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起了示范作用。
同时,在近两年的中考中,丝绸之路已被纳入重要的考察范围之内。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介绍,使学生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用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同时,通过学习丝绸之路,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学情分析该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而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历史充满好奇心,但由于地域及环境的限制使得我校的学生知识面窄。
同时,也是历史思维养成的阶段。
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知识面。
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法选择(一)教学方法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2.亲历角色,强化学生主体意识;3.创设问题情景,拓宽教学空间。
(二)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阅读指导法六、教学流程(一)导入教师播放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丝绸之路》视频。
出示教学目标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课本62页—66页。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含义2.了解西汉疆域图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及视频4.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及视频5.思考材料研读《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6.问题思考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中学的历史教师,今天来到这里给大家讲解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本课是通过丝绸之路这一历史事件,介绍了我国古代与周边国家及西域之间的文化交往,以及中国对外交流、贸易活动的积极意义。
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吧!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简述丝绸之路的概念及作用。
2)能够了解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3)能够阐述元代时期的海上贸易。
4)能够通过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感悟不同文明的重要性与价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概念及知识,包括丝绸之路的概念、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及西域之间的文化交往等。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问答、图片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等。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丝绸之路的地理、经济、文化交往特点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了解元代时期的海上贸易及多元文明的互动与交流。
三、教学内容1.丝绸之路的概念与作用1)丝绸之路是古代一条连接中国与西方地区的重要贸易道路。
自汉朝以来,中国通过这条贸易路线出口了大量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进口了大批稀缺的西域特产。
除商品贸易外,丝绸之路还有文化、宗教、科技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1)将中国的先进文化与技术带到了西方,促进了古代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使西方人了解到了中国的文化与艺术,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3)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与繁荣,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3.元代时期的海上贸易1)元代时期之后,海上贸易开始兴起,中国与海外各国之间的贸易也开始增加。
2)元代时期,中国的产品和技术开始通过海上贸易的方式扩散到东南亚、南亚、东非等地,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4.多元文明的互动与交流1)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仅是物质贸易,还是各种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本课内容安排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讲述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揭示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对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关于丝绸之路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强调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5.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遗迹和文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丝绸之路的魅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全球视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及它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逐渐增强。
在讲授本课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如对秦汉时期的地理、、经济等方面有所了解。
然而,对于丝绸之路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主要经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全球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具体经过和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图片等。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丝绸之路的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4.讲授法:教师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具体经过,引导学生了解其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5.案例分析:分析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张骞出使西域等。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丝绸之路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我将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两汉对西域管理的史实及其意义和作用。
(二)教材内容、教材地位本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4课,包含3个内容: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3、对西域的管理。
秦汉时期大一统促进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
张骞通西域和两汉对西域的管理影响深渊。
加之“一带一路”的提出,因此,本课的学习及、极具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一)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本节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学习效率不高,目标不明确。
(二)已掌握的知识和基础:学习了秦汉时期大一统的相关知识,但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等还是难以把握,所以需要教师作出适时、适当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史实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等史实及其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历史进程,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编演历史情景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危险组,用于开拓的进去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依据:张骞两次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史称“凿空”)2.丝绸之路(依据: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它两汉时期的重要商路,也是中外文明交流的渠道,起到发展经济、相互沟通、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有的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外交流史的重要地位。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原因、丝绸之路的开辟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塞》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新课学习张骞通西域教师:汉代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多媒体展示图片教师: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西汉初年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大月氏被匈奴驱赶,不断向中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教师:大月氏面对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不断向中原进攻对当时中原统治有很大的威胁,当时的皇帝怎么做的?学生:下诏招贤令教师:我大汉王朝,经历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
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为保境安民。
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现招募有胆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
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
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教师:结合文章找出重点内容?教师: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什么时期?学生:公元前138年教师: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教师: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
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成功者具备的素质: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学生:高度责任感,神圣使命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的坚贞不屈精神。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_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丝绸之路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历史再现(见课件)“丝绸之路”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
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呢?【讲授新课】第一篇章凿通丝路1.揭秘西域西域是指哪里?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大体的位置,记住玉门关和阳关的位置。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诗句当中,哪些与阳关、玉门关有关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再加以总结补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设计意图:联系语文以及地理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以及整合的能力,形成大的网络式知识体系。
【提出问题】(1)“西出阳关无故人”说明阳关以西的西域地区和阳关以东的西汉地区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出“无故人”的关系,隔阂的关系等。
(2)中原人为什么不到西域去呢?让学生想象一下西域是怎样的情景?2.凿空西域【提出问题】(1)观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路线、意义。
讨论:(1)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2)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张骞“是一个冒险家、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你是如何理解的?3.管理西域教师过渡: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西域何时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受哪个机构管辖?这个机构的职能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意义?(1)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经过与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版
(1)提出成绩:考虑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何异同?(2)了解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不同、商品不同和意义相反(3)引导先生了解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具体路线。
经过比较陆路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加深先生对知识的记忆。
3、重点讲授丝绸之路的意义。
(4)提出成绩:为甚么丝绸之路的开辟有着如此深远的意义?(5)侧重分析丝绸之路对于东西方经济文明交流的桥梁作用。
5、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6、张骞出使西域遇到的种种困难。
(9)经过播放视频,辅助先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10)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遇到哪些困难?
使先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培养先生观看视频学习的能力和提炼信息总结信息的能力。
7、张骞打败困难的缘由与表现的精神。8、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11)提出成绩:张骞能够打败重重困难的缘由是甚么?(12)提出成绩:表现着哪些精神?(13)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有甚么样的意义?
3、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4、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
(6) 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是甚么?(7)提出成绩: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究竟是甚么?(8)简单介绍大月氏与匈奴直接的血海深仇,并指点先生对“大月氏"进行注音。
带领先生简单回顾西汉建立之初的局面和对匈奴的政策,从而引导先生考虑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为主线,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的勇气和智慧。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画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并认识到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平等、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张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4.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分析丝绸之路所传递的文化和商品,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5.知识拓展:介绍丝绸之路在现代世界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地位的认识;7.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丝绸之路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张骞通西域,西汉王朝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会看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并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方法1、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2、教学:运用启发式、问题式、多媒体式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葡萄是我们都知道的水果,可是它最早什么时候,从哪里传入,又是怎么传入中原的?从而自然进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题。
(二)新课学习一.张骞通西域探究一:自主学习1. 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知识点一2. 展示学习成果3.教师引探:①西域在哪?②张骞为什么出使西域?4.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表格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张骞通西域第二次目的时间结果意义5. 展示小组学习成果,解决自学中的疑惑。
6. 活动一:故事会:结合地图学生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经过。
7. 设疑再探:教师出示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材料,并提出问题: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什么如此顺利?引发学生思考,联系以往知识,得出结论: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取得最后的胜利,匈奴西迁了。
8.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尽艰辛,终于成功,你如何评价张骞?意志坚强、不怕困难、威武不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
二.丝绸之路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点二2.活动二:穿越时光之旅---目的:攻克重点丝绸之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如果现在你是长安的一名富商,现在想去西域甚至欧洲做生意,你会从长安带去哪些东西到西域贩卖,又会带些什么回来?你的出行路线是怎么样的呢?小组活动要求:①设计长安到欧洲的路线图:(长安)--(河西走廊)--(西域/新疆)--(西亚)--(欧洲)②明确从长安去西域所带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计划从西域带什么土特产回来:______________④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学习成果展示:4. 教师演示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官方往来之路科技之路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宗教之路5. 总结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6. 海上丝绸之路:教师出示地图,演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沿岸-----印度半岛最南端和斯里兰卡三.对西域的管理1.自学成果展示,奠定基础(目的:完成对西域的管理内容)西汉的管理:①时间:②措施: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总管西域事务。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说课的内容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下面我从:教材地位及取舍、理念、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思路及流程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内容及地位《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理念20xx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普及历史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
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本课体现的理念是学会正确识读历史地图。
讲历史故事,学会看历史地图都是本课采用的一些方法。
本课教学中,落实理念最好的方面是,分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方法的充分利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有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知道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通过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6 教学设计
10、课堂小结(2分钟)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课堂小结,学生完成导学 案知识构建,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构建反馈进 行点评
设计意图:梳理本课主干知识形成知识体6 教学设计
11、当堂训练(3分钟)
教师将互动试卷发至学生平板,学生完成本 课当堂训练选择题并提交,错题学生进行讲 解更正,教师对学生成绩统计进行分析讲评
1 1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3 教学目标 4 教学模式
1 2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4 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 学案导学
当堂达标
课堂三要素
式教 学 模
1 3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3 教学目标 4 教学模式 5 教学方法
1 4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上承 “文景之治”(11课)和汉武帝的大一统 (12课),下启两汉的科技文化(15课)。
纵向分 析
0 5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0 6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2 学情分析
应对办法
学生需求
通过多种形式 的资源,以导
学生现状 学生们有一定知识 储备,但更多是人 物层面(张骞、汉 武帝)以及“一带 一路”时政的耳濡 目染。学生对本课 的丝绸之路到“一
4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内容要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对西域的管理。 (2)认知提示: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 之路开通的意义。
0 9
沟通中外文明丝绸之路说课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主要线路、交流内容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二、说学情本课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已经学习了历史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对世界历史感兴趣,对丝绸之路这一历史事件也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具备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历史事件的复杂关系和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释。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2)掌握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和交流内容;(3)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影响;(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历史文献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能够与同学进行讨论和合作。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增强国际视野。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2)掌握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和交流内容;(3)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1)理解丝绸之路的复杂关系和影响;(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历史文献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
五、说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合作学习和展示等。
通过讲授,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准备一张丝绸之路的地图,并将其展示在教室前方。
2.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例如问学生:“你们知道丝绸之路吗?它是什么?它有什么起源和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路线、作用以及对中外交流的深远影响。
从教材的地位来看,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对于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
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后续学习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其他内容奠定基础。
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文字叙述、地图、图片等资料,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和思考角度。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但对于丝绸之路这一较为抽象和复杂的历史概念,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通过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丝绸之路开辟的背景、路线和主要贸易物品。
掌握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史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演示、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结晶,增强民族自豪感。
体会丝绸之路所蕴含的和平、友好、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开放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和主要贸易物品。
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丝绸之路开辟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线路以及相关的经济、文化、科技交流。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交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丝绸之路的具体内容、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主要线路;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其在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中的地位和价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同时,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张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过程。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秀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自主预习】一、张骞出使西域1、汉初的西域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
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
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
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
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提问(1) 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3) 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4) 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外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往来,在我国古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教学起了示范作用。
同时,在近两年的中考中,丝绸之路已被纳入重要的考察范围之内。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识读《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介绍,使学生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用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同时,通过学习丝绸之路,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学情分析
该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而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历史充满好奇心,但由于地域及环境的限制使得我校的学生知识面窄。
同时,也是历史思维养成的阶段。
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知识面。
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法选择
(一)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2.亲历角色,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3.创设问题情景,拓宽教学空间。
(二)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PPT及实物展示葡萄、核桃、石榴及丝绸,并提问学生“老师手里拿的大家日常吃的东西,你们知道产自哪儿吗你们知道丝绸是哪个国家的吗为什么现在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穿上丝绸做的服装”通过实物展示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二)新授环节
通过一场梦之旅,设置三个梦的篇章:第一篇——梦回长安;第二篇——梦在路上;第三篇——梦回现实。
第一篇——梦回长安
梦中我们回到长安,发现大家围在一起看招贤令。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之不交故也.今贤人已与我共平定矣,而不与我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吾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引出去应聘的人就是张骞,从而展开第一部分的教学。
ppt展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两个问题:1.“西域”是指什么地区2.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及阅读书本概括知识的能力。
通过材料阅读更直观形象的概括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并通过PPT展示西域的大致位置及第一次出使的目的,再次加深学生的印象。
“张骞是谁他在出使西域的路程中又遇见了哪些磨难”对于这一环节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讲解。
使学生深入角色,体会张骞路途中的艰辛,学习张骞身上的优秀品质。
这时教师PPT出示一个表格,让学生自行完成表格的填写,培养学生阅读书本,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并提问学生“张骞通西域有何影响”引发学生思考,通过两则材料,师生共同探讨,找出答案,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西域又将归向何方”引出本课第三部分的知识点:对西域的管理。
通过ppt图片展示及班超的简单介绍对这一部分进行讲解。
并通过ppt展示秦朝和汉朝的疆域面积的图片对别,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我国地域面积的变化。
让学生明白今天的新疆开始正式隶属中央政权,成为我国不可风割的一部分。
第二篇——梦在路上
“场景转换,这一次,我们梦在路上,看到了一批批的商队,体验了异域风光,这条路就是丝绸之路”。
通过视频展示何为丝绸之路从而进入本部分的学习。
对于这部分的讲解主要通过两条路线,丝路诗歌,丝路名胜古迹,名族产物及东西方文化交流及看今朝丝路进行讲解。
学生结合书本,明确陆上丝绸之路的走向,并让学生用笔在草稿本上画一画陆上丝绸之路,加深印象。
让学生熟读路上丝绸之路路线图,教师通过ppt再次展示。
通过ppt丝路名胜古迹及诗歌展示,让学生体验异域风光,感受丝绸之路沿路景观。
ppt图片展示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图片感受这条路的繁华景象。
在这条路上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通过PPT图片展示东西方在经济文化上交流的具体体现,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上东方向西方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的进步、发展与繁荣。
西方向东方传入了佛教、伊斯兰教等,为后面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这一层面的分析,再结合材料得出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即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突破本课的难点。
第三篇——梦回现实
“回到现实社会,面对往昔繁荣的丝绸之路,我们该怎么办”从而引出一带一路,通过ppt视频展示,使学生了解到何为一带一路,并提问学生“根据视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发展‘一带一路’的战略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将丝绸之路与现实相结合,与中考接轨,从而升华知识点。
同时,通过学习这条由中国人开凿的丝绸之路,让学生再次直观地感受丝绸之路由古至今的重要作用,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华。
(三)板书设计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含义
2.第一次:时间、目的、结果
3.第二次:时间、目的、结果
4.意义:
(2)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西域都护府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3)丝绸之路
1.路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敦煌-新疆-西亚-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四)课后练习
PPT展示2016年宜宾历史中考题,再次回顾知识点,同时与中考接轨。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涉及到新的名词及古文解读,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时刻注意学生是否能跟上上课的节奏。
寄语与学生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