失血性休克。

二、穿孔:急性溃疡空孔常因饮餐、粗糙食物、剧烈咳嗽等诱发。

临床表现为突然上腹剧痛,继而出现腹膜炎的症状和体征。

大多伴有气腹征,X线腹部透视可发见膈下游离气体。

三、幽门梗阻:十二指肠球部和幽门管溃疡可引起幽门梗阻。

其临床表现为上腹腹痛,食后加重,伴呕吐,呕吐物为含酸发醇宿食,吐后症状减轻。

检查有蠕动波,胃型轮廓,震水音等体征。

四、癌变:胃溃疡的癌变率为5%,长期慢性胃溃疡病史,年龄在45岁以上,症状顽固而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或症状反而加重,粪隐血持续阳性者,应考虑癌变可能,须作进一步检查。

鉴别诊断一、慢性胃炎:亦有慢性上腹不适或疼痛,部分可有近似消化性溃疡的症状,但周期性与节律性一般不明显。

胃液分析胃酸不高,萎缩性胃炎的胃酸偏低或缺如。

胃镜检查是两者鉴别的主要方法。

二、胃神经管能症:是上腹不适的常见原因,有时临床表现酷似消化性溃疡,但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神经管能症症状,情绪波动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消化道钡透和胃镜检查无阳性发现。

三、癌性溃疡:多见于中年以上,病史较短,呈进行性发展。

可有上腹包块,全身情况较差,一般内科治疗无效。

大便潜血常持续阳性,胃液分析低酸或缺酸,X线钡透及胃镜检查对晚期胃癌可作出明确诊断,早期胃癌的胃镜表现容易与良性溃疡混淆,病理活检可帮助鉴别。

[治疗要点]一、一般治疗溃疡活动期应适当注意休息,保持情绪舒畅,给清淡、易消化高营养软食或半流质饮食,避免生冷、粗糙、过咸、辛辣等刺激性饮食,进食应有规律;戒烟忌酒。

禁服对胃粘膜有损害的药物。

二、西医治疗(一)治疗原则:降低胃酸,保持胃粘膜,抗幽门螺杆菌,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以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二)具体方案1.降低胃酸(1) 制酸药:胃舒平2片3次/日口服;胃舒散6g 3次/日口服;乐得胃2片3次/日口服;氢氧化铝凝胶10~30mL 3次/日口服。

(2) 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200mg 3次/日口服,睡前加服400mg;或雷尼替丁150mg 2次/日口服;或法莫替丁20mg 2次/日口服。

十二指肠溃疡疗程为6~8周,胃溃疡则为8~12周.(3)胃泌素受体拮抗剂:丙谷胺400mg 3次/日饭前15分钟服。

(4)质子泵抑制剂:泰美尼克40mg 1次/日口服;或洛赛克20mg 一次/日口服;或兰索拉唑30mg 一次/日口服。

2.保护胃粘膜:硫糖铝1 /次4次/日口服;生胃酮50~100 3次/日口服;果胶铋100mg 3次/日口服;米索前列醇(喜无溃)200mg 4次/日口服。

3.消灭幽门螺杆菌:庆大霉毒8万单位3次/日口服:阿莫西林0.5克3次/日口服;痢特灵0.1克3次/日口服;甲硝唑0.2~0.4克3次/日口服;克拉霉索0.25~0.5克2次/日口服。

4.对症处理(1)止呕:爱茂尔2毫升肌注;胃复安5~10毫升3次/日口服。

(2)腹胀:吗丁啉10毫升3次/日饭前服;普瑞博思5~10mg 3次/日饭前服。

(3)解痉止痛:阿托品0.3mg 3次/日口服;颠茄片2片3次/日口服。

近年多用哌仑西平(吡疡平)50~100毫升/日,早晚分服。

副作用较小,与西咪替丁合作作用加强,且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也不禁用。

5.防治并发症(1)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应行紧急处理,止血、输血、纠正休克等。

内科处理无效,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具体方案参见“上消化道出血”。

(2) 急性空孔:无腹膜炎发生的小空孔,可采用非手术疗法:若伴有弥漫性腹膜炎,必须尽早施行急诊手术。

(3) 幽门梗阻:对症治疗,行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内科治疗1-2周无效者,考虑外科手术。

(4) 癌变尽早手术、分疗及支持治疗。

三、中医治疗(一)辩证论治1.肝胃不和主证:胃脘及两胁胀痛,情志不遂则加重,伴胸闷不舒、嗳气、善太息、纳少、恶心、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陈皮川香附白芍积壳郁金元胡沉香煅瓦楞乌贼骨甘草)。

若兼心烦急; 吴茱萸川子;苟者加半夏代赭石;便秘色黑加大黄三七。

2.寒热错杂主证:胃脘痞胀,灼热疼痛,吞酸嘈杂,口苦心烦,恶心呕吐,纳食减少,大便稀溏,身倦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黄,脉弦数无力。

治法:寒热并用和胃止痛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干姜黄连黄芩吴茱萸竹茹元胡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

泛吐酸水,加煅瓦楞乌贼骨;大便色黑,加三七粉白芨粉。

3.胃阴亏虚主证:胃脘急痛或灼痛,午后尤甚,嘈杂泛酸,体瘦心烦,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止痛方药:一贯煎加味(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川楝子赤白芍元胡黄连吴茱萸太子参甘草)。

大便秘结甚者,重用生地加火麻仁。

4.脾胃虚寒主证:胃痛隐隐,喜暖喜按,遇冷或劳累后加重,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质淡嫩,或有齿痕,茹薄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药: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味(黄芪桂枝白芍高良姜香附元胡吴茱萸乌贼骨半夏茯苓饴糖炙草)。

兼呕血或大便色黑者,加三七粉蒲黄炭白芨粉,或用黄土汤化裁;吐清水明显者,加半夏陈皮干姜;嗳气频作,去饴糖,加苏梗旋复花陈皮;大便色黑,加三七白芨粉藕节炭;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胃阴虚者,加沙参麦科玉竹。

5.瘀阻胃络主证:胃痛日久,疼痛如刺如割,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痛甚,或见呕血或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止痛方药:失笑散合丹叁饮化裁(丹参檀香砂仁蒲黄五灵脂元胡乳香没药九香虫三七粉生大黄白芨粉蒲黄炭)。

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叁白术;胃阴虚者,加沙参麦冬玉竹。

[预后及预防]消化性溃疡预后大多良好,但高龄患者一旦并发大量出血,穿孔或幽门梗阻,则预后较差;少数患者可发生癌变,则预后不良。

平素注意调畅情志,避免过度紧张和剧烈精神刺激;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避免过饥过饱、过冷、过热及粗糙、刺激性饮食,不嗜烟酗酒,严格掌握化学药物的适应症,并劳逸结合,是预防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措施。

溃疡性结肠炎[概述]溃疡性结肠炎又叫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发生于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疾病。

以沾膜溃疡縻烂为主,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累及全结肠。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免疫机制异常、过敏反应、遗传、精神、神经以及非特异性感染因素有关。

临床以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

本病好发于欧、美洲,估计我国的发病率为3%左右;可发生于各个年龄组,但以20-40岁者居多。

男女发病率差别不明显。

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别,属于中医“泄泻、痢疾”等范畴。

多因饮食失节,感受外邪,损伤脾胃,湿热蕴滞肠腑;或七情失调,肝脾不和,肠腑传导失常;或先天禀赋不足,劳倦过度,久病不愈,脾肾虚衰,失于温煦运化固摄所致。

[诊断要点]一、病史:呈慢性病程,有长期腹泻反复发作的病史,多因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而诱发。

二、症状(一)消化系统表现腹泻: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2~3次,重者可达数十次;粪质呈糊状稀便、粘液便、脓血粘液便是活动期的必有症状。

极少病人可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里急后重常见。

2.腹痛:轻型或缓解期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右。

一般为轻中度腹痛,呈痉挛性,多局限于左下腹及下腹部,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重症病人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3.里急后重:因炎症刺激直肠,故常有里急后重感。

4.其他症状:常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二) 肠外表现:急性期可伴有与自身免疫有并的肠外表现。

如口腔粘膜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关节痛、关节炎、虹膜炎、虹蟆健状体炎。

当溃疡性结肠炎治愈后,上述症状也随之消失或迅速缓解。

(三) 全身表现: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有低度或中度发热,重症可有高热,病程长者可有衰竭、消瘦、贫血、水肿等营养不良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