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一、教学目标和重点

(一)教学目标

由于明朝是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清朝是满族入关建立的王朝,为了加强及巩固统治的需要,在对外关系上也体现出从海禁走向闭关的总趋势。与此同时,世界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体;欧美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中国世界领先的地位逐步被取代;欧美的西殖东来,从反面促使明清统治者逐步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这又进一步导致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本课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明朝“朝贡贸易”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及清初民间贸易的特征,理解明清两朝从开放到海禁、闭关走向的实质。

观察图像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异同;阅读文献和课文理解分析实例特征;搜集资料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探究成果。

2. 过程与方法

阅读文献,结合课文内容,学会分析“朝贡贸易”实质的方法。

观察《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学会比较各类“丝绸之路”特征的方法。

阅读文献,学会分析明清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根源及其影响的方法。

搜集资料,组织讨论明清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的概况和影响,学会引用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开展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法,来评价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闭关自守”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对外开放交流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闭关锁国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在资本主义大潮到来之时,进一步拉开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朝贡贸易以及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禁——闭关)与实质

明清对外贸易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基本上是不予涉及的。了解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整体趋势:明朝官方推行朝贡贸易,对民间实行海禁后又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理解其基本走向与实质应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如何全面分析和客观看待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闭关政策

大一统的明清王朝为什么在对外关系方面,一改唐、宋、元时期的开放政策,逐步趋向闭关?这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当时世界的大背景有什么关系?如何正确理解明清对外关系的时代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如何全面分析和客观看待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和闭关政策,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二、教学设计建议

(一)教学过程建议

●“朝贡贸易”(明朝)

(1)在这之前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的前4课,了解了明清两朝大一统王朝的主要特征:政治的大一统,君主专制的极盛;经济的大一统,经济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繁盛;疆域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思想的大一统,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盛行;文化的大一统,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同样,在对外关系上也呈现出大一统的特点——从海禁逐步走向闭关,由此导入新课。

(2)讲清“朝贡贸易”的基本概况。朝贡贸易是指海外诸国与明政府间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贸易。首先,“朝贡贸易”是明朝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其次,外国贡使是以朝贡的形式将贡品献于朝廷,而朝廷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再者,外国贡使同时可附带商品货物至京师或市舶司所在地,在指定的地点开市数日与明朝百姓(官方监督)交易;最后,朝廷对各国来华的贡期、贡道、船舶数量和朝贡人数有具体、不同的规定。

(3)组织学生分析“朝贡贸易”的实质。联系“练习与测评”1,针对朝贡贸易“厚往薄来”的特征来看“朝贡贸易”的实质;结合课文中的小字,通过阅读对“名家史论”中的“……中国的海上事业,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所反映的以政治为主要目的来理解“朝贡贸易”的实质。

(4)组织学生归纳“朝贡贸易”的后果。一是由于“朝贡贸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补贴上,导致了明廷财政的缩减;二是由于“朝贡贸易”主要是宣扬“国威”,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的发展,导致了中国逐渐失去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三是由于“朝贡贸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途径,导致了民间的走私的频繁,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民间海外贸易(明朝)

(1)海禁。了解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为什么在开国初期即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片板不许入海”?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主要是政权始建,为稳固其统治的需要;再者是为了对付沿海居民的海外走私。知晓明朝的海禁所造成的后果:错失了宋元以来,尤其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造成了沿海居民将移民、开发海岛作为谋生的手段;酿成了东南沿海严重的武装走私、乃至“倭患”,致使当地的民生和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的摧残。

(2)开禁。原因:“朝贡贸易”的萎缩和“倭患”的灾难。基本概况:福建的月港成为民间从事海外贸易的出洋口和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将丝织品、瓷器、蔗糖等输出海外,东至日本、西达欧洲、遍历东南亚24国。广州、宁波作为外商的商品输入口岸,进口主要是香料等奢侈品。开禁促进东南地区商品性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与发展。

(3)海外贸易的变化

海外贸易的变化,从明朝和西欧两个角度来理解。明朝是收缩,西欧是东进,其结果是

明朝从海禁到开禁,虽说是一种“清醒”,但已丧失海外贸易的良机。因为,新航路的开辟,欧商纷至沓来,导致了葡萄牙将中国的澳门作为东西方转口贸易中心、西班牙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东向的太平洋丝绸之路,中国市场被纳入世界性贸易的网络之中。

组织学生联系“读图学史”,比较唐朝的丝绸之路、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和明朝时期欧洲人建立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进一步理解太平洋丝绸之路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虽说都是以转载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名,但实质是不同的。建议:联系前面课文,观察路线走向、指出贸易主导方、分析变化特征。如,以往中国的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一是以中国大陆为起点,向西运到印度洋或地中海周边地区,二是担任转运的都是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三是以中国官方市舶使或民间的商贩与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做生意。太平洋丝绸之路,一是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东向美洲的新航路,二是担任转运的是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殖民国家,三是中国的官方完全退出此行横渡太平洋的远程贸易。

●从海禁到闭关(清朝)

(1)清朝的对外贸易呈现:海禁——开禁——闭关的趋势。

海禁。清初是为了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比较明初的海禁,得出明清海禁的实质:明朝海禁主要是对付沿海居民的海外走私,而清初的海禁是为了对付郑成功抗清,都有加强沿海统治的目的。其中既有害怕沿海居民与外国人来往会“滋扰生事”的因素,又有自给自足经济支撑的因素。

开禁。康熙中期,局势趋于稳定,下令开放四口(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允许外商前来贸易。活跃了地区经济、增加了政府税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闭关。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康熙晚期加以收缩,乾隆下令闭关,仅以“广东十三行”为外商的特许行商进行贸易。结合“文献选读”中乾隆的“谕旨”以及“知识链接”中的内容,加深理解清朝统治者对当时世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一无所知。英国已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已经失去世界的领先地位,乾隆却仍然以“天朝大国”自居。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加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防范自卫的需要,最终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2)比较明清时期国内与世界的变化趋势,综合分析明清对外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后果。结合“练习与测评”2,建议联系课文,阅读文献,纵观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加以综合分析:自明朝中期以来中国进入到古代社会的停滞和衰弱阶段,世界尤其是欧洲却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方以守,西方为攻,由此在对外贸易上出现了明初的朝贡体制和清朝的闭关政策,使得宋元以来发达的海上贸易急速衰退。西方却开辟了不同以往的海上贸易航线“太平洋丝绸之路”。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内因是中国社会的专制皇权的加强,自然经济的顽固,思想文化的压抑,对外交往的收缩。外因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科技的进展,及对外殖民的扩张。阻碍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潮流,并进而受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