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做自己的中医大夫 教你快速学把脉

合集下载

切脉的正确手法

切脉的正确手法

切脉的正确手法
切脉,又称诊脉、摸脉或把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和分析脉象的变化,医生可以了解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状态和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对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势等作出判断。

然而,要准确地把握脉象,需要掌握正确的切脉手法。

以下就是关于切脉的正确手法的介绍。

1. 选择合适的环境和时间:切脉应在安静、温暖的环境中进行,避免病人在饭后、剧烈运动后或者情绪激动时进行切脉。

2. 调整姿势:医生应坐在病人的正前方,两脚平放,双肩放松,保持稳定而舒适的坐姿。

病人则应取舒适的位置,一般为端坐或者侧卧。

3. 手指位置:医生用中指、食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轻轻放在病人的桡动脉上,中指定关(手腕横纹中央),食指定寸(腕关节上方一寸处),无名指定尺(腕关节下方一寸处)。

4. 感受脉象:医生的手指应与脉搏接触,但不要用力按压,以免影响脉搏的跳动。

同时,医生要保持内心平静,全神贯注于脉象的感觉。

5. 切脉顺序:通常先从寸部开始,然后到关部,最后到尺部,按照“浮、中、沉”三层力度去感受脉象。

6. 分析脉象:通过对脉象的频率、强度、节律、长度等特征的观察,结合病人的其他症状,医生可以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

以上就是切脉的正确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切脉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准确把握。

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又称切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情况,医者可以获取患者身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信息,从而判断病情。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口诀是入门的关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一、脉象要素脉象要素包括位、数、形、势四个方面。

“位”指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

浮脉位浅,轻取即得;沉脉位深,重按始得。

“数”指脉搏的频率。

快为数脉,一息五六至;慢为迟脉,一息三至。

“形”指脉搏的形状。

如洪脉宽大,状如洪水;细脉如线,细小而软。

“势”指脉搏的力量和趋势。

实脉有力,应指充实;虚脉无力,按之空虚。

二、常见脉象口诀1、浮脉浮脉轻取即可得,外感风邪表证多。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是表虚。

2、沉脉沉脉重按始应指,里证常见此脉形。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里虚寒。

3、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阴盛气血寒。

4、数脉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阳盛或虚劳。

5、洪脉洪脉来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热盛阳明气分证,脉洪有力为真实。

6、细脉细脉如线应指显,气血两虚多常见。

7、滑脉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痰食实热多常见,妇女妊娠亦可见。

8、涩脉涩脉细迟往来难,短且散止又复还。

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亦相干。

9、弦脉弦脉端直似琴弦,肝经病主痛与寒。

10、濡脉濡脉浮细软而棉,气血不足湿邪缠。

11、促脉促脉数而时一止,阳盛实热阴血瘀。

12、结脉结脉缓而时一止,阴盛气结寒痰瘀。

13、代脉代脉动而中止时,良久方还元气亏。

三、脉象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势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数脉多主热证,迟脉多主寒证;实脉多主实证,虚脉多主虚证。

但脉象的诊断并非单一依靠某一种脉象,而是需要综合多种脉象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进行全面分析。

有时,同一疾病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脉象,或者不同的疾病可能会出现相同的脉象。

因此,中医把脉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致的观察。

切脉的基本操作

切脉的基本操作

切脉的基本操作切脉,是指通过触摸患者脉搏的方式,以了解患者体内血液循环状况、快速判断病情和做出诊断。

切脉是传统中医诊疗中最为基本的技能之一,同时也是西医临床诊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切脉的基本操作,大家可以参考并学习。

一、前后准备1.握描手法。

描手的方式有“揉描法”和“擦描法”两种,建议初学者使用前者。

描手时应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指腹在桡动脉上轻轻描摩,调整自己的指压以达到最佳状态。

2.环境准备。

确保环境安静,患者自然舒适,需要用到温水时不要太热,也不能太凉。

二、切脉具体步骤1.选择正确的脉搏。

中医学认为,掌上三阴脉和掌上三阳脉与五脏六腑有密切关系,大家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脉搏。

2.定位。

将手腕朝上,将三个手指放在掌面上,手指对齐无名指尾指处,再将手指向前移动至桡动脉处。

3.确定节律。

用手指轻轻按压桡动脉,感觉到患者的脉搏跳动,开始观察脉搏的数量、硬度、跳动速率和节律。

4.判断脉质。

根据观察到的脉搏与正常脉搏的变化来判断脉质。

中医学分为滑脉、沉脉、弦脉、散脉、细脉、濡脉、洪脉、结代脉等多个类型。

5.诊断病情。

根据切脉的结果,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化验等,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三、注意事项1.根据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患者及病人体质,应采取不同的切脉方法。

2.在切脉前一定要注意洗手,并消毒刀具和仪器,以避免交叉感染。

3.切脉应轻柔、平稳、有节奏感,应防止手指尖过压。

4.深化对脉搏的感知,需要不断训练细致的触觉及掌握科学的操作技巧。

切脉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实践起来却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初学者应结合理论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使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和提示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那可是咱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啊!它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其中把脉就是那个“切”字里的关键一环。

今天,就让我这个“老中医”来给你传授几个把脉的小秘诀,让你也能在朋友聚会上露一手,展现你的“脉学高手”本色!首先得说说“望”——就是看。

你看这脉搏,有跳有停,就像小鼓点一样,咚咚咚地敲着节奏。

有的像山泉般细密,有的却像大海波涛汹涌。

记住啊,每个人的脉搏都不一样,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指纹一样独特。

接下来是“闻”——就是听。

你听听这心跳声,是不是有种悠扬的旋律?有时候,它像是山谷里的回音,让人忍不住想跟着一起摇摆;有时候,又像是远处传来的笛声,悠长而神秘。

再来说说“问”——就是聊。

你得问问人家最近是不是有啥心事,比如工作压力大不大、生活压力重不重。

因为中医说,“气”这东西,有时候藏在心底不轻易露出来。

最后当然是“切”——就是摸脉了。

你得轻轻地、慢慢地摸,感受一下脉搏的节奏和强弱。

记住啊,别急,慢慢来,就像品一杯好茶那样细细品味。

现在,我来给你举个例子。

比如说,有个朋友最近总是觉得胸闷,可能是心脏出了点问题。

你给他把脉,发现脉搏跳动得很有规律,而且力度适中。

这时候,你就可以根据中医的理论来判断,他的心脏应该是没问题的,可能是其他器官出了问题。

再比如,有个朋友最近老是失眠,可能是肝火旺盛。

你把脉的时候,发现脉搏跳得快而有力,就像是在黑夜中划过一道闪电。

这时候,你就得提醒他,得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少熬夜,多运动,才能让身体好起来。

当然啦,这些只是一些基本的例子。

真正的把脉经验,是需要在实践中慢慢积累的。

所以啊,下次你再遇到朋友不舒服的时候,不妨试试自己动手把把脉,说不定你就能成为他们的“救星”呢!好啦,今天就先讲到这里吧。

记得哦,中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想真正掌握它,还得花不少功夫去学习和实践。

但只要你有心,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脉学高手”!。

教你十分钟学号脉

教你十分钟学号脉

教你十分鐘學號脈在臨床中,基本上來個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診桌上讓中醫大夫號脈,但辯脈是很複雜的,脈學共有27種,但作為非專業人員,掌握以下10種現象就足夠了,也比較容易理解。

人體的五臟,就是說,左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心、肝、腎, 右手的寸、關、尺對應人體的肺、脾,命門從這個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號脈時左手寸脈能摸到代表心脈正常摸不到說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氣的現象左手關脈正常為不強不弱太強說明肝氣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類的病左手尺脈太弱頭上不是頭暈就頭痛或頭腦不清醒,有時我分不清就說患者頭有問題。

右手寸脈太弱為肺虛一般有咳嗽現象太強也不行。

右手關脈太弱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類太強左手關脈弱的話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脈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點心得,希望為大家指點方向,請深資中醫,老中醫們不要把我批評的體完無膚。

戲說脈診告訴你一個秘密,教你輕輕鬆松學中醫,自自在在學脈診,也許,你從這裡起步,開始了你的學習中醫的生涯,成為一名上好的中醫大夫。

一個好的中醫大夫就是一座醫院,帶著三個手指頭可以走遍天下,這是西醫永遠也做不到的。

閒話少敘,書回正傳:學習脈診首先從實用脈診開始,從習以為常入門。

實用脈診分:大小,快慢,硬軟,浮沉,勻亂。

10種,有人要問了,書上有幾十種,你的才10種,有否搞錯?錯不了!這是脈學和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點東西,寫出來供大家欣賞多了繁瑣,少了不夠,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脈大小。

主管察氣。

脈大氣旺,脈小氣虛。

(看,多簡便呀!)2、脈快慢。

主管察精,脈快精虛,脈慢精足。

(現在脈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軍人,運動員了。

)3、脈硬軟。

主管察火,脈硬火多,脈軟火少。

(太簡便了吧?)4、脈浮沉。

主管表裡。

(亦可說陰陽)脈浮表症,脈沉裡症。

(一目了然,簡單得不可思義呀!)5、脈勻亂。

主管察安危。

脈勻則生命及心臟平安,脈亂則生命及心臟危險。

(太直觀了!)例如:肝硬化的脈,是快、小、硬、沉,(兩關獨居中)。

中医切脉技巧

中医切脉技巧

中医切脉技巧切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工具。

切脉技巧包括按脉部位、观脉面色、判断脉象特征、掌握脉象阴阳、察看脉质等方面。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中医切脉技巧。

一、按脉部位按脉部位是切脉的第一步,切脉的部位很多,不同的部位可以反映出身体不同的情况。

在实际操作中,按照脉经、脏腑、经络、经脉等规律按摩,一般应按两侧对比触诊。

1、少阳脉:在颅后大筋穴与督脉交会处,约在耳后1寸处。

2、太阳脉:在颈外动脉筋突之下,约在颈前2寸处。

3、阳明脉:在截骨穴旁,肘前骨内侧端上方一横指处。

4、厥阴脉:在腕掌侧桡侧一寸处,即尺桡亭穴。

5、少阴脉:在腕掌侧中轴线上,尺骨下端向纹足迹的旁发际纹线的一点处。

6、心包脉:在腕掌侧,大指根部,近掌腕横纹正下方,约在腕横纹下1寸处。

7、督脉: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以下,循脊柱向下,至尾骨与肛门之间。

二、观脉面色观察脉面色可以为后续判断脉象阴阳、脉质等提供诊断依据。

1、发紫或发红:发紫或发红的脉面色一般表示气滞、血瘀等证候。

3、青色或苍白色:青色或苍白色的脉面色一般表示虚证。

三、判断脉象特征判断脉象特征是切脉的核心环节,它包括了脉象的弦、涩、滑、数、浮、沉、缓、急、长、短等特征。

1、弦脉:脉象透出的是一种无法伸展的细胱。

2、涩脉:脉搏之间有类似颤动的阻碍感。

3、滑脉:指脉络充满、弹性十足,需要按照细腻、柔和。

4、数脉:脉搏计数不齐。

5、浮脉:脉象高于正常,其气实则属实浮,其气虚则属虚浮。

6、沉脉:脉象低于正常,为阴虚或阳盛所致。

7、缓脉:脉搏节律缓慢、弱降。

8、急脉:脉搏节律紧促、有力。

9、长脉:脉搏节律较缓、有节律的延长。

四、掌握脉象阴阳掌握脉象阴阳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可以反映出机体阴阳虚实的状态。

1、阳脉:脉象强盛有力,属阳证。

2、阴脉:脉象轻弱缓慢,属阴证。

3、阴阳并见:阴阳并见,有时见阳凉、阴热、阴盛阳衰、阴虚阳实等相反的情况。

五、察看脉质脉质是指脉象的整体状态,包括了脉象的强弱、紧张度、节律、速度等。

切脉新技巧

切脉新技巧

人体受六淫、七情、外邪、内患影响,身体状态失去平衡,都会从舌质、舌苔、神色、脉象上表现出来。

1、切头部脉新位置;一般切脉按寸、关、尺定位,本人临床诊脉发现,除此位置外,发现头部病诊脉位置,在寸脉前,大拇指掌骨下小头高起处(大多角骨上)。

此处脉专诊查头疼、头晕、头胀、咽部肿痛等证候。

此处脉出现,主要表现浮、滑、弦、紧、数等;如头晕,指下便有绿豆大小,浮而光滑之感觉,弦紧为头痛。

2、切脉部位是缩小的人体:它是头朝下,脚朝上,面向内,头向大拇指掌骨下弯曲,躺在切脉位置上,和耳穴图相同,是个倒人形,切脉时按其走行,能诊查全身疾病。

3、切高血压脉位置:高血压中医称为肝阳上亢;诊脉在右寸部肺脉上;因肺朝百脉,诊查以浮、弦有力为高血压,脉微、细小无力为低血压,不大不小脉象平和为正常。

根据患者脉象力量大小的程度来分辨血压高低数字,省时省力,要经常练习,靠手功技巧。

4、诊查肿瘤脉:肿瘤中医称为瘕、积、聚;癌为岩,表示坚硬如岩石,固定不移。

诊查此脉时,初起脉小而光滑流利,表示气血凝聚,肿瘤正在逐渐形成,其它部位脉,无变小之感觉;中期肿瘤部位脉弦滑逐渐增大,其它部位相对缩小,而晚期脉,滑紧弦大而有力,如切绞索,有一种坚实有力而大的感觉,而其它部位脉象十分微弱,这是邪盛正虚,气血供养肿瘤,肿瘤转移扩散的象征。

5、诊查孕脉:妇女气血和平,脉象有力,舌质舌苔正常,关部出现光滑流利脉,而身无它证,月事又不来,是为怀孕,怀孕后精血凝聚成胎,一般足月便能查出。

6、诊查男、女脉:男子主气,女子主血,左脉主气,右脉主血;左手脉大为男,右手脉大为女,这是主气和主血的关系。

但切脉时,必须把孕脉和病脉区分开,胎位必须正,在腹中线上,如果孕妇无病、胎位正,切脉就比较准确。

结合查腹验胎法:一般是男子如釜,女子如箕。

就是说:怀男胎时婴儿与其母位置是面对面,臂部凸起,孕妇腹部如锅底一样是圆的。

怀女胎位置相反,面朝上朝外,双腿屈曲向上,孕妇的腹部如簸箕是平的。

教你如何简单快速学脉诊

教你如何简单快速学脉诊

教你如何简单快速学脉诊1、定位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图片发自简书App2、如何辨气虚或血虚看《王雨三治病法轨》,左三部之心肝肾属血,为阴;右三部肺脾命门属气,为阳。

闲来无事,可给自己切脉,辨下自己的气血如何。

如左手脉比右手脉弱或微,那多是血比气要虚。

或说有阴血亏虚。

3、脉之入门脉诊先学习会区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

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

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

例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4、切脉粗浅实践理论切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

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左手尺脉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右手尺脉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右手尺脉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

中医必学的脉诊基础,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中医必学的脉诊基础,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中医必学的脉诊基础,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

中医望闻问切,切脉诊病,由来已久。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脉象是什么?十分钟学会号脉号脉方法详解切脉时有什么讲究?正常的脉象是怎样的呢?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

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

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

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

1)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

2)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3)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4)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

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评论:学号脉是要有天分的,再不吹十分钟就学会,有些人一辈子未必会,学中医需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中知人事,"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是唯大医。

最可悲的是还有61个人点赞!中医已经变成一种玄幻魔法。

搞笑!作者神人也!我家四代研习中医,皆经四五十年实践摸索,仍觉“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您老人家教人“十分钟学会诊脉”,那您是几分钟就会啦?顺便提醒大师一句:配的诊脉图就错了。

您不脸红?佩服!中医是不是让这些“推行者”给黑了的?!能说说图怎么错了吗第一张图你看看切的体位还有这样的?左手诊右脉,右手诊左脉。

赞同你说法,你也可以发给大家学习写的挺好的,总结了大的方向与原则,大道至简。

各怀绝技的大家们,咱们都能如作者般多做总结,少相互抨击,我相信中医会大放光彩的10分鐘學會號脈?請你謙虛點,注意用辭,我臨床四十餘年,至今對中華脈學還有疑惑不解之處……十分钟学会号脉是可能的,但是,要想学会脉诊中的切脉和候脉,没有三五年的修行,是不好办的!这样的文章不错啊多发点,主要也的有点悟性了,我只是喜欢学习。

中医脉诊五部曲 教你如何来切脉

中医脉诊五部曲 教你如何来切脉

中医脉诊五部曲教你如何来切脉中医看病势必会有把脉,很多人觉得把脉很神奇,在那按按就能看出疾病来,其实这自有一套中医的理论在里面,下面中医专家就教你如何把脉。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

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1.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

2.切脉的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切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医生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按的方法体会。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外行人总觉得把脉很神奇,学习者又总觉得脉诊难学。

难度的的确确是有,因为指下感觉要敏感与精准,才能结合脉诊理论做出相应诊断。

首先,用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并拢,在被号脉者手掌大鱼际下方寻找脉搏。

三指并拢、依次对应寸(无名指)、关(中指)、尺。

注意,虚弱者以及女性尺脉一般较弱或者没有。

掌握上面这个号脉基本知识后、便可以进行号脉了。

1.浮脉,如水中浮木。

所谓浮脉,就是指尖在皮肤一层就能摸到患者脉搏跳动。

一般见于感冒期间、亢奋疾病、以及身体偏瘦人群。

2.沉脉(水中沉石)在皮这一层按不到脉,按到肉也感受不到什么跳动,而用力按,按到底部,才能按到脉博。

这在中医来看属于里实证或者里虚证,病的程度较为严重一些。

3.迟脉(跳的慢)医生自己呼吸一下,能感受到病人脉博跳三到四次。

古人云此为一息三至。

可见于里虚寒、阳气弱、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黄疸、神经官能症、疼痛等。

一般心率在每分钟60以下。

4.数(shuò)脉(跳的快)医生呼吸一次,能摸到患者6次以上的跳动。

一般见于热性、亢奋性疾病,但也可见于虚弱性疾病。

结合兼见脉,可有“越快越热”、“越快越虚”、“越快越寒”等。

5.虚脉脉跳的没劲儿,应指无力,稍一重按似乎能给按没了。

一般主虚弱疾病、恶性疾病。

6.实脉脉博跳动有力,可见于病邪强但正气亦足,正气能与病邪斗争的情形。

7.长脉脉博过长,三个手指覆盖寸关尺后,仍然不能覆盖整个脉博。

说明脉道过于臃实,主肝阳上亢、阳盛内热、癫痫、疝气、肝病等。

8.短脉脉博太短。

如长不及寸、尺只有关部略微充盈,可见气郁、气伤。

若脉博可见寸、尺,不见关部,乃阴阳诀离,多见于死证,有人将此脉与短脉相区别。

有“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必死矣。

故关不诊短”短脉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9.简化歌诀:无力为虚,有力为实。

中医切脉方法

中医切脉方法

中医切脉方法左手右手寸口——心寸口——肺闭上——肝闭上——脾尺中——肾尺中——命门(右肾)左手脉象心脉: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

肝脉:正常不弱不强,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说明大多有胃炎之类的病。

尺脉: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是头痛或头脑不清楚,有时分不清楚就是有痛病。

右手脉象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虚,有便溏腹痛问题。

右手尺脉:太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脉大小:主管察气。

脉大气望,脉小气虚。

2、脉快慢:主管察精。

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3、脉硬软:主管察火。

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4、脉浮沉: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1、补气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太子参:补气生津。

党参:益气,生津,养血。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大枣:补充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白扁豆:健脾,化湿,消暑。

黄芪(qi):补气生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

2、补阳药鹿茸: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巴戟(qi)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仙茅:温肾壮阳,强筋骨,祛寒湿。

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

益智仁:暖身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tuo)。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菟丝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补肝肾,强筋骨,补血安胎,疗伤续折。

蛤(ge)蚧: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嗽。

冬虫夏草: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

紫河车:温肾补精,益气养血。

淫羊藿: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切脉:做自己的中医大夫教你快速学把脉

切脉:做自己的中医大夫教你快速学把脉

切脉:做自己的中医大夫教你快速学把脉切脉:做自己的中医大夫教你快速学把脉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的原理: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

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

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

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切脉的时间和要求:切脉的最好时间段是清晨起床后,最能反映脉的真实情况。

切脉时应注意安静的环境,如患者刚经过剧烈的活动,应先让休息片刻,然后诊脉。

每次诊脉时间,不应少于一分钟。

切脉的位置: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左侧寸、关、尺分别反映心、肝、肾的生理病理状况,右侧反映肺、脾、肾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

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

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

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脉象的生理影响因素:气候温度对脉搏有影响,外界温度升高,脉搏跳动加快。

反之,则减慢。

生理情况差异:老人气血较弱,脉象偏细小,小儿脉搏跳动的速度较成人快。

妇女妊娠期脉滑。

月经期脉偏弦。

迟脉:脉搏缓慢,呼吸一次期间脉搏跳动2-3次(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数脉:脉搏急促,呼吸一次间跳动5-6次(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指南〗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史悠久,疗效显著。

把脉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有着千百年的历史。

对于初学者来说,把脉入门却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大家分享一些把脉入门的必背口诀,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艺。

一、1.1 了解脏腑功能,掌握经络走向在学习把脉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中医的脏腑功能和经络走向。

脏腑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器官。

经络则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

了解这些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脏腑功能的相互联系和经络的运行规律,为把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1.2 掌握脉象特征,辨别虚实寒热脉象是中医诊断的关键。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在学习把脉时,我们需要掌握各种脉象的特征,以便辨别虚实寒热。

例如:弦脉:紧绷而有力,多见于肝胆气郁。

滑脉:脉象流畅,多见于脾胃湿热。

涩脉:脉象滞涩,多见于血瘀证候。

濡脉:脉象湿润,多见于阳虚湿盛。

散脉:脉象散乱无根,多见于气虚血弱。

三、2.1 三指按脉,轻触重压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用三个手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压患者的寸口、关口、尺口,以获取准确的脉象信息。

按压时要轻触重压,避免用力过大或过小。

要注意手指的温度和力度,保持手部温暖,使患者感到舒适。

四、2.2 循经取穴,观察反应在把脉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结合经络走向和穴位位置,进行循经取穴。

通过触摸相应的穴位,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太冲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穴,多用于治疗头痛、失眠等症状。

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一椎体下方凹陷处,多用于治疗颈肩痛、感冒等症状。

神阙穴:位于胸骨下端凹陷处,多用于治疗心悸、气短等症状。

五、2.3 结合病史,综合判断把脉不仅要依靠脉象特征,还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在把脉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和伴随症状。

要全面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表现,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

老中医手把手教你把脉,最全的入门脉诊知识,内附详细图解,收藏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现在很多人都不信“脉诊”,在初学者的眼里,脉只不过是一小段血管,只能说明心脏的搏动,所谓的脉,只不过故作神秘罢了。

但相信中医脉法的人却不以为然,既然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真是没有作用,也不会流传至今。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承前启后的确立了中医脉诊的方法。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完善中医的诊法,形成了大量有关诊法的典籍,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宋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代的《濒湖脉学》、清代的《望诊遵经》等,累积存世的脉诊著作有近百种之多。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在这里要说的是,脉诊不好掌握,是比较难学的。

当然,学会了,你也成了半个中医。

作为中医特色诊法之一的脉诊,其实并没有大众所认为的那般“神乎其技”。

有人说摸脉那么专业,自己很难学会,其实不然,给自己摸脉并不难学。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端正坐好,将一侧手臂手心向上平放在桌面上,可以在手腕下面垫一个小小的枕头,这样脉搏会更加清晰容易摸脉。

然后,用另外一侧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轻轻放到该手腕上,如果没有感受到脉搏,可以多换几个位置稍加寻找自己的脉搏,如果反复多次都摸不到脉搏,最好去医院请医生就诊。

最后,摸到脉搏后最重要的就是记录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所以每次摸脉的时间不能少于一分钟,同时还要感受脉搏跳动是否规律、脉搏的强弱情况,两边的手腕都要进行摸脉,可以作为一个对比。

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学了很多年,依然不会把脉?不做检查,不化验,只需摸摸脉,就能知道你的身体有啥问题,还能辨证开方。

是不是很神奇,也很神秘?说起中医把脉,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

可是,书看了不少,课也听了很多,总感觉没有入门,把脉真的很难学吗?今天,梅妃就教大家一个简单的3步脉诊法,让没有基础的人也能快速入门把脉。

但在此之前,我们先得搞清楚脉诊的意义是什么?拍个片子就能看清楚,中医为什么还要把脉?很多人说:现在检测技术这么发达,抽个血、做个B超、照一下CT,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为啥还要通过把脉来诊断呢?事实上,中医把脉,绝不是和西医的B超、CT机进行PK,看看谁的诊断更准确?中医把脉的意义主要有两个:一、把脉是为了“发现未病”中医常说,上医治未病。

什么是未病?就是还没有发生,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病症!或者说是已经发生了功能性的障碍,还没有器质性改变的病症。

这样的病症,西医的仪器是检查不出来的。

比如有的女孩子宫寒、痛经,每个月那几天痛得起不来床,可去医院却查不出什么。

明明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却说没事儿。

这时候,就需要中医把脉或者望诊为你预警,让你知道自己的身体哪块薄弱,应该怎样调养?二、把脉是为了指导辨证、治疗曾经有一句话很流行:不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把脉也一样,不以治病为目的把脉,也和耍流氓差不多。

我们都知道,中医辨证,要辨寒热、辨表里、辨阴阳,还要看气血、津液,只有辨清楚了这些,才能对症开方。

而这些病机、病因,仅靠仪器和化验,是看不到的,还得通过把脉、望诊才能掌握。

找对方法,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零基础小白也能轻松入门把脉了解了脉诊的意义,接下来,我们来说说3步诊脉法!哪3步呢?•一摸,定脉位脉分寸、关、尺。

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阳),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肾(阴),这些大家应该都知道。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如何快速又精准地锁定“寸关尺”的位置?这里有一个秘诀:高骨定关。

新手学习中医把脉,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

新手学习中医把脉,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

新手学习中医把脉,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把脉,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医生将手指按在病人的动脉上,感受动脉搏动的深浅、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等,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要想学习把脉,需要掌握好最基本的指法,调整好呼吸,注意切脉时间。

>>>一、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二、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有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具体指法见医生指法常用具体指法(1)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2)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切脉)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了解基础知识:学习脉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包括脉象的种类、形成原理、变化规律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在线课程来获取这些知识。

2. 练习触摸脉搏:在练习切脉时,需要先学会如何正确触摸脉搏。

可以在自己的手腕上感受脉搏,练习触摸不同种类的脉象,包括浮脉、沉脉、实脉、虚脉等。

3. 观察和记录脉象:在触摸脉搏时,需要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所感受到的脉象特征,如脉搏的跳动频率、力度、柔和度等。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记录,可以提高对脉象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4. 不断实践和反思:切脉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5. 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不同的疾病往往有不同的脉象表现,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判断病情。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向经验丰富的医师请教来获取这些知识。

6. 注重细节和技巧:切脉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技能,需要注重细节和技巧。

例如,在切脉时需要保持手指的温暖,避免影响到脉搏的跳动;同时,也需要注重放松心情,避免影响到自己的感知能力。

总之,自学中医号脉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注意科学性和严谨性,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避免出现误诊和偏差。

切脉的方法

切脉的方法

切脉的方法切脉的方法我教大家一种切脉的方法吧,人人都能学,但是,与大家习惯所想象的切脉不同,学会它你也根本不能预知患者的症状,虽然可以通过它来确定一些疾病治疗的穴位和处方。

这种切脉需要注意的是左、右手的寸关尺都要轻按和重按,仔细分别各个部分的脉的有无和跳动情况。

脉与经络的对应情况是:左寸轻按对应手太阳小肠经,重按对应手少阴心经;左关轻按对应足少阳胆经,重按对应足厥阴肝经;左尺轻按对应足太阳膀胱经,重按对应足少阴肾经;右寸轻按对应手阳明大肠经,重按对应手太阴肺经了;右关轻按对应足阳明胃经,重按对应足太阴脾经;右尺轻按对应手少阳三焦经,重按对应手厥阴心包经。

也就是:左手寸关尺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右手寸关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记住上述的脉象位置与各条经络的对应关系就够了,这样,切一下脉象,就可以知道是哪个系统出故障了,再结合种种症状,就可以最终将疾病定位了。

疾病定位后,能选择的穴位就出来了,由于系统与自然的对应关系,于是药物、处方等也可以进一步得出来。

摘录一个简单的例子给大家看:左腿无力患者女性,当时33岁,文员。

自诉十多年前左腿无力。

十年间先后看过西医、找过中医、进行过针灸理疗,均无效。

某些医生告诉她她的腿以后可能会瘫痪。

一年前她曾怀孕,四十多天时无原因自然流产,后未再怀孕。

切脉后发现,除左寸轻按无脉动外,其余脉象平和无异常。

看她的气色,也很健康。

左寸轻按对应手太阳小肠经。

检查该经发现后溪穴塌陷。

于是艾灸该穴,其左腿无力随即消失。

嘱咐她自己两天灸一次。

两个月后她老公来电话,说她已怀孕,腿无异常。

又过半年,她老公又来电话,说她怀孕一切顺利。

几个有用的小窍门教给大家:如果脉象全无,可以选取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穴,不要管它什么疾病;如果某侧重按寸、关、尺都无脉,那么取那侧的内关穴;如果两寸重按都无脉,那么取左阴陵泉穴。

有人可能要说,脉象不是分弦、滑、沉等等的吗,你这里怎么就分了轻按重按和有无啊?问得很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脉:做自己的中医大夫教你快速学把脉
切脉:做自己的中医大夫教你快速学把脉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
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的原理: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

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

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

显然,脉象是有其客
观存在因素的。

切脉的时间和要求:切脉的最好时间段是清晨起床后,最能反映脉的真
实情况。

切脉时应注意安静的环境,如患者刚经过剧烈的活动,应先让休息片刻,然后诊脉。

每次诊脉时间,不应少于一分钟。

切脉的位置: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左侧寸、关、尺分别反映心、肝、肾的生理病理状况,右侧反映肺、脾、肾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

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
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

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

小儿寸
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 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
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脉象的生理影响因素:
气候温度对脉搏有影响,外界温度升高,脉搏跳动加快。

反之,则减慢。

生理情况差异:老人气血较弱,脉象偏细小,小儿脉搏跳动的速度较成人快。

妇女妊
娠期脉滑。

月经期脉偏弦。

迟脉:脉搏缓慢,呼吸一次期间脉搏跳动2-3次(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
无力,为虚寒证。

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数脉:脉搏急促,呼吸一次间跳动5-6次(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

特点是较正常
脉搏至数快。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
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