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生命教育永恒的主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是生命教育永恒的主题

2011-03-28

核心提示:朱术青:爱是生命教育永恒的主题

北京市育才学校通州分校朱术青

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爱生,它不仅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而且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关系到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学生的老师能够取得教育的成功,并从中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与快乐。爱学生,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并让学生在被爱中学会爱人,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传统美德,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芒。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那样:“去爱人们吧。爱人们,这是你道德的核心。”但是,在对学生进行爱与被爱的教育中,倘若处理不当,却适得其反。

给学生爱,不能图回报。

老师对学生的爱有多种方式。学习成绩不好,老师的帮助辅导是一种爱;学生家庭生活有困难,老师的资助是一种爱;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好,老师的纠正教育是一种爱,等等。毋庸讳言,老师的爱,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巨大的精神鼓舞,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但是,我们却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对老师的爱不领情的现象。而我们的老师发现自己付出的爱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时,则是义愤填膺,后悔不迭,觉得好心变成了驴肝肺,甚至觉得有些学生根本不值得爱,是把流水泼到筛子上。究其原因,大概还是我们的爱的目的不当所致,总觉得我对你那么好,你竟然毫无感觉,也不拿点实际行动来报答老师。言下之意就是,我关心你了,你就应该做一个乖乖听话的孩子,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老师,才不枉我的一番苦心。于是,老师在施舍爱的同时,就为学生设计好了发展蓝图,似乎学生在爱的光芒照耀下,正一步步迈向老师所期待的目标。实际上,如果我们这样认为,那么老师为什么爱,恐怕就值得怀疑了。

诚然,教育孩子在接受的同时也要学会爱人,从教育学上看,固然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时也的确可以催人奋进,但是,爱毕竟不是教育的全部,只有爱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学生的进步来自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自身的努力,环境的因素,教育的艺术等。如果有爱就可以代替一切的话,父母可以说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事实上,不照样有成功的有失败的吗?从心理学上来讲,接受爱还有一个心理认同的过程。

如果你对某一个学生过分关注,那么他还要承受其他方面的压力,比如同学的议论,其实就是由于老师的爱,而使得他的某一方面的欠缺暴露在众人面前,老师的怜悯可能会让学

生更加自惭形秽。比如,家庭困难的学生往往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尽管他十分需要。面对一个陷入困境的人,有时怜悯的施舍未必是真正的帮助,甚至会使他的自尊蒙上灰尘。每个孩子对痛苦的感受各有不同:有的,你安慰一下,他就感到好受一些;有的,温柔的话语却会给他带来新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艺术首先就要靠人类的智慧了:要学会怜惜伤疼的心,不要给受教育者增加新的痛苦,不要触动他心灵的创伤。我们老师在帮助某位有困难的学生时,往往会说这样的话:“这是某某对你的关心,你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关心你的人。”说不定还会举行大小不等的公开活动来表示“爱心”,其实这样的话不说出来学生也会明白,但老师把话挑明了。在这种知恩图报思想的诱导下,学生接受了爱,同时也接受了压力和负担,他必须要做到老师要求的,才能不辜负别人的一片好心,否则就有负罪感。能做到的自然乐意,本来就比较差或者明知自己一时无法做到的学生,恐怕就勉强了。甚至当学生一时无法做到,我们的老师还会秋后算帐,“当初我如何如何对你关心、爱护、帮助,而你竟是这样,你对得起我吗?”这时伤心的恐怕就不仅是老师,学生也会很羞愧,就再也不会乐意接受别人的爱了,甚至还会由爱变成恨,因为他觉得你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施爱的。当然,也有的老师,为了自己办事方便或能从家长那里索取好处,把“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那些家长有权有势有背景的学生,而对平民百姓的子女则别样看待;为了自己的教学实绩能够优于其他老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偏爱,而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冷言冷语,甚至想方设法将他们赶出教室,更是违背师德规范。

因此,我认为老师对学生的爱要真诚,不能虚假,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出于高尚人格的无私的爱,不能附加条件。

献爱心,不能有指标!

学生在被爱的过程中,懂得珍惜别人的爱,并学会爱别人,这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境界。因此,我们经常搞一些活动,比如,为残疾人、希望工程、家庭困难的儿童、国家的重大工程献爱心,捐款捐物等。但是这些活动的开展不能忽视学生还是一个消费者的实际,不能不考虑对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是否有益。诸如定指标,搞评比,公布捐款的数额,给捐款捐物多的人发奖等,往往会把充满爱心的活动搞得变味。应该说,现在社会上类似的“献爱心”活动比较多,有的甚至带有强制意味,已经与本意相去甚远。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而言,无疑会加重负担,除了经济上的还有心理上的负担。更兼有些老师存有不正当的竞争心态,为了显示自己的“实绩”,误导学生向父母索要钱物。一旦这样做,学生就会互相攀比,爱心变成比富,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也许对他人没有任何的伤害,但对学生自身的成长极为不利。学生向他人献爱心变成为了给别人看,赚取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或者是为了获得某种荣誉,这就会扭曲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对别人的帮助和爱,不应该是为了

显示自己,…瞧,我们多好,帮助自己的同学。‟做好事给别人看,这非常不好。如果不是心在召唤你们要帮助朋友,那么不论你做出什么好事给别人看,都不会使你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还有的老师,不管三七二十一平均分配,看上去遏制了攀比,但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家庭的差异。其实这样的事情完全可以在事前进行实事求是的宣传,然后遵循自愿的原则,让学生真正地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多也好,少也行,只要能心中有他人,只要是自己力所能及而又真诚的,都应该受到肯定、表扬。教学生学会爱,更不能以钱物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思想品德而将爱庸俗化。要让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更加实在又实际。例如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努力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是对社会的最好回报;认真学习勤于思考,是对老师的最好回报;体贴父母,尽其所能地分担他们的辛劳,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同学之间微笑相待,相互鼓励和帮助,是对集体的最好回报……总之,教学生学会爱,就是让他们学会尊重、学会关心,体悟应承担的责任。

一言以蔽之,爱与被爱,都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否则,生命将得不到爱的滋养,生命化就成为僵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