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_国际政治论文_
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和平外交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和平外交政策的认识和理解085326 方正浩10月22日,学院邀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许安拓博士来我院作题为《中国国际战略博弈的新动向》的专题报告。
报告会由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曹俊德同志主持。
聆听许博士的报告,我认识到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至今,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发生了沧桑巨变。
就中国自己而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与传统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改革的意识形态取代了斗争的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极为迅速,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就世界而言,冷战已经结束,以美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已不复存在,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这些变化,使中国目前面临的许多全球战略问题为改革开放前所不曾遇到,也为现行的对外战略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中国对外政策与全球战略最引人注目的发展之一,是正式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理念。
和谐世界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对当今的国际局势、全球问题、人类命运和理想目标的基本判断与价值追求,它是中国国内政治发展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反映,代表了中国全球战略的最新发展。
和谐外交的主要策略可以概括为16个字:对话协商、合作共赢、求同存异、包容开放。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和平发展是我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将坚持的道路,而建设和谐世界则是我国对不和谐的国际关系、不民主的国际政治提出的富有针对性的倡议。
”。
当今中国外交形象的塑造毋庸置疑,塑造良好的外交形象是当今中国政府不容回避的一大课题。
应当承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政府以及国内外交界、学术界均已对此日益重视。
我认为,若想在中国外交形象塑造方面取得进一步明显的成绩,当前有必要在高度重视、承认不足、准确定位、加强措施等几个方面多多着力。
论中国的外交政策
论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以来都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在外交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合作与和平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论述。
一、和平发展政策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的政策,将外交努力的重点放在国内发展和外部合作上。
中国提倡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通过经济援助力促发展等方式为国际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独立自主政策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定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主权。
中国坚决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并对外交关系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中国倡导的“一国两制”原则在香港、澳门等地的实践得到了成功,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处理特殊地区问题上的灵活性和智慧。
三、合作共赢政策中国外交政策以合作共赢为原则,积极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积极响应和支持,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互联通信、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给世界带来了更多机遇和福祉。
四、多边主义政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多边主义,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
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多边机制的建设和发展,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五、和平崛起政策中国坚持和平崛起的政策,通过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中国积极发展与其他大国的关系,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致力于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推动国际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六、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中国始终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在全球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南北、南南合作,推动全球贸易体系的平衡和公正。
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区域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总结起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秉持着和平、独立、合作、多边和和谐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维护国际秩序和世界和平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
作者: 张清敏
作者机构: 外交学院外交学系副教授,博士北京100037
出版物刊名: 国际论坛
页码: 39-45页
主题词: 外交政策分析 外交决策者 外交决策 政治心理学 认知 个性 价值观 心理倾向
摘要:现实主义认为外交政策的决定过程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对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
对外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认为一切客观的环境和现实因素只有通过决策者的心理过程才能影响外交政策的结果。
决策者的价值观和其他心理倾向指导着他有选择地关注周围的环境,他根据观察到“心理环境”制定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认知方式,性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外政策的结果。
本文介绍对外政策分析认知视角的主要理论和运用这种理论进行研究的几个基本方法。
形势与政策大国外交论文
形势与政策大国外交论文导言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在面对国际形势和内外环境变化时所采取的对外行动的总称。
大国外交政策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所采取的政策举措直接关系到国际格局的演变和国家利益的实现。
本文旨在探讨形势与政策对大国外交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一些相关的分析与建议。
一、国际形势的演变当前,国际形势快速变化,全球化、多极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显著。
大国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竞争使得各国外交政策必须随之调整。
而且,地缘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重大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大国的外交选择。
1.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更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例如,环境问题、恐怖主义威胁、贸易保护主义等都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来解决。
因此,大国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来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
然而,全球化也为大国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全球化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大国可以通过加强经济联系和互利合作增强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例如,中国坚持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2.多极化的崛起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除了传统的大国外,还有其他地区性和区域性大国崛起,如巴西、印度和南非等,它们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这种多极化的趋势使得大国外交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地区间的平衡和合作,以维护和增强自己的国际地位。
3.地缘政治的变化地缘政治因素也对大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东局势的动荡和东海南海争端等地缘政治争议,使得大国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外交政策来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此外,国际能源安全、海洋资源争夺等问题也对大国外交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大国外交政策的应对策略针对以上形势变化,大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外交政策来应对,以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并促进国际和平与稳定。
1.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
浅议和平外交政策论文(2)
浅议和平外交政策论文(2)浅议和平外交政策论文篇二《浅议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策略》摘要: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沐浴下,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不断提高。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开始担忧我国的发展对其自身发展的限制与影响,“中国威胁论”迅速蔓延。
面对新的国际环境与形势,我国逐步调整外交政策,确立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与战略。
关键词:和平崛起和平外交外交策略一、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策略200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在哈佛大学进行《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时明确阐释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的要义。
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使用了“和平崛起”一词。
同年12月26日,胡锦涛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座谈会上进一步阐释了中国的“和平崛起”。
2004年2月23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选择的“和平崛起”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领导人对“和平崛起”概念的提出以及其理论的论述,标志着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确立。
(一)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的延伸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在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时期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并在这一主题背景下,贯彻落实了改革开放政策,奉行了“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外交策略。
“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并不是意味着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不作为,不愿作为,更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强调在国际社会中担当独立国家角色,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我国大国形象,在稳健中逐步提升国际地位。
中国的“和平崛起”发展道路就是在坚持“独立自主”外交原则的基础上,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不通过战争、掠夺、侵略等血腥方式实现国家的崛起,严格遵守国际法,以中国的和平发展维护国际的和平与发展,在实现中国崛起的基础上带动国际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外交形势与政策研究论文
外交形势与政策研究论文摘要:本篇论文旨在分析当今世界的外交形势和相关的政策,探讨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首先,文章将分析当前的国际形势,包括主要的国际关系与矛盾,并对其进行评估。
其次,本文将讨论外交政策的重要性以及确定外交政策的因素。
最后,将以中国的外交政策为例进行案例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交形势,外交政策,国际关系,中国,政策建议一、引言外交形势与政策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家的外交政策不仅直接影响着本国的国际地位和利益,还与其他国家的政策形成相互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外交形势和政策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和制定科学的政策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外交形势的分析1.当前的国际形势2.主要的国际关系与矛盾当前,世界上的关键国际关系主要包括:美国与中国、俄罗斯、欧盟的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印巴关系等。
这些关系在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这些关系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和争端,如领土争端、政治意识形态差异、经济利益分歧等。
三、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四、外交政策的因素与决策过程外交政策的制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地缘政治地位等都是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
其次,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也对外交政策起着重要影响。
此外,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的变化也会引发外交政策的调整。
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通常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阶段。
在制定外交政策时,政府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充分考虑本国利益、国际环境以及其他国家的反应。
在实施外交政策时,政府需要与其他国家展开合作,通过外交手段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
在政策评估阶段,政府需要对外交政策的成效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五、以中国的外交政策为例进行案例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外交政策对世界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为原则,积极推动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如何看待中国的外交政策
如何看待中国的外交政策第一篇:如何看待中国的外交政策如何看待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周边外交历来在其整个外交战略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乃至国际地位的改善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的、稳定的周边环境,这是中国历届政府力图实现的基本外交目标。
大体来讲,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受到国际格局变迁、中国对外战略调整以及周边环境变化的影响与制约,这同时也和中国决策者的主观认识和世界战略思想发展变化有关。
一、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重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经贸文化交流。
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开始切实履行WTO体制,促进世界的繁荣与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中国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
中国派出了维和人员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中国积极致力于推进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事业。
二、中国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三、中国对南南合作的立场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产品众多、市场潜力大、发展模式各具特色,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互利互惠,相互支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可能性和机会很大。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doc
论文集收入。
另一个手段是案例分析。
信仰或认知对外交政策结果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参与对外政策制定者发挥作用的,因此在从认知视角对外交政策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一般采取案例的方法,这些案例有对重要决策者一个人的研究,如研究较多的有对杜勒斯、基辛格、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毛泽东等对其国家外交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一些外交决策者的研究;有对一个重要的决策群体进行的研究,如对前苏联共产党核心信仰的研究(如行为准则),以及利用这样的方法对中国共产党信仰系统的研究,对美国做出入侵古巴猪湾的决定和处理古巴导弹危机时的肯尼迪政府决策小组的决策过程的研究,以及对杜鲁门和卡特政府决策小组的研究等;也有对精英群体,或知识分子的研究,如沈大伟在《美丽的帝国主义》一书中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美国观的研究等。
(注:DavidShambough,BeautifulImperialism:ChinaPerceivesAmerica1972—1990(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1).)在探索信仰、认知与外交政策结果的关系时,有两种方法是经常使用的。
一个是“过程跟踪程序(processtracingprocedure)”,这种方法追踪和研究决策者认知变化的详细过程,比如说决策者的信仰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决策者接受和分析来自外界的信息的,这种信息处理方式和结果导致决策者是如何判断形势的,决策者根据这种对形势的判断在决策过程中考虑了几种可能的选择,最后为何选择了最终的政策等等。
这种对决策过程的详细的研究能够揭示出信仰、认知过程与外交政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causalrelation)。
但是这种方法比研究决策过程的官僚政治更难,因为它需要更多更详细,而且又都是更难以获得的材料,需要完全借助心理学的手段。
因为信仰无形,认识过程又看不见摸不着,对其发展变化更难把握。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在研究时采取的方法之一,是运用跨领域的比喻和同一领域的类比,把看不见的或不容易理解的现象和事物与一种一般人都比较熟悉的东西或事物相比,从而使人们更加容易理解决策者的观点和看法。
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课程论文国际关系中的外交政策与实践
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课程论文国际关系中的外交政策与实践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课程论文:国际关系中的外交政策与实践在当今高度全球化的世界中,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变得愈发重要。
国家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对于维持全球稳定和繁荣至关重要。
本论文将探讨国际关系中的外交政策与实践,并分析其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外交政策的定义与作用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发展和增强国家声誉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行动。
它是一国对外展示力量、进行外交对话、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手段。
外交政策起到桥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国际关系的平衡和稳定。
二、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1. 制定外交政策的目标:国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需要确定其目标和追求的利益,这些目标可以包括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声誉等。
2. 收集情报和分析:国家需要通过收集情报和进行分析,了解国际形势和其他国家的政策动向,为制定外交政策提供依据。
3. 决策与实施:基于分析,国家决策制定外交政策,并通过各种渠道来实施这些政策,如外交官的派遣和外交关系的建立。
三、外交政策的实践与策略1. 双边外交:国家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双边关系,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促进合作发展。
外交实践中,建立对话渠道和协商机制尤为重要。
2. 多边外交:在多边外交中,国家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来发挥影响力和推动国际事务的进展。
参与国际合作对于解决全球性挑战至关重要,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
3. 经济外交:经济外交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通过贸易、投资和经济援助等手段,推动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
经济外交能够帮助国家扩大影响力、增加利益,促进全球繁荣。
4. 文化外交:文化外交强调通过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间的互动来推动国际关系。
文化交流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外交政策的挑战与应对1. 全球化挑战:全球化给外交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
国家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理解和应对全球性问题,并通过合作来解决这些挑战。
最新-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 精品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一、外交政策分析认知视角的出发点冷战期间占国际关系理论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认为外交决策过程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过程,政府或者其主要的领导者在追求国家利益时是一个理性的行为者,在决策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所有决策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对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通过一个开放的过程选择能给国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策选择。
这些学者认为,国际体系制约和影响政策的选择,个人很难对外交政策的结果有任何影响,不同个性的人在同样条件下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名字和面孔可能改变,但国家利益和政策则不会改变。
用官僚政治模式研究外交政策决策过程的学者则认为,外交政策是在复杂的官僚机构中制定的,政策制定过程对效率的追求要求彻底摆脱个人的私心杂念,感情好恶,因此决策机制和过程限制和制约了个性发挥作用,过于强调个人的作用往往陷入唯心主义的陷阱。
辩证唯物主义在强调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前提下,也认为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非死板的、机械的反映,并不像镜子映照物体那样。
人对现实事物的反映是同他长期形成的个人特点、知识经验、世界观等密切相联系的。
人对客观现实世界进行认知的过程不仅受到认知对象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主观因素,如信仰、需要、兴趣、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等的影响。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是与这样的辩证思维相一致的。
这种视角因个人在冷战结束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冷战结束的方式而变得更为引人注目。
这种认知个人,个性层次的视角理论、方法或模式通过对决策者及其信仰和认知过程的研究来理解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
在西方,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和研究外交决策者与外交决策结果的关系。
有的侧重于对决策者信仰系统的研究,有的侧重于对决策者认识过程的研究,有的则侧重于对决策者的信息处理方式的研究,也有的学者则将精力放在对外交决策者个性的研究上。
概括起来,这些学者认为决策者或者受到自己信仰的影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或受到决策者信息处理方法的影响,一般是比较封闭和保守的-,对外界的变化适应是缓慢的,或者对外界的变化有一种抵制态度,拒绝接受这些变化;或者认为决策者对形势的判断有时候是不准确的,决策者在对外政策的决策过程中往往受到错误认识的影响,或者是根据对现实世界的错误认识制定外交政策。
浅谈我对我国当前和平外交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我对我国当前和平外交政策的认识和理解第一篇:浅谈我对我国当前和平外交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浅谈我对我国当前和平外交政策的认识和理解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我国就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等领导人又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思想,根据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国际形式的新特点,进一步丰富拓展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
在此之后的20年,经过的不懈努力,中国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并启动了加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进程。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
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而如今的中国日益强大,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在不断提高,中国的发展正逐渐成为世界其他各国的焦点。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与国家利益。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至关重要。
一、加强理论建设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和国际趋势,加强对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的系统性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理论。
这要求我们既要不断发掘中国“以和为贵”传统文化的潜力,也要汲取世界上先进的理念,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易为外界理解接受的国际关系理论。
我们要扩大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加强对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研究,充实其理论内涵,增强其说服力和影响力,争取更多国际理解和认同。
二、进行战略研究要紧密结合我国外交实践,加强对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工作中重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
我们既要重视国家安全战略、对外战略、外交战略这些重大的战略性领域,也要加强对国际格局、大国关系、气候变化等战略性问题的研究。
要善于见微知著,增强研究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从国际形势的动态变化中看全局、抓趋势、找规律。
三、积极引导公众外交领域的专家们不能“关门”搞研究,而应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之间的联系互动,积极开展公共外交。
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论文
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论文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邓小平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英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为中国带来了繁荣的外交新局面,解决了外交中的实际问题,并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论文篇一《论改革开放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践》[摘要]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邓小平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英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为中国带来了繁荣的外交新局面,解决了外交中的实际题,并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新形势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史政策必将被继承和不断发展。
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邓小平独立自主和平外交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正式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
从此以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所有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外交实践也开始了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理念指引下的新篇章。
一、奠定了外交政策的基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革开放的奠基人邓小平审时度势。
提出了有关国际形势及中国外交的两个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变化,对外政策也有变化,这是两个重要的转变。
”首先,在国际形势的判断上,邓小平认为时代主题已经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邓小平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1984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指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
有两个比较突出。
一是和平问题。
……二是南北问题。
”1985年3月。
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友人时进一步阐述了和平与发展的思想:“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
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2)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2)外交政策的论文篇三:《试谈中国未来的外交走向》摘要: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适应新的角色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世界各国适应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纠葛进程。
但成长中的中国外交会在磨砺中更加精粹,会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更加成熟自信。
关键词:外交;中国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
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
一、当前国内外新环境从国内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我们已经站在了可以发挥综合优势的发展新起点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最大新兴市场,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人民的生活也在持续改善。
这些,都为我国继续前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国内市场和区域开发空间广阔,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资金供给充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要素综合优势将长期存在。
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基础,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我们党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我们党咸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国际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
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外交政策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的国际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它涵盖的范围广泛且复杂,涉及到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
因此,以正确的认知视角来分析外交政策显得相当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与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正确的认知外交政策,并通过5个例子进行证明。
一、理论1.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在外交政策中,经济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注重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此,在分析外交政策时,经济因素应该被重视。
2.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单位,国际政治是权力斗争的游戏。
在外交政策中,国家的利益和权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美国主张“美国优先”,这表明其强调国家利益和权力。
因此,在分析外交政策时,国家利益和权力也应该被考虑进去。
3.制度主义理论制度主义理论认为,制度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它能够规范行为,并减轻冲突。
在外交政策中,国际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联合国作为国际制度,对国家之间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协调。
因此,在分析外交政策时,国际制度应该被考虑进去。
二、方法1.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外交政策,来寻找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
例如,通过比较美国和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国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历史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交政策及其变化原因。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因。
例如,通过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其在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及原因。
3.逻辑推理法逻辑推理法是指通过逻辑推理,来寻找外交政策的因果关系。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交政策的逻辑,以及其可能的后果。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论文当前,中国在外交策在随着经济全球化而不断的发展,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中。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外交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外交政策论文篇一:《中国“和”外交政策浅析》摘要:纵观美国等西方强权国家的外交策略,他们往往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军事力量,特别是用核武器来威胁他国,导致世界不稳定因素增多,发展严重受挫。
而日益强大的中国则秉持和平的发展理念,始终践行自己的“和”外交政策,与西方的“核”外交形成鲜明对比,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欢迎,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显示出蓬勃生机。
关键词:和平;和谐;合作一、中国“和”外交政策的提出与历史发展中国是一个崇尚和平的国家,“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远流长,一直是贯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主流思想。
2005年12月,温家宝在出访法国时发表《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的演讲中指出:“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
‘以和为贵’就是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要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为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能容纳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优秀文明传统;‘和实生物’就是说只有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吸收借鉴,才能文物化新,推进文明的进步。
”[1]2006年4月,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的演讲中,突出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他说:“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
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2]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的讲话从文化和传统的角度,道出了中国实行“和”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继承性。
新中国“和”外交政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政策的论文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政策的论文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篇一:《浅析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摘要]建国以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了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第一次伟大的实践。
本文是从“一边倒”政策对我国的作用,弊端及其启示三个方面来写。
从得出“一边倒”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一边倒”外交政策;作用;弊端;启示“一边倒”思想是毛泽东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从巩固中国革命胜利成果和维护新中国国家利益出发,在认真分析了当时国际形势之后提出的外交战略特定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它形成于新中国建国前夕,是建国初期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指南。
在“一边倒”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新中国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与禁运,医治了战争创伤,发展了生产,在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站稳了脚跟。
“一边倒”政策的含意是:在国际上联合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加强中国和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的联系,反对帝国主义的封锁、侵略策略。
其实质仅仅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封锁下的政治方针。
“一边倒”政策的作用“一边倒”外交方针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明智的抉择在于选定利多弊少的决策并在实施过程中兴利除弊。
事实上,“一边倒”方针给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带来巨大作用:第一有效地抵制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对新中国的颠覆活动,稳固了新政权和提升了在国际上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之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从国内来说,新中国脱胎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文化极其落后,长年的战争更使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国民党残余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和抵抗时有发生,尤其是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也策划有朝一日反攻大陆颠覆新型的人民政权;中间势力由于对中国共产党能否稳定政权产生怀疑,也处于摇摆不定和观望之中。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我国自建国以来,中国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密集,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三条外交脉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外交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外交政策的论文篇一:《浅谈我国外交政策》摘要: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例如"搁置争议"就反映出我国在解决主权争端问题上一厢情愿的和平愿望,而他国则践行社会达尔文主义,"重实利而轻脸面"。
他国对争议地区实际控制日久即为既成事实,从而令我国的愿望彻底落空。
关键词:外交政策我国是外交战略学的发祥地,战国时即产生了纵横捭阖、远交近攻的伟大战略思想。
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
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
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
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
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
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外交的实质是各国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权力的极大化,即国家利益。
因此,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必然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最早产生于西方。
西方外交实践遵循的是马基雅维里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曾经是西方殖民地的广大发展我国家在独立后,因袭了这种处理国际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实践。
因此,国家利益至上成为几乎所有国家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准则。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的发展1955年,于万隆会议,我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关于和平外交政策的论文(2)
关于和平外交政策的论文(2)关于和平外交政策的论文篇二《中国新世纪和平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分析》摘要:中国新世纪和平外交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继承以往和平外交思想,并在深刻洞察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描述的未来发展之路;是在中国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综合国力得到提升,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的国内形势基础上向世界做出的庄严宣告。
分析这一背景,有助于更深层地认识中国新世纪和平外交思想。
关键词:新世纪和平外交思想背景分析中国新世纪和平外交思想是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处理国际事务的新方针,是对中国一贯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升华和高度概括,它表明中国外交日趋成熟。
这一思想提倡所有国家在政治上和谐相处;在经济上实现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在安全上坚持多边主义,增强军事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在文化上坚持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多样性;在环境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证发展的持续性。
中国新世纪和平外交思想是中国政府对于新世纪世界局势的深刻洞察结合国内经济、文明建设取得初步成就而表达的关于世界未来发展的正确主张,认识世界局势和国内经济、文明建设,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这一外交思想。
一、国际背景(一)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时代主题。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准确分析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
纵观30几年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流。
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明“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1]。
同时,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时至今日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安全局势依然严峻:首先,美国倚仗强大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政策,先发动伊拉克战争,后又联合英法发动对利比亚的空袭。
特别是美国出售武器给台湾地区,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不利于台海地区的稳定,影响中美关系。
其次,朝鲜半岛因天安舰事件、朝核问题而一度剑拔弩张,朝韩之间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大增。
【参考文档】外交政策的理性判断与国际法分析-word范文模板 (9页)
【参考文档】外交政策的理性判断与国际法分析-word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外交政策的理性判断与国际法分析一、引论从宏观上讲,即使认为国际法具有软弱性以及依附性的典型特征从而轻视国际法作用的现实主义大师们也认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国家都遵守了国际法。
但特定的时间点,国家却可能违反某一个甚至若干国际法律原则或规则,这也是诸如WTO 争端解决机制、国际法院等运转繁忙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在整体上,当代国际法与国家利益是协调的,但在具体方面却不乏国家违反国际法具体原则或规则的案例呢? 这就要从单位层次分析的视角,通过国家的国内系统层面看待这个问题。
从单位层次的角度看,国际法是如何与国家利益联结在一起呢? 即哪一个因素扮演着中间的桥梁中介之作用? 这个因素就是国家的外交政策。
在国家政治话语中,国家利益这一概念被普遍运用到两个独立但相关的领域: 一方面,它作为一种辩护、反对或提出外交政策的手段,常被用来塑造政治行为。
另一方面,它常被国际关系学者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用于描述、解释和评估外交政策的充分性。
这两种运用都有一个隐含的假设: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领域,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是对国家最好的。
实际上,外交或外交政策作为一种社会实践,需要运用一套特定的技巧、工具、程序、方法、规范以及规则,以协调和缓和国家间对话,从而优化国际关系的内容和质量,包括变革与管理。
外交政策是作为一种处理国际问题与国内系统衔接的方法,它是国家的对外行为手段,而不是结果,也因此被视为实施国家在国际社会行动的工具之一。
如果按照传统的自上而下或从外至内的分析路径,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外交政策往往受到国际法规定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责任等条款的约束; 但如果我们选择从内至外或自下而上的反传统的分析路径,我们又会发现,国家对待具体的国际法律制度的态度与方案,受到国内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_国
际政治论文
;
仰是很难变化的,但是处于边缘部分的因素则非常容易变化,并最终可能影响到中心信
仰的变化。
在理论方面比较能代表这一时期成就的是杰维斯的《国际政治中的认识与错
误认识》。
他在提出从四个层面上对国际政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决策者的
认识过程对外交决策,乃至国际政治的影响。
如认知的一致性是如何影响外交决策的,
外交决策者又是如何从历史中学习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外交决策者对现实错误认识
的规律及其影响等等,进而提出了认知对研究外交决策和国际政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
“如果撇开决策者对世界的信仰和他们对其他人的印象(image),通常是不可能解释关
键性的决定和外交政策的。
”(注:Robert
Jervis,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p.28
.)
与此同时,一些对外交政策的研究也采用社会认知或图式理论的方法。
如拉尔森对遏
制政策起源的研究,就是利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借用有关档案材料,对从二战结束前的
1944年到1947年冷战爆发这一段时间内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杜鲁门、哈里曼、贝尔纳
斯、艾奇逊等对苏联的认识发展过程进行的研究。
他发现艾奇逊对苏联的认识基本上是
稳定的,而其他几个决策者对苏联的认识则经历了从盟友到对手乃至敌人的变化过程,
进而提出没有一种关于认知的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美国对苏
联政策的决策者的认知变化过
程。
(注:Deborah
rson,Origin
of
Containment:A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5).)罗赛蒂采取相同的方法对卡特
政府外交政策主要成员的信仰及其对外政策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他指
出在上台之初,卡特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员卡特、万斯和布热津斯基的世界观是基本
一致的,都非常乐观。
他们都不赞同尼克松、基辛格的权力政治和均势外交,认为那些
是不道德的,不能反映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外交政策的优势,希望与苏联建立一种和谐
的关系。
但是随着苏联在全球扩张的升级,从第一次埃塞俄
比亚与索马里的战争开始,
布热津斯基对苏联的看法开始发生变化,到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彻底改变了对苏联的认
识,而万斯基本上保持了对苏联原来的认识。
卡特先是摇摆于万斯与布热津斯基之间,
但在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彻底倒向布热津斯基。
罗赛蒂指出,决策层的信仰和对世界的认
识越一致,那么这个国家外交政策越可能与这个统一的信仰一致;相反,如果决策层的
信仰和对世界的认识不一致,外交政策就有可能与这个国家决策层的信仰不一致。
(注
:Jerel
A.Rosati,The
Carter
Administration’s
Quest
for
Global
Community:Beliefs
and&
nbsp;
Their
Impact
on
Behavior(Columbia
S.C.University
of
SouthCarolina
Press,1987).)这两个研究都反映出对外政策决策者的信仰和对世界的认识是
可以变化的,尽管这种变化因决策者的教育程度(是否专家)、
他们所担任的职务、以及
决策时的形势特点而异。
三、主要方法:内容分析、案例分析与过程追踪
外交决策的过程常常被认为是一个“黑匣子”,研究者很难了解这个黑匣子内部所发
生的事情,除非自己参与了这个决策过程,或研究者本人就是外交决策者。
但是相对于
决策过程来说,对认知过程的研究就更难了。
可以说决策者在做出对外政策决策时的心
理过程属于外交政策决策过程的“黑匣子”内的“黑匣子”,它处于其它一切影响外交
政策结果的因素与外交政策结果的中间。
人们常常说国际环境的变化引起国家外交政策
的变化,或者说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国内政策的变化导致了外交政策变化,但是实际上
,所有这些国际的或者是国内的变化或变量本身是不会自动发挥作用、影响对外政策的
决策过程和结果的。
外部环境或因素都必须通过决策者的信
仰、认识、态度、个性等构
成的凸镜的“过滤”才会变得有意义。
换句话说,这些外在的因素只有被决策者观察到
,并被决策者在决策时考虑在内,它们才会有意义,才会成为影响外交政策决策的因素
,在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作用,影响对外政策的结果。
正如罗赛蒂所说,“把信
仰作为因果关系的核心的主要优势是在理解外交政策时把环境和心理的因素结合到一起。
同时,因为认知的方法是研究决策者的‘心理环境’的,因此学者在研究时还应该对
‘操作环境’的直接影响保持敏感以使对外交政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注:JerelRosati,“A
Cognitive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Foreign Policy,”in ForeignPolicy Analysis,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