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用具(陶瓷印盒)
文房四宝有哪四样

文房四宝有哪四样
文房四宝,是指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书画用具),即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
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
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
扩展资料:
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演变而来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
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
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
书法中常见的文房用品

笔掭:⼜称笔砚,⽤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状树叶形。
臂搁:⼜称秘阁、搁臂、腕枕,写字时为防墨沾污⼿,垫于臂下的⽤具。
呈拱形,以⽵制品为多。
诗筒:⽇常吟咏唱和书于诗笺后,可供插放的⽤具。
多以⽵制,取清雅之意。
笔架:⼜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
往往作⼭峰形,凹处可置笔。
也有⼈物和动物形的,或天然⽼树根枝尤妙。
笔筒:笔不⽤时插放其内。
材质较多,瓷、⽟、⽵、⽊、漆均见制作。
或圆或⽅,也有呈植物形或他形的。
笔洗:笔使⽤后以之濯洗余墨。
多为钵盂形,也作花叶形或他形。
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
墨匣:⽤于贮藏墨锭。
多为漆匣,以远湿防潮。
漆⾯上常作描⾦花纹,或⽤螺细镶嵌。
镇纸:⼜称书镇,作压纸或压书之⽤,以保持纸、书⾯的平整。
常作各种动物形。
⽔注:注⽔于砚⾯供研磨,多作圆壶、⽅壶,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鸡等动物形。
砚滴:⼜称⽔滴、书滴,贮存砚⽔供磨墨之⽤。
砚匣:⼜称砚盒,安置砚台之⽤。
以紫擅、乌⽊、⾖瓣摘及漆制者为佳。
印章:⽤于钤在书法,绘画作品上,有名号章、闲章等,多以寿⼭⽯、青⽥⽯、昌化⽯等制成,也有铜、⽟、象⽛章等。
印盒:⼜称印台、印⾊池,置放印泥。
多为瓷、⽟质,有圆有⽅,分盖与⾝两部分。
唐代陶砚拍卖记录

唐代陶砚拍卖记录唐代陶砚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文房雅玩。
砚台在中国古代被广泛使用,作为书写工具的一部分,砚台在文化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唐代,砚台制作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因此唐代陶砚备受推崇。
下面是一些唐代陶砚的拍卖记录。
1.唐代赭黄陶砚这是一块带有唐代特色的陶砚,砚面色泽红黄交杂,呈现出独特的赭黄色调。
这种陶砚的制作工艺较为精湛,砚面平整光滑,能够充分磨损墨块。
这种唐代赭黄陶砚在拍卖市场上备受关注,最终以高价成交。
2.唐代青釉陶砚这是一款色泽青翠的陶砚,采用唐代青釉技法制作而成。
青釉是唐代瓷器制作中的一种传统技法,它使得陶砚表面呈现出宝石般的光泽。
这款唐代青釉陶砚造型简洁大气,砚面平整光滑,备受收藏家喜爱。
在一次拍卖中,这款唐代青釉陶砚以高价成交。
3.唐代黑釉陶砚黑釉陶砚是唐代较为特殊的一种砚台。
它以黑色为主色调,釉面呈现出金属般的光泽,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这款唐代黑釉陶砚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由于制作难度较大,唐代黑釉陶砚在市场上的供应相对较少,因此也成为了收藏家们争相追逐的对象。
4.唐代三足陶砚这是一款独特的唐代陶砚,采用三足的设计,给人一种稳重大气的感觉。
这款陶砚由于制作时需要考虑到三足的平衡性,因此制作难度较大。
经过反复琢磨和精心打磨,最终形成了这款唐代三足陶砚。
在拍卖市场上,这款陶砚一直备受关注,最终以高价成交。
5.唐代双龙陶砚这是一款造型独特的唐代陶砚,砚面上雕刻着两条栩栩如生的龙。
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祥瑞的意义,因此这款唐代双龙陶砚受到了广泛关注。
这款陶砚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雕刻出的龙纹清晰可见,给人一种神秘高贵的感觉。
在拍卖市场上,这款唐代双龙陶砚以高价成交。
以上就是一些唐代陶砚的拍卖记录。
这些陶砚不仅体现了唐代陶瓷制作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儒雅的审美追求。
这些珍贵的陶砚在如今的拍卖市场上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藏品,吸引了众多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古代墨盒的介绍

古代墨盒的介绍古代墨盒是一种用来装载墨汁的器物,可以说是文人雅士书画必备的工具之一。
墨盒的历史相当悠久,起源于先秦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古代的墨盒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六边形等多种形状,但无论哪种形状,均有着固定的结构,包括笔洞、墨槽、墨池等部分。
墨盒的材质也多种多样,有瓷器、青铜、铜质、木制、玉质、器皿和石料等材质。
其中,瓷器和青铜制作的墨盒最为常见,这两种材质制作的墨盒色彩亮丽,质地坚硬,结构稳定,非常适合书画所用。
墨盒的使用方法也非常简单,大多数古代的墨盒都是使用纯墨,将墨汁倒入墨槽中,用墨砚磨墨后再进行书写或绘画。
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则需要在墨池中加入适量的水或其他物质,如酒、茶水等,调制出不同颜色和不同浓度的墨汁。
在古代,文人雅士都非常注重墨盒的选择和使用,许多人甚至会根据个人的文化底蕴、个性特点和审美观点来选择墨盒。
据史料记载,东晋时期的文学家王羲之曾经花费五十两黄金购买了一只青铜墨盒,仅凭盒子的色泽和纹路就可以看出其制作的精美程度。
墨盒在文化交流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唐代开始,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开始传入日本和朝鲜,成为了日韩书画或者绘画的灵感来源之一,墨盒的使用方法和墨汁的准备方法也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开来。
总之,古代墨盒是一种具有浓郁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器物,它承载着人们对于书画艺术的热爱和追求,通过它,许多文人雅士在书画创作中发挥了巨大的才华和创意。
在现代,墨盒虽然已经逐渐被电子设备取代,但它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依然具有着特殊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更是书法、绘画和文化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工具。
书斋案头的精致——说文房

仙 人睡 卧、 虫兽 花鸟 ,等 等 ,如有 白玉做母 猫横 卧状 ,身
负 六子相依 ,起伏 为格 ,极 为生 动别致 ,神 态毕 备,这类
笔 格的艺术 观赏性 就远在 实用性 之上了。 笔 觇 ,俗称 笔掭 ,是觇笔 之器 。古人运 笔除了可在砚
轻 许多,一 般用于展平 较轻 的纸或长 卷,而不
用于压 书籍 。今人 多称 镇 纸为镇 尺 ,实 际上是
错误 的 ,也是将两种 器物混 为一谈。压尺 就是
一
封 书呈 , 却 使 高俅 送去 。 ”
这里 的端王 就是 后来 的宋徽宗赵佶 ,而小 王都太尉就 是英宗的驸马王诜 ( 晋卿) ,两人都
是北 宋著名的 书画大家。 由此可见 ,文房小物
不仅有 其实用价 值 ,也是 当时文人 交际会友相
互馈 赠 的 文 玩 。 压 尺 的 作 用 大 致与 镇 纸 相 同 ,但 分量 却 要
异 ,头 上有钝 形 独 角,呈 卧状 ,下面也镌 “ 大
明宣德 年制 ” , 后来在 “ 革” 中被一 群 “ 文 学工” 来 安装 玻璃 的学生 顺 手 牵羊 。这 种 兽形 我 后
来 再 也 未 见 到 过 。 据 《 异 录 》 载 ,镇 纸在 宋 清 代 还 有 如 “ 连 城 ” 套 子 龟 ” “ 钧 史 ” 等 小 、“ 、 干 别 称 ,在 形 制 上 也 是 多 种 多样 。 如 张 锚 就 曾 记
样 的笔 ,而笔 洗却 由于 毛笔 的使用范 围缩小 ,已不常备 于 案 头。古人书画必洗 笔。 目的是散 发墨 中的胶 性 ,用水 浸 润笔 尖 , 使之挥 洒自如 。有人误 会笔 洗是最 后涮笔 的器 皿 , 其实 不然 ,应该说 ,笔 洗 的最 大作 用是在 书画过程 中随时 浸 润笔 尖 ,是不使胶 干涸并能 调节浓淡 的盛 水之物。传 说
文房四宝是指哪四样

文房四宝是指哪四样文房四宝是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因为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演变而来的,人们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
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书,或能画,或既能书又能画的,是离不开笔墨纸砚这四件宝贝的。
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
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等,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
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这四宝: 1、笔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
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
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
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
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确定,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
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头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能够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
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
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向沿用至今。
传说,我们此刻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十分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
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景,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
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
【文房四宝】“四宝”之外古代文房用品

水牛角雕童子牧牛图笔筒 清十七世纪
/cgi-bin/read_note?t=noteprint¬eid=_305&si... 2010-3-2
打印记事 - QQ邮箱
页码,9/39
黄杨木雕苍松形笔筒 清初
/cgi-bin/read_note?t=noteprint¬eid=_305&si... 2010-3-2
清乾隆 仿汝釉桃式洗(款)
/cgi-bin/read_note?t=noteprint¬eid=_305&si... 2010-3-2
打印记事 - QQ邮箱
页码,12/39
清乾隆 斗彩缠枝蕃莲纹洗
北宋汝窑青蛙卧荷笔洗
/cgi-bin/read_note?t=noteprint¬eid=_305&si... 2010-3-2
/cgi-bin/read_note?t=noteprint¬eid=_305&si... 2010-3-2
打印记事 - QQ邮箱
页码,25/39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莲蝠纹水盂
元 龙泉贴塑双鼠刻花水盂
/cgi-bin/read_note?t=noteprint¬eid=_305&si... 2010-3-2
笔筒造型多数为圆筒形,大口大腹易于置笔,也有器口为梅花、葵花、云 头、卷书、八方不规则等不同形态的。表面纹装饰一般为文人雅会图或魁 星站鳌鱼等,也有山水花鸟等图案,经过文人和艺匠的合作,笔筒更显现 其丰富的艺术魅力。它能给主人的案头及书斋平添一种不可言喻的高雅之 气,也一向为鉴赏者所珍爱和收藏。
清光绪 豆青釉加彩梅竹纹笔筒
印泥的历史

印泥的历史展开全文印泥是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中国特有的文房之宝,无论是文件签署,还是历史文物以及金石书画之钤记,都需要使用。
可以说,印泥是文人雅士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是传达艺术的媒介物。
根据史书上记载,印泥的发展已有二千年的历史,早在春秋秦汉时期就已使用印沁泥,那时的印泥是用粘土制的,临用时用水浸湿,这就是当时称封泥。
到了隋唐以后,社会的进步有人研制出纸张,人们又改用水调组朱砂于印面,铃在纸上,这就是印泥的雏形。
到了元代,人们开始用油调和朱砂,之后便渐发展成我们现代的印泥了。
【中国三大印泥】选择印泥除了色泽外,还要注重质量和产地。
当前,常州璟昌印社的“龙泉印泥”,与杭州西泠印社的“潜泉印泥”、漳州丽华斋的“八宝印泥”,并称为中国三大印泥瑰宝。
▲丽华斋八宝印泥漳州八宝印泥是福建漳州传统的汉族工艺品,在古代属于贡品。
中外书画家酷爱的珍品,是闻名中外的“漳州三宝”之一,素有“文房五宝”之称。
十八世纪清乾隆时曾供皇家采购使用。
漳州八宝印泥厂仍在生产。
▲漳州八宝印泥漳州八宝印泥以珍珠、玛瑙、金箔等多种珍贵材料为原料,以特殊加工方法精制而成,具有色泽鲜和、气味芬芳、浸水不化、火烧留痕、燥天不干、雨天不霉、夏不渗油,冬不凝冻等八大优点。
▲漳州八宝印泥即使用火焚烧,纸灰上字形依然可辨。
▲西泠印泥西泠印社西泠印泥结合西泠印泥百年来传统工艺,经潜心研制,在保持西泠印泥原有之优良品质的基础上,突破改良,独创出多种西泠印泥新品。
▲西泠印泥其印泥选料精良,制法考究,久为中外书画家所喜爱而争求,被奉为印林至宝。
▲西泠朱砂印泥它的特点是:钤出的印蜕会有一层微凸的立体感,色泽沉着,历久不变;钤出的印文匀净而遮盖力强;印泥夏不渗油、冬不凝固,通常连钤几十方印,印文字口依旧清晰。
印泥的粘稠度高,一团印泥很难用印筋拉开。
▲龙泉藕丝朱砂印泥▲龙泉青瓷印泥用龙泉印泥盖在宣纸上的印章,将印章雕刻的线条反映得条缕清晰,绝对不可能出现蹩脚印泥“盖糊了”的现象,它受到国内诸多书画大家的喜爱。
文房清供

文房清供文房清供(清代康熙)清代,文房的所备之物已一应俱全,文房清供的审美理念,工艺技巧更臻完善,并达到了鼎盛。
文玩的流行、繁荣与跃升,除了文人的潜心追求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康雍乾三朝皇帝的爱好与推动。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历史上的太平盛世,三朝帝王皆具学养,雅好艺术,并鼓励甚至亲自指导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故此时的文房清供以宫廷制作的为最大宗。
皇家作坊—造办处,物质力量雄厚,设备完善,并征召各地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入职内廷,再加上各地官员的贡品,是紫禁城成为文房用具精品的荟萃之地。
御制文房用具的材质,制作工艺,装饰技巧,构筑成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煌煌殿堂—康熙朝的器形延续晚明制式,或雄浑古朴或优雅柔媚;雍正朝的清新飘逸,雅致脱俗;乾隆朝的则繁华绚丽、雍容华美,均体现了祥和安宁的盛世特征。
康雍乾三帝也将文房清供作为治世教化的道具。
将文房的制作工艺和玩赏鉴藏的风气推向了顶峰。
1、清代内廷文房清供的制作及其种类特点清代康熙时期,内廷作坊林立,招募各地贤能艺匠,专门承做内廷室内陈设器具。
文房清供的制作业极为讲究,皇帝所居之处,斋堂轩室,书房须有大量的清供陈设。
据记载,清代皇帝根据个人喜好,都增设和更换过各处陈设。
特别是在乾隆时期,宫廷文化生活极为丰富,制作有大量的陈设器具并传于后世。
(1)康雍时期文房清供的种类特点清康熙时期,文房清供器具种类丰富,主要表现在各种-瓷质文房器具的制作呈现繁荣景象,其形制、釉色多种多样,如墨彩、粉彩、清花、单色釉、豇豆红釉、冬青釉、粉白釉、粉青釉、珊瑚釉等均有制品。
墨彩为釉上彩,也烧成于康熙时期,其墨彩竹枝臂搁、墨彩笔筒等均为代表制品;又如最名贵的白釉团龙纹太白尊式水丞,造型为直径小口,圆腹,平足,底部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款,极为少见。
另外,还有粉白釉水丞制品,康熙时期的冬青釉龙纹文具盒,以调色为主要用途,也都是康熙时期特有的精品。
画珐琅清供制品更为典雅,如康熙御制画珐琅莲瓣式水丞,巧作盛开的莲花,花瓣朵朵鲜艳,铜镀金口沿,并附铜镀金水勺。
文房四宝

砚,也称“砚台”,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而发墨 之石刑则是砚。其中有陶、泥、砖瓦、金属、漆、瓷、石等,最常见的还是石砚。可以作砚 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种石头。产石之处,必然有石工, 所以产砚的地方遍布全国各地。
袭美先辈吴中苦雨》) 霜毫 “霜毫掷罢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银毫 “挥洒银毫,旧句他知道。”(清·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 中山毫 “隐侯三玄士,赠我栗冈砚。洒染中山毫,光映吴门练。” (唐·李白《殷十一
赠栗冈砚》) 玉兔毫 “锋芒妙夺金鸣距,纤利精分玉兔毫。” (五代·齐己《寄黄晖处士》) 秋兔毫 “莫嫌文史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 (宋·黄庭坚《刘晖叔洮河绿石砚》) 毫锥 “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毫颖 “试卷波澜入毫颖,莫教欧九识刘几。” (金·周昂《送李天英下第》) 翰 “亦曾戏篇章,挥翰疾蒿矢。” (宋·王安石《送董伯懿归吉州》) 毫翰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唐·孟浩然《洗然弟竹亭》) 柔翰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西晋·左思《咏史》) 弱翰 “岂无弱翰,才不克赡。” (晋·陆云《答大将军祭酒顾令文》) 寸翰 “骋我迳寸翰,流藻重华芳。” (魏·曹植《薤露行》) 毛颖 “陶泓面冷真堪唾,毛颖头尖漫费呵。” (金·庞铸《冬夜直宿省中》) 霜兔 “自矜霜兔健,安有鲁鱼乖。” (元·倪瓒《画竹寄张天民》) 栗尾 “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 鸡距 “鸡距初含润,龙鳞不自韬。” (宋·梅尧臣《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 诸毛 “又论诸毛功,劈水看蛟螭。” (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 毛锥 “驿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 (宋·陆游《醉中作行草数纸》) 退锋郎 “秃友退锋郎,功成鬓发伤。” (清·陶谷《清异录·文用》)
文房用具(陶瓷水注)

文房用具——陶瓷水注砚滴为滴水入砚的文房用具,也称水滴、水注。
《饮流斋说瓷》:“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
”具体出现的年代已不可考,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
”文中所说“古人”语焉不详,但滴晚于盂则是不争之实。
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来看,砚滴的出现不晚于汉代,最早为铜制,后改为陶、瓷、玉、石等材质。
其样式不定,历代均有创新。
汉代砚滴多为龟蛇熊羊之形,古朴浑厚。
熊形玉砚滴,为一张口卷舌,背有双翅,右前肢托一灵芝,呈蹲坐式的飞熊。
其雕工粗犷,为东汉时器物。
飞熊的传说,古代极多。
《武王伐纣平话》:西伯侯夜梦飞熊一只,来至殿下,周公解梦谓必得贤人,后果得贤人姜尚,当时姜尚正在渭水之滨垂钓。
后因以飞熊指群主得贤臣的征兆。
魏晋时除流行汉时熊形滴外,蛙龟等青瓷砚滴也较为流行。
如青瓷熊砚滴,仔熊右手捧食欲入口,左肢轻扶左膝,神情专注。
顶部有孔为注水口。
与上器相比,更加栩栩如生。
南北朝时期水滴以动物造型更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并有其他造型的砚滴。
如青瓷棒槌形砚滴,其形状颇像一条茄子,一端圆鼓上有鸡心状注水口,另一端为细管状流。
造型小巧别致。
器身刻划卷枝纹,线条流畅自然。
从纹饰上看,为南北朝时的典型器物。
唐代砚滴形制小巧,造型别致,除有瓷制品外,还有铜制品,如龟形砚滴,造型为一龟口衔小碗,龟背有柱形钮,龟甲雕刻精湛细腻,为唐代砚滴中的精品。
宋元之时,瓷砚滴再度兴盛,尤以龙泉窑烧造的砚滴最为新颖别致,有舟形、坐俑形、童子牧牛形、鱼形等。
鱼形砚滴,为一只跳跃的鱼形,口为滴,背部有一注水孔。
造型别致,鱼身有刻纹。
通体施以灰青色釉,为元代瓷砚滴中的精细之作。
明代瓷业高度发达,砚滴自是争奇斗妍,历代均有砚滴传世,尤以宣德时器物别有风韵。
青花鸳鸯形砚滴,为象生鸳鸯形,背上有圆孔,上插有一滴管,平底,通体以蓝地留白技法装饰。
器型精巧,胎白质细。
左上留白地内青花楷书“宣德年制”。
笔墨纸砚——古代的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指笔、墨、纸、砚,是书房中常备的四种文具。
其他书房用具:除“文房四宝”以外,古代书房用具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这些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
相关成语、典故、名句:浓墨重彩;笔酣墨饱;秉笔直书;笔大如橼;笔耕砚田;梦笔生花;淋漓尽致;胸无点墨;洛阳纸贵;纸上谈兵;近未者赤,近墨者黑。
一块石砚,一盒黑墨,一方宣纸,一管毛笔,就能营造出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气场。
作为“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成为无数骚人墨客的“雅友”。
国学知识卡在中国书画界,有“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之说。
为什么“半部书画史”,不源自才子佳人辈出的苏州、扬州,也不发生在王孙贵族成群的西安、北京,而是花落湖州?只因为湖笔。
湖笔被誉为“笔中之冠”。
相传秦朝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
据说蒙恬曾居湖州的善琏镇改良毛笔,制成后人所说的“湖笔”。
湖笔又称“湖颖”,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为“黑子”。
“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漫、拔、并、梳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
徽墨是中国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书画家至爱的信物。
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特种颜料,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蛀等特点,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徽墨的另一个特点是造型美观,质量上乘。
这主要是因为使用墨模的缘故。
南唐的制墨名家奚廷圭制作的精品徽墨受到酷爱书画的南唐后主李煜的青睐,李煜特别赐他姓李,就是后来享誉一时的李廷圭。
文房四宝

笔之种类甚多,现在所使用的,以紫毫、狼毫、羊毫及兼毫最为重要。
紫毫笔乃取野兔项背之毫制成,因色呈黑紫而得名。
南北方之兔毫坚劲程度亦不同,也有取南北毫合制的。
兔毫坚韧,谓之健毫笔,以北毫为尚,其毫长而锐,宜于书写劲直方正之字,向为书家看重。
白居易紫毫笔乐府词云:「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
」将紫毫笔的特性描写的非常完整。
但因只有野兔项背之毛可用,其值昂贵,且豪颖不长,所以无法书写牌匾大字。
狼毫笔就字面而言,是以狼毫制成。
前代也确实以狼毫制笔;但今日所称之狼毫,为黄鼠「狼」之「毫」,而非狼之毫。
狼毫所见的记录甚晚,有人也以「鼠须笔」即狼毫笔,则狼毫之用便可推至王羲之晋代之前,但无法肯定。
黄鼠狼仅尾尖之毫可供制笔,性质坚韧,仅次于兔毫而过于羊毫,也属健毫笔。
缺点与紫毫相似,也没有过大的。
羊毫是以青羊或黄羊之须或尾毫制成。
考其始于南北朝之前,至秦时蒙恬改良之新笔已成制笔材料。
书法最重笔力,羊毫柔而无锋,书亦「柔弱无骨」,故历代书法家都很少使用。
羊毫造笔,大约是南宋以后才盛行的;而被普遍采用,却是清初之后的事。
因为清一代讲究圆润含蓄,不可露才扬己,故只有柔腴的羊毫能达到当时的要求而被普遍使用。
羊毫的柔软程度亦有差等,若与纸墨佩合得当,亦能表现丰腴柔媚之风格,且廉价易得,毫毛较长,可写半尺之上的大字。
兼毫笔是合两种以上之毫制成,依其混合比例命名,如三紫七羊、五紫五羊等。
蒙恬改良之笔,以「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即属兼毫笔。
兼毫多取一健一柔相配,以健毫为主,居内,称之为「柱」;柔毫则处外、为副,称之为「被」。
柱之毫长,被之毫毛短,即所谓「有柱有被」笔。
而被亦有多层者,便有以兔毫为柱,外加较短之羊毛被,再披与柱等长之毫,共三层,所以根部特粗,尖端较细,储墨较多,便于书写。
特性依混合比例而不同,或刚或柔,或刚柔适中,且价廉工省,此皆其优点。
毛笔种类很多。
按产地或制笔工艺大体分:1、湖笔,以浙江湖州、善琏为代表,包含上海、江苏苏州、扬州、北京等地也采用湖笔的制作工艺,统称为“湖笔”。
中山舰出水文物中的生活用品

中山舰出水文物中的生活用品1938年10月24日,中山舰在长江金口段巡防时,遭日本飞机轰炸沉没。
1997年,在沉睡近60年后整体打捞出水,重见天日。
随之出水相关文物5000余件,主要分为舰载设施、武器装备、生活用品、铭牌标识等四大类,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1件(套)。
琳琅满目的出水文物,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山舰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状况,也反映了中山舰将士的日常生活及精神风貌。
随舰出水最多的是中山舰将士使用的生活及娱乐用品,既有来自西方现代工业成果的照相机、自行车、电风扇、取暖器、电熨斗等,也有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铜火锅、铜茶壶、青花瓷过滤器等。
由于中山舰上将士大多为福建人酷爱喝茶,因而出水了很多茶具,从茶壶到茶杯一应俱全。
“永丰”瓜棱球腹龙柄铜茶壶、“永丰炮舰”蓝色搪瓷杯及托盘、褐黄色玉质工夫茶茶具及托盘等,均反映出他们的生活习俗。
此外,还有口琴、象棋、围棋、麻将和乒乓球拍等休闲娱乐用品;更有花瓶、瓷香炉、铜香薰、瓷像、石雕等工艺品。
中山舰将士的文房用具丰富多样,有钢笔、砚台、铜笔架、寿山石花鸟笔插、紫红釉瓷笔洗、粉彩瓷印盒、方形赋诗铜墨盒、山水图案长方形镇纸等。
特别是用炮弹壳自制的笔筒,打下了战火烽烟的烙印。
萨师俊舰长的书画印章1997年,中山舰打捞出水,文保人员在对中山舰舱室进行文物抢救发掘和清理◇ 王景景 祁金刚“永丰炮舰”蓝色搪瓷杯及托盘时,在舰长室发现一对保存完好的书画印章,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对印章为鸡血石材质,印首均巧雕卧狮一只,一枚印文为“前身定是明人”,白文篆体,笔道较粗,雍容洒脱;另一枚印文为“未能一定寡过”,朱文篆体,笔道遒劲隽永。
前者意指自身保有明人戚继光保家卫国抗倭的反侵略精神,定与外敌势不两立;后者是自我宽慰,告诫自己“并不能一定不犯错误”。
这对印章在舰长室发现,应是舰长萨师俊的遗物,其印文内涵寄托他洁身自好、抗日铭志的精神境界。
这一对印无边款,不知其篆刻出自何人之手,但在士兵舱中发现一套雕刻工具,原装在一支圆管状铜质套筒中,内有雕刻刀三把,均为铁质,长条形,一端有锋利的刀口。
浅谈中国古典家居陈设中陶瓷艺术的人文精神体现

浅谈中国古典家居陈设中陶瓷艺术的人文精神体现作者:吴迪来源:《景德镇陶瓷》2018年第03期摘要:“家具陈设”指的是室内各种装饰品摆放位置的方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本文以传统家具陈设中陶瓷部分为线索,浅谈传统家具陈设中陶瓷的人文精神体现。
关键词:家居陈设陶瓷艺术人文精神一、中国古典家居陈设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国古典家具陈设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商周一一汉唐陈设艺术发展缓慢,汉唐流行屏风等室内陈设,士大夫文化艺术盛行,屏风故事内容多士人情趣,而非战国的动物、人物故事内容。
原因一,建筑艺术发展集中室外;原因二,人们长久沿袭席地跪坐的习惯,家具艺术以及需要家具承载的陈设艺术无发展空问。
特点:集中床、几等简单家具。
食器、酒具成为陈设艺术组成部分,因古代饮食体现礼制的文化功能,所以食器精美和陈设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2.宋元两代,室内陈设迅猛发展时期。
原因,人们开始抛弃了跪坐习惯,高足家具普及对室内陈设发展有三重意义:①为家具艺术化提供前提,以前家具体量小、品种少,人们对家具不做任何艺术处理,宋以后情况迅速改变,品种丰富、造型优美的家具己成为重要的室内陈设。
②宋以前室内空问分割主要靠屏风等遮蔽物来实现,而现在由于隔扇门、落地罩的应用,室内空问分割灵活,空问延伸感加大。
③家具普及使得小型陈设品成为室内陈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以后,士大夫嗜好文玩,文玩品种繁多,促进了室内陈设的多样性,相较汉唐的简单拙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明清继宋元之后,室内陈设高度成熟化,这一时期上流社会室内陈设广泛应用落地罩、博古架等小木作装修,这些家具选料考究,做工精细,且附加了许多精致隽雅的装饰艺术。
如在隔断的木板上按照著名书法家的诗文墨迹镂空,再用黄杨木嵌入,又如把隔扇门的格芯留空(工匠称之灯笼框),再框上糊纱,纱上画花鸟山水、或诗词名篇。
在有限的天地内尽可能增加空问形态。
艺术手法的变化和装饰手法的种类,是这一时期室内陈设艺术总的发展趋势。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辞源“文房四宝”指纸、墨、笔、砚四类书画用具,已是今人皆知的常识。
但“文房四宝”一辞源自何者?源起何时?却尚有未尽之解。
比如《辞海》“文房四宝”辞目的说法,便是如此:“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
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
”《辞海》说法的模糊之处在于:“一名《文房四宝谱》”的作者是谁?是另有他人?还是苏易简(958—997年)本人?如果是苏本人,那么“文房四宝”一辞就当是苏易简提出的。
但像《丛书集成》等收录苏易简著作的各种文献中,皆以《文房四谱》为书名,而未见注明《文房四宝谱》作者为苏易简者。
也就是说,“文房四宝”一辞与苏易简的著作名称,并无直接的原词转用关系。
苏易简不是“文房四宝”一辞的直接发明者,这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为苏易简《文房四谱》一书做提要时有所记载:“《宋史》本传但称文房四谱,与此本同。
尤袤《遂初堂书目》作《文房四宝谱》,又有《续文房四宝谱》。
考洪迈《歙砚说跋》,称揭苏氏文房谱於四宝堂,当由是而俗呼四宝,因增入书名,后来病其不雅,又改题耳。
”《四库》提到的洪迈(1123-1202年)和尤袤(1127-1194年)生卒年代相近,但都晚于苏易简,二者与“文房四宝”一辞似乎都有关系。
其中《四库》在为洪迈题跋《歙砚说》等书目的提要中,更详细地谈到了上述“揭苏氏文房谱於四宝堂”的人,是洪迈的哥哥洪适(1117-1184年)。
换言之,《四库》是说苏易简原著《文房四谱》本无他名,是因为洪适曾经把它揭示于徽州的四宝堂,才有人用“四宝”这种俗称称它为《文房四宝谱》的。
因此,同为一个时期的尤袤在做《遂初堂书目》时,这才把俗称的《文房四宝谱》等收录了进来,也未可知。
然而问题到这里并没有解决,因为实际上,在比洪适早出生一百多年的苏易简生活的北宋时期,社会上已在普遍使用“文房四宝”一辞了。
如诗人梅尧臣(1002—1060年)早就写有“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的诗句。
【传统文化】古代各种盒子-2-印泥盒笔盒(文房用具)

【传统文化】古代各种盒子-2-印泥盒笔盒(文房用具)古人讲诗书画印,表面上印放在最后,似乎最不足道。
可是诗要用书法的形式来表达,书法作品可以没有画,画上也未必非有书法不可,但印,大家都少不了。
现在你向书画家求字求画,书画家婉拒,也常常祭起“不好意思今天没带印章”的大旗。
看来,印的实际作用,其实是要排在首位。
印的使用,离不开印泥,有如墨之于笔。
而印泥的用量其实微乎其微,一张画画上三五天,印章有时只需一枚,就算盖上十枚八枚,真正的用量,也不值一提。
于是印泥的存放就是个大问题。
古人发明存放印泥的器具,就叫印盒,又叫印泥盒。
现在书画家也将印盒称之为装印章的盒子。
回归正题,印泥盒用什么材料制作为好呢?古代文房之中的很多器具,其实没有固定的材质,哪种好哪种不好,很多时候只是个人的偏好。
比如笔筒用金属的还是竹的或是瓷的,很难有最终的定评。
但印泥盒不同,因为它有非常实际的存储功能,这种特定的存储对象,要求还不低,所以实用变成了第一要务。
印泥盒用什么材质好,恐怕一开始人们心里也没数。
各种材质都有尝试,很快,高下立判。
古人的尝试比较出了什么样的结果?看一看传世的印泥盒,以及现在的使用,一目了然。
印泥盒以瓷质,无疑占有了压倒性的优势。
印泥最早的发明,要追溯到先秦时期,不过那时的“印泥”是用粘土制作的,平时搓成泥丸子,临用时用水浸湿,压在简牍外封口的部分,再把印盖上去,叫“封泥”,我们现在看美剧,经常还可以看到类似的一幕:写好信,封口处压上火漆,印盖在火漆上,以示密封。
可见最早的印泥与现在的印泥无论材料制作和用途都有很大的不同。
这时封泥的泥丸,不需要特别的储存器物。
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
隋唐以后,随着造纸术的成熟,简牍退出历史舞台,封泥自然也无用武之地。
不过印章的使用却没有停止,为了能在纸上直接加盖印章,人们改用水调和朱砂,钤盖于纸上,这种水印泥就是现代印泥的雏形。
不过这种方式,水干后朱砂容易脱落,不易久存。
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数百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房用具——陶瓷印盒
印盒,亦称印奁,盛放印泥的文房用具。
多扁圆形,体积较小,有铜、瓷、玛瑙、象牙、玉等,以瓷质为最佳。
前人有“印色池,惟瓷器最宜。
若瓦器,耗油。
铜锡有锈。
玉与水晶及烧料俱有潮湿之弊,大害印色。
近有以石为之,亦不适用。
”印盒具体起始年代已不可考,宋曾巩诗:“印奁封罢阁钤间,喜有秋毫免素餐。
”而且传世品中亦见有唐代印盒,由此可见,印盒不会晚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官、哥、定、越等窑均烧造过印盒。
元代亦有印盒,元乔吉《两世姻缘》:“恰便似一个印盒脱将来。
”由于历史的原因,唐宋之物甚为罕见,以清代传世品较多。
明代印盒多为铜制,圆形,面微凸起。
铜鎏金嵌金丝印盒,盖面有嵌镶的纹饰,子母口,其体形虽小,但作工颇为精湛。
明代瓷印盒或圆或方,以明中期以后较为常见。
青花五彩龙凤纹印盒,方形,直壁。
盖面绘有龙凤纹饰,器身绘有两两相对的龙凤纹饰。
底有青花双框“大明万历年制”楷款,为万历官窑器物。
清代以铜为印泥盒十分流行,有方形,圆形。
装饰技法以鎏金开光錾花鸟纹饰为主,工艺极为精湛。
铜錾凤纹印盒,圆形、平顶、直壁,盖面錾有凤纹,盒壁亦錾有纹饰。
纹饰细腻,装饰古朴典雅,为清中期器物。
以玉为印盒在清代较为常见,多为白玉,圆形弧壁或圆形直壁,或光素或刻有纹饰。
白玉印盒,平顶微凸,直壁,子母口,平底,通体光素无纹饰。
玉质细腻无瑕,极为典雅大方。
以瓷为印盒在清
代最为普及,器型较为丰富,可分为大小两种,或圆或方。
一般宫廷用具较大。
品种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颜色釉等。
以康熙豇豆红,洒蓝釉及乾隆时仿雕漆印盒最为著名。
天青釉印盒,覆斗状,盖面平坦,通体施以天青釉,釉质纯净肥润,光泽度强。
底有青花双圈楷款,为康熙官窑器物。
清代中晚期时,雕瓷兴起,雕瓷人物印盒,圆形圈足,印盖雕有苏东坡游赤壁图,雕工细腻,人物栩栩如生。
为清同治年间雕瓷名家李裕成之作。
印盒为文房用具中器型最小者,如非名贵之材或名工之作,几乎难以引起收藏者的注意,而专门收藏者不多,故收藏前景看好。
清光绪时期青花人物印盒
民国洪宪年“开光松鹤延年”印盒,直径8.2厘米
清康熙时期龙纹印盒
清代“青花荷塘鸳鸯纹全品满工”四方印盒
清代“粉彩童子印盒”
南山人画意印盒
明代中晚期物品印盒高5.5厘米,口径9.2厘米明代印盒,纹饰内容仍然继承宋元时期的风格,以花草为主,但胎釉温润如凝脂似冻玉,而且精美,远超宋元之上。
该印盒为明中期物品高4.5厘米,口径10厘米
明代印盒,纹饰内容仍然继承宋元时期的风格,以花草为主,但胎釉温润如凝脂似冻玉,而且精美,远超宋元之上。
明万历时期青花五彩龙凤纹印盒
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