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与硬膜下积液的鉴别

合集下载

慢性硬膜下积液

慢性硬膜下积液
慢性硬膜下积液
定义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指头部外伤时蛛网膜撕 破,脑脊液在硬膜下腔积聚
形成机理
1、 “活瓣”学说:颅脑损伤后,引起脑蛛网膜 发生小的破裂,形成单向渗到硬膜下腔,结果 形成硬膜下积液。
2、渗透学说:颅脑损伤后,破坏了血脑屏障,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成分大量渗出, 其蛋白含量增高,渗透压高,将周围脑组织, 水分蛛网膜下腔水分渗入积液内,积液不断 增大而形成。
^ Yilmaz N, Kiymaz N, Yilmaz C, Bay A (2006). "Surgical treatment outcomes in subdural effusion: a clinical study". Pediatr Neurosurg 42 (1): 1–3. doi:10.1159/000089502. PMID .
3、压力学说:颅脑损伤时因外伤瞬间产生的颅 内各腔的压力平衡失调,导致蛛网膜破裂, 脑脊液向低压区聚集,形成硬膜下积液。
病情特点
1、积液多发生于枕部着地,入院时GCS3-12分的原发 性颅脑损伤患者。
2、大部分患者合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 以额颞叶脑挫裂伤为多见。
3、积液部位多在幕上额颞区或波及邻近部位,多发 生受力的对冲部位,发生于幕下者极少见。
诊断
1、头部外伤史。 2、有神经系统的症状或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可确诊。
鉴别诊断
慢性硬膜下血肿: 血肿T1和T2一般为高信号,积液与脑脊液信 号一致,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即可 鉴别。
硬膜下积液
慢性硬膜下血肿
治疗
㈠非手术治疗: 1、慎用或不用脱水剂,以免颅压过低导致积液增多。 2、应用神经营养药、脑血管扩张剂、抑制脑脊液分泌的药物、

硬脑膜下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概述】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系属头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

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10%,为硬脑膜下血肿的25%,其中双侧血肿的发生率高达14.8%。

本病头伤轻微,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容易误诊。

从受伤到发病的时间,一般在1~3个月,文献中报告有长达34年之久者。

【诊断】由于这类病人的头部损伤往往轻微,出血缓慢,加以老年人颅腔容积的代偿间隙较大,故常有短至数周、长至数月的中间缓解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

嗣后,当血肿增大引起脑压迫及颅内压升高症状时,病人早已忘记头伤的历史或因已有精神症状,痴呆或理解能力下降,不能提供可靠的病史,所以容易误诊。

因此,在临床上怀疑此症时,应尽早施行辅助检查,明确诊断。

以往多采用脑超声波、脑电图、同位素脑扫描或脑血管造影等方法协助诊断。

近年来依靠CT更提高了早期诊断水平,不仅能从血肿的形态上估计其形成时间,而且能从密度上推测血肿的期龄。

一般从新月形血肿演变到凸形血肿,约需3~8周左右,血肿的期龄平均在3.7周时呈高密度,6.3周时呈低密度,至8.2周时则为等密度。

但对某些无占位效应或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必要时尚需采用增强后延迟扫描的方法,提高分辨率。

此外,MRI更具优势,对CT呈等密度时的血肿或积液均有良好的图像鉴别。

【治疗措施】目前,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意见已基本一致,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而且首选的方法是钻孔引流,疗效堪称满意,如无其他并发症,预后多较良好。

因此,即使病人老年病笃,亦需尽力救治,甚至进行床旁锥颅引流,只要治疗及时,常能转危为安。

现存的问题主要是术后血肿复发率仍有3.7%~38%(古贺久伸等1983)①钻孔或锥孔冲洗引流术:根据血肿的部位和大小选择前后两孔(一高一低)。

于局麻下,先于前份行颅骨钻孔或采用颅锥锥孔,进入血肿腔后即有陈血及棕褐色碎血块流出,然后用硅胶管或8号尿管小心放入囊腔,长度不能超过血肿腔半径,进一步引流液态血肿。

正常颅内压脑积水与脑萎缩的鉴别及分流疗效随访

正常颅内压脑积水与脑萎缩的鉴别及分流疗效随访

a ay i f t er ci ia a ie tt n ,m g n e t r s( T a d M I n e e r s i a u d e a i a in t x l d e tiu o e ay n lss o h i l cl m n fsa i s i a i g fa u e C n R )a d c r b o p n l f i x m n t o e c e v n rc lm g l n o l o u d e t e e r l ar p y c s s 1 c s s . ai n s wih n r l v n rc l -p r tn a h n . e ut I 0 p te t n y o e l e o u o c r b a to h a e a e ) P te t t o ma e tiu o e i e l s u t R s l 0 o s n 2 a in s o l n i f n
【 图 分 类 号 lR6 1 中 5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1 7 - 7 2 2 1 ) 6c- 0 9 0 文 6 4 0 4 (0 oo () 0 0 - 2
To I v si a e Th r a r su e Hyd o e hau n r b a r p y I e tf n e tg t e No m l P e s r r c p l s A d Ce e r l At o h d n iy An d Tra e E fc c l w -u ig fia y Fo l o p


Cl Rl EI L HA oEN D A NF GM C
盛固
正 常 颅 内压 脑 积 水 与 脑 萎 缩 的鉴 别及 分 流 疗 效 随 访

临床硬膜下积液与脑萎缩疾病发病年龄、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临床硬膜下积液与脑萎缩疾病发病年龄、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临床硬膜下积液与脑萎缩疾病发病年龄、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硬膜下积液1、年龄。

多见于老年人及婴幼儿。

2、病因。

多见于外伤后,也可发生于v-p术后、开颅术后、脑膜炎后。

又称硬膜下积液。

系外伤引起蛛网膜撕裂,形成活瓣,使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不能回流,或液体进入硬膜下腔后,蛛网膜破裂处被血块或水肿阻塞而形成。

水瘤内液体为水样,呈淡黄色或淡红色,蛋白含量较脑脊液高。

硬膜下水瘤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少见,在数小时内形成,慢性则有被膜包裹。

3、CT表现。

多发生于一侧或两测额颞骨内板下。

50%在双额区,长深入纵裂前部呈M形,表现为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近似脑脊液密度,无或只有轻微占位表现。

周围无脑水肿。

4、MRI表现。

在T1加权和T2加权图象上,硬膜下水瘤信号与脑脊液相似,部分病例在T1加权图象上可表现为高信号,这可能与水瘤内蛋白含量有关。

5、临床。

可分为急性与慢性。

表现为颅高压和占位。

急性可钻孔引流,慢性可行钻孔引流或开颅骨瓣成形包膜切除术。

少数可自行吸收。

脑萎缩1、病因。

脑萎缩是由于各种因素所致的脑组织细胞的体积和数量减少,继发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可分别或同时发生在脑白质和灰质。

主要原因有外伤、感染、药物性、老年性及其他疾病。

依其程度和范围不同,可分为局限性脑萎缩与弥漫性脑萎缩两类。

2、临床。

部分患者早期可发生记忆力下降,继而出现定向障碍,说话不流利,最后发展为痴呆。

3、CT与MRI表现(1)弥漫性脑萎缩①脑皮质型脑萎缩以脑沟、脑池增宽(扩大)为主,脑室扩大较轻或正常;②脑白质型脑萎缩以脑室扩大为主,脑沟脑池增宽较轻或正常;③混合性弥漫性脑萎缩,灰质与白质均受累,显示脑沟、脑池及脑室均扩大。

(2)局限性脑萎缩局限性脑沟、脑池增宽。

脑室扩大产生负占位效应;其范围可只限于几个脑回,也可以是一个叶或一侧半球,后者为单侧脑室扩大,中线结构向脑萎缩侧移位。

判断有无脑萎缩,往临床工作中一般多采用目测法,即:①将脑沟、脑池及脑室的大小与正常同龄人对照,若有明显增宽则为脑萎缩;②脑沟宽度>5mm可提示脑萎缩;③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变圆钝,则提示相应脑叶萎缩,但应注意生理变异存在的可能性。

婴儿硬膜下积液外科治疗

婴儿硬膜下积液外科治疗

婴儿硬膜下积液外科治疗
王浩岩;郎铁成;李福义;杨文佳;李明军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
【年(卷),期】1999(22)3
【摘要】目的:探讨婴儿硬膜下积液形成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全部行囟门外角穿刺引流,结果:其中36例治愈,余4例中3例手术治愈.结论:硬膜下积液形成的原因除破裂的蛛网膜的单向活瓣作用及积液蛋白含量高的渗透作用外,还与脑萎缩、颅脑发育不相称、脑积水使硬膜下腔增宽、脑脊液的吸收和循环障碍有关.对反复穿刺引流不愈的病例,应尽早行硬膜下腔一腹腔分流术或大网膜颅内移植术,以利于患儿脑功能恢复.
【总页数】1页(P33)
【作者】王浩岩;郎铁成;李福义;杨文佳;李明军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医学院一附院神经外科;佳木斯大学医学院一附院神经外科;佳木斯大学医学院一附院神经外科;佳木斯大学医学院一附院神经外科;佳木斯大学医学院一附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婴儿硬膜下积液与良性蛛网膜下腔增宽 [J], 苏英姿;袁新宇;张玉林
2.婴儿硬膜下积液的外科治疗 [J], 王贤书;张晓茹;程征海;杨志国;岳芳;陶靖平;李德泽
3.经前囟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婴儿创伤性硬膜下积液 [J], 张叶华;张荣伟;袁绍纪;吕学明
4.婴儿脑积水分流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分析 [J], 娄元华;李小勇;陈红伟;潘栋超;解东成;刘东升
5.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早期诊断 [J], 蓝明平;蒋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17例诊治分析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17例诊治分析

血肿 ,行手术治疗 ,其 中一 例行 骨瓣 开颅 治疗 ,其余 2 例行钻 孔 引流治疗 ; B积液厚度大于 1r : e 4例均行钻孔引流术 。 a 1 结果 :1 例患者经治 疗后 ,随访 6 1 月 ,均恢复 良 。 . 4 7 —2 好
2 讨论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又称外伤性硬膜下 冰瘤 ,是 因颅脑损伤 时 ,脑组织在 颅腔 内强烈移动 ,致使 蛛网膜被撕破 ,脑积液经 破 裂孔流至硬膜下 与蛛 网膜之 问的硬膜下 间隙聚集而成 ,发生 率为颅脑损伤 的 1 1 %,约 占外 伤性颅 内血肿 的 1%左右 ,其 -6 0 及 机理是 由于蛛 网膜破 孔恰似一个单 向活瓣 ,脑脊液可 以随着 病 人挣扎 、屏气 、咳嗽等用力动作而 不断流出 ,却不能返 回蛛 网膜 下腔 , 终至硬膜 下形 成冰瘤 样积液 , 从而引起局部脑受压 和进行性颅 内压增高 的后果 。关 于外 伤性 硬膜 下积液 的发生机 理 还有 以下几种学说 : ) 1 血脑屏障破坏学说 , 2 渗透压学说 , ) 3 颅 内压平衡失调学说 。目前大多数人接受单向活瓣学说 ,国 ) 外 也 已广泛认可 “ 往返 翻动活 门”假说 。外 伤后至硬膜下积液 形 成 的时间 2~ 4周 左右 , 下积液 至形成血 肿时 间 自 4 硬膜 周 ~ 3月及 6 不等。 月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通过 C T或 MR 可 明确诊断 ,但需与硬 I 膜 下血肿 、脑萎缩鉴别 。硬膜下 积液 可能 与等密度或低密度 的 硬膜下 血肿相混淆 , 不过在 M d图像上积液的信号与脑脊液相 P 似, 而血肿信号较强 , 特别 是 , 加权像时 , I ’ 2 血肿均呈 高强 信号 , 可 资鉴 别 。硬膜下积液 需与脑萎缩引起 的积液 鉴别 ,硬膜下积 液C T扫描时局部有 占位效应 ,局部脑 回受压 、 沟变 浅 , 脑 脑受

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液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液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为注射乙肝疫苗提供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 、 稳
定性强等优点 。 而且随着检验 医学的发展 , 对微 量 、 超微量 的测
3 可 以动态观察病情 及药 物治 疗效果 ,为 医生选药 及 . 2
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 3 . 对病人用药前后 的血清学标志物浓度进行检测 , .1 2 可
3 定 量检测可 以为 乙肝 预防提供 依据 : B A 3 H s b含量 达
婴幼J ¥部性脑积液的 C Lb 杨 宏伟
( 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 湖北 仙桃 4 3 0 ) 3 00
【 要 】 目 的 探 讨 婴 幼 儿 外 部 性 脑 积 液 (x r l 摘 et a e n
定和需求会越来越多 , 因此 , R I T FA具有越来越大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以了解药物疗效大小 , 为医生选药提供指导 。
32 定量分析 H s g HBA .2 . BA 和 s b的浓度变化 ,可以预见 急性 乙肝是否处 于恢复期 。 323 定量检测核 心抗 体浓度 的高低可 以反 映病毒感 染 . -
池增宽 2 3例 ,脑室轻度扩 张 6例 ,额顶区脑沟加深增宽者 6 例。 所有病例均于 6个月及 1 2个月时复查 C , 个月时复查全 T6
C T特 征 为 大 脑 半球 叶 间 裂 前 部 增 宽 ( 6i 1, 纵 裂 池 增 宽 > n )前 n
( 7m 。 > m)后纵裂 池不宽 , 严重者 可伴 双侧 侧裂池增 宽及鞍上
维普资讯
一 国幽国嘧国
31 通过 T FA定量检测可发现较低浓度 H s g .I 3 RI B A 携带
者, 对其密切监测并 采取措施 防止其发展成为 乙肝 或慢性病 携 带者。 10ml/l 0 U m 以上才具有抵抗 H V人侵的作用 。因此 , B 定量检测

慢性硬膜下积液

慢性硬膜下积液
慢性硬膜下积液
目录
• 慢性硬膜下积液概述 • 慢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断 • 慢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 • 慢性硬膜下积液的预防与康复 • 慢性硬膜下积液的预后与影响因素
01 慢性硬膜下积液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慢性硬膜下积液是一种常见的神 经外科疾病,主要发生在硬脑膜 和蛛网膜之间,导致脑脊液的异 常积聚。
体征
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受损等。
并发症
脑疝、颅内感染等。
02 慢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断
诊断方法
头部CT扫描
CT扫描是诊断慢性硬膜下积液 的首选方法,可以清晰显示硬 膜下积液的位置、范围和量。
头部MRI检查
MRI检查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积 液的性质,如是否为血性或蛋 白含量高低,有助于鉴别诊断 。
脑脊液检查
术后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包括体温、呼吸、心率和血压等。
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和肢体
活动等。
预防并发症
术后应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如感染、出血和脑脊液漏等。
04 慢性硬膜下积液的预防与 康复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 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避免头部外伤
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头部受到 撞击或跌倒等外伤,以免诱发慢性硬 膜下积液。
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于可能导致慢性硬膜下积液的原发 病,如颅内肿瘤、脑血管病等,应积 极进行治疗和控制。
定期进行体检
通过定期进行头部的影像学检查,如 CT或MRI,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慢 性硬膜下积液。
康复训练
认知功能训练
语言能力训练
针对慢性硬膜下积液可能导致的认知障碍 ,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功能训练,如记忆 力训练、注意力训练等。

4颅脑外伤

4颅脑外伤

(三)脑内血肿(intracerebral hematoma)
脑实质内出血形成,约占颅脑损伤的1%,占颅内血肿的5%,
多由对冲性脑挫裂伤出血所致
(临床与病理)
部位:额叶、颞叶或邻近粉碎凹陷性骨折的脑内,常伴发脑挫 裂伤,血肿常较表浅
临床表现:与急性硬膜下血肿相似,少数呈亚急性或慢性经 过程,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神经系统体征
3.SAH:较重的脑挫裂伤,表现…,数天后减低、消失 4.占位表现:脑室、中线、脑疝。与范围和水肿程度有关 5.脑萎缩:广泛性、局限性 6.合并其他征象:脑内外血肿、颅骨骨折、颅内积气
脑挫裂伤(影像学表现)
MRI: 脑水肿: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点片状出血:与脑出血信号变化一致
后期-血块溶解。血块完全液化时成为低密度 边缘:边界锐利 颅缝:不超过颅缝 骨折:可伴骨折 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
(一)硬膜外血肿(影像学表现)
MRI:
形态:与CT显示相似,血肿呈梭形,边界锐利 信号强度:与血肿的期龄有关 急性期: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 亚急性期:呈高信号,血肿内缘可见低信号硬膜 慢性期: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脑外伤后遗症
(二)脑萎缩 (brain atrophy) 严重脑外伤后20%可发生脑萎缩 (影像学表现)
弥漫性脑萎缩:两侧脑室、脑沟和脑池扩大。
局限性脑萎脑室、脑沟和脑池扩大,中线结构病侧移位
脑外伤后遗症
(三)脑穿通畸形囊肿
由于脑内血肿或脑挫裂伤后脑组织坏死、吸收而形成的软化灶与侧 脑室相通 影像学表现
新生儿窒息,引起脑血供和气体交换障碍所致 的一种全脑性损伤
临床与病理
★病理:
◆ 脑水肿、脑缺血、脑软化,脑出血,脑萎缩

如何正确鉴别诊断脑萎缩疾病

如何正确鉴别诊断脑萎缩疾病

如何正确鉴别诊断脑萎缩疾病脑萎缩是指脑组织的体积减少,导致脑功能的损害。

常见的病因包括老年性脑萎缩、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病变、颅脑外伤等。

准确的诊断对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在鉴别诊断脑萎缩疾病时,医生通常会采取以下的方法:1.详细的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病程以及家族史等信息。

脑萎缩常伴随患者年龄的增长,老年性脑萎缩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阿尔茨海默病通常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症状。

脑血管病变的病史中可能存在有关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

颅脑外伤的病史中则可能出现受伤的经历。

2.神经系统体检:医生会仔细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包括脑神经功能、感觉、运动、平衡等。

脑萎缩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损害,常见的症状包括步态不稳、肌力减退、反应迟钝等。

3.影像学检查:脑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萎缩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和头颅MRI。

CT可以显示脑萎缩的程度和范围,并排除其他病变(如肿瘤、脑出血等)。

MRI对脑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在早期发现和评估脑萎缩非常有价值。

医生可以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脑萎缩的程度和类型。

4.神经心理学评估:脑萎缩常伴随认知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学习、记忆、注意力等。

神经心理学评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评估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5. 实验室检查:在鉴别诊断脑萎缩时,医生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例如,针对血管性脑萎缩,进行心脏、血管、肾功血常规等检查,以排除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病因。

对于疑似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可以进行脑脊液检查,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的含量来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鉴别诊断脑萎缩疾病需要综合病史询问、神经系统体检、影像学检查、神经心理学评估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可以提高对脑萎缩疾病的准确程度,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0例CT诊断分析(一)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0例CT诊断分析(一)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0例CT诊断分析(一)笔者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2009年12月3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病例资料及CT影像学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2006年10月-2009 年12月期间的30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男25例, 女5例,年龄18-91 岁,平均57.3 岁,其中60岁以上12例。

病程一般为受伤后数小时到2 周左右。

30 例患者均有头部外伤史, 其中车祸伤25 例, 跌打伤5 例。

全部病例均采用通用GE-1800PLUSC机扫描,层间距和层厚均为10mm2 结果CT显示额、颞或额颞、额颞顶甚至额颞顶枕颅骨内板下方与脑表面间新月形、弧形脑脊液密度影,其中单侧/双侧额部4例,单侧/双侧颞部3例,单侧/双侧额颞部17例,额颞顶2例,额颞顶枕2例,另有2例表现为大脑镰旁条带状脑脊液密度影。

病变早期密度较均匀, 边缘较光整。

本组病例有8 例颅骨骨折,5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 例脑萎缩。

本组病例均以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6 例首次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或仅见头皮血肿,24h〜 1 周复查才出现典型CT表现。

1例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后1周出现,1例脑萎缩伴额颞顶硬膜下积液患者于伤后 5 个月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

3 讨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又称外伤性硬膜下水瘤,在基层医院比较常见,由Mayo于1894年首先报道, 发生率约占颅脑损伤的0.5%〜1%。

主要在伤后数小时至数周内出现,好发于双额颞区。

颅骨骨折,特别是颞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萎缩时容易发生。

其发病机制可能为:(1) 外伤特别是颅骨骨折后容易引起小的蛛网膜破损或撕裂,形成活瓣,脑脊液流人硬膜下腔后不能回流;(2) 脑外伤后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萎缩时硬膜下间隙增大, 易使脑脊液充填于硬膜下腔;(3) 伤后血脑屏障遭到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渗出到硬膜下腔。

(4) 临床上脱水剂的不合理使用将促成硬膜下积液的形成。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手术与保守治疗对比性分析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手术与保守治疗对比性分析

hg m r l o p t m g p i s n J . o a e c, y o a ns a cm u d o or h as[ ] J r n d i r i e i et a cc K e M S
20 1 ( ) 5 0—58 0 0 6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hnJN uougD s e)0 :0 3 C i ersr i R s2 1 1 ( 1
表 1 手术组及保守治疗组临床资料 、 治疗结果 比较 ( ±s )
P< .5 保守治疗组 00 ,
三 、 论 讨
守治疗 的原 因之一 , 者认为复 发可能 是置管 不在硬 膜下 腔 笔 所导致 , 此外也可能 与引流时 间不足有关 , 持续 的引流负压 有 利 于硬膜下 间隙闭合 , 本组手术病例随诊未见复发病例 。
4 a ii Z n n MA, Re e d L , F e ts sn e A r ia CC, e a . T a ma i s b u a t 1 ru t c u d rl h go y r ma:f e c s s t c a g d d n i a d s o t n o s r s l to i a e wi v h h n e e st n p n a e u e o u in y
[ ] A qN u pi i r 20 , 5 1 : 8— 2 J . r em s ua , 07 6 ( ) 6 7 . q t 5 李壮志 , 曹任江 , 刘德孚 , 等. 持续硬膜下积液移 行为慢性硬膜下 血肿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9 7 1 ( ) 24— 3 . J. 19 , 3 4 : 3 2 6 6 刘科峰 , 龚坚 , 黄武. 持续腰大池引流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治疗 中

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血肿体积估算:
ABC/2法: • 临床使用最广泛,由椭圆体体积的计算公
式衍变而来,计算圆形-椭圆形血肿的体 积最佳
• 在血肿的中央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层面,测 量最大的线性长度A(cm)、最大的宽径 B(cm)和最大的深度C(cm),相乘然后除 以2。
• 线径A和B垂直 • 深度C为层面数×层距
5层×0.8cm
血肿磁共振信号变化
血肿分类: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脑内血肿
按血肿来源和部位
按病程 和血肿 形成的
时间
01 急性血肿(3天内) 02 亚急性血肿(3天~3周)
03 慢性血肿(3周以上)来自硬膜外血肿• 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 • 好发于颞、额顶和颞顶部 • 约占全部颅内血肿30% • 颅骨骨折所致 • 最常见的出血来源为脑膜中动脉破裂(70%-80%) • 原发昏迷时间短,再度昏迷前可有中间清醒期 • 急性约占85%,亚急性约占12%,慢性约占3%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依小脑幕缘分布而出现不同形状,勾勒出各层面小脑幕
Y
V

女,72岁 头痛2周 小脑幕下血肿
鉴别诊断
• 硬膜下积液 • 脑萎缩
硬膜下积液
• 也称硬膜下水瘤,多系外伤后蛛网膜破损, 形成活瓣,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不能回流 所致
• CT:表现为新月形或弧形低密度影,CT值 近似于脑脊液,密度均匀,边缘较光整, 相应部位脑回变平,脑沟变浅
• 与软脑膜间存在较大的间隙,即蛛网膜下 腔,内含脑脊液和较大的血管
• 不深入脑沟,使蛛网膜下腔在某些部位扩 大成为蛛网膜下池(脑池),其中最大的 是小脑延髓池
软脑膜
• 由胶质纤维和弹力纤维构成 • 薄而富有血管 • 附于脑的表面并伸入脑沟内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与外伤后脑萎缩的临床特点探讨(附89例报告)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与外伤后脑萎缩的临床特点探讨(附89例报告)
全 。C' I 复查 :7例 蛛 网膜 下腔 增 宽消 失 ,6例 患 者 蛛 1 2 网膜 下 腔增 宽 明显 改 善 (<5 m)脑 软 化 面 积 缩 小 和 m ,
密度增 加 , 张 的脑 室 和脑 池 也 可 见缩 小 。本 组 中两 扩
1 例 患者 中严 重 颅 高 压 症 状 者 5例 , 行 腰 穿 检 查 。 8 未 1 患 者腰 穿 压 力 在 1 O例 8~2e i O, 患 者 压 力 在 5m 2 3例 l
G S记 分 6~8分 ;9例 有 不 同程 度 语 言 能力 下 降 、 c 4 智 能受 损 和 精 神异 常 , 中部 分 患者 伴 有肢 体 肌力 下 降 、 其
关。
3 讨 论
硬膜 下积 液 是 由于 外 伤 时 蛛 网膜 被 撕 破 , 脊 液 脑
经裂 口流 至硬膜 下 与蛛 网膜之 间 的硬 膜 下 间隙 集 聚而
出 。囊 液 检 查 发 现 蛋 白增 高 。 3例 腰 穿 压 力 不 高 患 者 , 高 压症 状 不 明 显 , 用 追 踪 观 察 1~2月后 发 原颅 采
现症 状 加重 , I 查 蛛 网膜 下 腔 增 宽 较 前 明 显 , 示 C' 复 显
临 床 观察 8 患者 , 5 例 、 3 , 龄 l 9例 男 7 女 2例 年 4~ 7 岁 。均有 明确 头 部 外 伤 史 。 C' 现 蛛 网膜 下 腔增 3 I 表 宽 宽 度 >5 m作 为 人 选 病 例 … 。 出现 CI 网膜 积 液 的 患 者 1 。 多发 生 8例 于局 灶 性脑 损 伤后 1 周 。多伴 有 头痛 , 吐等 颅 高 ~2 呕
压症 状 , 眼底 检查 可 伴有 视 神 经乳 头 水肿 。腰 穿 检查 :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外伤后引起的一种病理现象,它们的临床表现和危害程度都相似,因此在鉴别诊断中十分关键。

下面我们来分步骤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

一、解剖结构区别硬膜外层是紧贴外侧颅骨的坚韧膜层,而硬膜下层则是位于硬膜内侧与蛛网膜之间的一层薄膜。

因此,硬膜外血肿紧贴颅骨而硬膜下血肿定位在脑表面,两者位置不同有助于鉴别。

二、发病机制区别硬膜外血肿是由外伤性血管破裂而血液聚集在硬膜外层,形成局部血肿。

而硬膜下血肿是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渗入硬膜下层,然后进一步扩散导致脑实质受压。

因此,从发病机制方面也可区别两者。

三、临床表现区别1. 硬膜外血肿的典型症状是头痛、意识不清、恶心呕吐等,可能伴有局部裸露、皮下积液等表现。

2. 硬膜下血肿的典型症状是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偏瘫、癫痫等神经系统症状,常常是数小时至数天出现,可能导致颅内高压等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区别除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也是鉴别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重要依据。

1. CT检查:硬膜外血肿呈半圆形,紧贴颅骨,形态规则。

而硬膜下血肿则呈叶片状,与颅骨距离远,形态不规则。

2. MRI检查:可显示血肿的大小、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更加精准的辅助诊断方法,硬膜外血肿的信号呈高T1、T2信号;硬膜下血肿的信号则呈低T1、高T2信号。

总的来说,虽然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很相似,但是从解剖结构区别、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给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医学鉴定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医学鉴定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医学鉴定王平;刘开滨【摘要】颅脑损伤后可以引起蛛网膜破裂并形成活瓣,致脑脊液进入硬模下腔不能回流,并在此大量积聚,称之为外伤行硬膜下积液.一般外伤后数小时或数日内形成,积液量一般为50~60mL以上,起发生率约占损伤的百分之一.我鉴定中心2008~2011年对5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进行了临床学法医鉴定,现报道如下.【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年(卷),期】2011(034)005【总页数】1页(P96)【关键词】外伤;硬膜下积液;医学鉴定【作者】王平;刘开滨【作者单位】佳木斯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支队,黑龙江佳木斯154002;佳木斯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支队,黑龙江佳木斯15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9颅脑损伤后可以引起蛛网膜破裂并形成活瓣,致脑脊液进入硬模下腔不能回流,并在此大量积聚,称之为外伤行硬膜下积液。

一般外伤后数小时或数日内形成,积液量一般为50~ 60mL以上,起发生率约占损伤的百分之一。

我鉴定中心2008~ 2011年对 5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进行了临床学法医鉴定,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均为男性,年龄平均为 45岁 ,双例 4例 (拳击头部所致 ),单侧 1例(左侧:交通肇事 ),均为闭合性颅脑损伤 ,其中两侧伤后 2个月并发了硬膜下血肿。

临床表现 5例均有头外伤史,伤后急性期内有颅内压增高症状,两例出现了脑受压的阳性体征(偏瘫、失语、局部性癫痫等),有一例出现了嗜睡、定向力差和精神轻度失常症状。

1.2 影像学表现1.2.1 MR成像:显示急性硬膜下积液的敏感性较 CT高,我们认为应该推荐为首选检查。

MR像于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异常信号影,边界清楚,范围较大,其信号强度于脑脊液相似,但是由于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中含有蛋白成分较高,在T1加权像上 MR 信号强度比脑脊液稍高,在 T2加权像上比脑脊液稍高。

由于 MR普及程度受限,期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本报告的 5例有 4例经 MR证实。

脑积水鉴别诊断

脑积水鉴别诊断

外部性脑积水与脑发育迟缓,脑萎缩及硬膜下积液的鉴别诊断一、外部性脑积水的影像学主要表现1、额叶或额顶叶蛛网膜下腔增宽,间隙≥5mm,大脑半球后半部间隙不宽。

2、前纵裂池间隙增宽大于7mm,后纵裂池不宽。

3、大脑外侧裂池增宽大于7mm。

4、鞍上池稍大。

5、额区或额顶区脑沟部分增宽,但增深不显著,边缘呈“花瓣状”;大脑后半部及小脑脑沟不增宽。

大脑半球前部犹如“水中漂浮的核桃”状。

6、脑室不大或轻度扩大。

通常脑脊液聚集首先发生在额顶叶前蛛网膜下腔,其次为前纵裂池、大脑外侧裂池及鞍上池,最后引起脑室扩大。

诊断依据是:1、前囟未闭的婴儿及头颅增大。

2、脑前半部脑外积液增多,脑实质无病变。

3、2岁以后,脑外积液自然吸收。

二、鉴别诊断1、外部性脑积水与脑萎缩鉴别:后者头围较小,常有智力低下及运动障碍。

半球间隙不增宽或前后均增宽,脑沟深宽呈“城垛状”而不是“花瓣状”,脑皮质较薄,脑室扩大较明显。

2岁以后脑沟仍深宽,脑脊液未吸收。

颅骨额骨较小或变尖使额部颅腔变小。

脑萎缩除见大脑脑沟的普遍增宽加深外,尚有脑室系统明显扩大,当有半球间裂增宽时,表现为整个间裂增宽。

局限性脑萎缩时可有局部脑沟宽深,邻近脑室扩张。

脑萎缩时脑室与颅脑横径之比大于正常,而外部性脑积水则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外部性脑积水患者可合并脑萎缩,单纯外部性脑积水患者智力发育一般正常;而合并脑萎缩时,临床表现常有不同程度的痴呆和运动发育滞后,部分患者还伴有偏瘫、肌张力增高、癫痫等症状,所以在鉴别外部性脑积水与脑萎缩、或二者合并发生时应密切结合临床。

2、外部性脑积水与脑发育迟缓鉴别:脑发育迟缓时,常表现为脑灰白质比例失常,在MR 检查时,表现为脑灰白质的信号异常改变,髓鞘化延期等,并且脑发育迟缓常同时合并多种其他神经系统畸形。

3、外部性脑积水与硬膜下积液鉴别:后者常为单侧发生,若为双侧常两侧不对称,CT扫描颅骨内板低密度区呈“新月形”,内侧缘较平坦、光整,邻近脑沟变平浅,受压的脑回变平内移,脑沟相互聚拢而不是加深增宽,一般不伴有基底池的扩大及前纵裂的增宽,无脑室的扩大。

脑积水与脑萎缩的CT和MRI诊断ppt课件

脑积水与脑萎缩的CT和MRI诊断ppt课件
通过注射造影剂来提高组织对比度,有助于鉴别 病变性质。
薄层扫描
高分辨率的扫描方式,能够显示更细微的结构。
脑积水在CT上的表现
脑室扩大
中线结构移位
脑室宽度超过正常范围,尤其是侧脑 室。
由于脑室扩大,中线结构如垂体、视 交叉等发生移位。
脑实质受压
脑实质受到挤压,导致脑组织密度不 均。
脑萎缩在CT上的表现
CT和MRI检查可以测量脑室系统的尺寸和 脑实质的厚度,从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监测疗效鉴别诊断源自通过定期进行CT和MRI检查,可以监测病 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对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 帕金森病等,CT和MRI检查有助于鉴别诊 断,避免误诊。
02
案例一:脑积水CT和MRI诊断
01
02
03
04
患者症状:头痛、呕吐、视力 模糊、意识障碍等。
CT表现:脑室扩大,脑池增 宽,脑实质受压变薄。
MRI表现:脑室扩大,脑池增 宽,脑实质受压变薄,脑脊液
信号强度异常。
诊断结论:脑积水。
案例二:脑萎缩CT和MRI诊断
患者症状: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步态不稳等。
CT表现:脑沟增宽,脑池扩大,脑实质密度减低。
MRI表现:脑沟增宽,脑池扩大,脑实质信号强度减低 ,脑室相对缩小。
诊断结论:脑萎缩。
案例三:脑积水与脑萎缩的鉴别诊断
01 患者症状:头痛、呕吐、视力模糊、意识 障碍等。
02 CT表现:脑室扩大,脑池增宽,脑实质受 压变薄。
03
MRI表现:脑室扩大,脑池增宽,脑实质 受压变薄,脑脊液信号强度异常。
脑积水与脑萎缩的CT和 MRI诊断

神经系统损伤的影像学诊断

神经系统损伤的影像学诊断

神经系统损伤的影像学诊断神经系统损伤的影像学诊断一、颅脑损伤的分类1.颅骨骨折2.原发性脑损伤:脑挫裂伤;弥散性轴索损伤3.颅内血肿4.脑水肿和脑疝5.颅外伤后遗症:脑萎缩;脑穿通畸形;脑积水二、硬膜外血肿(一)颅脑损伤中,硬膜外血肿占3%;其中急性占86.2%,亚急性(第3天至3周)10.3%,慢性3.5%。

在正常情况下,硬脑膜紧贴于颅骨内板,由于外伤硬膜与骨板剥离而出现了腔隙,并为破裂血管的出血所充填,便形成了硬膜外血肿。

血肿常来自脑膜动脉的破裂,其特点:①出血急,82%为急性;②血肿较为局限;③局部脑组织受压明显,而无中线结构移位;④常有骨折并存。

血肿来自静脉时,可为急性或慢性血肿,血肿与硬膜粘连,并有肉芽组织进而形成包膜。

血肿长时间凝固,最后机化,钙化,甚至骨化。

(二)CT表现1.平扫①多呈梭形;②内缘光滑、锐利;③急性期质地均匀;④常有骨折;⑤中线结构无或轻度移位;⑥血肿较局限三、硬膜下血肿(一)硬膜下血肿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占颅脑损伤总数的3—6%。

(二)按血肿形成时间,硬膜下血肿分三类:1.急性硬膜下血肿,0—3天。

2.亚急性硬膜下血肿,4天—3周3.慢性硬膜下血肿,>3周,长者病程可达10余年。

(三)硬膜下血肿常与脑挫裂伤同时存在,可视为脑挫裂伤的一种并发症,称为复合性硬膜下血肿。

脑皮层的静脉和动脉为出血的主要来源。

血肿多见于脑凸面、额、颞底部和顶部。

(四)CT表现1.平扫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影,少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可见于贫血患者及大量脑脊液进入血肿内。

血肿的密度不均匀与血清渗出和脑脊液相混有关。

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合密度。

由于血块沉淀,血肿上方为低密度,下方密度逐渐升高,血肿的形态可由新月形双凸状。

可能与脑组织受压萎缩有关。

血肿范围广泛,不受颅缝限制。

由于常合并脑挫裂伤,故占位征象显著。

少数慢性硬膜下血肿,还可形成“盔甲脑”,即大脑由广泛的钙化壳包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萎缩与硬膜下积液的鉴别
脑萎缩:
病因:
脑萎缩是由于各种因素所致的脑组织细胞的体积和数量减少,继发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可分别或同时发生在脑白质和灰质。

主要原因有外伤、感染、药物性、老年性及其他疾病。

依其程度和范围不同,可分为局限性脑萎缩与弥漫性脑萎缩两类。

临床:
部分患者早期可发生记忆力下降,继而出现定向障碍,说话不流利,最后发展为痴呆
CT与MRI表现:
(1)弥漫性脑萎缩:
①脑皮质型脑萎缩以脑沟、脑池增宽(扩大)为主,脑室扩大较轻或正常;
②脑白质型脑萎缩以脑室扩大为主,脑沟脑池增宽较轻或正常;
③混合性弥漫性脑萎缩,灰质与白质均受累,显示脑沟、脑池及脑室均扩大。

(2)局限性脑萎缩:局限性脑沟、脑池增宽。

脑室扩大产生负占位效应;其范围可只限于几个脑回,也可以是一个叶或一侧半球,后者为单侧脑室扩大,中线结构向脑萎缩侧移位。

判断有无脑萎缩,往临床工作中一般多采用目测法,即:
①将脑沟、脑池及脑室的大小与正常同龄人对照,若有明显增宽则为脑萎缩;
②脑沟宽度>5mm可提示脑萎缩;
③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变圆钝,则提示相应脑叶萎缩,但应注意生理变异存在的可能性。

鉴别:
弥漫性脑萎缩致脑室扩大时应与脑积水鉴别。

但单纯脑萎缩:
①脑实质内无异常低密度区,而脑积水在脑室周围可出现间质性水肿的低密度区;
②脑萎缩时脑室形态改变不明显,冠状位重建时,左右侧脑室顶部夹角变大(>140°),脑积水时脑室向四周扩大,左右侧脑室额角呈球形,而侧脑室顶部夹角缩小(<120°);
③第三脑室扩大,脑积水比脑萎缩明显,可呈球形;
④脑萎缩时脑沟、脑池以增宽,而脑积水时则脑沟变浅或消失,脑池不宽。

硬膜下积液:
年龄:多见于老年人及婴幼儿。

病因:多见于外伤后,也可发生于v-p术后、开颅术后、脑膜炎后。

又称硬膜下积液。

系外伤引起蛛网膜撕裂,形成活瓣,使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不能回流,或液体进入硬膜下腔后,蛛网膜破裂处被血块或水肿阻塞而形成。

水瘤内液体为水样,呈淡黄色或淡红色,蛋白含量较脑脊液高。

硬膜下水瘤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少见,在数
小时内形成,慢性则有被膜包裹。

CT表现:多发生于一侧或两测额颞骨内板下。

50%在双额区,长深入纵裂前部呈M形,表现为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近似脑脊液密度,无或只有轻微占位表现。

周围无脑水肿。

MRI表现:在T1加权和T2加权图象上,硬膜下水瘤信号与脑脊液相似,部分病例在T1加权图象上可表现为高信号,这可能与水瘤内蛋白含量有关临床:可分为急性与慢性。

表现为颅高压和占位。

急性可钻孔引流,慢性可行钻孔引流或开颅骨瓣成形包膜切除术。

少数可自行吸收。

老年性脑萎缩一般表现为双侧脑回变宽,脑沟加深,脑实质萎缩,常有脑室系统的扩大。

而硬膜下积液由外伤引起,单侧者易于鉴别,双侧常见额颞顶区的条带状低密度区(CT),由于占位效应,脑沟,脑回变浅,脑室缩小。

对于合并脑萎缩者,积液处的脑沟,脑回也比其它部位要浅。

另外,硬膜下积液常有外伤史,可伴有智力,行为障碍,以及脑受压症状等。

如症状不明显,硬膜下积液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因为老年人颅内代偿空间较大,对于积液量大(>100ml,或厚度>1.5cm),产生明显脑受压症状者,可手术,一般钻孔引流即可,但注意放液不可过快,不用脱水利尿药物,注意补液,头位可稍低,有利于引流。

也可辅以高压氧治疗,有利于恢复。

还有一点,硬膜下积液可逐渐转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因此对于保守治疗者,应定期复查CT。

在临床上常见大于50岁外伤后出现硬膜下积液,常为双侧.
诊断上,首先看有无颅压增高表现,不易鉴别时,应用甘露醇实验性诊断。

积液多在额叶,看脑室额角是否受压。

治疗上,少量积液不需处理,量大者可动态观察症状及CT,进行性加重时,可钻孔引流,否则保守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