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主流理论范式中的安全合作模式
国际关系理论名解
1.理想主义:伍德罗·威尔逊,十四点计划,强调普世道德原则,重视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国际舆论的作用,主张自由贸易、民主体制和民族自决。
典型表现和产物是国际联盟。
自由主义人士认为,古典均势理论和秘密外交等欧洲大国惯用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原因。
世界需要的是一种新的秩序,即以在普遍道德指导之下、在国际法管理之下的新型国家关系代替权力政治,以主张公平正义的世界舆论代替寻求自我利益的秘密外交。
国际联盟的构思和实践把19世纪自由理性主义的原则应用于20世纪,希望以此将世界改变成为和平的乐土。
理想主义坚信,国际联盟及其集体安全的原则会成为世界免于战争的根本保证。
2.安全共同体理论:多伊奇指出存在两种安全共同体,即合并型和多元型。
前者指相互独立的政治单位组成了一个有统一政府的单一安全共同体;后者指由彼此分离并在法律上保持独立的政府组成的安全共同体。
多伊奇认为,社会交往培育新的认同,形成共同体观念,关心共同体命运,因此能够保证共同体成员间不仅不会开战,而且能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争端。
3.功能主义:戴维·米兰特尼。
针对欧洲一体化的研究,目的是研究国家之间在什么条件下可以部分放弃主权进行跨国界的合作与联合。
功能主义提供的答案是,低位政治领域合作的成功可以使国家为实现国家利益将合作逐步扩展到高位政治领域,即在低位政治领域成功的合作是一体化的重要条件。
4.新功能主义:哈斯。
除了功能主义提出的因素外,还必须有国家内部政治精英和领导人物有意识的推动,政治意愿和政治行为才是区域一体化的至关重要的变量。
政治领袖的一体化一是和为此目的而采取的有意识的行动成为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条件。
5.单极稳定论:认为在单极结构中,理性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极不可能采取战争行为。
主导国家没有必要使用战争手段,因为其他成本较低的手段足以实现国家目标;其他国家没有能力使用战争手段,因为主导国家实力太强,战争成本过高。
包括:霸权稳定论(吉尔平);权力过渡说(奥根斯基)。
各国政府间的网络安全合作
各国政府间的网络安全合作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不同国家之间的网络安全威胁和挑战逐渐加剧,因此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各国政府间的网络安全合作,以及该合作在当前全球网络安全环境下的意义和挑战。
一、合作形式各国政府间的网络安全合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首先,建立跨国合作机制是一种常见形式。
例如,联合国和国际电信联盟等国际组织,可以定期召开网络安全会议,就共同关心的网络安全议题进行讨论,找出解决方案。
其次,双边合作也是一种重要方式。
不同国家可以通过政府间的协议和合作项目,在网络安全领域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
此外,多边合作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各国可以通过多边机构,如亚太经合组织和欧盟等,推动网络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协调。
二、合作意义各国政府间的网络安全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合作可以促进信息共享。
不同国家在网络安全领域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可能存在差异,但通过合作,可以及时分享各自的情报和经验,并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
这有助于提高各国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其次,合作可以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
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通过合作可以促进技术研究和创新成果的分享,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再次,合作可以增强应对网络攻击的能力。
网络攻击通常是跨国的,通过合作,不同国家可以共同研究网络攻击的特点和手段,并制定对应的反制策略,提高整体的应对能力。
三、合作挑战尽管各国政府间的网络安全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合作中存在的法律和法规差异是一个挑战。
不同国家的网络安全法律和法规存在差异,需要在合作中平衡各方的利益和要求。
其次,信息共享可能涉及敏感信息,如国家安全等,在合作中如何确保信息的安全和保密也是一个问题。
此外,合作需要各国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但不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可能存在差异,如何协调各方的合作意愿也是一个挑战。
综上所述,各国政府间的网络安全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建立跨国合作机制、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等形式来实现。
美国联邦政府与国际安全合作的框架与实践
美国联邦政府与国际安全合作的框架与实践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安全合作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美国联邦政府一直以其积极的姿态参与并推动国际安全合作。
本文将探讨美国联邦政府与国际安全合作的框架与实践,旨在详细介绍美国的国际安全合作政策以及其取得的成果。
一、国际安全合作的框架国际安全合作是通过协商和合作的方式来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的一种方法。
美国联邦政府在进行国际安全合作时,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框架:1. 多边合作机制:美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其在国际各种安全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等。
通过这些多边机制,美国与其他国家就共同的安全利益进行协商,并制定相关政策。
2. 双边合作关系: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双边安全合作也是美国国际安全合作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与特定国家建立合作关系,美国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国的安全需求,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协助。
3. 区域合作机制:美国积极参与各个地区的安全合作机制,比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盟地区论坛(ARF)等。
通过加入这些组织,美国能够更好地了解地区内部的安全形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美国的国际安全合作实践美国联邦政府在国际安全合作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以下将缩略介绍几个典型的案例:1. 反恐合作: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安全威胁之一。
美国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反恐合作,加强情报交流、提供培训与技术支持、共同打击恐怖组织等。
这种合作有效地增强了全球反恐力量,维护了全球的安全与稳定。
2. 核安全合作:作为核大国之一,美国在核安全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国际核安全条约的签署与实施,加强核设施的安全管理,提高核材料的安全性。
这种合作有力地维护了全球核安全,减少了核武器扩散的风险。
3. 军事合作: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军事合作也是其国际安全合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安全管理的国际合作模式
网络安全管理的国际合作模式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从个人信息泄露到关键基础设施遭受攻击,从网络犯罪的蔓延到跨国网络间谍活动的猖獗,网络安全威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安全管理的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安全问题具有全球性和跨国性的特点。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网络安全事件往往会迅速波及其他地区,造成广泛的影响。
例如,一次大规模的网络病毒爆发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感染全球数以百万计的计算机系统,导致数据丢失、业务中断和经济损失。
再比如,针对金融系统的网络攻击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单独应对这些复杂多变的网络安全威胁,国际合作成为必然选择。
目前,网络安全管理的国际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政府间的合作。
各国政府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和合作框架,共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
例如,一些国家之间成立了专门的网络安全工作组,定期就网络安全政策、技术交流、应急响应等方面进行商讨和合作。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政府能够调动大量的资源和力量,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和权威性。
然而,政府间合作也面临着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和障碍,需要各方在合作中不断磨合和协调。
二是国际组织的推动。
国际上一些知名的组织,如联合国、世界经济论坛、国际电信联盟等,在促进网络安全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举办会议、发布报告、制定标准和规范等方式,推动各国在网络安全领域达成共识,加强合作。
国际组织的中立性和专业性能够为国际合作提供一个相对公平和开放的平台,有助于凝聚各方力量。
但国际组织的决策过程往往较为复杂,其权威性和约束力也相对有限。
三是企业之间的合作。
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跨国企业在网络安全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需求。
企业之间通过共享威胁情报、开展技术合作、建立安全联盟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并共同应对来自网络犯罪组织等方面的威胁。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安全两难”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安全两难”摘要“安全两难”用以解释善意国家间的竞争和冲突,自从上世纪 50年代美国国际关系学者约翰?赫兹提出以来,一直是国际政治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概念。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在导言部分,首先承认这一概念在国际关系理论界的核心地位,也是文章选题的意义所在,然后提出了学界围绕这一概念的三个长期的争论点。
第一章梳理了“安全两难”的思想渊源。
虽然这一概念直到上世纪中期由于赫兹和巴特菲尔德的作品才被正式提出和广泛运用,但它的理论雏形可以在修昔底德,霍布斯和卢梭的作品中找到。
之后,又由沃尔兹和杰维斯等学者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第二章总结了文献中不同学者从多个侧面对“安全两难”概念的界定,并且提出了验证“安全两难”的三个定义性标准。
第三章分三个部分,首先讨论了“传统型安全两难”的生成机理,然后引入了威慑模式和螺旋升级模式,探讨其与“安全两难”情势的关系,最后引出这一概念的新的应用,即“国家引导型安全两难”。
第四章集中讨论“安全两难”是否能够缓解和逃逸。
首先从体系层面,互动层面分析了“安全两难”的生成机理,然后分别提出了“攻防平衡”和“共同安全”两种缓解“安全两难”的方式,以及二者的综合运用。
最后还提及了单位层面缓解“安全两难”的途径??“民主和平论”。
在结论部分,提出了这一概念存在的逻辑缺陷,以及作为一种解释模型的局限性。
关键词:安全两难;国际无政府;国家关系理论1AbstractThe security dilemma, first coined by John Herz in 1950, has come to explainwhy state that do not seek to harm one another can still end up in competition andwar. The security dilemma is a quintessential concept. It goes right to the heart of the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part notes thesignificance of this concept and three controversies exist among authors. The firstchapter concentrates upon the origins of the concept. The actual term“securitydilemma” did not gain widespread usage until the 1950s, with the writings ofHerbert Butterfield and John Herz. But this intellectual concept originated withThucydides, Hobbs and Rousseau, and further developed by Waltz, Jevis. Thesecond chapter is a review of how the security dilemma has been defined fromdifferent aspects in the literature, and make a summary of its three definingcharacteristics?benign; unresolvable uncertainty; self-defeating politics, used as thecriterion to judge a scenario is the security dilemma. The third chapter, divided intothree parts, focus on how the security dilemma can operate between states. It isconcerned with the deterrence and spiral models of conflict and the relationship thatexist between the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Then, it examines a new type ofsecurity dilemma, classified as “state-induced”. The fourthchapter examineswhether states can mitigate or even escape the security dilemma. Firstly, it isconcerning the dynamics of the security dilemma from different levels of analysisapproach, the system level, the interaction level and the unit level. And then itentails an examination of both military options and broader cooperative approaches2to realizing security. The former determines if mitigation is possible by stateprocuring discernibly defensive weapons and adopting defensive force postures. Thelatter elucidates the idea of common security and whether the creation of securityregimes and a minimum deterrence strategy provides a compatible method ofmitigation. Also, it criticizes the idea that liberal-democratic states do not fight eachother. In the conclusion part, it notes that: the concept of the security dilemma is acontested one. It is more complex than it appears at first sight; thereare problems ofusage as a explaining model of conflicts; and a range of philosophical standpointsexist on its significance and possible overcomingKey words: the security dilemma; international anarch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ory;3目录导言 10.1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 10.2学界的争论点 2第1 章思想渊源和概念界定..61.1思想渊源. 61.2 概念界定 10第2 章“安全两难”的生成机理.132.1体系引导型“安全两难”. 132.2威慑模式(DETERRENCE MODEL)和螺旋升级模式SPIRAL MODEL 152.3国家引导型“安全两难”. 17第3章“安全两难”的缓解和逃逸.193.1“安全两难”产生的动因193.2“攻防平衡” 203.3“共同安全” 263.4“民主和平论”. 31结语33参考文献37致谢41 4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安全两难”导言0.1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安全两难”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用以解释国际紧张、对立乃至冲突形1成机理的一个基本概念,由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家约翰?赫兹首先提出。
国际关系中的边境安全与跨境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关系中的边境安全与跨境合作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边境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秩序的重要手段,而跨境合作则是推动地区和平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本文将从边境安全与跨境合作的内涵、现状、原因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边境安全的内涵边境安全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包括防止非法出入境、打击跨国犯罪、维护边境设施等。
边境安全不仅涉及到国家的安全,还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安全与合作。
边境安全涉及到的措施包括边境巡逻、边防部队建设、出入境管理、打击走私、毒品贩运等。
二、跨境合作的内涵跨境合作是指不同国家之间在边境地区开展的交流与合作,包括经济、文化、科技、环保等方面的合作。
跨境合作有助于加强国家之间的联系,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边境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跨境合作的方式包括建立自由贸易区、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加强环保合作等。
三、边境安全与跨境合作的现状目前,国际社会对于边境安全与跨境合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边境安全,包括加强边境巡逻、提高出入境管理效率、加强国际合作等。
同时,一些国家也积极推动跨境合作,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在实践中,边境安全与跨境合作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非法出入境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犯罪分子利用边境漏洞进行非法活动,给国家安全和国际秩序带来威胁。
其次,跨国犯罪问题日益严重。
一些跨国犯罪组织利用边境地区进行贩毒、走私武器等犯罪活动,给地区安全带来威胁。
此外,边境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些跨境河流、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解决。
四、边境安全与跨境合作的原因边境安全与跨境合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地理因素是影响边境安全与跨境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边境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给非法出入境和跨国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次,政治因素也是影响边境安全与跨境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下的国家安全研究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下的国家安全研究王学军2012-12-28 16:59:52 来源:《当代亚太》(京)2007年9期作者简介:王学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内容提要:自冷战催生了现代安全研究以来,安全研究深受国际关系理论范式辩论的影响。
随着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的转变,国家安全研究经历了从理性主义到建构主义的历程。
本文试图对这两种不同视角下的国家安全研究进行描述,并指出建构主义视角转换的进步性意义。
关键词:理性主义建构主义安全困境安全共同体没有人会否认,无论对个人、国家还是全人类而言,安全都是人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①。
在主权国家体系下,无论安全关注的领域和层次如何扩展,国家都是主要的安全指涉对象和安全提供者,国家安全都将是最重要的研究和关注对象②。
与之相应,国家安全研究也成了国际政治学科诞生以来最根本、最重要的研究主题。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某种意义上,国际政治研究就是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
因为国家间政治,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方面而言,都是指国家在其他国家的存在所造成的可能威胁下的生存③。
自冷战催生了现代安全研究以来,安全研究深受国际关系理论范式辩论的影响。
从传统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到建构主义,国家安全研究经历了从理性主义到建构主义的历程。
本文将对安全研究的视角转换进行初步的描述与分析,并指出这一转换的进步性意义。
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本体论视角的概述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日益受到社会建构主义的挑战。
随着一系列建构主义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的出现,国际关系学科史上日益形成了第四次论战的态势。
1998年,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和史蒂芬•克拉斯纳明确指出,90年代国际关系领域争论的焦点是围绕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的对立而展开的④。
这一最新的理论论争往往被学者们称为“本体论”之争,因为建构主义在这场争论中将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引入了国际关系研究议程,对国际政治进行了本体性思考,并对理性主义的根本假定无政府状态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转自:庄周梦蝶)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
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多寡。
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安全。
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
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
[1]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
[2](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的思考。
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
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
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
[3]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
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
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延伸和扩大。
安全合作:西方国际关系主流学派的不同解读及其意义
困境 ” 为分析 安 全 问题 的 起点 , 为它们 加剧 了国 作 认
・
3 ・ 7
维普资讯
家 间 的恐惧 和不 信 任 , 碍 了彼此 之 间 的安 全合 作 。 妨 即使存 在合 作 , 国 出 于 对 合 作 中 “ 对 收 益 ”的 各 相
安全合作: 西方国际关系主流学派的不同解读及其意义
李 学保 马 风 实 ,
(. 中师 范 大 学 政 治 学 研 究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放 军 防 空 兵 指 挥 学 院 , 南 郑 州 4 0 5 ) 1华 湖 3092解 河 5 0 2
摘 要 : 无政 府 状 态 ” “ 全 困境 ” 妨 碍 各 国 深 化 安 全 合 作 的 主 要 障 碍 , 而 , “ 和 安 是 然 由于 对 其 性 质 和 程 度 的 看 法 不
同 , 方 国际 关 系各 主流 学 派 对 国 际 安 全 合 作 认 识 也 不 尽 相 同 。“ 盟 ” “ 度 化 安 全 合 作 ” “ 全 共 同体 ” 新 西 联 、制 和 安 是 现 实 主 义 、 自由主 义 和 建 构 主 义 从 不 同 的理 论 视 角 出发 , 国 际 安 全 合 作 所 做 的 不 同 阐释 。 三 大 学 派 对 国 际 安 新 对 全合 作 的 不 同解 读 , 我们 探 索 以合 作 促 安 全 的 安全 战 略 提供 了 多 层 面 的 、 富 的启 迪 。 为 丰
在 国 际政 治 研究 领 域 , 治 现 实 主义 一 直 被 西 政
方学 界视 为 国际安 全研 究 领域 中的 主导 范式 。新 现
实 主义是 在对 经 典 现实 主义 修 补 、 承 和 深 化 基 础 继 之 上发展 起来 的 理论 范式 , 它对 安 全合 作 的认识 , 与 其对 现 实 主义 的 基 本 假设 —— 国际 体 系 的 “ 政 府 无 状态 ” 安 全 困境” 和“ 的性 质和程 度 的看 法 紧密相 关 。 经 典 现 实 主义 认 为 , 家 是 国际 社 会 的 主要 行 国 为体 , 由于 国家 在 主权 上 是独 立 的和平 等 的 , 国际社 会 不存 在像 国 内社 会那 样 的公 共 权 威 、 一 的法 律 统 和普 世性 的道德 规 范 , 因此 国际社 会 因“ 乏一 个共 缺 同的最 高统 治者 ” 处于 无政 府状 态 , 而 无政府 性 质构
三大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学派国际安全观之比较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
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多寡。
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安全。
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
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
[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
[2](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长久而深入的思考。
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
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
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
[3]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
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
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延伸和扩大。
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
[4]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
[国际关系,途径,主流]三大主流国际关系流派对安全的认知与实践途径
三大主流国际关系流派对安全的认知与实践途径摘要:安全是国家的目标与利益。
本文从需求的角度探讨国际关系理论中三种主要流派对安全概念的认知,以及寻求安全的可能途径。
本文发现:国家安全仍是三大流派所认知的主要的指涉对象,但安全的解释范畴已超越国家的层次;获致安全的途径可以通过权力平衡、集体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人类安全等途径来达成。
适切认知安全的内涵,并运用合宜的安全战略,才能维持并促使国家间的安全与合作。
关键词:安全;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国际关系自20世纪初成为一门学科以来,多数的学者认为其间经历了三次理论的大论战:第一次是1930-40年代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论战;第二次是1950-60年代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的论战;第三次是1980-90年代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论战。
①各次论战的结果,虽未产生胜败优劣的结果,但却促进了理论的省思;然而这样的论战从未偃息,二十世纪初,具有浓厚社会学色彩的建构主义崛起,直接挑战了主导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成为国际关系当前的三大主流流派。
安全,是国家存在的目的与追求的目标,也是国家利益之所在,从国际关系三大流派的理论角度出发,比较各流派对安全的认知,及其可能获致最大安全的方法,如权力平衡、集体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性安全、人类安全等途径,可以有助于理解国际现象的发展系络。
一、国际安全的界定(一)安全在需求的定位在国际关系理论中,主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是战争与和平,如果没有大的战争则是考虑冲突与合作问题。
无论涉及到哪种国际关系理论流派,都会重视安全问题的地位。
其内涵与目的皆在探求安全,以便在安全的基础上,能求得更高层次的满足。
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层次:第一层次是生理需求;第二层次是安全需求;第三层次是爱与隶属需求;第四层次是尊重需求;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
当某一层次于实质上获得满足后,下一个层次需求即成为主要支配力量。
国际中的国际安全合作与网络安全
国际中的国际安全合作与网络安全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安全合作的范畴也逐渐扩大到网络安全领域。
网络安全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安全和全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际舞台上,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互信是维护网络安全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国际中的国际安全合作与网络安全的关系,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一、国际安全合作的必要性国际安全合作是各国在国际事务中为共同维护和平稳定而进行的合作。
在网络安全领域,各国普遍面临着类似的威胁,如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
单一国家难以应对这些威胁,因此国际安全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合作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政策协调等方式进行,促进各国共同应对网络安全挑战。
二、多边机构在国际安全合作中的作用国际中的多边机构在促进国际安全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联合国通过其下属机构制定国际标准和规范,推动各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合作。
另外,国际电信联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也致力于协调各国立法和制定国际合作机制,以提高网络安全水平。
三、区域合作与信息共享区域合作是国际安全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网络安全领域,各地区可以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威胁。
例如,亚洲国家可以借鉴东盟地区论坛的经验,在网络安全方面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
此外,国际间的联合军演和演习也有助于提高各国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应对能力。
四、建立网络安全合作体系为了更好地推动国际中的国际安全合作与网络安全,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体系是必要的。
该合作体系应包括政策框架、法律规范、技术标准等,以确保各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合作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建立网络安全合作体系还需要各国通过政府间合作和民间交流等方式加强协商,充分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利益。
五、当前挑战及应对策略在国际中的国际安全合作与网络安全领域,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应对。
首先,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复杂多变,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对抗能力。
其次,国际间的信任与合作仍然存在障碍,需要各国通过信息共享和互信建立强大的国际安全合作网络。
国际关系现实主义范式安全理念研究
国际关系现实主义范式安全理念研究现代安全理念从三种层面产生和发展,即传统安全观念、理论安全思想以及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安全思想。
国际关系现实主义范式安全理念认为社会是以国家作为主体的多维系统,是多利害关系的动态平衡状态。
安全不仅包括行政安全和社会安全,同时也包括经济安全、环境安全、政治安全以及文化安全等概念。
首先,国际关系现实主义范式安全理念强调主权独立,强调支持和促进每个国家实现安全和稳定,避免了急于介入国外内部事务以及跨国势力的强势侵略行为。
它提倡协商和谈判的安全观,倡导多边的努力,以便解决国内外利益冲突,通过社会机制来解决局势紧张,从而促进各国和平共处。
这样,每个国家都有可能实现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全民安全和幸福,并从而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强大。
其次,国际关系现实主义范式安全理念重视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和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应以条约和法律取代战争,以和平解决衝突。
它还强调解决国际争端的整体解决方案,不仅考虑利益,而且考虑历史、国际关系、国家安全利益等多种因素,因此,在国际政治上有助于防止战争的持久和平。
最后,国际关系现实主义范式安全理念重视尊重和认可个体在几种国家安全体系中拥有的自主特权,强调国际安全问题的多主体性,如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其可以在讨论国家安全问题中发挥作用,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保障各国在安全、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从上述简介可以清楚地看出,国际关系现实主义范式安全理念的实施对重塑国际秩序,促进全球合作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推动国家实现安全与和平、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强大的重要理论思想。
分析国际关系中的军事战略与安全合作
分析国际关系中的军事战略与安全合作国际关系中的军事战略与安全合作在当今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国际关系中的军事战略与安全合作变得愈发重要。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军事战略和安全合作成为各国共同应对威胁和挑战的关键。
本文将分析国际关系中的军事战略与安全合作,探讨其对世界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性。
军事战略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保卫国家领土、维护国家利益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各国通过制定和实施军事战略,以应对外来威胁、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稳定。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安全形势变得愈发复杂和多样化,传统的战略思维已然不足以解决现实挑战。
因此,军事战略的更新与变革势在必行。
在国际关系中,军事战略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与协调,以建立更加稳定的安全环境。
首先,军事战略合作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情报交流以及联合军事演习等方式,增强各国之间的互信与合作。
共同面对威胁与挑战,各国可以在军事行动中协同作战,提高作战效能,实现军事力量的有效整合。
此外,军事战略合作还有助于构建和平稳定的地区秩序,推动地区繁荣与发展。
通过促进军事合作,各国可以减少误判和对抗,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关系。
军事战略合作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安全机制的支持和推动。
各种国际安全组织和论坛,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上海合作组织等,为各国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
这些机制通过制定和执行安全政策、解决争端纷争以及推动军事合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国际安全合作的典范,各国通过共同派遣军队和资源投入,共同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
此外,国际安全合作还可以通过打击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强国际社会的凝聚力和合作性。
然而,国际关系中的军事战略与安全合作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由于国家利益的差异和竞争,各国在军事战略合作中存在相互猜忌和保护主义的倾向。
此外,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军备竞赛也给军事战略合作带来了压力。
军事力量的不对称和民族主义情绪的抬头,使得一些国家采取单边主义和军事冒险的做法,加剧了国际安全环境的不确定性。
安全化与国家对国际合作形式的选择
安全化与国际关系
要点一
总结词
安全化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国际合作、国际 制度和国际冲突等方面。
01
02
03
新型国际合作平台
随着安全化趋势的发展, 将出现更多新型的国际合 作平台,如网络空间安全 合作平台等。
跨国安全合作
跨国安全合作将成为国际 合作的重要形式,各国将 加强在跨国安全问题上的 合作。
民间力量参与
民间力量将更多地参与到 国际安全合作中,发挥其 在维护国际安全方面的积 极作用。
未来安全化与国际合作的挑战与机遇
详细描述
安全化通常涉及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媒体和公众等多个行为体,通 过一系列话语、行动和政策,将某个问题或议题从非安全领域转化为安全领域 ,并强调其对于国家安全的威胁。
安全化理论发展
总结词
安全化理论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现实主义的安全观到建构主义的安全观,再到全球公共安全治理理论。
详细描述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安全化背景下,国际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各 国更加关注跨国安全威胁和全球性问题,并寻求通过国际 合作来解决。同时,国际制度和规范也受到安全化的影响 ,一些国际组织、条约和协议的制定和实施与安全化密切 相关。此外,安全化还可能导致国际冲突的升级和加剧, 因为各国可能出于安全考虑而采取更加激进的政策和行动 。
挑战
未来安全化趋势将带来更多复杂的安 全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 对。同时,各国在安全利益上的差异 也将对国际合作带来挑战。
国际关系中的网络安全威胁与合作
国际关系中的网络安全威胁与合作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网络攻击、网络间谍活动、网络犯罪、网络数据泄露等威胁日益严重,不仅对个人隐私和企业利益构成威胁,也对国际安全和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
一、网络安全威胁的来源1.网络攻击:网络攻击者通过各种手段,如黑客攻击、病毒、勒索软件等,破坏或窃取网络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
这种攻击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国家安全。
2.网络间谍活动:一些国家或组织利用网络技术手段,窃取他国军事、政治、经济等机密信息,以达到政治或经济目的。
这种行为破坏国际信任,加剧国际紧张局势。
3.网络犯罪:网络犯罪包括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网络勒索等,这些犯罪行为通过网络传播迅速、影响范围广,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4.网络数据泄露:企业、政府机构等重要部门的数据泄露事件频发,涉及个人信息、商业机密等敏感信息,给个人和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二、网络安全威胁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破坏国际信任:网络安全威胁破坏了国际社会的信任基础,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各国对彼此的信任度降低,增加了国际合作的难度。
2.影响国家安全:网络攻击、间谍活动等威胁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引发国家间的冲突。
3.阻碍国际合作:网络安全威胁阻碍了国际社会在反恐、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的合作。
各国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存在分歧和争议,增加了合作的难度。
三、国际社会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措施1.加强国际合作:国际社会应加强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威胁。
各国应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共同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网络安全政策。
2.建立国际组织: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国际社会应建立专门的国际组织或机构,负责制定全球性的网络安全政策、标准和技术规范,促进各国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
3.加强技术研发: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发是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关键措施之一。
国际安全合作机制研究
国际安全合作机制研究第一章前言国际安全合作机制是国际关系中一种重要形式,各国通过协商、签订协议或制定共同规则,形成一种协同应对安全挑战的方式。
当前全球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互联网安全、军备裁减、恐怖主义等问题仍然突出,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安全合作机制。
本文将从机制的定义、特点、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第二章国际安全合作机制的定义和种类国际安全合作机制是国际社会在安全领域建立起来的多边、双边或单边合作机制。
它是国际社会应对安全威胁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国际安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安全合作机制按照参与者划分,可以分为多边、双边和单边三种类型。
多边机制是由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共同参与的安全合作机制。
例如,联合国撤军行动,就是一种多边安全合作机制。
多边机制的主要特点在于参与者广泛,涵盖面较大,可以共同制定规则,规范行为,实际性强。
双边机制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安全合作机制,双边机制通常具有灵活、便利的特点,但是往往只为两个国家所独立使用,针对性不够强。
单边机制是单个国家或多个国家发起的安全合作机制,它对于特定的问题,针对性强,能够快速响应。
例如,美国反恐战争就是其自身发起的单边机制。
第三章国际安全合作机制的特点国际安全合作机制不同于单纯的国际法律体系,机制的核心在于各参与方必须拥有能力和实力,共同制定规则,对安全问题进行协商和解决。
以下是国际安全合作机制的主要特点。
第一,合作性。
合作是安全合作机制的灵魂,它要求各国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达成协商,制定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合作机制的建立意味着各国能够相互配合行动,寻求解决共同问题的道路。
第二,包容性。
国际安全合作机制必须充分考虑各国的不同国情和利益差异,争取最大程度的共识和支持。
合作机制的建立一定要让各国走在一起,尽可能减少摩擦和分歧,实现和平共处。
第三,公正性。
合作机制应被视为所有参与方的公共安全议程。
各国在制定规则、解决问题时应遵守公正、平等的原则,确保各方利益的平衡。
安全化与国家对国际合作形式的选择
安全化与国家对国际合作形式的选择2023-12-01•安全化概念与理论•安全化对国际合作形式选择的影响•国家对安全化国际合作形式的选择•安全化国际合作形式的实践与案例•对安全化与国际合作形式选择的思考与建议安全化概念与理论1 2 3安全化是一种过程,它通过赋予某个议题或问题以更高的政治重要性,使其成为国家间关系中的关键议题。
安全化定义安全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人们对该议题或问题的感知和重视程度,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形成一种新的、紧迫的共同关注点。
安全化的目的安全化通常通过各种外交手段,如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双边或多边协议等途径来实现。
安全化的实施途径安全化的定义安全化理论的发展安全化理论的发展历程01安全化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关系的复杂化,人们开始关注国家间如何通过合作来共同应对各种安全挑战。
安全化理论的主要流派02目前,安全化理论的主要流派包括新古典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这些流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安全化现象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安全化理论的应用范围03安全化理论不仅可以应用于国际关系领域,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
安全化对国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将某个议题或问题提升到更高的政治层次,安全化可以改变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和利益关系,从而影响国际关系的稳定性和发展。
在国际关系中,安全化可以作为一种外交手段,推动国家间的合作和协商。
同时,安全化也可以作为一种制约因素,限制某些国家的行为和决策,从而维护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平衡。
然而,安全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风险。
过度的安全化可能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而缺乏有效的安全化机制则可能导致某些国家在国际关系中采取不负责任的行为。
因此,如何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避免过度安全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是当前国际关系领域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安全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安全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安全化在国际关系中的挑战安全化与国际关系安全化对国际合作形式选择的影响安全化使得国家在选择国际合作形式时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合作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安全领域的合作。
国际关系专业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安全合作研究
国际关系专业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安全合作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关系领域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其中,国际安全合作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安全合作研究,并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
一、背景介绍全球化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国家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各种全球性问题呼唤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安全合作成为了各国关注的重点。
二、多边机制与国际安全合作多边机制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合作方式,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合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建立多边合作平台,国家可以共同制定规则,协调利益,并通过集体行动来解决共同面临的安全问题。
三、区域合作与国际安全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安全问题日益突显地区性特点。
因此,区域合作成为了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的重要途径。
通过地区性的安全合作,国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本地区的安全问题,并为全球安全做出贡献。
四、全球治理与国际安全合作全球治理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推动国际安全合作的重要途径。
全球治理意味着各国必须通过合作和协商来解决共同面临的挑战,包括军控、恐怖主义等安全问题。
只有通过全球治理,才能够建立起公正、平等、可持续的国际安全合作机制。
五、反思与展望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安全合作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各国利益分歧加大,国际合作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更深入的合作。
因此,我们必须反思现有国际安全合作的机制和模式,并根据新的挑战进行改革与创新。
总结:在全球化时代下,国际关系专业的国际安全合作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多边机制、区域合作和全球治理都为国际安全合作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现有的合作机制和模式,并积极创新。
只有通过有效的合作,才能够实现全球安全和平稳定的目标。
国际关系中的网络安全与合作
国际关系中的网络安全与合作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网络安全不仅关乎个人隐私和企业利益,还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挑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国际关系中的网络安全与合作。
一、网络安全威胁的跨国性网络安全威胁具有跨国性,不仅涉及单个国家,还可能影响到整个国际社会。
网络攻击手段的传播速度极快,一旦被恶意利用,可能对全球造成严重的影响。
此外,网络犯罪、网络间谍活动、网络勒索等行为也日益猖獗,给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
二、网络安全的政治意义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政治和外交的重要议题。
一些国家将网络安全作为外交手段,试图通过控制网络空间来维护自身利益。
此外,网络安全还与地缘政治密切相关。
一些地区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网络空间已成为冲突的热点。
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稳定,已成为政治外交的重要任务。
三、网络安全的经济价值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然而,网络安全问题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网络攻击和病毒传播可能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问题,对于维护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国际合作的具体措施为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国际网络安全机制:国际社会应加强对话与合作,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机制。
通过建立多边协商机制、制定相关规则和标准、开展联合研究等方式,加强各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应对网络威胁。
各国应分享各自的网络威胁情报、漏洞信息、攻击手段等,以提高全球网络安全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主流理论范式中的安全合作模式肖晞2013-01-29 17:14:48 来源:《学习与探索》(哈尔滨)2008年5期作者简介:肖晞,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长春 130012)内容提要:现实主义认为,冲突是国家间关系的本质,从权力政治理论推导出来的安全合作模式是均势模式或霸权模式;自由主义强调合作,根据制度约束原则建立起来的安全模式可能是集体安全模式、大国协调模式或多边安全模式;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理想的安全合作模式是安全共同体模式。
国际关系理论的高度简约性决定了一种理论往往只强调国际关系的某一方面,而实际的国际关系则是复杂的。
每一种范式对安全合作问题的思考都存在着成就和缺失。
关键词:国际关系安全合作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自近代以来,安全合作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尝试。
1814年维也纳会议开启的欧洲协调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
此外,欧洲均势①、国际联盟、联合国、华约、北约和军控协定等都构成了不同类型的安全合作模式。
作为国际关系三大主流理论范式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以各自独特的理论视角提出了相异的安全合作模式。
本文旨在探求每一种安全合作模式的思想内核、理论特色以及在理论、思想和研究范式上的贡献与缺欠,以期对未来安全合作模式之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现实主义的理论范式现实主义认为,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里,“安全困境”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只能加以改良。
自助是维持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国际合作只是权益之计。
按照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理论推导出来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两种:均势模式和霸权模式。
(一)均势模式均势即国家通过自身或联盟的力量来制衡现实的或潜在的对手,使有关各方的力量对比处于均衡状态,从而在客观上达到维护本国和地区安全的目的。
②在现实主义看来,均势是解决国际冲突或不稳定局面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国际体系稳定与否取决于政治家能否成功地调整其利益追求,建立行之有效的势力均衡。
在现实主义理论内部,不同流派之间对均势模式存在不同的看法。
多伊奇(Karl Deutsch)和辛格(Max Singer)等人认为多极均势结构有利于保持稳定和防止战争,例如,19世纪的欧洲多极均势体系使1815年至1914年的一百年成为现代国家体系历史上最长的和平时期。
究其原因,主要是体系内多个大国并存使互动机会增多,体系本身的灵活性增大,系统性战争行为也随之减少。
因此,在一个至少有三个大国,且每个大国控制不足50%全部力量的世界中,稳定更可能得以维持[1]185。
与之相对应,华尔兹(Kenneth Waltz)和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等学者则认为两极均势结构有利于保持和平。
其理由在于:第一,只有两个领导者的体系更易于管理,因为两极中的优势强权谁都没有足够的武力颠覆均势;第二,可能改变两个主要竞争者之间权力分布的事件和行为,诸如增加军费、吸收新盟友等威胁都将被大国视为与己有关,即使是边缘地区发生的冲突都会吸引每一个领导者的关注;第三,两个领导型国家占绝对优势的资源将鼓励其充当体系管理者的角色,以遏制可能危及其领导地位的冒险主义;第四,经常发生的危机将替代战争,成为解决争议的方式[1]184-185。
但是,均势模式只是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权宜之计,由均势导致的结盟从根本上不利于合作,而且这种合作也是不长久的。
第一,作为调节机制的均势会受到无政府状态中缺少约束的国家自助、自卫行为的破坏,换句话说,均势的调节功能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2]。
均势涉及对相关各方的实力、利益和意图做出正确的估测,但这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估测不准,就会引发“安全困境”,导致军备竞赛,造成地区乃至国际局势的紧张和动荡。
第二,作为权力分布状态的均势,它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国家实力分配的现状,是实力与利益妥协的产物。
消极地看,均势合作不仅不利于长期和平,还埋藏着冲突的潜在危险。
为了维持现有的均势,制约潜在或现实的对手而结成的同盟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联盟的结成必然伴随着新的对立的产生。
随着国家力量的相对变化,旧的势力平衡必然会被打破,各种力量将重新调整和重组。
在这一过程中,国际体系发生动荡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第三,由于建立和维持均势主要通过结盟、充当调节者、分而治之、建立缓冲区和军备竞赛等途径,而这大都集中于传统安全领域。
因此,均势发挥作用的重点是军事领域,关注的安全是一种片面的、有限的安全,从而忽视了国家安全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这是与冷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的国际关系的现实相悖的。
(二)霸权模式对一些现实主义者来说,安全的获得可以不通过均势而依靠霸权(hegemony),③因为霸权可以保障国际体系的稳定,并提供诸如秩序、合作、安全、汇率稳定等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④本文对于霸权模式的探讨主要是指优势霸权主导的安全合作模式,它是霸权稳定论(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⑤逻辑的延伸。
该理论认为,如果在国际社会中存在一个起绝对主导作用的霸权国家,这个国家能够并愿意提供必要的如安全保障、经济稳定之类的国际公共物品,那么国际体系就会保持一定的秩序与和平。
霸权稳定论的两个核心命题[3] 是:第一,世界政治中的秩序是由一个主导国家创立的,国际机制的形成一般要依赖霸权国家的存在;第二,国际秩序的维持需要霸权国家的持续存在,合作也要依赖霸权国家的存在。
在霸权稳定论者看来,霸权合作的要义是霸权国建立霸权体系,并制定该体系的基本原则、规范和决策程序;其他国家在霸权国的实力与威望的影响下接受这些制度安排,在制度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合作,而霸权国则监督各国对制度的遵守情况。
像吉尔平(Robert Gilpin)所说的那样,“领导或霸主有助于国际合作,并且通过利用间接开支(贿赂)、制裁和其他手段,可以防止有人违背机制规则。
”[4] 霸权合作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国际无政府状态,但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使国际社会具有沃尔兹所说的等级制特征,在超国家空间模拟了国家内部的社会管理和统治的持久结构。
霸权体制的维持不单单是大国野心的结果,也是国际经济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具有体系层面的合理性。
虽然霸权稳定论被广泛地应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但它在理论和实践中仍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其理论弱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霸权及霸权治下的国际机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霸权国的权力冲动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之间存在着根本的逻辑悖论。
霸权机制的产生是基于力量的优势而非国际社会普遍的授权,任何霸权机制的统治功能先于治理功能。
也就是说,在霸权体系内,霸权国关心的是权力对比状况,即霸权国的“比较优势”,而非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安全机制只是处于工具性位置,不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第二,在霸权体系下,安全机制维护的是霸权国的安全而不是所有国家的安全。
霸权国可以提供国际社会发展的必要公共物品,但又要限制潜在霸权替代者享受公共物品的权利。
霸权机制在本质上是拒绝变革的,它不承认国家间“相对权力”的不断变化。
当体系内出现新兴强国或挑战国时,霸权国为了维持自身利益,会自觉地动用一切手段,甚至违背原有规则去防范和遏制这种威胁,进而造成国际体系的不稳定。
反映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随着国际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的变化,霸权机制随时可能将权力优势与道德优势混淆,滥用霸权体制最初的“体系层面的合理性”,走向赤裸裸的强权政治。
目前,美国不顾全世界的反对,在缺乏充分依据的情况下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就集中体现了承认美国治下的和平对世界各国的风险性。
在这场战争中,由美国一手建立的国际机制,包括联合国和北约都失去了对国际局势应有的制约作用,霸权体制对霸权国的放任使霸权模式构想的价值基础无法获得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同。
如何制约美国式霸权,建构有利于全世界普遍和平与发展的安全合作模式,已成为国际关系理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由主义⑥的理论范式与现实主义认为冲突是国际政治的根本特征不同,自由主义强调合作与合作的可能性,认为无政府状态下的冲突是可以抑制的,国际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建立规则和制度来达成合作。
在自由主义的理论视角下,根据制度约束原则建立起来的安全模式可能是集体安全模式、大国协调模式或多边安全模式。
(一)集体安全模式集体安全(collective security)⑦是以集体力量威慑(deterrence)或制止其内部可能出现的侵略者和侵略行为,从而保护成员国安全的一种安全保障体系。
它包含三大要素:第一,其组织成员的来源具有普遍性,历史上公认的集体安全组织是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第二,它要求建立一套合法有效地防止侵略的安全机制,这是集体安全成功与否的关键;第三,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成员国发生侵略行为,实现内部和平,是内向型(inward)的[5]。
集体安全的两个基本逻辑是:第一,在预防战争和阻止侵略上,集体安全下的制衡机制要优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制衡机制。
至少从理论上讲,集体安全通过确保任何侵略者都将面对一个国家集团,以压倒性而非均等性力量(preponderant, not equivalent)构成对侵略者的毁灭性打击,从而使集体安全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第二,通过将“所有人反对一个人”概念的制度化,必将有助于创造一个“稳定来自于合作而非战争”的国际背景。
由于各国都相信,一旦其侵略付诸实践必将遭到致命打击,同时也相信其他国家也会与其合作以共同抗敌,因此,集体安全就缓解了一个自助世界中的对抗和敌意。
循此逻辑,集体安全的优越性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它提供了更有效的制衡机制,优于无政府状态对侵略者的制衡;二是它的制度化提高了国家间合作的水平;三是它增进了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弱化了安全困境。
集体安全强调,安全作为公共物品具有包容性(inclusivity),它在促进安全领域的信任与合作、缓解安全困境方面的确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同时,集体安全机制是有组织的、有章可循的制度安排,对于建构区域安全合作机制是值得借鉴的。
冷战后,该机制打破了传统军事安全的一元性,主张国际安全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尤其突出强调了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这些无疑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质疑集体安全的学者往往很容易发现这一安全合作模式的理论缺欠:第一,集体安全的建立和实施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在摩根索看来,集体安全的理论前提是设想国际法准则由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国来执行,不论其在某一特定场合是否受到损害。
他指出,无论历史检验还是逻辑推衍,集体安全的实现充满了理想化色彩。
因为要使集体安全作为防止战争的机制发挥作用,必须实现三项假设:(1)集体安全体系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能集合到占据压倒优势的力量来反对任何潜在的侵略者或侵略者联盟,以使它永远不敢向集体体系所捍卫的秩序提出挑战;(2)成员对于所要捍卫的安全必须有共同的安全观念;(3)成员之间冲突的政治利益从属于所有成员国集体防务所界定的共同利益[6]。