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4. 能够应用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对常见病症进行诊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 教学难点: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中医诊断学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理论讲解(30分钟)2.1 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解释中医诊断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和脉诊、舌诊等内容。

重点强调诊断学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2.2 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详细介绍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内容。

结合实例,演示四诊合参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实践操作(40分钟)3.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际的中医四诊合参操作练习。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模拟患者角色,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诊断学的实践操作。

3.2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典型的病例,引导学生结合掌握的中医诊断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诊断。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理解。

4. 总结与评价(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一次简要的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中医四诊合参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具体的病例,进行详细的中医诊断学分析和辨证论治方案的制定。

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参考文献:1. 张琴. 中医诊断学导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 王晓.中医四诊合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教育, 2013, 32(5): 93-95.。

中医诊断教案

中医诊断教案

中医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64学时)课程教案西安海棠职业学院医学院主讲:2009年2月23日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授课内容绪论授课时数2(100分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诊断的内容与发展简史等可展示实物资料。

教学目的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含义。

2.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简史。

教学过程1.诊断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10分钟)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初步介绍症、病、证的概念。

(30分钟)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20分钟)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20分钟)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15分钟)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5分钟)重点:①病、证、症各自的含义及关系;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难点: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思考题:1. 什么是“症”?症有何临床意义?2. “病”与“证”的概念有何不同?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哪三点?参考文献1.《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2.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绪论概述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诊法即中医诊察搜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二)诊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三)辨证即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抽象。

亦即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四)病案即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又称病历,古称诊籍。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一)司外揣内 (二)见微知著(三)以常衡变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一)整体审察(二)诊法合参(三)病证结合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一)渊源(二)发展(三)展望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一)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5分钟)(二)不断进行临床实践(25分钟)(三)注意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30分钟)教学手段以标题板书和内容讲述为主。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教案教案标题:中医诊断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常用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中医诊断思维和分析能力;4. 提高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案内容:教学步骤一:导入1. 利用教具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和重要性;2. 提问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认知和理解,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步骤二: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定义和作用;2. 解释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3. 引导学生理解中医诊断学与西医诊断学的差异和互补性。

教学步骤三: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常用方法和技巧1. 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2. 分别讲解每种诊断方法的具体内容和应用场景;3. 提供典型病例进行示范演练,让学生亲自体验中医诊断的过程。

教学步骤四:培养学生的中医诊断思维和分析能力1. 引导学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等;2. 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中医诊断思维的训练,如分析病人的症状、辨别病因等;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归纳中医诊断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步骤五:激发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1. 邀请中医专家或临床医生进行讲座或座谈,分享实际中医诊断的经验和案例;2. 组织学生参观中医诊所或医院,亲身感受中医诊断的现场;3. 鼓励学生进行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和实践,如参与科研项目或实习经历。

教学步骤六:总结和评价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评价,提供建议和改进意见;3. 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中医诊断学心得体会或研究报告。

教学资源:1. 中医诊断学的教材和参考书籍;2. 中医诊断学的教具和图片;3. 中医专家或临床医生的讲座或座谈;4. 中医诊所或医院的参观机会。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中医诊断学教案2

中医诊断学教案2

中医诊断学教案2中医诊断学教案2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中医诊断方法的操作步骤,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中医诊断。

1.准备工作:a.材料:中医诊断学的教科书、中医诊断工具包、图示病例等。

b.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电子白板等。

2.教学内容:a.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i.中医诊断学的目的和意义ii.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b.常见中医诊断方法的操作步骤i.望诊ii. 闻诊iii. 问诊iv. 切诊c.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中医诊断i.实例分析ii. 小组讨论iii. 个人思考和总结3.教学过程:a.导入: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中医诊断故事或事例,引发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

b.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目的和意义、基本理论等。

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相关知识点,辅以实例解释,使学生能初步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c.讲解常见中医诊断方法的操作步骤,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图片和视频示范,向学生展示实际操作过程,详细介绍每个步骤的要点和技巧。

鼓励学生互动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d.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中医诊断。

将图示病例分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所学的中医诊断方法进行病情分析和诊断。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在每个小组之间进行巡视,指导学生的讨论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e.个人思考和总结。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写出一篇关于中医诊断学的个人总结。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会,以促进深入思考和进一步学习。

4.教学评估:a.通过学生对病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其掌握中医诊断学的能力。

b.收集学生的个人总结,评估其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拓展实践:a.组织学生参观中医诊所或医院,亲身体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际应用。

b.请中医诊断学专家为学生举行一场讲座,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

6.反思与总结:a.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b.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方法的操作步骤?c.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医诊断方法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d.学生的个人总结中是否能够体现他们对中医诊断学的深入思考和理解?e.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评估和提供反馈?7.展示与分享:a.邀请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个人总结和学习收获。

中医诊断学教案教学设计

中医诊断学教案教学设计
案例三
患者老年女性,咳嗽气喘反复发作多年近日加重伴见心悸 怔忡胸闷不舒。综合四诊信息辨证为心肺气虚证治以补益 心肺止咳平喘。
THANKS
感谢观看
呼吸声粗重或微弱
呼吸声粗重多为实证、热 证,呼吸声微弱多为虚证 、寒证。
咳嗽声清脆或浑浊
咳嗽声清脆多为外感风寒 ,咳嗽声浑浊多为痰湿内 蕴。
嗅气味判断疾病类型
口气臭秽
多为胃热炽盛或食积胃肠。
汗气腥臭
多为湿热内蕴或热毒炽盛。
鼻出臭气
多为肺痈或鼻渊等病。
闻问结合提高诊断准确性
闻诊与问诊相结合
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等信息,结合闻诊所得的声音、气味等 特征,综合分析判断疾病性质。
中医诊断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强调整 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八 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 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熟悉中医诊断的方法 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中医诊 疗水平。
能够运用中医诊断学 知识,对常见疾病进 行准确的诊断和辨证 分析。
湿热证
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痞呕恶,口 苦口黏。治以清热利湿,分消走泄。
阴虚证
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咽干,舌 红少苔。治以滋阴降火,养阴清热。
案例分析
案例一
患者中年女性,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 薄白。综合四诊信息,辨证为脾胃虚弱证。治以健脾益气 ,和胃消食。
案例二
患者青年男性,发热恶寒交替出现,口苦咽干,胸胁苦满 。综合四诊信息,辨证为少阳病半表半里证。治以和解少 阳,调和营卫。
课程安排与考核方式
课程安排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一、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
二、授课对象:[具体专业和班级]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进行临床实践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内容和方法。

2. 难点:如何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历史和重要性。

2. 新课呈现(70 分钟)
- 详细讲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内容和方法。

-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操作方法。

- 结合临床案例,讲解如何将四诊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准确的诊断。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解和应用体会。

3. 课堂总结(10 分钟)
-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4. 课后作业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七、教学评价:
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作业: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反馈,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科的一门重要分支,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本课程将系统地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熟悉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鉴别诊断;3、学会运用中医诊断技能进行临床实践;4、提高中医临床思维和诊疗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等;2、望诊,包括望神、望色、望舌等;3、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4、问诊,包括问寒热、问汗、问疼痛等;5、切诊,包括脉诊、触诊等;6、八纲辨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7、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鉴别诊断,如感冒、咳嗽、腹痛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1、课堂讲解:教师将系统地介绍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案例分析:教师将通过分析真实的临床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3、实践操作:学生将通过实践操作,学习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技能,并运用这些技能进行临床实践。

五、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PPT、视频、网络资源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1、教材:将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

2、PPT:教师将制作精美的PPT,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

3、视频:将制作和收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如名医讲座、临床操作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4、网络资源:将提供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如中医学术论坛、中医师承教育平台等,以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

六、评估与反馈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操作、期末考试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诊断学教案

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案授课时间:9月11日,周一,第6,7节题目: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容与时间分配:2学时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学时。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1学时。

重点与难点: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导入新课:从中医基础学的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讲述: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

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容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1.诊法的概念、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

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

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

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

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导入新课: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

新课讲述: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重点介绍容。

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四)神乱部分,学生自学。

二、望色
由于面部血脉丰富,与内脏的关系密切,所以望色的重点是望面色。

(一)简要讲述望色诊病的原理。

首先,了解色指皮肤的颜色,包括赤、黄、白、青、黑五种。

色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以及疾病的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

其次,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来说明面部与经脉气血的关系,从而明晰望面色的意义所在。

再次,以教材39页的面部分候脏腑分属图来说明面部与内脏的关系。

(二)关于常色与病色的概念和特点。

常色是指正常的面色,其特点是明润、含蓄。

常色包括主色和客色两种,主色就是一生不变的肤色,客色则是因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

病色是以晦暗、暴露为特点。

其中,虽有异常,但仍有光明润泽的为善色,枯槁晦暗的为恶色。

(三)讲述面赤、白、黄的主病
赤色主热证,满面通红者为实热,两颧潮红者为虚热。

强调赤色不但主热也主戴阳,其特点为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走不定。

白色是气血不足,阳虚寒盛所致。

淡白者为气血不足,淡白者为气血不足,白者为阳虚,苍白者则是亡阳、气血暴脱或寒盛。

特别强调面色白主虚但不主阴虚。

黄色主脾虚与湿证。

其中萎黄者为脾胃气虚,面黄虚浮者为脾虚有湿,一身俱黄者为黄疸。

黄疸分阴阳,而黄色鲜明者为阳黄,晦暗者为阴黄。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基础学院《中医诊断学》课程示范教案
皮肤赤、黄、白、青、黑五色的意义见望色之“五色主病”。

1.丹毒:本病的特点是皮突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疼痛。

其中,发于头面者为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为游丹。

2.白驳风:四肢、面部发生白斑,大小不一,界限清楚,由风湿侵袭,气
血不和所致。

(二)形态异常:
其中,皮肤干燥为常见,多因阴津、营血不足,肌肤失养所致,本症多与口、鼻干燥等症状并见;肌肤甲错是瘀血的重要特征表现;皮肤硬化原因颇多,或因禀赋不足,阳虚血少,或因瘀血阻滞等。

(三)皮肤病症
1.斑疹:斑与疹的鉴别是本节的重要内容。

斑即皮下出血,其特点是色深红或青紫,不高起皮肤,压之不褪色;疹指粟粒大小的疹点,高起皮肤,其色红或紫红,压之褪色。

2.水疱:水疱可见于白、水痘、热气疮、湿疹等。

白,指湿温病人汗出不彻所致,其特点是色白,晶莹如粟。

水痘,是发于小儿的传染病。

其特点是皮薄透明,椭圆形的小水疮。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特点是先出现红斑,后形成丘疹、水疱、渗出、糜烂等。

3.疮疡:疮疡主要有痈、疽、疔、疖等几种。

这些病症都是外科疾病,除疽属阴寒凝滞外,其余三种都因火热毒邪而致。

它们各自的形态、色泽的不同,是鉴别的依据。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年月日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