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诗词基础知识讲座
高一语文必修三古诗词基础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三古诗词基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6a14b6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8.png)
高一语文必修三古诗词基础知识点【导语】一路走来,懵懵懂懂,跌跌撞撞,或欢欣或鼓励,一个脚印一步成长,深深浅浅,感谢时光,教会了我如何成长,如何去演绎自己的人生,让我对这个未知世界有了一点感性的认识,它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完善,它和人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
作者高一频道为你整理了以下内容,期望会对你有帮助,更多杰出,连续更新!【一】《诗经》两首文学常识《诗经》,又称《诗三百》,收录了西周初年至年龄中叶的诗歌,共305首。
内容上可分为风、雅、颂;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可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奠大乐歌。
《诗经》中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情势及赋(铺陈)、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三种表现手法。
字音字节氓(méng)之蚩蚩(chī)——匪我愆(qiān)期将(qiāng)子无怒——乘彼垝(guǐ)垣(yuán)尔卜尔筮(shì)——以我贿(huì)迁言笑晏晏(yàn)——不可说(tuō)也自我徂(cú)尔——淇水汤汤(shāng)渐(jiān)车为裳(cháng)——其黄而陨(yǔn)士贰(èr)其行——咥(xì)其笑矣淇则有岸(qí)——隰(xí)则有泮(pàn)于(xū)嗟(jiē)鸠(jiū)兮——反是不思实词1、说明下列加线实词1.氓之蚩蚩(蚩蚩:虔诚的样子)2.匪我愆期(愆:拖延)3.将子无怒(将:愿,请)4.乘彼垝垣(垝:破坏,倒塌;垣:矮墙)5.体无咎言(咎:灾祸)6.无与士耽(耽:沉溺)7.女也不爽(爽:过错)8.靡室劳矣(靡:无,没有)2、词类活用1.雨雪霏霏(雨,名作动,下)3、通假字1.匪来贸丝(匪,通“非”)2.犹可说也(说,通“脱”)3.于嗟鸠兮(于,通“吁”)4.岁亦莫止(莫,通“暮”)《离骚》文学常识《离骚》作者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基础知识+课文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bdf4f5d531b765ce04081494.png)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词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sūn:孙(孙子、孙女、外孙)bó:泊(停泊、泊船、飘泊无定)chóu:愁(忧愁、发愁、愁眉不展)sì:寺(寺庙、寺院、少林寺)yú:榆(榆关、榆树、榆荚)pàn:畔(河畔、池畔、耳畔)二、我会认更:gēng(打更、五更、三更半夜)聒:guō(聒耳、聒噪、聒碎)三、多音字泊:bó(停泊)pō(湖泊)更:gēng(更改)gèng(更加)四、作者简介1.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主要作品:《竹里馆》《山居秋暝》等。
2.张继,字懿孙,汉族,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主要作品:《枫桥夜泊》。
3.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清代词人,其词在中国词坛上享有很高声誉。
主要作品:《通志堂集》《纳兰词》。
五、理解诗意《山居秋暝》: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
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
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
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枫桥夜泊》: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长相思》: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六、问题归纳1.《山居秋暝》: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枫桥夜泊》: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3.《长相思》: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四时田园、村居)》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四时田园、村居)》基础知识+课文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de991a6889eb172dec63b766.png)
五、古诗、释义、译文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主要作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四、课后习题答案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1、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儿童们奔跑着,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急”“追”这两个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主要作品:《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主题:
《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主题: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脏话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课内古诗文04:《课外古诗词诵读1》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课内古诗文04:《课外古诗词诵读1》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fe88346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0.png)
第四讲课外古诗词诵读1一、考点思想内容作者基础常识二、知识点讲(一)《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2.诗词鉴赏(1)“入”,“流”:“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2)表达情感:表达对故友深深的怀念和真挚情谊。
3、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2.诗词鉴赏(1)中心: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古诗词文化常识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古诗词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8bb0a856a98271fe910ef9fc.png)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古诗词文化常识古人的名、字、号:古人幼年取名,成年取字。
名和字均由父亲或尊长取定。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表示礼貌或尊敬。
号又叫别号,由自己取定,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公、侯、伯、子、男:古代的五等爵位。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为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周代时郡小县大,战国时逐渐变为郡大于县。
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郡县制,以郡统县。
汉代沿袭这一制度。
到隋、唐时代,有的称州,有的称郡。
到宋代以后,不再称“郡”,而称“州”“府”。
传,传记,指记载个人或群体事迹的文字,如《五柳先生传》。
也指以演述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如《水浒传》。
封建时代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叫“避讳”。
如《捕蛇者说》“观人风者”中的“人风”即“民风”,改“民”为“人”是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又如“秀才”改为“茂才”是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之讳。
古代官职任免专称: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授:授予官职。
擢:选拔,提拔。
迁:调职、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低官职调动。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谪:降职并远调。
古代诗文集常见命名方式:以籍贯地命名,如《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河东人。
⏹以书室名命名,如《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室名。
⏹以表字命名,如《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
⏹以别号命名,如《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以谥号命名,如《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谥“文忠”。
⏹以官职命名,如《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
⏹以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此集编辑于唐穆宗长庆年间。
“席”是铺在地上的坐垫。
“床”最初是坐具。
“几”类似今天北方的炕桌。
因为古人坐时两膝跪在席或床上,臀部坐在脚跟上,所以几是长方形,不高。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专题讲座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专题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3622503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3.png)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专题讲座表达,语言美和音乐美通过诵读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2、注重形象法,通过让学生绘画、模仿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形象,从而更好地领悟诗歌的内涵。
3、比较法,通过对比不同诗人、不同时期的古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能更好地领悟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三、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教师应该通过诵读、朗诵、演讲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情感和情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古诗的魅力古诗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讲解,更需要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古诗的魅力。
可以通过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创作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古诗的魅力,从而更好地领悟古诗的内涵和意义。
总之,小学古诗教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认真研究态度和良好的研究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注重情感教育和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研究古诗的基本方法之一是通过阅读来表现并再现诗作的神韵。
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的意境,品味其中的情感和厚重情怀,使学生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比如,读XXX的《游子吟》,我们应该想象慈母缝衣的情景,看到母亲为将要出行的儿子缝衣服的场景,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程序指导法是指教会学生一定的研究步骤来研究教科书入选的内容。
教学流程包括整体通读,把握诗境;分步解读,品悟诗情;整体参读,体察诗韵。
归类指导法是根据古诗的题材、情景、格律和同一作者等方面进行归类。
教师可以按照教科书入选的内容适时适当地拓展课外资源,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和整合,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专题讲座讲稿)【精选】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专题讲座讲稿)【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e44a6862b307e87101f69696.png)
专题讲座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讲稿)——苏家湾镇中心学校黄冬梅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性格的精灵,蕴涵着博大丰满的精神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
时下小学古诗教学愈来愈引起大家的重视,但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古诗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时空跨度大,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二是古诗词的语言与学生现有语感相差甚远;三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平时我们在教学古诗时虽有新课程理念引领,但教学现状仍不尽人意,介绍背景、解读诗句、读诵默写、熟记重点词的传统教法屡见不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地把握诗意,想象诗歌表达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是领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育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我们每位老师要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寻根溯源。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以阅读和记诵为主,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让学生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
一、提炼主题吃透教材,但不局限;突破教材,但不背弃;了解学生,坡度适宜;课程资源,取舍有方。
•背诵积累也可按主题进行。
•把零散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
•“读读背背”里的诗句积累。
二、传承文化•传承文化是母语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最明显特质。
•对小学生而言,文化味,就是诗词的吟诵之声,就是书写的一笔一画,就是历史画卷中的稀奇故事,就是经典史册中的人物故事……我们以平实的语调、寻常的方式,让他们听懂,看见,感受到,就是在传承文化。
三、以读为本•1、改“讲”为“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2、明确读的内容。
•在古诗教学中,不光是指导学生读诗句,而且应把诗人、诗题、诗的注解、课后习题、以及同题(或同内容)的诗和赏析文章,都尽可能地读到,使学生学得全面些,学得深刻些,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基础知识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c35064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7e.png)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基础知识一、会写的字生字读音部首结构组词及造句德dé彳左右品德道德他按照严格的道德准则生活。
鹊què鸟左右喜鹊声名鹊起喜鹊整天在喳喳叫。
蝉chán 虫左右捕蝉蝉鸣蝉鸣声声,诠释着夏的酷热。
二、多音字卷juǎn 卷尺卷发juàn 画卷试卷散sǎn 松散散漫sàn 散步散发三、课文解读之《宿建德江》1、作者简介孟浩然,字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及羁旅行役的心情,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2、字词解释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客:指诗人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3、古诗大意(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明月伴我身旁。
四、课文解读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2、字词解释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及教材学习任务梳理+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及教材学习任务梳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e4875b2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8.png)
必修上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 凌云壮志。阅读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要反复诵 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很多诗词都能引发我们对青春的思考, 可以课外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周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陈毅《赣南游击词》等, 感受他们的情怀。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引 发我们的思考,值得评论的点很多。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失之浮泛。比如作 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同 时,也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入口,可以关注一些细节。茹志鹃《百合花》中“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小通讯员衣服上被撕开的口子等细节反复出现,就可以将它们作为切入口,分析这些细节对于表现人 物、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东的《沁园春·长沙》作于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至今都能让人感受 到诗人炽热的情感、豪迈的气概。如果我们平时多关注现实,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诗情就会不 期而至,也就能从中提炼出抒情的主题。
诗歌需要形象。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就形成意象。通过意象抒发自己的诗情和意趣, 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在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通过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的层层渲染 和开掘,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和对人生的 思考是通过几个意象的组合实现的。雪莱的《致云雀》以云雀为中心组成密集的意象群,表达诗人奔 放的激情和坚定的理想。写作诗歌时,最好不要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要通过具体的形象, 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暗示。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才能耐咀嚼,有诗味。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35065c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1.png)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介绍了三首名古诗词,包括《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登高》。
这三首诗歌内容简洁深刻、意蕴深远,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美感。
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第一首《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反映了一个人在夜晚中既孤独又清醒自得的心境。
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叙事流畅,森然大古的气氛烘托出了一个宁静、肃穆的夜晚。
知识点:叙事语言、押韵、意象描写。
第二首《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描写了李白在庐山边远望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出了他对自然风光的深深感慨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在李白这个脍炙人口的古代文化符号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有情有义、精神富足和不甘平庸的生命形态。
知识点:描写自然风光、表达情感、象征意义。
第三首《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人经过努力,爬上岗位,东望传说中的日出之所,在朝辞来时,暮去芦花深处。
这首诗通过自然山水的表现,表达了杜甫的壮志、追求和悲壮的人生感叹,展现了诗人宽阔的胸怀与坚定的信念。
知识点:表现主题、意境表达、比喻与象征。
总之,三首古诗词都通过自然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使我们认识到自然的美、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睿智。
课文让我们从诗歌中读懂了中国文化的独到之处,领略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启发我们关心环境、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不断探索和追寻人生意义。
此外,三首古诗词也让我们了解到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观察、理解、表达的能力。
其中,押韵是古诗词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静夜思》中,李白运用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两组押韵的句子,不仅使古诗词的语言层次更加丰富,也有助于读者记忆和理解。
在古诗中,还有一些意象描写很有意思。
比如,杜甫“将军百战身名裂”中的“身名裂”是用身体来比喻名誉和地位的牺牲和损伤,富有深意。
这些修辞手法在学习诗歌时需要注意。
古诗词教研活动方案(3篇)
![古诗词教研活动方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864be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3.png)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提高教师古诗词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校决定开展古诗词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专家讲座、教学观摩、互动研讨等形式,提高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认识,提升教师古诗词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古诗词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2. 深入挖掘古诗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
4.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古诗词素养。
三、活动内容1. 专家讲座邀请古诗词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涵盖古诗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
讲座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古诗词教学的新动态,拓宽教学思路。
2. 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观摩优秀古诗词教学课例,分析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学习其教学经验。
观摩课后,组织教师进行互动研讨,共同探讨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
3. 互动研讨围绕以下主题进行互动研讨:(1)古诗词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2)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3)古诗词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4)古诗词教学中的学生评价与反馈4. 优秀课例评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优秀古诗词课例评选活动,以赛促教,提高教师古诗词教学水平。
5. 教学反思与总结教师针对自己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反思与总结,制定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古诗词教学水平。
四、活动安排1. 活动时间:2022年9月-12月2. 活动地点:学校会议室、多媒体教室3. 活动流程:(1)2022年9月:专家讲座、教学观摩(2)2022年10月:互动研讨、优秀课例评选(3)2022年11月:教学反思与总结(4)2022年12月:活动总结与表彰五、活动要求1. 全体语文教师积极参与活动,认真听讲、观摩、研讨。
2. 教师根据活动内容,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撰写教学反思与总结。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诗词修辞手法知识讲解(共24种)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诗词修辞手法知识讲解(共24种)](https://img.taocdn.com/s3/m/7f0d63a0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61.png)
中考语文诗词修辞手法讲解01.反语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例如】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九日齐山登高》杜牧02.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03.隐语(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例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李商隐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04.借代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行》白居易“管弦”指音乐。
05.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例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李白06.排比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经典古诗词赏析分享:暮江吟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经典古诗词赏析分享:暮江吟](https://img.taocdn.com/s3/m/2c14d3d281c758f5f61f67ff.png)
暮江吟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暮江吟[1]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2]水中,
半江瑟瑟[3]半江红。
可怜[4]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意为碧色的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4]可怜:可爱。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译文】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高中 语文吟诵教学讲座
![高中 语文吟诵教学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1e487ee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0b.png)
历代学馆课本都有读法符号
民国老课本《新国文》的符号
历代学馆课本都有读法符号蔡元培审定《新》的符号韩国学馆课本的读法符号
《三经四书》悬吐符号及凡例
我们整理比对了中日韩古代文献、 历代学馆课本、自赵元任、叶圣陶直至 叶嘉莹、陈少松等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 以及我们采录搜集的千位老先生的录音, 其结果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我们的结论 是: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 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请听:
唱名歌
吟诵的规矩之二: 依义行调
/ / / \—
/ / / \— // /
床\/
前—/
明
/ 月
\ 光
—
/ / / \— / / / \— / / / \— / / / \—
静夜思
李白
2016年 吟诵列入教育部、国家语 委“十三五”工作规划。
李克强总理批示
目前全国已有数十家省市级吟诵 学会,多所大学成立了吟诵中心,吟 诵社团不计其数。
有上万名教师经过吟诵初级培训, 有数十个城市的政府部门开展了吟诵 推广活动。
北京市语委关于吟诵培训的通知
山东省莱芜市政府“吟诵进校园”文件
2017年 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吟诵 要为统编语文教材服务, 首师大与“我爱斯文”教 育团队合作研发语文吟诵 教学资源。
吟诵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即古代 的“读”。
吟诵是关于字音的高低长短、轻重 缓急的定性不定量的读法系统,而且有 音乐性,是言外之意的主要载体。
十多年来,我们采录了上千名读过私塾 的老先生,整理了数百万字的文献资料, 对中国古代教育,尤其是教育模式和教学 方法有了系统的了解。
中国古代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体系, 从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到教学组织、教学 方法、教材教具都成熟完备而互相呼应。
高中语文古诗词基础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古诗词基础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a8fb35da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1.png)
高中语文古诗词基础知识梳理一、诗词体裁(一)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相对于近体诗的一种体裁。
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唐代以前的文人诗,以及唐以后仿照它们的体式写的诗。
每首句数不限,押韵、对仗、平仄都比较自由。
按每句的字数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四种。
如:《观沧海》(曹操)、《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琵琶行》(白居易)、《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2.近体诗:唐代形成的相对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
每首诗的句数、字数、押韵、对仗、平仄均有严格规定。
按每句字数分五言、七言两种;按每首句数分有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①律诗:每首八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四联;逢偶数句句末的字押韵,首句有时入韵,一般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句中平仄相间,每联两句平仄相对,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平仄相同。
律诗分七律、五律两种。
如:《登楼》(杜甫)、《终南山》(王维)。
②绝句:绝句每首四句,分上、下两联,押韵、平仄与律诗要求相同,对仗比较自由。
绝句分七绝、五绝两种。
如:《过华清官》(杜牧);《鸟鸣涧》(王维)。
③排律:每首为不少于十句的偶数句,押韵、平仄与律诗要求相同,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均须对仗。
(二)词: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
每首词的曲调名,叫词牌。
词按每首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按每首片数(阕数)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如:《如梦令》(小令、单调)、《念奴娇》(长调、双调)。
“慢词”是一种依舒缓的曲调填的词。
如:《雨霖铃》、《扬州慢》。
(三)曲: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和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之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
每支曲子从属于一定的宫调;每支曲子的曲调名,叫曲牌。
如:《中吕·山坡羊》,“中吕”是宫调,“山坡羊”是曲牌。
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
学习基础的诗词创作技巧:语文知识点
![学习基础的诗词创作技巧:语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539195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73.png)
学习基础的诗词创作技巧:语文知识点诗词创作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对于提升语文素养和审美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学习基础的诗词创作技巧,着重介绍与语文知识点相关联的方法和要点。
一、字词运用与联想在诗词创作中,字词的运用和联想是相当关键的。
语文知识点中的字词义项、反义词、近义词、词语搭配等都可作为创作的起点。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拓展词汇的运用和联想能力:1.1 造句练习通过写作练习,创造性地运用语文知识点中的字词,使其融入句子中,来增加表现力。
例如,《红楼梦》中的“寒香冷玉”,我们可以用类似的词语组合来形容某个景物、情感或人物。
1.2 联想游戏联想游戏可以帮助我们在诗词创作中丰富词汇和表达方式。
以词语“雨”为例,我们可以联想到“湿润”、“潮湿”、“阴冷”等含有雨的意象的词语,进而运用到诗词创作中。
1.3 类比运用运用类比的手法,将一个事物或情感与另一个不同但有相关联的事物或情感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比喻将月亮形容为“明珠”、将花儿形容为“笑脸”,都是诗词中典型的类比表达。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在诗词创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得当可以增添诗词的美感和感染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相关的语文知识点:2.1 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联系和比较,来形成鲜明形象的修辞手法。
在诗词创作中,我们可以运用比喻来创造更具有艺术效果的表达。
比如,将鸟儿的歌声比作银铃般悦耳动听。
2.2 拟人拟人是将人的思维、感受、活动等特征赋予非人事物的修辞手法。
我们可以运用拟人来营造出更加生动、形象的描绘。
例如,“万物皆有情”中的“情”字,便是将事物赋予了情感。
2.3 借代借代是通过代指和暗示等方式,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手法。
在诗词创作中,借代常常用于情感的表达和抒发。
我们可以运用借代来使诗词更富有表现力和意味深远。
例如,“江山如画”中的“画”可以代指美景。
三、韵律与节奏韵律与节奏是诗词创作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它们使得诗词更具韵味和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基础知识讲座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第一节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词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拼成gōng,其中g是声母,o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南歌子[宋]张泌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xiāng)。
画堂开处晚风凉(liáng),高卷水晶帘额衬斜阳(yáng)。
这里“香”、“凉”、“阳”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ng。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麻(má)”、“家(jiā)”、“瓜(guā)”的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词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和谐,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化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例如:山行[唐]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这里的“斜“字在唐代读作sia(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词。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
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较为不合理了。
今天我们如果倚声填词作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词时,却还是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第二节四声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么形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他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1)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成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不同的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
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
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
现在举一些例子: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
“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
在现代汉语中,除了“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
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辩别四声,是辩别平仄的基础。
第三节平仄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很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么样交错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泽东《长征》诗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
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还详细讨论。
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
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
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
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
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
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份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
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凡在普通话里读除阳平外其它三声而在这些方言里又读作阳平的字多属入声)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
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
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
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
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
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第四节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什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
对中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
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实际上,名词还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
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和“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
“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
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词都用得着它。
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
(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是有它的规则的,而不是象《诗经》那样随便的。
在此不赘述)附:入声字的辨别方法一、用谐声的声旁类推:孰足谷发伐甲夹白索莫国出豕匊尃乍各畐敝失吉夬厥只合鬲商及夕析息弗伏蜀二、声韵母特点辨记法:1)B、D、G、J、ZH为声母而又读为阳平的字必定是入声字(指普通话)2)韵母为üe的字都是入声字(注:"靴"字例外)3)川黔等地方言中韵母为ê、uê(如或、国、黑、白)的均为入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