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大萧条前后的政府政策

合集下载

美国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振兴

美国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振兴

美国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振兴美国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振兴引言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

该危机导致了大量的失业、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在这个困难的时期,弗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政策来振兴经济。

罗斯福新政包括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就业计划和社会保障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探讨大萧条的原因、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重要措施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大萧条的原因大萧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股市崩盘、过度借贷、农业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等。

1.股市崩盘1929年的股市崩盘被认为是大萧条的导火索。

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投机行为和融资困难,美国股市出现了一波疯狂的繁荣。

然而,这种炒作造成了股市的泡沫。

当泡沫破灭时,许多投资者破产,经济活动迅速下降。

2.过度借贷在20世纪20年代,很多美国人迅速发财,并开始大量购买股票和进口商品。

为了支持这种消费行为,许多人借贷购买。

然而,当经济开始疲软时,这些借款变得难以偿还,导致了大规模的债务危机。

3.农业危机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农业遭遇了严重的危机。

农产品价格暴跌,导致很多农民破产。

同时,农村地区的技术进步使得农业工人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

这导致了大量农民失业,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

4.贸易保护主义在大萧条期间,许多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进口。

这导致了国际贸易的下降,进一步衰退了世界经济。

二、大萧条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大萧条对美国经济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和社会不稳定。

1.经济衰退1929年股市崩盘后,美国的经济活动陷入了停滞。

许多公司破产,银行倒闭,经济产出急剧下降。

193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了约30%,经济陷入了衰退。

2.失业率上升大萧条导致了大量的失业。

自1929年至1933年,失业率从3.2%上升至25%,造成了数百万人失去工作。

美国经济史的政策与发展方向

美国经济史的政策与发展方向

美国经济史的政策与发展方向美国是一个经济强国,其经济历史有着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从殖民地时期开始,美国经济便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政策的制定和方向的选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 国家建立初期的经济政策在美国建立初期,由于殖民地时期的禁止自主经济发展等原因,美国经济贫困,需要政府政策的帮助。

在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例如中央银行的建立,实行保护贸易制度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助力美国快速发展,成为了一个有着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的国家。

2. 工业化时期的经济政策工业化时期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经济政策以帮助国内的工业化。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例如实行反垄断法,建立公共基础设施,对落后地区实施经济补贴等。

3. 大萧条时期的政策与影响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经济事件。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经济遭受了致命的打击,产生了长期的失业和国内生产的大幅度下滑。

在政府的“新政”实行下,国家政策开始呈现出对经济的积极干预,实行工资管制制度,建立对农业的援助等。

这些政策使得美国经济逐渐恢复。

4. 战后经济的政策新调整战后是美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变革,美国面临了新的挑战。

政府政策也开始适应时代的变迁,取消了保护贸易措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制度。

同时,政府对于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也进行了大力支持,以培养新的人才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5. 现代经济发展的政策方向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变得日趋复杂。

美国政府不仅仅要采取针对性的经济政策来协助企业的发展,提出更全面的经济政策,例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环境保护政策等。

同时,社会保障和民间机构的发展也日趋关键。

总结:回顾美国经济史的发展,可以看出政策和发展方向的选择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对于现代经济而言,政府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和稳定。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简介罗斯福新政(New Deal)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系列政府政策和计划,旨在应对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期间的经济危机和社会不稳定。

该政策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领导并实施,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金融改革、劳工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1. 金融改革罗斯福新政首先着手解决了大萧条期间金融体系面临的严重问题。

为了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他宣布了银行假日(bank holiday),暂停了所有银行的营业,并进行了普查和评估。

只有通过评估的银行才能重新开业,从而为金融体系注入了信心。

此外,罗斯福还签署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法案,包括《银行法》(Banking Act)和《证券法》(Securities Act),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2. 劳工保护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和保护劳工权益,罗斯福新政实施了一系列的劳工保护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劳动关系法》(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也被称为瓦格纳法案(Wagner Act)。

该法案保护了工人组织工会和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禁止了雇主对工会成员进行歧视或报复行为。

此外,罗斯福新政还推出了一系列的最低工资法案,以确保工人得到合理的报酬。

3. 基础设施建设罗斯福新政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共工程法案》(Public Works Administration,PWA),该法案为各个州提供了资金,用于修建公路、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从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此外,还有其他类似的项目,如《劳工保障法案》(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WPA)和《农田改良法案》(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旨在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分析

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分析

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分析金融危机自2008年爆发以来,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是其对全球经济体系所产生的影响仍然在持续。

在经历了这场危机之后,各国政府纷纷开始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以期稳定国内经济,避免类似的经济危机再次发生。

本文将对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行分析。

一、美国的经济政策金融危机前,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在2006年开始破裂,随后各类贷款违约导致了金融系统的崩溃,全球经济陷入了衰退。

在此后几年中,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场危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政策是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

该政策以央行购买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为手段,注入大量的资金进入市场,以期刺激经济增长。

这一政策在2013年推出,一直持续到2017年。

虽然这一政策确实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但也带来了通货膨胀和经济泡沫等不利后果。

二、欧洲的经济政策金融危机对欧洲的影响十分严重,部分欧洲国家由于长期的赤字问题已然陷入了破产的境地。

欧洲各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大多以减少开支、提高税收和实施紧缩政策为主。

这一政策使得部分国家的公共服务逐渐减弱,而失业率和经济压力也开始上升。

另一方面,欧洲央行也实施了类似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政策,以期通过增加借贷的流动性来刺激经济增长。

但是,欧洲央行的政策并没有像美国央行所产生的效果明显。

三、中国的经济政策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危机后明显放缓,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以期通过基础设施的发展来拉动经济增长。

同时,中国还实行了多项减税政策,这使得企业得以缓解经济压力,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稳定发展。

除此之外,中国还逐步开放了市场,加强了国际合作,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危机后的十年中,中国经济增长快速,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

四、日本的经济政策在危机后的几年中,日本的经济表现并不理想。

尽管日本央行也实施了量化宽松的政策,但由于日本的经济结构问题严重,市场对这一政策并没有产生积极的反应。

美国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美国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美国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全球经济遭遇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被称为“大萧条”。

而在这场危机中,美国是最严重受影响的国家之一。

随着经济的崩溃,失业率飙升,数以百万计的人陷入了痛苦和困境。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推出了一系列被称为“罗斯福新政”的政策,试图重振经济并带领美国走出困境。

一、大萧条的起因和影响1. 股市崩盘:“大萧条”的导火索是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

这次崩盘导致股票价格急剧下跌,投资者大批抛售股票,进而引发连锁反应,造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

2. 失业率飙升:在大萧条期间,失业率激增至25%,许多人失去了工作。

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劳动者生活条件恶化,无法维持自己的生计。

3. 市场需求下降:大萧条导致了市场需求的大幅下降,企业生产无法销售,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了经济状况。

二、罗斯福新政的出台1. 银行改革:面对银行破产潮,罗斯福推出了银行改革政策。

该政策通过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加强监管和管理,提振了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使得人们重新将钱存入银行。

2. 公共工程计划: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罗斯福采取了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如建设公路、大坝和桥梁等。

这些计划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促进了国内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3. 农业调整法案:针对农业危机,罗斯福推出了农业调整法案。

该计划通过减少农产品的供应,提高价格,并向农民提供贷款和补贴,帮助农民渡过经济困境。

4. 社会保障体系:为了保障民众的福利和生活质量,罗斯福推出了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老年人福利等。

这些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关键支持,减轻了他们在经济困难中的压力。

三、罗斯福新政的效果1. 经济复苏:罗斯福新政确实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

通过公共工程计划和农业调整法案,就业率有所回升,经济开始逐渐走出衰退。

2. 社会变革:罗斯福新政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变革,也推动了社会和政治的变化。

大萧条应对策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萧条应对策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萧条应对策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3年期间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场经济大危机。

它起源于美国华尔街股市的崩盘,随后迅速波及到世界各国,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

这场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也对各国政府和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大萧条时期,各国政府采取的应对策略。

在面对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的困境下,政府需要通过积极干预经济、促进国内消费以及开展国际合作与贸易等手段来缓解经济危机的冲击。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类似的经济危机提供参考与借鉴。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首先回顾大萧条发生时的经济背景,探讨导致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

接着,我们将分析大萧条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包括经济衰退和失业率的上升等方面。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时所采取的策略,包括政府干预经济、促进国内消费和开展国际合作与贸易等。

最后,我们将对这些应对策略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可能的挑战,并提出结束语。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大萧条应对策略的研究与思考,加深对经济危机应对的理解,并为政府和企业在面对类似危机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应对经济危机,并为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中,我们将简要介绍大萧条以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文章结构小节将给出文章各个部分的组织结构,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整体框架。

目的小节将明确本文撰写的目的,即探讨大萧条时期的应对策略。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经济背景、大萧条原因和大萧条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三个小节。

经济背景小节将介绍大萧条发生的背景和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

大萧条原因小节将剖析引发大萧条的主要因素,如股市崩盘、贸易保护主义等。

美国的大萧条与新政的推行

美国的大萧条与新政的推行

美国的大萧条与新政的推行美国的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9年间美国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的时期。

作为金融危机的结果,大批企业破产,数百万人失业,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为应对这一严峻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政策措施,这就是著名的新政。

一、大萧条的原因造成大萧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股市崩盘:1929年的股市崩盘导致了大批投资者财富的丧失,引发了资本市场的恐慌和信心崩溃。

2. 农业危机:20年代初期,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生活困难,世界大战后的农产品供应过剩更加加剧了农业危机。

3. 国际关系紧张: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衰退和关税壁垒,导致了国际贸易的不稳定,使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4. 信贷放松:大萧条前期,人们盲目借贷、高举杠杆,许多银行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二、新政的推行1. 金融改革:新政中的第一个重要举措是金融改革。

罗斯福总统签署了《银行法案》,成立了联邦保险公司FDIC,以确保存款人存款的安全,并回收了一些破产银行。

2. 公共工程项目:为了刺激经济,新政推行了大规模的公共工程项目。

例如,兴建公路、运河、桥梁和机场等基础设施项目,为失业者提供了工作机会。

3. 农业救济:为了解决农民面临的问题,新政实施了农业调整法案和农业保险,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保护他们的利益。

4. 社会保障制度:新政还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例如社会安全法案和劳动法案,为公民提供医疗保健、养老金和失业救济等福利。

5. 金本位政策的放弃:新政取消了金本位政策,将货币供应量进行了扩大,以刺激经济增长。

三、新政的成效新政的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经济复苏:通过实施新政的各项政策和改革,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了大萧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并有了一定水平的经济复苏。

2. 政府扩张:新政推动了政府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参与和扩张,建立了一系列的政府机构和制度,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社会福利提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美国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美国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美国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靳万莹(深圳中学,广东深圳330046)[关键词]大萧条,罗斯福新政,货币政策,关税政策在既往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关于大萧条及罗斯福新政,我们多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它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现代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往往被忽视。

另一方面,教材在叙述相关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时,对其内在理路的解释并不充分,学生难免如堕云雾,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然而,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学界对西方经济史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社会制度的框架下,而是从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去解释相关现象。

作为中学教师,有必要把相关研究成果体现在教学中,将学术与教学沟通起来。

其一,不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学生就不能理解20世纪世界经济史的内在理路,无法形成能够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

例如,教材中说罗斯福为了挽救经济,放弃了金本位,宣布银行休假。

学生可能会问:金本位是什么?为什么要放弃金本位?单单银行休假就能够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了?如果我们忽视这些问题,知识间的逻辑就难以建立。

此外,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大萧条、罗斯福新政、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利用经济学的知识才能够将其贯穿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学生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理解当代的一些经济现象。

例如,了解世界历史上的贸易冲突与货币政策调整,有助于学生理解当下中国面临的经济难题。

其三,关于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解释是多元的,甚至是彼此冲突的,学生可以借此意识到历史解释的复杂性,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其面对不同观点的辨析能力。

其四,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已逐渐体现于高考试题之中,且由于其内容和教材叙述有差异,也是失分比较多的题目。

理解相关经济学解释,对于高考大有裨益。

一、美国大萧条的原因是什么?关于大萧条的基本史实是清楚的,但史实不同于解释,仍需探究表象背后是什么。

美国大萧条与新政时期的经济政策

美国大萧条与新政时期的经济政策

美国大萧条与新政时期的经济政策美国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9年期间,由于股市崩盘、失业率飙升和工商业生产持续下滑而引发的严重经济衰退。

这一时期,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被称为新政,以应对大萧条带来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美国大萧条与新政时期的经济政策。

一、经济衰退的背景与原因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股市蒸蒸日上。

然而,到了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崩盘,导致投资者巨额损失,引发了整个经济系统的崩溃。

失业率飙升,工商业生产减少,大量银行倒闭,人们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大萧条的原因包括金融市场泡沫、不平等分配、农业与工业结构失衡、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

这些问题的积累导致了经济崩溃,使美国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二、新政的实施与目标面对大萧条的威胁,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新政经济政策,旨在刺激经济复苏、减缓失业和扶持弱势群体。

新政的主要目标如下:1. 刺激需求:新政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对外贸易等方式,刺激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 保护劳工权益:新政通过提高最低工资、限制工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保护劳动者权益,缓解失业和贫困问题。

3. 支持农业发展:由于农业危机是大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农业调整法案和农业贷款计划,支持农民并调整农业结构。

4. 金融改革:新政通过建立金融监管机构、加强银行监管、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等方式,重建金融体系,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三、新政的具体措施1. 公共工程计划:新政通过实施公共工程计划,如公路、桥梁和水利设施的建设,增加了政府的支出和就业机会。

2. 农业调整法案:新政实施了农业调整法案,提供了给予农民贷款和补贴的机会,以减轻农业危机的冲击,促进农业发展。

3.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新政创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失业救济和养老金等,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福利。

4. 银行业改革:新政实施了一系列银行业改革措施,包括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和监测,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

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50-60年代的高速增长阶段,70年代的滞胀阶段,80年代深刻的危机继之以低通胀的缓慢增长阶段,90年代以来的低通胀高增长阶段。

1.二战结束后到60年代末,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最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战后的大萧条使美国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大规模失业和资源利用不足。

为了应付经济危机,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

其基本精神是动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调节经济。

在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和对外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新的政策和法令。

这些政策集中体现在配套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就财政政策看,罗斯福政府抛弃了传统平衡财政预算政策,首开和平时期赤字财政预算的先河,通过大量举债的方法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和对落后地区进行开发,促使经济复苏和增长。

同时,又配合以相应的货币政策。

他们信奉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就业和实际产出的变化,可以利用货币政策来反对通货膨胀或刺激经济。

正是“新政”创造性地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很快就把国家从危机的深渊中拯救了出来。

到年代末,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被美国最高当局所接受,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以后各界政府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

肯尼迪政府的政策工具是减税。

他们相信削减个人所得税可以促使家庭更多的消费,这将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结果会导致产量增加而价格维持不变。

因为经济具有过剩的生产能力,生产性工人与机器处于闲置状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减税政策的效果是:失业率在1965年下降到4.4%,60年代的其余各年中则保持在低于4%的水平,而实际GDP从1964年1966年则以令人瞩目的5.5%的平均速度增长。

从总体上看,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经济处于高就业和价格稳定的状态。

浅析大萧条时期美国对苏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浅析大萧条时期美国对苏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浅 析 大 萧 条 时 期 美 国 对 苏 经 济 政 策 及 其 影 响
郑 丽 丹
( 南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3 ) 华 广 16 1 摘 要 : 萧 条 时 期 , 佛 政 府 对 苏联 继 续 坚 持 一 贯 的 大 胡 不 承认 政 策 . 经 济 上 更 是 掀 起 “ 对 苏联 商 品 的 倾 销 ” 动 在 反 运 和 征 收 “ 倾 销 ” 别 关 税 这 些 经 济 上 的 反 苏 政 策 非但 没 有 反 特 给 美 国 带来 任 何 的 好 处 .最 终 还 导 致 关 苏 两 国 经 济联 系的 减
十 月 革命 胜 利 后 , 国 曾 长期 对 苏俄 ( ) 行鸵 鸟政 策 , 美 联 奉 拒 绝 给 予 外 交 上 的 承 认 。 12 — 13 年 世 界 经 济 危 机 给 美 国 99 93 资 本 主 义 政治 制 度 和经 济 发 展 造 成 了前 所 未 有 的冲 击 。为 了 转 移 国 内人 民对 国 内经 济 问题 的注 意 ,胡 佛 政 府 推 行 了一 条 更 加 强硬 的反 苏 战 线 , 中就 包 括 一 系列 的反 苏 经 济 政 策 。国 其 内 外 学者 对 美 苏 外 交 的研 究 都 比较 详 尽 ,但 对 大 萧 条 时 期 美 国 对 苏经 济 政 策 相 关 问 题 的论 述 则 相 对 缺 乏 。 1 2 — 1 3 年 美 苏 两 国 经 济概 况 99 93 12 年 经 济 危 机 爆 发 之 前 。 国经 济 已进 入 了繁 荣 的 “ 99 美 黄 金 时代 ” 据统 计 , 12 年 , 国 国 民生 产 总值 由 12 年 8 2 。 到 99 美 90 6
弱和 美 国 自身 经 济 利 益 的 损 失 。 本 文 以 当时 美 苏 两 国 经 济情

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

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

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经济政策的演变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20世纪初到现在,美国经济政策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下所述。

1. 自由放任时期(1900-1929)20世纪初,美国政府重视保护私人财产和维持市场经济自由化。

在这个时期,政府几乎不干预市场,企业得以自由发展。

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爆发导致政府开始重新考虑自由放任的理念。

2. 新政时期(1930-1945)在20世纪30年代,寻求解决大萧条的政策导致政府向市场经济转变,采取了新政政策。

政府大力投资于公共建设,如公路、桥梁、学校和医疗机构等。

政府还推动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如社会保险制度、最低工资标准和工会合法化等。

新政政策为美国复苏奠定了基础,也奠定了现代福利国家的基础。

3. 凯恩斯主义时期(1945-197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政府采取凯恩斯主义政策,即政府在经济放缓时增加支出和减税,以刺激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并促进了消费和生产的增加,直到20世纪70年代油价飙升和通货膨胀引发了石油危机。

4. 新自由主义时期(1980-2000)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采取了新自由主义政策,在经济问题上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自由市场和企业竞争。

该政策推动了经济创新和成长,但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和经济不平等的增加。

5. 新千年时期(2000至今)21世纪初,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以应对经济危机和加强经济增长。

政府采取了定量宽松政策,即通过购买国债和其他债务证券来降低利率,刺激贷款和投资的增加。

政府还提高了对医疗保健的支出,推动了能源和环境政策以及推动国际贸易。

不幸的是,这些政策导致了货币紧缩和通货膨胀,使经济受到冲击。

总之,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对于美国和世界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演变历程充分证明,经济政策的成功取决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平衡,以平衡增长和财政稳定之间的关系。

美国大萧条与新政时期的经济复苏

美国大萧条与新政时期的经济复苏

美国大萧条与新政时期的经济复苏在 1929 年至 1933 年期间,美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被称为大萧条。

这场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了失业率的激增,贫困和社会动荡的加剧。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被统称为“新政”,旨在推动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

一、美国大萧条的影响大萧条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股市崩盘导致了大量投资者的资产损失,金融体系陷入瘫痪。

同时,由于信心破裂,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导致了生产和销售的持续下滑。

这进一步触发了大规模解雇,失业率飙升。

在萧条的最高峰时期,失业率甚至达到了25%。

其次,大萧条也严重地冲击了农业部门。

农民受到滞销和价格下跌的困扰,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计。

这导致了大规模的农业荒废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

二、新政的出台由于大萧条对美国经济和社会的毁灭性影响,政府被迫采取行动来应对危机。

1933 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他领导下的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被称为“新政”。

新政的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活力和社会秩序。

这些政策涵盖了金融、劳动、农业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

其中,一项关键的政策是成立了一个名为“国家复苏管理局”的机构,旨在监管金融机构和推动经济恢复。

三、新政的成果在新政的推动下,美国逐渐走出了大萧条,经济开始复苏。

一方面,新政实施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加强了金融监管和银行体系的稳定,恢复了投资者的信心。

同时,政府还推动了公共工程项目的实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失业危机。

此外,农业和工业部门也得到了政府的重点扶持,促进了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回升。

新政还引入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措施,包括社会保险、最低工资法和劳工权益保护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问题,提高了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四、新政的争议与批评尽管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争议与批评。

一些人认为,新政的干预过度,扭曲了市场机制,限制了经济的自由发展。

浅析美国大萧条前后的政府政策

浅析美国大萧条前后的政府政策

【公共经济】浅析美国大萧条前后的政府政策胡 岠摘 要:美国1929年-1933年大萧条前后的政策运用能够为我国目前的政策制订带来一定启示。

1929年之前,未实行反周期政策为大萧条埋下了伏笔,大萧条期间美国的加息、加税、贸易保护政策等使得经济恢复时间被人为延长。

1933年以后货币政策的宽松和财政政策的加强使得美国转向福利型社会,实现了经济的成功转型和再起飞,这一阶段的财政政策既包括应急性政策,也包括意在长期调整转型的政策。

对目前中国政策制订的借鉴意义在于:政策应尽量遵从反周期的原理;政策的出台一定要及时,并做到对症下药,同时注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危机来临时应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和自由贸易;财政政策应兼顾短期的应急作用和长期的调整转型作用。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贸易保护 产业升级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恶化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开始席卷全球,不论是作为老牌发达国家的美国、日本,还是代表新兴势力的金砖四国BRIC(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其国内经济都先后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但对于不同类型的经济体,问题还需进一步加以区分。

发达国家问题主要在于:危机起源于这些国家,衍生品市场过于庞大而缺乏管制,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习经济基本面,导致泡沫破裂后流动性紧缩,信贷和消费大幅缩水,经济在失去原有动力的情况下,亦无法找到新的动力,国内存在大量失业问题。

代表国家为美国、英国。

资源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在于:欧美经济大幅滑坡,资本市场泡沫破裂,随之而来的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大熊市,资源国的国民收入大幅缩水,而国内经济本身尚缺乏足够活力,证券市场的暴跌又使得普通民众可支配收入减少,外资的出逃使外汇储备捉襟见肘。

代表国家为俄罗斯。

劳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主要在于:过去数十年发生的产业转移造成的畸形发展模式使得这类国家对资源的依赖较为严重,核心产业的产品更多仍停留在高能耗、低附加值阶段,同时大量依赖海外订单,高增长并非真正建立在国内需求上。

正反面典型案例范文

正反面典型案例范文

正反面典型案例范文正面案例: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上世纪30年代,美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失业率飙升,生产力下降,社会不稳定。

为了解决这一危机,罗斯福总统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即罗斯福新政。

这些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提高税收、监管金融机构等方式,主动干预市场,以刺激经济复苏。

这些干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政府通过扩大对工资和就业的监督,加强了劳工法律的执行,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缓解了失业问题。

其次,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例如公路、桥梁、学校等,为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新政还加强了金融监管,避免了经济恶化的可能性。

通过这些干预措施,美国的经济在大萧条后逐渐复苏。

失业率下降,投资增加,经济增长迅速。

罗斯福新政不仅使经济复苏,还为美国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日后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反面案例:中国的“996工作制”“996工作制”是指员工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离开,每周工作6天。

这种工作制度常见于中国的科技公司,违背了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间,被指责为对员工的剥削。

这种现象的出现,部分是因为政府干预市场不当所致。

首先,政府监管不力,没有有效限制企业对员工的过分剥削。

虽然中国有劳动法规定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但大多数公司选择忽视这一规定,加班成为了常态。

此外,政府也没有惩罚那些违反劳动法的公司,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作。

其次,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没有提供足够的保护机制。

在中国,高校生被迫接受低薪甚至没有工资的实习,由于缺乏劳动法保护,这种现象屡禁不止。

政府的监管和保护缺失使得工作环境恶化,员工负担过重,剥夺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由于政府干预市场的不当,中国的劳工权益受到了严重伤害。

员工的工作负荷过重,生活质量下降,工作环境恶化。

这种现象不仅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的干预市场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正确的政府干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而不当的干预则会破坏市场秩序、剥夺劳动者权益。

美国大萧条与新政的经济政策

美国大萧条与新政的经济政策

美国大萧条与新政的经济政策美国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9年期间,美国经济遭受的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在这个时期,银行破产、失业率飙升、股市崩盘等问题严重冲击了美国经济体系。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美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被称为“新政”。

本文将探讨美国大萧条与新政的经济政策。

一、背景1920年代是美国经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了泡沫经济的形成,最终导致了股市崩盘。

股市崩盘引发了金融风暴,导致了大量银行破产,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率飙升。

在这场危机中,人们对政府的信任急剧下降,迫使政府采取措施挽救经济。

二、金融改革为了避免银行破产进一步蔓延,新政首先实行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

其中之一是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用于保护普通民众的存款安全。

此外,还通过《银行法》对金融体系进行了重组和监管,以确保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行。

三、金融救助在大萧条期间,许多美国企业破产或面临破产的危机。

为了挽救这些企业,新政实行了一系列金融救助政策。

政府提供了贷款和资金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此外,还推动了一系列公共工程项目,创造就业机会,缓解了失业问题。

四、农业调整美国大萧条期间,农业领域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为了解决农民的问题,新政推出了农业调整法案。

该法案提供了农业补贴、减少农产品供应以及审慎管理农业市场的措施,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

五、社会保障新政还推出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旨在改善美国人民的生活状况。

其中包括社会保险法案,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为老年人、失业者和贫困人群提供福利。

此外,新政还推动了住房项目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措施。

六、对大企业的监管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的经济危机,新政加强了对大企业的监管。

通过通过《公共事业持股法案》和《公共事业法案》,对银行、公共事业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等实行了更严格的监管措施,以防止垄断行为的发生。

七、总结美国大萧条与新政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并为美国经济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美国经济政策分析

美国经济政策分析

美国经济政策分析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政策对全球经济的走向有着重大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经济政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美国经济政策的演变20世纪初,美国实行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措施,以保护国内产业。

这导致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经济大萧条。

1930年代,罗斯福总统领导下的新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了社会保障系统和公共工程项目,以帮助经济复苏。

这些措施成功地提振了经济,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20世纪50年代,肯尼迪总统推出了“新经济学”政策,主张减税以刺激消费,同时提高政府支出以扩大就业。

这一政策被认为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标志,为今后的经济政策制定奠定了基础。

60年代初期,林登·约翰逊总统继续肯尼迪政策,并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上升的情况。

为应对这种情况,尼克松总统推出了新经济政策,主张控制通货膨胀并加强社会福利。

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到来,里根政府推出了供给侧经济学政策,主张减税以刺激企业投资和经济增长。

在此基础上,克林顿政府在90年代推行财政紧缩和金融自由化政策,改革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并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协议。

21世纪初,布什政府推出了“增长和机会创新计划”,主张通过减税和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增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投资基础设施和推行医疗改革,以刺激经济增长,缓解失业和贫困问题。

美国经济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其经济政策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形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采取的保护主义政策对全球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例如,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通过《禁酒法》、限制移民和加征关税等措施,严重妨碍了全球贸易,促进了大萧条的发生。

新政策的出现使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得以逐渐复苏,但这种复苏也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形势产生了影响。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引言在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大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其中,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被称为“大萧条”,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而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被称为“罗斯福新政”的经济复苏计划。

本文将探讨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经济大危机的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29年的股市崩盘,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

大规模的股市崩盘导致了银行倒闭、失业率飙升和产业生产下降等一系列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经济衰退。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许多银行由于债务违约和股市崩盘而破产。

这导致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瘫痪,信任崩溃,借贷停滞。

其次,大规模的失业导致了消费能力的下降,经济活动减缓。

此外,由于经济紧缩,企业的生产水平下降,市场需求减少,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

罗斯福新政的作为对经济大危机的回应,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1933年的总统就职演说中承诺,将实施一系列政策来解决经济危机。

这些政策成为了被称为“罗斯福新政”的经济复苏计划。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新政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政府的干预来恢复经济活动和保护民众免受经济衰退的影响。

该计划的主要措施包括:1.制定金融改革法案:此举旨在恢复银行业的信心和稳定金融体系。

2.实施农业调整法案:通过减少农产品供应来提高价格,保护农民的利益。

3.通过工业恢复法案鼓励产业发展:该法案提供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以促进企业恢复生产水平和就业机会。

4.推动劳工保护立法:通过推行最低工资标准、工时限制和工会权益保护来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失业保险、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等,为公民提供福利保障。

6.实施公共工程计划:通过政府投资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就业机会并刺激经济增长。

重看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与新政

重看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与新政

重看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与新政(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纽约的穷人们排队等候发放面包;图片来源于网络)1929年秋,美国股市开始崩溃。

10月29日,即所谓黑色星期四,工业股票指数下跌43%,此后继续下跌,最低时竟达88%。

数百亿美元市值蒸发,许多股民倾家荡产。

接下来是金融系统危机,1930年-1933年之间,9000多家银行不是彻底破产就是关门停业以逃避破产,存款额损失达250亿美元。

银行倒闭,货币供应不足,导致通货紧缩的瘟疫,投资、生产和消费都急剧减少。

1932年美国失业率高达25%,1700万个劳动力失去工作。

在二战真正解救大萧条之前,美国失业率从未低于15%。

经济灾难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在东北和中西部工业地区,许多城市因失业率太高而基本瘫痪。

美国人历来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认为失业和贫困是个人失败的象征,在大萧条来临之后,许多人仍无法理解自己失业的根源,日日徘徊街头,努力寻找那份根本不存在的工作机会。

无数家庭处于饥饿之中,成千上万的人在街头排队等待救济食物。

200万人干脆像铁道游击队一样爬上火车,在城市间流浪,希望某天能在火车顶上遭遇奇迹。

美国人对成功的信奉并未被大萧条摧毁。

《超人》漫画在1932年问世,给黯淡绝望的世界打开一扇不无自欺色彩的乐观之窗。

卡耐基《如何交友并影响他人》在1936年出版,提倡个人进取,鼓吹改善自我、适应环境和融于群体,为失意者设计通向成功之路。

大萧条成因至今学界无定论,经济学家卢卡斯甚至认为它是“任何理性推断都无可理喻”的一种现象。

不过,经济史学家们仍给出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解释。

大萧条根植于美国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更源于政府、企业金融界和民众对经济遭受重大打击之后的反应。

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其高关税政策又使美国在1920年-1929年期间获得10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从而聚敛巨额货币财富。

这强化了美国证券市场的泡沫。

与此同时,美国农业遭遇战后萧条,无数农场主破产,租赁小农场的农民陷入赤贫,南部黑人农民纷纷北上寻找生存机会。

美国经济大萧条后政策

美国经济大萧条后政策

美国经济大萧条后政策美国经济大萧条是指1929年至1939年期间,美国遭受的一次深度衰退。

这场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股市崩盘、银行倒闭和失业率剧增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对抗这一困境,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来挽救经济。

本文将探讨美国经济大萧条后所采取的关键政策,并评估其对经济的影响。

1. 新政策的实施作为回应大萧条的紧急措施,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实施了New Deal政策。

这个政策目的是通过联邦政府的干预来恢复经济活力。

New Deal政策包括了金融改革、就业计划、农业救济计划等各个方面。

2. 金融改革为了重建金融体系,美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法案,例如,成立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来监管证券市场,制定了银行改革法案来恢复银行的信誉和稳定性。

这些金融改革措施为美国经济的复苏提供了更稳定的环境。

3. 就业计划在大规模失业困扰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创造就业机会,例如,通过实施公共工程项目,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修建公路、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劳动法案,提供了工会保护和工资保障,改善了工人的待遇。

4. 农业救济计划农业是大萧条时期受到严重冲击的行业之一。

为了帮助农民渡过难关,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救济计划。

例如,农业调整法案提供了资金来支持农民,避免继续过度生产和促进价格稳定。

5.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作为New Deal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包括了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福利计划等。

这些措施旨在提供一定的经济安全和社会保障,帮助人们渡过经济困境。

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对美国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通过金融改革和银行改革法案,金融体系得到了重建,信心得到恢复,为经济复苏创造了条件。

其次,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劳动者待遇,失业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助推了经济的增长。

此外,农业救济计划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业的稳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经济】浅析美国大萧条前后的政府政策胡 岠摘 要:美国1929年-1933年大萧条前后的政策运用能够为我国目前的政策制订带来一定启示。

1929年之前,未实行反周期政策为大萧条埋下了伏笔,大萧条期间美国的加息、加税、贸易保护政策等使得经济恢复时间被人为延长。

1933年以后货币政策的宽松和财政政策的加强使得美国转向福利型社会,实现了经济的成功转型和再起飞,这一阶段的财政政策既包括应急性政策,也包括意在长期调整转型的政策。

对目前中国政策制订的借鉴意义在于:政策应尽量遵从反周期的原理;政策的出台一定要及时,并做到对症下药,同时注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危机来临时应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和自由贸易;财政政策应兼顾短期的应急作用和长期的调整转型作用。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贸易保护 产业升级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恶化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开始席卷全球,不论是作为老牌发达国家的美国、日本,还是代表新兴势力的金砖四国BRIC(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其国内经济都先后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但对于不同类型的经济体,问题还需进一步加以区分。

发达国家问题主要在于:危机起源于这些国家,衍生品市场过于庞大而缺乏管制,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习经济基本面,导致泡沫破裂后流动性紧缩,信贷和消费大幅缩水,经济在失去原有动力的情况下,亦无法找到新的动力,国内存在大量失业问题。

代表国家为美国、英国。

资源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在于:欧美经济大幅滑坡,资本市场泡沫破裂,随之而来的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大熊市,资源国的国民收入大幅缩水,而国内经济本身尚缺乏足够活力,证券市场的暴跌又使得普通民众可支配收入减少,外资的出逃使外汇储备捉襟见肘。

代表国家为俄罗斯。

劳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主要在于:过去数十年发生的产业转移造成的畸形发展模式使得这类国家对资源的依赖较为严重,核心产业的产品更多仍停留在高能耗、低附加值阶段,同时大量依赖海外订单,高增长并非真正建立在国内需求上。

在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困境时,海外订单大幅减少,国内经济面临转型,但扩大内需及转型又需解决诸多困难。

代表国家为中国、印度。

应对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各国政府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加以应对,由于各国国情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同,因此在这些政策之间进行比较并不合适宜。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应对危机时的一大优势是可以以史为鉴,总结发达国家在其发展历程中遇到经济萧条所之前与之后所采取的政策,以帮助我们今天的决策。

从这一点出发,本文选取了美国1929-1933年大萧条前后所采取的政府政策加以研究,试图找出对今天中国政策制订的可借鉴之处。

一、美国1929-1933年发生经济危机的政策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债权国,而国内政局稳定,工业生产发展迅速。

另一方面,英国于1925年恢复到战前的金本位,英镑兑美元由之前的1兑3.4升值至1兑4.866,导致美国出口能力大幅提升。

上述两个因素导致资金大量流入美国,美国积累了丰富的黄金储备,同时经济高速发展,史称“柯立芝繁荣”。

大量资金流入后需要寻找投资渠道,自然便会选择流入证券市场。

由于当时的金融市场缺乏有效地监管,市场疯狂的投机行为催生了巨大的泡沫,而内幕交易等行为也屡禁不止。

由于当时的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尚处于混业经营阶段,摩根大通等金融巨头利用其资源、人脉上的便利,在股市中攫取了巨额的利益。

但巨大的泡沫终究有破灭的一天,1929年开始的股灾中,道琼斯工业平均值数从高点一路下滑,在大萧条中的最大跌幅达到其高点的87%。

普遍认为,股市的崩盘是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然而,由于当时金融体系的影响力远不如今、以及美国人利用循环及非循环信贷过度消费的模式尚未形成,因此证券市场脱离经济基本面,并最终发生泡沫破裂,亦不能完全解释美国为何在1929年-1933年经历了其在20世纪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危机的后续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危机前未能及时有效地采取反周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危机发生后政策出台不及时、甚至出现方向性错误,是导致大萧条发生及出现如此严重、长时间衰退的重要原因。

这一点包含如下几个方面:(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时期未能解决社会贫富差距问题。

1920-1929年期间美国连续出台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使得美国国内财富集中度骤升。

边际消费倾向高的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足,而富裕阶层的财富很大部分不会用于消费。

因此,所谓的“柯立芝繁荣”,归根到底更多地是少部分美国富人的繁荣,普通民众并未享受到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客观上这也导致了富人的财富大量流入证券市场,催生资本泡沫。

表1 1810-1929年美国最富有的1%的家庭持有的社会财富比重时间比例(%)181021.0186024.0187027.0190026.0192231.6192936.3193328.3193930.6 资料来源:Datastream,Thompson Reuters而1929年股灾发生之后,胡佛政府仍未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1930年却采取大范围加税的政策,使得贫富悬殊进一步扩大。

由于当时的美国类似今天的中国,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济制度,普通民众的消费更加受到抑制。

(二)过晚放弃金本位制度,错失了恢复的最佳时机。

美国对金本位的坚守,从两个方面使得萧条进一步加剧:首先,金本位制度的存在造成其无法像今天的一样通过数量化手段进行货币扩张,国民实际收入出现下滑,需求随之减弱,导致持续且较为严重的通货紧缩,一旦人们对通货紧缩的预期形成,又会进一步造成需求的萎缩,带来恶性循环;其次是金本位下的政府,为保持其黄金储备,防止黄金流出,又不得不提高利率。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提高利率,无疑是一种顺周期政策,对经济的恶化和通货紧缩起到了加剧的作用。

总的来看,这种货币与黄金挂钩带来的约束,只要金本位存在就不可能消失。

从历史上看,凡是放弃金本位较早的国家,经济恢复得也较早。

伯南克在《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中分析了数十个国家在放弃金本位之前和之后经济的表现,可以明显地看到一战后便没有回到金本位的西班牙在大萧条中受到的冲击较小,经济恢复很快,而英国在1931年9月放弃金本位后也早于美国走出通胀泥潭。

美国则直至1933年3月才放弃金本位,仅早于意大利。

因此,金本位制度亦是当时美国经历较长时间萧条的重要原因。

(三)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Smoot-Hawley关税法案》人为延长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时间。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这个法案把对进口货物的关税提高了60%,其他国家对此纷纷采取报复性措施,也提高了关税。

出台该项法规的用意是保护美国本国工业,以减少失业问题,但由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受到严重打击,加上报复性的针对美国的关税政策,美国产品的海外需求也迅速减少,最终导致本国的失业问题更为严重。

美国失业率最高曾经达到25%,而当时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的失业率也基本都在两位数以上。

严重的失业问题一方面影响美国的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进一步减少劳动者实际收入,需求因此下滑,国内经济恢复更为迟缓。

(四)未对银行业实施有效地救助。

胡佛政府奉行自由市场理论,在危机中不愿对其本国的金融机构进行更多的政府干预。

在大萧条时期,由于美国政府错误地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同时对经济的悲观预期使民众信心丧失殆尽,有超过9000家的金融机构倒闭。

而另一方面,银行的大面积倒闭又使得企业难以获得贷款,在此期间13万家企业也发生倒闭,这无疑对实体经济构成了巨大冲击,美国工业产出下降近50%,回到危机前的水平已经是1935年的事了。

实际上,如果政府当时对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有效的处理,或注资以提振信心,情况应有较大改观。

诚然,政府救市不能阻止经济体步入下行周期,但可以缓解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使得衰退程度得以减轻。

二、美国1933年以后的政府政策在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之前,美国完全是自由的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模式,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很少, 1929-1934年萧条期间美国GNP下降24%,工业生产下降47.2%。

CPI下降24.6%,股市累计下跌幅度达到95%。

危机的表面原因是证券投机泡沫破灭,但是实质是生产严重过剩,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普通民众需求不足和银行体制严重不健全。

1932年开始,胡佛政府被迫在一定程度上采取联邦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

罗斯福当政之后,全面采用了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大量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

对后来美国政府财政政策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罗斯福执政时期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建立独立的工会制度以增加劳工对资方的谈判能力,所有目的都是增加社会财富在普通民众中的分配比例,刺激消费。

以解决经济危机中的核心问题———生产过剩,需求不足。

自此,美国全面走向福利国家的道路,内需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

由于衰退中物价出现了大幅下跌,以实际G DP衡量,到了1935-1936年,经济已经逐步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美国这一阶段的政府政策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但适当的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这一阶段美国采取了连续降息的货币政策,逐渐使得国内的信贷市场复苏,降低了企业的借贷成本,实体经济呈现出复苏迹象。

罗斯福担任总统后的一系列扩张型财政政策,是推动美国经济企稳复苏的重要力量。

总结美国这一阶段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其扩张性政策可以做如下分类:针对供给、针对需求、以及两者兼有的政策,在这些政策中,又有应对危机所做的救济型政策和针对经济根本问题,致力于长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调整转型类政策。

表2 美国大萧条后财政政策分类需求端救急类调整转型类大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对普通居民的临时救济支持住房抵押市场,缓解居民债务向福利国家转型,以提振内需环境保护和治理边远地区开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需求供给结合救急类大规模减税供给端救急类调整转型类救济关系经济命脉的重要公司和行业政府补贴进行工农业收缩,鼓励重组并购整合政府补贴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 (一)救济关系经济命脉的重要公司和行业。

1932年成立复兴金融公司,有权向银行、信托、保险和铁路借贷共33亿美元的免税证券。

挽救了许多正在动摇的银行、铁路和保险公司,使它们不至于垮台,减轻了经济紧迫的局面。

1933年,罗斯福政府期间通过了《银行紧急救助法令》,《联邦证券法》、《格拉斯-斯第格尔法》等在内的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决定了现代美国金融的格局。

其中,《格拉斯-斯第格尔法》又称《1933年银行法》,根据该法案,美国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5万美元以下的银行存款提供担保,以避免公众挤提的事件再次发生。

(二)大力开展公共工程建设。

1929年大萧条之后,胡佛政府1930年开始政府开始扩大公私建筑,但是由于使用自愿的原则,而且行为主体是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而不是联邦政府大力介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