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德义论语解读——学而篇第一

【题解】

《论语》的篇名,取首句中不易重复的头两字或三字作为篇名,与内容一般不相关联。本篇取“学而时习之”句中的“学而”两字作为篇名。以下各篇均同。

“学而”篇,主要内容是谈学习,侧重谈的是学习的对象,或者说谈的是学习的具体内容,如:孝悌,忠信,仁爱,贫乐,富礼,温、良、恭、俭、让,以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的行为规范等内容,均为学习的对象。宋?朱熹也说:“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原文】

1.1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④,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乎⑥?”

【注释】

①子: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或称“夫子”,相当于“先生”。《论语》中一般指孔子,有时也指有子、曾子、闵子、冉子等。曰:即“说”。②时习:时,指“时中”,意即恰当的时候进行温习。③亦:语助词。说:通“悦”,高兴、快乐。④朋:“同门曰朋。”即指同学,泛指朋友。自:从。⑤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有道德,别人不知道或不了解。愠:幽怨,未曾发泄的怨气。⑥君子:君子在《论语》中有三种含义:有德者,有位者,有德又有位者。此指有德者。

【语译】

孔子说:“学习,在恰当的时候温习,不也是很愉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闷气,不也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

【解读】

本章孔子谈“学”“问”“行”,学则学仁,问则辅仁,行则安仁,以及快乐的人生态度。

第一句谈“学”,即“学习”。在儒家文化中,“学”有两重含义:第一,是品德的修养,即仁、义、礼、信、孝、悌、忠、敬、温、良、恭、俭、让等品德的修养,“仁”又是各种美德的总和,仁者人也,品德的修养即学仁,学仁即学做人。第二,是技能和文献知识的学习,学六艺,六艺有两种,一种是高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初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初级六艺称为技能性知识,形而下之学;高级六艺则是文献知识,形而上之学。“习”即温习,进德修业方面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内温习或演练,“温故而知新”,快乐由此而产生。学的第一个含义为“进德”,第二个含义为“修业”,但以进德学仁为主。

第二句谈“问”,即“学问”。朋友从远方来,不是来玩,而是来切磋学问,互相请教。曾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讨论学问,辅助成就仁德,不也是很快乐吗?孔门的“问”与孔门的“学”一样,包括“进德”、“修业”两个方面。

第三句谈“行”,即社会实践。进德修业后,学问大有提高,应该出来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效力尽忠。然而别人却不了解你,怎么办?发脾气,生怨气吗?不对,应该是“不愠”。即不发脾气,不生怨气。首先要做到的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仁者安仁”,用仁德来修己安身,廓然大度,不愠不躁。“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修养境界,也是“学”、“问”应修炼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君子的标准之一。还有一种情况,是人已知其才,知其贤,而仍蔽贤,抑才,你却依然不愠不怒,境界则更为高远。

这三句话,均涉及到一个“乐”字,佛教强调苦修,离苦而得乐,儒家自始至终强调“快乐”。如“贫而乐”,孔子自喻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吃粗食,喝淡水,弯着胳膊当枕头。面对苍天,仰依大地,其乐无穷。孔子赞扬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盒饭,一瓢水,居住陋巷,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其乐。孔子和他弟子对生活的态度讲究“乐”,对学习也讲求“快乐而有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本章三句,第一句谈学习之乐,即学仁之乐。第二句谈问难之乐,即辅仁之乐。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自寻其乐,是一种修道悟道的快乐,即安仁之乐。君子之乐,是修养极高的快乐。

这三句话谈的是“学”、“问”、“行”。“学”“问”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前两句概括起来说,谈的是“知”,第三句谈的是“行”。儒家文化强调先知后行,知为行用,学习应该经世致用,知为社会服务,不应该为知识而知识,为学习而学习,应考虑学以致用。另外,第①句谈学仁,第②句谈辅仁,第③句谈安仁。

三句话,三个“不亦……乎”连用,句式并列,层次清楚,思路通达,语意贯畅,义脉内注,联系紧密。

【原文】

1.2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②,鲜矣;不好犯上③,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⑤!”

【注释】

①有子: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3岁。相貌有些像孔子。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曾尊其为师,也称其为“子”。②孝弟:孝,尽心敬养父母;弟,通“悌”,指弟弟要顺从兄长。犯:冒犯,违反。③上: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如父、兄或君王、官长等。鲜:少。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意思是没有这种情况。④务:专心致力于某事。本: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文中三个“本”字均指“孝”“悌”。立:确立,树立。道:指仁道。⑤仁:爱人,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德目,表示人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或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与:通“欤”,语气词。

【语译】

有子说:“一个人若已具备孝悌之德,那他犯上的情况就会稀少;不去犯上却喜欢作乱的人,那更是不会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确立了,道也就产生了。‘孝’德与‘悌’德,乃是仁道的根本啊!”

【解读】

本章谈孝悌是仁的根本。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家文化道德修养的核心境界。“仁”即爱人,敬养父母即表现为“孝”,亲爱兄弟即表现为“悌”,友爱朋友即表现为“信”,关爱子女即表现为“慈”,效力祖国,恪尽职守,表现为“忠”,夫妇爱恋表现为“义”。以仁德为核心,对待不同的人或事所表现的仁爱则不同,他们分别是“孝”“悌”“忠”“信”“慈”“义”……。诸多美德中“仁”是核心,“仁”是治国的根本,而“孝”又是“仁”的基础。“百善孝为先”,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都不爱的人,希望他忠君、爱国、恪尽职守,似乎不太可能。因此,治国者自身当从孝做起,选拔人才,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交朋友观察他是否孝顺,若为不孝子孙,你千万远离于他。“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矣。”孝必须经过教育而后形成。孝在生活工作中,表现在多方面。《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谈到五种“非孝”的情况,可资参考:

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

居处,事君,为官,交友,作战,五者不达要求,均为“非孝”的表现,可见“孝”的重要性。

全章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其为人也孝弟”;第二句,“而好犯上者,鲜矣”;第三句:“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环环相扣,顺推致极。

第二层,对第一层递进式的阐释作了一个归纳,“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即“孝悌”,“孝悌”确立了,社会道德规范也就确定了。由“务本”到“立本”,由“本立”到“道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第三层,全章结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将“孝悌”与“仁德”紧密地联系,双股夹写,两股合一,丝丝入扣,强调“孝悌”乃“为仁之本”。“仁”乃治国之本,孝悌也者,修身之本,治国之本,不可殆忽,不可轻视。

【原文】

1.3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注释】

①巧言令色:巧言,动听的假话;令色,伪善的面孔。②鲜:少。

【语译】

孔子说:“善讲动听的虚言,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少有仁德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