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与羁绊—以南京市为例

合集下载

城乡统筹下规划管理工作的改革与思考——以南京城乡统筹规划工作为例

城乡统筹下规划管理工作的改革与思考——以南京城乡统筹规划工作为例
m e ”. nt
[ ywod ] teC —riaino ra n rlr a ;pa nn n g me t Na j g Ke rs h Oodn t f b na dr a e s ln igma a e n; o u u a ni n
府领 导 的高度认 可和 大注 , 多次 参与市 领 导组 织的 南 曾 京市 内外 的调研 工作 。在战立 的 午 多时问 内 , 乡统 城 2 0 年 ,党 的十 七届 三 中全会通 过 的 中 共 中央 08 筹处结 合 实地调研 , 对令 市城 乡规划 工作进 行 了有序梳
统筹规 划》 ,对农村地 区 的经济社 会发展 和城 乡空 间资
个 镇和 7 个涉 农街道 的总体 规划编 制工作 。 过全市 2 通 9 个 建制镇 及部 分涉农 街道总体 规划 的编制 , “ 对 全域南 京 ”的城 乡布 局 、空间结构 、产 业发展 、基础设 施 、公 共服 务设 施有 了整体考 虑 , 较好 地促进 和 引导 了全市郊
划 ,对两县 产业布 局 、重大基 础设施 安排 、城镇 发展 方 向和规模 等方面进 行研 究; 0 7 , 对江宁 区新城 20 年 针 和重 点镇发展 较快 的现状 , 别 以江宁区 和江宁 街道为 分 主体 开展 了 ( 宁区城 乡统 筹规划》和 江宁街道 城 乡 ( 江
化 新格局 。 一决 定为 当前我 国城 乡二元 社会 的改革 发 这, 南京城 乡Fra bibliotek 划工 作 回顾
近年来, “ 住 全域 统 筹 、 体 发展 ” 总体思路 下 , 的 南 京城 乡规划 工作积 极实 施城 乡统筹 发展战 略 , 不断 住 探 索之 中取得 了一 系列成 效 。
[ sr c] o e ai o ve d e et n b u h oko nig ra d ua pann t rc a zd h Ab ta t nt s fei a f c o o tte r f j bna rl l ig,e t la l e e h b s r w n rl i a w Na n u n r n h a ie n y t c re t i aina dpo lms b u ed v lp n f ra n rl ra nigp itdo th e ea tikn f O u rn t t n rbe o th e eo me t b na dr a e s nNa j ,one u eg n rlhn igo — su o a t ou u a i n t C o dn t no eNa j gd manpa nn . s at e rp sdsrtge e l t ema a e n f ra n ua r iai ft ni o i ln igAt at th r o oe t e is od a ht n g me t b na drrl o h n l ,t p a t wi h ou pann nigf m te ra n rlp t l a e fag aj g f g b lOodnt n it r inad eeo — l ig n n i Naj ,r b n d a saa pt r o re ni “ l aC —ria o ,n ga o n vl n o hu a r i t u n l N no o i e t d p

人行道设计建议——以南京市相关调查为例

人行道设计建议——以南京市相关调查为例

网连续性和人行道微观设计质量等 ,才能够真正做到将城市交
通发展模式从 “ 车本位 ”转化为 “ 人本位” 。
Sd m a n g o e p d sra a e ’ i u r n r n r d e nd a d i n r e e tin ln s n c re tu ba oa
乘 车站 连接 等方 面进 行 了分析 , 对 目前城 市道 路设 计规 范 并 中的有 关 内容 提 出改善 建议 。
Ab ta t: I sc m mo o p y muc src ti o n t a h mor te to o v h ce eatn in t e i l
Z ein ies , nz o 2, ia hj gUnv ri Hag h u3 7 Ch中 , 多以 满足机 动 车行 驶 需 求为核 心 , 对人 行 道 的设 计 不 够重 视 , 生 如人 行 道局 部 缺 失 、 置 不 产 设 连 续 或不 合理 、 过街 人 行道 数 量 不足 或 缺 失 等 问题 , 致人 以
朱 季 ’ 程建川 ’
(. 1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 南京 2 0 9 ;. 10 6 2 浙江大学软弱土与环境 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杭州 3 0 2 ) 10 7
Zh i a d Ch n in h a u J , n e g Ja c u n
f. c o l f rnp r t n S uhatUnv ri , aj g 2 0 9 , hn ;2 MOE K yL b rtr fS f S i n e evrn na n ier g 1 S h o a sot i , o tes oT ao iesy N ni 10 6 C ia . t n e aoaoy o ot ol a d G on i metl gn ei , s o E n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

南京市城市建设格局演变及其规划思想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

本文从南京的地理位置、气候天剑、地形地貌、空间组织与结构变迁等方面叙述了南京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

并通过总结其各个时期城市格局的特征来阐述南京城市建设的规划思想。

关键词:南京城市建设建设格局演变规划思想历史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evolution and its planningthought of Nanjing cityABSTRACTNanjing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it is the ancientChinese capital City especially the capital of Jiangnan. Thispaper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Nanjing citypattern from Nanji ng's geographical locati on, climate, topography, sword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cha nge.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of the city ' spatter n to elaborate pla nning through of Nanji ng citycon structi on.1、概述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

南京的地理坐标范围在北纬31° 14'至32° 37'、东经118° 22'至119° 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东吴建业城图
2.2 “明朝应天府城”规划格局
明朝的南京城初步奠定了今天南京城 市的格局。明朝的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 置形制,有宫城、皇城、都城及外郭四 道城垣,可分为6大功能区; 都城以外——3功能区,东部以孝陵 卫核心的陵墓区;南部为厩牧寺庙区; 西部为商贾云集的繁华市区的外延区;
明朝南京都城图
都市圈总体规划图(1991版)
市域城镇布局规划图(1991版) 主城总体规划图(1991版)
该规划成为九十年代全国城市总体规划的范例
2.6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 (1991-2010)》
城市性质: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 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规划范围:市域——都市发展区—— 主城三个层次。
市域城镇体系:市域空间发展格局强 调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 指导思想,提出了“+”字型发展轴的构 想,即长江两岸沿江束状交通走廊是市 域城镇的主发展轴,市域南北向德交通 干线为城镇的次发展轴。 市域城镇形成主城——新市区(3 个)——新城(7个)——重点镇(13 个)——一般镇(41个)五个等级结构, 发挥各级城镇不同区域服务中心的作用。
加强南京机场、铁路枢纽与周边城市高快速路网的衔接:扬州、镇江、句容方向:S243高速/城际 轨道Z1线;滁州、天长方向:宁滁、宁连-高速三环;都市圈快速轨道交通线/城际轨道+城市轨道;合 肥、巢湖方向:宁合、宁巢+联三高速;都市圈快速轨道交通线/城际轨道+城市轨道;芜湖、马鞍山、 宣城、溧阳方向:宁马、宁宣+联三高速、宁杭;快轨/城际轨道+城市轨道。
一城三区扩张示意图
都市发展区2010年规划图
2.6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 (1991-2010)》

南京未来规划发展方向

南京未来规划发展方向

南京未来规划发展方向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底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南京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代表。

然而,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南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在未来的规划中,南京需要制定一系列可行的发展方向,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繁荣。

城市规划与建设南京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坚守文化自信,强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城市的规划建设也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活,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区。

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倡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现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

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南京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推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要发挥南京作为国家科教中心和创新中心的优势,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南京作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需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加强社区建设,促进居民自治和社会互助,提升城市基层治理能力。

同时,要建设更加便利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教育、交通等基础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需要加强本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南京在全国乃至全球文化产业的地位。

同时,要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兴盛。

未来,南京将继续秉承“明朝明日,更好南京”的发展理念,推动城市规划的科学发展和全面提升,实现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里程碑。

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为南京市民和广大游客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体验。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引言城市规划与发展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既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也面临着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本文将介绍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情况,并探讨其中的成就和挑战。

南京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城市规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之时,便有规划修建宏伟的皇宫和城墙,代表着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辉煌。

在清朝时期,南京又进行了一系列城市规划改造,修建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和宗教建筑,如夫子庙、明孝陵等。

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南京在建设工业区和住宅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规划,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代城市规划的特点近年来,南京在城市规划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南京市的发展规划,南京将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城市。

在城市规划方面,南京积极进行了城市更新和城市绿化,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

南京的城市规划注重人民群众的需求,尊重自然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

南京的城市发展经济发展南京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南京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等领域。

南京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发展环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南京还积极发展服务业,打造国际化商业枢纽。

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南京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口涌入南京,给城市带来了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快速城市化的需求,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并加强了城市规划和管理。

交通建设交通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南京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不仅拥有发达的陆路交通,还有水路和空中交通网络。

南京加强了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建设了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

生态保护南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南京积极推动生态保护,建设了一批公园和绿化带,提高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南京还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以京、宁、深三市为例

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以京、宁、深三市为例

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以京、宁、深三市为例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以京、宁、深三市为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问题成为了一个关键的社会议题。

流动人口的大规模涌入城市,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因此,研究流动人口的聚居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合理规划城市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了我国的三个典型城市——北京、南京和深圳为例,通过分析这三个城市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探索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一、北京市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一线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庞大,聚居形态复杂多样。

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几种聚居形态:1. 传统聚居区域:在北京市郊区和城市副中心周边,许多人流量大的工业区域和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聚集的流动人口。

这些人口多以农民工和服务业从业人员为主,住房条件相对较差,与城市中心的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

2. 农民工新村:随着北京城市规划的调整,一些老旧的工业区得到了改造,建设了新的农民工新村。

这些新村相对于传统的聚居区域来说,住房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管理不到位等。

3. 高端住宅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的高端住宅区也逐渐成为一些流动人口的聚居地。

这些人口多是来自其他地区的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和经济实力,对住房条件要求较高,这对于高端住宅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南京市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以及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流动人口的聚居形态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1. 大学城周边:南京市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大学城周边的街道和社区成为了大量留学生和外来学生的聚集地。

这些人口通常租住在附近的出租屋或者学生公寓,他们之间的交流促进了社区的形成,同时也给周边商业带来了商机。

2. 经济开发区:随着南京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一些来自内地和外地的流动人口涌入经济开发区。

003、回归“宜居”导向的城市规划策略——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

003、回归“宜居”导向的城市规划策略——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

回归“宜居”导向的城市规划策略——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李辉摘要:“宜居”是古今中外城市发展的普适追求,也应当是全世界城市化的根本追求。

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回归“宜居”城市导向。

本文结合南京江北新区规划的实际案例和国内外专家的建议,从环境、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就业、人文五个方面探讨了“宜居”导向的城市规划策略,为建立科学、系统的“宜居”城市规划方法和体系打下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宜居城市城乡规划策略南京江北新区1 研究背景“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吟出的这句经典诗句,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图景,也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奥秘。

在全世界超过50%人口居住在城市中的今天,“诗意的栖居”也必然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美好追求。

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完美,世界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贫富悬殊、城市服务滞后、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城市病”的存在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我们必须以“诗意的栖居”为根本追求回归“宜居”城市,才有可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发展之道。

本文结合南京江北新区规划的实际案例,探讨了回归“宜居”导向的城市规划策略,从规划编制技术的角度阐释了对于“宜居”城市的理解,试图把握“宜居”导向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从而为建立完整的“宜居”城市规划方法和体系打下一定的基础。

2 为何要回归“宜居”城市2.1历史的“宜居”:城市发展的普适追求“宜居”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无论中外均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甚至是深藏在文化基因当中。

中国的古人强调“天人合一”,这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思想,可以认为是中国宜居城市理论的最初起源,而绵延千年的中国城镇、建筑与园林无一不是这一思想的实践。

西方文明对于“宜居”城市的探索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许多古代思想家,他们从哲学和思想的高度持续探求着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城市形态。

城市意象热点空间特征分析_以南京为例_陈梦远

城市意象热点空间特征分析_以南京为例_陈梦远
(1) 通过对居民城市意象热点感知的 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探析意象热点对整 体意象空间的建构作用。
图 1 研究区范围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research areas
2288
地理研究
33 卷
(2) 建立句法模型,探析意象热点和城市道路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关注这种内
式 (4):
{ } θ = arctan
éë∑(
X
i
-
Xˉ)2
-∑(Y
i
-

) ù2 2
û
+
éë∑(
Xi
-
Xˉ)2
-∑(Yi
-

) ù2 2
û
+
4
∑(Xi - Xˉ)∑(Yi - Yˉ)2
12 期
陈梦远 等:城市意象热点空间特征分析
2289
S
x
=
SQRT
ì ïí2 ï
×
∑[(
Xi
-
X
)cos θ - (Yi
因此,结合空间分析表达手段和调查实证数据,从影响城市结构网络中交流最为频 繁、可识别性突出的城市汇聚点着手。从城市微观层面看,城市汇聚点实际可能是节 点、地标,或者是意象突出的建筑群;在宏观城市尺度上则主要表现出点空间属性,本 文称其为“意象热点”。并关注城市结构变迁的动态过程,探析这些热点形成城市整体意 象的空间作用机制以及和居民活动的关系,最终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南京总体都市意象的 营建提供对策和建议。
∑ f
(^x)
=
1 nh
i
n =
1
k
éx
ê
ë
δ-hxiùûú

存量规划背景下老城区功能优化策略研究——以南京市老城玄武片区为例

存量规划背景下老城区功能优化策略研究——以南京市老城玄武片区为例

存量规划背景下老城区功能优化策略研究——以南京市老城玄武片区为例*赵文飞,巢耀明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方式面临着从增量扩张到存量转型的趋势,如何集约、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功能优化,是老城区在新时期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面临的难题。

本文立足于老城区现状问题的分析总结,提出存量规划背景下功能优化的五大策略:一、经济功能优化策略: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产业布局体系;注重提档升级,引导产业转型发展;疏散老城工业,引导用地功能置换。

二、社会功能优化策略:疏散人口总量,控制居住用地面积;疏解优质服务,控制市级设施建设;完善社区配套,优化社区设施布局。

三、文化功能优化策略:延续城市文脉,串联历史展示结构;梳理历史资源,明确整体保护体系;赋予适宜功能,实现文物活体保护。

四、交通功能优化策略:疏通毛细血管,织补道路交通体系;实行公交优先,完善公共交通系统;优化慢行设施,构筑慢行交通系统;划定停车分区,满足静态交通需求。

五、生态功能优化策略:修复生态环境,构建自然生态格局;增加公共绿地,优化城市绿地布局。

最后以南京市老城玄武片区为例,探讨了老城区功能优化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存量规划,老城区,功能优化,策略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2016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7.35%①。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以“外延式扩张”为特征的增量建设之后,面对新形势下产生的问题,如城市土地利用低效,空间资源供给不足,由于无序扩张造成人居环境恶化等,城市发展方式逐渐转向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存量发展,将不符合规划要求及制约城市品质提升的用地进行整合,向高社会效益的功能用地转化,以此来促进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人居环境[1]。

老城区往往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连续的城市建成区,集聚大量人口。

面对存量规划的新形势,老城区的功能优化需要综合考虑未来土地存量不足的情况,由用地扩张转为用地挖潜,有序疏散人口,坚持“城市双修”的理念②,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环境品质,契合转型发展的要求[2]。

未来南京规划方案

未来南京规划方案

未来南京规划方案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南京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也在积极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南京规划方案旨在通过合理的城市布局和建设,进一步提升南京的综合竞争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一、城市建设与交通规划在未来南京规划方案中,城市建设和交通规划是重中之重。

首先,南京将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

这包括建设更多的公园和绿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优化道路交通网络,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加快地铁线路的建设,提高城市的交通便利性。

其次,南京将积极推进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推广和应用,减少对传统燃油交通的依赖。

这包括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鼓励市民选择环保的交通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南京还将建设更多的自行车道和步行街,提倡非机动车出行,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二、住房与人居环境改善未来南京规划方案还将着重提升城市的住房和人居环境。

南京将加大对老旧房屋和城市棚户区的更新改造力度,提高市民的居住条件。

同时,南京还将推动住房的智能化改造,提供更加舒适和便利的居住环境。

除此之外,南京还将加强城市的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工作。

强化垃圾分类管理,提倡回收利用,减少废物的产生;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三、产业发展与创新驱动未来南京规划方案还将注重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

南京将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

南京将进一步培育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此外,南京将引进更多的高端人才,培育和吸引创新创业人才。

通过建设优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营商环境,南京将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项目和企业落户于此,推动产业发展的更进一步。

四、文化与旅游推广未来南京规划方案还将注重文化和旅游的推广。

南京将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节庆,展示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魅力。

【城市规划】南京总体城市规划(doc)

【城市规划】南京总体城市规划(doc)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指导思想: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

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

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南京城市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

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

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二、城市性质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三、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与羁绊—以南京市为例详解

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与羁绊—以南京市为例详解

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与羁绊——以南京市为例城规一班祁建树n151002112【摘要】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是城市内部包括地理、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生态等诸多因素、诸多矛盾关系交互作用发展变化的外在表现。

本文就南京城市空间布局与发展上若干关系问题,提出了探讨意见。

【关键词】空间布局发展;若干关系;南京未来5年城市总体新格局:“一核两翼三极四城”:一核:主城;两翼:江北新区和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三极:空港、海港和高铁三个枢纽经济区;四城:东山、仙林、溧水、高淳四个副城。

未来5年南京的城市格局将发生重要变化,将形成“一核两翼三极四城”的城镇化格局,江北新区被定位为新南京发展的新龙头,将与“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成为主城的腾飞之翼。

相比于当下正热的江北新区概念,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可能让人有点陌生。

这是指南京市域东南方向北起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至雨花软件谷的地区,要形成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麒麟科技创新园、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软件谷、无线谷、液晶谷、智能电网谷、徐庄软件园、白下高新园区为骨干载体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的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域。

江北新区将建设江北大剧院、国际会展中心。

在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方面,将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面推进新区国际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浦口、高新-大厂、雄州三大组团为中心,构建沿江城镇发展带。

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合理新增学校,新建鼓楼医院江北分院、南医大第四附属医院等医院,做好过江通道免费改革后续工作,规划建设铁路南京北站。

推进江北大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公益性项目落地。

根据这一模式进一步提炼出“一疏散、三集中”(即:疏散老城人口、建设向新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大学向大学城集中)、“一城三区”(即:河西新城、仙林新市区、东山新市区、江北新市区)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这几年贯彻实施这一模式和战略,南京扭转了以老城为中心蔓延发展格局,迈出了多心组团、拉开框架跨越式发展关键性的第一步。

追寻南京城的脚步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看南京

追寻南京城的脚步从城市规划发展的角度看南京

南唐江宁府图
都城南移,跨淮 立城,包括了秦 淮河两岸经济富 庶旳居民区、商 市区,建造结实 宏伟旳都城,体 现了“造廓以守 民”旳规划思想
隋蒋洲(南京)图
宋建康府(南京)图
元集庆路(南京)图
明城墙皇城及外郭图
庞大旳都城,充分体现 了大一统王朝旳气势。 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 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 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 是深受管子“城郭不必 中规矩”务实思想旳体 现。宫城部分严格按礼 制体系,布局规整,轴 线对称。宫城轴线与旧 城轴线同步并存,各有 分工
第五个时期:当代化时期
• 建国后,从1950—2023年共进行了深浅不同旳总体 规划7次,为1954年《城市分区计划初步规划草案 》、1957年旳《南京城市初步规划草图(草稿)》 、1960年旳《南京地域区域规划》、1975年旳《南 京城市轮廓规划》、1980年旳《南京市城市总体规 划(1981—2023年)》、1992年旳《南京市城市 总体规划(1991—2023年)》、1998年旳《南京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1999—2023年)》
建国早期旳南京城市规划
• “一五”时期,以苏联城市规划旳理论、措施和 布局形式进行规划,采用功能分区理论分七种用 地,追求平面构图形式,此规划过于迁就现状
• “大跃进”时期,1960年编制旳《南京地域区域 规划》是大跃进时代产物,存在“规模过大、占 地过多、原则过高、求新过急”旳“四过”现象
• 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城市建设布局混乱
如今,南京已经成为华东第二大城市,中国科教第三城, 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主要旳政治、军事、科教、 文化、工业和金融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和 科技创新中心
回忆南京城变迁
• 1、原始村落 • 2、六朝时期 • 3、南唐突破 • 4、明朝辉煌 • 5、近代《首都计划》 • 6、当代1980年、1992

城市规划实例之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城市规划实例之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城市规划实例之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背景和进展情况」南京有2470余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四大古都。

在199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编制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

从规划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南京的城市建设和古都风貌的保护工作基本上是按规划实施的,对南京城市建设和古都风貌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保护、控制、开发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名城保护在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主要在保护力度、总体风貌(特色)塑造、文化内涵显现和潜在效益的发挥上,与同类城市比较、距规划要求和市民期望仍有一定差距。

根据市政府关于开展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作的总体安排,在2000年总体规划开始调整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调整工作。

规划的调整是在继承现行规划构思和框架的基础上,针对名城保护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体系,确定保护的重点和措施。

在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总体方案得到建设部认定后,又对保护规划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深化,并于2002年5月27日通过了专家评审。

专家组认为本次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原保护规划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变化调整完善了环境风貌保护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增加了对地下文物保护区的保护要求等内容,对指导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建设、保护好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非常及时和必要。

「规划主要内容」规划范围本规划在地域空间上分为两个层次,即南京市域和南京主城,面积分别为6597平方公里和243平方公里,其核心部分在南京主城范围内。

规划原则和目标(1)体现和符合"古都"这一城市性质和将南京建设成为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国际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名城。

(2)努力保护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充分挖掘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扩大国际影响的主要资源。

南京-区域都市圈规划案例解读

南京-区域都市圈规划案例解读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
南京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之一,承担着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任务。
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南京在都市圈 规划中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现状与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
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 平差异较大,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
生态环境保护
总结词
保护生态环境
详细描述
南京区域都市圈规划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强生态环 境治理和保护,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提高环境质量。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水源地保护、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等,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产业协同发展
要点一
总结词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南京区域都市圈规划注重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 争力。规划中提出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推动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建设产业园区 、加强企业合作、优化营商环境等,以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和共赢。同时,规划还注重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区域产业 层次和能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03
区域规划内容与实施
空间布局规划
总结词
优化空间布局
详细描述
南京区域都市圈规划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整合区域资源,提高空间利用效率。规划中注重中心城市与 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推动人口和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格局。
交通体系建设
总结词
构建便捷交通网络
详细描述
南京区域都市圈规划重视交通体系建设,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规划中提出建设高效、快速、便捷的交通系统, 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建设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城市 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实现都市圈内各城市间快速通达。

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

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

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一、背景分析南京市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城市中心区的规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应该以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为出发点,使其成为一个现代化、绿色、宜居的城市核心区。

二、总体规划1.城市布局城市中心区应该形成有机融合的多中心城市布局,合理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商业区、文化休闲区、住宅区等。

并采取分区域开发、分阶段建设的方式,实现规划目标。

2.交通规划针对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应该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包括地铁、电车等。

同时,引导居民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提倡步行和骑行。

并规划建设交通枢纽,提高交通效率。

3.绿化规划将城市中心区打造成具有丰富绿化景观的宜居区域,增加绿地面积和绿色空间。

在公共区域设置多功能的休闲广场、绿道和街心花园等,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空间。

4.城市功能规划在城市中心区域合理规划商务办公区、文化艺术区、旅游购物区、科技创新区等功能区,形成多元化的城市功能。

三、重点规划1.历史保护与更新南京作为中国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并进行适度的更新和改造。

要注重保持历史风貌,重塑历史文化氛围。

2.商务办公区规划在城市中心区域规划建设商务办公区,吸引国内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入驻,发展金融、科技、文化创意产业等。

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商务中心,提升南京市的经济实力。

3.文化艺术区规划规划建设文化艺术区,集中展示和传承南京市的艺术、文化和历史特色。

包括艺术展览馆、剧院、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并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4.旅游购物区规划建设旅游购物区,规划建设旅游景点和购物中心。

吸引游客,促进消费。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5.科技创新区规划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区,吸引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进驻,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南京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四、其他建议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信等。

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与羁绊

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与羁绊

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与羁绊————以新沂市为例1 规划指导思想(1)、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贯彻落实徐州都市圈规划和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快新沂市区和重点中心镇的建设,推动人口和产业向市区和沿东陇海线地区集聚,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3)、坚持以人为本,运用生态理念,以有利于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游憩环境为核心,注重城市各项功能用地的合理布局、开敞空间系统的营造、绿地系统的组织等,凸显城市特色。

(4)、立足城市宏观发展战略,突出重点,刚柔并举,注重实施,妥善处理好远期和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规划重点(1)、区域功能定位——在科学发展观和区域背景条件下,明确新沂未来的发展定位和规模,提升新沂的区域中心地位。

(2)、市域空间协调——明确新沂市域优先发展区、生态敏感区等,协调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3)、城市空间优化——结合新沂市区的地形特点、地震断裂带的分布情况,兼顾城市发展过程的合理延续,组织与整合城市发展空间,确定适宜的城市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形态。

(4)、城市交通组织——进一步研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促进城市与交通的充分融合、互动。

(5)、发展时序安排——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的情况,研究城市发展时序,以城市土地的市场化经营为中心,以近期建设为重点,实行滚动性调整。

3、规划期限与范围:1、规划期限1、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2、规划范围新沂市区的城市规划范围为东到京沪高速公路以东2.5公里,西到新墨河以西4.8公里;北起省界,南至马陵山风景名胜区;包括新安、唐店2个镇及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的全部,以及瓦窑镇的马庄、街集、吕庄、周庄、袁林等5个行政村和北沟镇的孔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与羁绊——以南京市为例城规一班祁建树n151002112【摘要】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是城市内部包括地理、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生态等诸多因素、诸多矛盾关系交互作用发展变化的外在表现。

本文就南京城市空间布局与发展上若干关系问题,提出了探讨意见。

【关键词】空间布局发展;若干关系;南京未来5年城市总体新格局:“一核两翼三极四城”:一核:主城;两翼:江北新区和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三极:空港、海港和高铁三个枢纽经济区;四城:东山、仙林、溧水、高淳四个副城。

未来5年南京的城市格局将发生重要变化,将形成“一核两翼三极四城”的城镇化格局,江北新区被定位为新南京发展的新龙头,将与“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成为主城的腾飞之翼。

相比于当下正热的江北新区概念,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可能让人有点陌生。

这是指南京市域东南方向北起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至雨花软件谷的地区,要形成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麒麟科技创新园、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软件谷、无线谷、液晶谷、智能电网谷、徐庄软件园、白下高新园区为骨干载体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的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域。

江北新区将建设江北大剧院、国际会展中心。

在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方面,将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面推进新区国际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浦口、高新-大厂、雄州三大组团为中心,构建沿江城镇发展带。

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合理新增学校,新建鼓楼医院江北分院、南医大第四附属医院等医院,做好过江通道免费改革后续工作,规划建设铁路南京北站。

推进江北大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公益性项目落地。

根据这一模式进一步提炼出“一疏散、三集中”(即:疏散老城人口、建设向新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大学向大学城集中)、“一城三区”(即:河西新城、仙林新市区、东山新市区、江北新市区)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这几年贯彻实施这一模式和战略,南京扭转了以老城为中心蔓延发展格局,迈出了多心组团、拉开框架跨越式发展关键性的第一步。

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空间布局模式及其战略符合南京的实际,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应当继续坚持并进一步深化。

“一疏散”与“三集中”在“一疏散、三集中”发展战略指导下,南京的发展空间拓展到“一城三区”,老城人口过密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工业、大学、建设逐步向新城、新区集中,一个“以长江为轴”,“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都市发展区格局的雏形已经显现。

但是在“一疏散、三集中”推进方面仍有不尽人意之处。

其一,人口疏散依托的不是就业与消费场所的发展,而是新区住宅开发,致使城市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

开始是河西北部,一个睡城,人们住到河西,工作在老城,带来大量交通拥堵,接着蔓延到江宁、仙林,带来新的交通告急,改善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后来又蔓延到江北,带来大桥更大的交通流。

大量的交通需求推动着交通建设,交通的改善又刺激着私家车的剧增,引发更多的远距离购房,形成新一轮循环并引发更大的交通流量。

其二,在推进上过于依赖市场机制,缺乏有力的整体调控。

每年的十大重点工程大部分仍集中在老城,老城的开发强度和建筑密度不降反升,新区建设点多面广、相对分散、支持力度不足,老城人口疏散相对迟缓且随开发建设速率呈波动状态。

这些问题的症结说到底都离不开一个关系─即“一疏散”与“三集中”关系的准确把握与处理。

老城人口的疏散与大学、工业、建设的集中应该是同步协调、良性互动的关系。

在“一疏散”与“三集中”这对矛盾中,“三集中”应该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人们趋向于有工作和机遇的地方,在全球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工作机会集中在财富、权力、知识和位置集中的地方”,建设、工业、大学的集聚发展,才会产生大量的多层次的岗位需求。

岗位需求丰富、机遇集中,才会引发人口的合理集聚。

因此,老城人口的疏散要以“三集中”为动力,靠“三集中”来引导,与“三集中”相对应。

再具体一点,就是老城人口的疏散量要与新城新区“三集中”创造的就业岗位数、服务设施服务的人口数以及住宅建设开发数相对应。

在这个问题上,新区的“三集中”处于主导地位,其集中的程度决定着新区人口集聚的程度,并影响着老城人口疏散的程度。

当然,作为矛盾次要方面的“一疏散”,对“三集中”也存在着影响与促进的反作用。

例如基础设施功能发挥和消费市场的培育等都是在二者交互作用中逐步提升的。

总之,老城人口的疏散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有比例、有阶段目标的逐步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与“三集中”同步,形成“三集中”引导“一疏散”,“一疏散”反过来推动“三集中”的互促互动、同步提升,稳步推进,“加法”与“减法”趋向于平衡的局面。

“一疏散”与“三集中”的关系说到底就是老城与新城新区的关系。

在老城与新区这对矛盾中,主要矛盾方面同样在新区,新区应该是城市建设的重心所在。

而新区建设的关键又在城市功能的集聚,集聚中心的形成。

商务中心往往也是岗位最密集的就业中心。

商业中心的成长、就业中心的成长,主导着新区人口的集聚。

只有着力新区综合功能的规划建设,使新城新区具有比中心城区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优良的人居环境以及同样优越的就业机会与条件,才能产生强大的反磁力,形成相对独立的集聚中心,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鼓励职住接近的机制,才能使老城的人口和功能真正得以疏解,城市空间整体功能得以优化。

二、地铁导向模式与快速路网导向模式从南京的实际看,这种模式有利于缓解远距离购房导致的通勤交通紧张问题,理顺道路交通关系,抑制中心区蔓延式扩张,推动新区和新型社区的集聚发展。

但这种土地利用模式偏重于居住社区。

城市的发展,居住社区是一个方面,工业社区则是另一个重要方面。

南京是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其都市发展区的成长是以产业化驱动为特征的,工业社区、产业集群处于重要地位。

因此在考虑借鉴地铁导向的居住社区发展模式的同时,我们不能不考虑工业社区的发展模式问题。

基于产业的集聚发展对快速交通路网布局的强烈依赖,南京应当建立快速路网导向的工业社区发展模式。

实行地铁导向居住社区发展与快速路网导向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的城市空间拓展模式。

目前南京工业“一带一轴”的布局与快速路网布局基本一致,但沿江主发展轴与南北向次发展轴上的快速干道仍显得单薄,尚未成束,要提升产业的集聚水平,必须尽快发展束状快速交通走廊,尤其是沿江。

这一点,国外大江大河产业带束状交通走廊建设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是快速通道链与产业链的衔接问题。

应当构建与快速交通走廊相衔接的格网状快速路网,构建产业组团内部与组团间的链式联系,推动相互关联的产业网络体系的形成,并引导产业集群在都市发展区的合理分布。

关于地铁导向型发展模式。

南京应当更多地考虑发展老城以外,即老城、新区、重点城镇之间以及准备今后重点开发区域的轨道交通联系。

在布局上,以地铁、普通公交共同构成方便快捷、并优于小汽车交通的公交通勤网络,同时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发展紧凑集约、功能混合、规模适中、边界清晰、人性化的新型商住混合社区。

将人口和就业一起紧密地组织在适度的自己自足的发展单元里,确保多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落到实处。

地铁导向模式与快速路网导向模式,二者的落脚点不同,地铁导向落脚于居住社区,侧重于人流,而快速路网导向应落脚于工业社区,侧重于物流。

但工业社区即是就业场所,与居住社区又不可分割。

因此这两种模式应该是相互区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网络关系。

从目前南京的规划看,轨道交通向外的射线偏少,与地铁、普通公交之间、与快速路网之间的联系尚未形成。

这是今后需要认真考虑的。

自然蔓延与合理调控从近几年南京的发展看,虽然多心组团式发展的框架已拉开,但主城向外连续蔓延之势依然存在,在主城与新城新区之间,尤其是主城与仙林、主城与东山之间,由于建成区的连续蔓延已接近连片的局面。

在城市空间发展演化的一定阶段,城市“摊大饼”式的向外蔓延应该说是一种自然生长趋势。

这种趋势是城市的磁力效应、地价规律与距离效应、网络效果带来的边际收益效应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布局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

从市场机制角度看,它是建设项目对环境条件的优劣度、经营与生活的便捷度以及建设与经营成本的高低自由选择的结果。

南京是一个综合实力强大的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区的磁力效应强大,在新城新区的功能集聚尚未达到一定程度,其反磁力效应尚未达到能与中心城区抗衡的程度之前,中心城区对边缘地区的吸引力与吸附作用必然导致中心城区连续蔓延发展的趋势。

城市本身就是一种自发生长与有意识规划建设的复合产物。

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城市的连续蔓延有其自身存在发展的逻辑,但从长远看,它又是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羁绊。

这种无序蔓延,在应对上应该是趋利避害、合理调控。

其一,要守住底线。

经过科学调研和一定程序认定的规划建成区边界不能突破,这是新城新区成功建设的关键所在。

伦敦的卫星城建设一开始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守住城市的边界绿地。

绿地守不住以后城市就蔓延开来了,原来的卫星城市变成城市的组成部分。

因此,防止发展中的新城和中心城的建成区在地理空间融合连成一片,这是卫星城成功规划建设的要点之一。

其二,要有堵有疏。

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城市向外扩的势头强,能量巨大。

消极死堵,势必抑制和挫伤城市的经济发展。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通过疏通渠道把扩张的动力引向新城新区,比如放射状快速通道走廊就是个泄洪渠道,它可以把外缘扩张的动力位移到快速走廊那一头的新城新区。

其三,重视调节和平衡利益关系。

城市边缘地区的土地利用涉及到多方多元利益,必须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基础,不侵犯民众合法(合理)权益为前提,进行充分的沟通互动,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统一思想认识。

这是守住规划边界的现实之路。

四、梯度推移与跳跃式推进梯度推移方式是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必然的重要选择。

运用到产业发展布局上,一般都是从处于高梯度的城市核心区或是大的开发区向周边低梯度地区推移发展。

如南京的工业产业规划的总体布局就提出了“因地制宜、梯度发展”的原则。

再具体到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组团式发展,也是采取由现有的核心区向东,先是栖霞、而后是仙林白象,远期向东到龙潭的三江口,这样步步为营、梯度推进的方式。

再说江宁经济开发区,其推进方向是南,先是殷巷、东善,而后秣陵,远期至禄口,也是步步推移的方式。

梯度推进方式布局,好处是便于利用和延伸基础设施,靠得近,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成本低,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延伸利用,便于进行资源整合等。

但这种方式容易助长城市“摊大饼”式的蔓延,也不利于区位好、条件好的地区优先发展,甚至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错失机遇。

在产业布局原则与理念上,从大的层面讲,自主城到都市发展区、再到远郊区县的“因地制宜、梯度发展”是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