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完整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材简介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共包括8个单元,分别为:1.万物皆有声2.能量在转化3.天空的变化4.照亮你我5.身体的机器6.海洋探秘7.回归自然8.探索太空本教案将针对以上各个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

教学目标1.掌握科学的创新思维,学会探究和实验2.培养创新意识,发展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内容和安排单元一:万物皆有声教学内容1.什么是声音2.听觉的机构3.语音可爱4.轻重的声音5.音乐的魔力教学安排1.了解声音是什么,如何产生2.实验观察吸管传声、探究声音的传播3.了解听音过程中涉及到的耳朵和听觉神经系统等4.通过语言的发音和听取进行训练和练习5.理解声音高低与音量大小的区别6.了解音乐的类型、特点,并发现音乐中包含的自然声音元素单元二:能量在转化教学内容1.什么是能量2.直线运动3.圆周运动4.风力转动器5.光能中的秘密教学安排1.介绍能量的定义和作用,并以化学能、机械能和光能等为例进行解释2.了解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对能量转化的影响3.通过风力转动器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实验,认识风能的转化过程4.了解光能的概念以及日光浴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单元三:天空的变化教学内容1.观察天空的现象2.云彩的种类和形状3.雨的形成和周期4.彩虹的成因5.闪电和雷声教学安排1.经过观察、实验、动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天空的变化2.了解不同云的形态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对天气的影响3.了解雨的形成机制和周期4.了解彩虹的成因,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光的照射、折射和反射5.介绍闪电和雷声的形成机制,以及安全避雷的知识单元四:照亮你我教学内容1.不同光源的类型和特征2.使用小灯泡实验3.探究镜子的反射作用4.独立实验——白纸反射阳光成彩虹教学安排1.了解不同光源的类型和特征,并通过对小灯泡实验探究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2.通过实验使用小灯泡,增强学生对电流和电路连接的理解3.探究镜子的反射作用,包括平面镜和弯曲镜等并进行练习4.独立实验——白纸反射阳光成彩虹,加深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认识单元五:身体的机器教学内容1.生物的构造和功能2.体温调节3.肺和呼吸4.生物的心脏教学安排1.了解不同生物的不同构造和功能,包括人体、动物和植物等2.了解人体对外部环境温度的不同反应和调节方式,掌握身体保暖方法3.介绍肺和呼吸的作用,了解吸入氧气与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4.探究人体的心脏的构造和功能,学习与之相关的健康知识单元六:海洋探秘教学内容1.海水的成分及特点2.海洋的动物资源3.海洋的植物资源4.海洋能源教学安排1.了解海水的成分及特点,掌握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2.了解珍贵的海洋生物和动物资源,并掌握其分布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3.介绍海洋中植物资源的种类和用途4.了解海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单元七:回归自然教学内容1.自然与环境2.自然资源开发3.生态平衡4.土壤的保护与利用教学安排1.了解自然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概念2.介绍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3.探究生态怎样影响人类和地球的健康和经济发展4.介绍土壤的构成、保护与利用方式,提高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单元八:探索太空教学内容1.宇宙探索历程2.太阳和太阳系3.星座和专业术语4.星云、星际云和星体的不同教学安排1.介绍宇宙探索历程,了解人类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探索太空2.了解太阳的形成和特点,掌握太阳系内各行星的特征3.了解星座和天文学专业术语,并进行排布和观察4.介绍星云、星际云和星体的不同,引导学生对宇宙气象有深入的了解总结本教案的设计和安排是根据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各个单元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观察、实验、动画、独立做实验等),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发挥创新思维,加深对科学认识。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2021整理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2021整理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2021整理第一单元:物质存在的形态1.1 物质的三态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固体、液体、气态;2.能够通过观察、感性认识、实验等方式认识三种物态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过程。

教学内容1.三种物态的基本概念:硬度、形状、体积等;2.通过观察实例的方式帮助学生感性认识三种物态之间的不同;3.实验模拟三种物态之间的变化。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列举不同的物质,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物态的概念;2.感性认识环节: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三种物态之间的不同;3.认知把握环节:引导学生认识物态概念,并了解各种物态的性质;4.实验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实验模拟三种物态之间的变化,让学生深入了解三种物态之间的变化过程。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三种物体状态的定义,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观察和总结;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模拟三种物体状态间的转化过程,进一步了解三种物体状态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水2.1 水的存在形态教学目标1.认识水的三种存在形态:液态、气态、固态;2.了解每种状态下水的性质、特点以及应用。

教学内容1.液态水的特点和性质;2.气态水的特点和性质;3.固态水的特点和性质;4.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讲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水存在的形态;2.学习环节:通过讲解模拟动画、实物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液态、气态、固态水的特点和相互间的转化;3.拓展应用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水的应用场景来拓展应用水知识的应用。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理解水在生活中的三种存在形态、性质、特点以及应用;2.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三种形态的水,并总结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第三单元:空气和风的存在3.1 空气的存在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存在形态、组成成分、性质特点;2.通过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以及自身对空气的影响。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学期科学导学案第一单元测试题填空题1、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4、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5、土壤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构成。

6、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沙土)、(壤土)、(黏土)三类。

7、土壤中渗水性能最强的是(沙土)。

8、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1)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黏土颜色深;(2)用手捻一捻:沙土颗粒硬,黏土细腻;(3)和点水握一握:黏土能握成团,沙土握不成团。

9、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10、(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11、山上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

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12、、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的方法增加(腐殖质)来加以改良。

13、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14、(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15、土壤的贡献有:为植物提供了(养分、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16、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17、人类破坏土壤的活动有:(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山毁林)、(开窑烧砖)、(乱丢废旧电池)等。

18、保护家乡土壤的方法有:(不乱喷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保护蚯蚓)等。

第二单元测试题填空题:1、果实一般都有(果皮)和(种子)。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计划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计划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全册内容情况:《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观察大树”和“寻访小动物”等活动。

作为这一线索的延续,三年级下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察”,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混合”、“空气”、“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沉和浮”、“冷与热”等六个单元。

(三)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1.混合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对物质混合的现象进行观察,认识有些物质混合后其中的各个成分不会发生变化,而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物质;初步建立混合物的概念;亲自动手制造混合物并学习对固体混合物进行简单分离的方法。

2.空气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空气作为物质的一般属性。

并设计了有关认识空气的特殊性质的探究活动,最后一课时则引导学生探讨空气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植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种植凤仙花的完整过程。

通过对凤仙花各个生长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学会定期观察、记录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

4.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养蚕的完整过程。

通过对蚕各个生长时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动物的生命周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过程并学会描述这个过程。

5.沉和浮单元:主要涉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及如何利用沉浮的原理来制作小船和潜艇等问题。

6.冷与热单元:是由“冷水与热水”、“热胀冷缩”、“温度和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4部分组成。

本单元主要引领学生亲历探索科学、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他们将获得“冷与热”的有关知识和认识温度计、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一些技能,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教学反思第2课、了解土壤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第一单元复习备课【课型】复习课【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儿童身体发育的特点。

2、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知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3、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3、通过复习,使学生构建本单元的思维导图。

【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重点知识:掌握儿童身体发育的特点。

难点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请对照思维导图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对哪些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达标检测:1、我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主要变化有(身体长高了,体重增加了,能力提高了)。

2、(身高)和(体重)是生长发育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

3、通过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发现:(6到10岁身高、体重增长缓慢,10到12岁身高、体重快速增长)。

4、人体生长发育的两个生长突增期是(0到1岁)、(10到12岁)。

5、可以通过(自我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青春期的特点。

6、(青春期变化)是人体的正常发育,(青春期)是生命重要的时期。

7、(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

8、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将陆续进入青春期;而男孩要稍晚一些。

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9、青春期男女(身高)最先出现快速生长。

10、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性发育)的开始。

11、女生青春期的变化有:(身高突增)、(乳房发育)、(长出阴毛)、(月经初潮)、长出腋毛)、(臀部变宽)等。

12、男生青春期的变化有:(身高突增)、(睾丸、阴茎增长)、(出现喉结)、(长出阴毛)、(长出腋毛)、(首次遗精)、(出现胡须)等。

13、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有(1)性意识骤然增长(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3)独立欲望增强(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5)兴趣爱好日益广泛(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

14、要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1)要注意月经期的卫生(2)不穿高跟鞋(3)不拔胡须(4)不吸烟、不酗酒(5)正确对待与异性交往(6)防治青春痘(7)不束胸勒腰(8)不要过度使用嗓子15、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他将要更加自觉的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1.1《种子发芽了》教学设计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1.2《幼苗长大了》教学设计课题 幼苗长大了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3学习 目标科学知识1、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2、根、茎、叶的作用分别是吸收、运输、制造养料 科学探索1、测量幼苗的成长,观察幼苗结构2、实验探索或查阅资料了解根、茎、叶的作用 科学态度养成勤于观察、动手实验的好习惯 重点 了解根、茎、叶的作用 难点实验探索植物营养器官的作用2、种子的萌发离不开水。

( )3、播种种子时浇的水越多越好。

( )4、果实里有种子,没有种子的不是果实。

( )5、寒冷的冬天种子不会萌发。

( )6、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干燥的地方。

( ) 五、拓展提高1、种子和果实有什么不同?(展示图片) 【提示】果实都有果皮,内部有种子。

2、辨一辨:哪些是果实六、作业布置收集5种不同植物的种子,观察它们的特点。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种子的特点,知道种子的萌发需要温度、水分和空气等条件。

在科学探究中,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栽培植物的知识,并学着栽培;运用对比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让我们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道理。

总结课堂板书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说一说:经过几天的时间,我们种下的番茄种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展示图片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探索讲授新课一、观察番茄幼苗1、番茄的幼苗每天都在长大吗?【提示】每周测量一次幼苗的高度2、番茄的幼苗观测记录测量时间幼苗高度得出结论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提示】幼苗每天都在生长。

3、拓展幼苗期是指植物从长出第一片叶开始到第一朵花蕾出现。

4、番茄的幼苗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二、根的作用1、你见过哪些植物的根?2、引导学生给这些植物的根分类。

【提示】2、在栽小葱的活动中,你发现根的作用了吗?【回顾实验】试管里装一定量的水,滴上一层油,插入小葱,用彩笔标记水面高度。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种子发芽了【教材分析】《种子发芽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课程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要求。

四课内容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

本课首先介绍种子的多样性;然后共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时间关系,本课将种子发芽的过程研究放在课外,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继续下去,在生活中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观察一周后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的情况会自然而然引起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兴趣。

在学生的前概念里很多人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必备条件。

由此可见,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也会有前概念的模糊,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需要继续探究。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了解到种子形态的多样性。

2.知道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是种子能否萌发的基本条件。

科学探究:1.能够理解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并初步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

科学态度: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种子的价值,种子萌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能够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苹果种子、松子、冬瓜、红枣种子、广口带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几天过去了,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生:交流种植后的现象。

师:黄瓜种子很多都发芽了,很棒,发芽后隔断时间要记得浇水哦。

西红柿的种子还没发芽,不要着急哦,过几天可能就发芽了呢!孩子们每天都要观察哦。

二、认识种子多样性1.师:老师之前让大家带来一些其他的种子,你们带来了哪些种子呢?生:介绍带的种子。

师:看来种子有很多种哦,老师也带来一种种子,你们猜猜看?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这个白胖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材简介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科学教材。

本教材以认知为中心,以问题为引领,既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上,也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教学目标1.认识和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和其属性和重要性。

2.掌握动物和的形态、生殖、生活习性以及重要性。

3.掌握植物的结构、生长规律和重要性。

4.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5.能够表述问题并运用科学思想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物质的变化教学内容1.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物质的变化和相应的标志。

3.物质的混合和分离。

4.物质的保存定律和重要性。

教学安排第一课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了解物质的概念,探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进行简单实验,分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第二课物质的变化和相应的标志1.探究物质发生变化的原因。

2.了解物质化学变化的标志,观察和分析化学变化的示例。

第三课物质的混合和分离1.了解物质混合的概念及分类。

2.了解物质分离的原理和分类。

3.进行简单实验,学习物质的混合和分离方法。

第四课物质的保存定律和重要性1.探究物质不灭定律的由来和基本内容,学习物质的转化过程。

2.探究物质保存定律的内涵和意义。

第二章动物的生殖和生活习性教学内容1.动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

2.动物的生殖方式、特点和意义。

3.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其适应性。

4.动物与人类的的关系及其保护。

教学安排第一课动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1.学习动物的分类体系。

2.了解常见动物的分类、形态和习性。

3.进行动物现场观察,学会观察和描述动物特征。

第二课动物的生殖方式、特点和意义1.学习动物的生殖方式。

2.学习生物的繁殖与物种的保存。

3.了解人工繁殖和动物保护的意义。

第三课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其适应性1.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其适应性。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重难点:1.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2.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每组一小桶水、报纸、抹布、玻璃棒。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板书设计:1.1我们周围的土壤f小草土壤Y小动物1.2 了解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计划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计划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计划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全册内容情况:《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观察大树”和“寻访小动物”等活动。

作为这一线索的延续,三年级下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察”,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混合”、“空气”、“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沉和浮”、“冷与热”等六个单元。

(三)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1.混合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对物质混合的现象进行观察,认识有些物质混合后其中的各个成分不会发生变化,而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物质;初步建立混合物的概念;亲自动手制造混合物并学习对固体混合物进行简单分离的方法。

2.空气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空气作为物质的一般属性。

并设计了有关认识空气的特殊性质的探究活动,最后一课时则引导学生探讨空气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植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种植凤仙花的完整过程。

通过对凤仙花各个生长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学会定期观察、记录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

4.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养蚕的完整过程。

通过对蚕各个生长时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动物的生命周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过程并学会描述这个过程。

5.沉和浮单元:主要涉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及如何利用沉浮的原理来制作小船和潜艇等问题。

6.冷与热单元:是由“冷水与热水”、“热胀冷缩”、“温度和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4部分组成。

本单元主要引领学生亲历探索科学、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他们将获得“冷与热”的有关知识和认识温度计、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一些技能,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
活动过程:
(1)自己的资料和经验开一个信息发布会,交流讨论土壤里生长了哪些植物?
(2)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或作品及调查结果贴在“土壤研究结果”大白纸。
(3)尝试选择土壤种类,种植一些植物。
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一.3肥沃的土壤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重点难点
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1、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六、学以致用,加以拓展
1.(提供一堆家乡土)活动:学生要用自己的方法来确定混合物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然后判断出神秘混合物的种类。
2.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它们的研究。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讨论:
△家乡的土壤中什么成分比较多?
△你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这种成分?
△你认为家乡土壤里还有其它什么成分?
3.拓展活动:调查家乡的主要农作物。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
课题
一.1我们周围的土壤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知识与技能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
●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13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_13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 1 我们周围的土壤 (24-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重难点:1. 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2. 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每组一小桶水、报纸、抹布、玻璃棒。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1 / 4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 1. 2 了解土壤(24-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
(一)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活动过程:
(1)让学生取一些采回的土样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3)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在活动记录上。(科学教材第62页)
3.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结果。
谈话: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
2.谈话: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二、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
1.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
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并记录。
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
(2)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
(4)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
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一.2了解土壤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
●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1.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2.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
(二)室内活动。
1.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
(1)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
(2)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
(3)通过以下问题,鼓励学生描述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
.观察和水的沙子、黏土。
谈话:如果弄湿每一种土样,他们又会有哪些发现?
活动过程:
(1)组织学生讨论,到目前为止关于土壤他们知道些什么:
△当天气下雨时,泥土地面会发生什么情况?看上去和感觉
△湿的黏土感觉上像什么?你曾经用黏土制作过什么东西么?你是如何制作的?
(2)学生描述湿的沙子、黏土和腐殖质的感觉和外形。
(3)学生比较干燥的和湿的土样,讨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五、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
1.谈话:如果下雨时,这两种土保水性能、渗水性能情况是什么样?猜一猜,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做出自己的猜想,一般都认为沙的保水性能差。)
2.提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
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
四、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1.教师提供给学生可研究的干燥的砂、黏土的土样,让学生使用多感官进行检测。
(检测土样的活动就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材料,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来认识一个事物)
活动过程:
(1)让学生取每一种土样的一小堆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活动过程:
(1)自己的资料和经验开一个信息发布会,交流讨论土壤里生长了哪些植物?
(2)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收集的资料或作品及调查结果贴在“土壤研究结果”大白纸。
(3)尝试选择土壤种类,种植一些植物。
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一.3肥沃的土壤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
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
三、感知土壤、分离结构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六、学以致用,加以拓展
1.(提供一堆家乡土)活动:学生要用自己的方法来确定混合物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然后判断出神秘混合物的种类。
2.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它们的研究。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讨论:
△家乡的土壤中什么成分比较多?
△你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这种成分?
△你认为家乡土壤里还有其它什么成分?
3.拓展活动:调查家乡的主要农作物。
2.小组交流: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3.注意观察土壤中“居民”的生活,它们都在干什么?
4.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
课题
一.1我们周围的土壤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知识与技能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
●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
3.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