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讲解共27页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和解析如下:
原文1.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1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杨伯峻译,下同)
【译文】2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张燕婴译,下同)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格言,强调了学习、复习、交友和修养的重要性。
学习要及时复习,有朋友从远方来要热情欢迎,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恼怒,这些都是君子的风范。
原文1.2: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译文】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学生有子的话,强调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
重要性,以及君子应该专注于根本的事情,通过学习、教导别人来实现自己的成长和贡献。
同时,这段话也暗示了“孝悌”是仁爱之本的思想。
《论语》(学而篇)优质课件
• 【原文】1·9 曾子曰:“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 【注释】终:父母的死亡。
• 慎终:附身(装殓)、附棺(埋葬) 的事必诚必信,不要有后悔。
• 追远:具体指“祭祀尽其敬”。
•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 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老百姓自 然会日趋忠厚老实了。”
• 【原文】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 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yú) ?抑与之与 (yú)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 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 与(yú)?”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 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 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 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 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 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 级的需要。
• 【原文】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 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 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原文】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古音读yuàn) 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注释】近:符合,接近。复:践言, 即实践 。因:依靠,凭借。
• 【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 (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去实践、兑现; 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 所依靠的不失其亲近的人,(有知人之 明),也值得尊崇。”
•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 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 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注释】就:接近,靠近;前往。
•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 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 说话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 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论语·学而PPT课件
.
8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检点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办事、 出主意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 地方?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艺是否都练习过了?
.9ຫໍສະໝຸດ 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 爱人,使民以时。”
道千乘之国:道,通“导”,领导、治理。乘,音sheng 第四声,古代兵车的计算单位,一乘100人(其中车上甲 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25人)。 敬事而信:敬,恭敬,谨慎。事,政事、政务。信,取信 于民。 节用而爱人:节,节省开支(经费)。爱人,这里指爱护 下属,与下文的‘民’相对。 使民以时:使,征用。时,适当的时候
•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有辩才,善经 商,孔子得意门生。
• 夫子至于是邦:夫子,孔子。邦,诸侯国。(孔子每到 一个国家。)
• 必闻其政:闻,听闻,参与。政,治国之道,施政理念。 (必定会参与这个国家的政事。)
.
20
•抑与之与:抑(或者,还是),与(给,邀请),与 (通“欤”,音yu,语气助词)。(还是人家邀请他。) •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得:获得(礼遇)。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孔子获得这样的礼遇跟人家获得 的方式不一样。
•旁白:过去是男权社会,很多表述都以男人为主,现在 男女平等,孩子的教育来自父母双方,甚至有人说母亲的 素质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孔子三岁丧父,后来是他母亲 一手带大的,结果成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圣人,说明母 亲真的很为重要。
.
24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
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人名,姓有,名若,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学生。 其为人也孝悌:其,助词。弟,通“悌”,ti第四声,敬 爱 兄长。 而好犯上者,鲜矣:犯,冒犯。鲜,xian第三声,很少。 作乱:作奸犯科、造反。
《论语》第一章《学而篇》PPT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 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第二个“贤” 字作名词用,贤能之士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易:改变。 色:好女色。 致:尽力。致其身: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何如:怎么样 贫而乐:贫而乐道。 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分别进行切磋 琢磨加工,否则不能成器。 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 “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 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 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 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就:靠近、看齐。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 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 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 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仁之本: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 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 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 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 啊!”
论语学而注释翻译课件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提醒自己改正错误与不 足,提高修养。这种人
志同道合的人
从
格的培养;是无比快乐
也
快乐
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圣贤也是人,身处无边的
寂寞中,多么期望能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千秋大业,
有 朋 / 自 远 方 来 , 不 亦 / 乐 乎 ?与他谈论道德学问,和他有着强烈共鸣,能够与 其砥砺互进,那是何等的欣慰和快乐呀!于是孔
● ”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吗?
思自己,问问自己为什么会遭遇 困境,自己哪些地方没做好,该
如何改进。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在《论语》中, 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
称“子”,
弟(tì):同 “悌”、 敬爱兄长
鲜(xiǎn): 少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执政 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 本点。 这句话,意在告诉大家从政应该遵循的三大原则。对于一个执政者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法和 手段,才能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跟着自己,在本章中都有提及。而且,这几个观点全都围绕着同一个对象,那就是“人”。 只要执政者以“人”为本,有效团结和控制社会或组织中的人员,那他就是一个好的领导者。敬事,按照现代话来说就 是敬业,小心谨慎地处理自己负责的事情。若想争取下属或民众的信任,最重要的是信守诺言,及时兑现诺言。 “节用”就是指一国之君应当节约财政开支,不要乱搞铺张浪费。节用的目的就是“爱人”,对自己的下属有着足够的爱 护和体恤,时常带给他们一些安慰和鼓励。作为领导者,在用人的时候,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 用什么人才是最合适的。
《论语》学而篇PPT课件
.Leabharlann 17首先,我们应该把《论语》看作是资料,是研究孔 子及儒家思想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论语》一书有 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其再传弟子的笔墨,这些作者的 时代,相去不止三五十年。但据学者认定,《论语》的 编定可能在战国初已完成,定州汉简本《论语》的出土 也向世人证明了约在公元前55年,《论语》一书已完全 定型。中国古迹往往真伪混杂,在流传过程中羼入许多 后人的东西,不能作为信史。而《论语》早在汉代就已 获得了超乎众学的地位,成为意识形态的一个有机组成 部分,任何对《论语》的增删篡改都是非法的,这就大 大增强了《论语》所存资料的可信度。
.
22
总之,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率着忠、 恕、孝、悌、宽、恭、信、敏、智、勇、刚、毅 等诸多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不仅有着极为 普遍的进步意义,而且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其实,《论语》中阐述的这些基本规范,与其说 是道德,不如说是智慧,一种从极朴素的自然法 则中演绎出的生命的大智慧。
.
安的使者;晚上清凉的风,就是骨肉手足的慰语。”这与冰心
幼时对弟弟们的照顾分不开的。而《寄小读者》最能体现其作
为母亲对子女母爱的扩大化。冰心先生在《寄小读者》中俨然
像是那些小读者们温柔慈爱的母亲与他们沟通交流。在《寄小
读者》中,描写母爱的篇幅最多,最真挚感人,《通讯十》就
是这类散文的名篇。作者这样来歌颂母爱:“世界上没有两件
变更!
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浅
显、而大人们以为是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的
建造起来的!」
.
2
冰心母爱的赏析 冰心先生的散文中的“母爱”的主题是众所周知的。
冰心在成年后曾这样讲述:“母亲,你是大海,我只是 刹那间溅跃的浪花,虽暂时在最低的空间上,幻出种种 的闪光,而在最短的时间中,即又飞进母亲的怀里。” 在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剧变,人们不再满意于看到母爱 的作品但是人们又不能缺少母爱的作品。人们想要看到 反映社会现实、反映火与血、反映生与死、挣扎与搏斗。 但是让我们试着回想一下,当我们幼年的时候,当我们 遇到困难或是挫折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有一个温 暖的怀抱来安慰自己,而这个怀抱通常是来自母亲的。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需要母爱的作品,需要母爱给我们力 量与温暖的原因之一。
论语之学而PPT课件
17
-
人不知而不愠 ,
《孔子家语》有“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 兮”,其中的“愠”就是发上声,解释为“郁 结”。而这里的“不愠”,就是本于“南风之熏 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方”,非方向之类,而是“旁”的通假,广 大的意思。《尚书·立政》,“方行天下,至 于海表”,“圣人之道”之“行”,是“方 行”,君子“行”圣人之道,也是“方行”, 要“方行天下,至于海表”,这才算“行”圣 人之道之“行”。
14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君子,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为共 成“圣人之道”而同行,如人中之凤,依旧、依然, 乘天地之正气,源远而流长、浩瀚而广大,由彼至 此、由远及近,如日之东升、海之潮回,将“圣人 之道”披之六合、播于八方,法度之,教化之,成 就“圣人之道”彰显之天下,这样,才能“不亦乐 乎”。
“方”,非方向之类,而是“旁”的通假,广 大的意思。《尚书·立政》,“方行天下,至 于海表”,“圣人之道”之“行”,是“方 行”,君子“行”圣人之道,也是“方行”, 要“方行天下,至于海表”,这才算“行”圣 人之道之“行”。
13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远”,遥远、久远,不独指空间上的,“圣 人之道”不是凭空而起,源远而流长。
43
-
家
44
-
贼
45
-
后
(一)《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 (落后)
(二)《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 后。” (跟“前”相对)
《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共56张PPT)
“仁者爱人”,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来看,重在主动理解,真 诚宽容;重在倾心关注,力行扶助;重在见贤思齐,举贤进能。仁 者这番“爱人”的功夫,是那些巧饰外表专求取悦的人根本办不到 的。
【原文】 1.4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④?传不习乎?⑤”
【注释】 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最小的学生之一,小孔子
第二句谈“问”,即“学问”。朋友从远方来,不是来玩,而 是来切磋学问,互相请教。曾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 闻。”又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讨论学问,辅助成就 仁德,不也是很快乐吗?孔门的“问”与孔门的“学”一样,包括 “进德”、“修业”两个方面。
第三句谈“行”,即社会实践。进德修业后,学问大有提高, 应该出来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效力尽忠。然而别人却不了解你,怎 么办?发脾气,生怨气吗?不对,应该是“不愠”。即不发脾气, 不生怨气。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仁者安仁”,用仁德来修己安身,廓然大度,不愠不躁。“人不 知而不愠”,是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修养境界,也是“学”、“问” 应修炼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君子的标准之一。还有一种情况,是人 已知其才,知其贤,而仍蔽贤,抑才,你却依然不愠不怒,境界则 更为高远。
《论语》之《学而篇》解析 ppt课件
ppt课件 1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 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 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 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ppt课件
2
孔子其人
孔子在30岁前后,开始收徒讲学, 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相传 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50岁时,孔子在鲁国做官,先后 做过中都宰、司空和大司寇,但时间 不长,终因鲁国的动乱而离开了鲁国。
ppt课件 6
《论语》其书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 家。由他开创的儒家学派在历史上产生过 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一直是封建时代中 华民族的主体文化。 但是孔子“述而不作”,没有留下完 整、系统的学术专著。只有一部记录了孔 子及其学生的言论与事迹的语录体著作流 传了下来,这就是《论语》。
ppt课件 7
ppt课件
3
孔子其人
此后,他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 弟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历经坎坷,长达14 年之久,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建立社会秩序、 尊重爱护人的主张,但是都没有被采用。 63岁,孔子又返回鲁国,整理遗产,聚 徒授业。开始专心于教育和整理、传授古代文 化的工作。据说经他整理的典籍有《诗》《书》 等,他还将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 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1.15
子贡曰:“《诗》云:‘如切 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 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ppt课件 45
安贫乐道: 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 道德准则。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习要举一反三,善于联系,善于思考。
ppt课件
46
《论语·学而》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学而》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一·一] 子曰②:“学而时习之③,不亦说乎④?有朋自远方来⑤,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乎⑦?”[一·二] 有子曰⑧:“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⑨,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三] 子曰:“巧言令色⑩,鲜矣仁!”[一·四] 曾子曰⑪:“吾日三省吾身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五] 子曰:“道千乘之国⑬,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⑭。
”[一·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⑮。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七] 子夏曰⑯:“贤贤⑰,易色⑱;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一·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一·九] 曾子曰:“慎终追远⑲,民德归厚矣。
”[一·十] 子禽问于子贡曰⑳:“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㉑?抑与之与㉒?”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一·十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一·十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㉓。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一·十三]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㉔。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一·十四]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㉕,可谓好学也已。
”[一·十五] 子贡曰:“贫而无谄㉖,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㉗,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篇(课堂PPT)
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
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
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道理就产生
了。所谓‘孝’‘悌’,可为‘仁’的根本吧。”
.
8
【1·3】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 仁。”
【注释】①令色:面色和善。这里指以恭维的态度讨好别人。
【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良的 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
4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今译】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
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
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
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
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
【今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 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 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
10
曾 子
.
11
【1·5】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节用而 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①道:同“导”。领导,治理。 乘(shèng胜):古代称四匹马拉一辆车为“一乘”。 古代军队使用兵车,每辆兵车用四匹马,车上有身 着盔甲的士兵三人,车下跟随有步兵七十二人,另有 相应的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因此,所谓“一乘”的实际 兵力就是一百人,并非单指四匹马拉着一辆车。按规定, “八百家出车一乘”。古代衡量一个诸侯国的大小强弱, 就是看它拥有多少兵车,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尊”。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论语学而
《论语》学而篇本文简介《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经典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原文注释及翻译
《论语·学而》原文注释及翻译《论语·学而》原文注释及翻译【原文】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