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地理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二节 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二节 鱼米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沿江沿海,南北居中交汇的区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课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为课题,主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特及影响因素。

这两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本节内容的主线,也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思想。

本案例将当前的经济危机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国际形势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位置、X围、地形、自然条件特征、发展的优势,及某某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体现。

同时,欣赏长江三角洲的旅游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初步了解河流带动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位置、X围、地形、自然条件特征、发展的优势,及某某的三重身份、作用和作用的体现。

【教学难点】1、某某的辐射带动作用。

2、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学目标长江三角洲的位置、X围,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环境。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美长江三角这块富庶之地。

又称长江三角洲为“鱼米之乡”,漫步这里,即可以欣赏到秀美的水乡景色,又可以体会到江南古镇的静谧和古朴,这是一幅怎样的人间仙境?让我们一同走进长江三角洲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闻:中新网某某2013年7月18日电:某某嘉绍大桥暨南北接线通车,历经四年多建设的嘉绍跨江大桥正式建成。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第一篇: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实例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

2.通过乡土地理的渗透,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1.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卤汀河对港口村发展影响的相关材料,搜集上海城市发展的资料,搜集泰州“水乡”文化特色的例子。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闻材料摘选:日前,2014中国城市群排名和2014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别出炉,引发人们的关注。

在国内,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和优势,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但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对其地理位置、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等途径,积极主动地探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和优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和资料等途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农业和工业的特点、城市和交通的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资料等途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具体实例为案例,分析其地理特点和发展优势。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课件。

2.教学资料:收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关的地图、图片、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案

《长江三角洲》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及优越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析河流对不同区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河流对不同区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评价;2.“鱼米之乡”的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展示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并进行简单讲解。

教师在课程引入环节也可视具体需要使用资“【课程引入】“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通过视频播放使学生感受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新知讲解】一、江海交汇之地1.位置和范围教师使用动画资【地理地图】动画类: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通过动画的演示,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

学生读图明确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

位置: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范围: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2.长江三角洲的地形特征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形图”。

教师:长江三角洲以哪种地形为主?地势、河流、湖泊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

多媒体展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景观图”。

教师: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教师补充:从地形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这里河湖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因此,被誉为“鱼米之乡”。

3.长江三角洲的气候多媒体展示“我国气候分布图”。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少雨,年降水量800mm以上。

4.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示意图”。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特征,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产业,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和优势。

3.讨论法:学生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4.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哪个地区是鱼米之乡?”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江三角洲地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质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各月降水量较成都市均匀,影响因素为海陆因素。

3.气候湿热,所以饮食比较清甜(二)地形特征:1.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形图,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主体为长江以南的太湖平原。

零星散布着一些小山丘。

2.结合气候,得出适合西湖龙井的种植环境。

(三)河湖特征:1.在地图上找出长江、钱塘江、太湖,并圈注。

2.展示其他河湖位置。

3.引导学生得出: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水源充足。

所以这里河产丰富。

4.河湖联系:观察地图得出: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

5.水文特征:结合地形和气候特征,得出这里江阔水深,水流平稳,有利于水运。

(四)土壤特征由于这里是冲积三角洲平原,农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小结:三、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一)渔业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1.展示淡水渔业2.展示桑基鱼塘(二)种植业1.粮食作物:水稻2.经济作物:油菜,茶叶,桑蚕(三)活动探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探究河流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补充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根据图文资料认识河流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3.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利与弊。

利——为成都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弊——水量大的时候岷江会泛滥成灾,对成都的农业造成损失。

4.说说都江堰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5.讨论:长江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上游: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水能和灌溉方面;下游: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灌溉、航运、养殖等方面。

小结:四、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学生观察图“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长江三角洲教案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长江三角洲教案

7.2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第1 课时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能利用资料说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对其他区域的带动作用。

3、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重难点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特征。

难点: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能说出上海对长三角地区的带动作用。

教法设计合作学习法、独立自学法、对比运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鱼米之乡”相关图片导入二、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声朗读,教师强调重难点)三、独立自学1、说出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主要地形、气候和水运条件。

2、说出长三角著名的古都名城,找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并简述该城市的作用。

3、找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

自学小结:一、江海交汇之地1、位置: ___市、___省南部和___省北部。

2、范围: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海港口众多。

3、地势:本区以为主,地势低平,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

4、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1、南京作为古都,名胜古迹众多。

是明朝都城所在地。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我国著名的古都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 _ _等许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2、长三角共有15 个地级以上城市,包括1 个直辖市、2 个省会城市和12 个地级城市。

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三、水乡的特色文化和旅游(1)世界文化遗产:长江三角洲众多的旅游景点中,建筑精巧别致,文化内涵丰富,是我国园林艺术的典范。

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驰名中外,他们都属于文化遗产。

(2)水乡风貌:江苏的______、______。

浙江的______、______等,因为保存着传统的水乡风貌和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和产业,引导学生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在课堂讨论中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课,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特定区域,学生可能存在地域差异,对当地的特点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地的特点。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好课件,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情况。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通过视频欣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教学难点: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对比成都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出问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在这里,我们可以泛舟河湖,欣赏秀美的水乡景色;也可以漫步园林、古镇,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这古老的土地如今的繁华。

同学们知道苏杭在我国什么地方吗?说文解字怎么解释“苏”?这里有哪些地理特征呢?二、探究问题,分工合作(一)自然地理特征屏幕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图,据图,完成问题。

1、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老师: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濒临黄海与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包含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2、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图,说出该地区的主要地形。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老师:(强调对图例的判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

3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类型图和上海市气候图,说出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老师:(强调对图表内容的判读)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

2,长江三角洲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发展。

教学过程【讲授】长江的自然环境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浙沪一带地处长江三角洲,这里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号称“江南水乡”、“鱼米之乡”。

出示一组江南鱼米之乡的独有景观图片。

点明课题: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江海交汇之地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一)疑点、难点、分歧点释疑点拨:【探究o思考】1、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

以长江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

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1 )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二)知识构建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知识点一: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和范围(1)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__游地区,濒临____海和__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2)长江三角洲包括____市、____省南部、____省北部地区。

“鱼米之乡” 本区地形以为主,地势____,河网____,湖泊星罗,盛产____ (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____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气候: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气候,气候特点是。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这里依靠____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____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____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____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7.2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2课时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教案人教版八下

7.2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2课时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教案人教版八下

第2课时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一、学习情境
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政策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方向。

长三角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明确要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领头示范区,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学习任务一
三、学习任务二
四、学习任务三
五、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在上海的辐射带动下,经济发达,城市密集,交通便捷,旅游业发达,“同城化”趋势日益显著。

七、作业布置
全部同学完成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___长江三角洲地区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___长江三角洲地区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___长江三角洲地区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7.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等。

本节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案例,旨在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理单元,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可能使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等基本知识。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地理特点和发展问题。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析。

2.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形。

3.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课件,呈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容相对较为复杂,需要结合地图、图片等多媒体教具,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地理特征;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地理特征;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情况。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地理特征。

2.观察法:观察地图、图片等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情况,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图、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3.参考资料: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相关论文、报道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的美丽风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节所学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地理特征。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其特点;2.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3.能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4.能够阐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其特点;2.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

难点1.能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能够阐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三、教学内容1.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其特点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长江与海洋交汇的地带,由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组成。

该地区地形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多雨。

该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也是全球经济实力转移的热点区域之一。

2.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水稻、小麦、油菜和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该地区人口众多,人口密度较高,且人口流动性较大。

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一批优势产业,如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等。

3.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多雨,使得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得以繁荣。

然而,该地区也存在着一些自然环境问题,如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 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环保问题、产业升级问题等。

因此,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方向应是注重环保、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发展。

四、课堂教学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研讨法、问题讨论法等,以达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动参与的目的。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与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

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5.相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育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和热忱。

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育学生从图文中获得地理信息的实力与综合分析实力,驾驭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相互探讨、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肯定的国际视野,培育民族骄傲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

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3.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教学难点: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

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是说苏州、杭州景色很美,就像天堂一样。

老师:不错!这里有我国闻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宛如人间仙境。

这里不仅漂亮,而且富裕。

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河湖,闲逛园林古镇,尽情领会江南景色的美妙;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经济的发达与旺盛。

苏杭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节课我们就到那里看一看。

【设计意图】闻名作家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同学们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上就学过了,他们并不陌学生。

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学生们会感到很亲切,有似曾相识之感,简单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推动新课老师(出示教学目标):请大家齐读教学目标,仔细领悟,然后带着目标学习本课。

老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51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人教八下地理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人教八下地理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一名同学朗读教材49页第一段的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的学习中,然后提问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

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讲授新课]一、江海交汇之地(板书)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板书:(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工农业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等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这一重要经济区域的特色和发展现状。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系等有所了解。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及其经济发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特点。

2.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农业特点及其经济发展。

3.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特点。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农业特点及其经济发展。

3.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及其经济发展。

2.使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像资料、实例资料。

2.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划分小组,准备小组讨论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像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特点,以及工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状况。

3.操练(15分钟)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及其经济发展,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总结学习内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如何保护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共3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共3课时)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学会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分析,了解长江三角洲的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如何评价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资料分析、读图分析、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南方地区,提到南方地区,你的脑海里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红土地”、“紫色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油菜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方地区的代表——“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二、新课学习拓展延伸:长江三角洲的形成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河口区沉积发育形成的。

大约7000多年前,长江的入海口在现在的江苏扬州附近,随后大量的长江河流输出泥沙进入到河口区,并因为入海,河道加宽,水流扩散,河水不再能够携带泥沙而发生沉积。

沉积的泥沙形成现在长兴岛、横沙岛这样的岛屿心滩,并随着水流受科氏力的作用,河道逐步南偏。

心岛心滩逐步背靠,最后与陆地合并,河道则不断南转,逐步堆积形成现在这样的长江河道不断南偏的陆地格局。

据研究,7000余年以来,长江三角洲经历了6期这样的心滩岛屿北偏靠陆的发育过程。

(一)江海交汇之地1.位置从图中找出:长江、黄海、东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2.范围从图中找出: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南京、杭州、上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包括的范围。

(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3.地形、气候看看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平原)本区属于什么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4.鱼米之乡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何被称为“鱼米之乡”?(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是国我传统的粮食产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又是我国的淡水鱼产区。

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7.2.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7.2.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第二节《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2.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3.了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并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4.了解长江三角洲水乡文化特色和旅游业的发展。

(二)综合思维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学会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学生初步具有对比分析能力。

(三)地理实践目标1.通过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通过举例分析长江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四)人地观念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二、重点和难点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河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三、教材设计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中南方地区中的一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近十年来区域发展的热点,是南方地区的代表性区域。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该地区物产丰富,加之近现代以来,随着地处“江海教会之地”便利运输条件的发挥,这里经济飞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湖熟天下足”联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

问题引领: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湖熟天下足”;你知道其中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哪些城市吗?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和承转: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杭州、苏州、湖州,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物产丰富,城市密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实例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

2.通过乡土地理的渗透,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四、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卤汀河对港口村发展影响的相关材料,搜集上海城市发展的资料,搜集泰州“水乡”文化特色的例子。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闻材料摘选:
日前,2014中国城市群排名和2014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别出炉,引发人们的关注。

在国内,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而在世界六大城市群中,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榜。

教师:同学们,在这则新闻材料中,最值得关注的城市群是哪一个?
学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能够位居2014年中国城市群首位和入选世界六大城市群
之一呢?这与我们泰州的发展有关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领略它的与众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时事新闻材料,让学生学习与生活有关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课堂氛围。

讲授新课
一、优势篇──江海交汇之地
教师: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图”,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2.在图中找出泰州、姜堰的位置,并描述与长江三角洲的关系。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长江三角洲的范围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2.泰州、姜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3.长江三角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土壤肥沃。

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小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产区;同时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因此这里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教师: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学生: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完成,最后由小组代表交流展示。

教师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的水运条件,沟通我国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探究一:河流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影响?
1.结合学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说说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2.阅读相关资料和图片,以岷江对成都平原的影响为例,探究河流对农业发展的利弊;
以都江堰为例,探讨人类对河流的合理改造,以兴利除害。

3.议一议长江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1.长江三角洲地区
利:塑造肥沃的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路交通、发展水产养殖等。

弊:洪涝灾害、水体污染等。

2.岷江对成都平原的影响
利:冲积平原、提供灌溉、水产养殖、水运交通等;弊:洪涝灾害等。

都江堰有效分流岷江水量,保障灌溉,避免水患。

3.长江上游多流经高原、山地、盆地地形区,落差大,水流急,宜于开发水电,发展林牧业、旅游业等;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江阔流稳,宜于发展航运、水产养殖业、种植业等。

教师: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你对河流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有哪些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总结。

总结:河流给人类的区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不同的河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人类在利用河流发展经济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

乡土知识拓展:卤汀河对港口地区发展的影响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展示。

二、影响篇──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教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长江三角洲地区能够位居2014年中国城市群首位和入选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这与它的富饶、发达是分不开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领略富有“水乡”特色的城市景观。

学生:欣赏图片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发展也很迅速。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读教材中的图7.19(下图),找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重要功能城市及核心城市。

学生:
1.找出南京、扬州、苏州等城市。

2.发现最大的城市是上海。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

活动:上海的印象。

自主阅读课本第54页,各小组将课前准备的有关上海城市发展的资料到讲台前进行交流。

(主要从介绍浦东新区、浦东新区发展的巨大变化及其给长江三角洲地区所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资料展示)
探究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
1.认识区域发展与“同城效应”。

读“上海与杭州‘同城效应’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说说你对“同城效应”的理解。

(2)据图分析,产生“同城效应”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2.阅读资料,认识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资料:张予墨的家住在昆山,爸爸在上海工作,妈妈在苏州工作。

张予墨的爸爸、妈妈每天晚上都要回到昆山的家。

下表列出了昆山到上海和苏州的不同交通方式所需的时间。

(1)与传统生活方式相比,张予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利弊?
(2)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教师小结: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创业的机会更多、选择就业的空间更广阔,走出家门到其他城市创业就成为可能,而发达的交通运输使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现实。

三、特色篇──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教师:同学们,我们身处“水乡”,这里的文化特色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事例略举一二,谁能说说我们“水乡”的美。

学生1:提到“水乡”,我们姜堰的溱湖湿地公园,可以说得上富有“水乡”特色;每年的会船节享誉世界;溱潼古镇的建筑别具一格,最具“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溱湖八鲜”那是水产品的代表……
学生2:泰州的饮食和生活也离不开“水乡”。

“早晨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就是泰州人生活的写照,丰富多样的早茶文化,吃一顿早茶,品一顿好茶,听一段小曲,体现了“水乡人”慢节奏的文化。

……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色我们也一起来欣赏一下!
教师:长三角地区文化沉淀如此深厚,我们该如何开发利用它呢?
学生:发展旅游业。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相互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优美的水乡风光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再加上发达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课堂反馈:略
七、教学反思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南方地区最具典型而且影响深远的一个区域。

本节教学设计通过时事新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知识内容上,以乡土地理作为知识点的切入点,学生爱学乐学,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