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造模巧记400味中药归经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中医的升降浮沉
中医的升降浮沉
病(疾病的升降浮沉):
升——病势向上——呕吐、呃逆、喘息
降——病势向下——腹泻、崩漏、脱肛
浮——病势向外——发烧、盗汗、自汗
沉——病势向内——表邪不解、疹毒内攻
治、药(治疗和药物的升降浮沉):
升——(治疗疾病的降)——升阳、发表——升麻降——(治疗疾病的升)——降逆——半夏浮——(治疗疾病的沉)——散寒、解表——麻黄、桂枝沉——(治疗疾病的浮)——潜阳、重镇——龙骨、牡蛎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的关系:
辛甘温热——主升:麻黄、桂枝
酸咸苦寒——主降:大黄、芒硝
升降浮沉与药质轻重的关系:
主升——质轻:花叶(菊花、桑叶)
主降——质重:子实(苏子、磁石)
特殊的药物(例外的情况):
旋复花:质轻,主沉降
苍耳子——质重,主升浮。
升降浮沉五味各表
升降浮沉五味各表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在于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性能。
药物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素问·六微旨大论》谓:“升降出入,无[sa5]器不有。
”指出气机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如一旦发生故障便会产生疾病。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以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阐明了应根据升降出入障碍所产生疾病的病势和病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金元时期升降浮沉学说得到了全面发展,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旨承《内经》,首倡“气味厚薄升降图说”,用运气演说阐发了药物具有升降浮沉不同作用趋向的道理。
其后,李东垣、王好古、李时珍等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使药物升降浮沉学说趋于完善。
它作为说明药物作用的理论依据,是对四气五味的补充和发展。
五味的作用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
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食的作用。
而在医学中则以之作为概括药物作用的理论,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
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之于《内经》、《本经》之中。
《内经》对五味的作用和应用及阴阳五行属性都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从而为五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中药的五味理论。
药性的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药物五味的认定,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但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不同的疗效,而被归纳总结出来的。
中药学歌诀
中药学歌诀
以下是一些中药学歌诀供参考:
中药性能歌:中药主要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
四气歌:四气分寒热温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温热可补火助阳,温里散寒;寒凉可清热泻火,解毒助阴。
治疗大法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纲。
五味歌:五味指辛甘苦咸酸,各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辛可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能缓急,苦可燥湿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软坚,酸能固涩收敛,淡能渗湿利水。
十八反歌:本草明确记载十八种药物相反,如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等反乌头,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人参、细辛、芍药反藜芦。
十九畏歌: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
归经升降浮沉五味四气
归经升降浮沉五味四气文章目录•一、四气五味•二、升降浮沉•三、归经四气五味四气五味,是说明药物性能的基本部分。
用气味来说明药性,是中药学中的特点。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这四种不同的药性,都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上表现出来,而为我们所认识,譬如能治疗热病的药物,我们便知道它具有寒凉的性质;能治疗寒病的药物,便知道它具有温热的性质。
《内经》上所说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及《神农本草经》上“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说法,便是把药物寒、热、温、凉的作用加以归纳后,给后人提出的治病用药的原则。
寒热与温凉,实际上就是阴阳两方面。
寒凉为阴,温热为阳。
寒和凉,温和热,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所以,历代本草书上每有寒、微寒,温、大温等叙述。
所谓微寒,即相当于凉,大温即相当于热。
此外,又有一种平性的药物,这些药物,偏胜之气不很显著,性质和平,故称为平性。
但实质上,仍有温偏凉的不同,故虽有平性之名,而一般仍总称为四气。
运用药物,必先掌握寒热温凉四气,当我们治疗一个疾病,通过四诊八纲的诊断后,首先应考虑到的就是这个病属于阴证呢?还是属于阳证?用药就应随其证候而选择寒药或热药。
例如一个表现为大热口渴、目赤心烦、脉搏洪数等阳盛的病人,就必须用寒凉药清热泻火,如石膏、知母、黄连、黄芩之类;若表现为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疲倦欲寐、脉搏微弱等阴盛的病人,就必须用温热药祛寒助阳,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之类。
如果不明四气,不分阴阳,治疗阳性的热病用热药,阴性的寒病用寒药,则无异于助纣为虐,其后果必然会促使病情的加速恶化,甚而造成死亡。
五味,就是辛、酸、甘、苦、咸,可通过味觉而加以辨别,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不但知道食物具有五种不同的味道,且体会到五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内经》上所说的“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便是把五味的作用,进行了归纳。
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补充为“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和,苦能燥能泻,酸能收能涩,咸能软能下”。
中药学记忆口诀,这样记又快又准!
中药学记忆口诀,这样记又快又准!其实记忆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有些很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就是记不住,原因在于死记硬背,没有把记忆对象形象化,所以很难有助于记忆。
掌握口诀记忆知识,把互不关联的记忆对象编成口诀有利于记忆,学会整理和分类,适当的分散记忆,有时比集中记忆效果更好。
常见的中药学记忆口诀,赶紧收藏起来备用吧!炮制方法炮制方法:炮制方法分三类,火制水制或煮蒸。
(一)火制法1.煅制药置皿中间接煅,或置火内直烧红,矿物贝壳坚硬物,煅后易煎变性能,龙牡本性能沉降,煅后收敛作用重。
2.炮制药物和砂锅内炒,四面焦黄爆烈成,山甲鳞片煎无味,砂炮诛形药性猛。
3.煨制药裹湿纸或面糊,灰火温度适度煨,纸或面糊焦黑休,肉果煨后毒臭催。
4.炒制药置锅内多拌炒,目的不同温度校,栀子枳壳拌炒后,苦寒性味大减少。
增加温度炒成炭,地榆炒炭止血妙。
也有密闭煅灰法,棕炭血余太轻飘。
5.炙制炙炒方法无差剧,炙制需要加辅料,蜜炙调拌微炒黄,温中补益炙甘草;蜜炙款冬润肺用,蜜炙黄芪补气好。
盐炒熟地能养肾,醋炙玄胡敛肝疗。
当归蜜炙能养血,酒炙当归活血高。
(二)水制法1.漂制水浸药物去杂质,水漂怪味可去却,苁蓉腥咸难进口,漂后煎服不难吃。
2.洗制水酒醋盐浸坚物,质地软化易制切,槟榔浸后易切片,半夏被洗毒性劫,酒洗大黄醋玄胡,增加功效更受益。
知母黄柏均入肾,盐洗引药作用杰。
养阴多用鳖血浸,醋浸收敛效更捷。
3.水飞制滑石朱砂均矿石,加水研磨飞作药,半浮半沉凉干用,有利吸收减刺激。
(三)水火合制地黄首乌蒸熟用,补血作用效更验,草乌煮后毒性减,大黄蒸用药性缓。
补虚药一、补气药补气甘温肺脾归,四参芪术药扁甘。
饴蜜枣绞红景加,壅中助湿理气辅。
元气虚脱吉林参,生津增智补肺脾。
性味甘温高丽参,温补力强阳虚好。
党参补中养血强,生津力缓慢病施。
太子参用补心气,洋参性寒养阴行。
脾肺气虚用术芪,止汗固表利水同。
黄芪升阳托疮毒,白术安胎养胎宜。
山药平补脾肺肾,肾气不固遗带消。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药的药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等方面。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包括苦、甘、酸、辛、咸。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方式和疗效表现。
升降沉浮则是指中药在体内的运行方向和作用方式,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实现疾病的治疗。
君臣佐使则是中药配伍原则中的重要概念,包括主药、辅药、佐药和使药,各自起到不同作用,共同配合完成治疗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旨在帮助更多人了解中药的疗效机制和运用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简要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君臣佐使的原理,分析其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探讨这些理论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种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从而提升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基本理论,揭示中药的药性归经、用药规律和配伍原则。
通过对中药的四气五味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从而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深入探讨中药的升降沉浮和君臣佐使的原理,可以帮助医师更加灵活地运用中药药性,定制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实现“以药调药”的最佳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运用原则和规律,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正文2.1 中药的四气五味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描述了中药性味归经所表现出的特性。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
几何造模巧记400味中药归经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几何造模巧记400味中药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许仕杰;黄纯美;周福生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7)1
【摘要】几何造模 ,是运用平面内的点、线、角和图形来表示中药的性能 (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将传统中药学与几何结合起来 ,从而使中药的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直观化、形象化 ,有规律可循。
通过《中药学》(第 6版 )教材中的 4 0 0味中药的研究 ,认为几何造模具有以下意义:①直观化、形象化 ,便于记忆;②优化临床医生用药;③有利于新药的开发;④运用“子午流注学说”赋予升降浮沉新涵义。
总之 ,几何造模转变药性文字记忆为图形记忆 ,具有创新性、可行性。
【总页数】3页(P15-17)
【关键词】几何造模;药性;中药学;医学教育;记忆;中药;药性
【作者】许仕杰;黄纯美;周福生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1
【相关文献】
1.中药四气五味理论及相关性研究探析 [J], 王文欣;杜武勋
2.摸清食物脾气巧辨“四气五味” [J], 康健;
3.试论中药的四气五味及气与味的关系 [J], 文建军;贾少谦
4.您了解事物的"五味""归经"和"升降浮沉"吗? [J], 徐远
5.论中药四气五味与电子得失吸推偏移能级升降说 [J], 盛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一、四气五味寒热温凉谓四气,四性添平五气谈。
药性寒凉能清热,泻火解毒养阴管。
温性药物能通络,助阳温中能散寒。
寒凉属阴治热病,温热属阳阴寒散。
药性平和作用缓,实际平性有偏袒。
辛酸甘苦咸五味,药味不同作用换。
味辛能散行气血,气滞血瘀表证散。
苦味能泻善燥湿,泻火通便降气宜。
酸涩收敛固涩用,久痢脱肛遗盗汗。
咸有软坚润下功,痰核瘰疠便秘搬。
甘能补虚和缓急,补益调和缓痉挛。
甘淡渗湿利小便,水肿胀满最好用。
四气五味有联系,不能分割和切断。
黄连苦寒能燥湿,浮萍辛寒风热散。
黄芪甘温能补气,芦根甘寒清热烦。
更有药物兼味多,兼味越多功亦繁。
二、升降浮沉药有升降浮沉分,体内作用不一般。
升浮质轻上行走,升阳发表散风寒。
沉降质重善下行,潜阳降逆能收敛。
升浮性多辛甘热,沉降寒凉咸苦酸。
辛温甘平或微苦,气薄发汗升阳散。
麻黄荆芥柴胡类,升麻葛根均发散。
气厚温里能散寒,附桂姜萸诸药联。
味厚能泄苦咸寒,清火泄下三黄煎。
味薄能通甘淡酸,通降下行茯苓串。
花叶质轻能升浮,旋复独降不一般。
种子果实质量降,芫荽牛蒡能发散。
根据需要定性能,炮制配伍能变换。
酒炒能升姜炒散,盐炒下行醋炒敛。
升降浮沉配伍好,跟随主药能升潜。
三、归经药物总有特殊用,治疗疾病有殊功。
药物归经是特点,长期实践认识通。
脾病泄泻食不馨,止泻健运脾经从。
咳嗽痰喘是肺疾,止咳化痰肺经供。
桑皮清肺能归肺,夏枯草清热肝胆攻。
石膏清热并泻火,肺胃有热此药送。
熟地补肾归肾经,白术健睥脾经碰。
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
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药到病自除什么是家庭单方药呢?它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指单独一味药,另一个是指它的功用:简单、实用、有效、副作用小。
中药的治病原理是什么呢?清代著名医家徐灵胎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健康至简之道:“以偏纠偏”中药有“四气”和“五味”,就是利用药的偏性来纠正、调和人体某方面的偏性,也就是“以偏纠偏”,让人体五脏六腑达到平衡和谐。
例如秋冬天里怕冷的人,中医一般认为是阳虚,那就要用一些偏热性的,属阳的药物来补人体的阳气才能改善。
什么是“四气”呢?“四气”指的是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实际上大致可以划分为寒热两性,寒属阴,热属阳。
因为温次于热,凉次于寒,我们有时候也称“温热”和“寒凉”。
一般来说,寒凉性质的药物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用来治疗热证,例如黄芩和板蓝根可以治疗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温热性质的药物有温里散寒、温经通络等功效,用来治疗寒证,例如肉桂和干姜等可以治疗脘腹冷痛、畏寒肢冷等证。
什么是“五味”呢?“五味”指的是辛、甘、酸、苦、咸五味。
有一味中药就是因为五味俱全而得“五味子”之名,有补五脏之功效。
五味,最初确实是指药物的真实滋味,例如黄连和黄柏味苦,甘草和枸杞味甘等等,但是后来渐渐地抽象化,以具体作用来定药味。
一般来说,辛味的药有发散、行气血的功能,如薄荷和木香等;甘味的药有补虚,调和的作用,如人参和熟地等;酸味的药物有收敛的作用,如山茱萸能止汗,乌梅能止咳;苦味的药可泄火,能燥湿,如黄连和厚朴;咸味的药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所谓“软坚散结”,就是使坚硬的东西变软,使聚集的包块散开,此外鳖甲、穿山甲也是属咸味的药物,以其甲壳本身之坚,加上动物本身爱钻洞的习性,软坚散结的作用非同小可!此外还有升降沉浮和药物归经,分别指的是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例如升麻、桔梗主升)和所作用的人体部位(例如杏仁归肺经,熟地归肾经)。
好记不难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好记不难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中药的学习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任务,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需要
掌握。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口诀来帮助我们速记中药的知识点。
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中药口诀,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一种基本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中药
的性味特点。
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寒热温凉,分外有关;
酸苦甘辛咸,通五行。
寒药怕热,热药怕寒;
温药怕热,凉药怕寒。
酸味收敛,苦味泻下;
甘味缓和,辛味散透;
咸味软坚,皆有所固。
升降浮沉是中药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作用
特点。
升降浮沉即代表中药的一种功效或作用。
升降浮沉,记心中;
升气宣营,降气下降;
浮阳升发,沉阴下降。
归经是指中药归属于哪个经络系统,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用途
和适应症。
五经六脉,药物有办法;
手太阴肺,少阳胆与心包;
手阳明大,厥阴少阳命;
手心主三明,手太阳小结经;
足厥阴肝,足少阳与胃;
足阳明住,太阴脾与胆;
足太阳对,手少阳胆。
以上是中药口诀的一些知识点,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记忆和理解中药的性味、作用和归经。
但是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正的理解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和实践。
在学习中药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综合考虑中药的综合性、矛盾性和个体差异性。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药的知识。
解读: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升降浮沉
解读: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升降浮沉四气所谓四气,乃四性也。
即寒、热、温、凉。
四气中寒、凉和温、热即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药性。
另外,还有一类药性平和,但这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
寒、凉的药物,多具有清热、下火、解毒、养阴、平肝等作用,适用于热证、阳证。
而温、热的药物,则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的功效,适用于寒证、阴证。
五味五味,是指药物的味道,即辛、甘、酸、苦、咸。
而实际上,药物的味道并不止这五种,有的还有涩、淡之味。
但是,这五味是最基本的味道,因为它首先是经过我们口尝,通过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最真实的味道。
1,辛: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功效。
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神昏、湿邪阻滞等证。
2,甘:有补中益气、和中缓急的作用。
多用于虚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
3,酸:可以收敛固涩,因而常用于虚汗、久泻、遗精、遗尿、出血等证。
4,苦:苦有泄和燥的作用,其中泄的含义较广:主要包括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泄肺气等。
多用于里热证、热结便秘、肺气上逆、肺热咳喘等证。
5,咸:能够软坚散结、泻下。
常用于瘰疬、瘿瘤、痞块、燥热便秘等证。
归经归,是指中药作用的去向。
经,则是指我们人体的脏腑经络。
而归经,就是说药物对我们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几部分的作用,或者对某经、几经(人体经络)的作用。
其实,也就是指明了药物的作用范围。
毒性众所周知,有些中药是有毒的。
而中药的”毒“,狭义讲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广义讲则是所有药物的总称,药物的偏性以及它作用的大小。
升降浮沉顾名思义,升,即是上升;降,即是下降;浮,即是发散;沉,即是泄利。
因此,升浮药大多具有升阳解表,祛风散寒,催吐开窍的作用。
常可用于腹泻脱肛、痰涎壅盛、窍闭神昏等证。
而且,升浮之药多味辛、甘,性温、热。
凡轻质的花、叶类药物,例如薄荷、辛夷、桑叶等大多具有升浮作用。
沉降药多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逆止呕、止咳平喘、潜阳息风、利水渗湿等作用。
常可用于里热证、实热便秘、呕吐呃逆、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喘咳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熟地补肾归肾经, 白术健睥脾经碰.。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
中药口诀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速记方法,用来帮助记忆中药的性味归经。
口诀中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等内容。
下面是中药口诀的知识点速记,1200字以上。
四气指中药的性质,包括寒、凉、温、热四种。
寒、凉具清热,解表邪,寒凉药具明火,降火解毒。
温、热功能补虚,散寒疗阳,温热药多补中,去寒养阳。
五味指中药的味道,包括辛、甘、苦、酸、咸五种。
辛、甘多宣达,辛药趋气散邪,甘药缓急养阴。
苦、酸可收涩,苦药浓尤宜收敛,酸药多固滞行降。
咸则软坚散,晶体松散,咸药软坚络散,轻益化湿。
升降指中药的功效,包括升、降两种。
升能提阳卫,升散柔和,升药散柔和,提升气血。
降能下行滞,降药下行滞,下破降逆胃气之积。
浮沉指中药的归经,包括浮、沉两种。
浮能提取药物的活性成分,浮医散发故浮气高升。
沉能沉淀活性成分,沉药涩敛止泻沉气低压。
归经指中药所归属的经络,包括十二经络和八奇经络。
十二经络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
八奇经络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脉、阳脉。
通过掌握中药口诀的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中药的性味归经,并在中医药学的学习和实践中应用。
这样的速记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
掌握中药的知识,并提高药物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与归经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与归经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理论。
每一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能,把各种中药的性能归纳起来,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等方面。
对中药性能的认识,是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如药性的寒、热、补、泻、升、降、浮、沉,就是依据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和脏腑功能的升、降变化等总结出来的。
药物的归经是依据药物对不同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选择性作用归纳出来的。
药性理论是以阴阳、脏腑、经络等学说为基础的。
中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实际上都是人体阴阳邪正的相互消长,是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后,反映出来的阴阳偏胜偏衰的状态。
而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消除致病因素,恢复和调整脏腑的功能,纠正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现象。
因此,中药治病,就是利用每种药物不同的偏性。
如不同的气,不同的味和不同的归经等,以及味同气不同,或气同而味不同,或气味相同而归经又不同,等等。
必须熟悉这些性能,并掌握每一种药物特点,才能在“辨证”明确的基础上,恰当地处方用药。
可见,运用中药治疗疾病,如果离开了中医药学理论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疗效的。
1.四气五味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两个方面。
这是说明药物功效的主要依据,也是构成药物性能的重要部分,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四气气,是指药物的性质,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所以四气,又称四性。
而温与热、寒与凉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微寒相当于凉,大温相当于热,因此,寒凉和温热实质上是寒热两类药性。
此外,还有平性药,是指寒凉和温热性质不甚明显,作用比较平和的药物,但实质上仍有偏温、偏凉的不同,仍然属于四气的范围,所以不称五气,而仍称四气。
四气之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和治疗效果而归纳出来的。
凡是能够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便认为是寒性或凉性;能够治疗寒性病证的药物,便认为是热性或温性。
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
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升降浮沉第一: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凉和温热是对应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疾病。
另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平和,称为“平”性。
但一般仍称四气。
第二: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辛味药具有发散和行气的作用,如生姜、紫苏、薄荷、陈皮、砂仁。
甘味的药多具有补养和缓急和中的作用,如党参、黄芪、熟地、甘草、大枣。
酸味的药多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诃子,五味子、山萸肉、金樱子。
苦味药多具有清热、燥湿和泻下的作用,如黄连、黄柏、大黄、苍术。
咸味药多具有软坚和润下的作用,如海藻、穿山甲、芒硝。
淡而无味的药则具有渗湿和利小便的作用,如茯苓、通草、滑石。
涩味药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的作用。
虽有七种滋味,但“淡附于甘”,涩味与酸味相同,故习惯上仍称为“五味”归经就是药物对于人体某些脏腑、经络有着特殊的作用,如龙胆草归肝胆经,藿香归脾胃二经。
又如,同是清热药物,鱼腥草可清肺热,竹叶可清胃热,莲子心可清心火,夏枯草可清肝火等。
关于归经,古人亦将它和“五味”相联系,认为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肾,这种归纳对一部分药物是符合的。
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
升是上升,升提,能治中气下陷;降是下降、降逆,能治呕吐上逆;浮是轻浮,外行发散,治病位在表;沉是重沉、内行、泄利,治病位在里。
如羌活具发散作用,常用于风湿痛在上半身者;独活作用下行,用于风寒湿痹偏于下半身者。
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些增进疗效,有些减弱疗效,有些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有些则产生不利于人体的作用,可归纳成药性“七情”。
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蜜佗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性,丁香莫与郁金用,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遇便相欺。
几何造模巧记400味中药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几何模型 ( 五 )
图8
几何造模 ( 三 )
A 盘 90 ∗: 温性。苍耳子 > 款冬花> 白前。 B 盘 180 ∗: 苦。白前 : 降气, 取苦味的降泄; 款冬 花: 润肺, 取苦味的坚阴; 苍耳子: 除湿 , 取苦味的燥 湿。 270 ∗: 辛。白前 : 偏于化痰 ; 款冬花: 偏于止咳 ; 苍耳子: 偏于止痹。 这 3 种药的几何模式相同, 故可归纳为一组药来 比较, 从而得出三者的异同点。三者均入肺经, 但白前 降气化痰; 款冬花润肺止咳; 苍耳子散风除湿、 通窍止 痛。运用几何造模可让医生更好的掌握药与药之间的 异同, 处方遣药更能妙到毫巅, 真正体现了中医辨证论 治的特色, 做到因人用药, 从而达到优化临床用药。 2 3 有利新药的开 发 目前 , 中药的 总数达 8000 种左右,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及中药事业自 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本草学 要取得更大的成就, 为人类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增加 中药在国际上地位, 就要开辟新的研究途径。而且, 由于人类疾病谱的改变, 西药的副反应及激素滥用的 危害, 使中药的新药、 特效药的开发迫在眉睫。中药 几何造模, 相当于基因学的& 基因图谱∋ , 或化学的& 元 素周期表∋ , 它可为新药的开发提供线案, 明确新药开 发的方向。为方便读者理解, 现简单举例如下。以药 性辛热, 归相邻两经的药物为例, 见图 9( 四) 。
Vol. 7 No. 1 Jan. , 2005
基础医学研究
几何造模巧记 400 味中药归经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许仕杰 , 黄纯美, 指导: 周福生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 广东 广州 510405) 摘 要 : 几何造模 , 是运用平面内的点 、 线、 角和图形来表示中药的性能 ( 归经 、 四气 、 五味 、 升 降浮沉 ) 的一种 方 法 。其目的是 将传统中药学与几何结合起来 , 从而 使中药 的归经 、 四气 、 五 味、 升 降浮沉 直观化 、 形 象化 , 有规律 可 循 。 通过 中药学! ( 第 6 版 ) 教材 中的 400 味中药 的研究 , 认 为几何 造模具有 以下意 义 : ∀ 直观 化 、 形象化 , 便于 记 忆 ; # 优化临床医生用药 ; ∃ 有利 于新药的开发 ; % 运用& 子午 流注学说∋ 赋予升 降浮沉新 涵义 。 总 之 , 几 何造模 转 变药性文字记忆为图形记忆 , 具有创新性 、 可行性 、 实用性 。 关键词 : 几何造模 ; 巧记 ; 400 味中药 ; 药性 中图分类号 : R285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008- 4231( 2005) 01- 0015- 03
400味中药速记歌诀,功效归经一次记牢!(1)
400味中药速记歌诀,功效归经一次记牢!(1)1、麻黄麻黄发表辛苦温,宣肺平喘太阴经,利水消肿归膀胱,风寒感冒功效强。
【性能】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用】1.发汗解表——风寒表实证。
发汗力强,常与桂枝相须同用。
2.宣肺平喘——咳嗽气喘。
尤常用于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可配杏仁、甘草;热邪壅肺,配石膏、杏仁等。
3.利水消肿——风水水肿。
水肿兼有表证者,配甘草同用。
4.散寒通滞——风湿痹痛,阴疽,痰核。
【用法】2~10g。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制用。
【注意】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2、桂枝桂枝发汗辛甘温,温通经脉心和肺,助阳化气功膀胱,解肌解表不可少。
【性能】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用】1.发汗解肌——风寒感冒。
表实无汗者,配麻黄;表虚有汗者,配白芍;素体阳虚者,配麻黄、附子、细辛。
2.温通经脉——寒凝血滞诸痛证。
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配枳实、薤白;中焦虚寒,脘腹冷痛,配白芍、饴糖;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配当归、吴茱萸;风寒湿痹,肩臂疼痛,配附子。
3.助阳化气——痰饮、蓄水证、心悸。
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有眩晕、心悸、咳嗽者,配茯苓、白术;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配茯苓、猪苓、泽泻;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配甘草、人参、麦冬;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
【用法】煎服,3~10g。
【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3、紫苏紫苏辛温能发汗,解表行气肺脾经,宽中能解胸闷吐,煎汤专解鱼蟹毒。
【性能】辛,温。
归肺、脾经。
【功用】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
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者配香附、陈皮;咳喘痰多者,配杏仁、桔梗。
2.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偏寒者,配砂仁、丁香;偏热者,配黄连、芦根;梅核气证,配半夏、厚朴、茯苓。
中草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
中草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中草药的性能中草药品种众多,每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例如紫苏可以治疗感冒,大黄可以治疗便秘,蒲公英可以治疗热疖、疔疮,黄耆可以治疗气虚……,不同的病症就需要选用不同的中草药来治疗,这就是因为它们各自具备特有的性能。
中草药的性能,可以从多方面来认识,疾病有寒性、热性的区别,药性也有寒、热的不同;病势有向上向下、在表在里的差异,药性也有升、浮、沉、降的区别;疾病发生部位在各个脏腑经络不同,药性也有归入某经的区分……等等。
认识药物的性能,并不是某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天才”地发现的。
它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药物治病的丰富经验,并把它上升为理论的结果。
这些理论,虽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提高,但长期以来,对中医用药曾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除了必须对病员的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外,还必须较为熟练地掌握中草药的性能,才能正确座用于临床。
一、四气五味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
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
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例如,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
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中草药的药性,通过长时期的临床实践,绝大多数已为人们所掌握,如果我们熟悉了各种药物的药性,就可以根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和“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针对病情适当应用了。
中药的药性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中药的药性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中药的药性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一、中药的四气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
寒凉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如石膏、知母。
温热药一般具有温中散寒、补火助阳的功效,如附子、肉桂。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这是治病的法则,也是寒热药性运用的基本原则。
二、中药的五味五味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药味。
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甘味能补益、和中、缓急;苦味能清泄、燥湿,能降泄肺气、胃气;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咸味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具有渗湿、利尿作用。
一般而言,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向上向外的作用,如升麻、柴胡等;而沉降药则具有清热、泻火、泻下、利尿、消食、驱虫、平肝、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向下向内的作用,如大黄、牛膝。
中药的药性之最:1.清热解毒之最:金银花2.芳香化湿之最:藿香3.重镇安神之最:朱砂4.利水渗湿之最:茯苓5.芳香开窍之最:麝香6.清热之最:石膏7.泻火之最:黄连8.降气之最:沉香9.生津之最:石斛10.温痰之最:半夏11.平肝之最:羚羊角12.辛凉之最:薄荷13.止痛之最:元胡14.止血之最:三七15.补阳之最:鹿茸16.补阴之最:女贞子17.攻下之最:大黄18.凉血之最:犀角19.理气之最:枳实20.舒肝之最:郁金21.活血之最:丹参22.补气之最:人参#快问中医#。
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
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制方之道,药物的四气五味,不可不通。
同气之物(药),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相互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
药物的功能,是气和味的综合,升降沉浮,是药物的四种趋向,归经是药物的作用范围。
制方者,必明其用矣。
应当指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辨证施治的总纲。
贯穿在中医学的各个门类。
同样在制方中,也贯穿着“八纲”的精神。
四气五味:药用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叫四气。
又有辛苦甘酸咸五种味道,称为五味。
凡重于味的多下行出下窍;味厚的能使大便泄泻;味薄的只是通畅;1、四气:寒热温凉。
温凉之间有平性。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1)性温性热的药物属阳性,味属辛温,大多能升浮:如麻黄,桂枝,生姜之类;如附子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茯苓为天之阳,经云气薄者,阳中之阴,茯苓利水而泻下,入手太阳小肠经。
(2)性寒性凉药物属阴性,味属苦酸咸,大多是沉降的:如大黄,芒硝牡蛎之类;如大黄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泻下。
麻黄为地之阴,阴也,经云,味之薄者,阴中之阳,麻黄发汗而上升,故入手太阴肺经;竹,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也。
(3)同一温性的:生姜辛温,厚朴苦温,黄芪甘温,乌梅酸温,蛤蚧咸温。
药味可以是一种,二种或二种以上,如同一辛味的:石膏辛寒;薄荷辛凉,干姜辛温,附子辛热。
2、五味:辛酸甘苦咸(淡)辛甘发散为阳,淡味渗泄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如有的药必须用几个味概括,如麻黄辛苦温。
一气多味的药:如桂枝辛甘而温,生地苦甘而寒。
《经》曰:“味为阴,味厚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厚味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
”然,味厚则泄,味薄则通;气厚则发热,气薄则发泄。
医家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性多辛热者属阳,作用升浮;性多寒凉者属阴,作用沉降。
”医家张元素说,药物补泻,必须结合脏器喜恶,病变性质,药物气味。
(1)辛味:先入肺经;辛能散结润燥;散表邪,行气活血化瘀;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证;如麻黄,桂枝,生姜,薄荷,木香,砂仁,当归,川芎,红花之类;如细辛辛散,知柏辛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