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浙江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引言
机电产品(指机械设备、电气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电子产品、电器产品和仪器仪表等及其零部件、元器件)贸易是国际贸易及国际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主导产业,因此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分工能力和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机电产品出口能力的大小也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连年快速增长,在全国外贸出口中从“冰山一角”上升到“半壁江山”,为全国外贸出口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也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增长,机电产品己取代服装,纺织品等传统出口产品的主导地位,成为浙江省第一大类出口产品。
来自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3季度中国机电产品出口6677.2亿美元,增长34.5%,高于同期中国总体出口增速0.5个百分点,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8.9%。
另据介绍,今年前8个月,浙江累计实现外贸出口总值1162.4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累计出口总值510.5亿多美元,同比大增49.36%,约占全省外贸出口总值的43.9%,大约相当于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量的1/10【2】。
机电产品对浙江省外贸出口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
尽管前8个月浙江机电产品出口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受从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复苏进程不平衡为全球经济复苏增添了几分不确定因素,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和由此带来的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人民币持续升值压力持续增加,这些都将使浙江省机电产品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复杂,可能会遭遇更多的贸易摩擦。
而且,与先进省市比较,浙江省的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存在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开拓不畅、企业间恶性竞争等问题。
因此,研究浙江省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中提出对策和建议就显得相当必要。
一、国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其产品的能力。
国际竞争力的实质是比较生产力的竞争【3】。
当前,国外与国际竞争力相关的理论主要有国际贸易观、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以及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国际贸易观[4]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就是其对外贸易竞争力,对外贸易作为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一国输出扩张的国际竞争力,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可以用其外贸竞争力来反映和衡量,影响对外贸易活动的内在因素以及用来解释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外贸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是国际贸易理论。
斯密和李嘉图的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或技术差别是各国生产同一产品时存在价格差别的基本原因,这种价格差及其生产者对较高价格的追求事国际贸易的原因或动力;每个国家专门生产自己有优势的产品并根据自己对产品的需要进行交换是国际分工的结构;各国经过国际贸易能够获得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则是国际贸易的结果。
瑞典经济学家伊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5]理论认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在其集成之作《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所阐述的新贸易理论认为,现实经济中,由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使一国经济运行并非处于最佳状态。
适当的政策干预可改善经济运行。
在此理论指导下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主张对存在规模经济递增和垄断的行业,在同国外厂商竞争时,采取关税和对本国厂商支持等措施,使本国厂商企业获得“垄断租金”。
这种国家干预性的政策也被认为具有“战略”意义。
这一贸易理论被认为对指导发展中国家制定国际贸易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即发展中国家必需在政府的干预下,才能获得某种规模经济或行业的竞争优势。
Freeman,C.认为,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受宏观、微观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微观方面包括:产品的价格、质量、性能、技术等,宏观方面包括: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市场环境、外商直接投资、外贸体制及外贸政策等【5】。
Stephen B, De Loach, Jayoti Das(2008)用模型来比较了PPMs标准对一国出口的影响,当一国的标准和高品质货物生产互补性很大时,那么外界强加的生产标准将会增加一国产品的竞争力,而当两者互补性较小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会减弱。
而这刚好与WTO所遵循的原理相反【7】。
(二)产业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对竞争优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把产业组织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引入企业战略管理中,形成了经典的结构---行为---效果(SCP)模式,即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和行为以及企业的绩效和盈利能力。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波特教授发表了其著名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
他在著作中提出了不同产业环境下竞争对手分析的框架以及企业成功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产(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及决定因素,国家的竞争优势的决定及其对产(企)业竞争力的支持作用,并构建了著名的菱形模型(又称“钻石模型”),为企业竞争力分析提供了实践方法【8】。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其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生产率的提高,提高生产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有创新机制。
而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取决于:生产某种产品所需投入的要素条件,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条件,相关及辅助产业的发展水平状况。
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所赖以存在的国家环境状况,打破现存竞争环境和秩序的机遇,政府的政策行为等六个方面。
他认为前四个是内生决定因素,后两个是外生决定因素【9】。
钻石模型提出来后,学者们对其进行完善。
邓宁(1993)认为应将跨国公司的活动作为第三个外生变量添加到钻石模型中(另外两个是政府和机遇),构建国际化钻石模型。
鲁格曼等(199I,1993)在研究加拿大国家竞争优势时.发现钻石模型不能解释经济规模小、开放的贸易经济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同题,并提出北美钻石模型。
认为加拿大竞争优势部分来源于国内经济环境,部分来源于美国钻石体系【10】。
鲁格曼等(1998)在研究韩国、新加坡等小国国际竞争力时,发现无法用钻石模型进行解释。
于是,提出一般双钻石模型,认为小国国家竞争优势部分依赖国内钻石体系,部分依赖与产业相关的全球钻石体系。
乔东逊(1994)通过研究韩国经济发展,指出韩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在于具有良好教育的、充满活力的、富有献身精神的“人力”要素,并提出适合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九要素
模型。
此外,Crossman和Helpman(2002)在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的内部化和外包的决策行为时发现,企业采取外包这种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营模式。
不但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
而且还可以获得“干中学”效应所带来的利益。
由此得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分工正成为影响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11】。
(三)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O)自20世纪80年代创立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以来,无论从概念到理论,还是从统计方法到分析方法都在不断发展。
目前参加这一评价体系的有59个国家和地区,其总产出、贸易总量和投资总量占整个世界的95%以上,包括了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全部主要国家和地区。
WEF《全球困际竞争力报告》评价体系以未来5至10年的中长期人均GDP的增长为基础,是一个以多因素决定的系统评价体系;而IMO《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评价体系从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出发,强调国家整体的现状、实力和发展潜力,兼顾国际竞争的资产条件和竞争过程、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引进吸收与输出扩张、个人风险与社会凝聚力的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平衡关系,是一个系统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在指标体系上,1997年的《全球国际竞争力报告》包括195个指标,其中硬指标68个,软指标(通过全球专家问卷调查得到的指标)127个,指标体系划分为8大要素和主要经济指标9个部分,8大要素是:开放度、政府管理、金融、基础设施、技术、企业管理、劳动力、法规和社会文明。
1997年《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包括244个指标点中硬指标160个,软指标84个,指标体系划分为8大要素,它们是: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基础设旌、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
从总体上看,WEF评价体系中软指标占全部指标的绝对多数,而IMO评价体系中硬统计指标占了绝对多数。
二、国内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中国学术界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的。
对国际竞争力,特别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落后于西方国家。
中国对国际竞争力的专题研究主要有四大块[12]:一是起始于1990年的由国家科委组织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课题,是对中国与其他14个亚太地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状况的实证
性研究。
二是近年来对产品、工业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它根据90年代以来以工业品为主的民族产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三是国家体改委和中国人民大学根据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对1995年中国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经济实力、农业、产业、金融、政府管理、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国民素质、企业管理、国际化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方面提出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对中国国际竞争力进行的综合研究。
四是某些省份对企业竞争力现状的研究,如浙江省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等。
(一)用竞争力指标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指标有很多种,例如:市场占有率和渗透率、贸易竞争力指数(Balance)、显性比较优势指数(Balass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Vollrath)、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Lunberg)、产业内贸易指数(H.C.Crubel、P.T .Lloyd)等。
张红元(1999)探讨了贸易专业化系数、国际市场占有率、相对优势指标和出口商品换汇的成本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并分别用这些指标分析了中国主要大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依靠数量扩张来体现其国际竞争力的【13】。
金碚(2006)用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数据与商品出口总额比、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和相对出口优势指数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并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市场渗透率和贸易竞争指数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商品出口对制成品的出口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依赖度中机电产品排在第一位),在其它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增长率指数大都为负数的情况下,机电产品的指数大都为正数,但机电产品的TC、RCA指数有高有低。
制造业中机电产品的国际占有率和市场渗透率均没有纺织品和服装高,其中汽车行业是国际占有率最低的(2004年数据)【14】。
(二)用不同影响因素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一,从成本价格角度来分析。
任若恩(1998),主要以产业和部门购买力平价(PPP)为基础,从相对价格水平、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和国际价格等方面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相对发达国家,价格水平、单位劳动成本和劳动生产率较低,中国制造业仍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15]。
唐骁鹏、林琳在(2006)从机电产品进出口价格比较方面对入世前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
他指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仍带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出口增长与劳动力相关的低生产成本密切相关[16】。
第二,从质量品牌角度来分析。
张世贤(2005)从中国纺织品贸易摩擦现状中论述了价格竞争力到品牌竞争力的提升问题。
他认为价格竞争力仅仅是产品市场竞争的基础,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条件下,只有品牌的竞争才是产品取得国际竞争力的真正途径,才能体现出市场竞争的效率【17】。
第三,从技术创新角度来分析。
徐康宁、任飞(2000)以移动电话产业为例,分析了FDI与中国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作者首先分析了贸易与投资中竞争力的来源,其线索为:创新——分工与交易水平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优化——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随后从生产能力、实际生产量、内外销比例、入网情况等指标对中国移动电话产业利用外资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在FDI的带动下,中国民族电话生产商的技术得到提高,从而竞争力也得到提升【18】。
汪颖(2004)认为R&D占销售额比例是反映产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机电产品该指标落后于国际水平。
他认为造成我国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差的原因之一是产品技术瓶颈制约,科技投入匮乏并且转化率不高。
所以,机电产业需要在研发投入上进行重整,在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转型期中,努力实现我国机电产业技术创新的腾飞【19】。
赵英(2007)从我国制造业各个产业技术标准在国际技术标准体系中的影响力,以及国际标准采标率两方面对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做了比较。
在两个方面,整体制造业都没有表现出有竞争力,机电产品也是一样,可见机电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和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20】。
第四,从制度模式角度来分析。
汪颖(2004)认为企业盈利率是反映产业素质的又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机电产品该指标也落后于国际水平。
而造成该指标较差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组织和经营体制存在问题和用人制度致使的人才不足与浪费并存。
他认为机电产业需要在法规、资金利用、企业竞争机制上进行重整,在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转型期中,政府应该实施适当的政策【19】。
(三)用计量模型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一,用回归方法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
黄健康(2006)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实证分析了中国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
他先指出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和国际直接投资是产业内贸易的形成要素,随后用机电产业的数据对三个要素做了Granger 因果检验,认为三要素确实是产业内贸易的起因。
然后分别对三要素和产业内贸
易指数(GL)做了回归分析,认为三个因素较大地带动了机电产业的产业内贸易,从而促进了其国际竞争力【21】。
第二,用综合指标方法实证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
吴先满、陈涵(2005)在分析江苏工业竞争力问题时,以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竞争力为总指标,以规模竞争力、市场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为一级指标,又分别以规模、效益、融资能力;市场效绩、技术进步、资金运作;企业平均规模为二级指标。
在二级指标下还设有l 9个三级指标。
通过这个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对江苏工业竞争力与中国其它省份进行了比较,得出江苏工业竞争力为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和山东【22】。
郑刚、姜春林(2001)在借鉴Porter国际竞争力理论、WEF和IMD的综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主成份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以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四个指标为总指标,在总指标基础上建立一级、二级指标共52个,并根据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对各指标赋予了不同的权重,以此建立区域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23】。
三、评述
综合上述学者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国外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形成了一套较系统的理论。
但国内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不同学者只是从一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对国际竞争力内涵还没有标准的、统一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由于考虑方面和侧重点不同,国内也没有形成统一评价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国内学者对波特钻石模型不断修正,考虑因素不断增多。
但不可能建立一个适用任何情况的模型;对已经建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中侧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对较少;对国际竞争力研究一般是在较广泛的领域,而对具体行业特别是具体企业研究较少,因此缺乏指导各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理论。
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不断完善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结合浙江省机电产品实际情况,提出建议,提高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胡君茹,陈迎盛.上海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09,30(2).
[2] 机电产品竞争力提升,江出口不靠鞋袜./a/20101014/ 002613.htm.
[3]《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论国产工业品与民族工业面临
的国际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1995(2)∶37-41.
[4] 俞凯,黄爱华.当前困际竞争力理论及简评[J].广两经济管理于部学院学报,2004(2):13-16.
[5] 霍建国.中国外贸与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6] Freeman,C.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International & Corporate Change,pp80-85.
[7] Stephen B, DeLoach,Jayoti Das.Resolving The Paradox Of Social Standards And Export Competitivenes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Economic Development2008,17(4)
[8] Michael E. Porter.The Competitive of Nations[M].NewYork, Free Press,1990.
[9] 陆春平.中日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D].2005.
[10] Rugman,A.M and D’Cruz,R.The double diamond model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Canadian experience[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 view,1993.2,pp17-39.
[11] 贺婷婷,褚永.入世5周年对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8).
[12] 姚先国等.浙江经济竞争力与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0).
[13] 张红元.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统计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1999(6):30.32.
[14] 金碚,李钢,陈志.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1O):5-14.
[15] 任若恩.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J].经济研究,1998(2):3.13.
[16] 唐骁鹏,林琳.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J].当代财经,2006(3)∶104.108.
[17] 张世贤.从价格竞争力到品牌竞争力[J].企业管理,2005(10):96.97.
[18] 徐康宁,任飞.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竞争力相关性之研究——基于中国移动电话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0:128.132.
[19] 汪颖.关税下调对我国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2):19.22.
[20] 赵英.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标准战略研究阴.中国工业经济,2007(4):38-45.
[21] 黄建康.全球化中的中国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路径——基于产业内贸易视角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6(5):79.84.
[22] 吴先满,陈涵.江苏工业竞争力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5(3):87.92.
[23] 郑刚,姜春林.区域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1(6):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