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距离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语文教学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它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感能力的关键环节。
随着心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希望通过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其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心理研究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中的应用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心理研究表明,阅读理解能力与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息息相关,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采取不同的策略。
对于初学者,可以采用逐步引导、强化训练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阅读策略和深层阅读能力。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习惯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预习、速读、慢读和复述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布置阅读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能力采取不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任务,让学生在多样化的阅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心理研究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中的应用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心理研究表明,写作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它涉及到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等多个要素。
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让他们掌握写作技巧和写作策略,并且通过实际的写作实践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意写作、绘画、朗诵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布置作业和课外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创意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还可以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浅谈心理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心理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是语文整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加强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探索培养不断加剧,通过阅读心理学探索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心理学;小学语文阅读;运用策略一、阅读心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阅读心理学是指学生在不同阶段对阅读的理解,是指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变化,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例如,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在六岁之前发展特别迅速,并且在十岁之前也是以较慢速度发展着,但是尽管语言能力在此过程中变慢了,但阅读和写作能力却在是并行发展的。
语文是一们基础类学科。
孩子们从一开始说话起,就参与了语言学习。
学校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如何将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和材料转化为人文素养,以及如何掌握阅读技能。
与以前的语文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过分强调了积累,而忽视了科学的整合。
阅读心理学的引入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阅读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单词认知,句子理解,语篇结构分析,语音理解,元认知能力以及动机和社会因素对阅读的影响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把握好这几个方面。
二、心理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1.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只有在平等和谐的阅读环境中,学生才能置身于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
它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还可以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学时,教师应民主地组织教学,以平和的态度指导每一个学生,采用鼓励性的眼神和言语减轻学生的心理焦虑,充满爱心的举动会使犯错的孩子感到老师的宽容,然后纠正自己的错误。
心理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和各种感觉保持最活跃的状态,并以最佳状态接收教学信息,可以促进学生自觉集中注意力并专注于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调控心理距离,构架阅读教学中美的空间
高举起来。 ”
调控心理距 离 的最 大 目的就 是激发
试 中能取得 理想 的成绩。 而导致 的结果 学 生 的 阅读 兴 趣 ,调 动 学 生 的 阅 读 情 绪 ,
是 ,整 堂课 就 是 老 师不 停 地 提 出 问题 , 学 让 学 生 在 阅读 时 能 保 持 “ 精 神 高 涨 的状 距 离 。
又要有切身的感受 , 处 在那种最 近距 离而 对 我 们 语 文教 学 有 着 积极 的 意 义 。
课堂教学与课外 阅读 》 一文 中指 出: “ 就学 老 师谈古论今 , 旁征博 引 , 纵横捭阖 , 侃侃
教学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有 效 利 用 心 理距 生 而 言 , 对 所 读 的 东 西 的领 会 往 往 取 决 于
、
阅读 教 学 的现 状
1 . 满堂灌, 满堂问的现象。
识里。精神高涨的状态、 研读书籍时 的喜
现 代 的学 生 , 对 语 文 学 习的 兴 趣 越 来 悦——这些 ( 用形 象的话 来说 ) 是 一个强 越淡 , 语 文 学 习的 思 维 越 来 越 懒 。 很 多教 大 的杠杆 , 用它能够让学生把大块 的知识
3 . 语文课堂近似班会课堂的现象。 古人提 出“ 文 以载道 ” , 选入语文课本 和读本的文章 , 多数 是有一定 的教化功能 的, 或赞扬 某种精神 , 或宣扬某种风气 , 教 育 人要 向善 ,要遵循一 定的道 德规范等
关键词 : 阅读教学
调控
心理距离
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这 样一种现 象 : 当 或者过近 , 都 会觉得别扭 , 只有找 到一个 合适的位置才能更好地交谈。 这个距离在 学 中的一个重 要原则 ,英国美 学家爱德 华・ 布洛认为 ,心理距离是 创造 与欣 赏美 的一个基本原则 ,需要欣赏者既要超脱 , 又没有丧失距离的那种状态 , 才能真正感 受到美。 了解师博学广识 , 多 钻研、 多积累。 “ 学高 为师 , 身正为范 ” , 语 文老师应该成为学生语文学 习上 的榜样。
浅议认知心理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认知心理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学生所贮存背景知识越丰富,其运用背景知识所作的扩展与引申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能迅速灵活地与已有知识背景相联系,其扩展与引申的可能性也会很大。
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大量阅读模式,即形成记忆的“组块”,并贮存在长时记忆中,以便随时提取运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认知心理我们这里所讲的阅读教学,就是指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语文课堂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的对象语言文字是一种言语形式,言语符号始终与人脑中的表象联想和想象结合在一起,它们负载着特定的环境下人们对生活的经验理解,是抽象的。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使之具象化,并内化成自己的具体经验,就必须以自身的过去经验知识的积累来理解课文这样的言语作品,它涉及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
当新知识与原有结构较一致时,就能产生同化,阅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新的知识被接受,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一、意读——阅读的定势环节在这里并不是指据文读意,而是动用意念读文。
认知心理学表明,定势心理也叫作心向,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也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专注性。
教师在课堂的开始把课题、作者和相应的知识材料作为触动意念的起点,引导学生未开卷而理解先行通过联想想象去预想课文的有关方面,以读出其内容、形式、风格的大致轮廓。
二、示读——阅读的定向环节所谓示读是指开卷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提示或重点,明确课文的具体目标。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阅读定向会使大脑皮层的有关区域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神经细胞处于高度积极的兴奋状态,有助于强化动机维系注意,加深记忆,激励思维。
[4]示读对于意读起了纵而后擒,集同于异的作用。
它在调动个人主观想象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既定的认知对象,规范了阅读行为,排除了无关干扰,保证了阅读的结果在目标的制约下得到调节和发展,三、笔读——阅读的感悟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感悟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所必不可少的。
浅谈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将心理学纳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落到实处?下面,笔者浅谈几点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心理学,采取多种措施,改变学生厌学心理目前,一些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厌学心理,因为语文学习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短时间内很难提高成绩。
有的学生平时可能非常努力地学习课文内容,但考试未必能考出好成绩。
某些学生并不怎样用心,却成绩优秀。
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下降了,他们认为语文成绩大多靠碰运气,不学也能得高分。
这种学习心理有片面性,但也点出了学习语文的要害。
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创设友善、融洽的环境气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抓住学生的竞争心理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各科成绩应该均衡发展,但是由于语文成绩因为难以快速提高的特点,很多学生都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其他学科上,学习语文只是敷衍了事。
所以,总成绩很好的学生未必语文成绩好,但是这样的学生,竞争心理、好强心很强,我们在讲课文内容或讲评作文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心理,处处让他们和语文成绩好的同学对比,并且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语文。
2.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的求知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一种迫切要求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表现出一种好奇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图像、字幕、声音、视频等各种信息媒体的组合。
多媒体网络的应用,极大拓展和丰富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使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一些教学设计在实际中得到了运用。
浅谈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语文知识传授、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阶段,他们的人格正处于发展和定型的关键时期,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现状,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和更灵活的教育手段,科学应对学生心理,使学生在成长中纠正偏失,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得到更好的指引和发展。
关键字:心理学语文教学运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而目前正轰轰烈烈进行着的课程改革,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更好的契机。
尤其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决定了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何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做到与心理教育的融通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作了一些探索后,认为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心育因素,拓展语文的人文内涵;以心育理论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和谐融洽的心育氛围;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融通的有效方法。
结合课堂教学实例,我拟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心理学上的很多理论和效应能为我们语文教学的组织提供很好的手段,从而创设更为积极和谐的心育氛围。
语文教学语境下的心理距离说应用
内容摘要:摘要:适当的心理距离可以把人与物之间由实用关系转变为审美关系,使人们虽然置身于实用世界里,却可以用非实用的眼光,把现实生活当做审美对象去欣赏。
利用这一审美规律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摘要:适当的心理距离可以把人与物之间由实用关系转变为审美关系,使人们虽然置身于实用世界里,却可以用非实用的眼光,把现实生活当做审美对象去欣赏。
利用这一审美规律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心理距离;语文教学;审美;应用作为一种审美原则,心理距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不仅仅是因为布洛也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在对语言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心理距离说,更在于语言文字的应用与心理距离的审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蕴含着心理距离这个规律,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阐明和论述。
如陶渊明《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就体现了这一规律。
因为诗人能超脱现实纷扰,进入“心远”这种卓然物外的心理状态,所以在观赏田园风光时才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飘逸隽永的感受,才会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无我之境。
文学作品中许多反映战争的题材,大多笼罩着腥风血雨、刀光剑影令人恐怖心悸的氛围,很难让人感受到美。
但在孙犁《荷花淀》这篇小说中,虽然也有战争场面描写,但始终洋溢着轻松愉悦的氛围。
这就是因为作者以独有的视角从战争的硝烟中捕捉到了美的元素;月夜蒲苇中的编席图画,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劳动妇女寻夫时的幽默对话,战士们打捞战利品时趣味盎然的场面……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心理距离说的角度审视作者的创作心理,结论就是:作者在处理小说素材时,不是原样照写,而是拉开了一定距离力求摆脱战争带给人们的精神情感的局限,即进行创作冷处理,以一种空灵虚静的心态重新关照现实素材,重新营造生活画面。
语文教材中这样类似的例子很多,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多从心理学角度加以分析探讨。
授课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这种心理规律和审美原则,还要逐步培养他们这方面的审美能力,引导其在观察自然、了解社会、品味生活时应用这种规律。
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心理研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在教育领域。
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和重要的学科之一,也可以通过运用心理研究成果来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探讨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研究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策略。
通过心理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从而确定更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记忆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记忆方式,例如联想记忆、反复记忆和整体记忆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心理研究还发现了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和多媒体学习等,这些方法都可以被用于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心理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
心理研究可以通过测量学生的兴趣、动机和学习风格等方面来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为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对于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有趣的课堂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和实践性的学习任务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对于学习风格较为多样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不同形式的学习任务,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心理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心理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心理研究发现,学生在理解语文文章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理解障碍、理解顺序混乱和思维方式单一等。
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提供解释和思维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提高对语文文章的理解能力。
心理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心理研究提供了多种有效的评估方法,例如考试、作业、测验和观察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策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过程,以及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有效运用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有效运用语文教学是中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中心理教育则是教学中一项极具价值的教育理念。
如何将中心理教育有效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有效运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中心理教育提倡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进行朗读、背诵和解析,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相关的作文或阅读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心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写作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心理教育强调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提供不同难度和风格的课文和作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的提高。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心理教育鼓励建立师生和谐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机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探析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析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
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的情绪过程。
这两个过程和谐统一,相互作用,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语文知识传授、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
这个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教学方法或措施,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具体说说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一)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法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曾对我说过:“老师,我已不记得你给我们上的那些课文内容了,但我还记得你给我们看的电影,记得你在草地上组织的讨论.记得你带我们去图书馆查阅资料,那时我们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这段话给我不少启示。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喜欢按部就班式的教学,他们喜欢探索新的东西,希望尝试新的体验。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变换课堂形式,如讲述式、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影视欣赏式、报告会式。
吻合课文内容的课型总能让学生情绪高涨,求知欲望得到满足。
比如,我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时,根据所教班学生抽象思维比较好、喜欢标新立异这个特点,重新组合了教材,把授课的主题改为“自杀?他杀?别里科夫之死调查报告”。
引导学生从“案发背景”、“现场勘察”、“人物档案”、“有关人士采访”四个方面去解读课文。
学生表现出的对细节的分析和对事件的推理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符合这个年龄学生心理的教学法还有一个重要途径。
就是充分重视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和现代化。
学生们了解电脑,他们渴望尝试体验电脑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电脑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和反馈的效率,大大增加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机会,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共同感受,加深印象。
语文阅读教学中认知心理学的应用
语文阅读教学中认知心理学的应用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认知心理学的应用摘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
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
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界的联系,大量吸收外界的信息和知识,使人的视野开阔。
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实现。
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
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认识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的情绪过程。
这两个过程和谐统一、相互作用,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语文知识传授、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认知心理
我们这里所讲的阅读教学,就是指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语文课堂阅读实践活动。
[1]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个性化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
阅读的对象语言文字是一种言语形式,言语符号始终与人脑中的表象联想和想象结合在一起,它们负载着特定的环境下人们对生。
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心理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心理学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因为心理学研究了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而语文学习正是需要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情感和展现行为的过程。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需求和学习困难,从而针对性地设计语文教学活动。
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阅读、写作和表达。
心理学也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合理的评价和反馈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的情感管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心理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十分重要,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为教师和学生打开更广阔的学习之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揭示心理学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特点,为教师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也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情感,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效果。
本研究旨在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探讨如何将心理学知识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研究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促进语文教学的创新与改进。
1.3 研究意义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进而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心理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控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心理研究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反馈机制,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和进步情况,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提升。
心理研究对于优化语文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谈语文教学中心理战术的应用
谈语文教学中心理战术的应用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问题,才更接近学生的意愿。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学生内心的世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状态,细细分析这些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转化为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的武器,在心理上助语文教学一臂之力。
一、攻破内心障碍,改变对疑难知识点的态度学习这件事真正的对手就只有自己,每一次战胜自己都是一次大的进步。
克服心理上对知识的恐惧,突破认识的瓶颈,就有可能实现学习上的自我突破。
语文学习是个慢活儿,阅读、作文的考察成绩往往决定着语文的总体成绩。
多数学生不论老师怎样讲阅读、作文,这两部分的成绩都数年如一日,安然不动,成了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
对此,语文老师应该意识到除了要讲授阅读、作文训练提高的方法,更应该疏导在学生心底形成已久的对阅读、作文的恐惧。
时常会听到学生说自己就怕做阅读,就怕写作文之类的话。
这是对阅读和作文这两类题型产生了恐惧心理的表现,只要是阅读题、作文题,无论题目是难是易,这些学生都读不下去,成绩浮动也都不大。
这时候就应该清楚,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切实提高成绩,就应该先扫除学生在内心里对阅读、作文的恐惧。
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内心恐惧。
要将这些知识点想象得容易一些并非易事,这需要学生对自己能够学会这些知识点有信心。
可这信心从哪儿来?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一种老生常谈的学习方法——预习。
预习不是要学生在课前把文章读上几遍就草草了事,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基本都是固定的,要让学生结合老师讲课的套路进行预习,超前不必太多,只要一步即可。
紧紧地贴着老师的步调,又要超前老师一点点,学生就会信心倍增。
阅读题在老师讲解之前先给学生时间按老师以往讲课的套路分析一遍,然后再听老师的讲解,进行比对,弥补自己欠缺的地方。
作文的预习则是在讲解之前让学生先根据题目要求自己列好提纲,把平时强调的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在脑中大致勾勒一番,落实到纸上拿给老师看,让老师帮忙分析。
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理论被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认知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认知、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负荷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对于初学者,我们可以采用分步引导的教学方法,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对于熟练者,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索语文知识。
根据认知图式理论,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语文知识的图式。
图式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用来组织和理解信息的一种心理结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语文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和多样的语文素材,帮助学生建立起丰富的语文图式,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根据认知深度理论,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思维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理解和记忆,还要教会他们进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
只有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根据发展任务理论,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语文学习的各项发展任务。
发展任务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一些重要任务,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提高等。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帮助他们完成这些发展任务,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根据发展阶段理论,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我们要根据这些特点和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
对于小学生,我们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通过游戏的形式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有效运用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有效运用语文教学,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工程,不仅仅是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
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特思维和情感的个体,而心理教育的有效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有效运用进行探讨。
一、认知心理教育认知心理教育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语文规律和语文技能的认知和掌握,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认识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提高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有效运用认知心理教育: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2. 注重启发学生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让学生自觉地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一些富有情感色彩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沉浸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解能力。
三、意志品质教育意志品质教育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能力,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有效运用意志品质教育: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如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有效运用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心理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
相信通过教师不断地努力,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会有明显的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语文教学,是一门涉及到人类语言交流、表达思想、感受情感、传递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学科。
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科学。
因此,把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语文教学当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技能,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阅读理解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阅读理解不好会影响到整个语文学习的成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阅读不只是发音和识字,更是一种认知行为。
阅读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学习者需要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认知深度、情感影响等个人因素,以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在阅读中,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分辨词汇的定义和词汇的含义。
2.判断句子的结构,把每个词汇联系起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阅读时识别文本的主题和信息,必须理解丰富的语言术语,掌握技巧,以提高阅读速度和正确性。
二、写作技巧1.表达写作的核心是表达。
除了语言基础知识外,还应该注意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以便更好地打动你的读者读者的情感。
此外,态度和语气应该表达的准确、清晰。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学生需要先深入理解自己的思维和情感状态。
2.组织结构组织是写作中的重要元素,句子之间的连接和组织能力直接决定了文章的整体结构。
正确的组织方法可以使一篇文章条理清晰,内容丰富。
学生们经常需要使用的组织技巧包括设问、段落分隔、摘要和结论等。
3.语言技巧语言技巧主要包括注重选词、形成规范表达习惯,应用合理语法等。
积极开展自我修炼,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名人和经典的位置,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素养。
只有建立在语言文化基础上的写作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效益。
三、教师引导首先,教师要熟知自己的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他们的学业和社会状况,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或生活支持。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状态,讨论他们的成果和挑战。
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技能,并在他们的情感上得到强大的支持。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有效运用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有效运用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最基础的课程之一,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教育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阅读教学中的心理教育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掌握文本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点;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其中的人物情感、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心理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学生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并使学生发挥想象力来发掘非凡的文学成果。
口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口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在表达思想、情感和意见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协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交流能力。
评价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评价教育不仅是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反映,更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详细反馈和引导。
教师要注重采取科学、公正、有效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全面认知和反思,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实践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教育必须注重心理教育的有效运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个人发展,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想有效开展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活动,教师不仅需要关注阅读课程内容,还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
每个人都会受到心理情绪的影响,只是这些影响有大有小,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所以,教师应当对初中生的阅读心理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合理运用学生的阅读心理,以促进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同时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影响学生阅读心理的因素,以及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因素促进学生的阅读学习。
关键词:心理学角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引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是目前初中语文的主要教学方式。
所以,提升初中阅读教学效率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初中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在篇幅和内容上,较小学的文章内容上覆盖面更广,篇幅也有所加长,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尽量保证学生在学习情绪上尽量稳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一、影响学生阅读心理的因素1.阅读篇幅篇幅指的是一眼看过去所接收的视觉信息。
对于初中生而言,篇幅较短的阅读内容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轻松感;篇幅适中的阅读内容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较为舒服的内心感受,他们知道自己有能力完成文本阅读;篇幅较长的阅读内容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
1.缺乏阅读兴趣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初中生缺乏语文阅读兴趣,导致整体的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不佳,最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深入学生了解学情,忽视对学生上课积极性的提高,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理论讲解,而没有带领学生去切身感受语文的思想情感,如此便会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学习,无法有效理解课文知识,甚至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感,最终导致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低下。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进行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从而间接实现教学目的,实现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心理距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距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夏守柱
【期刊名称】《安徽教育科研》
【年(卷),期】2000(000)006
【摘要】一位哲人说过:“距离产生美。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保持一定的空间、时间距离,陌生人之间一般保持一米以上的空间距离,否则便会构成对别人的威胁,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空间侵犯。
人们办事有时喜欢迟到、早退、皮皮踏踏;有时过急,有时过慢,这种现象心理学上叫时间侵犯。
了解这种现象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总页数】1页(P55)
【作者】夏守柱
【作者单位】合肥六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用积极心理暗示为学生的自信保驾护航——浅谈积极心理暗示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J], 方慧科
2.建设幸福课堂,培养学生语文识记能力——浅析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J], 汤登榜
3.把握心理距离创设整体美感——小学语文课堂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J], 黄波
4.拉近时空的距离r——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J], 吴平利
5.建设幸福课堂,培养学生语文识记能力——浅析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J], 汤登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心理学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这是因为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理解、理性思考、感受文本的情感和作品氛围等,而这些要素与人类的语言能力、文化经验、情感认知以及思维能力有关,因此需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教学进行指导。
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阅读理解,而阅读理解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加工过程。
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意义,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阅读技能的培养阅读技能的培养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它包括词语识别技能、阅读速度、理解能力等不同层面。
针对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状况,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呈现不同的教材,如分析阅读方法、注重文本内容分析、注重大量阅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情感体验的引导语文教育是一门文化传承的学科。
文本的魅力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人文情怀、道德观念等,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中的人文情怀、道德意识,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形成文化自觉。
3、认知过程的引导阅读理解的关键在于认知过程的引导。
学生如何通过文本去理解世界?他们如何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分析。
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深刻理解中外名篇,领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认识到语言的魅力及其对人思想、文化的影响。
因此,语文写作要体现神韵、具备内涵,富有感染力。
1、心理因素的调控教师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控制情感等方法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心态平衡、积极进取。
2、足够的创造力开拓潜力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性,让学生有机会去表述自己的观点,挖掘自己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口语教学的核心在于声音和语言的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语言是学习中的基础。
教师可以采用实践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练习语言技能,达到锻炼口头表达的效果。
2、积极的交流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口语课堂的交流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心理距离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布洛提出的“心理距离说”这一美学理论,充分肯定了“心理距离”在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而在语文教学中,与艺术鉴赏相对应的就是是语文的阅读教学。
本文主要从“心理距离说”的核心概念“心理距离”入手,阐述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运用“心理距离”的重要性以及主要策略。
【关键词】“心理距离说”;艺术鉴赏;语文阅读教学“心理距离说”这一美学理论是布洛在《作为艺术因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中提出的,他指出“在审美观照中,主体在心理上必须和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即是说,把眼前的对象同实践的现实的自我联系割裂开来,切断同事物的实用、功利方面的联系,从一种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待它。
”1在这一理论中,布洛详细阐述了核心概念“心理距离”的内涵和特征,充分肯定了“心理距离”在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心理距离说”对语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上颇有启发。
因为在语文教学中,与艺术鉴赏相对应的就是语文的阅读教学,将对鉴赏有积极作用的“心理距离说”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定能在阅读教学中产生积极的效应。
一、“心理距离说”的主要观点“心理距离说”是20世纪西方心理学美学的流派之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布洛。
“心理距离说”的理论观点主要有:1、人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是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2、心理距离就是人的非功利态度;3、对象的美源于这种审美心理距离。
在“心理距离说”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指“在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活动中,作文主体的人的审美心理能力,或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心理状态。
”2简而言之,“心理距离”是指人的审美心理与功利心理之间的距离,所以它是指脱离现实、脱离功利、客观地看待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
布洛为解释“心理距离”的概念举过一个例子。
“假设海上起了大雾,对于一个水手来说,这是极不愉快的事情,预示着危险,引起他的烦躁不安。
但如果抛开一切实际利害的考虑,把注意力集中在现象本身上面,这场大雾就成了赏心悦目的美景。
那使水天一色的透明的薄雾,那远离尘世、陌生孤独的感觉,还有那既给人安恬、又令人感到几分恐惧的一片沉寂,这一切都使浓雾中的海变成一幅格外美的画。
”3在这个例子中,一个普通的大雾海上之所以变得美,都是由于插入了一段心理距离而使人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使人跳出了功利的需求和目的而客观地看待某一事物。
“心理距离说”的核心就是要求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保持这样一种适当的“心理距离”。
因此艺术成功的秘密在于心理距离的微妙调整。
布洛说:“在创作和鉴赏中最好的是最大限度地缩短距离,但又始终有距离。
”朱光潜先生在分析布洛的“心理距离”时提到,“‘距离过度’是理想主义艺术常犯的毛病,它往往意味着难以理解和缺少兴味;‘距离不足’则是自然主义艺术常犯的毛病,它往往使艺术品难以脱离其日常的实际联想。
”4因此,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创作原则,也就是说心理距离在艺术鉴赏中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心理距离说”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心理距离”作为欣赏者与欣赏对象之间应保持的适当审美距离,对于艺术鉴赏来说不可忽视。
艺术鉴赏的“心理距离”简而言之,就是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
这个“心理距离”在我们欣赏一部作品时是普遍存在的。
大多数学生在鉴赏课文时都忽略了“心理距离”,并且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也忽视了“心理距离”对于审美活动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最终造成阅读教学的失败。
主要可以从距离太近与距离太远两方面来分析。
1、距离太近——艺术与生活混同“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那么怎样才能纠正这种说法呢?不容置疑,这就要使自己的心理跟审美对象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也正好照应了那句‘距离产生美’。
”5鲁迅先生这里谈到就是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所犯到距离太近的毛病,一旦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距离太近,就会将艺术和生活等同起来,甚至干一些离谱的事情。
例如战士们在欣赏歌剧《白毛女》时,因为距离调试得过近,造成入戏太深,有战士激动得向要冲到台上去把反派角色黄世仁一抢毙了。
学生们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也常常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所以在阅读指导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心理距离的调试是很有必要和意义的。
2、距离太远——冷眼旁观的“局外人”如果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心理距离拉得远远的,对作品的情节、人物的种种行为都无动于衷,无法引起共鸣,更无法将自己的感情卷入作品中。
而只是一味地站在作品之外,仿佛对于作品而言,欣赏者只是一个冷眼旁观的“局外人”。
那显然也是不行的,这样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深刻魅力。
学生们在欣赏一些距今时代较远的作品时,常常由于无法有真切的体会而造成心理距离太远的情况,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和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想法设法创设情境来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保持欣赏作品适当的心理距离十分必要,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在学生们欣赏语文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调试出适当的心理距离,对于阅读教学的意义十分重大。
三、阅读教学中运用“心理距离说”理论的策略——“出”与“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适当的心理距离实际上就是平衡好在欣赏课文中“出”与“入”的关系。
所谓“入”,就是“努力发挥自己的想象,主动地向作品的艺术境界走过去,这样,读者一步一步地,似乎离开了超出了他所处的现实环境,而到了作品里面。
”6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艺术境界中去,也就是拉近心理距离。
而“出”,则就是“在文学欣赏中,读者既要进入作品,感同身受,还要跳出,不要忘记艺术形象、作品境界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具备距离感才有审美的静观,”7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防止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过近,而将作品与现实生活混淆起来,适当的保持一定的距离。
以这样的“心理距离”的理论作为指导,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建立起适当的心理距离。
1、阅读教学的“入”(1)回归背景情景——拉近有一部分语文课文与学生所在的地域文化、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时代有较远的距离甚至很陌生的感觉,往往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
在接触这一类作品时,就需要首先回归到作品的相关背景,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讲解异国的作品时,教师就很有必要对异国的文化、风俗、精神等做一定的介绍,拉近学生与异国的心理距离。
例如《小草和大树》一文,在讲解之前就需要和学生分享夏洛蒂·勃朗特姐妹的生平经历,让学生意识到她们在世界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理解为何写作在当时被看做“不是妇女的事业,也不应该是妇女的事业”。
还可以采用比较法来欣赏,联系旧中国男尊女卑的风气和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情况来分析,就会充分理解中西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的文化心理。
同样,在欣赏年代久远的作品时,教师就应该随机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将学生与作品调整到合适的距离上。
例如《钱学森》一文,学生们对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这段历史是很陌生的,甚至是难以理解的。
在讲解课文之前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钱学森要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排除万难回国进行科研工作的原因。
但是,背景资料的应用应该是灵活多变的,而不是传统教学程式化、填鸭式的全部丢给学生,限制学生的想象和思考。
而应该是启发式,始终为达到最佳的心理距离而起铺路架桥的作用。
(2)创设真实场景——体验对于一些较为陌生的作品,单纯地介绍背景知识对于拉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还是不够的。
对于一些情节性、对话性比较强的作品,可以采用表演、朗诵等方式,更为生动有趣地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去。
例如神话《牛郎织女》、剧本《负荆请罪》等,都可以充分采用表演的形式,在表演中不断引导学生体验人物此时的心情,剧情的发展方向甚至是人物的性格特点等。
那么这些陌生的作品自然在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中开始一步步与学生拉近了距离。
(3)探究艺术手法——品味以上两个方面可以说是从内容和人物方面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是我们拉近距离并且充分达到阅读的教学目标所必须的。
“课文提供我们欣赏的无一例外的都是名篇佳作,而经典的作品又大都是有些‘深度’的。
这‘深度’除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外,还包括其中属于审美范畴的因素——叙述技巧、抒情方式、时空观、艺术原理等。
”8可见,语文课文的魅力一部分来源于它的艺术手法,这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忽略的,这些艺术手法也是我们阅读的障碍之一。
细致地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独特的表达方式对于理解课文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中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学生这时是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手法,详细的解读这个句子和手法,就可以启发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荷香”的魅力。
探究艺术手法最重要的是举一反三,教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分析和品味这些艺术手法的习惯。
2、阅读教学的“出”(1)追求多变的形式——出新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将学生进入到课文中去,拉近心理距离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让学生跳出作品中来,与作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也是不可忽视的。
“新奇感,是审美心理的一个主要特点。
熟而生厌,是因为审美对象与人的欲念和希冀之间失去了应有的距离。
”9因此如果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学生们的生活体验非常接近,那么在几次的阅读过后,学生们就会产生厌烦感也就无法真正体会作品的魅力了。
这时候,适当的拉开距离是关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用多变新颖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适当与作品拉开一段距离。
在教学中通过对熟悉的、固定不变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作出改变,就可以使学生与作品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产生新奇和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和阅读兴趣。
例如,讲解一篇课文时不面面俱到,而是每节课重点解决一个问题;课文的最后交给学生进行讨论,留下悬念;让学生改写和续写课文等都是一些值得采用的方法。
(2)激发联想和想象——渲染在欣赏语文课文时,调试形成适当的心理距离,就必须“跳出来”,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太近就容易影响美感。
如何拉远与作品的距离呢?想象和联想是一个易于学生接受和运用的方法。
例如在讲解唐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我们就可以避开逐字逐句的赏析,另辟蹊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旅游经历去品味泉流、树阴、小荷和蜻蜓的情趣,从而入情入境地体会初夏时节荷塘的美丽景色。
又如在讲解《天净沙·秋思》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