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理论谱系浅析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是指在本土环境中形成的与管理学相关的理论、观念、方法论的
体系。
其构建需要综合考虑中国特色、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和现实问题等因素,从而与西
方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不同的思想体系。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本主义思想的强调
中国管理学强调人本主义的思想,即由人为主体参与和建设组织,并在组织中创造实
践性的知识,以强化组织的协作、效率和效力。
这种思想注重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发挥,推
崇“以人为本”,追求优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管理。
二、整体观念的重视
中国管理学强调整体观念,把管理视为一种综合的系统思维,并将组织视为生态系统,根据环境的不同变化灵活调整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管理学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倡导创新和创造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同
时也尝试用“和谐”的方式协调和解决利益冲突。
四、政策能动性的强化
中国管理学注重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主动性和策略性,强调政策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重视政治因素对管理决策的影响。
五、民主化和市场化的呼声
中国管理学在不断把握人们需求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断强化市场化和民主化
意识,尝试寻求新的管理观念和实践。
总之,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本土环境进行体系化思考,适应中国国情
的实际需要,遵循人本主义,推崇创新创造,追求和谐与民主,坚持整体和政策性,从而
形成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充满活力的管理学体系。
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包括
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包括一、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起源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当时社会的治理和管理是处于萌芽阶段的。
在商代,尤其是周商时期,出现了“集权中央、分权地方”、“君臣、父子、兄弟”、“大夫士”的管理理念。
在《尚书》中也有关于政治制度和管理的理论,其中包括如何巩固和扩张统治、如何管理地方政权等方面的论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也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开始兴起,其中就包括了不少关于行政管理的理论。
比如孟子提出的“养民以治,保民以安,安民以乐,乐民以顺”,意味着政治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民众的幸福和顺从;荀子提出了“政必严其刑而远其耕,民必附而拥其业”,主张政府的治理应该以严厉的刑罚和清晰的制度为基础,所以政府要规范一切,节制一切,严惩一切违法行为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统一中国后,行政管理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汉朝颁布的诸多法律条文以及汉代官制的形成,为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儒家的思想也在汉朝大行其道,孔子提出的“仁政”、“礼治”等思想也成为了当时行政管理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隋唐以后,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与演变。
唐代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其中不乏对行政管理的相关理论的探讨。
尤其是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对当时的行政管理和地方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宋代王安石变法开创了新政,推进了当时政治制度的改革,诸多理论都为当时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元明清时期,行政管理的理论也得到了更为具体的表述。
比如明代的《政书》提出了清明廉洁的政府形象,同时也提出了政府在管理方面应该具备的一系列内容,包括如何依法治国、如何推行文明治理等等。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完善,同时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我国有着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治理国家、发展农桑、战争攻守、教化百姓、文化礼仪等文化典籍,以及探究天理、人性等哲学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的思想。
从教派、学派的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又主要体现在儒、兵、道、法四大家的文化当中。
一.儒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
论语中讲“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体现在管理思想上便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治人”。
在儒家的代表作《论语》中的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和为贵”的思想。
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
“和”就是和气、合作、和睦、和谐。
强调“和”就是强调对人际关系的调整。
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而在三要素中人和为上。
对于治国来讲,和能兴邦,只有建设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理顺公务员、人民和人民代表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一国安居乐业,国富民强。
2.“中庸”的思想。
中就是正,庸就是融合。
中庸讲得是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不是和稀泥。
任何矛盾都有两个对立面,但两个对立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
解决矛盾就是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中正确的东西提炼出来,并将其融合在一起,使事情得到一个较为圆满地解决方式。
3.“德治”的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意思是“统治者要以道德来治理政事、教化万民,就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固定的方位,群星都会环绕在他的周围”。
无论是什么团体,他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较团体成员更为高尚的道德水准,只有如此才能赢得下属的爱戴,其政令的实施也才能更加通畅。
4.“礼治”的思想。
儒家学说以“仁”为最高的思想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即所谓的“克己复礼以为仁”。
在具体做法上要求不同的人都要立足自己的角色说话,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也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各种相应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与条件的产物,都与当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既是对管理实践的反映、概括与总结,也是管理认识与理念的理论化、系统化与体系化。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同样如此。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进行必要的梳理、承启与阐释,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与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孕育了辉煌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
管理思想作为文化与实践的函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同样极为灿烂。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管子(公元前770~前476 年)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杰出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政绩卓着,。
《管子》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是战国中后期管子的学生们托老师之名写成的一部论集,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经济学、管理学巨着,也是世界上最早涉及并阐释管理理念及管理思想的着作,可谓管理之祖。
《管子》今本实存76 篇﹐分为8 类,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第一,天地为心的治理论。
管子提出,人君应以天地为楷模,以天地为心,无私无。
天道产生权,权产生法,以法治国;地德产生义,义产生礼,以德治人。
管子的治理论还衍生了宽猛相济、刚柔并举等管理理念。
自利的人性观。
管子认为,自利是人所共有的情节。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
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
但管子并未走向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不仅可以调和,甚至自利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善,既有自利之德,又有利人之德,唯其如此,才不至于有二心。
第二,民富与国富相统一,以民为本和与时变思想。
管子强调,国富不民富,民富才有国富,民富是国富的必要条件。
民富可以多收税,税收增加国家就会富裕。
国家要兴盛,一定要民富。
国富兵强,诸侯就服从国家的政令,藏富于民并不是以牺牲国富为条件。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总结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总结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集结和积累,它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实践经验。
这些传统管理思想继承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和管理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当代中国管理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注重以人为本。
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尊严。
儒家注重道德教化和个人修养,管理者应以德育为先,以身作则,要善于引导和教育员工,使员工能够在职业和道德上得到提高。
此外,道家思想更注重个人修炼,提倡无为而治,管理者应尽量减少干预和约束,给予员工更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其次,中国传统管理思想重视和谐发展。
中国古代理念中,强调和谐的思维模式,即天人合一、阴阳调和。
儒家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应该以天地之道为依据,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法家则更注重社会秩序和法律规则,强调权威和效率,但也强调“对治”即以德治人,不仅要依法办事,更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些思想引导人们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组织关系,通过和谐协同的方式推动组织的发展。
第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注重规范与治理。
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分权,追求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性,提出明确的权责和职能划分。
另外,儒家则更注重准则和规范,通过伦理教化来达到管理的目的。
儒家追求以仁德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文化,注重管理者的德才兼备,要求管理者以身作则,做到以德服人,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性来实现组织内部的治理。
第四,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兼顾效率和社会责任。
儒家和法家思想都强调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管理者应承担起对员工、对组织和对社会的责任。
儒家提倡以仁爱关怀员工,注重家庭道德和人情关系,强调管理者为员工谋求福祉。
法家则更注重规范和效率,在强调利己的同时,也关注组织和社会的利益。
这一理念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平衡的指导,既要关注组织效率,也要尊重员工的权益,并体现社会责任。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
管理的原则——情,利,法,理。
情——以情感人,它是以儒家的“性善论”为基础的, 即对待被管理者,采取以情动之的正面感化原则,以 及从“仁者爱人”的要求而提出的以“以人为本”的 管理原则。 利——以利驱人,利,这里主要指物质的利益,墨家 非常重视对“利”的追求,人们是在不断地追求利益 中的生存和发展,利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有效驱动力。 法——以法齐人,韩飞主张把法,术,势三者结合起 来,认为法和术是统治者的两大法宝。 理——以理服人,“礼”是做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礼的作用就是协调社会的各种关系,使众人各安其分, 达到和谐统一。
中西方差异
核心
管理方式
目标
本质
核心的差异
中国 西方 重视技术化的管理。 重视人的力量,认为 人是管理的核心。 会把管理的重点放在 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 中,民本思想一直占 高上。如泰罗的规范 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 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 一般管理理论等。
管理方式的差异
中国 十分重视“人”的作 用并强调要“知人善 任” 。 强调“士气”的重要 性。 讲究激励的艺术。 西方 把管理的核心放在对 “物”的管理上 。 人也视为物化的管理 对象 。 重视采用标准化的机 械管理方式 。
目标的差异
中国 强调协调各种组织、 群体间的关系 。 强调整体协同 。 西方 管理文化与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相结合 。 管理文化与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相结合 。
节俭
我国理财和治生,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 拙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法治
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 后来逐渐演变成一整套法制体系,包括田土 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 政管理法制,市场法制等等。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
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分析中国的管理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管理学研究已经遍及各个层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学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情况。
一、历史渊源中国的管理学源远流长,早在宋代就有了“经营”的概念和实践,明清时期更是形成了各种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
但是相对于西方,中国的管理学研究在长期的封闭环境下发展较为缓慢,直到改革开放才开始逐渐壮大。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管理学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管理学理论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形成了多学科、跨领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二、现状1. 理论体系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包括了一系列的理论支撑,例如: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创业管理等领域。
其理论的特点是应用性强、实践性强,贴近时代和社会需求。
2. 实践经验中国的管理实践同样也是丰富多样的,涵盖了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多个层面。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的管理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3. 重视创新中国的管理学界一直重视创新,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关注前沿理论思想和管理实践,推动管理创新和跨学科交叉。
三、未来1. 国际化未来中国的管理学将更加国际化,加强与海外学校和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管理学的国际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管理学研究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 借鉴西方理论现阶段,中国的管理学理论相对缺乏深度和广度,需要更多地借鉴西方的管理学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管理学理论体系。
3. 面向未来的研究中国管理学需要注重未来趋势和管理学新技术的应用,关注数字化、智能化、全球化趋势,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管理学研究品牌。
总之,中国的管理学理论体系目前虽已初具规模和特色,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挑战,需不断丰富理论研究,面向实践需求进行创新和调整,提高管理学理论的价值和实践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来源与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的来源与观点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大规模兴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体现在古代国家的社会治理、战争、生产经营等各个方面,反映在先秦诸学派的典籍和史书之中,并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陈出新和完善。总之,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来源以儒家为主,兼以道家、法家和诸子百家。
来源
主要典籍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易经
《易经》
姬昌
讲究“刚柔有应”、“阴阳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涵盖了天道、人道、地道,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变化的思想、辩证的思想等等。
儒家
《论语》、《中庸》、《孟子》、《荀子》、《大学》等
孔丘、出发,使用“德治教化、修身治国”的治国模式,通过“内仁外礼”和“执中求和”的社会组织方式,以求实现“大同世界”之社会理想。强调“为政以德”,崇尚“中庸之道”,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道家
《老子》、《庄子》等
李耳、庄周等
从“道法自然”出发的“无为而治”,崇尚“返璞归真”。采用“愚民”、“少扰民”之手段,以求实现“小国寡民”之社会理想。用系统、辩证的视角看待问题。
法家
《商君书》、《韩非子》等
商鞅、韩非等
从“因道全法”出发的“以法而治”,强调“不法古”、“不循今”。提倡“抱法、处势、用术”和“耕战政策”,以求实现“至安之世”之社会理想。
墨家
《墨子》等
墨翟
从“以天为法”出发,提倡“兼爱非攻”、“兼爱交利”之义政,依靠“尚贤”、“尚同”和“生财”、“固本”之社会组织方式,以求实现“天下一家”之社会理想。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管理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管理思想——读《中国管理思想史》有感内容摘要: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作为人类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历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而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内容中,不管是其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部分,都深深地打着传统儒家管理思想的烙印。
本文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讲起,论述了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以人为本,重视管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视长远的战略目标等思想对我国传统管理思想乃至今天的现代管理中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传统管理儒家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概述当代社会中,当问及管理学的有关问题时,人们往往都把习惯于把目光锁定在西方的众多人物如亚当·斯米,泰勒等而忽视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人类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的沿革来看,人类的管理思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渊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它从20世纪初泰罗开始已发展成为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在近代资本的条件下演变成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对现代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一种是渊源于华夏文化传统的中国管理思想,它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东方的智慧,并曾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
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近代没有能够和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相结合,以至今天一般人认为科学管理的观念和方法都来自西方1。
而事实上,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了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组织——部落和王国,而到了公元前约17世纪的商、周时代,就已经形成了组织严密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国家组织,出现了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
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有关管理国家、巩固政权、统帅军队、组织战争、治理经济、发展生产的各方面的经验和理论,其中就包含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思想。
经学者们研究发现,这些管理思想的长处往往正是西方管理中所欠缺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渊源。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总结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总结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管理领域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智慧。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总结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即人本管理、和谐共治和无为而治。
首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强调人本管理。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个体的发展和幸福。
在管理实践中,儒家思想倡导以德治人,注重领导者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与其依靠权威和规则来管理员工,儒家思想强调以身作则和感化教育,通过启发、引导和激励员工,实现他们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社会关系和亲情关系的重要性,在管理中倡导建立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网络。
其次,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追求和谐共治。
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了组织内外的和谐。
道家思想倡导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并以和谐为目标。
在管理上,道家思想强调领导者和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领导者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员工,尊重他们的思想和需求,以及善于为员工解决冲突和困扰。
此外,道家思想还强调组织与外界环境的和谐共存,倡导与利益相关方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实现共赢的局面。
最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这一思想表达了尊重自然规律、不操之过急的管理理念。
无为而治并不是不做事,而是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善于借势应变,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管理中,这一思想强调领导者应充分了解组织的现状和内外环境,审时度势,避免不必要的干预和操劳,而是通过自然的演变,引导组织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这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体现了对人和事物的尊重,强调谦逊和沉稳作为成功管理者的品质。
总之,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在人本管理、和谐共治和无为而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智慧。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方法正在兴起,但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以更人性化、和谐和理性的方式来管理组织,从而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逻辑脉络论略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逻辑脉络论略王光【摘要】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要孕育在哲学、道德及政治意识形态的体系之中。
古代思想家们从德性、能力、身份等级的角度思考管理主体合法性问题;从德治教化、法律规制、权术运用的角度探讨管理的有效性问题;从君、臣、民的角度考察管理对象问题。
由此,他们提出的各种不同治国方略,不仅展现了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脉络,而且表现出古代管理思想"人治"与"治人"高度结合的鲜明特征。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mangement in China is connected with philosophy,morality and political ideology.Ancient ideologists discoursed the question of legitimacy from three standpoints of peoplevirtue,capability and social grade.The efficiency involves ruled of virtue,ruled by law and power tactics.The objects of management include emperor,feudal bureaucrat and common people.They gave us a variety of strategic rules to show the logic of management,the character of the combination of ruled by man and rule of man.【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3)001【总页数】7页(P76-82)【关键词】传统管理;治国方略;民本;人治【作者】王光【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3-02人类的存续和发展无疑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分工与合作机制之上。
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
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是中国古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古代文化和历史传统中衍生出来的一套管理理论体系。
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政府管理和行政机构必须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治理。
因此,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是中国古代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了政府组织结构、管理原则、行政程序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历史渊源、主要内容和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渊源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渊源可溯及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为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诸侯国的政治实力不断壮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政府管理和行政机构必须进行深刻的改革,以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
孔子提出了“王道”、“仁政”等政治理念,强调政治道德和行政规范,为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基础。
中国的传统行政管理理论主要受儒家的影响。
在儒家的政治理论中,强调“仁政”、“君子之治”、“忠恕”等思想,强调了政府应该以仁义为本,并反对独断专行。
儒家的思想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影响了政府的管理与治理。
在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的官方思想,对政府的管理与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道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为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二、主要内容1. 政治哲学思想: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核心是政治哲学思想。
古代儒家强调的君政教和君子之治是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
君政教强调政府领导者的德行和道德素质,君子之治强调政府领导者的管理理念和治理能力。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2. 人伦思想: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理论强调人伦思想。
人伦思想主张以人为核心,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人际关系和人的利益。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理论谱系浅析
论进 行 比对 分析 , 合 中国国情与 文化特质 , 出 结 提 并创 建 了各具 特 色 的 “ 东方 管 理 理 论 ” 。其 中最 有代 表性 的是东方 管理学 “ 为 ” 三 理论 、 H 东方 管
理学 “ 事务学 派” 理论 和“ 中国式管理 ” 理论 , _ 3 J
、
传 统东方管理思想的学派划分
对于促 进 中国管 理理论 研究 的“ 土化 ” 程 , 本 进 引
导东方 管理理论 走 向世界 , 疑 具有 重 要 的指 示 无 作用 。
春秋 战 国 之 际诸 子 百 家 学术 争 鸣局 面 的 出 现 , 于 中国传统管 理理论 的形成 , 对 无疑 具有重 要
的意 义 。当时 , 对 东周 社 会转 型 所 带来 的管 理 针 失序 问题 , 多著 名思 想 家 从各 自立 场 与理 念 出 许 发 , 出了多 种学 说 , 学派 间相 互 辩诘 , 互 影 提 各 相
到学 界广泛 关注 。
国传 统管 理思想 的理论 流派 及其 实 践 特征 , 开 展
系统 梳理 和谱 系分 析 , 能进 一 步加 深 对 中 国传 才 统管 理思想 内涵 与 实质 的把握 , 东 方 管理 思 想 将
研究 导 向更 为深人 的领域 。
一
国 内不 少学者 以西方 现代 管理 学研究 范式为 依据 , 中国传统管 理思想 和实践 , 将 与西方 管统 的总称 , 古代 中 国社会 管理 实 践 的历 是
史 积淀和 经验总 结 。近 3 0年来 , 随 中国经济持 伴
续 快速发 展与全 球 一体 化趋 势 的加快 , 中 国传 以 统 管理理 论为代 表 的东 方 管理 思 想 , 日渐 显 出其 重要 价值 , 成为 当前管理理论 研究 的学术热 点 , 受
中华古典管理思想的理论体系
中华古典管理思想的理论体系中华古典管理思想的理论体系架构有这样一个特点:先秦时期复杂多元,各学派旗帜鲜明。
西汉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也从此划一时代,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干兼纳它派的理论体系。
下面,笔者以现代管理学为视角,循儒学主干的框架,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理论体系作概要性的分析和探究。
1.管理目标观目标管理是美国企业管理学s家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来的,它是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目标设计上独具特色。
道家个人管理的目标是“内圣外王”,社会管理的理想状态是“小国寡民”;墨家的社会管理目标是“三圣”时代;儒家的目标管理最具典型意义和现代价值,概言之,它力图通过“修己——安人”的过程,达到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大同”。
其中,“修己”与“安人”体现了个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个人管理逐步实现自律到自觉的飞跃:“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这样,就可以推己及人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
第一步“齐家”,对家庭及家庭成员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
第二步“治国”,国是家的扩大和延展。
国与家只不过是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上存在着不同,二者的管理原则并不存在实质性差别。
第三步“平天下”,在全世界的范围使大同的社会构想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
其中“安人”是贯穿修齐治平的一条红线。
修齐治平本身就是一个安定家人、安定他人、安定百姓的管理行为,而且也是管理者孜孜以求达到的目标和理想。
那么,怎么样才算达到“修己——安人”的理想状态呢?儒家的回答是: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中国智库 2008年7月17日]发布:三略观察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
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
许多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九章算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老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权变谋略和在管理过程中的境界、素质及管理原则的思想;《孙子兵法》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在人事、决策、环境、组织等方面的战略思想;《韩非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统御谋略思想;《论语》、《孟子》、《荀子》主要体现了管理者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谋略思想;《三国演义》主要体现了管理者的创造性管理思维;《红楼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以法治家的时效管理思想;而《九章算术》则是我国古代培训管理人员及供他们日常应用的手册,其中三分之二的题目可与财政或工程官员职能相对应,堪称两千年前世界管理数学之最。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
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
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人事、生产、市场、田制、货币、财赋、漕运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
这三部分管理思想还可细划为以下五个方面: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基本上就是沿此传承下来的。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关于人的行为规律。
孔武提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1]。
在管理中,要重视研究人的规律,要根据一定的规律去满足人的欲望,办事情才能符合客观实际。
举例分析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举例分析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种管理思想,一直到它影响我们现代社会的日常工作。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来自《周易》、《论语》、《孟子》、《墨子》、《道德经》等古代文献,这些对管理有深远影响的经典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管理,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中最重要的管理思想就是“以德为本”,也就是做事要有道德准则。
古人以“以权威治国”为施政服务之本,逐渐形成“德治”的治理模式,即“天下为公”的原则,以及“法治”的思想,意味着官员们的行为必须合乎他们的职业准则,服从法律法规的约束。
另一个重要的管理思想是劳动民众的本位性,任何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业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人们的自豪感可以通过劳动得到增强。
古人经常强调“以民为本”,在社会经济改革中,管理者要做到尊重劳动者,为老百姓谋福利,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此外,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还有“因材施教”的思想,古人云:“让有才之人布道,以平易教他人”。
通过合理分配管理任务,培养优秀的管理者,避免多头管理,这是它指导管理者的重要原则,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构建一支智慧和有效率的管理团队。
总之,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中国关于服务于民族发展,让人民安居乐业的智慧结晶,它以比较严肃的方式将德治、以民为本、因材施教等理念融入日常管理实践中。
它指导着管理者利用有效的管理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积极开发潜能,积极实施经济和社会改革。
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为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求得更大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理论谱系浅析2011年04月22日16:13 来源:作者: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8于凯【作者简介】于凯(1970-),男,山东章丘人,1989-1993年就读于鲁东大学,历史学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上海201620【内容提要】本文从共时性研究的角度,初步梳理了中国传统管理理论各学派理论演化逻辑及其内在关联,指出:传统中国管理思想体系本身,是一个由多种管理学派构成的“管理理论丛林”系统,各学派在管理目标、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谱系,各学派既各有特色,又具有相对共性,共同形成了东方管理理论的鲜明实践特征,在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实践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关键词】东方管理思想/理论谱系/德治/法治中图分类号:C93-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39(2010)05-0028-04“东方式管理”或“东方管理理论”,是对以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实践经验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文化及传统的总称,是古代中国社会管理实践的历史积淀和经验总结。
近30年来,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快,以中国传统管理理论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思想,日渐显出其重要价值,成为当前管理理论研究的学术热点,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国内不少学者以西方现代管理学研究范式为依据,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实践,与西方管理理论进行比对分析,结合中国国情与文化特质,提出并创建了各具特色的“东方管理理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东方管理学“三为”理论、[1]东方管理学“事务学派”理论[2]和“中国式管理”理论,[3]等等。
这些新理论的提出,从不同视角深入反思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智慧,揭示以中国传统管理理论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思想的“人本”特色及其现代启示,大大拓展了东方管理理论的研究门径,对于促进中国管理理论研究的“本土化”进程,引导东方管理理论走向世界,无疑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从国内总体研究状况看,通常是立足于西方管理学的分析框架,侧重于对儒家伦理为核心中国管理文化的整体分析,或是依照西方管理的分类原则,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进行一一对应的分类解读,而较少注意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本身的内容丰富性、学派差异及其实践特征等。
事实上,中国传统管理自有其独特的理论演化线索和实践路径,从其演变轨迹看,是一个由多种理论模式或学派构成的复杂系统,绝非仅有儒家学说一系;各学派间又有复杂关联及内在演化逻辑。
只有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理论流派及其实践特征,展开系统梳理和谱系分析,才能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内涵与实质的把握,将东方管理思想研究导向更为深入的领域。
一、传统东方管理思想的学派划分古代中国管理思想的萌芽期可以追溯到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之际,到春秋战国开始呈现多种理论分蘖的局面,后经历秦汉帝国治理实践的检验,逐渐趋于定型。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转型与思想分蘖的“轴心期”,春秋战国时期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是一个至为重要的节点。
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百家学术争鸣局面的出现,对于中国传统管理理论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时,针对东周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管理失序问题,许多著名思想家从各自立场与理念出发,提出了多种学说,各学派间相互辩诘,相互影响,呈现出复杂的理论共生局面,从而大大刺激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立场分化和理论融合。
学术界对诸子学派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代表性看法:一种是西汉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在《论六家要旨》中提出的“儒、墨、道德、法、名、阴阳”等“六家”说,[4]强调六家“皆务为治者也”,对诸家学说所反映的社会管理(“治”)功能进行解读,并深入分析诸家管理理论的优点与不足;另一种看法是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提出的“十家九流”说,他们将先秦诸子划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九大学派,强调诸子皆“出于王官”,[5]其实质也是将诸子学说视为国家治理理论的不同学派。
其中,司马氏父子的“六家”说,能较准确反映战国诸子学说的学派归属,可作为研究诸子管理思想学派划分的基本依据;而刘向父子“九流”说,更多是出于图书分类的考虑,未必是先秦诸子学派的本来面目。
[6]“六家”学说中,墨家强调“尚同”“尚贤”“兼爱”“非攻”,是起于下层民间的小生产者社会意识的反映;[7]阴阳家强调“四时之序”与“祥穖感应”,保留了太多的神权政治色彩;名家强调“刑名之数”和“名实之别”的逻辑分析。
三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但他们对中国管理思想发展的实际影响,却是有限的。
只有儒、法、道德三家,在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体部分。
儒、道、法三家学说,又可细分为不同的亚型。
其中,儒家学说创始自孔子,后“儒分为八”,其中最有代表性者,是以子思、孟子为核心的思孟学派(强调“心性”)和以荀子为首的荀子学派(强调“礼法”)。
道家思想据说创自老子,其后分划为以“黄老之学”为代表的“国家治理”学派和以庄子为代表的“自由精神”学派,由于庄子思想主要集中在个体认识论层面,其对社会管理活动的直接影响有限,因此在中国传统管理理论谱系中的“道家”,主要是指道家的“黄老之学”理论。
法家学说源于各国政治家的治国实践,代表人物有管仲、慎到(“贵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等,后由韩非集其大成,形成了“法、术、势”并重的“法家”治理理论。
[8]儒家管理思想强调“德治”与“仁政”,与西周礼乐制度下的王朝管理传统和政治理念有关,后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源泉,也是儒家学派“法先王”理念的基本依据。
法家管理思想强调“法治”与“事功”,与春秋后期以来王朝秩序解体(“礼崩乐坏”)后各诸侯国的秩序重建活动有关,各国变法运动所带来的管理模式变化,是其基本实践源泉。
道家理论原本即有“君人面南之术”传统,强调“柔弱胜刚强”,主张“无为而治”,带有对历史管理经验的抽象归纳之意味。
三家学说在流传过程中,又有复杂的交叉关系,如法家学派既与道家学说的黄老派有关(司马迁《史记》中将老子、申子、韩非等同传),又与儒家学说的荀子学派有关(韩非是荀子的学生)。
而儒家的荀子,既强调“礼治”、重视道德建设(儒家倾向),又主张“人性恶”,强调“法治”(法家倾向)。
而齐国的管子学派,在归属上是法家学派的一种,但其思想实质上,却既有务实“重法”的一面,也兼及注重“礼”与“教化”的儒家倾向。
二、传统东方管理思想的理论谱系传统中国管理思想体系本身是一个由各家理论学派构成的“管理理论丛林”系统,从共时性角度看,各家学说彼此互动,共同组成中国管理思想的理论谱系。
处于谱系中的不同管理学说,对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实践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说,莫过于以儒家思孟学派为代表的“道德管理型”理论和法家商鞅、韩非为代表的“事功管理型”理论。
两者在基本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是东方管理思想理论谱系中的两个极端类型。
以思孟学派为代表的儒家管理理论,在继承孔子学说的“礼”“仁”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发挥。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强调要遵守西周礼乐等级制度和“德治”管理模式(“周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强调“仁”的作用,注重管理者本身“君子”品格的养成。
而子思、孟子进而提出“仁心”“仁政”之说,强调管理者道德至上,仁义为本(“仁政”)。
他们从“人性善”的基本设想出发,注重管理者个体品格与道德因素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修身为治人、治国之本的观点。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
而修身之道,则在于“返身而诚”。
通过加强自身道德修炼(孟子所谓“四端”说),再由此推己及人,力行“仁政”,即可获得天下归心。
这就是所谓“王道”理论。
“王道”理论的基本特点是,强调以“仁”“义”等核心概念和“道德至上”的“仁政”管理思路,要求管理者通过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排除贪欲之念,净化人生境界,通过“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来达成管理目标。
从中国传统管理理论谱系的共时性分析来看,前者为中国式管理的“弱表现形式”,后者则为中国式管理的“强表现形式”。
介于两种基本范式之间的是包括儒、道学说的各个分支系统,以及法、墨、名刑、阴阳等诸子流派在内的各类“中间型”理论。
其中,道家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思想,可视为对传统中国管理理念的形而上反思与抽象表达。
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荀学,主张“隆礼重法”,强调礼法结合,则可视为上述两种谱系的“理论融合型”学说。
齐地管子学派的经验论管理思想,同样兼用儒术(“礼”与道德教化)和“法”术(加强制度建设,强调法治化管理),可视为上述两种谱系的“经验折中”类型。
以《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为代表的所谓“杂家”系统,则大致代表了古代中国轴心时代末期(战国末到西汉早期)的历史背景下,试图杂糅诸家学说,对中国古代“治道”体系进行理论重构的某种尝试。
此外,中国古代发达的兵学传统也是东方管理思想的重要实践来源之一。
按《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古代兵家大致可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和“兵技巧”四种,其中,兵权谋和兵形势以讨论军事指挥艺术和战略战术为主,而兵阴阳和兵技巧属于古代军事技术层面。
[10]13-15兵学传统对中国古代管理理论的影响,当以前两者为主,特别是在组织管理与管理决策及管理谋略选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但鉴于兵学传统对中国古代管理理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管理经验借鉴及技术实践层面,于理论谱系关系不大,限于篇幅,此处暂不详论。
三、传统东方管理思想的实践特征及其价值取向从中国古代管理实践看,儒、法两种管理范式主要集中在国家治理领域,而非企业管理方面。
其中,儒家思想与西周时期的“德治”管理模式密切相关;而法家思想则主要与战国至秦时期的“法治”传统有关。
前者强调道德教化,主张利用血缘亲族关系,来实践其管理目标;后者则主张利用“法治”手段,强调国家对社会的垂直管理。
前者在人际关系整合方面具有突出表现;后者在事功目标的达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但两者弊端也是明显的,前者容易导致道德空谈的流弊;而后者则易出现“不修仁义”,造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流弊。
从此种意义来说,西周社会最终出现礼崩乐坏和王朝秩序分崩离析的局面,与前一种管理模式的流弊有关;而秦始皇确立的帝国统治“二世而亡”,则与其过分迷信法家专制的技术主义管理模式,片面强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做法有关。
由于以上两种管理范式优缺点的集中暴露,汉代出现了对两种范式的重新整合。
在西汉国家治理实践中,派生出了两种新的管理模式。
一种是以西汉初“黄老之术”为代表的“无为”管理模式,强调与民休息,要求领导者力戒刻意作为,强调下层积极性的有效发挥,这在西汉前期王朝统治者权威处于弱势、社会关系复杂的情形下,显得较为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