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结合、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合集下载

深化产教融合与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深化产教融合与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深化产教融合与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人才培养问题成为了各个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产教融合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热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围绕深化产教融合与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探讨其意义、实施方式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1 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产教融合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将教育机构与产业结合起来,使教育和产业实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好地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培养更加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持。

1.2 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

而产教融合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则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

这种模式下的教育教学体系更加贴近实践,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有助于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产教融合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缩小教育与产业之间的鸿沟,有效地实现教育与职业的衔接。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就业率,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人才资源,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1 加强产教融合的合作机制建设产教融合就是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使学校教育符合企业需求,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参与教育过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并完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制定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合作双方的良好互动。

2.2 完善双元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双元制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在校学习的还要参与企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探索课程设置,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分析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引出问题。

正文部分首先概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概念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原理,接着探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然后对现有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产学研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有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建议、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的背景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实践能力培养,无法与产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应运而生。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指产业、学术机构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将产业需求、科研成果和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弥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

研究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该机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将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1.2 研究意义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

深度融合产业、学术和科研资源,有助于培养具有实战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增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三方的良性互动与合作。

探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意义重大,具有以下几点价值:深度融合产学研资源能够有效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理念也在不断地得到更新和完善。

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理念的内涵和实施意义,旨在为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科教融汇理念的内涵1. 科教融汇是指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通过科研成果向学生传递前沿知识和思维方式,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2. 这一理念要求学校加强科研力量,建立科研团队,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 通过科教融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产教融合理念的内涵1 产教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将企业实践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和职业导向的教育培养。

2 产教融合要求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双向交流和合作,让学生在校园和工作场所间进行无缝衔接。

3 通过产教融合,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行业需求,提前接触职业环境,积累实践经验,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

1. 适应社会需求: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可以使学校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社会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 提高教育质量: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可以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3. 推动产业升级: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实施策略1. 建立多元化合作模式:学校可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产教融合计划,推动不同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需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深入产业界,了解实际需求,并开展科研项目。

3. 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在校内设立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是教育领域一次重要的创新。

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与创新

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与创新

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与创新1. 引言1.1 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中外合作办学是指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外院校或教育机构合作,在我国境内开展学历教育的一种模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中外合作办学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为我国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学习环境。

通过与国外院校合作开展教学,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通过与国外院校合作举办双学位、联合培养等项目,我国高校可以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和教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

借助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我国高校可以与国外院校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科研和人才培养项目,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

1.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愈发凸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多样化、复杂化的现代社会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满足不同人才需求。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过于固化,无法灵活应对不同行业的需求。

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根据具体行业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更加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偏重于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培养出更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兴起,产教融合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产教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过程。

在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

本文将探讨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1.1 产教融合的内涵与特点产教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过程。

产教融合的内涵包括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

产教融合的特点在于真正将教育和产业紧密结合,使学生接受更加实践性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1.2 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新工科教育理念强调产业需求导向、跨界融合和实践能力培养,与产教融合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成为推进新工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以工程教育为例,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不仅要求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还要求学校根据产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完善实习实训基地,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等。

二、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1 模式构建的目标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模式构建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接触真实的工程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产教合作为基础,以校企共建为支撑。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要求学校根据产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制定创新实践项目等;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产教合作为基础,要求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活动;以校企共建为支撑,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等。

基于“23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23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23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本文提出了“23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主体“两融合”(学院与企业两个主体深度融合)、培养方式“三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培养过程“四阶段”(企业认知,基础学习;岗位训练,工学结合;学徒实践,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考核入职)。

通过培养模式创新,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两融合三对接四阶段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1.校企融合的专业建设机制。

以CEA(长岭地区经济合作协会)为纽带,学院与岳阳长炼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搭建现代学徒制实施平台,形成校企融合的专业建设机制,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融合的“三对接”培养方式。

(1)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对接。

根据企业需要,试点培养主要面向电气设备检修试验员和供配电操作维护员两个职业岗位,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及技能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的无缝衔接。

(2)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参照生产岗位标准,依据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企业导师对学生实施“五步法”教学,即:①师傅示范;②师生协同;③学生模拟;④课堂指导;⑤巩固强化。

(3)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将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有机结合,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融合。

3.校企融合的“四阶段”培养过程。

学生入学3年分6个学期实施“基础能力学习、岗位技能训练、师傅指导实践、顶岗转正入职”四阶段培养。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施过程1.顶层设计,签订协议。

2015年,我院成功申报了教育部首批100所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确定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试点专业,石化装备系成立了校企专项领导小组,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明确责任和分工。

我院与岳阳长炼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长炼机电现代学徒制度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书》,学生与企业签订了三方协议。

浅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浅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浅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变革。

新时代对人才要求更加多样化,需要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有专业的技能和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构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注重跨学科融合,突破学科壁垒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往往会按照学科分类进行教学和培养。

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深耕,很少有机会接触其他学科知识,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跨学科问题缺乏解决能力。

而在新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来推动。

构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跨学科融合,突破学科壁垒,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在实际操作上,学校可以设置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组织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研究。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时代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一点比以往更加重要。

构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的开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设置实习课程、毕业实习等,让学生在实际岗位上接触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让他们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上,学校可以通过搭建自主学习平台,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组织创新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注重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学校及时调整教学和培养模式,注重跨学科融合,突破学科壁垒;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融合应用于人才培养的方法。

该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

创新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能够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在创新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通常参与到跨学科的项目中,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一起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跨学科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在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被鼓励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并通过创新方法解决问题。

这种培养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具备在不确定和变化环境下适应和创新的能力。

创新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强调跨学科合作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产学融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产学融合发展

产学融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产学融合发展

产学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学融合发展产学融合是指产业界与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教育、研究与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通过产学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模式。

一、产学融合的定义和意义产学融合作为一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产学合作的深入发展。

产学融合的意义在于,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实际工作,了解产业的运作机制和市场需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也能够让产业界更好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提供实践机会和专业指导,促进产学合作的双赢局面。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实践为核心,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出具备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2.加强专业实践教育: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

3.促进产学合作:建立产学合作的机制,与企业紧密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专业指导。

4.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三、产学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要实施产学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搭建合作平台:建立产学合作的平台,良好的沟通机制和经济利益分享机制,使双方能够共同推进产学合作的深入发展。

2.制定培养计划:根据产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3.引进实践课程: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引入真实的工程案例,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

4.推动产业项目合作:与产业界合作开展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提供实践机会和专业指导。

科教融合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科教融合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科教融合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与经济社会已经深度融合,形成了科教融合的发展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人才培养理念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从传统的单一学科培养向多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培养模式转变。

本文将探讨科教融合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科教融合是指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相互融合,以创新为导向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科教融合理念下,人才培养也必须与时俱进,以贴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以适应社会文化的变化,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单一学科的知识教育和理论传授,忽视实践经验和跨学科思维,难以满足科教融合的需求。

科教融合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强化实践教育,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和领导创新能力。

同时,应该推进课程的创新,强化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科教融合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践教育,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深入了解实践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在实践教育中,学生通常会参与一些实际项目,如实验课、企业实习、社区服务等等。

这些实际项目都会让学生接触到现实中的问题,并且给他们提供与其他学科专业学生合作的机会。

这些项目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整理资料,各种形式地表达实践结果,并且培养与交流的能力和团队意识。

3.综合性培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注重单一学科的知识,缺少跨学科和综合性的学习。

而科教融合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和综合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

在综合性培养中,学生需要学习各种不同学科中的知识,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等。

这种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多学科知识体系,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应用和国家发展的战略方向。

4.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科教融合理念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教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融合的创新路径研究

高校教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融合的创新路径研究

高校教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融合的创新路径研究!李云新王振兴"摘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的两种主要职能,二者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并促进产生丰富的科研成果$当前,我国高校科教分离的倾向日渐加剧,科学研究取代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教师的中心工作,教学任务分配的分化与导师制的执行异化进一步凸显科研与教学的矛盾。

高校教师的行为选择深受宏观政策环境、高校制度安排与自身利益诉求的影响$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下,高校教师需树立科教融合的思维理念,通过教学设计创新、科研项目驱动、组织平台构建、论文写作指导等路径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协调融合$关键词:高校教师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引言自洪堡提出将学术研究纳入大学职能体系以来,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逐渐成为现代大学的两种主要职能,大学成为推动科教融合的重要载体[1]。

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协调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并促进产生丰富的科研成果#高校教师将从事科研活动中的创新思想转化为教学内容,并吸纳学生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实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⑵。

同时,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可以充实科研力量,激发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催生高水平的创新科研成果[3]o*本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教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融合对接机制研究”'2015GB01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三全育人”重点项目"科研育人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2722020SQZ03)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1510000116)的阶段性成果o**李云新,男,河南原阳人,管理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振兴,男,江西遂川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

—144—高校教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融合的创新路径研究基于二者的互动关系,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在高校的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科研与教学的和谐发展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高校既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同时也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4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正向联系,理顺二者关系有利于提高科研生产率和人才培养效益[5],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然而,在我国高校实践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高校教师重视提升科研能力而忽视改善教学[7],导致高等教育偏离育人使命,引发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落后等问题为此,我国需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9〕,通过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思想引领、建设教师队伍等路径激发科研育人功能,提高科教融合的水平[10]#已有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视角,但多从宏观整体的视角着笔,忽视作为微观行为主体的高校教师的能动性#高校教师是落实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主体,其行为取向和注意力分配决定着科教融合的程度和效果。

贯通融合培养机制,,系统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贯通融合培养机制,,系统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贯通融合培养机制,,系统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摘要: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体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贯通融合培养机制,系统构建了以“点面结合、两线并举、两级融通”为主线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优秀生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质量保障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体系,是高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内容。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贯通融合培养机制,系统构建了以“点面结合、两线并举、两级融通”为主线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点面结合,整体构建优秀学生培养平台所谓“点面结合”,就是由点带面,实行“试点、大步走,带面、小步走”策略,积极稳妥地推进优秀生培养模式改革。

从1996年组建强化班开始,学校陆续成立了工研班、中乌联合培养班、钱伟长班和理学实验班,不断探索和建设各类培养“点”,并综合试点改革的成果,于2010年成立“长空学院”,构建了宽基础、交叉性、研究型、个性化的优秀学生培养平台。

1.培优班——“点”的探索实践随着时代的演变,有关人才素质结构的研究已经逐步由知识结构转向能力结构,进而转向整体素质等各方面。

人才培养效果的滞后性决定了必须不断探索培养过程的作用要素和机理,持续创新和完善培养模式。

因此,“点”的探索围绕人才素质的形成逐步推进:第一阶段,重视知识结构的牢固基础,强化大类基础的培养,构建了以大数理类、大力学类、大电类课程为主干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为学生系统学习创造条件。

以强化班为例,学校采取“2+2”培养模式即前两年集中组班强化数理和学科基础,后两年回本专业学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阶段,重视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贯通培养。

以工研班为例,工研班是从强化班演进而来的。

双核联动+多维交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双核联动+多维交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10-30•背景与目标•核心理念与原则•培养方案与实施目录•资源保障与支持•成果展示与展望01背景与目标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现有培养模式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经验,难以在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

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往往过于注重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缺乏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创新精神培养缺失传统培养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3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

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使其更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

提升人才竞争力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也能推动教育的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

推动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和任务任务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建立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和科研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精神: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增加实践课程、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建立一种双核联动+多维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02核心理念与原则双核联动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双核联动的核心理念还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双核联动的核心理念多元化培养方式多维交融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形式,以实现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会金融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其探索过程、探索成果值得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校企联动;岗位调研;工学结合课题:本文是云南省高教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高职教育科研2018年度立项课题《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深化教学产教融合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展过程中,笔者学校财会金融学院会计专业坚持主动适应本区域经济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紧密对接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关产业、行业、中小企业,始终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形式。

为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专业改革和发展,近年来,会计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通过与云南商祺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长顺商务代理(云南)有限公司(协会)、昆明瑞千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协会)、云南瑞宸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协会)、昆明昌鼎财务管理有限公司(协会)、北京用友、深圳金蝶、东莞百正税务师事务所、昆明南方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协会、企业合作,逐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课程学习内容与工厂的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做一体”把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知识通过螺旋式的实践项目逐步渗透到工作岗位中,“工学交替”以课堂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实习交替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产教结合”以真实的项目融合教学过程,促使教师教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学生真正学到真本领。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学校会计专业围绕生产、管理的一线需求,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机制、优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设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教学环境。

“一引领一依托两融合三赋能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引领一依托两融合三赋能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引领一依托两融合三赋能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4年第04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高校办学治校的首要问题。

“三全育人”是对高校育人现实问题的有力回应,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本文通过介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商务学院党建品牌建设经验和做法,提出“一引领一依托两融合三赋能育人模式”,以期促进高校育人工作的全面高质量发展。

一、学院党建工作背景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十四五”党建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15610”新时代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的建设思路,要求基层组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增強党组织“四力”为着力点,以严格做到“六个过硬”为落脚点,以“三全育人”为主线,构建新时代立体化“大思政”育人体系,从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实施“一院一品”基层党建品牌和“示范支部”建设。

品牌建设核心在于育人,本品牌建设将秉承“党建引领、多维驱动、深度融合、铸魂育人”的理念,由学院党总支牵头,以“主题引领、问题导向、多维互动、知行合一”的原则,按照外语商务学院党建规划,从着力健全党建长效机制、着力推动党建改革创新、着力打造党建“双创”品牌、着力解决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四个方面着力,针对外语商务学院专业群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践行育人新理念等过程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策略和方案,提出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党建与育人实践相融合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外语商务学院开设有商务英语专业、旅游管理、应用英语、应用日语和国际商务(外籍学生)四个专业,目前正在建设(省级)商务英语高水平专业群。

学院党总支按照学院党委工作督署、以党建“双创”为抓手,按“双高”建设和商英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等要求,在总结外语商务学院发展成果、沉淀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的语言、文化专业优势,提出“一引领一依托两融合三赋能育人模式”的党建工作品牌建设行动。

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新工科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新工科教育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高端创新型人才需求为目标,强调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工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更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理念而产生的。

在新工科教育中,强调产学研合作,使得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更加顺畅。

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教育与产业、企业联系起来,实现了教学内容和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

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接触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1.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真正掌握理论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学生的实践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学校可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场所,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情况。

2. 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开设产学研合作课程: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产学研合作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的案例和问题,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1. 内容概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方法。

通过对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

从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阐述产教融合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价值。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包括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案例分析,验证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产业需求引导教育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法,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研究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于提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方法,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产业需求驱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的一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产教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产教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产教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听着就挺有点高大上的感觉。

要说到这个话题,大家可能会觉得,哎呀,这又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其实吧,也不是什么特别复杂的事。

你就把它想象成学校和企业这两个“大神”联手了,一起为咱们培养出既懂理论又能上手干活的人才。

就好像做菜,要有好的食材(企业的实际需求),也要有拿得出手的厨艺(学校的专业教育)。

不管你是做一个蛋炒饭,还是做一锅大菜,最后的结果就是:吃得好,做得快,大家都开心。

你说这是不是挺简单直白的呢?这年头,大学毕业生可不只是手里拿着一张“学士文凭”就能闯天下了。

说实话,谁还不是个“学霸”,就看谁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成能干事、能赚钱的本领。

企业不光要看你会不会理论,还得看看你能不能在实际工作中“顶得上场”。

不然啊,照样是“纸上谈兵”,根本不靠谱。

你想啊,光懂得做数学题,到了工地上也只是个“计算器”,根本就没用。

所以啊,产教融合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试图打破这层“纸上谈兵”的困境,让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开始就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做个“接地气”的人才。

说白了,产教融合就是让学校和企业“夫妻”关系更加和谐。

以前嘛,学校和企业就是两条“平行线”,两者几乎没有交集。

你在学校里做的那些实验,基本上和你以后能干什么工作,关系不大。

你会觉得这知识很牛,但到了社会上,可能就只能当个“看门的”。

而这时候,企业就开始盯上了。

说白了,这些企业呀,像是“挑媳妇”的,要求可高了。

你在学校里学的那些知识、做的那些研究,他们根本不吃这一套。

你说“这可是最前沿的学科”,人家一句话就能让你悻悻然:“前沿?你看前沿,谁帮我做事?”但通过产教融合,学校不再是单打独斗,企业也不再是“旁观者”。

两者联手,不仅让学生学到更贴合市场的知识,企业也能从中挑选出既具备理论深度,又能实践操作的人才。

这就像是一个互帮互助的过程,学校教学生如何“做”,企业教学生如何“活”。

以耦合、融合、结合为特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以耦合、融合、结合为特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以“耦合、融合、结合”为特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盛娟钱声源沈杰摘要:文章结合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和应用实践,剖析了目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成果,从耦合行业需求,整合相关知识、融入职业标准,工学结合、做学结合、课证结合三方面,对以“耦合、融合、结合”为特征的工程造价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复合应用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耦合;融合;结合;工程造价;复合应用型人才G6420文献标志码:A:10052909(2018)03003907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建筑业产品计价方式随之发生变革,急需应用型、实用化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1]。

21世纪以来,国内开设工程造价专业的本科高校日益增多,2003年开始,部分高校紧跟市场需求,将工程造价从内容相对宽泛的工程管理专业中独立出来,单独招生。

随着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实践的发展,2012年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截至2016年,短短几年间全国已有203所本科院校开设工程造价专业①。

但结合目前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在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看,该专业在高校教育过程中仍存在培养定位不明确、培养模式趋同、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相脱节等问题,工程造价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极为迫切。

在此背景下,结合自身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思考分析了中国目前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了国外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探索了以“耦合、融合、结合”为特征的工程造价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坚持高等学历教育和执业能力教育相结合,努力耦合行业需求与职业标准,将四大知识模块充分融合到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各阶段,并将执业资格的知识要求与课程内容相融合,采取“工学结合、做学结合、课证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产教深度融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生成

产教深度融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生成

产教深度融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生成[摘要]产教深度融合具有双向融合、双赢融合和全面融合的特征。

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创新需要解放思想,结合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新变革,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专业与产业深度契合、课程与企业实践深度整合、评价与目标深度结合、制度与探索深度联合。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度创新;创新创业教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

高等教育需要满足时代提出的要求,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紧密结合,同时产业也应深度介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要以文化的深度融合为顶层设计,以体制的深度融合为制度保障,以模式的深度融合为主要手段。

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从而改变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特征产教深度融合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

总体而言,产教深度融合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产教深度融合凸显双向融合。

产教深度融合不是高校教育向行业企业的单向越界,而是高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双向互动。

高校要把人才培养的过程从高校向企业延伸,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企业的人才、知识、创新和技术等企业元素。

企业也要根据自己的战略发展需求,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需要,主动与高校开展人力资源的长期合作,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第二,产教深度融合凸显双赢融合,主要体现在产教融合的相关者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都会获取相关的回报。

高校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企业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用人需求的满足。

第三,产教深度融合凸显全面融合。

全面融合不仅表现为体制机制的融合、模式的融合、路径的融合,而且还体现为文化的融合、观念的融合和思想的融合。

产教深度融合的部分课程应主动融入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产业和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让学生和企业工人一样,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结合、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作者:许乃霞出自: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2日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阐述高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提出培养途径,构建有效、科学的管理机制。

对解决实施“二结合、二融合”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二结合、二融合”培养模式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等问题提出参考意见。

指导高职院校更好的开展“二结合、二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两结合;两融合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的深入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愈来愈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己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但是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工业化进程不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各异,职业教育经过的不同锤炼,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体现在工学结合上不尽相同。

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学交替”与学徒制,美国合作教育,“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

综上所述,由于各国的教育史、职业教育史各不相同,其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业各具特色。

但他们处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共同之处。

都是把技能人才的
培养与企业结合起来,在生产实践中打造真正的技能人才,推进工学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已经明显的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

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加快了探索“中国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步伐,其中较为认可的一种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许多地方的学校,与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工作,半工半读创新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及做法。

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都在摸索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育教学改革道路,但是对与“两结合、两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明确提出。

在这种情况下探讨适应于国情和校情的“二结合、二融合”(即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及时。

1、“二结合、二融合”培养模式下专业设置改革
根据市场供需变化进行专业设置,以种植类专业为例,最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加速农村土地流转,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提供了政策保障。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步早,农业产业化程度高,现代农业推进速度快。

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已由传统的生产功能逐步转向生态、生活和生产功能并重,对都市生态农林、绿色有机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外向型经济农业、设施农业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
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种植类专业要及时抓住这一机遇,调整和改造传统作物生产类专业,积极发展与长三角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态农业类专业,使现有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向生态农业技术和绿色农产品生产与监测方向转变。

2、“二结合、二融合”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课程体系。

使课程体系在“厚基础”与“宽口径”、“专业理论”与“教学实践”等方面找到了平衡点。

在课程结构上,采取“平台+模块”的方法进行构建;在教学内容上,采取职业能力系统化的方法进行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与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体现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

从生产第一线人才规格需求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分析入手,按照程序开发专业课程体系,体现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融合。

将素质与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在原有的相关课程中增加创业教育内容,如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经营、管理、法律、公关、成本核算等教学内容,同时增设一部分创业教育课程,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环境熏陶、情景体验、生活养成,校内校外实践经历、企业职业综合素质训练等途径,实现职业道德教育、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三年不断线。

通过产教结合和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接触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探索新领域,鼓励学生发明、
创造、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3、“二结合、二融合”培养模式下教学模式改革
学科教育的教学场所以教室、实验室为中心,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引导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教学场所应该以实训场所为中心,教师的主要功能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能力的培养,教师实际上是一个组织者,教学过程的组织变得十分重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真实仿真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职业能力。

4、“二结合、二融合”培养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学科教育的师资队伍要求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研究背景成为教师的重要要求,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则要求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而“双师型”是建设方向。

5、“二结合、二融合”培养模式下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为配合“二结合、二融合”培养模式的实施,必须加强了专业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

以校企共建为主要形式,采取多种途完善实训室、实训场的建设,促进产教结合,工学结合。

6、“二结合、二融合”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研究并健全适应“二结合、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标准体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质量评价体系。

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完善相关教材、实训指导书、技能测试库等建设;共同研究并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实施教学全教程的动态监控;以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考核依据,结合企业绩效考核目标,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明确校企双方的考核责任,校企共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学生档案。

总之通过“二结合、二融合”培养模式的推广,切实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忽视动手能力,学生被动参与的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教师的教学潜能,构建一个自主参与意味浓郁的宽广灵动的教学空间,唤醒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励他们自主参与的热情,在教育者的适时引导下,养成较高的自主参与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

另外通过“二结合、二融合”培养模式的推广唤起教育界对培养高职生技术能力的高度重视和参与意识,形成一套比较适用高职教育学习的方法理论,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以此来提高办学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