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闻一多

合集下载

《红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综合素养实践
《红烛》充分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请你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节诗歌。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符合“三美”格律诗论,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 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点拨: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逼真地描述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爽快率真。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赏析】 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2.2红烛/闻一多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 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曹植
3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3 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介书生又何辞?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闻一多《红烛》解读

闻一多《红烛》解读

闻一多的《红烛》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篇。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首先,诗的题目“红烛”既是一种象征,又是一种比喻。

红烛本身具有照亮黑暗、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特点,这与闻一多自身的品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有着共通之处。

其次,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精神的赞美和追求。

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种奉献和牺牲的精神是闻一多所推崇的。

他通过红烛的形象,表达了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并呼吁人们像红烛一样,用自己的生命去照亮黑暗、照亮前行的道路。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红烛燃烧的过程是短暂而痛苦的,但它的燃烧却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同样,人的生命也是短暂而有限的,但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奉献,我们可以为社会和他人带来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闻一多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残风来侵你的光芒”、“流泪”、“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等等,这些意象和象征都与红烛的特点和燃烧的过程密切相关,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总之,闻一多的《红烛》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篇,通过对红烛形象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奉献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红烛闻一多讲解与赏析

红烛闻一多讲解与赏析

红烛闻一多讲解与赏析红烛是一种古老的照明工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而闻一多的诗作《红烛》则是以红烛为题材的一首抒情诗,通过对红烛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爱情的向往。

本文将对《红烛》这首诗进行讲解与赏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红烛》这首诗的全文:红烛映青楼,红颜易老头。

不知绮罗郎,犹自思亲友。

这首诗共有四句,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通过对红烛和红颜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亲友和爱情的眷恋之情。

接下来,我们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首句“红烛映青楼”,描绘了红烛在青楼中照亮的情景。

青楼是古代妓院的代称,而红烛则是青楼中常见的照明工具,这一句通过对红烛和青楼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富有诗意的场景,同时也为后文的情感表达做好了铺垫。

第二句“红颜易老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红颜在这里可以指代年轻貌美的女子,也可以指代青春年华。

而“易老头”则表达了诗人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促的认知。

这一句通过对红颜易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第三句“不知绮罗郎”,绮罗郎是指美丽的男子,也可以指代诗人自己。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在这里通过对绮罗郎的提及,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犹自思亲友”,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在这一句中,诗人通过对亲友的提及,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红烛》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过对红烛、红颜、绮罗郎和亲友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爱情和亲情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之一。

除了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这首诗还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人运用了红烛、红颜、绮罗郎和亲友等意象,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和组合,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闻一多 红烛 原文及赏析

闻一多 红烛 原文及赏析

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1)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2)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3)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4)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5)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6)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7)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8)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9)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赏析】对闻一多的诗向来不太喜欢,刚当老师的时候老课文中有一篇闻一多的《死水》,那时因为资历太浅,根本读不懂这首诗,给学生讲诗基本就照着教参的内容去讲,自己根本没有理解。

后来教材改版,《死水》这首诗没了,但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中又有一首闻一多的《也许》,读了两遍也只能感受了一位父亲对死去的女儿的深情怀念,从没有带着学生解读过这首诗。

又是一届新的高一,新教材发下来了,再次读到闻一多的诗,是我从未读过的《红烛》。

初读每一节的开头都是“红烛啊”,只觉得太煽情了。

好像不是我喜欢的诗歌类型,但是因为这是必修中必须带着学生精读的诗歌,于是我只能逼着自己去解读这首诗。

因为只有我自己把这首诗读懂了,才能给学生讲解。

于是我反反复复地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不禁越来越喜欢上了这首诗,喜欢上了闻一多这个诗人。

初读仿佛这首词是在歌颂奉献精神,开头引用了我们经常引用的歌颂老师具有奉献精神的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结尾又是一句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开头结尾粗读确实都在赞颂人应该有奉献精神。

2.2《红烛》课件(20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2.2《红烛》课件(20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②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明确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 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 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 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 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思考1: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明确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 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 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 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 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 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 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字韵饱满,充满激情 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排比句式,接续紧凑 “血”字拉长音 语气坚定而有力 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
聆听配乐朗读
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 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 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 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

闻一多《红烛》原文及赏析

闻一多《红烛》原文及赏析

闻一多《红烛》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闻一多《红烛》原文及赏析【导语】:《红烛》是闻一多写的一首诗,那么关于《红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来了解一下闻一多《红烛》的原文及赏析吧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底方法。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二课《红烛》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二课《红烛》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红烛》⽤了象征⼿法,沉郁顿挫、满腔激情的风格。

从蜡炬成灰变换新的内涵,倡导⼈们做敢于牺牲、创造光明、给⼈间带来光明的精神。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课《红烛》课⽂原⽂ 红烛 闻⼀多 “蜡炬成灰泪始⼲”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啊! 吐出你的⼼来⽐⽐, 可是⼀般颜⾊?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误再误; ⽭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然的⽅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的梦, 烧沸世⼈的⾎——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

红烛啊! 匠⼈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何苦伤⼼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间, 培出慰藉的花⼉, 结成快乐的果⼦! 红烛啊! 你流⼀滴泪,灰⼀分⼼。

灰⼼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部编版⾼⼀上册语⽂第⼆课《红烛》教案 教学⽬标 语⾔建构与运⽤:学习诗歌运⽤⽣动形象的语⾔来表达⼼中情感的⽅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式;感受形象,品味语⾔,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诗⼈的伟⼤抱负,理解诗⼈献⾝祖国、⽢愿⾃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本⽂抒情脉络和抒情⽅式;感受形象,品味语⾔,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献⾝祖国、⽢愿⾃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说——知作者体裁 1.说⼩诗:下⾯四句诗中所说的诗⼈是谁? ⼀诗⼀⽂⼀烟⽃,⼀个脊梁⼀声吼。

2024闻一多《红烛》pptx课件

2024闻一多《红烛》pptx课件

闻一多《红烛》pptx课件•引言•《红烛》意象解读•艺术手法与技巧分析•主题思想阐释及现实意义目•知识拓展:闻一多其他作品欣赏•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录01引言诗人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红烛》创作背景及主题•创作背景:《红烛》是在诗坛上初露锋芒之作。

它在《晨钟报》《新月》等多种刊物上发表,广为传诵。

闻一多也由此获得“爱国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主题:《红烛》一诗正是诗人这种心迹的真实表露。

在诗中,诗人通过对“红烛”的意象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具有很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那种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境界。

《红烛》一诗以“红烛”为象征,通过描绘“红烛”的燃烧和光芒,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

闻一多红烛的解读

闻一多红烛的解读

闻一多红烛的解读《闻一多〈红烛〉解读》闻一多的《红烛》就像一颗璀璨的星,在文学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红烛》这首诗啊,一开篇就把红烛摆在咱们眼前。

这红烛可不简单,它就像是一个有生命、有灵魂的存在。

你看,那红红的烛火,是不是像一颗热烈跳动的心呢?红烛在那儿燃烧着,就好像一个人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它燃烧自己,发出光亮,这多像那些在生活中默默付出的人啊。

就好比咱们身边那些老师,每天在讲台上辛勤授课,把自己的知识像烛光一样传递给学生们,一点点地消耗着自己的精力,可他们从没有抱怨过,这红烛不就如同他们吗?诗里对红烛的描写充满了深情。

红烛的泪啊,那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就好像一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即使心中有痛苦、有委屈,可还是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行。

这红烛流泪,并不是软弱,反而是一种坚强的表现。

就像一个运动员,在训练的时候受伤了,疼得流泪,可他还是咬着牙继续训练,为了心中的冠军梦。

红烛的泪,也是它燃烧自己的一种见证。

这就好比我们在为了梦想努力的时候,虽然会遇到挫折,会难过,可这些都是我们成长、我们向着目标前进的标志。

闻一多笔下的红烛,还充满了矛盾的美感。

它既有着对自身价值的困惑,又有着坚定的使命感。

这多像我们人啊,有时候我们也会迷茫,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有没有意义。

红烛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燃烧,要流泪,可它还是燃烧着,就像我们有时候虽然迷茫,但还是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事情。

这红烛就像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有时候会挣扎,可最后还是选择了勇往直前。

再看看诗中的语言,充满了节奏感。

那一句句诗啊,读起来就像红烛燃烧时火焰跳动的节奏。

时而激昂,时而舒缓。

激昂的时候,就像红烛的火焰猛地蹿高,充满了力量;舒缓的时候,又像是红烛的火焰轻轻摇曳,充满了温柔。

这种节奏感,就像是一首优美的乐曲,能让我们的心灵跟着一起律动。

而且啊,这《红烛》还蕴含着深深的爱国情怀。

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这黑暗是不是可以类比当时那个混乱、落后的社会呢?闻一多就希望像红烛一样,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社会,去为国家做点什么。

《红烛》赏析

《红烛》赏析

《红烛》赏析《红烛》是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诗作,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于祖国和文化的深深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西方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首先,从诗歌的题目来看,《红烛》这个词语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

红烛,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代表着希望、温暖和光明。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红烛常用于祭祀和葬礼等庄重场合,其光亮能照亮黑暗,带来温暖和安慰。

在这里,红烛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物品,更象征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诗歌的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用强烈的感叹词“红”来强调红烛的鲜明色彩和象征意义,表达了他对于祖国和文化的深深热爱。

同时,诗人也暗示了红烛所代表的矛盾情感:光明与黑暗、希望与失望、喜悦与痛苦。

这也为全诗定下了矛盾而又深沉的基调。

接着,诗人通过描绘红烛在黑夜中的孤独和坚韧,表达了自己对于祖国和文化的忧虑和关切。

“在青烟笼罩的黑暗中,/你的光明即将来临。

”这里的“来临”既表达了红烛在黑暗中的坚守和等待,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和文化的期待和祝福。

同时,“即将”二字也透露出诗人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和忧虑。

在接下来的几段中,诗人用红烛来比喻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困境和挣扎。

“你不必为东方那盏辉煌的灯,/油尽灯枯而感到悲伤。

”这里,诗人暗示了东方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逐渐黯淡无光。

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否定西方文化,他认为西方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但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不应忘记坚守自己的文化根源。

在全诗的结尾,“红烛啊!/是谁手持火把向你走来?”这句话既呼应了诗歌的开头,也总结了全诗的主题。

诗人通过手持火把的形象,暗示了祖国和文化的传承者正在走向未来。

这个“未来”既是希望的象征,也是挑战的象征。

因为走向未来就意味着要面对未知的挑战,但只有勇敢地面对挑战,才能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是谁手持火把”也暗示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来承担责任。

这不仅是诗人的呼声,也是时代的呼声。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闻一多红烛赏析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闻一多红烛赏析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闻一多红烛赏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作品简介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1923年9月7日出版。

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这首诗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

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

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

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红烛》ppt课件

《红烛》ppt课件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分析闻一多“红烛”意象和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 难》中“炬”意象的关系。 闻一多的“红烛”意象是继承了李商隐诗中的“蜡炬” 意象,二者有着相似的品格:无私的奉献与牺牲。同时, 闻一多的“红烛”又有着发展与创新: ①李商隐的“蜡炬”意象表现爱情,是有情人的幽长的 情愫;闻一多的“红烛”意象其意义却深刻许多,它是 奋斗与奉献精神的象征,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 喊,《红烛》一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 音。 ②李商隐的“蜡炬”象征着诗人自己;闻一多却把“红 烛”和诗人区别开来,自我与红烛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 的关系,诗人是诗人,红烛归红烛,这是其“离”,但 又要吐出心来比一比,这是寻找两者间的精神联系,是 认同的努力,故又可谓是“即”,一离一即,奠定了全 诗的基本情感方式。
红烛的象征意义?
红烛的颜色象征赤诚和忠诚:红色在诗中被用来象征赤 诚和忠诚,代表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红烛的燃烧象征牺牲和奉献:红烛燃烧自己,发出光亮, 象征着诗人为祖国牺牲奉献的精神。 红烛的泪水象征痛苦和挣扎:红烛的泪水不仅代表了诗 人的痛苦和挣扎,也象征着为了理想而进行的努力和坚 持。
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 活着要让生命之火 燃烧。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 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 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
诗人要如红烛照亮沉睡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红烛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 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 而对红烛产生了什么?有什么特 点?诗人想通过这样的意象表达什么感情? “红烛”,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全诗以 诗人与“红烛”问答交流的形式展开,抓住红烛的 “自焚”与“流泪”两个显著特征,表现了不管个人 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进行脚踏实地的奋 斗,要有献身祖国、敢于自我栖牲的爱国精神。

闻一多《红烛》图文并茂课件

闻一多《红烛》图文并茂课件
意象描绘
《红烛》中通过“红烛”、“灰”、“死”、“血”、“泪”等意象,营造出 一种悲壮、凄美的审美氛围。
审美特征
诗歌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将“红烛”与诗人的情感、理想等抽象事物 具象化,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同时,诗歌语言凝练、音韵和谐,具有音乐 美。
情感表达与思想内涵
情感表达
诗歌通过“红烛”这一核心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爱情、理想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 感悟。诗中既有对生命短暂的悲叹,也有对爱情执着的追求,还有对理想破灭的无奈。
传承优秀文化
通过学习和了解诗歌中的 传统文化元素,促进学生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 承和弘扬。
激发爱国情感
通过感受诗歌中的爱国精 神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 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 心。
05
跨文化艺术传播与影响
中西诗歌比较视野下《红烛》特色
01 02
情感表达
《红烛》以浓烈的情感表达为特点,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爱情和死亡的 深刻思考,这种情感表达在西方诗歌中也有相似体现,但表达方式和文 化内涵存在差异。
02
诗歌内容解析
《红烛》篇章结构
篇章组成
《红烛》由序诗、正文、跋诗三部分 组成,其中正文又分为“红烛之歌” 、“李白之死”、“剑匣之歌”、“ 神的失败”四章。
结构特点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 线索,用问答体形式展开诗意、抒发 感情,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诗歌内容, 形成了独特的篇章结构。
意象描绘与审美特征
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 导致读者对《红烛》中情感、意 象和诗歌形式的接受度不同,需 要在跨文化传播中充分考虑文化
差异因素。
传播媒介
不同传播媒介如书籍、网络等对 《红烛》的传播效果也有影响, 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媒介使用习

红烛原文赏析

红烛原文赏析

红烛原文赏析
《红烛》是闻一多的诗作,全诗节奏明快,语言强烈,情感炽烈。

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
首先,诗的开头便不落他人窠臼,独辟蹊径,赋予蜡烛以“红”的意象,突出其象征意义。

“红烛啊!‘烧’着你的心!”这发自肺腑的咏叹,是诗人内心热感情怀的观照,是对光明的礼赞。

其次,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翱翔在想象天地。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这一反问句,表现了诗人对红烛献身精神的崇高评价。

“一误再误”,矛盾冲突,更见诗人思想的深刻。

再次,“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既是对红烛精神的诠释,也是诗人以之自况,抒发抱负。

最后,“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首尾连珠、回环复沓的诗句,不仅富有节奏感,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红烛》一诗语言强烈,情感炽烈,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以红烛为象征,表达了对光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诗人也借红烛的形象,表达了对那些在困境中挣扎、迷茫的人们的同情和关怀。

闻一多《红烛》(原文 赏析 作者简介)

闻一多《红烛》(原文 赏析 作者简介)

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字友三,本名闻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民主战士。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

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整体感知】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

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费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红烛》ppt课件

《红烛》ppt课件

徐志摩《再 别康桥》
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分 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 代的一面镜子
40年代
新诗的成 熟与深化
戴望舒、 艾青《大 卞之琳与 堰河我的 现代派 保姆》等
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 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 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
创作背景
1923年——苏联提供援助,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 日军在长沙肆意枪杀中国平民; 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 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 ……
红烛象征了诗人 诗人借红烛的
《红烛》
的热情、赤诚、 形象激励自己,他 奉献精神、牺牲 要像红烛一样照亮
精神、实干精神、沉睡中的中国,使
责任意识。 民众觉悟、奋起,
从枷锁中获得解放。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 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 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诗歌时而低吟思考,时而提问,时而高昂,节 奏起伏,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
2.从诗歌题材(内容)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特点: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

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

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
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 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停顿)和旋律的美(押韵,叠词,反复等) 绘画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 (即富有意象美,色彩绚丽的词语、动词,使画面具有动态感) 建筑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不呆板限定每行字数一律相等,但各 行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

闻一多《红烛》读后感

闻一多《红烛》读后感

闻一多《红烛》读后感闻一多《红烛》读后感1在一个停电的夜晚,父亲在一个落满了灰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对红烛,它们身上的灰尘,它们肮脏的面孔,让我们不难想象,它们被尘封了多久,遗忘了多久,在黑暗中挣扎了多久。

划上一根火柴,点燃一支红烛,照亮一片光明,抓破一片黑暗。

在跳跃的火焰中,我惊喜的发现,那些被火光照亮的地方,似乎在流泪。

是否感动,感动重获了光明,重获了新生。

是否在祈祷,祈祷永久的明亮,永久的生命。

但红烛依然亮着,它的光愈来愈亮,愈来愈宽广。

红烛却忍受着常人无法体会的痛楚,在它流淌着的每一滴血里,蕴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多少不为人知的`痛苦,可它却笑着燃烧自己,笑着葬送自己。

只有红烛知道,它即将完成自己的使命。

它终于证明了自己的存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时间在每一滴泪血中,悄然流逝。

当它燃尽了自己最后一丝能量,当它消耗了自己全身的气血,当它……,它已经不复存在,留下的是一片灿烂与光明,带走的却是死亡与黑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错,这不正是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所要具备品质,那就是奉献,那就是献身。

当红烛燃尽之时,凄凉的心情涌上心头,我不再嘲笑红烛,反而多了些敬重与瞻仰,在红烛悄然被黑暗吞并时,我不禁潸然泪下。

闻一多《红烛》读后感2《红烛》是闻一多回顾自己多年的理想探索以及文学发展历程而写成的一首诗,作者将这首诗作为他同名诗集的序诗。

全诗都是围绕着“红烛”这一意象所写,作为本诗的中心,“红烛”的所有特点都成为作者集中描写的对象。

这首诗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唯美主义色彩。

诗的开头,作者引用了李商隐的著名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变现出诗人对于红烛这一主题的立场和基调。

他发出“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这样的呼声,衬托出作者满腔的热忱。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或——点着灵魂?……”接连的提问,指出了矛盾和冲突所在,为什么红烛要为这火光而燃烧自己的身躯?在这种疑惑中,作者坚定了自己的的`信念,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方向,并坚持在这条朝着理想迈进的大道上坚定地走下去,表达出作者为了理想,另可化为灰烬也在所不惜的决心。

统编版上册《红烛》闻一多课件

统编版上册《红烛》闻一多课件

不同文化背景下浪漫主义诗歌特点分析
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特 点
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 世界。
强调个性解放和心灵 自由。
不同文化背景下浪漫主义诗歌特点分析
崇尚自然,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力量。 擅长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特点
不同文化背景下浪漫主义诗歌特点分析
01
02
03
04
追求个性解放和民主自 由。
现代诗歌在当代社会影响
01
02
03
推动文学创新
现代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 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创新和 发展。
反映时代精神
现代诗歌紧密关注现实, 反映时代精神,成为当代 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
拓展审美领域
现代诗歌丰富了人们的审 美体验,拓展了人们的审 美领域,提高了人们的审 美水平。
04
挖掘意象内涵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意象,并通过想象 和联想赋予其更深的内涵。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增加阅读量
多读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提高 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仿写练习
让学生仿写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 从中体会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创作实践
鼓励学生多进行诗歌创作实践,通 过不断的练习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
抒发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和忧患意识。
融合中国传统诗歌的意 境和韵味。
注重意象的营造和情感 的抒发。
中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交融现象探讨
中西方浪漫主义诗歌在发展过程 中相互借鉴和影响,形成了交融
现象。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在吸收西方浪 漫主义元素的同时,也传承了中 国传统诗歌的精髓,形成了独特
的艺术风格。
中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交融丰富 了世界诗歌的多样性,也促进了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课件22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课件22张

新知讲解
开头“红烛啊”贯穿全诗,这用什么修辞? 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反复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 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新知讲解
诵读2-3节诗歌
《红烛》一诗,第2节中说“一误再误”,而第3节却说“不误,
不误!”前后是否自相矛盾?
前后并不自相矛盾,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 答。“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 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 反一正两种回答, 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 由顿悟而 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 神的可贵。
表现了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 为理想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要有献身祖国、 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Fra bibliotek新知讲解
诗歌起笔用李商隐的诗句有什么用意吗?
中国古典诗歌以物明志,李商隐诗歌素以绵密富丽的 意象著称,诗人往往借助外物的状态来叙说着诗人自己的 心境。受“五四”时期文化的影响,闻一多对中国传统诗 学的感情非常深厚,而李商隐的名篇名句“蜡炬成灰泪始 干” 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 “红 烛”也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
新知讲解
诗人终于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 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 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 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新知讲解
齐读第4节
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 捣破他们的监狱!”
品析把握意象是和诗人进行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也是解 读诗歌、打开诗人心灵之窗的一把钥匙。

《红烛》课件

《红烛》课件

赏析理解文本第四节:
明确:这一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 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价值 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 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 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 的监狱尸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 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 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 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帝国主义、封 建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 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 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 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闻一多提出了 “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 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闻一多(1899--1946) 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 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绘画美,指诗的 对称和句的整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
思考理解文本第二、第三节:重点写了红烛怎样的精神?
明确: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 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 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把蜡比作躯 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发生了 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 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 突,不可理解。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 自我否定,并非“一误再误”,“红烛啊!不误,不误!”诗人理解了红 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具体 寓意,欣赏在诗歌的意象中所创造的艺术 效果。 2.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其抒情脉络。 3、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 国精神。
闻一多是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许多人都在课堂上读过他那 沾着鲜血写成的《最后一次演讲》。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 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 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等待他的, 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 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 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 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小结:
表现手法
采用拟人化、呼告、反复、托物言志的手法。
标点探究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 “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 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
哦!我知道了!(叹号如改逗号表达效果有何不 同)
参考:用叹号:经过思考找到答案后的快感显得很强烈。 改用逗号,语气不强,感情色彩淡薄。
才着急得流泪!(叹号的作用)
参考:用叹号着急的心情表达得很强烈,改用句号, 就失去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结束语
早先所知的闻一多先生,并非诗人,而是斗士。这与他的死有 关,一副斗士的铁骨,被那最后的演讲承载着,撞击过每一个 中国人的心。由此想到了屈子,虽赴死的方式不同,却都感天 动地,悲壮激越。有人道屈子首先是政治家,而后才是诗人, 因为政治家使其择死;然而让后人年年端午而祭,则是诗人之 死,死得诗意。我想闻先生震撼人心之死,大概亦如此吧。如 果说屈子的香荃使之永恒,闻先生的红烛则使斗士不朽!
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 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 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 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 精神。
理清抒情脉络
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 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 刻联想到诗人自身。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 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 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 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本诗的情绪节奏
四 扬 三 抑
探究主旨
《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
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 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迫使人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 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 种子”。
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 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 祖国的抱负。
问题6: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 鼓励的呼唤。
“灰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 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 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
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 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 升华。
赏析表现手法
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
参考:第一问: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 颜色? 第二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 光来? 第三问: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 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 进。
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 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 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 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 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 心动。
一个“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 吐不快的神态。
问题3: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 “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 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不误,不误”采用反复的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包含着诗人 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 贵,表现了诗人对“红烛”精神的敬仰。
课堂探究,鉴赏文本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情感 •大声朗读,说说你的初读感受。
品读诗歌,理清抒情脉络
问题1: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 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 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明确:“灰”与“泪”两层。 2、3、4节——“灰” 5、6、7、8——“泪”
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 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 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 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很大,曾 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为闻 一多、徐志摩。其中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的主 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主张奠 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因此新月派又被 称为“新格律诗派”。
问题2: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 用?
明确: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 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 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 否则就不配做诗人。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 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红烛之泪,是先生流自心底之忧国热泪;红烛之光,是先生 燃其生命所发之爱国之光。
作业 1.诵读这首诗。 2.课外阅读闻一多《死水》等诗。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 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 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 子之歌》。
七子之歌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诗集《红烛》,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 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理想, 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具有对爱情,对自 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歌以 浓烈的色彩、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 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 的序诗。
问题5: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 流泪!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 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 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 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 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 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 献为天职的灵魂。
问题4: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 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 着禁锢。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 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 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 放出来。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 《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 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 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 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红烛》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经初有成就, 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销魂 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过郭沫若、成仿吾介 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