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功和能(原卷版)1
2021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功和能(PPT版)38张
![2021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功和能(PPT版)38张](https://img.taocdn.com/s3/m/b008a4d7581b6bd97e19eac4.png)
mgh,h=v0t-
1 2
gt2,联立得Ek=
1 2
mg2t2-mgv0t+Ek0,故A正确,B、C、D错误。
2021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二 功和能(PPT版)共38张
3.(多选)(2019江苏单科,8,4分)如图所示,轻质弹簧的左端固定,并处于自然状 态。小物块的质量为m,从A点向左沿水平地面运动,压缩弹簧后被弹回,运动 到A点恰好静止。物块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为s,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重力加速度为g,弹簧未超出弹性限度。在上述过程中( BC ) A.弹簧的最大弹力为μmg B.物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2μmgs C.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μmgs D.物块在A点的初速度为 2μgs
2021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二 功和能(PPT版)共38张
2021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二 功和能(PPT版)共38张
解析 设斜面倾角为θ,物块滑到斜面底端时的动能为Ek0,物块在斜面上滑行的 长度对应的水平位移为x0,应用动能定理,在斜面上有(mg sin θ-μmg cosθ)· x =
cos θ
2021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二 功和能(PPT版)共38张
2021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二 功和能(PPT版)共38张
一、功能规律与图像的结合 1.四类图像中“面积”的含义
v-t图像 由公式x=vt可知,v-t图线与t轴所围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 a-t图像 由公式Δv=at可知,a-t图线与t轴所围面积表示物体速度的变化量 F-x图像 由公式W=Fx可知,F-x图线与x轴所围面积表示力所做的功 P-t图像 由公式W=Pt可知,P-t图线与t轴所围面积表示力所做的功
Ffs相对=ΔE内 WAB=-ΔEp
2021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二 功和能(PPT版)共38张
1.2 功和能 课件01(鲁科版必修2)
![1.2 功和能 课件01(鲁科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db45e2046c175f0e7cd137d8.png)
机械功的原理
1.基本知识 (1)内容 使用任何机械时, 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总是 等于 机械克 服阻力所做的功. (2)公式 W 动 = W 阻=
W有用+W额外
或 W 输入=
W输出+W损失
.
2.思考判断 (1)使用先进机械能省功,使用一般机械不能省功. (×) (2)功的原理是机械普遍适用的基本原理.(√) (3)使用某些机械时可以省力. (√)
【审题指导】 重力做的功. 由于不计斜面摩擦、拉力的功等于克服
【解析】
斜面的输出功为机座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W 输出=Gh=106×0.5 J= 5× 105 J,根据功的原理考虑到 斜面没有摩擦, W 输入=W 输出 =5× 105 J. 输入功就是动力的功,因此 W 输入= Fs,所以 W输入 5×105 F= = N= 1.25× 105 N. s 4
【答案】 40 40 弹簧的弹性势 木球的动 40
图 1-2- 3 2. (2011· 江苏高考)如图 1-2- 3 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 技表演.由图可估算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 做的功最接近于 ( A. 0.3 J C. 30 J ) B.3 J D.300 J
【解析】 一个鸡蛋大约 55 g,鸡蛋抛出的高度大约为 60 cm, 则将一只鸡蛋抛出至最高点的过程中人对鸡蛋做的功 等于鸡蛋升高 60 cm 的过程中克服鸡蛋重力做的功,即 W= mgh=55×10-3×10×60×10-2 J=0.33 J,故 A 正确.
1.处理实际问题时,为使问题简化,通常可把实际的机 械看成理想机械,例如认为斜面光滑,不计滑轮及绳子的质 量,忽略摩擦等. 2.使用任何机械可以省力或省距离,但都不能省功.
工人在劳动中为了方便,利用一个斜面将一个 重为 106N 的机座升高 0.5 米,斜面长为 4 米,若不计摩擦阻 力,机座在斜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工人利用斜面这个机 械的输入功和沿斜面对机座施加的拉力?
高中物理 1.2 功和能学案1 鲁科版必修2
![高中物理 1.2 功和能学案1 鲁科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d0ca3bd2a6c30c2258019eac.png)
高中物理 1.2 功和能学案1 鲁科版必修2概念规律理解指导1. 功的原理(1)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这个结论叫机械功的原理,简称功的原理。
这一原理对任何机械都能适用。
在考虑摩擦力和机械本身重力时,功的原理可以表述为使用任何机械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W总等于有用功W有用与额外功W额外之和,因此,功的原理可表示为W总=W有用+W额外(2)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却能获得其他好处。
首先,可以省力,换言之,可以由较小的力获得强大的力。
人们可利用简单机械将整座楼移走。
正是因为简单机械有这种作用,所以阿基米德才发出“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
其次,可以提高工作质量,省时间,有了圆规(属于轮轴)才可能画出很正规的圆;有了旋转铅笔刀(也是轮轴),才能很快削出很规整的铅笔;有了刀(斜面)、剪钳(杠杆)、扳手(轮轴),才能使我们很快地做好日常各种工作。
第三,可以让人们工作得方便,我们天天都要升国旗。
试想,如果不用定滑轮,我们能简便地使国旗沿旗杆冉冉升起吗?没有楼梯(斜面),我们能方便地上到楼上吗?使用机械可以改变动力地大小、方向和动力作用点移动地距离,使用机械还可以改变做功地快慢,使用机械还能比较方便地完成人们不便直接完成地工作等。
正因为简单机械有许多作用,它帮助人们去生活、学习、工作,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以尽管它不省功,人们还是经常地使用它。
2.关于功和能(1)能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对外界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各种物体都具有能,只是能有不同种的形式。
我们已经学过,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被压缩的弹簧和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我们人会对外界做功,同样具有能量——存储于体内地化学能。
(2)功和能的转化:做功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能量的改变,下面我们以“人将重物举高”这一生活现象为例,做出这一过程的流程图。
2020届高考物理热点猜押练一 热点五 功和能(含解析)
![2020届高考物理热点猜押练一 热点五 功和能(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736dbb3169a4517723a3b8.png)
猜押练一致胜高考必须掌握的15个热点热点五功和能1.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冰壶是冬奥会的比赛项目。
将一个冰壶以一定初速度推出后将运动一段距离停下来。
换一个材料相同、质量更大的冰壶,以相同的初速度推出后,冰壶运动的距离将( )A.不变B.变小C.变大D.无法判断2.如图所示,小物块从倾角为θ的倾斜轨道上A点由静止释放滑下,最终停在水平轨道上的B点,小物块与水平轨道、倾斜轨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A、B两点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不计物块在轨道转折时的机械能损失,则动摩擦因数为( )A.tan θB.tan αC.tan(θ+α)D.tan(θ-α)3.如图,一半径为R、粗糙程度处处相同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放置,直径POQ水平。
一质量为m的质点自P点上方高度R处由静止开始下落,恰好从P点进入轨道。
质点滑到轨道最低点N时,对轨道的压力为4mg,g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用W表示质点从P点运动到N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则( )A.W=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mgR,质点恰好可以到达Q点B.W>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mgR,质点不能到达Q点C.W=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mgR,质点到达Q点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D.W<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mgR,质点到达Q点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4.用传感器研究质量为2 kg的物体由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的规律时,在计算机上得到0~6 s内物体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6 s内物体先向正方向运动,后向负方向运动B.0~6 s内物体在4 s时的速度最大C.物体在2~4 s内速度不变D.0~4 s内合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0~6 s内合力做的功5.如图所示,水平面AB光滑,粗糙半圆轨道BC竖直放置。
圆弧半径为R,AB长度为4R。
在AB上方、直径BC左侧存在水平向右、场强大小为E的匀强电场。
一带电量为+q、质量为m的小球自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后,沿半圆轨道运动到C点。
度人教版物理必修2高一暑假作业功能关系含答案1.doc
![度人教版物理必修2高一暑假作业功能关系含答案1.doc](https://img.taocdn.com/s3/m/2a8783a6a417866fb94a8e7b.png)
2017-2018学年度人教版物理必修2高一暑假作业:功能关系(含答案)12017-2018学年度人教版物理必修2高一暑假作业功能关系一、单选题1.关于功和能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功和能的单位都是焦耳,所以功就是能B.物体做功越多,表明它的能量越大C.只要外力不对物体做功,则物体就没有能量D.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2.关于功和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功和能是两个相同的概念,所以它们的单位相同B.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其总量在不断减少C.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或转移D.功是物体能量多少的量度3.下述有关功和能量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做功越多,物体的能量就越大B.摩擦力可能对物体做正功,也可能做负功,也可以不做功C.能量耗散表明,能量守恒定律有些情况下并不成立D.弹簧拉伸时的弹性势能一定大于压缩时的弹性势能4.人用绳子通过定滑轮拉物体A,A穿在光滑的竖直杆上,当人以速度v竖直向下匀速拉绳使质量为m的物体A到达如图所示位置时,此时绳与竖直杆的夹角为θ,则物体A的动能为()A.222cos kmvEθ= B.222tan k mv E θ= C.212k E mv= D.221sin2k E mv θ=5.质量为m 的物体,在距地面为h的高处,以3g的恒定加速度由静止竖直下落到地面,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物体的动能增加3mgh B.物体的机械能减少23mgh C.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3mghD.重力做功mgh6.如图所示,一可视为质点的物块从斜面的A点无初速度下滑,经B 点到C点停止运动,物块经B点时无能量损失。
已知这一过程物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1W,两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物块和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斜面倾角为α,AC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β。
若给物块施加一与斜面平行且向上的力F,使小物块缓慢地从C点沿接触面返回A 点,该过程力F做的功为2W ,物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3W ,物块克服重力做的功为4W (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tan μβB. tan μβ=,213WWW =+C. tantanβμαD.()tan μαβ=-,214W W W=+7.起重机的吊钩下挂着质量为m 的物体,如果物体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了h 高度,则( )A.物体的动能变化了m(g+a)hB.物体的势能变化了m(g+a)hC.物体的动能变化了mahD.物体的机械能变化了mah8.如图所示,ab 是—个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弧形轨道,高度为h,轨道的末端与水平轨道相切于b点.一个小木块质量为m,在顶端a 处由静止释放后沿轨道滑下,最后停止在水平段的c 点.现使小木块从c点出发,靠惯性沿原路恰好回到a点,小木块具有初动能的值为Ek ,则()A.E k =mghB.mghC.E k=2mghD.E k >2mgh9.如图所示,在设计某些电车车站时,站台往往建得髙一些,这是为了有效地提高能量利用率.设站台高 1.6h m =,进站的电车到达坡的下端A点时速度为25.2/km h ,此后即关闭电动机的电源,假设站台的粗糙程度处处相同.由于车站的这种小坡度设计,可供电车出站(坡底B点)时利用的机械能占进站时(A点)机械能的百分比最接近的为()A.100%B.80%C.65%D.31%10.如图所示,足够长的木板B置于光滑水平面上放着,木块A置于木板B上,A、B接触面粗糙,动摩擦因数为一定值,现用一水平恒力F作用在B上使其由静止开始运动,A、B之间有相对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对A的摩擦力的功率是不变的B.力F做的功一定等于A、B系统动能的增加量C.力F对B做的功等于B动能的增加量D.B对A的摩擦力做的功等于A动能的增加量二、多选题11.在一水平向右匀速运动的长传送带的左端A点,每隔相同的时间轻放上一个相同的工件。
高考解码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教学案提升练习专题五功和能高品质版
![高考解码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教学案提升练习专题五功和能高品质版](https://img.taocdn.com/s3/m/337409b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f1.png)
高考导航 本专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有动能定理及其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功能关系等.从近几年高考来看,对本专题的考查主要以多过程、多状态的形式出现,常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5年来高考对动能和动能定理、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考查略有浮动,整体趋于平稳.试题一般条件隐蔽,过程复杂,灵活性强.2016年高考,单独考查会以选择题为主;如果与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电磁学等内容结合考查会以计算题为主.预计以选择题形式呈现的概率较大.体系构建一、功、功率的计算1.功的定义式:W =Fl cos α,该公式只能求恒力做的功.2.计算功的方法(1)按照功的定义求功.(2)用动能定理W =ΔE k 或功能关系求功(当F 为变力时,高中阶段往往考虑用这种方法求功).(3)利用功率公式W =Pt 求解.3.功率的计算(1)平均功率的计算方法①利用P =W t②利用P =F v cos θ(2)瞬时功率的计算方法:P =F v cos θ,v 是t 时刻的瞬时速度.二、机车的启动问题1.恒定功率启动机车第一阶段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第二阶段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当F=F f时,v max=PF=PF f2.恒定加速度启动机车第一阶段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功率达到额定功率后达到匀加速过程的最大速度v1;第二阶段保持功率不变,做变加速运动,直至达到最大速度v max;第三阶段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图象如图所示.(1)求v1:由F-F f=ma,P=P额=F v1得v1=P额F f+ma.(2)求v max∶v max=P额F f说明(1)机车匀加速启动,当匀加速结束时,速度并未达到整个过程的最大速度v m.(2)P=F v中的F是牵引力,并非合力.三、动能定理的理解1.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是物体受到的所有力做功的代数和,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也可以是电场力或其他外力.2.动能定理虽然是在物体受恒力做直线运动时推导出来的,但对于物体受变力做曲线运动时,同样适用.其中的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各种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段作用,只要求出在作用过程中各力做功的多少和正负即可.3.对涉及单个物体的受力、位移及过程始末速度的问题的分析,尤其不涉及时间时,应优先考虑用动能定理求解.4.若物体运动包含几个不同过程时,可分段运用动能定理列式,也可以全程列式(不涉及中间速度时).说明应用动能定理分析过程问题,关键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各力做功的正负及始末状态的动能,无须探究运动过程的细节.四、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及能量守恒1.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判断(1)用做功来判断:分析物体或系统的受力情况(包括内力和外力),明确各力做功的情况,若对物体或系统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虽受其他力,但其他力不做功或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则机械能守恒.(2)用能量转化来判定:若物体系中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而无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则物体系机械能守恒.(3)对一些绳子突然绷紧、物体间碰撞等问题,机械能一般不守恒,除非题目中有特别说明及暗示.2.功能关系: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所以说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熟练掌握不同功与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关系,以此解题就是利用功能关系解题.常见的功能关系:3.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1)某种形式能量的减少,一定存在另外形式能量的增加且减少量与增加量相等.(2)某个物体能量的减少,一定存在别的物体能量的增加且减少量与增加量相等.1.(2014·课标Ⅱ)一物体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现用一大小为F 1的水平拉力拉动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其速度变为v .若将水平拉力的大小改为F 2,物体从静止开始经过同样的时间后速度变为2v .对于上述两个过程,用W F 1、W F 2分别表示拉力F 1、F 2所做的功,W f 1、W f 2分别表示前后两次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则( )A .W F 2>4W F 1,W f 2>2W f 1B .W F 2>4W F 1,W f 2=2W f 1C .W F 2<4W F 1,W f 2=2W f 1D .W F 2<4W F 1,W f 2<2W f 1答案 C解析 W F 1=12m v 2+μmg ·v 2t ,W F 2=12m ·4v 2+μmg 2v 2t ,故W F 2<4W F 1;W f 1=μmg ·v 2t ,W f 2=μmg ·2v 2t ,故W f 2=2W f 1,C 正确. 2.(2015·海南单科)假设摩托艇受到的阻力的大小正比于它的速率.如果摩托艇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变为原来的2倍,则摩托艇的最大速率变为原来的( )A .4倍B .2倍 C.3倍 D.2倍答案 D解析 因摩托艇受到的阻力f =k v ,设原来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为P ,最大速率为v m .输出功率为2P 时,最大速率为v m ′,由P =F v =f v m =k v 2m 得v m =P k ,所以v ′m v m =2P P =2,因此A 、B 、C 错,D 对. 3.(2015·浙江理综)(多选)我国科学家正在研制航母舰载机使用的电磁弹射器.舰载机总质量为3.0×104 kg ,设起飞过程中发动机的推力恒为1.0×105 N ;弹射器有效作用长度为100 m ,推力恒定.要求舰载机在水平弹射结束时速度大小达到80 m/s.弹射过程中舰载机所受总推力为弹射器和发动机推力之和,假设所受阻力为总推力的20%,则( )A .弹射器的推力大小为1.1×106 NB .弹射器对舰载机所做的功为1.1×108 JC .弹射器对舰载机做功的平均功率为8.8×107 WD .舰载机在弹射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为32 m/s 2答案 ABD解析 舰载机弹射过程中的加速度a =v 22x =8022×100m/s 2=32 m/s 2,选项D 正确;对舰载机在水平方向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弹+F 发-20%(F 弹+F 发)=ma ,解得:F弹=1.1×106N ,选项A 正确;由功的定义得:W 弹=F 弹·x =1.1×108J ,选项B 正确;由速度公式得弹射器对舰载机的作用时间t =v a =8032s =2.5 s ,由功率的定义得:P 弹=W 弹t=4.4×107W 选项C 错. 4.(2015·课标Ⅰ)如图,一半径为R 、粗糙程度处处相同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放置,直径POQ 水平.一质量为m 的质点自P 点上方高度R 处由静止开始下落,恰好从P 点进入轨道.质点滑到轨道最低点N 时,对轨道的压力为4mg ,g 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用W 表示质点从P 点运动到N 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则( )A .W =12mgR ,质点恰好可以到达Q 点 B .W >12mgR ,质点不能到达Q 点 C .W =12mgR ,质点到达Q 点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 D .W <12mgR ,质点到达Q 点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 答案 C解析 质点由静止开始下落到最低点N 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mg ·2R -W =12m v 2 质点在最低点:F N -mg =m v 2R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 N =4mg联立得W =12mgR ,质点由N 点到Q 点的过程中在等高位置处的速度总小于由P 点到N 点下滑时的速度,故由N 点到Q 点过程克服摩擦力做功W ′<W ,故质点到达Q 点后,会继续上升一段距离,选项C 正确.动能定理的应用1.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一个具体体现,应用动能定理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选好初态和末态,注意一定是合外力所做的总功,其中合外力是所有外力(包括重力),一定是末动能减去初动能.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时,在分析运动过程时无须深究物体运动过程中状态变化的细节,只需考虑整个过程的功及过程始末状态的动能,计算时把各个力的功连同符号(正、负)一同代入.2.动能定理是计算物体的位移或速率的简捷方法,当题目中涉及位移时可优先考虑动能定理.3.若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包含几个不同过程,应用动能定理时,可以分段考虑,也可以把全过程作为一整体来处理.【例1】 如图所示,倾角θ=30°的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斜面长L =2 m ,小物体A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36,轻弹簧下端固定在斜面底端,弹簧处于原长时上端正好在斜面中点B 处.现从斜面最高点给物体A 一个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v 0=2 m/s ,物体A 将弹簧压缩到最短后又恰好被弹回到AB 的中点C 处,不计空气阻力,g =10 m/s 2,则( )A .物体第一次运动到B 点时速率为1 m/sB .弹簧最大的压缩量为0.15 mC .物体在被反弹上升过程中到达B 点时速度最大D .物体第二次运动到B 点时速率为3 m/s【审题突破】 (1)本题以弹簧模型考查动能定理的应用,题中涉及的过程多,状态多,求解时一定要抓住动能定理的特点(不受物体受力情况、运动情况、轨迹情况限制,适用于单个物体和系统,也适用于单个过程和全过程,中间细节可不考虑).(2)解答本题时要结合要求的问题,确定合适的研究过程,在求弹簧最大压缩量x 时,选取从A 到返回C 的过程,研究会使问题简便.答案 B解析 物体从A 到B ,由动能定理知(mg sin θ-μmg cos θ)·L 2=12m v 21-12m v 20,代入数值得v 1=3 m/s ,A 错;设弹簧最大压缩量为x ,从A 到返回C 的整个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mg sinθ·L 4-μmg cos θ(2x +L 2+L 4)=0-12m v 20,代入数值得x =0.15 m ,B 对;物体在被反弹上升的过程中,当其合力为零时,速度最大,而在B 点合力沿斜面向下,即不是速度最大点,C 错;由动能定理知mg sin θ·L 2-μmg cos θ(2x +L 2)=12m v 22-12m v 20, 代入数值得v 2=302m/s ,D 错.应用动能定理的三点注意 (1)如果在某个运动过程中包含有几个不同运动性质的阶段(如加速、减速阶段),可以分段应用动能定理,也可以对全程应用动能定理,一般对全程列式更简单.(2)因为动能定理中功和动能均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所以动能定理也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在中学物理中一般取地面为参考系. (3)动能定理通常适用于单个物体或可看成单个物体的系统.如果涉及多物体组成的系统,因为要考虑内力做的功,所以要十分慎重.在中学阶段可以先分别对系统内每一个物体应用动能定理,然后再联立求解.【变式训练】1.(2015·枣庄调研)如图所示,绝缘水平面上有宽为L =1.6 m 的匀强电场区AB ,电场强度方向水平向右,半径R =0.8 m 的竖直光滑半圆轨道与水平面相切于C ,D 为与圆心O 等高的点,GC 是竖直直径,一质量为m =0.1 kg ,电荷量q =0.01C 的带负电滑块(可视为质点)以v 0=4 m/s 的初速度沿水平面向右进入电场,滑块恰好不能从B 点滑出电场,已知滑块与AB 段的动摩擦因数μ1=0.4,与BC 段的动摩擦因数μ2=0.8,g =10 m/s 2.(1)求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E 的大小.(2)将滑块初速度变为v ′0=3v 0,则滑块刚好能滑到D 点,求BC 的长度s .(3)若滑块恰好能通过最高点G ,则滑块的初速度应调为原初速度的多少倍?答案 (1)10 N/C (2)1.0 m (3)322v 解析 (1)由动能定理知qEL +μ1mgL =12m v 20代入数值得E =10 N/C.(2)因滑块刚好能到达D 点,则由动能定理知qEL +μ1mgL +μ2mgs +mgR =12m v ′20代入数值得s =1.0 m.(3)设滑块滑到C 点时速度为v 1,因滑块恰好能通过G 点,则在G 点有mg =m v 2G R从C 到G 由动能定理知-mg ·2R =12m v 2G -12m v 21 从A 到C 由动能定理知qEL +μ1mgL +μ2mgs =12m v 201-12m v 21 联立并代入数值得v 01=62m/s =322v 0.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解决机械能守恒综合题目的一般方法(1)对物体进行运动过程的分析,分析每一运动过程的运动规律.(2)对物体进行每一过程中的受力分析,确定有哪些力做功,有哪些力不做功,哪一过程中满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3)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及有关的力学规律列方程求解.【例2】 (2013·浙江高考)山谷中有三块石头和一根不可伸长的轻质青藤,其示意图如下.图中A 、B 、C 、D 均为石头的边缘点,O 为青藤的固定点,h 1=1.8 m ,h 2=4.0 m ,x 1=4.8 m ,x 2=8.0 m .开始时,质量分别为M =10 kg 和m =2 kg 的大、小两只滇金丝猴分别位于左边和中间的石头上,当大猴发现小猴将受到伤害时,迅速从左边石头的A 点水平跳至中间石头.大猴抱起小猴跑到C 点,抓住青藤下端,荡到右边石头上的D 点,此时速度恰好为零.运动过程中猴子均可看成质点,空气阻力不计,重力加速度g =10 m/s 2.求:(1)大猴从A 点水平跳离时速度的最小值;(2)猴子抓住青藤荡起时的速度大小;(3)猴子荡起时,青藤对猴子的拉力大小.【审题突破】 1.命题立意:本题以两只猴子的运动为情景,考查了平抛运动的规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能力立意上考查考生分析物理运动过程中的各状态,找出彼此联系,进行计算得出结论的能力.2.解题关键:(1)题干中“速度恰好为零”,猴子到达D 点的动能为零.(2)问题中“速度的最小值”即大猴从A 到C 水平位移大小为x 1.(3)“猴子荡起时”即猴子做圆周运动.3.解题技巧:(1)处理平抛运动时,分解为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处理.(2)猴子抓住青藤荡起,满足机械能守恒定律.(3)猴子抓住青藤荡起时,拉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答案 (1)8 m/s (2)9 m/s (3)216 N解析 (1)设猴子从A 点水平跳离时速度的最小值为v min ,根据平抛运动规律,有h 1=12gt 2①x 1=v min t ②联立①②式得v min =8 m/s ③(2)猴子抓住青藤后从C 到D 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 +m )gh 2=0-12(M +m )v 2C ④ v C =2gh 2=80m/s ≈9 m/s ⑤(3)设拉力为F T ,青藤的长度为L ,在最低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T -(M +m )g =(M +m )v 2C L⑥ 由几何关系(L -h 2)2+x 22=L 2⑦ 得:L =10 m ⑧综合⑤⑥⑧式并代入数据解得:F T =(M +m )g +(M +m )v 2C L=216 N.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四种情景”(1)情景一:物体沿轨道运动,轨道光滑,物体只受重力和轨道弹力,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时.(2)情景二:物体在绳子或杆作用下运动,绳子或杆对物体的弹力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时.(3)情景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做自由落体、上抛、下抛、平抛等各种抛体运动时.(4)情景四: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在运动过程中没有摩擦生热,没有非弹性碰撞,没有绳子瞬间绷紧等现象,只有动能与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相互转化时.【变式训练】2.(2015·天津理综)如图所示,固定的竖直光滑长杆上套有质量为m的小圆环,圆环与水平状态的轻质弹簧一端连接,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墙上,且处于原长状态.现让圆环由静止开始下滑,已知弹簧原长为L,圆环下滑到最大距离时弹簧的长度变为2L(未超过弹性限度),则在圆环下滑到最大距离的过程中()A.圆环的机械能守恒B.弹簧弹性势能变化了3mgLC.圆环下滑到最大距离时,所受合力为零D.圆环重力势能与弹簧弹性势能之和保持不变答案 B解析圆环在下滑过程中,圆环的重力和弹簧的弹力对圆环做功,圆环的机械能不守恒,圆环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系统的机械能等于圆环的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弹簧的弹性势能之和,选项A、D错误;对圆环进行受力分析,可知圆环从静止开始先向下加速运动且加速度逐渐减小,当弹簧对圆环的弹力沿杆方向的分力与圆环所受重力大小相等时,加速度减为0,速度达到最大,而后加速度反向且逐渐增大,圆环开始做减速运动,当圆环下滑到最大距离时,所受合力最大,选项C错误;由图中几何关系知圆环的下降高度为3L,由系统机械能守恒可得mg×3L=ΔE p,解得ΔE P=3mgL,选项B正确.功能关系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利用功能关系解题的基本思路(1)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及每个过程的受力情况.因为每个过程的受力情况可能不同,引起的能量变化也不同.(2)分析清楚哪几个力做功、各力的位移、引起了哪种能量的变化.(3)根据功能关系列方程式求解或定性分析.(4)功能关系式选用上首先考虑动能定理,其次是机械能守恒定律,最后选择能量守恒定律,特别地当研究对象是系统,且系统机械能守恒时,首先考虑机械能守恒定律.【例3】(2014·广东高考)如图是安装在列车车厢之间的摩擦缓冲器结构图.图中①和②为楔块,③和④为垫板,楔块与弹簧盒、垫板间均有摩擦.在车厢相互撞击使弹簧压缩的过程中()A.缓冲器的机械能守恒B.摩擦力做功消耗机械能C.垫板的动能全部转化为内能D.弹簧的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审题突破】 1.命题立意:本题综合考查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摩擦生热、弹簧弹力做功等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综合性强.2.解题关键:车厢相互撞击使弹簧压缩的过程中,摩擦力做功,机械能不守恒.3.解题技巧:(1)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只有机械能内部的相互转化,没有摩擦力做功.(2)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特定的力做功与特定的能量转化对应.答案 B解析在车厢相互撞击使弹簧压缩的过程中,有摩擦力做功,消耗机械能,缓冲器的机械能不守恒,A 项错误、B 项正确;在弹簧压缩的过程中,有部分动能转化成了弹簧的弹性势能,并没有全部转化为内能,C 项错误;在弹簧压缩的过程中,是部分动能转化成了弹簧的弹性势能,而不是弹簧的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D 项错误.利用功能关系解题的“三点注意”(1)功→能:分清是什么力做功,并且分析该力做正功还是做负功,根据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判定能的转化形式,确定能量之间的转化情况.(2)能→功:根据能量之间的转化情况,确定是什么力做功,可以计算变力做功的多少. (3)功能关系的实质:功能关系反映了做功和能量转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和原因,能量转化是做功过程的必然结果.【变式训练】3.(多选)(2015·遵义二模)如图所示,长为L 的长木板水平放置,在木板的A 端放置一个质量为m 的小物块,现缓慢地抬高A 端,使木板以左端为轴转动,当木板转到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时小物块开始滑动,此时停止转动木板,小物块滑到底端的速度为v ,在整个过程中( )A .木板对小物块做的功为12m v 2B .支持力对小物块做的功为零C .小物块的机械能的增量为12m v 2-mgL sin αD .滑动摩擦力对小物块做的功为12m v 2-mgL sin α答案 AD解析 在运动过程中,小物块受重力、木板施加的支持力和摩擦力,整个过程重力做功为零,由动能定理W 木=12m v 2-0,A 正确;在物块被缓慢抬高过程中摩擦力不做功,由动能定理得W ′木-mgL sin α=0-0,则有W ′木=mgL sin α,故B 错误;由功能关系,机械能的增量为木板对小物块做的功,大小为12m v 2,C 错误;滑动摩擦力对小物块做的功W f =W木-W ′木=12m v 2-mgL sin α,D 正确.[突破审题·规范解答]如图所示,x 轴与水平传送带重合,坐标原点O 在传送带的左端,传送带长L =8 m ,匀速运动的速度v 0=5 m/s.一质量m =1 kg 的小物块,①轻轻放在传送带上x P =2 m 的P 点.小物块随传送带运动到Q 点后②冲上光滑斜面且刚好到达N 点(小物块到达N 点后被收集,不再滑下).若小物块经过Q 处无机械能损失,③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重力加速度g =10 m/s 2.求:(1)N 点的纵坐标;(2)小物块④在传送带上运动产生的热量;(3)若将小物块轻轻放在传送带上的某些位置,最终均能沿光滑斜面越过纵坐标y M =0.5m 的M 点,求这些位置的⑤横坐标范围.答案 (1)1.25 m (2)12.5 J (3)0≤x <7 m解析 (1)小物块在传送带上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 a =μg =5 m/s 2.小物块与传送带共速时, 所用时间t =v 0a =1 s运动的位移x =12at 2=2.5 m<(L -x P )=6 m故小物块与传送带共速后以v 0=5 m/s 的速度匀速运动到Q ,然后冲上光滑斜面到达N 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12m v 20=mgy N解得y N =1.25 m(2)小物块在传送带上相对传送带滑动的位移 x 相对=v 0t -x =2.5 m产生的热量Q=μmgx相对=12.5 J(3)设在坐标为x1处轻轻将小物块放在传送带上,最终刚好能到达M点,由能量守恒得μmg(L-x1)=mgy M代入数据解得x1=7 m故小物块在传送带上的位置横坐标范围0≤x<7 m【易错分析】(1)常见的思维障碍:①在求小物块冲上斜面的初速度时,误认为小物块一直加速至Q处,错误求出v0=2a(L-x P)=215m/s.②在求摩擦生热时,误认为相对滑行的距离为L-x P=6 m,这样求忽视了相对静止的一段距离.(2)因解答不规范导致失分:①将Q=μmgx相对写成Q=μmg(L-x P),书写不规范而失分.②坐标范围写成x≤7 m或0≤x≤7,不够准确而失分.1.轻质弹簧右端固定在墙上,左端与一质量m=0.5 kg的物块相连,如图甲所示,弹簧处于原长状态,物块静止且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以物块所在处为原点,水平向右为正方向建立x轴.现对物块施加水平向右的外力F,F随x轴坐标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物块运动至x=0.4 m处时速度为零.则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g=10 m/s2)()A.3.1 J B.3.5 JC.1.8 J D.2.0 J答案 A解析物块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f=μmg=1 N.F-x图线与x轴包围的面积表示功,可知物块从静止到运动至x=0.4 m时F做功W=3.5 J,物块克服摩擦力做功W f=fx=0.4 J.由功能关系可知,W-W f=E p,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 p=3.1 J,选项A正确.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滑块以一定初速度滑上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同时施加一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mg sinθ.已知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取出发点为参考点,能正确描述滑块运动到最高点过程中产生的热量Q 、滑块的动能E k 、机械能E 随时间t 变化关系,滑块的势能E p 随位移x 变化关系的是( )答案 CD解析 滑块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所受的合力等于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滑块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运动,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Q =fx =mg sin θ(v t -12at 2),图A 错误,由动能定理得-mg sin θ(v t -12at 2)=E k -12m v 2,E k =-mg sin θ(v t -12at 2)+12m v 2,图B 错误.滑块的重力势能E P =mg x sin θ,图C 正确.根据题述知,F =mg sin θ=μmg cos θ,机械能E 随时间t 不变,图D 正确.3.(2015·青岛5月检测)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 =1 kg 的物体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运动,如图甲所示,若力F 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拉力在前2 s 内和后4 s 内做的功之比为1∶1B .拉力在前2 s 内和后4 s 内做的功之比为1∶3C .拉力在4 s 末和6 s 末做功的功率之比为2∶3D .拉力在前2 s 内和后4 s 内做功的功率之比为2∶3 答案 BD解析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ma ,2 s 时的速度v 2=a 1t ,则v 2=Fm t =8 m/s ,6 s 时的速度v 6=v 2+F ′m t ′=16 m/s ;由动能定理可得前2s 内拉力做的功W =12m v 22-0=32 J ,后4 s内拉力的功W ′=12m v 26-12m v 22=96 J ,则W W ′=13,选项A 错误,选项B 正确;4 s 末拉力做功的功率P =F v 2=32 W ,6 s 末拉力做功的功率P ′=F ′v 6=2×16 W =32 W ,则P P ′=11,选项C错误;根据平均功率的定义P =Wt ,则前2 s 内做功的功率P =16 W ,后4 s 内做功的功率P ′=24 W ,即P P ′=23,选项D 正确.4.(多选)如图所示,将质量为2m 的重物悬挂在轻绳的一端,轻绳的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 的环,环套在竖直固定的光滑直杆上,光滑的轻小定滑轮与直杆的距离为d ,杆上的A 点与定滑轮等高,杆上的B 点在A 点下方距离A 为d 处.现将环从A 处由静止释放,不计一切摩擦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环到达B 处时,重物上升的高度h =d2B .环到达B 处时,环与重物的速度大小之比为 2C .环从A 到B ,环减少的机械能大于重物增加的机械能D .环能下降的最大高度为43d答案 BD解析 环到达B 处时,重物上升的高度等于绳拉伸过来的长度,所以h =2d -d ,A 错误;环和重物在沿绳方向的速度相等,环到达B 处时,环与重物的速度大小之比为2,B 正确;环和重物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环减少的机械能等于重物增加的机械能,C 错误;当环下降的高度最大时,两者速度均为零,由系统机械能守恒得,环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物最大的重力势能,有mgh =2mg (h 2+d 2-d ),解得h =43d ,D 正确.专题提升练习(五)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6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6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第7~9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有一质量为m 的木块,从半径为r 的圆弧曲面上的a 点滑向b 点,如图所示.如果由于摩擦使木块的运动速率保持不变,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木块的加速度不变B .木块所受的合外力为零C .木块所受的力都不对其做功D .木块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但合外力对木块所做的功为零 答案 D2.质量为10 kg 的物体,在变力F 作用下沿x 轴做直线运动,力随坐标x 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物体在x =0处,速度为1 m/s ,一切摩擦不计,则物体运动到x =16 m 处时,速度大小为( )A .2 2 m/sB .3 m/sC .4 m/s D.17 m/s 答案 B3.质量为2 kg 的物块放在粗糙水平面上,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物块动能E k 与其发生位移x 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 =1 m 时速度大小为2 m/sB .x =3 m 时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2.5 m/s 2C .在前4 m 位移过程中拉力对物块做的功为9 JD .在前4 m 位移过程中物块所经历的时间为2.8 s 答案 D解析 对物块由动能定理得F 合x =ΔE k ,则F 合=ΔE kx,即图线的斜率等于合外力.在0~2 s 内,F 合=2 N ,设x =1 m 时速度大小为v ,由动能定理得F 合x =12×m v 2-0,v = 2m/s ,选项A 错误;由图线知2~4 m 内加速度恒定,a =F 合m =ΔE k xm =52×2 m/s 2=54 m/s 2,选项B 错误;在前4 m 位移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W -μmgx =9 J ,W =9 J +0.2×2×10×4 J =25 J ,选项C 错误;在x =2 m 时,12m v 21=4 J ,v 1=2 m/s ,在x =4 m 时,12m v 22=9 J ,v 2=3 m/s ,在前2 m 内,2 m =v 12t 1,t 1=2 s ,在后2 m 内,2 m =v 1+v 22t 2,t 2=0.8 s ,故t =t 1+t 2=2.8 s ,选项D 正确.4.在倾角为θ的固定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轻弹簧相连接的物块A 、B ,它们的质量分别。
2015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6.专题6:功和能
![2015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6.专题6:功和能](https://img.taocdn.com/s3/m/cbf6e4816bec0975f465e2cc.png)
1.【2015·海南·3】假设摩托艇受到的阻力的大小正比于它的速率。
如果摩托艇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变为原来的2倍,则摩托艇的最大速率变为原来的()A.4倍 B.2倍 C D2.【2015·四川·1】在同一位置以相同的速率把三个小球分别沿水平、斜向上、斜向下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落在同一水平地面时的速度大小A.一样大 B.水平抛的最大C.斜向上抛的最大 D.斜向下抛的最大3.【2015·全国新课标Ⅱ·17】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
从某时刻开始计时,发动机的功率P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
假定汽车所受阻力的大小f恒定不变。
下列描述该汽车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中,可能正确的是4.【2015·全国新课标Ⅱ·21】如图,滑块a、b的质量均为m,a套在固定直杆上,与光滑水平地面相距h,b放在地面上,a、b通过铰链用刚性轻杆连接。
不计摩擦,a、b可视为质点,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A .a 落地前,轻杆对b 一直做正功B .a 落地时速度大小为C .a 下落过程中,其加速度大小始终不大于gD .a 落地前,当a 的机械能最小时,b 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mg5.【2015·全国新课标Ⅰ·17】如图所示,一半径为R ,粗糙程度处处相同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放置,直径POQ 水平。
一质量为m 的质点自P 点上方高度R 处由静止开始下落,恰好从P 点进入轨道。
质点滑到轨道最低点N 时,对轨道的压力为4mg ,g 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用W 表示质点从P 点运动到N 点的过程中客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则A .mgR W 21=,质点恰好可以到达Q 点B Q 点C Q 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D Q 后,继续上升一段距离 6.【2015·浙江·18】我国科学教正在研制航母舰载机使用的电磁弹射器。
舰载机总质量为100m ,推力恒定。
专题五功和能(原卷版)1
![专题五功和能(原卷版)1](https://img.taocdn.com/s3/m/a94ee82ab84ae45c3b358c9b.png)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2013高考真题】(2013·新课标Ⅰ卷)16.一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间距为d ,极板分别与电池两极相连,上极板中心有一小孔(小孔对电场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小孔正上方d 2处的P 点有一带电粒子,该粒子从静止开始下落,经过小孔进入电容器,并在下极板处(未与极板接触)返回。
若将下极板向上平移d 3,则从P 点开始下落的相同粒子将 A.打到下极板上B.在下极板处返回C.在距上极板d 2处返回D.在距上极板25d 处返回(2013·新课标II 卷)20.目前,在地球周围有许多人造地球卫星绕着它转,其中一些卫星的轨道可近似为圆,且轨道半径逐渐变小。
若卫星在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过程中,只受到地球引力和稀薄气体阻力的作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卫星的动能逐渐减小B.由于地球引力做正功,引力势能一定减小C.由于气体阻力做负功,地球引力做正功,机械能保持不变D.卫星克服气体阻力做的功小于引力势能的减小(2013·天津卷)2、我国女子短道速滑队在今年世锦赛上实现女子3000m 接力三连冠。
观察发现,“接棒”的运动员甲提前站在“交棒”的运动员乙前面,并且开始向前滑行,待乙追上甲时,乙猛推甲一把,使甲获得更大的速度向前冲出。
在乙推甲的过程中,忽略运动员与冰面间在水平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则( )A.甲对乙的冲量一定等于乙对甲的冲量B.甲、乙的动量变化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C.甲的动能增加量一定等于乙的动能减少量D.甲对乙做多少负功,乙对甲就一定做多少正功(2013·大纲卷)20.如图所示,一固定斜面倾角为30°,一质量为m 的小物块自斜面底端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等于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 。
物块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则此过程中,物块的( )A .动能损失了2mgHB .动能损失了mgHC .机械能损失了mgHD .机械能损失了12mgH(2013·山东卷)16.如图所示,楔形木块abc 固定在水平面上,粗糙斜面ab 和光滑斜面bc 与水平面的夹角相同,顶角b 处安装一定滑轮。
高中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专题——功和能(共62张PPT)
![高中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专题——功和能(共6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c4e9dcdf61fb7360b4c65c7.png)
1)重力势能 EP mgh 末态为势能零点
2)弹性势能
EP
1 2
kx2
以弹簧原长为 势能零点
3)万有引力势能
EP
G Mm r
以无限远为 势能零点
讨论 1)只有保守力才有相应的势能 2)势能属于有保守力作用的体系(质点系)
(对应一对内力作功之和) 3) 势能与参考系无关(相对位移) 4)质点系的内力
EA mgR
EB
1mv2 2
A
R
o
f
n
A阻EBEA
1mv2 mgR
2
B
可以看出,用功能原理计算最简单。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
n
n
由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Ai外 Ai内非 E
i1
i1
n
n
机械能守恒条件
Ai外 0 ,
Ai内非 0
i1
i1
E0 即 EE00
保守内力 (作功与路径无关) 非保守内力 (作功与路径有关) 耗散力
例1 如图,水平桌面上有质点 m ,桌面的摩 擦系数为μ 求:两种情况下摩擦力作的功
1)沿圆弧;2)沿直径
解:
Aab
b
fr
dr
b
fr ds
圆弧 a
a
(b)
f r d s mgR
三、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
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但是不论如何转换,能量既不能产生,也 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 形式,这一结论叫做能量守恒定律。
例2:一物体质量为 2kg,以初速 3.0m/s 从斜面的点 A 处下滑,它与斜面之间的摩 擦力为 8N,到达点 B 时,压缩弹簧20cm 达到C点停止,然后又被弹送回去。求弹 簧的劲度系数k和物体最后能到达的高度h’。 设弹簧系统的质量略去不计。
高中物理 1.2 功和能检测 鲁科版必修2
![高中物理 1.2 功和能检测 鲁科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1045d564fad6195f302ba629.png)
功和能1.下列所列举的现象中,哪些是机械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A.摩擦生热B.电动机的工作过程C.水力发电D.炮弹爆炸解析:做功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化,摩擦生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电动机工作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水力发电是将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炮弹爆炸是火药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故选项A、C正确.答案:AC2.举重运动员把重800 N的杠铃举高2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内有1 600 J的化学能转化为杠铃的势能B.人体内消耗的化学能大于1 600 JC.人对杠铃做的功大于1 600 JD.人克服杠铃重力做的功等于1 600 J解析:杠铃被举高2 m,克服杠铃的重力做功1 600 J,等于增加的杠铃的势能,故A、D正确,C错.此过程中,由于人体内肌肉的收缩,关节内的摩擦要消耗能量,所以人体内消耗的化学能要大于1 600 J,故B正确.答案:ABD3.在建筑土地上,需要把一车水泥运到楼顶,如果工人用手搬运,需要8名工人连续工作4小时才能搬完,但如果采用吊车搬运,只需1名工人工作1小时就能搬完,这件事情说明了( )A.使用机械能够省功B.使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C.工人用手搬运时,克服水泥重力做功多D.吊车克服水泥重力做功多答案: B4.水流从高处落下,对水轮机做3×108 J的功,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水流在对水轮机做功前,具有3×108 J的能量B.水流在对水轮机做功时,具有3×108 J的能量C.水流在对水轮机做功后,具有3×108 J的能量D.水流在对水轮机做功过程中,能量减少了3×108 J解析:由于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物体对外做了多少功总是对应着相应能量的减少.反之外界对物体做了多少功,总对应着物体相应能量的增加,故D正确.答案: D5.同一个物体G ,分别沿光滑斜面由B 、C 匀速提升到A .如图所示,若沿斜面的拉力分别为F B 、F C .各个过程中拉力做功为W B 、W C .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 .WB >WC F B <F C B .W B =W C F B <F C C .W B >W C F B =F CD .W B =W C F B =F C解析: 根据功的原理可知,任何机械均不省功,则W B =W C .由斜面的特点:F =h LG 知,F B <F C .答案: B6.使用简单机械时( )A .可以省力,可以省距离,也可以省功B .可以省力,多移动距离,也可以省功C .只能省功,但不能省力、省距离D .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解析: 机械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故A 、B 错误;我们可以通过多移动距离达到省力的目的,故C 错误,D 正确.答案: D 7.如图是安装在列车车厢之间的摩擦缓冲器结构图,图中①和②为楔块,③和④为垫板,楔块与弹簧盒、垫板间均有摩擦,在车厢相互撞击使弹簧压缩的过程中( )A .缓冲器的机械能守恒B .摩擦力做功消耗机械能C .垫板的动能全部转化为内能D .弹簧的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解析: 本题考查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由于车厢相互撞击弹簧压缩的过程中存在克服摩擦力做功,所以缓冲器的机械能减少,选项A 错误、B 正确;弹簧压缩的过程中,垫板的动能转化为内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选项C 、D 错误.答案: B8.在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且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是保持不变的( )A.游乐园中的海盗船,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船在摇摆过程中的运动B.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将一小球竖直上抛,小球从抛出到落回抛出点过程中的运动C.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粗糙的固定斜面上滑而达到一定的高度D.自行车从斜坡顶端由静止滑下解析:在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的条件下,海盗船在摆动时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每次摇摆都能达到相同的高度,总能量保持不变;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小球竖直上抛的运动是动能转变为势能、势能又转变为动能的过程,总能量保持不变;物体沿粗糙斜面运动和自行车沿斜坡下滑,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但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减小,因为摩擦力做负功,物体会消耗一部分机械能.答案:AB9.关于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关系,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克服重力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B.重力做正功的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的过程C.重力做正功的过程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D.克服重力做多少焦耳的功,就有多少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答案:ACD10.如图所示是一个两面光滑的斜面,β<α.相同的物体分别沿AC和BC斜面在拉力作用下匀速运动到C点,所需拉力分别为F A、F B,所做的功分别为W A、W B,则( ) A.F A=F B,W A=W B B.F A<F B,W A<W BC.F A<F B,W A=W B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解析:由于两斜面光滑且等高,所以两物体沿两斜面匀速运动到C点时,克服重力做功相等,根据功的原理,F A s A=Gh,F B s B=Gh,由于s A>s B,所以F A<F B,故C正确.答案: C11.跳水运动员在弹离跳板后,先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在空中完成一系列复杂而优美的动作后入水.将运动员视为质点,请你分析一下从运动员起跳到入水的全过程,有哪些能量发生了相互转化?解析: 跳水运动员在走板和起跳时要先使跳板上下振动,此过程运动员将身体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跳板的弹性势能,然后再将这一弹性势能转化为身体起跳的动能,运动员离开跳板上升的过程中,动能逐渐减少,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当运动员从最高点下降时,重力势能逐渐减少,运动员的动能逐渐增加,所以此过程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运动员入水后,受水的阻力的作用,运动员的重力势能和动能都要减少,这部分能量要转化为水和运动员的内能、声能及弹出水的动能和重力势能.12.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提升一质量m =100 kg 的物体,若匀速提升h =5 m ,如果不计滑轮及绳子的质量,忽略一切摩擦,g 取10 m/s 2,求:(1)力F 多大;(2)力F 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3)力F 所做的功.解析: (1)由于有两条绳子承担动滑轮及物体的重力,所以绳子的拉力等于重力的一半,即F =12mg =500 N.(2)力F 的作用点的位移与物体上升的高度是2倍的关系,所以s =2h =10 m. (3)力F 做功为:W =Fs =500×10 J=5×103 J.答案: (1)500 N (2)10 m (3)5×103J。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功和能 第1讲 功能关系的应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功和能 第1讲 功能关系的应](https://img.taocdn.com/s3/m/88c8c438b307e87100f69662.png)
专题二功和能第1讲功能关系的应用一、单项选择题1.如图1,质量为m的小猴子在荡秋千,大猴子用水平力F缓慢将秋千拉到图示位置后由静止释放,此时藤条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小猴子到藤条悬点的长度为L,忽略藤条的质量。
在此过程中正确的是( )图1A.缓慢上拉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W F=FL sin θB.缓慢上拉过程中小猴子重力势能增加mgL cos θC.小猴子再次回到最低点时重力的功率为零D.由静止释放到最低点小猴子重力的功率逐渐增大解析缓慢上拉过程中拉力F是变力,由动能定理,F做的功等于克服重力做的功,即W F =mgL(1-cos θ),重力势能增加mgL(1-cos θ),选顼A、B错误;小猴子由静止释放时速度为零,重力的功率为零,再次回到最低点时重力与速度方向垂直,其功率也为零,则小猴子下降过程中重力的功率先增大后减小,选项C正确、D错误。
答案 C2.(2016·四川理综,1)韩晓鹏是我国首位在冬奥会雪上项目夺冠的运动员。
他在一次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中沿“助滑区”保持同一姿态下滑了一段距离,重力对他做功1 900 J,他克服阻力做功100 J。
韩晓鹏在此过程中( )A.动能增加了1 900 JB.动能增加了2 000 JC.重力势能减小了1 900 JD.重力势能减小了2 000 J解析由题可得,重力做功W G=1 900 J,则重力势能减少1 900 J ,故C正确,D错误;由动能定理得,W G-W f=ΔE k,克服阻力做功W f=100 J,则动能增加1 800 J,故A、B错误。
答案 C3.(2016·益阳模拟)一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受到水平拉力作用,在一段时间内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则拉力的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能是(g取10 m/s2)( )图2解析由图知在0~t0时间内,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v=at;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 f=ma,则拉力的功率P=Fv=(F f+ma)v=(F f+ma)at;在t0时刻以后,物体做匀速运动,v不变,则F=F f,P=Fv=F f v,P不变,故选项D正确。
精校版10高考真题(非课改):考点5功和能
![精校版10高考真题(非课改):考点5功和能](https://img.taocdn.com/s3/m/5d929f60a8956bec0975e38b.png)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 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 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5 功和能1.(2010·全国Ⅱ理综·T24)(15分)如图,MNP 为竖直面内一固定轨道,其圆弧段MN 与水平段NP 相切于N ,P 端固定一竖直挡板。
M 相对于N 的高度为h ,NP 长度为s.一物块自M 端从静止开始沿轨道下滑,与挡板发生一次完全弹性碰撞后停止在水平轨道上某处。
若在MN 段的摩擦可忽略不计,物块与NP 段轨道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求物块停止的地方与N 点距离的可能值。
【命题立意】本题以木块沿轨道下滑为情景,表面上看很简单,实际上具有多解,体现了高考对考生发散思维、综合分析能力的要求。
【思路点拨】 根据题意初位置在M 点,末位置在NP 段的某处,运用功能原理进行解题。
注意完全弹性碰撞后木块原速反弹以及木块能否再次上升后滑下。
【规范解答】根据功能原理,在物块从开始下滑到静止的过程中,物块重力势能减小的数值p E ∆与物块克服摩擦力所做功的数值W 相等,即p E W ∆= ①设物块质量为m ,在水平滑道上滑行的总路程为's ,则p E mgh ∆= ②'W mgs μ= ③设物块在水平轨道上停住的地方与N 点的距离为d 。
若物块在与P 碰撞后,在到达圆弧形轨道前停止,则'2s s d =- ④ 联立①②③④式得2hd s μ=- ⑤ 此结果在2hs μ≤时有效。
若2hs μ>,则物块在与P 碰撞后,可再一次滑上圆弧形轨道,滑下后在水平轨道上停止,此时有'2s s d =+ ⑥ 联立①②③⑥式得2hd s μ=-⑦ 评分参考:①式3分,②③式各2分,④⑤⑥⑦式共8分(只要得出⑤式或⑦式,即给这8分中的6分)。
【答案】物块停止的位置距N 的距离可能为μhs -2或sh2-μ【类题拓展】开放型试题对应策略开放型试题是指凡是答案不唯一或者条件不确定或者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的试题. 开放型试题是一类适应新课程理念的题型,该题型给考生以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能考查学生的迁移分析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创新意识.第一:仔细全面审题,准确获取信息,将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并与已有的知识对接.在此基础上,深刻剖析其中的物理情景及物理过程,寻找有效信息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挖掘题目的突破点.第二:审视物理情景,寻找题目的切入点,通过思维发散探索解题的依据及解题途径.必要时采用一些方法构建物理模型.值得一提的是, 平时学习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积累,培养发散思维和迁移分析的能力.2.(2010·四川理综·T22)(2)有4条用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Hz )打出的纸带A 、B 、C 、D ,其中一条是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打出的。
高考物理宜春力学知识点之功和能知识点总复习附答案
![高考物理宜春力学知识点之功和能知识点总复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e5c35abed5b9f3f80f1c5c.png)
高考物理宜春力学知识点之功和能知识点总复习附答案一、选择题1.恒力F 作用于原来静止的物体上,使其分别沿粗糙水平面和光滑水平面移动一段相同距离s ,则水平恒力F 做的功和功率W 1、P l 和W 2、P 2相比较,正确的是( ) A .W l >W 2,P 1>P 2 B .W l =W 2,P I <P 2 C .W l =W 2,P l >P 2D .W l >W 2,P I <P 22.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 和3m 的两个小球a 和b 用一长为2L 的轻杆连接,杆可绕中点O 在竖直平面内无摩擦转动.现将杆处于水平位置后无初速度释放,重力加速度为g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转动过程中,a 球的机械能守恒B .b 球转动到最低点时处于失重状态C .a 球到达最高点时速度大小为gLD .运动过程中,b 球的高度可能大于a 球的高度3.将一个皮球从地面以初速度v 0竖直向上抛出,皮球运动时受到空气阻力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成正比,即f =kv ,重力加速度为g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从抛出到落四地面的过程中,最高点加速度最大,大小为gB .刚抛出时加速度最大,大小为g +kv mC .皮球上升所用时间比下降所用时间长D .皮球落回地面时速度大于v 04.美国的NBA 篮球赛非常精彩,吸引了众多观众。
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在终场前0.1s 的时候,运动员把球投出且准确命中,获得比赛的最后胜利。
已知球的质量为m ,运动员将篮球投出,球出手时的高度为h 1、动能为E k 、篮筐距地面高度为h 2。
不计空气阻力。
则篮球进筐时的动能为 A . B . C . D .5.如图所示,长为l 的轻杆一端固定一质量为m 的小球,另一端有固定转轴O ,杆可在竖直平面内绕轴O 无摩擦转动.已知小球通过最低点Q 时,速度大小为 ,则小球的运动情况为( )A .小球不可能到达圆周轨道的最高点PB .小球能到达圆周轨道的最高点P ,但在P 点不受轻杆对它的作用力C .小球能到达圆周轨道的最高点P ,且在P 点受到轻杆对它向上的弹力D .小球能到达圆周轨道的最高点P ,且在P 点受到轻杆对它向下的弹力6.人用绳子通过定滑轮拉物体A ,A 穿在光滑的竖直杆上,当人以速度 v 竖直向下匀速拉绳使质量为m 的物体A 到达如图所示位置时,此时绳与竖直杆的夹角为θ,则物体A 的动能为( )A .222cos k mv E θ= B .222tan k mv E θ= C .212k E mv =D .221sin 2k E mv θ=7.2019年2月16日,世界游泳锦标赛跳水项目选拔赛(第一站)在京举行,重庆选手施延懋在女子3米跳板决赛中,以386.60分的成绩获得第一名,当运动员压板使跳板弯曲到最低点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跳板发生形变是因为运动员的重力大于板对她支持力B .弯曲的跳板受到的压力,是跳板发生形变而产生的C .在最低点时运动员处于超重状态D .跳板由最低点向上恢复的过程中,运动员的机械能守恒8.如图所示,一轻弹簧的左端固定在竖直墙壁上,右端自由伸长,一滑块以初速度v 0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向左滑行,先是压缩弹簧,后又被弹回。
高考历史 第四单元 第1讲 功和能功率挑战真题 鲁科版必修2
![高考历史 第四单元 第1讲 功和能功率挑战真题 鲁科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889407247c1cfad6185fa74a.png)
高考历史第四单元第1讲功和能功率挑战真题鲁科版必修21.(2011·江苏高考)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A.0.3 JB.3 JC.30 JD.300 J2.(2010·课标全国)如图所示,在外力作用下某质点运动的v-t图象为正弦曲线.从图中可以判断()A.在0~t1时间内,外力做正功B.在0~t1时间内,外力的功率逐渐增大C.在t2时刻,外力的功率最大D.在t1~t3时间内,外力做的总功为零3. (2009·海南高考)一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合外力方向不变,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设该物体在t0和2t0时刻相对于出发点的位移分别是s1和s2,速度分别是v1和v2,合外力从开始至t0时刻做的功是W1,从t0至2t0时刻做的功是W2,则( )A.s2=5s1v2=3v1 B.s1=9s2v2=5v1C .s 2=5s 1 W 2=8W 1D .v 2=3v 1 W 2=9W 14.(2009·辽宁、宁夏理综)质量为m 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从t =0时刻开始受到水平力的作用.力的大小F 与时间t 的关系如图所示,力的方向保持不变,则( )A .3t 0时刻的瞬时功率为5F 02t 0mB .3t 0时刻的瞬时功率为15F 02t 0mC .在t =0到3t 0 这段时间内,水平力的平均功率为23F 02t 04mD .在t =0到3t 0这段时间内,水平力的平均功率为25F 02t 06m5.(2008·宁夏理综)一滑块在水平地面上沿直线滑行,t=0时其速度为1 m/s.从此刻开始滑块运动方向上再施加一水平面作用F ,力F 和滑块的速度v 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别如图(a)和图(b )所示.设在第1 s 内、第2 s 内、第3 s 内力F 对滑块做的功分别为W 1、W 2、W 3,则以下关系正确的是( )A.W1=W2=W3B.W1<W2<W3C.W1<W3<W2D.W1=W2<W36.(2009·上海综合)与普通自行车相比,电动自行车骑行更省力.下表为某一品牌电动自行车的部分技术参数.在额定输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质量为60 kg的人骑着此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行驶,所受阻力恒为车和人总重的0.04倍.当此电动车达到最大速度时,牵引力为22规格后轮驱动直流永磁铁电动机车型14电动自行车额定输出功率200 W 整车质量40 kg额定电压48 V最大载重120 kg额定电流 4.5 A。
2019-2020学年鲁科版物理必修二新素养同步讲义:第1章第2节功和能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鲁科版物理必修二新素养同步讲义:第1章第2节功和能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ddf0590029bd64793e2c0f.png)
第 2节功和能1.知道机械功的原理,理解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以省功.2.知道能量的定义,知道对应于不一样的运动形式拥有不一样的能量.3.理解功是能量转变的量度,会用能量的看法剖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用书P5]一、机械功的原理1.内容:使用任何机械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老是等于机械战胜阻力所做的功.2.表达式:W 动=W 阻=W 实用+W 额外或写成 W 输入=W 输出+W 损失.3.结论:功的原理是机械的基来源理,是机械做功所按照的基本规律.实质上,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以省功,反而费功.1. (1) 假如考虑摩擦和机械自己的重力,功的原理就不合用了. ()(2)实质上,使用任何几何机械都不可以省功. ()(3)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以既省力同时又省距离. ()提示: (1)×(2) √(3) √二、做功和能的转变1.能的看法:假如一个物体能够对其余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拥有能量.2.功和能之间的关系: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变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能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所以,功是能量转变的量度.3.机械做功的实质:做功的机械是传达能量、实现能量转变的装置.机械做功,只好将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许将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2. (1) 能够做功的物体拥有能量.()(2)机械能够对外做功是因为机械能够产生能量.()(3)能量的转变其实不必定需要做功来达成.()提示: (1)√(2) ×(3) ×机械功原理的理解及应用[ 学生用书P6] 1.对功的原理表达式的理解(1)不使用机械时:W 输入= W 输出 (或 W 动= W 阻).(2)使用机械时:W 动=W 阻=W 实用+W 额外(或 W 输入=W 输出+W 损失).(3)功的意义①W 动= W 总表示动力对机械做的功;② W 阻表示机械战胜全部阻力做的功;③ W 实用= W 输出表示机械战胜实用阻力做的功;④ W 额外= W 损失表示机械战胜额外阻力做的功.2.“不省功”的理解(1)等于 (即理想机械 ),是指派用机械做的功与不使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是相等的.(2)大于,即费功 (即非理想机械 ),是指派用机械做的功比不使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多.3.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1)省力机械:千斤顶、螺丝刀、斜面、钳子、扳手、开瓶器等.(2)省位移的机械:自行车、剪发剪、筷子、鱼竿等.(3)不省力也不省位移,只改变工作方式的机械:定滑轮、等臂杠杆等.命题视角1机械功原理的理解(多项选择 )对于机械做功,以下说法中正确是()A.使用机械时,输入功能够大于、小于或等于机械战胜阻力做的功B.使用机械时,输入功必定不可以小于输出功C.使用机械时,动力对机械做的功必定不可以小于输出功D.使用机械时,动力对机械做的功等于机械输出功和损失功之和[分析 ]依据功的原理,动力对机械做的功即输入功等于机械战胜阻力所做的功,选项A 错误;而机械战胜阻力所做的功包含输出功和损失功两部分,所以动力对机械做的功等于输出功和损失功之和,且必定不小于输出功,选项B、C、D正确.[答案 ] BCD命题视角2机械功原理的应用如下图,甲、乙、丙三位建筑工人用三种不一样的方法把水泥从一楼运到三楼,依据图中的数据剖析,这三种方法中:(1)所做的实用功分别是多少?(2)哪一种方法所做的总功最多,是多少?哪一种方法所做的总功最少,是多少?[解题研究 ](1) 题目中三种不一样方法的目的是什么?(2)三种方法中实用阻力和无用阻力分别是什么力?[分析 ](1)甲、乙、丙三位工人都是将重为400 N的水泥从一楼运到三楼,实用阻力相同,都为水泥的重力,故三人所做的实用功都为W实用=G水泥 h= 400×6 J= 2 400 J.(2)工人甲做的总功为W 甲= (G 水泥+ G 桶+G 人)h= (400+ 20+ 400) × 6 J=4 920 J工人乙做的总功为W 乙= (G 水泥+ G 桶+G 滑轮 )h= (400+ 20+ 10)× 6 J=2 580 J工人丙做的总功为W 丙= (G 水泥+ G 口袋+ G 滑轮 )h= (400 + 5+10)× 6 J= 2 490 J可见,工人甲做的总功最多,为 4 920 J,工人丙做的总功最少,为 2 490 J.答案: (1)甲、乙、丙所做的实用功都为 2 400 J(2)甲做的总功最多, 4 920 J丙做的总功最少, 2 490 J应用功的原理剖析实质问题时确三个功对应的力分别是什么力、,要注意划分总功 W 总、实用功 W 实用和额外功 W 额,明力的大小以及对应的位移的大小及方向关系,而后利用求功的公式进行计算即可.1.利用斜面把面高为 3 m,倾角为【通关练习】100 N 的货物匀速推到高处,假如货物所受的摩擦力为37°,其余阻力不计,求:8 N,且已知斜(1)战胜重力所做的功和战胜摩擦力所做的功;(2)推力 F 的大小及 F 所做的功.[分析 ]对物体受力剖析如图.(1)战胜重力所做的功W G=Gh = 100× 3 J= 300 J战胜摩擦阻力所做的功hW f= f·l=f·=8× 5 J=40 J.sin 37°(2)F = Gsin 37°+f= 100× 0.6 N + 8 N = 68 N依据机械功的原理,推力F所做的功应该等于W G+W f,所以推力 F 所做的功 W F= 300 J+40 J= 340 J.度为[答案 ] (1)300 J 40 J (2)68 N 340 J2.如下图,小车与货物的质量为50 kg,沿踏板将其匀速推上汽车,设车厢离地面高1 m,踏板的长度为 4 m.若人沿踏板推小车的力为150 N 且存在摩擦阻力,求(g 取10m/s2) :(1)在此过程中,人做了多少功?(2)在此过程中,人做的实用功与额外功分别是多少?(3)小车与踏板的摩擦力约为多少?分析: (1)W 总= Fs= 150× 4 J= 600 J.(2)W 实用= Gh= mgh= 50× 10×1 J= 500 JW 额外= W 总- W 实用= 600 J-500 J=100 J.W100(3)由 W 额外= fs 得 f=额外=N= 25 N.s4答案: (1)600 J (2)500 J100 J(3)25 N对做功和能量转变关系理解[ 学生用书 P7] 1.功与能的差别(1)能量是表征物体拥有做功本事的物理量,是状态量.(2)功描绘了力的作用成效在空间上的积累,反应了物体受力并运动的成效,是过程量.2.功能关系框图3.对功能关系的理解(1)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变的过程,能量转变的过程也就是做功的过程.(2)做功与能量转变的数值相等,即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变.所以能够用做功的多少来量度能量转变的多少,反之,也可用能量转变的多少来计当作功的多少.命题视角1功和能的联系与差别以下相关功和能量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 .功有正负,说明功是矢量B.功的大小能够定量一个物体的能量大小C.功就是能量,功和能量能够互相转变D.功是能量转变的量度[分析 ]功是标量,功的正负表示做功的力的作用成效,既不表示大小也不表示方向应选项 A 错误;功和能是两个不一样的物理量,功是过程量,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变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所以功是能量转变的量度应选项 C 错误,选项 D 正确;做功越多,表示能量转变就越多,其实不表示物体的能量大,,,应选项 B错误.[答案] D命题视角2功能关系的应用如下图,在水平面大将一质量为 2 kg 的木块靠在轻质弹簧上(不拴接),压缩后放手,弹簧将木块弹开,木块向前滑动了 2 m后停了下来,已知木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0.15, g 取 10 m/s2,试剖析:(1)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是如何转变的?(2)这一过程中内能变化了多少?[解题研究 ](1) 这一过程中有哪些力做功?正功仍是负功?(2)这一过程中力做功与能量转变关系如何?[分析 ] (1)压缩后的弹簧拥有弹性势能,放手后,弹簧恢还原长前,弹簧对木块做正功,将弹性势能转变为木块的动能和因为摩擦产生的内能;弹簧恢还原长后,木块运动过程中受到水平面的滑动摩擦力作用,滑动摩擦力对木块做负功,将木块的动能转变为内能.(2)依据功和能的关系知,木块内能的增添量为E=- W f又 W f=-μ mgs=- 0.15× 2× 10× 2 J=- 6 J故E=6 J,即这一过程中内能增添了 6 J.[答案 ] (1)看法析(2) 内能增添了 6 J在计算物体的能量转变时,应该依据做功的多少总等于能量转变的多少来求解.剖析这类问题要注意两个方面:(1)明确是外界对物体做功仍是物体对外界做功;(2)明确哪些形式的能量发生了转变.[随堂检测 ][ 学生用书P8]1.对于功的原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使用水压机,能够用较小的力获取较大的力,所以水压机不按照功的原理B.假如机械所做的功大于直接用手做的功,这类机械不按照功的原理C.假如一种机械省力,另一种机械省距离,把这两种机械组合起来的装置能够既省力,又省距离,所以复杂的机械不按照功的原理D.依据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以既省力又省距离分析:选 D.任何机械都按照功的原理,应选项A、B错误,选项D正确;复杂机械是简单机械的组合,相同按照功的原理,选项C错误.2.对于功和能的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功和能的单位相同,意义也完整相同B.外力对物体不做功,这个物体就没有能量C.做功越多,物体拥有的能量就越大D.能量转变的多少能够用功来量度分析:选 D. 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无论它能否做了功) ,就说这个物体拥有能量.能量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决定的状态量,功是力在发生位移过程中积累的结果,是一个过程量.功和能虽有相同的单位,但它们的意义截然相反,功是能量转变的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变,做功多,即转变的能量多,但物体拥有的能量其实不必定大.综上所述,此题的正确选项是 D.3.盘山公路老是筑得回旋波折,因为()A.盘山公路回旋波折会延伸爬坡的距离,依据斜面的原理,斜面越长越省功B.盘山公路回旋波折显得宏伟壮观C.盘山公路回旋波折会延伸爬坡长度,斜面的原理告诉我们,高度必定,斜面越长越省力D.盘山公路回旋波折是为了既省力又省功分析:选C.盘山公路回旋波折会延伸爬坡长度,高度一准时,则坡面的倾角变小,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等于 mgsin θ,该分力减小,进而减小上坡的阻力,应选项 C 正确,选项 B 错误;依据功的原理可知,任何机械都不会省功,应选项 A 、 D 错误.4. (多项选择 )如下图为撑杆跳高运动的几个阶段:助跑、撑杆起跳、越横杆.下边定性地说明在这几个阶段中能量的转变状况,此中正确的选项是()A.运动员助跑阶段,身体中的化学能转变为人和杆的动能B.起跳阶段,运动员的动能和身体中的化学能转变为人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令人体升高C.起跳阶段,运动员的动能和身体中的化学能转变为人的重力势能、动能和杆的弹性势能,令人体高升D.运动员上涨超出横杆后,运动员的重力势能转变为动能分析:选 ACD. 助跑阶段,人做功将自己化学能转变为人和杆的动能,故A 正确;起跳阶段,人的动能和化学能转变为人的重力势能、杆的弹性势能和人的动能,故 B 错误,C 正确;超出杆后,经过重力做功,人的重力势能转变为动能,故D正确.5.如下图,用滑轮组提高一质量m= 20 kg 的物体,物体匀速高升h= 3 m.(g 取 10 m/s2)(1)若不计滑轮的质量、绳索的质量和全部摩擦,则力(2)若不计全部摩擦和绳索的重力,而下端滑轮的质量F 做多少功?m0= 1 kg,则力 F 做的功W 功、力 F 做的实用功W 实用和额外功W 额外分别为多少?分析: (1) 法一:利用功的表达式计算,不计滑轮和绳索的质量及摩擦时1F= mg,F作3用点的位移s= 3h,则力 F 做的功1W= Fs=3mg·3h=mgh=20× 10×3 J= 600 J.法二:因物体匀速运动,利用功的原理,W=mgh=600 J.(2)若考虑下端滑轮的重力1,则 F=3(m + m)g, F 作用点位移 s= 3h 则力 F 做的功为 W1功= Fs=3(m0+ m)g·3h= 630 J此中实用功为提高重物所做的功额外功是战胜滑轮重力所做的功W 实用=mgh=600 J W 额外=m0gh= 30 J.答案:(1)600 J(2)630 J600 J30 J[课时作业 ][ 学生用书P95(独自成册 )]一、单项选择题1.使用机械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必定能省力分析:选 D. 依据功的原理,使用机械能够省力,也能够省位移,但不可以同时省力和位移,即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以省功.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桶做的功是实用功B.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水做的功是总功C.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把桶捞上来的时候,对桶做的功是实用功D.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把桶捞上来的时候,桶里带了一些水,对桶和水做的功是实用功分析:选 C.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其目的是要将水从井中提出,对水所做的功是实用功,对水桶所做的功是额外功,对水和水桶所做的功是总功,故A、B两项均错.水桶掉到井里,要将水桶捞上来,对水桶所做的功是实用功,对水所做的功是额外功,故C项对,D 项错.3.对于功和能,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功能够转变为能,能能够转变为功B.做了多少功,就必定有多少能发生了转变C.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时,能够不经过做功这一过程D.人在平川上步行时,没有做功,但耗费了能量分析:选 B. 功和能是两个不一样的物理量,功为过程量,能是一个状态量,做功的过程是一个能量转变的过程,选项 A 错误,选项 B 正确.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时一定经过做功来实现,选项 C 错误.人在走路时重心有时上涨,有时降落,人也要战胜重,力和阻力 (包含空气阻力、关节间的摩擦等)做功,同时耗费能量,选项 D 错误.4.同一个物体,重力为 G,分别沿圆滑斜面由B、C 匀速提高到 A.如下图,若沿斜面的拉力分别为 F B、 F C .各个过程中拉力做功分别为W B、W C.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的选项是()A.W >W F <FC B.W =W F <FCB C B B C BC.W >W F=FC D.W =W F = FCB C B B C Bh 分析:选 B.依据功的原理可知,任何机械均不省功,则 W B= W C.由斜面的特色 F=L G 知, F B<F C.5.运动员把本来静止的足球踢出去,使足球获取100 J 的动能.则在运动员踢球的过程中,运动员耗费的体能()A .等于 100 JB .大于 100 JC.小于 100 J D.没法确立分析:选 B.本来静止的足球获取了100 J 的动能,依据功能关系可知,运动员对足球做了 100 J 的功,有 100 J 的体内化学能转变为了动能;运动员在踢球过程中,不单对足球做了功,因为强烈运动还有一部分自己能量转变为内能消散,所以,踢球过程中运动员耗费的体能大于 100 J,选项 B 正确,其余选项均错误.6.一质量平均且不行伸长的绳索,重力为 G,A,B 两头固定在天花板上,如下图.今在最低点 C 施加一竖直向下的力将绳索迟缓拉至 D 点,在此过程中,绳索AB 的重心地点()A .渐渐高升B.渐渐降低C.先降低后高升D.一直不变分析:选 A. 物体的重心不必定在物体上,对于一些不规则物体要确立重心是比较困难的.此题绳索的重心是不简单标出的,所以,要确立重心的变化只有经过其余门路.当使劲将绳上点 C 拉到 D,外力在不停的做功,而物体的动能不增添,因其余力做的功必然转变为物体的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增添了,则说了然物体的重心高升了.外力在不停地做功,重心就会不停地高升.选项A正确.二、多项选项题7.举重运动员把重800 N的杠铃举高 2 m,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人体内有1600J的化学能转变为杠铃的势能B.人体内耗费的化学能大于1600JC.人对杠铃做的功大于1600JD.人战胜杠铃重力做的功等于1600J分析:选ABD. 在人把杠铃举高的过程中,人体内耗费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杠铃的势能,还有一部分因肌肉的缩短关节内的摩擦等而耗费,所以人体内耗费的化学能大于 1 600 J,B 正确;人把杠铃举高 2 m,战胜重力做功 1 600 J,杠铃的重力势能增添 1 600 J,也就有 1 600 J 的化学能转变为杠铃的势能,A、D正确.8.下边对于能量转变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节日里点燃的“冲天鞭炮”凌空而起,是内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过程B.将一杯热水倒入一盆冷水中,冷水和热水温度最后变为相同,这一过程是热水的内能转移给冷水的过程C.冬日,人们在太阳光下晒太阳取暖,是太阳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过程D.在炉子上放一壶水,将水加热到50 ℃是机械能转变为内能的过程分析:选 AB. “冲天鞭炮”是由火药焚烧产生的内能转变为鞭炮的机械能而飞上天的;冷水和热水温度最后变为相同是内能的转移;晒太阳是太阳能转变为内能;烧水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故 A 、B 正确,C、D 错误.9.如下图为一种测定运动员体能的装置,运动员的质量为m1,绳的一端拴在腰间并沿水平方向越过滑轮(不计滑轮质量及摩擦蹬传递带而人的重心不动,使传递带以速率),绳的下端悬挂一个质量为m2的重物,人使劲v 匀速向右运动,下边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 .绳索拉力对人不做功B.人对传递带不做功C.运动时间t 后,运动员的体能耗费约为D.运动时间t 后,运动员的体能耗费约为m2gvt(m1+ m2)gvt分析:选 AC. 因为人的位移为零,所以绳索拉力对人不做功,A对;人对传递带有向右的摩擦力,且传递带运动方向向右,所以人对传递带做正功,B错;由受力剖析及均衡条件可知,人对传递带的摩擦力f=m2g,所以运动员对传递带做功为W= fs= fvt= m2gvt,依据功能关系,运动时间t 后耗费运动员的体能约为m2gvt,C对, D错.三、非选择题10.“神舟”号载人试验飞船发射成功,标记着我国的航天事业迈入了新的阶段.火箭载着飞船升空的动力源于液体燃料点火后火箭高速向下喷出的气体,在火箭升空的过程中,功能间的关系为:耗费了燃料的________,转变为火箭及飞船的________.能量的转变是通过喷出的气体 ________实现的.分析:燃料焚烧后高速向下喷出气体,化学能减少,因为力的互相作用,高速喷出的气体对火箭产生强盛的反作使劲,使火箭升空,反作使劲对火箭做功,火箭的机械能增添.答案:化学能机械能对火箭做功11.在一次小学生课外活动中,老师要修业生将一捆重20 kg 的书放到高 2 m 的台子上,一定是每个同学独自完成,让同学们想方法达成任务.经过思虑,某同学用长为4 m 的搭板将书迟缓地推了上去,他的推力为 120 N.(1)该同学做了多少功?(2)若老师直接将书放上去需做多少功?(不计阻力, g 取 10 m/s2)(3)该同学做功的结果使能量发生了如何的转变?分析: (1)依据功的定义计算得,推力所做的功为W1= Fs= 120× 4 J= 480 J.(2)若老师直接将书放上去,所做的功为W2= mgh= 20× 10× 2 J= 400 J.(3)该同学做功使体内化学能转变为了书的机械能和内能.答案: (1)480 J (2)400 J (3)看法析12.如下图,人经过动滑轮和定滑轮拉一质量为10 kg 的物体,使物体匀速高升0.5 m.(g 取 10 m/s2)(1)如不计滑轮重力和摩擦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多少?人对物体做的功为多少?(2)因滑轮的重力和摩擦力的影响,此刻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30 N,拉动过程中,人做的总功为多少?此中实用功和额外功分别为多少?mg分析: (1)弹簧测力计示数F==25 N,4人对物体做的功W= F × 4h= 25× 4× 0.5 J= 50 J.(2)人做的总功W 总=F ′× 4h= 30×4× 0.5 J= 60 J,实用功 W 实用= mgh= 10× 10× 0.5 J= 50 J,额外功 W 额外=W 总-W 实用=60 J-50 J=10 J.答案: (1)25 N 50 J (2)60 J 50 J10 J。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高考真题】(2013·新课标Ⅰ卷)16.一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板间距为d ,极板分别与电池两极相连,上极板中心有一小孔(小孔对电场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小孔正上方d 2处的P 点有一带电粒子,该粒子从静止开始下落,经过小孔进入电容器,并在下极板处(未与极板接触)返回。
若将下极板向上平移d 3,则从P 点开始下落的相同粒子将 A.打到下极板上B.在下极板处返回C.在距上极板d 2处返回D.在距上极板25d 处返回(2013·新课标II 卷)20.目前,在地球周围有许多人造地球卫星绕着它转,其中一些卫星的轨道可近似为圆,且轨道半径逐渐变小。
若卫星在轨道半径逐渐变小的过程中,只受到地球引力和稀薄气体阻力的作用,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卫星的动能逐渐减小B.由于地球引力做正功,引力势能一定减小C.由于气体阻力做负功,地球引力做正功,机械能保持不变D.卫星克服气体阻力做的功小于引力势能的减小(2013·天津卷)2、我国女子短道速滑队在今年世锦赛上实现女子3000m 接力三连冠。
观察发现,“接棒”的运动员甲提前站在“交棒”的运动员乙前面,并且开始向前滑行,待乙追上甲时,乙猛推甲一把,使甲获得更大的速度向前冲出。
在乙推甲的过程中,忽略运动员与冰面间在水平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则( )A.甲对乙的冲量一定等于乙对甲的冲量B.甲、乙的动量变化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C.甲的动能增加量一定等于乙的动能减少量D.甲对乙做多少负功,乙对甲就一定做多少正功(2013·大纲卷)20.如图所示,一固定斜面倾角为30°,一质量为m 的小物块自斜面底端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等于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 。
物块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则此过程中,物块的()A .动能损失了2mgHB .动能损失了mgHC .机械能损失了mgHD.机械能损失了12mgH(2013·山东卷)16.如图所示,楔形木块abc 固定在水平面上,粗糙斜面ab 和光滑斜面bc 与水平面的夹角相同,顶角b 处安装一定滑轮。
质量分别为M 、m (M >m )的滑块,通过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定滑轮连接,轻绳与斜面平行。
两滑块由静止释放后,沿斜面做匀加速运动。
若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在两滑块沿斜面运动的过程中()A.两滑块组成系统的机械能守恒B .重力对M 做的功等于M 动能的增加C .轻绳对m 做的功等于m 机械能的增加m H 30°D .两滑块组成系统的机械能损失等于M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2013·江苏卷)9.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的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小物块相连.弹簧处于自然长度时物块位于O 点(图中未标出).物块的质量为m,AB=a,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水平向右的力将物块从O 点拉至A 点,拉力做的功为W.撤去拉力后物块由静止向左运动,经O 点到达B 点时速度为零.重力加速度为g.则上述过程中(A)物块在A 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等于mga W μ21- (B)物块在B 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小于mga Wμ23- (C)经O 点时,物块的动能小于mga Wμ- (D)物块动能最大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小于物块在B 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2013·江苏卷)5.水平面上,一白球与一静止的灰球碰撞,两球质量相等.碰撞过程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据此可推断,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动能约占碰撞前动能的(A)30%(B)50%(C)70%(D)90%(2013·广东卷)19.如图7,游乐场中,从高处A 到水面B 处有两条长度相等的光滑轨道。
甲、乙两小孩沿不同轨道同时从A 处自由滑向B 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甲的切向加速度始终比乙的大B.甲、乙在同一高度的速度大小相等C.甲、乙在同一时刻总能到达同一高度D.甲比乙先到达B处(2013·福建卷)20.(15分)如图,一不可伸长的轻绳上端悬挂于O点,下端系一质量m=1.0kg的小球。
现将小球拉到A点(保持绳绷直)由静止释放,当它经过B点时绳恰好被拉断,小球平抛后落在水平地面上的C点。
地面上的D点与OB在同一竖直线上,已知绳长L=1.0m,B点离地高度H=1.0m,A、B两点的高度差h=0.5m,重力加速度g取10m/s2,不计空气阻力影响,求:⑴地面上DC两点间的距离s;⑵轻绳所受的最大拉力大小。
⑵⑶(2013·北京卷)23.(18分)蹦床比赛分成预备运动和比赛动作。
最初,运动员静止站在蹦床上在预备运动阶段,他经过若干次蹦跳,逐渐增加上升高度,最终达到完成比赛动作所需的高度;此后,进入比赛动作阶段。
把蹦床简化为一个竖直放置的轻弹簧,弹力大小F=kx(x为床面下沉的距离,k为常量)。
质量m=50kg的运动员静止站在蹦床上,床面下沉x0=0.10m;在预备运动中,假设运动员所做的总共W全部用于其机械能;在比赛动作中,把该运动员视作质点,其每次离开床面做竖直上抛运动的腾空时间均为△t=2.0s,设运动员每次落下使床面压缩的最大深度均为x l。
取重力加速度g=10m/s2,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
1、 求常量k ,并在图中画出弹力F 随x 变化的示意图;2、求在比赛动作中,运动员离开床面后上升的最大高度h m ;3、借助F-x 图像可以确定弹性做功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求x 1和W 的值(2013·广东卷)35.(18分)如图18,两块相同平板P 1、P 2置于光滑水平面上,质量均为m 。
P 2的右端固定一轻质弹簧,左端A 与弹簧的自由端B 相距L 。
物体P 置于P 1的最右端,质量为2m 且可以看作质点。
P 1与P 以共同速度v 0向右运动,与静止的P 2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后P 1与P 2粘连在一起,P 压缩弹簧后被弹回并停在A 点(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
P 与P 2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1)P 1、P 2刚碰完时的共同速度v 1和P 的最终速度v 2;(2)此过程中弹簧最大压缩量x 和相应的弹性势能E p(2013·海南卷)11.某同学用图(a )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 ,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9.80m/s 2。
实验中该同学得到的一条点迹清晰的完整纸带如图(b )所示。
纸带上的第一个点记为O ,另选连续的三个点A 、B 、C 进行测量,图中给出了这三个点到O 点的距离h A 、h B 和h C 的值。
回答下列问题(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1)打点计时器打B 点时,重物速度的大小v B = m/s;(2)通过分析该同学测量的实验数据,他的实验结果是否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简要说明分析的依据。
(2013·上海卷)32.(12分)半径为R ,均匀带正电荷的球体在空间产生球对称的电场;场强火小沿半径分布如图所示,图中E 0已知,E -r 曲线下O -R 部分的面积等于R -2R 部分的面积。
打点计时器 重物 纸带 86.59cm70.99cm78.57cmA B C O图a图b(1)写出E-r曲线下面积的单位;(2)己知带电球在r≥R处的场强E=kQ/r2,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该均匀带电球所带的电荷量Q为多大?(3)求球心与球表面间的电势差△U;(4)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负电荷在球面处需具有多大的速度可以刚好运动到2R处?(2013·上海卷)33.(16分)如图,两根相距l=0.4m、电阻不计的平行光滑金属导轨水平放置,一端与阻值R=0.15Ω的电阻相连。
导轨x>0一侧存在沿x方向均匀增大的稳恒磁场,其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变化率k=0.5T/m,x=0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0=0.5T。
一根质量m=0.1kg、电阻r=0.05Ω的金属棒置于导轨上,并与导轨垂直。
棒在外力作用下从x=0处以初速度v0=2m/s沿导轨向右运动,运动过程中电阻上消耗的功率不变。
求:(1)同路中的电流;(2)金属棒在x=2m处的速度;(3)金属棒从x=0运动到x=2m过程中安培力做功的大小;(4)金属棒从x=0运动到x=2m过程中外力的平均功率。
(2013·四川卷)9.(15分)近来,我国多个城市开始重点治理“中国式过马路”行为。
每年全国由于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上万起,死亡上千人。
只有科学设置交通管制,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保证行人的生命安全。
如下图2所示,停车线AB与前方斑马线边界CD间的距离为23m。
质量8t、车长7m的卡车以54km/h的速度向北匀速行驶,当车前端刚驶过停车线AB,该车前方的机动车交通信号灯由绿灯变黄灯。
(1)若此时前方C处人行横道路边等待的行人就抢先过马路,卡车司机发现行人,立即制动,卡车受到的阻力为3×104N。
求卡车的制动距离;(2)若人人遵守交通规则,该车将不受影响地驶过前方斑马线边界CD。
为确保行人安全,D处人行横道信号灯应该在南北向机动车信号灯变黄灯后至少多久变为绿灯?12(2013·大纲卷)23.(12分)测量小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AB是半径足够大的、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与水平固定放置的P板的上表面BC在B点相切,C点在水平地面的垂直投影为C ′。
重力加速度为g。
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天平称出物块Q的质量m;②测量出轨道AB的半径R、BC的长度L和CC/的高度h;③将物块Q在A点由静止释放,在物块Q落地处标记其落地点D;④重复步骤③,共做10次;⑤将10个落地点用一个尽量小的圆围住,用米尺测量圆心到C′的距离s。
(1)用实验中的测量量表示:(ⅰ)物块Q到达B点时的动能E kB=__________;AQB P CC′ DR L(ⅱ)物块Q到达C点时的动能E kC=__________;(ⅲ)在物块Q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物块Q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 f=__________;(ⅳ)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
(2)回答下列问题:(ⅰ)实验步骤④⑤的目的是。
(ii)已知实验测得的μ值比实际值偏大,其原因除了实验中测量量的误差之外,其它的可能是(写出一个可能的原因即可)(2013·天津卷)12、(20分)超导体现象是20世纪人类重大发现之一,目前我国已研制出世界传输电流最大的高温超导电缆并成功示范运行。
(1)超导体在温度特别低时电阻可以降到几乎为零,这种性质可以通过实验研究。
将一个闭合超导金属圆环水平放置在匀强磁场中,磁感线垂直于圆环平面向上,逐渐降低温度使环发生由正常态到超导态的转变后突然撤去磁场,若此后环中的电流不随时间变化,则表明其电阻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