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知识点6_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知识点6_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典型试题】 3.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 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 是( ) A.法家、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道家 C.儒家、道家、法家 D.儒家、法家、墨家
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历史影响】 ②反思人与人的关系: 孔子:仁者,爱人(有等差之爱);爱惜民力;有教无类(教育 的全民化)。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民本)。 荀子:君民舟水关系。 墨子:兼爱(无等差之爱)。 韩非子:君贵民轻。 ③探讨人性(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简称): 孔子:性相近。 孟子:性善论。 荀子、韩非子:义
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家:北方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南方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法家:北方学派,法家没有什么明确的创始人,更没有开门立 派,法家人物多是政治活动家,代表人物管仲、商鞅、韩非子 。 墨家:北方学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墨子。
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典型试题】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材料第一句强调对待人民残暴就会出现国破家亡等 恶果,说明他希望统治者对人民好一些,即实行仁政,是儒 家思想;第二句讲了辩证法的例子,容易看出是道家;第三 句作者主张赏罚分明,不分贵贱,这是法家的主张,故C项正 确,A.B.D项错误。 【答案】C
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历史影响】 告子(曾在孟子门下学习过,名不详,他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 他的学说仅有一鳞片甲记录在《孟子•告子》中):人性无善无 恶论。人们生来的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善与恶是后天社会环 境造成的。 世硕(战国初期人,事迹不详,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载:“ 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 ;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人性既善又恶论。人生来就 有善与恶的不同本性,而要保持和发扬这种先天的本性,则在于 养。后天养之善性,则是善性不断增长;养之恶性,则是恶性不 断增长。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课件(共24张PPT)
三、实效性原则--说课活动的核心 任何活动的开展,考试大都有其鲜明的目的。说课活动也不例 外。说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说课”这一简易、速成的形式或手 段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检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 力,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实 效性”就成了说课活动的核心。为保证每一次说课活动都能达到 预期目的、收到可观实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的明确。2、针对性强大。3、准备充分。4、评说准确。 四、创新性原则——说课活动的生命线 说课是深层次的教研活动,是教师将教学构想转化为教学活动 之前的一种课前预演,其本身也是集体备课。在说课活动的一个 组成部分。尤其是研究性说课,其实质就是集体备课。在说课活 动中,说课人一方面要立足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学风格。另一方 面更要借助有同行、专家参与评说众人共同研究的良好机会,树 立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探索出新的教学思 路和方法,从而为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 量。只有在说课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才能使说课活 动永远“新鲜”、充满生机和活力。
说课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说课活动的前提 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说课应遵循的基本 原则,它是保证说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性原则对说课的基 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分析正确、透彻。2、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 。3、教学目的的确定符号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4、 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发展 学生智能,可行性强。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说课活动的灵魂 说课是说者向听者战士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是教 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因此在说课活动小中,说课人不仅 要说清其教学构想,还要说清其构想的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依 据,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时间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理论 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1、说课要有理论指导。2、教法设计应上升到理论高度。3、 理论与实际要有机统一。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学派:老子庄子。
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学派的墨子。
法家学派的韩非子2、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孔子的思想主张:A、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包含了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B、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
3、孟子的思想主张A、“仁政”B、“民贵君轻” (“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C、“性善论”4、荀子的思想主张:A、“仁义”、“王道”B、“君舟民水”C、“性恶论”D、法治(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的措施。
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三课)宋明理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1、宋朝的程朱理学:北宋时期程颐、程颢二程基本观点:万物皆只是一个理,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南宋朱熹朱熹的理学内容:“理气论”(客观唯心论):理和气不可分离。
“心性论”:性无不善,情应当从善,人应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历史这门学科需要背的内容很多,要想记得牢,就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下面是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赶快收藏吧!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老子(春秋)、庄子;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a主张实行“仁政”。
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主张“性善论”。
荀子: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末期,儒家思想发展成为百家争鸣的大集团。
2、汉代儒学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四.道家、法家和墨家
1. 道家
老子 ⑴地位: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道家创始人
⑵主张
哲学思想
①世界本原“是无“为道””指。不强妄调为顺,应不自胡然作,非提为倡,清不静 无为,知为足所寡欲欲为。。客治观理唯天心下主,义要化烦为简, ②认为任不何使事用都权存谋在,对不立过面分,威并逼相百互姓转。化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孔子的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
① 思想核心是“仁”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 子曰:“仁者爱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3)教育思想
①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 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②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 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
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A.一儒观家点出B自.先法秦C家( )
C.墨家 D.道家
2.(2014·四川成都一模·1)有学者认 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
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
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
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A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②……人”性论:性相近 ③ 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
【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 (共26张PPT)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群吃货的智慧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治大国若烹小鲜
守株待兔
课标内容:
1、探究“百家争鸣”现象出 现的历史原因。 2、理解儒家、道家、法家等 学派的基本思想。
“百家争鸣”的表现
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 墨家: 墨子 其他: 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 家、(小说家)
(1)核心:“仁” (2)政治观: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保守) (3)教育观:有教无类(首创私学)、因材施教
⒉孟子
(1)政治观:仁政(“民贵君轻”) (2)伦理观:性本善 (3)道德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三、儒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⒈孔子
(1)核心:“仁” (2)政治观: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保守) (3)教育观:有教无类(首创私学)、因材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论语》
三、儒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⒈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三、儒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⒈孔子
(1)核心:“仁” (2)政治观: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 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 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 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 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祭 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 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 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 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 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 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 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件(39张PPT))
材料一: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
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 敲剥天下之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为一人之淫乐。
★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
材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 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 君也。”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天子 所是未必是,天子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 非于学校。
★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加强学 校舆论来限制君权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 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 强调工商皆本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进步思想:
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 限制君权; ③主张工商皆本
思想主张
思想特点
江苏省宜兴中学
代表作
明 后
李贽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
统地位。②抨击①封反建传社会统的、一反教条
期
些传统观念。
②反封建专制
《焚书》 《藏书》
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黄宗羲 ②“天下③为带主,有君一为定客”的民主色彩
《明夷待 访录》
③“工商皆本”;
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明
末 顾炎武 ①经世致用; ②提倡天下兴亡,匹
羲
武
之
考与讨论思考与讨论
你认为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的 思想主张有哪些进步性?
反对封建 君主专制 主义
重视手工 业、商业 的发展
批判继承 传统儒学, 构筑具有 时代特色 的新思想 体系
关注国计 民生 、 注重实践 和考察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历史必修三知识整理
历史必修三知识整理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解读】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5张PPT)
孔子故里—曲阜孔庙
曲阜三孔——孔庙、孔府、 孔林,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 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
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3、子曰:“有教无类。” 4、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矣。” 5、“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儒、道、墨、法、名、阴阳、 纵横、农、杂、兵、小说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学习。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相互 争辩、学习的局面。
1、儒、道、法、墨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 分别是?他们各自的主张是什么?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摘自《中国新闻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 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 子 : “ 人 类 要 在 2 1 世 纪 生 存 下 去 ,孔子在汉城 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 寻找智慧。”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 像,以示崇敬。伏尔泰甚至自喻是 “孔门弟子”。
政治主张:“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民本)
伦理观: “性本善”
政治: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提出“君舟民水”(民本)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思想;
伦理:“性恶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归纳: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课件共14张PPT
课堂检测
• 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所持的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决 定性因素是
• A.对社会开展规律认识不同 • B.受外来思想影响程度不同 • C.所处社会历史开展阶段不同 • D.个人文化知识素养上下不同
课堂检测
• 两千多年以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 • 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 B.孔子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 C.儒家思想具有兼容和开展的特性 • D.其他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
2、开展:战国时期,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王 霸兼用。儒学成为蔚然大宗。
3、重创:秦始皇“焚书坑儒〞,崇法抑儒,儒学遭受重创。 4、独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场确立独尊地位。 5、挑战融合: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
三教逐渐走向融合。 6、理学:宋明时期,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如棉纺
业兴旺的松江、陶瓷业兴旺的景德镇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
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
上表达时代开展要求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经世致用〞
C.“工商皆本〞
D.“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C
The End
谢谢您的聆听!
期待您的指正!
反对道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认为穿衣吃饭便是人伦物理
材料四: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 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
民强调个性开展,提倡男女平等,肯定农民起义。
影响:
积极: ①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具 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 ②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③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百家争鸣
①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伦理观:性相近 ②整编文献——《六经》
消极:复古倾向,不适应当时(乱世)的需要。
评 积极:开创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传 价 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作用巨大。
(一)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经济:
铁犁牛耕使用,促使井田制崩溃, 和生产力大发展(物质基础)
根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 本
政治:经 于诸一济侯定的争社反霸会映的,,政分又治封给和予制经伟崩济大溃。影(响环和境作自用由)原 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社
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会 大
变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
季的运行一样。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苏格拉底的背景:希腊工商业的繁荣;
3.基本特征
A.纪律严明。 B.刻苦俭朴、苦干、自我牺牲。
在“稷下学宫”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担任“祭酒” 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变革
(2)为什么说孔子作为一名附带而为的教师取得了成功? (1)孔子作为一名政治家有什么主张?“完全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 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
B、战国孟子:发展儒学 “孔孟”、“亚圣” 1.主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课件:第1课 百家争鸣(共55张PPT)
孟子 思想主张: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曹沫挟齐桓公画像石
战国战车(复原模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 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商鞅
乐毅
吴起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 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 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
覆舟。”
君舟民水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恶论
补充:“礼法并用” “制天命而用之”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战国时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仁政”思想
孟子的思想 民贵君轻
“性善说”
“仁义”“王道”
荀子的思想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家学派创始人 代表平民百姓愿望
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其他各派及思想
派别 代表人物
阴阳家 邹衍
名家 公孙龙
兵家
2023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历史复习资料必修Ⅲ一、中国老式文化主流思想旳演变1、懂得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重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旳重要意义;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旳重要奉献。
(1课)(1)儒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旳思想关键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惜,融洽相处;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旳局面。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旳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深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旳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旳著名论断。
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2)奉献: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取了某些其他学派旳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愈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旳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旳蔚然大宗。
(3)道家:老子是道家学派旳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旳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倡导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他提出“无为而治”旳政治主张。
老子有着丰富旳辩证法思想,主张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旳学说。
(4)法家:法家学派旳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旳韩非子。
主张君重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旳法治理论。
法家把君主旳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旳历史发展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5)“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旳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旳基础。
2、懂得“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旳史实。
(2课)(1)董仲舒旳思想主张:①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旳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旳主张。
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旳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②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共29张PPT)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 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 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长九尺六寸,俗 谓长人而异之。”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⑴创立:
孔子删定“六经”:《诗经》《尚书》 《礼记》《易经》《乐经》《春秋》,有记 录言论的《论语》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 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 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练一练
⑴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 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小结:从春秋到汉武帝治国思想是演变经过:
百家争鸣 法家流行
春秋战国
法家 秦朝
黄老 之学
西汉前期 (武帝前)
新儒学 西汉武帝后
2、战国时期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 法家思想的代表:韩非子 知识拓展
(1)积极变法革新; (2)以法治国:明法令,严法典;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法、术、 势相结合治国。(“势”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3)推动了中国主流文化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 (4)推动了古代社会进步,促使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的变革 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 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知识点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⑴“仁政”学说;⑵君轻民贵。
荀子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⑵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⑴“道”是世界的根本;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齐物”、“逍遥”。
法家韩非⑴“法”、“术”、“势”结合;⑵加强君主集权;⑶主张变法。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3、相关人物创立者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王阳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II资料汇总
必修III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1.道家:①代表人物:老子(李耳)、庄子(庄周)----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②主要观点:“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 儒家:①代表人物:孔子(孔丘)、孟子(孟轲)、荀子(荀况)②主要观点:核心是“仁”3. 墨家:①代表人物:墨子(墨翟) ----代表下层平民百姓②主要观点:“兼爱”、“尚贤”“非攻”4. 法家:①代表人物:韩非子----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②主要观点:依法治国,利用权术和权威在驾驭、威慑臣民。
※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二、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1.孔子的思想主张:----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①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②包含了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
③主张“克己复礼”。
(目的在于维护统治秩序,为统治阶级服务;这是其思想中保守的)④教育思想比较进步,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 孟子的思想主张:----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①政治:“仁政”。
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理解: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民贵”是指重视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中的作用,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
③伦理观:“性善论”。
(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3. 荀子的思想主张:----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民本思想上,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强大。
③伦理观:“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三、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1.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方面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典型试题】 3.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 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 是( ) A.法家、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道家 C.儒家、道家、法家 D.儒家、法家、墨家
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典型试题】 1.荀子说:“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 表明其治国思想是( ) A.恢复周礼 B.严刑峻法 C.儒法 并用 D.君臣有别
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典型试题】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从题干中的“重法爱民而霸”可知不属于恢复西周的 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从“隆礼尊贤而王”可知其治国思想 有重视礼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题干可知其思想即重礼又重 法,故C项正确;D项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知识点6儒、法、道、墨等学 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家:北方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南方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法家:北方学派,法家没有什么明确的创始人,更没有开门立 派,法家人物多是政治活动家,代表人物管仲、商鞅、韩非子 。 墨家:北方学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墨子。
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历史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 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犹如启蒙运动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如 自由、民主、法治、人权、宪政等思想影响深远。 儒、道影响深远。儒:侧重在政治、社会;道:侧重于文 学、艺术。 (3)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 宽容开放的特点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孟子、荀子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积极合 理成分。 兼容并包、宽容开放: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 家的思想;宋明理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等。
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典型试题】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达到 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可知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天与人不 相胜”是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修身齐家平天下是儒家思想 ,故B项正确;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是墨家思想,故C项错误;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是法家的主张,故D项错误。 【答案】B
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历史影响】 告子(曾在孟子门下学习过,名不详,他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 他的学说仅有一鳞片甲记录在《孟子•告子》中):人性无善无 恶论。人们生来的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善与恶是后天社会环 境造成的。 世硕(战国初期人,事迹不详,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载:“ 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 ;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人性既善又恶论。人生来就 有善与恶的不同本性,而要保持和发扬这种先天的本性,则在于 养。后天养之善性,则是善性不断增长;养之恶性,则是恶性不 主张及意义 【典型试题】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材料第一句强调对待人民残暴就会出现国破家亡等 恶果,说明他希望统治者对人民好一些,即实行仁政,是儒 家思想;第二句讲了辩证法的例子,容易看出是道家;第三 句作者主张赏罚分明,不分贵贱,这是法家的主张,故C项正 确,A.B.D项错误。 【答案】C
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历史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人文主义思 想的起源,是中华民族第一次精神觉醒 “思想解放”“人文主义”“精神觉醒”概念解释: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人文主义兴起和“精神觉醒”主 要表现:由对天命鬼神祖先的崇拜到对人的崇拜。具体表现 有三: ①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关于自身对外部的自觉; ②反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对自身内部结构的自觉; ③反省人性。 三个方面是依次递进的,没有前两个方面的反省,也不会达 到人类精神的觉醒。而反省人性,则是人类精神觉醒的最高 层次。
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历史影响】 ②反思人与人的关系: 孔子:仁者,爱人(有等差之爱);爱惜民力;有教无类(教育 的全民化)。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民本)。 荀子:君民舟水关系。 墨子:兼爱(无等差之爱)。 韩非子:君贵民轻。 ③探讨人性(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简称): 孔子:性相近。 孟子:性善论。 荀子、韩非子:性恶论。
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典型试题】 2. “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 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 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下列 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 ) A.天与人不相胜 B.修身齐家平天下 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D.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儒、法、道、墨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 【历史影响】 表现: ① 反思人与自然(或者“天”)的关系: 过去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者是神的创造物,人没有独立 性,即所谓“天人合一” 由“天人合一”,到“天人相分”,是一种进步。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是“天人合一论”者。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是“天人相分论”者。 荀子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说明了人 对大自然的认识,不再是盲目的敬畏,而是利用自然规律“而用 之”,体现了人对大自然新的认识。 墨子:讲“非命”(不相信命运,主张人为),也讲“天志”( “天”有赏善罚恶的意志,“天志”规范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与“明鬼”(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论证鬼神的 存在),兼具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说。 庄子:世界是“我”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